不逢时而无憾亡绝续命天涯的成语

蒜臼子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SYXEXP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1.7%
生死存亡.
生 不逢时
死 而无憾
存 亡绝续
亡 命天涯
1年前

相关推荐

英语翻译菊 秋瑾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
叙述431年前1
镜中看自己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菊 秋瑾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
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译文:菊花刚强、纯洁,有睥睨一切的心胸,但是如果没有赏识它的人,那么它就徒然有这崇高的志向.妖艳的桃花嫉妒菊花的好名声,但怎奈菊花能禁得住晚上的寒风呢!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三段选文的主要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想一般分为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四种。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联想类型?
(1)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
(2)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
(3)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
(4)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
3.在选文中,作者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bbb991年前1
woyaoluohu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1.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2.(1)相似联想(2)相似联想(3)相似联想(4)相关联想
3.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4.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 地传达了作者的忧郁、孤独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请你根据提供的词语组成一副对联词语:问津人 潭水 洗耳客 长笑 桃花 不逢
婕然不同06爱尚321年前1
等待黎明的猪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潭水不逢洗耳客,桃花长笑问津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第一节里,“感到十分的秋意”的“十分”的意思是
[ ]
A.副词,很。       
B.形容程度深。
C.意思即“十二分”。    
D.程度副词,非常,极其。
2.对这三节描写的景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秋蝉残声    
B.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C.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北国秋蝉    
D.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北国秋蝉
3.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4.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5.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6.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woyuanying1年前1
yuhong0102030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B
2.B
3.D
4.B
5.D
6.A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三段选文的主要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想一般分为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四种.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联想类型?
(1)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
(2)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
(3)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
(4)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
3.在选文中,作者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le0011年前1
buding3030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1.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2.(1)相似联想(2)相似联想(3)相似联想(4)相关联想
3.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4.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 地传达了作者的忧郁、孤独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登幽州台歌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出诗人人生不逢是、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
活着对gg去说1年前1
x6892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唐诗,体裁属乐府.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696年(武则天女皇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1] 《登幽州台歌》诗画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诗人孤独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在这蓟北幽州台上,他或许想到了大破齐军的燕国上将军乐毅,或许想到了北征乌桓临石观海的三国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无用武之地,英雄已远而前途渺茫,那份旷世的孤独,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登幽州台歌》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该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
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下列句中“像”字表示比喻的一项是()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2.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3.“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4.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对这三段文字的写景特点作简单的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s资料1年前1
burce_li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1.C
2.D
3.D
4.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5.“略”。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青衫不逢湓浦客,红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青衫不逢湓浦客,红袖漫插曹纲手”这两句诗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典故;“清音万代名泉漱玉,独步千秋居士易安”这副对联巧妙嵌入了李清照的号。
b.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以及短篇小说《在桥边》等。
c.贾宝玉到梨香院去看望薛宝钗,受到薛姨妈的热情接待。薛宝钗看了宝玉身上佩戴的通灵宝玉后,宝钗的丫鬟莺儿说玉上的八个字与宝钗佩戴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正好是一对儿。宝玉听后,央求宝钗能让自己看看项圈上的字。
d.《哈姆莱特》全剧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冲突为核心,揭示了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正是因为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导致出现了影响结局的一些变数,使得哈姆莱特在“比剑”圈套中不至于完全落败,最终与克劳狄斯***。
后果一切1年前1
豆豆456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