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胜强的小故事100-200

herroom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坏橘子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我国历史上这个事情很多很多的
1年前

相关推荐

在大自然中,你还看过类似的以弱胜强的例子吗
孤意在眉1年前1
jickie1234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73.9%
一群蚂蚁战胜一只毛毛虫,一只蝈蝈能吃掉一只禅,一条蟒蛇能吃掉一头水牛
操刿论战的问题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因为政治上 ;军事上 .曹刿认为鲁庄公战前准备中“ ”一事是“忠之
操刿论战的问题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因为政治上 ;军事上 .曹刿认为鲁庄公战前准备中“ ”一事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正表现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曹刿认为利于反击的时机是 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他之所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因为 (限四字)
这又体现了曹刿非凡的军事才干
6.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三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战前,②战后 ③战中
7、文章写鲁庄公的鄙目的是
8、鲁国的胜利,难道与鲁庄公无关吗?想一想,鲁庄公也有哪些可取之处.(写出四点)
9、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笑李飞刀1年前1
虫虫会咬人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因为政治上取信于民 军事上善于把握时机.曹刿认为鲁庄公战前准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事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正表现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曹刿认为利于反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 利于追击的时机是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他之所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因为惧有伏焉这又体现了曹刿非凡的军事才干
6.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三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战前,把胜利寄托于近臣与神灵 ②战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③战中,急躁冒进
7、文章写鲁庄公的鄙目的是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与军事才能
8、鲁国的胜利,难道与鲁庄公无关吗?想一想,鲁庄公也有哪些可取之处.(写出四点)
虚心纳谏 听从指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即鲁庄公对大小诉讼案件均能按照实情秉公办理,这样百姓就会忠诚,作战就会卖力.
9、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一鼓作气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哪些,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li12345q1年前1
大壮汉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有牧野之战、巨鹿之战、井陉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虎牢之战、郾城之战、萨尔浒之战、淮海战役,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军队的士气和将领的指挥策略.
曹操以弱胜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用孟子的话该如何评价
chyjs1年前1
baby0523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1.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曹刿论战》中,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是请具体说明.
wkr20001年前2
guotaichen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这一点在鲁庄公和曹刿战前对话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曹刿见到庄公以后,开门见山地问其何以为战.庄公讲,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独享,必定要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却认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庄公又说,祭祀时所用供品必定如礼,从不敢擅自更改.曹刿同样不以为然,认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直到庄公讲到他在处理案件时,无论大小,总是根据实情、慎重处理时,曹刿才表示赞许,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政治优劣和民心向背为基石的.鲁国抵御齐国不义之师,本来就是正义之举,加上国人支持,取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致.面对强敌压境的紧张形势,鲁国上自国君庄公.下至平民曹刿,均以国家利益为重,精诚团结,奋起抗敌,其势当然难以被击败.曹刿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面对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的困惑,毅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动力,尽力报国.鲁庄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固执武断,他唯贤是举,将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曹刿引为谋臣,关键时刻又能从谏如流,屈身听命于曹刿,明君风采令人钦佩.曹刿如有才而不出,庄公就无从得一贤辅;庄公如有贤而不用,曹刿亦无从发挥其才智.所以说,曹刿和庄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临阵而斗,用智为上.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未盲目追击,因为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惟恐中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高度警惕,时刻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结合情节思考赤壁之战中为什么孙刘联军能以弱胜强
结合情节思考赤壁之战中为什么孙刘联军能以弱胜强
要短短的
小子快跑1年前1
hudaoda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曹军是北方的,水土不服
2.曹操轻敌
3.蜀汉齐心
古今中外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例子 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caijianrui1年前1
飞乙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少胜多例子:曹操官渡之战.诸葛亮火烧新野.还有赤壁之战.主要因素是:有准确的情报或信息,了解到敌方的薄弱环节,或内在矛盾,让一棵苍天大树的根部千疮百孔,就容易推倒了.自己也需要胆量,所谓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志在吞吐天地之间,谋能包藏宇宙之机.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4o7L411186193a1年前5
辛巴达-H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风向
我们南方的冬季的天气是时常变化的,东南风经常在冬季刮起来
军队:
曹军中投降军队过多,蔡瑁、张允被杀,水师不利,北方军队大多欠缺水上作战经验
不知道哪个鬼东西提出的建议,连锁船……
东吴和刘备都是背水一战,此所谓:哀兵必胜,骄兵必败……
简述《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结合具体的情节思考赤壁之战中为什么孙刘联军能以弱胜强?
renzi_0081年前1
雅之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1%
孙刘联军已弱胜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部队多为北方军队,南人乘船,北人乘马,曹操军队不习水战,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是兵家大忌.曹操骄胜之下,个人自信过度膨胀,未能审时度势,仔细揣摩,终有此大败.
以下详细分析整个战役失败情况,
1、曹操对于赤壁的天气,周遭地形,了解的不够详细,以至于中伏,周瑜火攻得手.2、曹操军不占地利,荆州地区为刘表势力范围,曹操新到,立足未稳便挥师南下,失其地利.3、曹操军自官渡之战以来,平袁绍,追奔逐北;灭吕布,一统徐州;降张绣,巩固后方;经营青州,冀州,徐州,兖州等中原及北方大部地区,常胜不败,屡战屡得,久胜之师,张狂自负,野心过度膨胀,听不进谋士的劝谏.4、曹操军的水军主力为新降的刘表部,操练未几,未经战阵,难免令听不明,约束不力,张允蔡瑁等水军将领,非曹操嫡系,不得曹操信任,用兵布阵难免处处制肘.5、曹操军北师南进,长途跋涉,舳舻千里,没有休养生息,以劳攻逸.有诸多不利因素,强自用兵,焉得不败?
更兼孙刘联军内,周瑜周公瑾,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用兵伐谋,实在不比武帝曹操差,曹操又不能广纳劝谏,因此运筹帷幄上也输了孙刘联军一筹.
综上所述,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孙刘联军创造的奇迹,更不是如演义所说诸葛亮借个东风输给天神之力,而是曹操军久战之下积累的硬伤的总爆发.
中国历史上,关于以弱胜强的例子有什么?
中国历史上,关于以弱胜强的例子有什么?
如同滴水穿石一般的 凭借恒心与信念获胜的例子
莫斯科郊外的鸳鸯1年前1
sunny_5326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其他的仅供参考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color]: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之战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靖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b]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绛?、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b]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