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的前提是( )A.宪法B.民主C.保障人权D.法治

0337221C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labf4_51_v_h03d7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是A.宪政就是依法施政,一切政治行为都要符合宪法,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来进行.所以,必须有宪法才行.没有宪法就没有宪政.
1年前

相关推荐

(32分)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32分)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材料四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6分)
(2)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及“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6分)
(3)图一中1912年成立的临时参议院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结合图一、图二说明当时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8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6分)
(5)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什么认识?(6分)
浅粉微香1年前1
den9640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1)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6分)
(2)因为依据《临时约法》,中国确立了美国式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但袁世凯篡权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时期,民主共和徒有其表。(6分)
(3)举措: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焦点: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2分)
(4)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5)追求民主宪政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不必照搬西方模式;中国民主宪政之路曲折艰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政治。(9分,答对3点即可得9分)

求英国宪政体制中议会与内阁关系的演变?
大自然的记忆1年前1
璇转吾心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简单的说,内阁是从议会中发展而来的,内阁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议会中的下议院经过权利斗争,逐渐形成两派,获得多数席位的为多数党,而多数党的领袖既是首相,经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后,即可组阁,然后首相亲自任命内阁成员.
什么是宪政?它与宪法的关系?
healword1年前1
断鸿浪雪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宪政是一种以法治为形式、以民主为基础、以分权制衡为手段、以个人自由为宗旨的政治体制.按照学者萨托利的说法,只有当一部宪法是以保障个人自由为目的的“保障性宪法”,并能够得到有效施行和维护的时候,施行这样的《宪法》才能称之为宪政.
  宪政和宪法的关系:
  宪政的概念:是指一种在宪法之下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宪政的实施首先要限制政府的权力,同时要保障公民的权利.
  (1)宪政以“法之法”的宪法为基础;
  (2)宪政意味着对于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制度安排,它保障公民权利并制约政府权力;
  (3)宪政是法治的政治秩序;
  (4)宪政包含着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政和宪法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宪政确立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拥有一部有形的宪法,而更重要的在于与宪政的基本要求相统一的宪法的从价值基础、政权结构及其保障机制等实质内容.
  在形式上,宪政有赖于宪法;而在理念上,宪法形式也脱离不了人们对宪政所追求的理想价值成分.宪法一旦颁行就成为实施宪政的依据,指导宪政建设的运行.而宪政所负的使命是,既要实施宪法,又要完善发展宪法.这里,宪法和宪政具有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宪政对于宪法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是防止列宁所说的“虚假宪法”产生的唯一手段.
  列宁指出:“当法律同现实脱节的时候,宪法是虚假的;当它们是一致的时候,宪法便不是虚假的.”宪政是宪法的支柱、动力和灵魂,有宪法而无宪政,宪法便失去其真实性、有效性;
  其次,宪政是验证宪法“正当性”的关键环节.宪法的“正当性”特指宪法内蕴的应然价值取向,宪法规范应体现公认的立宪主义的宪法观念和精神,表达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总之,实行宪政在正常的条件下,固然是以正当性的宪法为前提,无宪法即无宪政,正当性的宪法是宪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宪政又是宪法的灵魂所在.没有宪政动作,宪法就徒有其名,虚有其表.宪法是依赖宪政来得以实施、维护和发展完善的.宪法权威的树立,宪法的实施、完善和发展是寓于宪政之中的.
什么是宪政精神
空心铁球1年前1
andyxiao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宪政是指一种在宪法之下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宪政的实施首先要限制政府的权力,同时要保障公民的权利.
“宪政”(Constitutionalism or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与“宪法”(Constitution or Constitutional Law)一样,均是舶来品.从英文词源上看,宪政与宪法有不解之缘.从历史渊源上考察,古希腊最博学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交替运用宪法、宪政、政体等语词,在他那里,宪政与宪法的含义并无二致.他主张用宪法的形式限制整个国家的结构,规限城邦“最高统治机构政权的安排”.到了近代,宪政与宪法的含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就其科学内涵而言,近现代宪法与宪政的概念与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宪法、宪政均有实质上的不同.
西方学者的宪政概念:他们都回避对宪政阶级实质的分析,且大都是从某一角度来阐释宪政,因而不够全面.若撇开他们以西方宪政为理想参照系所带来的偏见不论,他们的不少观点对我们界定宪政概念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1)宪政以“法之法”的宪法为基础;
(2)宪政意味着对于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制度安排,它保障公民权利并制约政府权力;
(3)宪政是法治的政治秩序;
(4)宪政包含着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
中国学者的宪政概念:既包含了西方学者宪政定义中的合理成分,又有自己的突出优点,一是比较全面,二是大都强调了宪政的动态意义和实践色彩.但也有若干不足,如张友渔教授的定义中并没有强调“宪政”的民主政治要义,以至难以说明一些国家制定了宪法但实际上并不存在宪政的例证.杜钢建副教授的观点颇为新颖独特,有一种更为务实的特点.但他将民主排斥出宪政的要义范围而把自由推崇为宪政的首要目标并不可取.自由是宪政的低度目标,民主才是宪政的关键要旨.总结上述学者的观点,我主张把宪政简单地定义为:宪政是以宪法(立宪)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
关于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多选)
关于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多选)
A.近代宪法的产生式实行宪法的前提
B.宪法和宪政都以规范并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力为目的
C.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体现
D.近代宪法和宪政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猴子反串配晨晨1年前2
lij12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ABCD,如果B项的“公民权力”是你笔误的话,正确的应该是“公民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