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诗外传 卷九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zz820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sunmoon77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孟母的教育艺术是形象的、直观的、特别适合孩子理解的,孟母无言之教是成功的,因为它来自日常孩子的日常生活,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易于引起孩子的共鸣.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1年前

相关推荐

英语翻译楚襄王问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遗行,可遗弃之行也.韩诗外传,子路谓孔子曰:夫子尚有遗行乎?奚居之隐.何士民
英语翻译
楚襄王问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遗行,可遗弃之行也.韩诗外传,子路谓孔子曰:夫子尚有遗行乎?奚居之隐.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原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翻译,还有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是什么)
鸭蛋圆圆1年前2
海色熏衣草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原文:
宋玉对楚王问 楚 辞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
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
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尢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
,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
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
知臣之所为哉?”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
“有个客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用商声,刻画羽声,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
“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韩诗外传卷九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lolly531年前1
浪子1137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76.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韩诗外传·卷九”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韩诗外传 孔子观于周庙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启示
ciyf1年前5
liuwuqia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 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2. 我们要学习孔子的实践精神,不能一味听信传言,要亲自动手验证.
韩诗外传翻译孔子游于景山上的翻译
养狗取名淮海东路1年前1
jc888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92.6%
孔子到大山上游览,子路、子贡和颜渊随从.孔子说:“君子登上高山一定要抒发自己的志向,你们的志向是什么?说出你们的志向,我将要启发你们.”子路说:“我希望挥动长戟,冲杀敌军,虽然后面有凶猛的老虎,前面有杀红眼的敌人,但我像虫蠡一样跳跃,像蛟龙一样奋勇,前去阻止两国之间的战争.”孔子说:“真是个勇士啊!”子贡说:“两个国家结成怨仇,双方强壮的战士排好了战阵,战争的尘埃涨满了天空,我不带一件兵器,也不带一点粮食,亲身去解除两国之间的怨仇.任用我端木赐的国家就能保存,不任用我端木赐的国家就要灭亡.”孔子说:“真是个辩士啊!”颜渊不愿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说:“回,你为什么不说说你的志向呢?”颜渊说:“两位同学已经说出了他们的志向,所以我不敢说出来.”孔子说:“心意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为,颜回,你还是说出你的志向吧,我将要启发你.”颜渊说:“我希望得到一个小国家,做那个国家的宰相,使那个国家的国君用正道统治人民,臣下用道德教化人民,君臣上下同心,朝廷内外互相呼应,使各国诸侯都能像顺风一样迅速地归向正义.壮士们很快地归附,老年人相互搀扶地来到,教化通行于百姓,恩泽普及于四方蛮夷.大家都放下了武器,聚集在都城四个城门,天下都得到永久的安宁,连各种动物,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都能安乐生活,君主任用贤能的人,分别担任各自事情,因此君主能够安居上位,臣下能够和睦相处,君主垂衣拱手无所作为,行动合于正道,举止合于礼节,赏赐仁义的人,处死谈论战争的人,那么还有什么战争要由仲由去拯救,还有什么怨仇要子贡去解除呢!”孔子说:“真是个圣士呀!有德行人的出现,品德恶劣的人隐匿;圣人起来,贤人蛰伏,如果回来执宰国家的政治,那么由、赐怎么能够施展他们的才能呢!”
韩诗外传谈的是学习__方面的问题;结合有关课文所谈的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可见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与__
cryfish801年前1
夜零星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是态度方面的问题,与学习过程中的学与思应该结合
韩诗外传 孔子观于周庙孔子认为学习中什么和什么应该相结合
wang1721年前1
掘客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77.3%
学与思结合.
韩诗外传【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丙
韩诗外传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1.解释“满则覆”.
2.解释“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4.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pangminxin20021年前2
小小金金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92.6%
1.解释“满则覆”.敧器水盛满了就会倒下.
2.解释“孔子问于守庙者曰”.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人不能自满.
4.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证明守庙人的说法的正确性.使学生更好领悟其中的道理.
韩诗外传的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什么是古今同恨的事
tears_of_ocean1年前1
110006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有个人对你很好,你一直想报答或是感谢ta.但是你总是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做,或是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只好一直拖着.
直到那个人不在了.你才发现,你之前所关注的那些重要的事情,什么都比上你所失去的这个关心的的人
孟母教子的翻译 选自韩诗外传
hi10001年前2
小qq1205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韩诗外传 孔子观于周庙 哪里体现出学与思
我们一样1111年前1
xingn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首先我们看一下“学”与“思”的关系,学是一个接受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思是一个总结的过程,升华的过程.圣人由实验“敧器”的敧正覆得出“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喟叹,恰是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刻思考而得出的结论,进而发挥出恪守中庸的哲学论断.期间的思之深、思之广、思之澈不言自明!
《韩诗外传 》中,这几段文字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丙}文读的是学习( )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
《韩诗外传 》中,这几段文字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丙}文读的是学习( )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
《韩诗外传 》中,这几段文字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丙}文读的是学习( )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 )与( )应该相结合.
kingfcat1年前1
大路朝天789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韩诗外传 》中,这几段文字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丙}文读的是学习(方法 )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学习 )与( 思考 )应该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