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

255796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 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 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 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 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 水师 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石相 ,声如洪钟——搏:搏斗
B、至唐李渤 访其遗踪——始:才
C、有大石 当中 流——当中:中间
D、而渔工 水师 虽知而不能 ——言:说出来
2、下来各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B、送 至湖口——因笑谓迈曰:“汝识 乎?
C、事不目见耳闻, 臆断其有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 求之
D、 曰此鹳鹤也—— 师焉,或否焉
3、下面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声有形,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后文的议论和批评“士大夫”埋下伏笔。
C、所谓“古之人不余欺也”是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D、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共同考察。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 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yiyamao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B
2、C
3、D
4、(1)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2)郦道元见到的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他)说得不够详尽。
1年前

相关推荐

一些文学知识问题蛮多的.1、石钟山记的中心论点是(文中话)2、序是一种文体,有自序和他序,前者与?(又称后记)相对,一般
一些文学知识
问题蛮多的.1、石钟山记的中心论点是(文中话)
2、序是一种文体,有自序和他序,前者与?(又称后记)相对,一般写在著作,正文的?.后者往往以?为写作目的.
3、托尔斯泰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 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最好再补充点其他代表作和主人公.
4、《未有天才之前》是杂文也是?,作文杂文,它具有?的特点.
5、诗经中“风”,即国风,是***?文学的圆头.
6、《陈情表》以?打动晋武帝,使其收回征兆?担任***洗马的成命.
solardom1年前1
hu_lifeng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2、跋;前面;总结
3、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彼埃尔、娜塔莎;聂赫留朵夫、卡秋莎·玛斯洛娃
4、安娜
5.现实主义文学
6、孝心;李密
= =亲给好评哦~
石钟山记的魏庄是什么人有一句是“周景王之无射钟,魏庄之歌钟”动画片秦时明月里面有这个人物,
UDhunter1年前1
ai樱桃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庄子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石钟山记里唐朝李渤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钥匙扣扣儿1年前1
犬粒子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5.8%
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石钟山记这篇文章谁写的
arniado19821年前1
星雨尘缘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百度这篇文章,然后看百科,或者你直接搜这个标题也行
石钟山记引用“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王之歌钟”的作用是什么?
esabellzou1年前1
天籁之子SH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1)为了说明山有钟声,因为“无射”“歌钟”都是钟名
(2)“无射”本来是古代很好听的乐曲的名字,那么以无射命名的大钟演奏的音乐必定也十分悦耳了,这里作者也意在表明石钟山发出的水声悦耳,不仅有深沉的旋律还有宏大的气势.
(3)衬出作者经过一番探究得到原因的喜悦和兴奋,真的那么好听吗?心理作用.
石钟山记中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我若浮云1年前1
CLINQUE87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石钟山记的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通假字: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哪个字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将入港口:港口的古今意思
一地尘埃1年前1
僵尸靓仔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通假字:”扣“通“叩”,敲击之意.
古今异义词:港口的古义为河的支流相交汇的地方,今义为供大船停泊的地方.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
这几篇文言文中最有可能出翻译的句子有哪些?
还有上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师说 这两篇的.
13913011年前3
accbccc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六国论:1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2 以地事秦,...火不灭.3 燕赵之君,...义不赂秦.
伶官传序:1 满招损,谦得益.2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我就只知道这些了,恩,不好意思啊.
石钟山记 课下注释要这篇课文的课本的课下注释答者:DnA小妖精ing 没错 就是这些
梅梅07281年前1
eet8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抄来抄去
课本上就有,累不累?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
苏轼再 《石钟山记>抒发的哪句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药铺异曲同工之妙?
atw16881年前2
gg惊现飞刀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都是说明实践的重要性.
石钟山记提问请指出苏轼认为石钟山记命名的真相不得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草根飘香1年前1
lequcui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苏轼石钟山记为什么说典故的时候要说“古人没有欺骗我”
asdgkujawjkgrth1年前1
独爱青杏 共回答了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古人诚不我欺,翻译成古人没有欺骗我,是直译.不能完全配合原文的意思.
苏轼加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告诉读者——古人说的没错,石钟山确实像钟一样会响.石钟山这个名字不是瞎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石钟山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 下列各组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下 深潭,微风 浪( 临:靠近;鼓:鼓动。)
大风浪不能 也( 虽:即使;鸣: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
B. 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聆:听。)
余自齐安 临汝( 舟:乘船,名词用作状语;适:恰好。)
C. 与 之噌… 普呦嘤?( 向:刚才的。)
之乎( 识:通“志”,记住。)
D. 噌吰者,周景王之 无射 也(无射:无射钟。)
大石 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2.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郦道元 以为 下临深潭
B.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 深浅
C.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 有无 ,可乎
D.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 其实
3.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 有志者,不随以止也-- 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 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 文字) ,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4.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问题。
①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说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结尾段,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所持的各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炙瞳1年前1
叶子辉辉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B
2.D
3.C
4.(1)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2)鼓槌停止敲击,余音还在传扬,就以为得到(名为石钟)的缘由了。
(3)被敲打时发出响亮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
5.(1)“郦元之所见闻……虽知而不能言。”
(2)“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有固定词.
webward1年前1
无心木偶6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石钟山记》
  一、 判断句:
  1、 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2、 古之人不余欺也.
  3、 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倒装句
  1、得双石于潭上(状后)
  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而大声发于水上
  2、石之铿然有声音(定后)
  3、古之人不余欺也(宾前)
  余是以记之
  三、省略句:
  1、郦元以(之)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3、(余)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4、(余)独与迈乘小舟
  5、磔磔(于)云霄间
  6、(余)徐而察之
  四、通假字:
  1、南声函胡(含糊)
  2、至莫夜月明(暮)
  五、词类活用:
  1、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
  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
  噌洪如钟鼓不绝(名作动,敲钟击鼓)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使…鸣)
  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作状,乘船)
  大石侧立千尺(名作状,在旁边)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
  六、一词多义:
  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
  徐而察之(表修饰)
  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
  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此)
  4、 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
  因笑谓迈曰(于是)
  七、重点词义:
  1、水石相搏(击、拍)
  2、桴止响腾(传播)
  3、余尤疑之(更加)
  4、所在皆是也(这样)
  5、适临汝(往)
  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
  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
  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
  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
  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原先老师逼我一个晚上要做好四课整理,死人的过秦论恶长恶长的.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宋代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宋代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B.据了解,我市移动电话部门针对春节期间手机短信密集发送,对今年发送量进行了预测,并事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C.把目前流行的中式服装称为唐装,严格地讲是不确切的,它其实是清朝马褂的一种延续。
D.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偏重于教育和理性,过多地注入了成人思想,孩子天性中的爱游戏、爱求知、爱趣味、爱幻想被忽略了。
yuhana11年前1
lclclc0409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C。

(A无因果交系,应删去“因而”。B缺少宾语,应在“手机短信密集发送”后加上“的情况”。 D项成分残缺。“爱幻想”后加“的特性”之类的中心语;或删去“天性中的”,在“爱幻想”后加“的天性”)
英语翻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英语翻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也可以说一下怎么判断宾语前置的文言文句子
七_7131年前3
0ReturnOfTheKing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现代汉语顺序是这样的:主谓宾.
但是古语里面习惯上是:主--(介/助词)--宾--(介/助词)--谓.也就是只要主在前谓在后,中间部分只要能说得通,主动被动态可以随便用,怎么排序都可以.
比如现代日语仍保留了中国古语的习惯,将谓语放在最后决定一切.
所以翻译这种文只要将主谓宾调换一下顺序就OK了.
忌不自信 = 忌不信自.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也.
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 不知吾.
裁制荷叶作上衣啊,收集木芙蓉以作下裳;世人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内心确实是芳洁纯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若不胜自.
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于野牧羊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臣未闻之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莫能御之也.
而良人未之知也.= 未知之也.
石钟山记中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焉的含义
shandongnanren111年前2
牛佳佳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8.5%
1楼的答案应该是错误的!
焉在这里是兼词,是“于也”的合音.
即“彭蠡之口有石钟山于也”
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石钟山记的一词多义夜泊绝壁之下 的夜而臆断其有无 的臆桴止响腾 的响
kan0031年前1
牛仔超级忙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夜泊绝壁之下 的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而臆断其有无 的臆——名词做状语,主观猜测
桴止响腾 的响——响声
《石钟山记》怎么读?石钟山记的第二段“元丰七年……涵淡澎湃而以为也.”怎么读?每一个字音都写出来,
天上的**1年前1
悲伤的袜子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林)汝(辱),而长子迈将(疆)赴饶之德兴尉(卫),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四)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空)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齐)鬼,森然欲捕(补)人;而山上栖鹘(西灌),闻人声亦惊起,磔磔(杰)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灌贺)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增红)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韩但鹏派)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翘),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坎坎唐塌)之声,与向之噌吰(增红)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坎坎唐塌)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关于《石钟山记 》的题目解释下列括号中虚词的含义1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以为)2 是说也(是)3 人常疑之(之)4 然是说
关于《石钟山记 》的题目
解释下列括号中虚词的含义
1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以为)
2 是说也(是)
3 人常疑之(之)
4 然是说也(然)
5 余尤疑之(尤)
6 所在皆是也(皆)
比较下列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1虽 2今 3是
songsong801年前1
todorov40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1.以为 2,这种 3,代词,4,但是,然而 5,更,更加 6,所说的
石钟山记 一词多义1、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觉今是而昨非人民是宝2、因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笑谓迈
石钟山记 一词多义
1、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觉今是而昨非
人民是宝
2、因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因笑谓迈曰
不如因善遇之
3、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硿硿焉
微波入焉
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然 然是说也
森然欲搏人
5、而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扣而聆之
而大声发于水上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徐而察之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余固笑而不信也
6、扣 扣而聆之
公瞿然,握手扣之
7、殆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就这点而已~(心虚) 今天晚上一定要了
顶帖支持151年前1
新青蛙大叔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1、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此,这个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这样
觉今是而昨非——对,正确
人民是宝——判断动词
2、因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此
因笑谓迈曰——于是
不如因善遇之——顺,据
3、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于此,在此
硿硿焉——拟声词词尾
微波入焉——于此
且焉置土石——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语气词
4、然 然是说也——然而
森然欲搏人——的样子
5、而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连词,连分句
扣而聆之——并列连词,连两个动词
而大声发于水上——连词,顺承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连词转折
徐而察之——连词,连状语和中心语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连词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转折连词
余固笑而不信也——连词,递进
6、扣 扣而聆之——叩,敲打
公瞿然,握手扣之——拉,牵
7、殆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大概,恐怕
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将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要准确,你应该查字典
辨石钟山记 翻译《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
辨石钟山记 翻译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歌(应为“欹qī”之误,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抱(应为“”之误)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这)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修订)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
unicycle1年前2
窝笋炒肉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水经注上面说:“洞庭湖的出口处,有山名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声音响亮好像是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有隐居的人,在湖东钓鱼,沿着水流走到尽头(到了)这个地方.于是登岩过岭,穿越石洞,探访它的遗迹.在南隅临时住宿,忽然发现两块石头,横斜在水潭边上,影子倒映在水中,向住在水边的人询问(原因),才说:“这就是石钟啊,有铜铁一样奇异的声音啊.”敲打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含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响声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依照郦道元的说法,那么濒临水流众多的山峰,都可以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它.姑且修订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苏轼的石钟山记中,作者阐发观点的句子是
很毒的nn1年前4
fatty6666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全文如下:
《水 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 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 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 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 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 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的石钟山记中的.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
苏轼的石钟山记中的.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此句中
森然欲搏人的 搏字解释是什么?
要准确的哦~不准的不要的哦
jikooo1年前1
5566013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谁会这道题:石钟山记 苏轼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 》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
谁会这道题:石钟山记 苏轼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 》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 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 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 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 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 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 水师 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石相 ,声如洪钟——搏:搏斗
B、至唐李渤 访其遗踪——始:才
C、有大石 当中 流——当中:中间
D、而渔工 水师 虽知而不能 ——言:说出来
2、下来各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B、送 至湖口—— 因笑谓迈曰:“汝识
C、事不目见耳闻 , 臆断其有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 求之
D、 曰此鹳鹤也—— 师焉,或否焉
3、下面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声有形,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后文的议论和批评“士大夫”埋下伏笔.
C、所谓“古之人不余欺也”是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D、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共同考察.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 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让你来暖1年前1
lisa5588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B
2、C
3、D
4、(1)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2)郦道元见到的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他)说得不够详尽.
石钟山记中"余"的多种解释
wuchangkai1年前1
fairynexk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余韵徐歇: 剩下的
余尤疑之:我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我
余固笑而不信也:我
余方心动欲还: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我
殆与余同:我,我的
余是以记之:我

大部分的余是作代词, 余 还可以表示“大数或度量单位等后面的零头”
关于石钟山记的一些小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
关于石钟山记的一些小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这段中7个“而”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夜半的月儿爬山坡1年前1
wangjuanhaixiao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1.连词,表转折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6.连词,表目的
7.并且
石钟山记的“虽”的解释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killmark4111年前1
yangluke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第一个虽解释为即使.即使有再大的风浪它也不会再响起来了.
第二个虽解释为虽然.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
石钟山记 与游褒禅山记 异同点
雪亮10311年前2
wuhannetcn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共同点:即事明理,通过记游来发议论.与一般游记不同的是,它们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
不同点:<游>文先记游山,后发议论,<石>文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