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编什么用了22年

yxcicici2022-10-04 11:39:542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2条回复
网络1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说文解字.这是第一部说解汉字形义的书.如:
元,始也.从一从兀.“始”是“元”的字义,字形分析为“从一从兀”.
当然啦,当时有很多局限,许慎说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1年前
dlstar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说文解字
1年前

相关推荐

许慎的《说文解字》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有什么异同?
天凉好个秋9231年前1
过在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徐锴《说文系传》以后的首部《说文》注释书
,校勘大徐本《说文》的不足之处,对《说文》本身进行了一些发凡起例,对许慎的不足予以批评,注释过程中注意到了词义的历史性及发展演变规律,注意到了同源词的探讨和同义词的辨析.
英语翻译许慎《说文解字》中有:“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鲤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
英语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中有:“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鲤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洁也.”帮忙翻译成现代汉语,急用,
vivian小宝宝1年前1
songoppo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81.8%
玉是石头中最美好的一种,它有五种美德:润泽而又温和,是仁义的象徵;从它外面的纹理,可以了解它的内部,是道义的象徵;它发出的声音舒展飞扬,能传播到很远的地方,是智慧的象徵;它宁肯折断也决不弯曲,是勇敢的象徵;它锋利而不伤害别人,是廉洁的象徵.
帮忙翻译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一句话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杰西的日记1年前1
1980dingding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秦始皇说过的话,当时因为六国的文字不统一,管理起来很不方便,所以他向李斯说了这句话.意思是“取消那些和我们秦文不一样的字体!”以此达到管理统一.
《南亭笔记》中文言文《痴读》礼亲王,号啸亭外史,生而好学,虽造次殿沛,心手一编,尤深于许慎之学.十三龄得《说文解字》,篝
《南亭笔记》中文言文《痴读》
礼亲王,号啸亭外史,生而好学,虽造次殿沛,心手一编,尤深于许慎之学.十三龄得《说文解字》,篝灯夜读.时值严寒,围炉竟夕,火延发,延及床帐,几兆焚如.包衣辈了见红光,威携水具集寝宫,王犹未释卷也.
爱情的尽头1年前4
happyhuamao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礼亲王,号啸亭外史,生来就喜好读书,即使流离失所,生活困顿之时,在他的心上手头都有一本书,他对许慎的学说理解尤为深刻.十三岁得到一本《说文解字》,把灯放置在笼中,连夜苦读.那时正适逢严冬,围着火炉一直读到傍晚,火苗燃烧起,一直烧到床上的蚊帐,几乎要焚烧尽的样子.家奴清楚地看见了红色火光,都拿着灭火的水具聚集在礼亲王的睡房门外,此时礼亲王还没有放下书卷.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一句话"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这句话的确切含义.
我就是葫芦娃31年前1
在衣为领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伦,人字部,辈分的意思,懂得道理的意思;理,玉字部,雕琢玉的意思.
动物有趣的互助行为阅读答案我国古人对乌鸦十分崇敬,汉代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说:“乌,孝鸟也.”因为乌鸦具有“反哺”习性
动物有趣的互助行为阅读答案
我国古人对乌鸦十分崇敬,汉代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说:“乌,孝鸟也.”因为乌鸦具有“反哺”习性.乌鸦初生,母哺六十日,待母鸦衰老无法觅食时,便由小乌鸦喂哺.喜鹊和乌鸦发现食物时,总是先大声叫唤,让长辈先来吃食.老鸟吃过以后,便飞到高处放哨,让其他饿鸟安心啄食.还有黄鹂、紫燕、鸿雁等鸟类,也都是在“尊老爱幼”中生活.大海中的沙丁鱼在遨游时,行至礁石狭窄处总是自觉排队,依次前进,即使遇上了危险,仍按照“规矩”行动.小鱼从上层列队通过,老鱼从下层接踵而游,从来不会乱套.美洲有一种蜜蚁,遇到蜜源植物时,就把肚皮吃得胀胀的.但并非自己一饱了事,而是在饱餐之后立即赶回去,见到没有进食的伙伴便主动吐出蜜来,让它充饥,有时自己吐得腹中空空,也在所不惜.
热带雨林中的鹦鹉,不仅同类相亲,而且非常好客.当它们千辛万苦找到可口食物正在聚餐时,发现友邻鸟类从上空飞过,总要停下来唱“迎宾曲”,热情邀请其降临,共享美食.动物的互助本领也是十分高超的.曾有一只食蚁兽,面部不慎划伤,不住地流着血,另一只食蚁兽看到后,马上用嘴去舔,并很快找回一种止血物涂在伤口上,血就止住了.有些动物还向异类求助.有人在西伯利亚偶然发现,两只鹿带着一只无精打采的小狗獾,到一片洼地吞食泥土,然后又把它送回原处.经证实原来是鹿帮助有病的幼獾去吃沸石,终于帮助它清除了腹内的有害物质.在非洲,一只狒狒身中毒箭,危在旦夕.它毫不犹豫地请山羊带路觅药,后来狒狒已是筋疲力尽,几只山羊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一种称作白药的草药,让狒狒将这“灵丹妙药”吃下去后,利箭便从肌肉中弹跳出来,箭毒也消失了.
1.短文写到了那些动物的互助行为?请你概括一下.
2.短文给你怎样的感受?请你写写.
东北李公子1年前1
hxq000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1乌鸦反哺 沙丁鱼按规矩行动 蜜蚁给同伴喂食 鹦鹉热情好客 食蚁兽关心同伴 小狗獾得到鹿的救助 狒狒和小羊互帮互助 2自然界真是神奇,一切生物都是有感情的
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以小篆为主,分析字形的结构,把具有同一个()的秭归在一起,称为一“
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以小篆为主,分析字形的结构,把具有同一个()的秭归在一起,称为一“
。”
6759651年前1
nnngu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小篆为主,分析字形结构, 把具有同一形旁的字归为一“部”,每部共同所从 的形旁字列为部首,共分为540部。
《说文解字》作者许慎,字叔重.请问重是读chong 还是读zhong
《说文解字》作者许慎,字叔重.请问重是读chong 还是读zhong
谢过
catwhisper1年前1
mathyeq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重读作“zhong”.因为古人的姓名与字常常是有联系,两者意思相近或相关.“许慎”的名是“慎”,字“叔重”,主要是因为“慎”与“重”同义,都是“慎重”的意思.
关于“武”的释义.“武”是会意字,篆文是止和戈组成的,许慎说“止戈为武 把“武”理解成制止干戈,但是有人又说“止”是象形
关于“武”的释义.
“武”是会意字,篆文是止和戈组成的,许慎说“止戈为武 把“武”理解成制止干戈,但是有人又说“止”是象形字,像一个人向前行走,合起来就是人持着兵器前行,是用兵的意思,我觉得答案只有一个,
wbxtddd1年前1
a1gq4hwo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止戈为武是一种和平思想,是一种“武德”不同的年代和时期对武的释义也是不同的.《左传·宣公十二年》----是楚庄王最早提出这一著名的论点.“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
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伐”字也与战争有关,请推断它的字义
糖纸欢颜1年前2
水乳交溶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96.3%
人拿着戈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
【卷八】【人部】伐
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房越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
击也.诗勿翦勿伐传,钲人伐?传皆曰.伐,击也.礼记郊特牲.二日伐?何居.郑曰.伐犹击也.尙书.不愆于四伐五伐.郑曰.一击一刺曰伐.诗是伐是肆笺云.伐谓击刺之.按此伐之本义也.引伸之乃为征伐.周礼九伐注云.诸侯之於国.如树木之有根.是以言伐云从人持戈.戈为句兵.亦曰?兵.左传击之以戈是也.戍者,守也.故从人在戈下.入戈部.伐者,外击也.故从人杖戈.入人部.房越切.十五部.一曰败也.此谓引伸之义.伐败㬪韵.左传.凡师有钟?曰伐.谷梁传.斩树木,坏宫室曰伐.攴部曰.败者,毁也.公羊传曰.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云.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皆齐人语也.按今人读房越切.此短言也.刘昌宗周礼大司马,大行人,輈人皆房废切.此长言也.刘系北音.,沈约韵书皆用南音.去入多强为分别.而不合於古矣.伐人者有功.故左传诸侯言时记功.大夫称伐.史记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又引伸之自功曰伐.亦斫也.大徐无此三字为长.
古汉语发音与现代汉语有何差别?最近买了本《说文解字》汉代许慎的.看了之後颇为动容.只是其中的反切发不是很明白,一些常用的
古汉语发音与现代汉语有何差别?
最近买了本《说文解字》汉代许慎的.看了之後颇为动容.只是其中的反切发不是很明白,一些常用的字能反切出来,比如“三” 切 “稣 甘” ,S an ,“蓝” 切 “鲁 甘”,L an ,"八" 切 “博 拔” B a,不知道我又没有取错.这些能反切出来,但是有一些我不是很明白.比如“小” 切 “私 兆” S ao,“迅” 切 “息 进” X in ,这拼不出来啊.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有许多我切不出来.是我切得方法有误还是读音有所差别?
求精通古汉语的解答.
上海胡萝卜1年前1
光与色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77.3%
这是古今汉字的读音不同造成的.和现代汉语、中古汉语相比,上古(两汉以前)汉语有以下特点:
1、古无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帮滂并明、非敷奉微8个声母,前4个称重唇音,后4上轻唇音(即唇齿擦音).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并明4母.如:“匍匐”又可以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古书中的“毋”即是“莫”,“封”即是“邦”,“妃”读如“配”,等等,上述扶、文、方、毋、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音.
2、古无舌上,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彻澄娘8个声母,前4母称舌头音,后4母称舌上音(即舌面前塞音).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如:“冲子”犹“童子”,“古音‘直’如‘特’”,“‘但’‘直’声相近”,“追琢”即“雕琢”,又写作“敦琢”,“古读‘枨’如‘棠’”,“古读‘池’如‘泥’”,“古读‘沈’如‘潭’”,等等,上述冲、直、追、枨、池、沈等字,在中古读舌上音,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舌头音.
3、娘日归泥,指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头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齿音有日母,上古没有娘母(舌尖后鼻音)和日母(舌尖擦音),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在上古一律读作泥母.如:“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又说“古音‘任’同‘男’”,“古音‘而’同‘耐’、‘能’,在泥纽也.”又说“仲尼”《夏堪碑》作“仲泥”,足证今音尼声之字古音皆如泥,“有泥纽无娘纽也.”又说“‘女’之音展转为‘乃’,有泥纽无娘纽也.”
4、照二归精、照三归知,指两汉以前舌叶塞擦音与舌尖前塞擦音同类,舌面前塞擦音与舌尖中塞音同类.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齿音照穿床神四母,这四个声线在中古当分为照二(舌叶塞擦音)和照三(舌面前塞擦音)两组,照三组用“章昌船书”(也用“照穿神审”)表示,照二组用“庄初崇生”表示,中古照二组在上古与粗组精清从心(舌尖关塞擦音)同类,中古照三组在上古与舌上音知彻澄同类.古无舌上,那么“照三归知”实际上就是照三归舌头音端透定(舌尖中塞音).如:“且”字是精组字,从“且”得声的字,在中古有读粗组的,例如“租,则吾切”,“租,昨胡切”;有读照二组的,如“菹,侧余切”,“鉏,士鱼切“,由此得出在上古照二组与粗组同类的结论.”“旃”是照三组字,从丹得声,中古音“丹,都寒切”,端组字;“阐”是照三且字,从单得声,中古“单”与“丹”同音,也是端组字,由此得出在上古照三且与知组(即端组)同类的结论.黄氏照二归精说博得学术界的广泛支持,照三归知说却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其原因在于照三组字音来源复杂,并非都来自端组,如“枢,昌朱切”,“杵,疑古切”,都是中古照三组字,而枢从区得声,杵从午得声,区、午都是见组字.
5、喻三组匣、喻四归定,指中古喻母在两汉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实际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喻三为于母,称喻四为喻母.中古哈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中古喻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塞音)同类.曾氏说:“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线,部仵秩然,不相陵犯.”他举的例证很多,如:“古读‘瑗’(喻三母——编者)如奂,《春秋》左纸经襄二十七‘陈孔奂’,公羊作‘陈孔瑗’.按:奂,胡玩切(玩字中古读去声——编者),匣母.古读瑗如环,《春秋》襄十七年‘齐侯环卒’,公羊作‘齐侯瑗’.环,匣母.”“古读余(喻四母——编者)如荼,《易•升》‘来徐徐’,《释文》‘子丰作荼荼,翟同,音图,王肃作余余.’按:茶,宅加切,澄母,又同都切,定母.澄定二母古音非类隔也.”
醒在说文解字中怎么解释?许慎观点对吗?
醒在说文解字中怎么解释?许慎观点对吗?
醒,
zhanzhengzhiwang1年前1
zengqingfen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十四】【酉部】醒 【漢 zdic.net 典‍】醉解也.从酉星聲.按:酲字注云:一曰醉而覺也.則古酲,亦音醒也.桑經切 查看原帖
举例说明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六书
迷你裙和nn1年前1
yfw2005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指事是说由象征性的符号构成,如上字古写成二。象形是说字描摹实物的形状。会意是说字的整体的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人言为信’,信由人字和言字合成,表示人说的话有信用。转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相互解释。假借是借用已有的文字表示语言中同音而不同义的词。...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出了"六书"之法--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牛"字属于哪一种
boystooman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许慎说:“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这是解释“六书”中的
许慎说:“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这是解释“六书”中的
A:象形
B:指事
C:形声
D:转注
zhaohuicoco1年前1
野谈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D.许慎《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许慎关于六书是怎么说的?
ray09111年前1
蓉城浪子-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说文解字.叙》:“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会意、四曰形声、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
阅读《痴读》,回答问题:礼亲王,号啸亭外史,生而好学,虽造次殿沛,心手一编,尤深于许慎之学.十三龄得《说文解字》,篝灯夜
阅读《痴读》,回答问题:
礼亲王,号啸亭外史,生而好学,虽造次殿沛,心手一编,尤深于许慎之学.十三龄得《说文解字》,篝灯夜读.时值严寒,围炉竟夕,火延发,延及床帐,几兆焚如.包衣辈了见红光,威携水具集寝宫,王犹未释卷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威携水具集寝宫 携:( )(2)王犹未释卷也 释:( )
2、在短文中,把能体现礼亲王读书痴的两处情节列举出来.
3、礼亲王的行为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他的这种精神对你的学习有何启示?
hch11131年前1
l5_momoko 共回答了9个问题 | 采纳率77.8%
1、携:端取 释:放下
2、“时值严寒,围炉竟夕,火延发,延及床帐,几兆焚如.”可见礼亲王刻苦读书不倦.
“包衣辈了见红光,威携水具集寝宫,王犹未释卷也.”可见礼亲王的勤奋.
3、这教育我们学习要勤奋刻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事无成的.
求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于六书的诠释(原文)
好人一个011年前1
miaosiyu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六书的内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给六书下的定义是: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简单说就是象形就是直接画出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外形;指事就是画出词义所概括的有关事物以暗示某些无法直接画出的特征;会意就是画两个形体通过它们彼此的关系来显示一个意义;形声就是取两个已造出的形体,一个取义,一个取声合成一个新义;转注和假借都是讲字和字的关系,转注是把类似的意义灌注到同一个义符中去再造一个新字,假借是词义发展以后不造新字仍用旧体,都不是分析汉字的结构.
《解说文字》的作者许慎将汉字安部首归类
dragonwy19761年前1
tsetsin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将汉字按部首归类,这是文字学领域一项伟大的创举,其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人也多望尘莫及.
这句话有语病,后无来者与后人也多望尘莫及自相矛盾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茶”字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演变的?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证。首先是“茶”字的来历。根据许慎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茶”字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演变的?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证。
首先是“茶”字的来历。根据许慎的“六书”分类法,“茶”是一个形声字。但它的最初形式并不是“茶”,而是“荼”。“荼”有多重意义,其中一项就是茶叶。我们发现,“荼”的读音和“余”相关,后来荼之所以读“tǘ”,是因为这个读音从余“yú”而来,自汉代起,荼又有了一个读音,就是现在的茶“chá”,茶作“茶叶”解释时读“chá”是颜师古的注首先提出的。
那么,为什么荼与茶的形旁都是草字而不是木字呢?这是因为对于认识有限的古人来说,灌木与草的不同,他们难以精确区别。反映在造字上,高大的乔木类植物,偏旁都用木,而象茶,荆一类的灌木,偏旁都从草。
其次是根据历代的文字、文物留传着荼是如何演变成茶的。战国时期,天下纷争,诸候林立。各国所处地域不同,所采取的***不同,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不同,这导致了文字风格的差别。当时的字形随意性很大,有线条直、曲的变化,通用偏旁,增减笔画等等。但由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趋同性,文字仍是共性大于个性,按照字体的发展规律演变。在这种情况下,“荼”字仍根据其形旁、声旁变化,不离其宗。
到了汉代,字体统一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由小篆演化成隶书。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字体,比小篆更简便。同时,汉代的印章艺术极为繁荣,制作精美,风格多样。汉印就有不少刻有“茶”“荼”两字。如近年曾在长沙出土一枚汉印,上刻“荼陵”两字,这枚石印成于汉武帝时,是迄今发现较早的有关“荼”字的实物印证。荼陵古称荼乡,今称茶陵,陆羽曾说“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这是个与茶叶关系极其密切的地方,这证明了“荼”字是“茶”字的初始写法,而汉代后期,就发现有以下记载的竹简:“我灵座上,唯设糕饼,茶饮,果酒可矣。”这段交付后事的竹简说明至迟在汉代后期,“茶”字已经正式出现。但当时这个字的字型尚不稳定,还处在“荼”“茶”通用的状态,“茶”还是“荼”的不自觉衍生。汉代字体随类赋形,文字笔画有多重文化。荼、茶两字甚至到唐代还有通用现象。从当时的大量文献中可见“茶”字已经基本确定,但在著名的《不空和尚碑》中,仍用了“荼”字。直至中唐以后,陆羽的《茶经》一出,大行于世,然后“荼”字正式减笔而成“茶”字。《茶经》可谓是由荼及茶变化的决定性一笔。从此茶字就是完全的今体字,沿用至今。
(顾春《“茶”的嬗变》)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荼”在造字时就有多重意义,其中一种意义就是现在的“茶”。
b.当“荼”当“茶叶”讲时,它的读音应该是“chá” 。
c.荼与茶的形旁都是草字,是因为古人把灌木类植物归于草木植物
d 从出土文物可见,直到汉代后期,“茶”“荼”仍在通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战国时期,因各国的地域、***、文化等的不同,也导致了文字风格的差别。
b.长沙出土的汉印“荼陵”之“荼”应读“chá”而不读“tǘ”。
c.作者引用“我灵座上,唯设糕饼,茶饮,果酒可矣”,是为了说明汉代已经有“茶”字正式出现。
d 从“荼”演变到“茶”,这是汉代字体从小篆演化成隶书的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荼毒生灵”中的“荼”不能理解为“茶叶”,也不能读为“chá”。
b.秦统一天下后,曾统一过汉字,但是,表示“茶叶”的意思时,是用“荼”还是用“茶”,并没有得以统一。
c.陆羽写《茶经》的目的之一是将“荼”正式减笔而成“茶”字,从此“茶”字沿用至今。
d 苏轼《石钟山记》中的“至莫夜月明”的“莫”通 “暮”。从本文可推知从“莫”到“暮”的演变有与“荼”到“茶”类似的地方。
靖康撒的1年前1
yxdxychd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儒”的含义,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注:儒,柔也,术士之称.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有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
“儒”的含义,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注:儒,柔也,术士之称.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有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孔子起初就是主持丧葬礼仪的儒士,但是孔子有感于“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这样,儒就不仅仅是一种主持礼仪的职业了.到孔子时代,儒的含义发生了哪些变化?
大素描时光1年前1
441588125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春秋战国,儒在一定程度上和士类似了吧,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创造文化的繁荣,担任守土之责,战士,勇士,谋士,引导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儒有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儒要担当起治国和守国的责任
关与汉字的构造,古代有所谓“六书”的说法.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六书”是?
在地狱中挣扎着1年前1
境_迁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六书一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如何解释六种造字法的含义
Goldengirl1年前1
dxlcad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许慎《说文解字》把六书之名定为:指示、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六书的具体内容】
 一【象形】: 《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如《牙部》:“牙,壮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皿部》:“皿,饭食之用器也,象形.”
二【指事】: 《说文解字•叙》:“指示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字在汉字中为数不多,如“刃”是在刀口处加一点,指明刀刃.“本”是在“木”字下方加上一短画,指明是树木的下端,“末”与此相反,指明是树木的上端.
三【会意】: 六书之一.也叫“象意”.组合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新的意义.《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此类合谊(同“义”),以见指撝(同“挥”),武信是也.“会意字中较普遍的是用不同的字组成的“异文会意”.如《说文•林部》:“戍,守边也,从人持戈.”
四【形声】: 六书之一.也叫“象声”、“谐声”.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成的字,其中形符表义,声符表音.《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是汉字中最能产的合成字.因此,形声字在汉字中数量最多,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五【转注】:许慎说:“转注者,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同意相受”是统一字首的具体方法,即授与一个同义字,也就是说用一个同义字相注释,作为它的义符.
六【假借】: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是说语言中的某一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1)武与战争密切相关.中国汉代许慎认为“武”是典型的会意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止戈为武”.请说说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怎
(1)武与战争密切相关.中国汉代许慎认为“武”是典型的会意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止戈为武”.请说说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怎样的情感?
(2)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出一句与战争相关的诗词名句;列举一部战争题材小说以及其中以为军事人物或战役.
诗词名句:
小说:
军事人物:
战役:
allendang1年前2
但愿我能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1)反映了古人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愿望
(2)诗词名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小说:《三国演义》
军事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
战役:赤壁之战
请问下许慎《说文解字》的礼字的解释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的“履”是什么意思?
莉香飘飘1年前1
cjh198488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鞋,这里可能是行为的意思
许慎认为武是典型的会意字,他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请说
许慎认为武是典型的会意字,他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请说
请说说这一解释反映古人怎样的情感。
幻想211年前2
大城小爱2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不喜欢斗争
简评许慎"六书"说
绝版疯子1年前1
fanwei6655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关于汉字的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六书说就是关于六种汉字的学说.“六书”之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一为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一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一为许慎,其《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不仅指出了六书各书的名称,还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子.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因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的《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六书名目、次序也应本于刘歆所述,而郑众、许慎的学术师承又与刘歆有渊源,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然而三家的细目有两点不同:一为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不同,二为各书次第不同.后世研究者认为,称谓不同反映三家对这三书的认识可能有差异,各书次第不同反映三家对各种字产生的先后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多依朱宗莱的主张,从许慎六书的名称而遵班固六书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代三家,只有许慎为六书下有定义,故要正确理解古人的六书说,必须弄清许慎六书说的原意.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许慎六书说的原意,并对后人存在分歧的看法作简要的述评.
  一、 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字、月字就是这种字.
  “日”字篆文象太阳形,中间一短横是填空隙的饰画,无实义;“月”字篆文象弦月形,中间一画,也是饰画.
  二、 指事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参见4)意思是说,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字和下字就是这种字.
  由于许慎定义的说解含混而笼统,“视而可识”可作为对六书每一书文字,乃至世界上一切文字的要求,“察而可见”适合假借字以外的各书文字,因而后世学者对指事的认识难免有异.
  今人于省吾、梁东汉对指事的阐释,应最接近许慎指事说原意,在众说中最为合理.他们认为,指事是一种用抽象符号来指示字义所要表达事物的字.(文字,二字象形程度更高.
  三、 会意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说,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这种字.
  “武”字篆文由止戈二字组成,许慎引《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止戈为武”,把“武”的本义解释为制止干戈(即战争).“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会合成意,许慎释其本义为诚实,人言必须诚实.而按现代学者研究,“止”本象人的脚,在别的会意字中多表人的行走前进,所以止戈会意是持戈前进,即征伐用兵的军事行动之意;“信”字是以“言”作形符以“人”作声符的形声字,而非会意字.
  四·形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说,形声字是用与字义所表事物有关的字来作形符造字,取比拟新字读音的字即读音与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跟它合成新字,江字、河字就是这种字.
  “江”字许慎认为其本义是长江,“从水,工声”.“河”字许慎认为其义是黄河,“从水,可声”.二字是用与其字义所表事物有关的“水”字作形符,分别取音同音近字“工”和“可”作声符来配合成的.
  五.转注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于除“考”和“老”二字外,《说文解字》在释九千多字中没有用文字指出哪些是转注字,许慎定义又过于简略,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因此从古到今对转注的不同解释非常多,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却无定论.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在今天要想确定许慎或创立六书者的原意,恐怕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把转注问题看作文字学史上已经过时的一个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为它花费精力.”我们很赞同这个意见.不过,作为文字学史的问题,了解和总结一下古今学者的研究,也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前人研究转注的方法不外乎下述两种:一是从“考”和“老”两个例字的关系入手,一是完全抛开许慎的定义和例字自己另创新说.
  “考”和 “老”两字,在形、音、义诸方面都能发生关联,有形近、同部、迭韵、同义、互训、“老”是部首而“考”是属文、“考”从“老”省等众多关系.前人研究转注,有的注重两字字形的关联,据以解释转注,例如:唐代裴务齐(《切韵序》)、宋元间戴侗(《六书故》)、元代周伯琦(《六书正讹》)以转变字形方向为转注,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通释》)以与形旁可以互训的形声字为转注,清代江声(《六书说》)以《说文解字》中同部之字皆从部首得意为转注,清代郑珍、郑同知父子(《六书浅说》)以假借字上加注形旁滋生出分化字为转注,清代饶炯(《文字存真》)以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形旁或声旁造成繁体或分化字为转注,清代曾国藩(《与朱太学孔扬论转注书》)以形符被省去一部分笔画的形声字为转注.有的注重两字字义的关联,据以释解转注,例如:清代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同义之字展转相互训释、或数字同训成一义为转注,戚学标(《说文补考》)、罗汝怀(《六书转注说》)以《说文解字》著“同意”二字者为转注.有的注重两字的字义和字音的关联,据以释解转注,例如:近代章炳麟(《转注假借说》)以由同一语源孳乳出来的彼此音相转而义相通的字为转注.有的综合两字形、音、义三方面的关系,来解释转注,例如:现代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以部首相同、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可以互相注释的一对字为转注.根据“考”和“老”两字之间的一种或数种关系来立说,而不把转注的定义和例字与《说文解字》全书举例原则、编排和说解体例以及内容的全局结合起来研究,犹如盲人摸象,虽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语言文字现象,但难以认定据以立说的两字关系与许慎所谓的转注有关,是许慎举例时要注重说明的,故种种解说都难令人认同符合许慎的原意.在介绍指事时,我们已经论及许慎为六书举例确定的原则,知道每书要举两字为例,一字一例,其形义关系要合乎定义.这只要看看其他五书的例字就再明白不过了.许慎举例不可能到转注就另搞一套,既离谱又使人费解,那么,从“考”和“老”两字的关系入手来研究转注,把两字当一例来处理,显然从一开始就犯了方法上的错误,用错误的方法研究得出的结论,其正确性就可想而知了.
  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江永(《与戴震书》)以文字的本义展转引申成他义为转注,朱氏改许慎定义和例字为“转注者,体不改造,引义相受,令长是也.”宋代张有(《复古编》)、明代杨慎(《转注古音略》)以文字转音表示他义为转注.由于完全抛开许慎的定义和例字,自己另创新说,故不用说只是旧瓶装新酒,借转注旧名立一己之私,跟许慎等古人所谓的转注已毫无关联了.
  我们认为对转注的研究,必须改革那种传统的盲人摸象式的方法,从《说文解字》全书的实际出发,象研究其他五书那样从例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入手,把字义、例字与全书举例原则、编排说解体例以及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才可能接近或获得许慎的原意.
  六.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是说,假借字是语言中一个表达某事物的词义,本来没有表示它的字,就依据读音去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字来寄托这个词义所要表达的事物,令字、长字就是这种字.
  按《说文解字》的解说,“令”字的本义是“发令也”,“长”字的本义是“久远也”.而汉承秦制,有万户人口之县的行政长官称“令”,不到万户人口万户人口之县的行政长官称“长”.许慎把表示县级行政长官的“令”字和“长”字作为假借的例字,这表明许慎所谓的假借字是指的字形不表示本义即造字时准备让它表示的意义的字,当一个字表示它的本义之外的某种意义时,它就被假借了.从许慎的定义和例字,可以看出假借字的特点:字形结构不能表示出其字义.
  清代以来的学者,多以为一字表多义可以由词义引申引起,也可以由借字表音引起,在字的本义和所记词的本义相同的情况下,字再表词的引伸义不是假借而是引申,只有表另一同音词的词义时才是假借,而“令”字和“长”字表县级行政长官时应属引申,故许慎的假借定义明确而例字举错.此说源自清代朱骏声.朱氏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把转注说成是引申,改许慎转注定义为“体不改造,引义相受,令长是也.”把许慎假借例字移作他所谓的转注例字,而在许慎假借定义后另换上“朋”和“来”二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假借字,似乎都与词义引申有关,其中也包括朱氏改举的“朋”和“来”二例.《说文解字》释“朋”为“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释“来”为“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锋),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朋”字本是“凤”字异体字,在古书中被借表朋党之“朋”,本来只是由于音近;“来”字本是“麳”字初文,在古书中被假借表来去之“来”,本来也只是由于音近.然而许慎却都认为是由于词义引申才被假借的.由此可见在许慎心目中,只要字形不表本义就是假借,字的本义与假借义之间,可以是一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相关关系,也可以是两个同音词的词义的无关关系.
  汉字是意音文字,古人造字是托义于形,以形表义的,造字时一字表一义而不是一字表有多义的一词,即一个字形是表一个或一种事物,而不是同时表几个或几种事物.一字在它刚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总是单义的,表数义是后来才出现的现象.假借说的就是一字表数义时其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是文字学问题.而引申说的是一词有数义时其词义与词义的关系,是词汇学问题.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就字而言,只有本义和假借义,没有什么引伸义;就词而言,则只有本义和引申义,没有什么假借义.朱骏声是为了建立自己的转注说而强把许慎所谓的假借字一分为二的,由于更换例字,另下定义,所论转注和假借不用说只是打传统六书名目的一己之私,跟许慎所论根本不同了.承袭朱氏之说,以为字有引申义,以字表的义项跟字形所表本义有无联系来区分是否是假借字,实际上混淆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还不如以字义是否是字形所表本义来区分是不是假借字的许慎假借说原意,来得科学,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