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说我尝是什么成语

vexx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xmsmc数码城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神农尝百草.
1年前

相关推荐

神农时民方食谷,文中的谷最有可能出现在哪
小绵羊198709231年前1
汉威17天下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选C.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
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
神农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生活的典型代表是谁?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什么?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
ssiori1年前1
0331520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分布非常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以及位于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揭示了距今约7000年的南方湿润炎热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再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半坡氏族已掌握房屋建筑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粟是半坡人在农业方面最重要的发明,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人以农业为主,还兼有饲养等其他行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力大大进步了;陶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的出现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这一时期,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谷,妇女作裙,挛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⑥。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 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 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 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资财。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皇甫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
B.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
C.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
D.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
煤矿工人的孩子1年前1
庆幸你很爱我323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1:D(“资”,凭借、获取。这里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小题2:B(两个“于”是介词,在。 A 项“以”,前句是连词“来”,后句是“因为”。 C 项“其”,前句是代词“他们”,后句是语气词“一定”。 D项“之”,前句是代词,后句是助词。)
小题3:A (“共享家产”错,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附译文:
齐民(齐等无有贵贱,故谓之齐民),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平民百姓。神农氏制造了耒耜(上古翻土工具),使天下百姓耕作受益。商周两朝的强盛,《诗》《书》中有所记述,关键在于安抚百姓,使他们富足后再来教化他们。晃错说:“英明君王在上位,则百姓不感到寒冷饥饿,不是耕种而使他们有饭吃,不是纺织而使他们有衣穿,而是为他们开辟积累财富的道路。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不要求华丽;饥饿的时候,对于食物不要求甘美。饥饿寒冷到来了,就不顾廉耻。人一天不吃两餐饭就饥饿,整年不缝制衣服就寒冷。肚子饥饿得不到食物,皮骨寒冷得不到衣服,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护她的孩子,君主怎么能拥有他的百姓?”
皇甫隆治理敦煌,按敦煌的耕作习俗百姓不懂得使用耧车,到耕种的时候,消耗大量的人牛功力,而最后收获的谷物却很少。皇甫隆于是教敦煌百姓使用耧车,省下的功力超过一半,收获的谷物增加五成。还有,敦煌谷,妇女作裙,褶皱如羊肠,要用去一匹布。皇甫隆又叫百姓改过来,省下的布匹不计其数。黄霸治理颖川,让邮亭、乡官都养鸡和猪,用来赡养鳏寡贫穷的人;(劝说百姓)安心于农耕蚕桑之业,节约用度,积累财物,种植树木。郡中若有鳏寡孤独的人死了没有钱安葬的,由乡吏上报郡里,黄霸都能为他们分别妥善处理:告知某处有棵大树,可以做棺材;某亭有头小猪,可以供祭祀之用。乡吏按照安排前往,果然都像黄霸所说的。
李衡在武陵龙阳汜洲上造了房子,种了一千棵柑橘树,临死的时候,告诫儿子说:“我州里有一千个木奴,(他们)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还会(给你)交上一匹绢,你足够用了。”后来柑橘开始结果,他儿子每年得到几千匹绢。樊重曾想做家什器物,先栽种梓树、漆树,人们嘲笑他。然而多年以后,都有了用处。以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借用。这说明种植是不可以停止的啊!谚语说:“一年的计划,不如栽稻;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这说的是“种植”。孔子说:“君子在家能将复杂的家务管理好,就能将治家的手段转移到官位”这样说来治家如同治国,治国如同治家,治理的含义是相同的。
现在我从经传中采集,又涉及到民间歌谣;向阅历多的人询问,在实践中验证;记录从农耕技术开始,到醋酱的制作结束。维持生计的职业,没有不完整记录的,命名为《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分为十卷,每卷的开头都有目录。我在书中表达的意思很明白,便拿给僮仆看,没有敢说从文人雅士处听说过的,所以我记录时叮咛自己要交待周到,不推崇浮夸的言辞。浏览的人没有嘲笑我的。
英语翻译第一句是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好人必有好报
jega0u1年前2
活动通知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神农拜悉诸为师,黄帝拜大挠为师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吕氏春秋·尊师》)
【译文】
神农拜悉诸为师,黄帝拜大挠为师,帝颛顼拜伯夷父为师,帝喾拜伯招为师,帝尧拜子州支父为师,帝舜拜许由为师,禹拜大成贽为师,汤拜小臣为师,文王、武王拜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拜管夷吾为师,晋文公拜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拜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拜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阖闾拜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拜范蠡、大夫位种为师.这十个圣人、六个贤人,没有不尊重老师的.现在的人,尊贵没有达到帝的地位,智慧没有达到圣人的水平,却要不尊重老师,怎么能达到帝、圣的境界呢?这正是五帝绝迹、三代不再现的原因.
神农始教人种植谷物,若对照历史发展,神农氏的行为最有可能出现于哪一个时代?
神农始教人种植谷物,若对照历史发展,神农氏的行为最有可能出现于哪一个时代?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青铜器时代 D铁器时代
koalajia1年前1
lieawei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炎帝黄帝打嗤尤的那时候,也就是B新木器时代.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52416691年前1
lanfeng227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B

两个“于”是介词,在。A项“以”,前句是连词“来”,后句是“因为”。C项“其”,前句是代词“他们”,后句是语气词“一定”。D项“之”,前句是代词,后句是助词。
神农为什么[教民农作]
wly30801年前1
空空妮子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因为人口增长,仅凭狩猎不足以维持食物来源,于是古代的人们在采集经济上发展出农耕经济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外,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材料二:“神农因天之时,分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外,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材料二:“神农因天之时,***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
列举出在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及所种植的农作物.
西西小公主1年前1
yanjs3207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说明了 神农氏是农耕之祖 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时代向农耕文明转变,开始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农作物:水稻
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农作物:粟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神农意思
真假dd不清1年前6
fengerge 共回答了39个问题 | 采纳率10.3%
地一
《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
《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在此神农指出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废除井田制的必要性 D.自然经济的优越性
mr131年前1
shiDM2000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B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征。材料主要介绍了不耕不织的后果是受饥受寒,因此主要讲男耕女织的重要性。选项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英语翻译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
英语翻译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
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於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
不好意思啊 分类分错了 要中文的
不用麻烦来袭的
chuaiyanguang1年前4
裤裤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有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进见滕文公说:“我这个从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 处,成为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处.许地的门徒有几十个人,都穿着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谋生.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也进见滕文公说:听说您施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 我们都愿意做圣人的百姓.”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自己以前所学的而改学许行的学说.
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有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现在滕国却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存放财物的仓库,这是损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
陈相回答说:“对.”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回答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于吗?”
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说:“戴白帽子.”
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回答说:“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
回答说:“是的.”
“他自己做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够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 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 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 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②,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
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②,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③所增亦如之,唐苏恭④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⑤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⑥萃,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⑦烦补阙,历三十年⑧,阅书八百余家,稿三⑨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⑩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⑾、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⑿,将之上朝,时珍遽⒀卒。未几,神宗⒁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中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⒂,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⒃。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②《本草》:记载中药的书籍。③④苏恭:即苏敬放,显庆二年,苏与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等人作《新修本草》,显庆四年书成,由国家颁行。⑤刘翰:五代周时即任翰林医官,后入宋,著有《开宝本草》。⑥掌禹锡、唐慎微:掌禹锡,字唐卿,奉敕与苏颂等在《开宝本草》基础上修成《嘉祐本草》。唐慎微,字审元,修篡《证类本草》,附古今单方。⑦芟:删除。⑧历三十年: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开始修书,万历六年(1578年)脱稿,历时27年,称30年,是约数。⑨三:表多次。⑩厘:订正。 ⑾出产:产地。⑿成:完成。⒀遽(jù):突然。⒁神宗:明神宗朱翊钧。⒂奉祠正:掌管祭祀礼仪的官员。⒃蓬溪知县:蓬溪县长官。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读医书,医家《本草》好:喜欢
B. 一物而析为二三或:或者
C. 未几 ,神宗诏修国史未几:不久
D. 是士大夫家有其书自:从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
(2)其子建中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小题3:.文中反映了李时珍怎样的性格和精神?(4分)
虎兔1年前1
xiashathb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小题1:B
小题1:(1)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
(2)李时珍儿子建中拿他父亲的遗表和这部书献给朝廷,天子十分赞赏这部书,下令刊行天下,从此士大夫家里都有这部书。
小题1:反映其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

【译文】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爱好读医学书,医书《本草》,从神农传下来的药物有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添的药物数量与神农的差不多,唐朝苏恭增加了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加了一百二十种,到掌禹锡、唐慎微这一辈人,先后增补合计一千五百八十种,当时认为很完备了; 但是品类分得繁多,名称又杂乱,有的一物分为二三,有的两物混为一品,李时珍对此感到很不满意。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稿本经多次修改才成书,书名叫《本草纲目》。书中增加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订正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先标正名作为纲目,接下来附上各家注释为目,然后用集解详细记录该药物的产地、形状、色泽,又把气味主治某病的方剂附上。书编好后,准备进献给朝廷,李时珍却突然去世。不久,神宗皇帝下诏修国史,重赏征求各地书籍。李时珍儿子建中拿他父亲的遗表和这部书献给朝廷,天子十分赞赏这部书,下令刊行天下,从此士大夫家里都有这部书。李时珍做过楚王府奉祠正官职,儿子李建中,做过四川蓬溪知县。
(1)或:有的
(2)乃:于是;芟:删除;阙:缺少的东西;历:过了;阅书八百余家:定语后置,阅八百余家书。其:他的;以:把;遗表:死前写的奏折;及:和;是:这;嘉:赞赏;命:下令;刊行:刊印,发行;自是:从这以后。
(3)“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稿本经多次修改才成书,书名叫《本草纲目》。”表现他治学严谨;“书编好后,准备进献给朝廷”表现他高尚。
英语翻译相传有一天,神农在采集奇花野草时,尝到一种草叶,使他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他放下草药袋,背靠一棵大树斜躺休息.
英语翻译
相传有一天,神农在采集奇花野草时,尝到一种草叶,使他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他放下草药袋,背靠一棵大树斜躺休息.一阵风过,似乎闻到有一种清鲜香气,但不知这清香从何而来.抬头一看,只见树上有几片叶子冉冉落下,这叶子绿油油的,心中好奇,遂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虽苦涩,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底生律,精神振奋,且头晕目眩减轻,口干舌麻渐消,好生奇怪.于是再拾几片叶子细看,其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树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叶、花果而归.以后,神农将这种树定名为“茶”,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
fasl1年前4
gzkosoo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2.6%
或传:一日,神农适采百草,品其一,遂舌痹口燥,头晕目眩.乃释药囊,依树而栖.间有风,似得鲜香之气,然不知所故.举目顾之,见落叶徐徐,而色绿.奇之,乃拾其一,入口咀.味初苦涩,回味甘馨,遂咀而食之.后益觉其味馨香,舌底生津,振人心神,而晕眩为之减,痹燥为之消,乃大奇.乃复拾数片审之,其叶之形、脉、缘迥于凡者,故复采其叶芽、花果而归.后,神农命其为“茶”,此茶之首现.再后,茶树渐为人掘、集、引,为药、为祭、作食、作饮矣.
或乱之言,不可信.
第1题 (2) 分 解释句中括号的词1.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
第1题 (2) 分
解释句中括号的词
1.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2.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
3.犹不改,宣子(骤)谏.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5.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7.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
8.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9.(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10.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分析题
第11题 (5) 分
从下列例句中,归纳总结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句式.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
(4)信而见疑,忠而被滂.
第12题 (5) 分
指出下列各句中[ ]的古义和今义,并说明其词义变化的类型.
A、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D、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E、浮于洛,达于[河].
第13题 (5) 分
根据下面的例子,归纳说明古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1)曰:“奚冠?”曰:“冠素.”
(2)子归,何以报我?
(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4)父母唯其疾之忧.
(5)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swq871年前1
crammerboy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与激素联合制剂是目前治疗哮喘最常见的药物,因为有预防作用,可以算作哮喘的二级预防用药,可以长期使用并且不会产生依赖.在哮喘发作季节前使用能很好预防哮喘发作.
建议你不要停用,现在哮喘的治疗分为5各级别,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与激素联合制剂属于哮喘治疗的第3级别,长期吸入对人体无害.医生已经给开始了3级治疗,正规的疗程应该是持续吸入3个月,如果在这3个月期间你没有夜间症状,日间症状少于1-2次,不需要使用沙丁胺醇等急救药品,不需要急诊室就诊治疗,那医生可以考虑让你降阶梯到2级治疗,及只要吸入激素治疗,如果你还能3个月无症状,那你就可以停药了!建议不要直接停用都保!
猜下面两个战争成语迷: 神农布阵,军事论文
gtkkhex1年前1
yycm131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神农布阵----草木皆兵(神农尝百草,也为草木之主)军事论文——纸上谈兵(纸上谈论兵家之事)
神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rxtopology1年前1
lss520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民以食为天
《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
《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  )
a.***农业历史悠久 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
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 d.***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
华少哥哥1年前1
nn游荡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A

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孟子在本文中阐明了一条什么基本法则它有何消及意义
huangyi00211年前1
不吃动物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75%
  孟子在本文中阐明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基本法则.即: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他认为“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情况非常清楚,孟子所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 人”论断是讲的社会分工问题.而且,《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 已经说过:“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所以,体力劳 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在孟子的时代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 现象,他不过是对这种现象加以概括,而在“或劳心,或劳力”的 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著名“公 式”而已.
  由此,一方面的确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 面.孟子又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被批倒批 臭.其实,我们在这里已经知道,孟子的原意倒不是论述统治与 被统治的问题.阴差阳错,这个毕生为“民”请命,呼吁当政者 实施仁政的人倒成了统治阶级的代言人.
  平心而论,关键是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问题.如果从局部的 阶段性的角度去看,许行的学说主张统治者与老百姓“同吃同住 同劳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确也是有一定意义因而具有吸 引力的.可是,如果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和全程来看,他的观 点和做法就是非常荒唐而可笑的了,而且,越是进入文明发达的 现代社会,就越是近乎寓言般可笑了.我们令天有谁会想到要自 己造一台电视机然后才来看,自己造一辆汽车然后才来开呢?那 不被认为是疯子才怪.同理,从总体和全程的角度来看,“劳心者 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反动透顶的学说,而 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现象概括.如果我们还历史背景以真实,从孟子说这话的具体情况来理解,也就是从社会分工问题的角度 来理解,那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
  有关评价等可在网上输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一查做一查便知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芬芳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芬芳而甘醇。可见,茶文化
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D.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ciciyoung5551年前1
幻橙无心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B

2011年10月13-20日,2011海峡两岸神农文化祭活动在湖南省炎睦县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共祭两岸始祖、回承神农文
2011年10月13-20日,2011海峡两岸神农文化祭活动在湖南省炎睦县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共祭两岸始祖、回承神农文化”为主题,两岸有5000多人参与共祭,其中来自***60余家神农宫、庙、寺的信众及岛内各界人士、在湘台商、台生等共约600人。这表明
[ ]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④传统思想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念有深刻影响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那时花已开1年前1
javykou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72.7%
B
“神农时,民方食谷.这句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82346081年前1
mqg2323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神农是传说中的太阳神,是古代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有“神农尝百草”之说,后世称其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祖”.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因为有了神农尝百草,老百姓才开始知道食用稻谷.
这句话反映的是上古时期的情况.因为神农是远古(上古)时期的人物,也就是炎帝,是“三皇五帝”之一,即“炎黄子孙”里的“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
结合材料说说神农氏为什么会被称为神农?
础设施1年前1
7037861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传说因为“神农氏”发明了原始农业并教会人民耕种作物,所以被称为农业的开山鼻祖.故称“神农氏”.
写出下列引号的作用.(1)一些地区的农民称袁隆平为当代“神农”.(2)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
xiximao991年前1
wfnrbsa201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引号的作用主要有:
a.表示引语
如:妈妈说:“……”
b.表示特定称谓
如:这不愧是“东方明珠”呀!
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d.表示否定和讽刺
如:你真像个“大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