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中哪些句子是翻译的重点句?哪些要背诵?

草八刀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gaopenglove5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1年前

相关推荐

文言文《石钟山记》中名词作状语的句子……
文言文《石钟山记》中名词作状语的句子……
句子就可以了.
bess20021年前1
heilang888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介宾短语)”的意思,可以译为“乘舟”,但要注意,这样译并未准确表达“舟”作为状语的语法特点.
《师说》和《石钟山记》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师说》和《石钟山记》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现实意义字数100字左右...
xuyilong1年前1
复活地狱rr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师说》的现实意义 谦虚的品德在任何社会都不会过时的.社会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要以为自己在某个领域取得了成绩便忘乎所以、骄傲自满.
《石钟山记》的现实意义 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而且敢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英语翻译一个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一个出自苏轼《石钟山记》
昆虫最大1年前1
没人要的瓶子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英语翻译是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啊~不要搞成苏轼的《石钟山记》了.
迷路的人11年前1
farst01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水经注》上面说:“洞庭湖的出口处,有山名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声音响亮好像是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有隐居的人,在湖东钓鱼,沿着水流走到尽头(到了)这个地方.于是登岩过岭,穿越石洞,探访它的遗迹.在南隅临时住宿,忽然发现两块石头,横斜在水潭边上,影子倒映在水中,向住在水边的人询问(原因),才说:“这就是石钟啊,有铜铁一样奇异的声音啊.”敲打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含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响声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依照郦道元的说法,那么濒临水流众多的山峰,都可以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它.姑且修订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下列不属于王安石的作品的一项是 A.《答司马谏议书》 B.《石钟山记》 C.《伤仲永》 D.《游褒禅山记》
uqd31年前1
基地gg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B 《石钟山记》 作者苏轼
《石钟山记》不同于单纯的写景记游的文章,它是一篇以( )为中心的游记,借( )来( ),是一篇带有辨析性质的文章.
《石钟山记》不同于单纯的写景记游的文章,它是一篇以( )为中心的游记,借( )来( ),是一篇带有辨析性质的文章.
《石钟山记》第一段写( ),采用( )的表达方式;第二段写( ),采用( )的表达方式;第三段写( ),采用( )的表达方式
lorrain0011年前3
huangshan123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76.9%
《石钟山记》不同于单纯的写景记游的文章,它是一篇以(议论)为中心的游记,借(游记)来(说理),是一篇带有辨析性质的文章.
《石钟山记》第一段写(质疑石钟山命名缘由),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 ),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第三段(写得出的结论),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这是课堂笔记,辛苦打出,一定要选我啊
英语翻译请问各位老师和博学者《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中“独与迈乘小舟”怎么翻译,如果翻译成“(
英语翻译
请问各位老师和博学者《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中“独与迈乘小舟”怎么翻译,如果翻译成“(我)独自和迈乘小舟”是不是病句呢?
sychengdz1年前1
agwq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石钟山记》是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旅途中写的一篇考察性游记.
“独与迈乘小舟”的意思是“我(苏轼)和苏迈(苏轼长子)坐着小船”.
你的翻译不是病句.
关于《石钟山记》.请问.1.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原文回答)2.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原文回答
关于《石钟山记》.
请问.
1.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原文回答)
2.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原文回答)
3.苏轼在本中对李勃的观点是怎样评价的?(原文回答)
是苏轼的。
我该用什么用户名1年前1
daijian2009 共回答了29个问题 | 采纳率79.3%
(1)“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山仍石名,旧矣.”
(2)否定.“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何哉?”“笑李渤之陋”.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苏轼求大神帮助
柳生静云1年前1
壁煜 共回答了34个问题 | 采纳率91.2%
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在横线上默写原句。(4分)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横线上默写原句。(4分)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meinihaonan1年前2
尘埃A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37%
这个,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而渔工水 师虽知而不能言。
读了《石钟山记》,有什么感受?读了《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读了《石钟山记》,有什么感受?
读了《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有什么感受?
烟波蓝之光1年前2
公母 共回答了9个问题 | 采纳率77.8%
不能道听途说、主观臆断,要勇于实践、实事求是.
.在横线上默写原句.(4分)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
.在横线上默写原句.(4分)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
.在横线上默写原句.(4分)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ezhaoa1年前1
5877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在横线上默写原句。(4分)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横线上默写原句。(4分)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cyalun1年前3
尘埃A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37%
你好,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而渔工水 师虽知而不能言。
《劝学》,《出师表》,《师说》,《项脊轩志》,《石钟山记》都在标题中标明了文体 这句话错在哪里
1972的夏天1年前1
hester23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73.1%
劝学不是
《游褒禅山记》与《醉翁亭记》、《石钟山记》之异同.
cjfg1年前2
情绪飞白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1.7%
体裁上前四篇都是记,《游褒禅山记》是通过作者游览褒禅山,抒发了作者对人生与自然的感受:做成事要具备人,力,志.《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借作者探求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表达了做事应具有探索精神,《石钟山记》作者借物抒怀,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
高中课文《石钟山记》中的第一句:“《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这个焉是什么词性啊?什么意思?
高中课文《石钟山记》中的第一句:“《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这个焉是什么词性啊?什么意思?
请高手解答,勿乱答,谢!
pp3102251年前1
海南西部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2.3%
语助词,表陈述句语气!引用《水经》的话交代石钟山的所在,引出下文.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句话蕴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检验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nanci1年前1
余家飞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A

夜泊于绝壁之下,就是通过实践获取对钟声的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A入选。B选项,这里的认识没有发展,而是通过实践获得,故排除。士大夫的认识是主观想象,即间接经验,没有通过实践获得,而不是检验士大夫的认识正确与否,故排除C。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指获得认识之后用于指导实践,这里不是指导实践,而是通过实践获取正确的认识,故排除。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苏轼《石钟山记》中有关字词汝识之乎?识 能否理解成“记得”?还是“知道”?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之 有无动词之意?石之
苏轼《石钟山记》中有关字词
汝识之乎?识 能否理解成“记得”?还是“知道”?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之 有无动词之意?
石之铿然有声者 句式特点?
我很笨的笨蛋1年前1
玉裳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识在最新的二期课改中解释为知道,非通假字
之此处为的,翻译为上饶的德兴尉.
倒装中的定语后置
作文:副标题:读《石钟山记》所想到的
mmt11301年前1
枫杨_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我们在前些天刚刚与老师一同学习了由著名诗人王安石所写的《伤仲永》,这是一篇评论教育的事,通过学习这篇古文,使我深深的明白了后天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苏轼《石钟山记》的翻译
hunhunr1年前1
zzcc1020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石钟山记》中的词类活用
kichi1年前1
zhima50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6%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名作状,用船,坐船
事不目见耳闻:“目”“耳”: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亲眼,亲耳
而此独以钟名:“名”:名作动,命名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动,使.鸣
英语翻译34见 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动词,看见 《石钟山记》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动词,会见 《鸿门宴
英语翻译
34见
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动词,看见 《石钟山记》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动词,会见 《鸿门宴》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动词,拜见,谒见 《论语》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拜见 《廉蔺列传》
⑤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动词,读xian,引见,使……见 《论语》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动词,通“现”,出现,显现。《敕勒川》
⑦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名词,看见的东西。《游褒禅山记》
⑧汝真女子之见。名词,见识,《失街亭》
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表被动 《屈原列传》
⑩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副词 偏指动作一方,我 孔雀东南飞》
XFM711年前3
kangtaniubi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石钟山记》怎么读?石钟山记的第二段“元丰七年……涵淡澎湃而以为也.”怎么读?每一个字音都写出来,
天上的**1年前1
悲伤的袜子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林)汝(辱),而长子迈将(疆)赴饶之德兴尉(卫),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四)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空)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齐)鬼,森然欲捕(补)人;而山上栖鹘(西灌),闻人声亦惊起,磔磔(杰)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灌贺)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增红)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韩但鹏派)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翘),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坎坎唐塌)之声,与向之噌吰(增红)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坎坎唐塌)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高中文言文阅读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出自《石钟山记》的一道 题
cvbft651年前1
熊猫2笨笨 共回答了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B 都是因为的意思
A第一个是竟然 第二个是因为
C第一个修饰 第二个表示递进
D第一个是它的 第二个是语气词
求解释说的意思1.故为之说《捕蛇者说》2.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3.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4.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叶落花飞1年前3
wwx10198018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1、一种文体.
2、说明,告诉.
3、说法,观点.
4、shui 劝说,劝告.
苏轼《石钟山记》中的观点(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对吗?
niceli1年前1
jolin5321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76.5%
是的.《石钟山记》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字字翻译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迷迷知音1年前2
huangyuan8900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81.8%
虽:即使,表假设.
大风浪:刮大风,鼓大浪.
鸣:鸣叫,发出声音.
即使是刮大风,鼓大浪也不可能(使石钟山)发出(钟一样的)声音.
关于《石钟山记》的问题写出下列文言文虚词的含义.一 之的含义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2是说也,人常疑之.3石之铿然有声者.
关于《石钟山记》的问题
写出下列文言文虚词的含义.
一 之的含义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2是说也,人常疑之.
3石之铿然有声者.
4送之至湖口.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6而言之不详.
二其的含义
1静女其娈.
2始访其遗踪.
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4不知其浅深.
5而臆断其有无.
scarecrow10171年前1
d23881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的 2.表判断 3.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他,代词 5.代石头 6.的
1.无意义 2.他的 3.其中 4.它的 5.它的
《石钟山记》中与《水经注》对应的原文
《石钟山记》中与《水经注》对应的原文
石钟山记中说:“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微风鼓浪,水石相博,声如洪钟.”谁知道这段文字对应的《水经注》中的原文啊?
4417544561年前2
无人的nn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石钟山西枕彭蠡,连峰叠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下临深潭,微风鼓波,水石相击,响若洪钟,因受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