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斜向斜 成山成谷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又说,背斜表面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向斜槽部

liuwei118f2022-10-04 11:39:544条回答

背斜向斜 成山成谷
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又说,背斜表面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不容易受到侵蚀作用,“向于是斜成山,背斜成谷”.
【两种说的不一样】
那么,背斜(向斜)究竟是成山还是谷?何时成山何时成谷?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4条回复
逝花影落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看地层,是从地层判断的
别看地表
地表很可能会受侵蚀
1年前
黑龙江旅游 共回答了5个问题 | 采纳率
褶皱山形成的时候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从而岩层疏松,易被侵蚀成谷;向斜因为风力堆积而成山. 所以两种说法都不错.详见高一地理书(江苏的)......
1年前
gdertfhj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中间底层相对较老,两侧底层相对较新的是背斜;相反的是向斜。
1年前
jjxx628312 共回答了1个问题 | 采纳率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我读高一时考试的答案是这样写的
1年前

相关推荐

请帮我详解一下高三地理中地质构造这部分的知识 包括背斜向斜地垒和地堑
请帮我详解一下高三地理中地质构造这部分的知识 包括背斜向斜地垒和地堑
因为生病的原因缺掉的课,这部分知识一直没学到.期中考和一模考当中都在这一块知识上面丢了很多分.哪位好心人帮我解释一下这一部分的东西主要讲了一些什么啊~ 或者就是告诉我怎么判定.或者是怎么形成的~谢啦谢啦~~~~
大uu狗1年前1
shinesr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背斜向斜一般不能靠山体表面判断.通过地层(自己感觉地层就像猪身上的五花肉)剖面才能断定.有时候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有时候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开玩笑说,这得看土地爷心情了.
一般来说,地层:n形为背斜,u形为向斜.
一般当n(背斜)山顶部消失,我们会考虑是不是风化侵蚀作用导致缺失,因为背斜是新岩在外,陈岩在内.新岩由于太“嫩”很容易被剥蚀,更何况山顶的新岩还受着张力(就像折树枝,弯曲的那头很容易断).
相反,u(向斜)山顶那是相当的顽强,基本保持原貌.因为陈岩成为新岩的坚强外围.
地垒和地堑方面:
在平地冷不丁窜出一条水渠,那水渠就是地堑;河堤就是地垒.这一般是地层断裂形成的.
一块完整的地层,俩端跟有仇似的相互挤,由于实力相当,“啪”,中间挤断滑下去了成了地堑,剩下俩山头遥遥相望成了地垒.
背斜与向斜岩石坚硬问题背斜向斜与地势高低有什么关系,且背斜与向斜在到底哪个坚硬,如果背斜成了背斜谷,向斜成了向斜山,那又
背斜与向斜岩石坚硬问题
背斜向斜与地势高低有什么关系,且背斜与向斜在到底哪个坚硬,如果背斜成了背斜谷,向斜成了向斜山,那又是如何呢.
.如图,依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地层的软硬程度,由硬至软的排列应为( ) A. 乙丙丁 B. 乙丁丙 C. 丙乙丁 D. 丙丁乙
我爱小_1年前1
好想恋爱YOU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79.2%
如图,依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地层的软硬程度,由硬至软的排列应为( A )
A.乙丙丁 B.乙丁丙 C.丙乙丁 D.丙丁乙
乙处是侵入沉积岩中形成的岩浆岩,最硬;丙处的沉积岩位于向斜槽部,较硬;丁处的沉积岩位于背斜顶部,较软.
背斜向斜分别形成了什么地形
断刃碎虚空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背斜向斜 与背斜向斜地形倒置,做题目是根据背斜向斜地形倒置来做的?那么画图时也要变吗?
刺鱼鱼刺1年前1
foreversqm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背斜,向斜跟地形没有直接关系,背向斜的定义是跟地层有的先后顺序相关的,大多数背斜形成山,向斜形成谷,就容易让人误解,当地质变化剧烈时,也可以形成向斜山,背斜谷.在平面图上看,若中间是老地层,两边是新地层,则是背斜,反之则是向斜,在剖面图中就更容易判断了.
如何判断背斜向斜?百度百科说: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那么如图A、B哪个是背斜哪
如何判断背斜向斜?
百度百科说: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
那么如图A、B哪个是背斜哪个是向斜啊?
原来忘记很简单1年前1
可泡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如上所说,A就是背斜啊,B就是向斜了~
高一复习地理复习资料中 塑造地表形态 背斜向斜 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洋流 水循环
高一复习地理复习资料中 塑造地表形态 背斜向斜 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洋流 水循环
冷锋暖锋 气旋
春天彩印51年前1
担保天才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内力作用2.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分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