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刘 斌⑴ 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

清艾叶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刘 斌
⑴ 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⑵ 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⑶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⑷ 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⑸《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⑹ 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⑺ 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⑻ 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⑼ 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⑽ 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小题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
清艾叶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千变花喜郎 花朵

共回答了25个问题采纳率:84% 举报

小题1:AD(5分,答对一点3分,两点5分。
小题2:)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分)②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以及他独特的人格魅力。(4分,每点一分)
小题3:①家庭环境的影响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1分)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2分)②1927年,王国维逝世,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贯穿终生。(1分)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2分)
小题4: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2分)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分)以及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2分)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2分)



点评: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小题3:试题分析:动因,就是动力和原因。明白了这一点,先在文中找到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方面的内容。文章的第7段“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文章的第8段“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这两段开头的文字,告诉我们可从这两段中去筛选和概括。
点评:①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②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再用自己的话整合概括。要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小题4:试题分析:答题思路: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大师的贡献--陈寅恪作为“文化象征”的意义--陈寅恪作为大师的总的价值。
点评:理解句意是理解文义的基础;而理解句意,要掌握“句不离篇”的原则,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基本思路是:明确陈述对象,注意范围变化;弄清句子位置,明确地位、作用;分析结构、手法,抓住关键词语;注意语序、关系,明确事实、逻辑;联系中心、背景,注意转述信息。

1年前

4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2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7 q. 0.119 s. - webmaster@yulucn.com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千变花喜郎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4%
小题1:AD(5分,答对一点3分,两点5分。
小题2:)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分)②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以及他独特的人格魅力。(4分,每点一分)
小题3:①家庭环境的影响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1分)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2分)②1927年,王国维逝世,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贯穿终生。(1分)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2分)
小题4: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2分)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分)以及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2分)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2分)



点评: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小题3:试题分析:动因,就是动力和原因。明白了这一点,先在文中找到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方面的内容。文章的第7段“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文章的第8段“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这两段开头的文字,告诉我们可从这两段中去筛选和概括。
点评:①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②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再用自己的话整合概括。要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小题4:试题分析:答题思路: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大师的贡献--陈寅恪作为“文化象征”的意义--陈寅恪作为大师的总的价值。
点评:理解句意是理解文义的基础;而理解句意,要掌握“句不离篇”的原则,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基本思路是:明确陈述对象,注意范围变化;弄清句子位置,明确地位、作用;分析结构、手法,抓住关键词语;注意语序、关系,明确事实、逻辑;联系中心、背景,注意转述信息。
1年前

相关推荐

北大国学导师陈寅恪怎么读?"恪"字读ke。可老师让我们读que,字典上没这注音。请问正确读法是什么?
zlm80911年前5
dancein88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90.9%
陈寅恪先生不是北大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b.我与王***事多年,他的为人治学,以及***才能,的确受益匪浅。
c.时下不少店名乱用外来词,只求时髦,***, 而不考虑******和实际效果。一个让人看不懂的店名,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d.他的作文想象丰富,表达流畅,老师十分赞赏,称他的文章如天马行空,很有特点。
歼---10A1年前1
laogonglovelaopo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8%
.D

( A“不知所云”形容说话人语言紊乱或空洞,B项在“受益匪浅”前要加上“使我”,C“贻笑大方”意为让内行见笑,与“让人”有重复处,也与句意不合)
史学家陈寅恪的字 叫什么
tpcdg11年前1
leonqiyu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字鹤寿·
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B.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
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b.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c.一美国男子在***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必须依照***法律严惩不贷。
d.说话吞吞吐吐,言不由衷,隔靴搔痒,何必写杂文呢?
大嘟脚丫1年前1
血余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D


A.(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不能用于对待别人。)
B.(不知所云,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使人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是用于批评说话人的。如“这篇文章逻辑性太差,使人看了~。”这段文字说明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不是说他说话内容混乱。)
C.(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应该为“不可理喻”。)
为什么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恪"字念(que,确音)?
为什么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恪"字念(que,确音)?
为什么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恪"字念(que,确音),“恪”是多音字吗?但查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恪”只有一个发音,即(ke,克音).
收-获1年前3
rongrong811115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恪”
1·汉语词典:kè
2·康熙字典:“广韵”苦各切;“正韵”克各切
3·详细
王国维辜鸿铭陈寅恪季羡林谁比较牛
哭泣的眼泪1年前1
浪漫方舟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季羡林,人称国宝
历史上的高考怪题1、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
历史上的高考怪题
1、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 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
2、20世纪40年代末,有一所大学在招生时,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三角几何共八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这道题真可谓是晦涩难懂,自然无人答出.
3、20世纪50年代初,有一年高考煺题是:“南京的白菜多少钱一斤?”许多考生不知所云.
二、脑筋急转弯:
4、铁放在外面会生锈,那金子呢?
5、什么东西有五个头,但人不觉的它怪呢?
6、什么话可以***用?
7、三更半夜回家发现忘了带钥匙,家里又没有其他人,这时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8、书店里买不到什么书?
三、猜成语:
9、蓝色的刀和蓝色的枪.
10、数字3在街上走呀走,翻了一个跟头,接着又翻了一个.
11、牛狗猪羊比赛赛跑,跑道最后,牛狗猪都喘得不行,只有羊不喘气.
michael迈克尔1年前1
lilyee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2.6%
1祖冲之
2几何是五角
3.
4被偷走
5手,5个手指头
6电话
7门没锁
8秘书
9刀枪不入(blue)
10三番两次
11扬眉吐气

大家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