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点评与评点 作文

莞雪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haileygl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也谈点评与评点
高级会员们都知道,每次我们推荐作文至发表区的时候,在作文的下面都会出现“xxx点评”这样的话语。可是在我们发自己对作文的看法时,却成为了“评点”。那么,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点评”与“评点”的区别。1.使用人身份不同
今天下午,我和老师一起审“童心飞扬”征文的稿子,在每一篇文章下面都有一段“教师点评”。可以看出,“点评”这个词只有老师、父母这一类人能够使用。而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看作文就不能叫做“点评”,最多算是“评点”。
记得我看到这么一则小故事,讲的是一名老师让同学在教室里看纪律,顺便帮着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修改一下作文。结果老师走了,那位同学就开始在教室内咋呼:“谁的作文自己感觉不好,拿过来我给你点评一下。”这句话引起了全班同学的不满,没有一个去找他的。后来,班级竞选中队委,他的管理能力本来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可是没有一名同学选他,原因是“以自己为中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骄傲自大。”
2.使用方式不同
大家可能也都发现了,推荐作文时只是显示文章的星级,而评点的时候,确是仔细的对文章进行讨论,提出有用的修改建议。这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这两者之间更重要的是“评点”。因为点评只是大体对文章进行“扫描”,然后得出一个并不怎么仔细的结论。而评点却能将文章的好处与不足说出来,让作者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今天早上班里的杂志到了,当我拿到了《妙笔》时,第一个看的就是“妙笔作文状元”,因为在读完文章之后,会有一些专业人士帮助你分析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以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比如下面这两个例子。
这叫做点评,很笼统。只能大体介绍文章的好坏,并不能让人了解文章。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摆设”
这叫做评点,很仔细的分析文章,而且把好于不好的地方都交代出来。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因为这样会促进你的写作水平。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点评的评点混淆,文章的“点评”越来越笼统,深知一句话带过,而且是与文章毫无关系的。哪怕在评点中写写自己看完之后的感觉也好啊,尽管短一点。比如下面这个:
这就是一个写感受的典型的例子,而且写得十分好,深受我的喜爱。
这就是一个“糊弄”人的评点,或许是为了评点分来尽情夸奖吧。(说实话,他点评的这篇文章还真不怎么样。)
以上就是我对“点评”与“评点”的看法。
(第一次写这样的文,大家多关照……)
1年前

相关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也谈“附庯风雅”马慧元有这样一则轶事:二战结束后,有个叫做汉·凡·米格伦的家伙模仿名画家维米尔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也谈“附庯风雅”
马慧元
有这样一则轶事:二战结束后,有个叫做汉·凡·米格伦的家伙模仿名画家维米尔的手法画了一幅《以马忤斯的晚餐》,结果几乎被所有人包括专业画家、鉴赏家都当成新发现的维米尔新作。事情败露后,这些在艺术领域里有发言权的人,大概脸红了一红。
  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见多数欣赏艺术的人都是附庸风雅,他们不能区分伪作和真品,在伪作面前感动得死去活来。
是不是这样呢?这个话题可真不小。不光在美术界,音乐界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甚至可以说,凡是跟经典、古典有关的鉴赏,都涉及真伪和微妙差别的判断。巴赫的作品中有没有伪作而被当真的呢?太可能有了。那么误把伪作当真的音乐爱好者,被这音乐感动,是不是就是“附庸风雅”,要被斥为假爱好者?
在我看来,跟附庸风雅对立的,无非是两种人,一是对艺术毫无兴趣的,自然免了附庸风雅和矫情的恶名;二是真懂的,严格说起来,这差不多只是极少的艺术家和评论家了。说白了,你我非专家,不论怎么喜欢艺术,总归是在五十步笑百步地附庸风雅,因为经典艺术这东西太难、太细致,除非有专业训练,不然极难说到点子上。一般能大概说得沾边的艺术爱好者,其实也经不起追究,你让他多说几个一二三,基本就露馅了(本人也不例外)。就是真正的艺术家,有发言权的也只限于极少的领域和作品,除非花大量时间研究,一个弹惯肖邦的人随便说几句对巴赫的印象,也很有可能不入巴赫专家的法眼——基本是外行话。
  所以把假当成真,或者把坏当成好,说到底,是因为知识和能力不足,判断失准。而判断失准,或者说目前对某类艺术的了解还不够,是否就意味着他喜欢艺术是可笑的,或不妥的呢?
  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很难的东西,为什么对艺术有附庸风雅之讥,而对其他领域,比如科技工业没有这类说法?也许部分原因是:工业商品一般为实用,不太可能成为饭桌上的谈资;而艺术这无用之物,在很多人那里是生活的装点,所以一说就貌似标榜教养,显示了社交中的虚荣和势利。此外,比如我完全不懂手机的制造,但我也理直气壮地说,这个牌子不如那个牌子好用,即使让专业人士听到,估计也不会怪罪。而对艺术产品,因为涉及人人都有的情感,在每个接受者那里都有独特感受,能跟艺术产品也就是作品达成某种沟通,所以人们发表的评论就可以是:“它表达了什么?谁表达得更好?”这听上去就有点判断的意思了。要命的是,外行下这种判断,结论可能跟内行有天壤之别,而不像其他商品,消费者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这样一来,艺术鉴赏可真成了说不得的事情。不懂的人很难区分其微妙差别——即使能,也是反复研究学习的结果,所以才会有古董鉴定这样的专业。但人生有涯,不可能什么都懂,通常总是极少的人乐意深究某类艺术。如果将乐意懂而还不够懂的人都排除出去,那么艺术几乎就没有欣赏人群了。欣赏是渐进的难事,任何人都有从懂得少到懂得多的过程,也许第一次去听音乐会的时候,连巴赫的名字都不知道,但如果真能坚持去听十次,感受的深度当然就不一样了。何况,任何复杂事物,都有个洋葱头般的层次,谁也不可能一下子尽知,而知识和品味,都是在坚持的过程中慢慢提高的。既如此,为什么不懂其他专门知识而说错可以被理解,不够懂艺术而说错就要被嘲笑呢?
  我反对“附庸风雅”之讥,并不是说,所有关于艺术的见解和感受都有一样的意义。我以为,高低对错当然有,理解也有深入和肤浅之分。如果在公共空间内发表的话,不妥的意见应该被纠正;但从心态来讲,因为意见不够准确,就把观点背后的“人”和愿意了解艺术的愿望也否定了,认为“没判断出真伪的喜欢必然是假喜欢”,“不懂而叫好必然是附庸风雅”,好像也真是有点过分了吧。
(选自《文汇报》2009年11月24日)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汉凡米格伦的《以马忤斯的晚餐》被错误鉴赏的事实为例,说明多数欣赏的人都会被人讥讽为附庸风雅。
B.作者以马赫的作品中有伪作而被当真的事实为例,证明不光是在美术界,在音乐界的鉴赏中也不乏把伪作当真的现象。[来源:学科网]
C.作者以自己本人为例,说明一般的艺术爱好者,在艺术鉴赏的深究面前也会露馅,说出外行话。
D.作者以自己本人为例,说明自己虽然不懂手机的制造,但可理直气壮地去评手机牌子的好坏,因为在这方面不存在“附庸风雅”之讥。
小题2:作者反对“附庸风雅”之讥,下列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在鉴赏中判断失准是因为知识和能力不足,但人生有涯,不可能什么都懂。
B.凡是跟经典、古典有关的鉴赏,比如在美术界、音乐界,都涉及真伪和微妙差别的判断。
C.如果将乐意懂而还不够懂的人都排除出去,那么艺术几乎就没有欣赏人群了。
D.消费者对艺术品不像对其他商品一样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不够懂艺术而说错应被理解。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凡是跟经典、古典有关的鉴赏,一旦出错,鉴赏者常常被斥为附庸风雅,是假爱好者。
B.只有对艺术毫无兴趣的人以及极少数的艺术家和评论家才能免除附庸风雅和矫情的恶名。
C.虽然经典艺术太难、太细致,但只要经过专业训练,就可涉足艺术鉴赏的多个领域和方向。
D.艺术鉴赏判断失准,只能说明判断者知识和能力不足,而不能就此否定他们对艺术的喜爱。
mm兆位1年前1
流水高深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1.8%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赫的作品中有伪作而被当真”,不是“事实”而是作者的假设
小题1:B说的是艺术鉴赏的普遍性,不能作为反对“附庸雅”的理由
小题1:C后半句与原文“就是真正的艺术家,有发言权的也只限于极少的领域和作品”相矛盾
也谈“个性” 作文
纯耍Jerry1年前1
㊣_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8.5%
个性是浩瀚、深邃的海。 个性是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的峰。 个性是悠扬的驼铃。 个性是一块小石子投入到平静的湖面时,你的诧异你的惊喜。 如果只诧异于石子打破湖面平静的美,而不惊喜于石子击起的一道道涟漪,那么又何来个性?总是试图让内向的人活泼一些,让开朗的人沉稳一些,诸如此类,那么又何来“个性”的张扬? 改变人的个性,就如同把一座雕刻精美的玉塔打磨成毫无棱角的玩物 。 “韩寒”的个性算是张扬吧!你是否打算改造他?改造成只知学习的学生,毫无个性的学生,这样才算真正的人才?没有韩寒那特有的个性,你怎么会看到像《三重门》《零下一度》等有个性的优秀之作?如果没有个性的张扬,你是否知道松江二中还有一个叫韩寒的男孩?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个性的张扬;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个性的张扬;苏轼的“大江东去”的豪情是个性的张扬;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几多愁”也是个性的张扬。如果让李白成为李清照,苏轼成为李煜,恐怕那许多礼赞的文章都不会出现,文化宝库将失色不少。 个性的色彩如此斑驳,我爱它的刚毅,也不排斥它的温柔。个性的味道如此多样,我喜欢它的甜美,也不怨恨它的苦涩。喜欢评头论足、企图改变别人个性的人,那么你自己的性格又是怎样的呢?别人会认为你挺爱管闲事,难道不是吗?别人的性格你都想改变,那么你还有什么不想改变的呢? 不知道自己是活泼开朗,还是沉稳寡言,也许介于两者之间吧!我认为自己既开朗有余,又沉稳不足;既想沉默寡言,又不甘寂寞。这样,也许别人也会说假深沉、扮酷,真是没办法!只好用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来搪塞。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谈到了快乐,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谈到了快乐,《六一居士》也极写人生的快乐,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谈到了快乐,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谈到了快乐,《六一居士》也极写人生的快乐,谈谈你的理解
ttd9999991年前3
孙春光好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我的理解是:快乐是对现状满足的一种心理表现,有了满足感才能得到快乐,满足感越强烈快乐就越多、越大,反之亦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也谈兽首与民族尊严叶廷芳前些日子,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在将其祖先盗得的圆明园文物猪首、马首等赃物通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也谈兽首与民族尊严
叶廷芳
前些日子,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在将其祖先盗得的圆明园文物猪首、马首等赃物通过高价收买得手后,非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把鼠首、兔首抬高到天价,把沾满***人民血泪的赃物当做摇钱树,这些行为触痛了***民族耻辱的伤疤,引起同胞们普遍的不满甚至愤怒。
有一些同胞因谴责佳士得的不义之举和当年法国的侵略罪行,便整个儿攻击和否定法兰西民族,这显然是不够冷静,有失偏颇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只有懂得尊重对方的尊严,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初期,北京曾发生过一起“***火烧英国***处”事件,造成很大的国际负面影响,主要肇事者受到惩处。这些青年“***者”说是要向当年欺负过我们的英国佬雪耻,通过火烧行动一解旧恨。殊不知,这一不顾国际基本准则的鲁莽行为,反而损害了祖国的尊严。
我们纵看历史,人类从不文明到比较文明,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有过多少次冲撞和摩擦!有几个民族的身上没有留下被咬的伤痕?又有多少个民族没有给别的民族身上留下牙痕?一个***是由无数国民作为细胞构成的,而这些细胞是良莠不齐的。在一部分“细胞”不安分以至出轨的时候,总有另一部分“细胞”保持清醒,发出正义的声音予以制止。就在法国当年在***犯罪后得意“凯旋”,***一片欢腾的时候,法兰西的伟大儿子雨果发出庄严的声音,谴责他的祖国是“强盗”。这是发自法兰西民族良心的声音,是代表人类良知的声音。一个能发出这样的声音的民族,是拥有正义之魂的。在法国,雨果所体现的民族自审精神至今也没有泯灭。近年来一部引起很大反响的、详细调查并揭露法***在圆明园劫掠事实的著作《1860:圆明园大劫难》,恰恰是法***自己写的,而且受到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赞赏,作者的名字叫伯纳•布立赛。我们之所以对无偿索回圆明园文物的努力并不悲观,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法兰西民族魂魄里阳光的一面。
这样的民族正义之魂当然是不可能偶然出现的,它是这个民族及其所在的***在科学、教育与文化上长期积累而获得雄厚的“软实力”的结果。这种“软实力”具有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力量。l7、18世纪,法国封建******不可一世。然而,恰恰在这时,最早表明人类自我觉醒的启蒙***开始涌动了,代表这股***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的思想迅速传播。这一“批判的***”最终导致了“***的批判”,而且还成为后来雨果、戴高乐等民族之魂接力棒般出现的思想源泉。
我们相信这样一个民族,一定是充满自审精神的。我们等待着。
(选自2009年3月19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作者援引“***火烧英国***处”这一事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有针对性。此事伤害英国尊严的同时也损害着***的尊严,从而印证了尊严是相互的的观点。
b.它有类比性。***的某些同胞在兽首事件上的做法,如果有损于法国尊严,同样也会损害***的尊严。
c.它有暗示性。***如果能树立“双赢”的理念,一定可以无偿索回圆明园文物鼠首、兔首等。
d.它有警醒性。作者借此提醒那些不够冷静、有失偏颇的同胞切勿重蹈“伤人亦伤己”的覆辙。
小题2:下列行为能体现法兰西民族“软实力”的一项是
a.伏尔泰在文学上独创了哲理小说,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b.卢梭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不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
c.戴高乐总是以神圣的父爱,抚平弱智女儿安娜心灵的创伤。他一生节俭,却为小安娜设立了专用委托金。
d.法国的波瓦访华后,执笔写了《***》一书,热情颂扬******,为写此书,他经常熬夜,弄得眼睛红肿。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佳士得对猪首、马首和鼠首、兔首的处置手段都很卑鄙,不只违背了国际基本准则,还用罪证做交易,用罪恶牟暴利。
b.历史证明,每个民族都侵略过别的民族,也曾被别的民族侵略过;每个***都既有“出轨”的国民,也有保持清醒的国民。
c.历史上有谴责法国是“强盗”的雨果,近年来有揭露法国劫掠事实的伯纳•布立赛,可见法兰西民族是充满自审精神的。
d.法兰西民族在科学、教育与文化上长期积累而形成的雄厚“软实力”,铸就了民族正义之魂,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zt198311101年前1
HEMPELpcd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1:C“一定可以无偿索回圆明园文物”说法有误,原文的表述是“对无偿索回圆明园文物的努力并不悲观”,这说明“无偿索回圆明园文物”有一定的可能性,但不是确定无疑的。
小题2:D法兰西民族“软实力”的内涵应是“正义”,ABC三项均未触及“正义”。
小题3:B原文的表述是“有几个民族的身上没有留下被咬的伤痕?又有多少个民族没有给别的民族身上留下牙痕?”它的意思是没有侵略过别的民族、没有被别的民族侵略过的民族很少,但不是没有。
怎样写''也谈斤斤计较''为题目的作文
whbwhm1231年前3
zhf7758520 共回答了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如妈妈为了自己如何严格要求自己,觉得妈妈……然后……或者写古人,如苏武,不是计教于那个愚衷就不会名垂千古了
怎样写以''也谈斤斤计较''的作文
whbwhm1231年前2
175411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42.9%
以计较细节的成功例子作论据,比如学术上的详细计较,注意细节,不要理解为贬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思考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在另外一则语录中也谈到了这一问题:
流泪的男人很nn1年前1
jessehei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可以解释怎么也谈不拢的成语
tbzc1年前4
爱小雪57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背道而驰
水火不容
针锋相对
格格不入
话不投机
无言以对
驴唇不对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