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的过许州的意思要全诗的意思

重回xx1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gilbert525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78.3%
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清·沈德潜《过许州》
[今译] 作为行人,我觉得胡须眉毛都被映照成了绿色,在一路蝉声中不知不觉过了许州.
[赏析] 过许州(今河南许昌)时,诗人身处绵延百里的柳荫道中,周围一片绿色,他甚至觉得连自己的胡须、眉毛也都变绿了,这无疑使他感到十分赏心悦目.而一路知了的欢快叫声,更增添了他的愉悦之情,使他非常轻松地在不知不赏中过了许州.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是诗,也是画,足经引人扬首展眉、心旷神怡.
[原作] 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1年前

相关推荐

沈德潜评《伤仲永》“劝学之语,婉转切至.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聪明子弟,宜悬为座右箴铭.”方仲永的悲剧仅仅是聪明者应引以
沈德潜评《伤仲永》
“劝学之语,婉转切至.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聪明子弟,宜悬为座右箴铭.”方仲永的悲剧仅仅是聪明者应引以为戒的吗?试发表你的看法.快……
百年好合-11年前1
活力瓶155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天才方仲永为什么不能取得重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游虞山记/沈德潜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虞山记/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天欲 ,客无意往下雨
B.余已 筇屐,不能阻治理
C.山脉怒 ,赭石纵横裂开
D.少 ,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雨过天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辛丑秋,将 江阴 ②杳不知其所
B.①始 欣欣,继焉索索 ②盘盘 ,囷囷焉
C.①取径 南,益露奇境 ②夫夷 近,则游者众
D.自山之面下,困惫 归②嗣 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小题4:翻译(3分)
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wtgl_cn1年前1
leon_boc 共回答了2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3分。大意1分,潜1分,名1分)


小题1:准备、备办
小题1:A.到,往,动词 。B. 表词尾C.向,介词/和,连词。D. 表修饰关系,连词。
小题1:A.文中只写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骗。B.文中并没明确提及友人阻挠。且下文余与客难暂留表明沈德潜并不是独自游山。C.连续二十多天阴雨连绵是本次游山之后的事情。
小题1: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刽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
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走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
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
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
清人沈德潜 若倒转便是凡笔 ,倒转是什么意思
清人沈德潜 若倒转便是凡笔 ,倒转是什么意思
今个儿写古诗词鉴赏,有一篇王维的《观猎》.有道这样的题目:清人沈德潜说,首联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为什么?
这道题后面有参考答案,所以我想知道并不是这道题应该怎么回答,而是关于这道题的提问.“若倒转便是凡笔”,倒转指的是什么?
顺便附上《观猎》的首联句:风劲角弓鸣鸣,将军猎渭城.
豆绿色1年前1
liyiwei5566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倒转 是指两句互换位置
求一道古诗词鉴赏6垂虹亭断云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1.\x05清人沈德潜论诗中炼字
求一道古诗词鉴赏6
垂虹亭
断云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1.x05清人沈德潜论诗中炼字:“以意胜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色”;请从这个角度赏析“断云一叶洞庭帆”.
2.x05从诗中有画的角度,联系全诗,评书诗句“垂虹秋色满东南”.
dcyndybd1年前1
i_iew819ya7ab_2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1. 清人沈德潜论诗中炼字:“以意胜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色”;请从这个角度赏析“断云一叶洞庭帆”.
2. 从诗中有画的角度,联系全诗,评书诗句“垂虹秋色满东南”.
1:“断”字用得奇绝.可以想象,如果茫茫碧空只有一片云是何等境界!一断字,即言洞庭湖的浩大悠远,水天相连,一叶孤帆,何其空蒙,何其渺远,意境非同凡响.
2:此诗两联均融画意,读来如身临其境,置身画中,尾句是远看的景色,满眼秋光,一带长虹,红绿相映,高低错落,尽揽东南半壁江山,好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被清人沈德潜称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的是
被清人沈德潜称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的是
A.《五代史伶官传序》B.《祭欧阳文忠公文》C.《出师表》D.《赤壁赋
a
博取他的劳动1年前1
dcyc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A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2字可否删去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jack6741年前4
zhuannianyixiang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景,移步换形,满目生情.写两岸青山相对挺立,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飘飘、绚丽灿烂,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 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 极.有土垤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噫!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快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山 去 吴城才百里——去:离开
B.余已 治 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 坼 ,赭石纵横——坼:裂开
D.余 识 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2.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的情景的一组是( )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登山游览.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的名胜,他想游尽这些名胜,但由于连续好多天都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4.用斜线(/)断句.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5.翻译.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林ee1年前1
浮絮轻沾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C
2.C
3.D
4.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5.①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②现在到了虞山,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
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请简析"愈有意味"
bingdianbaobei1年前1
chengyiang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2.2%
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是写诗人思念自己故乡和亲人.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因而愈有意味.(虚实结合,沟通作者和对方的感情,扩大作品意境)
起雷霆于指顾之间什么意思?这是沈德潜《唐诗别裁》里评李白的句子
lizi10171年前1
猫猫v天使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7.1%
这句话是沈德潜用来评论李白的《蜀道难》,原句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好多时候我们看到这样的评论可以心领神会却不能述之于言,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
其实,像这种评论性文字我们结合评论家所评论的对象来看,就简单的多了.
像这里,是评论李白以及李白其诗.
谈到李白无疑是傲岸不拘的,放恣不羁的.
李白的诗更是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此处,结合诗歌《蜀道难》,
沈德潜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李白诗歌创作章法灵活、诗歌意象宏伟而言.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 “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意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我自己是一名语文老师,自己的理解,希望可以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