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中的“于”的含义

666dan2022-10-04 11:39:542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2条回复
毒猫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89.3%
在...之中
1年前
d5453e51240d089e 共回答了893个问题 | 采纳率
于 都是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
1年前

相关推荐

困于心,衡于虑.
kunlv1年前1
sypgt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困,忧困,于,介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这句怎么理解,为什么“困于心,衡于虑”之后人们就可以有所作为呢?
lheerdtgk1年前4
anee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患难出英才,只有经历磨难,用心思虑,想要改变现状,这样才能做出一番成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坐”和“征于色,发予声,而后喻”叙述什么道理
明月轻寒1年前1
仿佛还是昨天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90%
此名篇出自儒家典籍《孟子》.
困於心,困,难住,於,被的意思,困於心,就是内心困苦之意;
衡於虑,衡通横,梗塞,不顺的意思,衡於虑,就是思想思虑遭到阻塞;
而後作,这里你打错了,是而後作而不是坐,作指的是有所作为,就是说然後奋发而有所作为.
征於色,征指体现出来表现出来,色指的是脸色,征於色,意思是(面容憔悴)表现於脸色;
发於声,发,发出,声,声音,意思是(哀叹)发出於声音;
而後喻,喻,明白,瞭解,而後喻即然後(别人)才瞭解他.这几句连起来意思是,内心困苦,思虑遭到阻塞,然後才奋发而有所作为,脸色表现出面容憔悴,声声哀叹不止,然後别人看到才瞭解他.写此句是为了说明後面的在内没有贤士辅佐在外没有祸患国家往往会灭亡,而人们就明白到生於忧患死於安乐的道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提出了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提出了什么
从心理,表情两方面来论述什么道理?提出了什么的论断?原文回答
yingzi607011年前1
我是一片云01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从心理,表情两方面论述了人恒过,然后能改.
提出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
  淮北蜂毒,尾能***;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 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 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 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
1、解释句子的加粗词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喻: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以家 拂:___________
(3)江南蟹雄,螯能 敌:___________
(4) 可俯拾 悉: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落凡间1年前1
niuzw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1、(1)明白、知晓;
  (2)同“弼”,辅佐;
  (3)匹敌、对抗
  (4)完全
2、(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4、卒章显志。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是:例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加点字是而)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是:例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加点字是而)
A.呼而问之曰 B.濯清涟而不妖 C.潭西南而望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最快答出来的,30分钟内回答的再追加10分.
work18601年前4
ynwayne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A
例句而【表顺承】
A.呼而问之曰【表承接】
B.濯清涟而不妖 【表转折】
C.潭西南而望 【表修饰】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连大少1年前1
要装潢找我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作】创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意义
rbtl1年前1
ll的香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5.8%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表现出来,怨恨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见他的脸色,听见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比较阅读。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比较阅读。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 ,其母方 织。孟子辍然 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 也,呼而问之日:“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 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人 恒过 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
(2)其母引刀 其织 裂: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oy07281年前1
期待茉莉花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1)常常犯错误
  (2)割断
2.(1)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意对即可)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意对即可)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意对即可)
英语翻译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还有
英语翻译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还有这段话,
痛并快乐着13141年前1
llllyyy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而的意思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而的意思
是不是表顺承,才的意思
wxq0071年前2
eg9nm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表示承接的词
通假字,每句都有一个困于心,衡于虑增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
糖藕1年前1
nowlymti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第一句恒——衡
第二句曾——增
第三句弼——拂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㈡闲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tianzeizei1年前1
bpost 共回答了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通假字 衡于虑 衡,通“ ”,梗塞,不顺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忍,通“ ”,
通假字 衡于虑 衡,通“ ”,梗塞,不顺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忍,通“ ”,
通假字
衡于虑 衡,通“ ”,梗塞,不顺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忍,通“ ”,坚韧的意思
移动音乐1年前3
小本生意111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衡通横
2、忍通韧
甲乙两篇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甲乙两篇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xx的xx514371年前1
yy__315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甲 议论
乙 记叙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啥
yzh70101年前1
无痕岁月心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1%
世俗的忧虑内心的想法阻塞,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发现在他的脸上,表现在了呗叹了口气,然后为了让人们了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liulaizzz1年前1
gto0808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4.6%
不能调换 首次看一下译文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很显然,古人说话都喜欢行的由内而外,先从本心出发,而将外在表现放在后面
这也是一个顺序,显示有思想,然后再表现出来.
文字功底不好,理解能力也就这样.还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