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非以其无私邪?”中“非以”的意思是什么呢?虚心求教!、

wtddci5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单色R彩红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这是我读的版本 并没有非字.你读的应该是通行本吧,那版本参杂了很多语气词
  七章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1年前

相关推荐

老子道德经的意义道 可 道 ,非 常 道 .名 可 名 ,非 常 名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老子道德经的意义
道 可 道 ,非 常 道 .名 可 名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同 出 而 异 名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众 妙 之 门 .
香芋草莓1年前1
xiaole32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你好,我来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
注:上道为生天生地生万物的道,可道为言说,乃云生天生地生万物的道因无形无相,如果可用言语
说出来,即不是自然不变的真道.
名可名,非常名.
注:道本无形无相故不可名,如果可以名相者,即不是自然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
注:没有名的那个东西,是在未有天地之前就有了,所以没有名的那个就在天地之前l.
有名万物之母.
注:无极由无名而有名而入太极,故强名曰道,道而后德此乃有名,此即造化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注:所以人要自然无欲清静,方能体合自然无为的妙道.
常有欲以观其徼.
注:有欲者动也,动者要出於自然之和,方能合乎真德之窍.
此两者.
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第一个两,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第二个两,故常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第三个两.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注:那三个两所包含之真义,名称虽然不同其实都是同样的玄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无朕兆无端倪谓之玄,云玄之至极至於不可言不可想,那个是
生生化化之原始门.

回答完毕,谢谢你的支持!
老子道德经中道的含义什么,如何将道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
xuexide1年前1
0风声水起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这个问题很好.现代社会大部分人已经将企业管理等同于西方泊来的所谓管理科学(大部分内容实质是机械论的产物)等同,而很少有人去从人性、精神、哲学等角度去看待它.
1、关于第1个问题,可以从下文寻到参考解答
历代的人们都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事实上,《道德经》论述的只是两个问题:“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现代人把佛学和道家思想当成神秘文化,是由于他们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别,并且需要修道者具备特殊的“德”.历代人们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终明了“道”为何物的人极少.《道德经》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极大部分却是论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难于理解它,不实修只从文字上理解道为宇宙之道者更难于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与“德”合二为一,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实已把全文的内容都概括无遗.
2、对于第2个问题,个人有一点初步理解,仅供参考:
(1)世间万物,均处于进化演变之中——从个人的某些方面的能力,到组织的发展等.而“道”所说的修行,实质是指导如何去发展、提升、进步.
(2)道与企业管理的结合,首先需要注意将个体的“修行”与团队、组织的“修行”相结合,从而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尽可能统一大家的目标、发展路径、行为等.最近这些年较火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激励机制等也有这方面的含义.
(3)此外,还需要注意以“德”为基础,让企业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与近些年大家常说的企业文化有些吻合.
这些权作引玉之砖吧.
老子道德经的这句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大家怎么理解
六个牙1年前7
icedarkblue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老子主张的思想是反向哲学.因为反者道之动.拿的多了意思就是要放下.太尖锐了就要受挫.后面还有金玉满堂,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总之都是告诉人们天道的运行规律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无为.《道德经》其实通篇都是...
求老子《道德经》中句子求老子道德经中教育人如何做人的句子,或是富有人生哲理的,关于修生身养性】的,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
求老子《道德经》中句子
求老子道德经中教育人如何做人的句子,或是富有人生哲理的,关于修生身养性】的,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类的句子.
whgwhgwhg1年前5
HOU168868999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符合《易经》中那一卦呢
amandabear1年前2
lnternet110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否卦.因为上一卦是泰卦,泰极否来,物极必反,符合这句话的意思.
英语翻译老子道德经里面的?
chucaisisheng1年前1
askbob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这是道德经的52章.你需要的部分的翻译如下,天下万物总得有个来头【天下有始】,
这个来头就是天下万物的母体【以为天下母】.
既然知道驴子是驴子马是马【既得其母】,
就应该知道驴子生驴子马生马才是正常的基因遗传【以知其子】.
既然知道驴子生驴子马生马才是正常的基因遗传【既知其子】,
就应该守住这个规律让它们无限复制下去【复守其母】,
这样终生都不会犯绝种的错误【没身不殆】. 完整文章是: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就.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个人的理万事万物都会有一个原因,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想着事情带来的后果,而应该去追寻事情发生的原因,如果把原因弄清楚了,那么你就能够很清楚的把问题解决.
老子道德经 没看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②.有无相生③,难易相成④,长短相形⑤,高下相盈⑥,
老子道德经 没看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②.
有无相生③,难易相成④,长短相形⑤,高下相盈⑥,音声相和⑦,前后相随⑧.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⑨,行不言之教⑩;万物作而不为始⑾,生而不有,为而不恃⑿,功成而弗居⒀.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⒁.
意译:
要是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也就谈不上美了;要是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也就谈不上善了.于是,有和无相对而存,难和易相映而成,长和短互相比较,高和下互相补充,音和声互相平衡,前和后互相伴随.所以,圣人只做那些本来就该做的事,奉行不言的准则,任凭万物自行其是而不加指责,生养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做了好事却不仗恃它们,具备了圣人的品质却不以圣人自居.正因为他不以圣人自居,所以才能保持其圣人的地位.
请问:圣人奉行不言准则?为什么?看见错误的做法、想法、行为,应当顺其自然而不是指正吗?圣人不应该是教导我们怎么样更好的面对生活的吗?这里的“不言”是为什么?请帮我理解
我并没有通读完道德经 在一点点的进行中
老子的道德经并没有以圣人自居?联系到实际的话,我们大家更不是圣人,不应当对生活中自己觉得错误的东西妄加指责?而应当做那些本来应该做的事情 严于律己 但并不说教 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多做而少说甚至不说 可以这么理解吗?
夜深人静1年前1
一舞倾zz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首先是误解“行不言之教”.
其次是误解“道”非形而上学的概念思维.而是生命身体在道路上的思考与决策.
最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的人生境界.
圣人!
是先秦诸子百家乃至古代中国人最高榜样,追求与目标.
道家到庄子手上开辟“博大真人”对老子的赞誉.(今天就是伟大哲学家的意思)
后世道家一以贯之.
因为,语言空谈(语言表达的东西和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语言终究有其局限性(不可说之物是通过显示自身而为我们认识的.),可以说:随时都有与别人的差异(语词没有什么固定的意义,只有人们赋予它们的意义.),而造成的对抗性矛盾,在是是非非的问题上的表达(但对不可说的东西就没有如此简单,因为它们是不可说的,而我们的理智本性却总是一种想要说出它的冲动.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老实地承认它们不可说.“不能说的东西”大致有如下几个部分:逻辑形式;哲学的本质;伦理学,“唯我论”和“生命意义问题”;对于“世界存在”的特殊神秘的感觉.),如果我们上升到人生大道的“无为而无不为”语言的至高境界.(①它具有自主性,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对象,而在于使用的对错与否;②它不需要用其他的目的或标准来证明,也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而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对它加以反思;③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们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④它必须遵守规则,不同的规则带来了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
超越无休止的争论《庄子》:“彼于是非,此于是非”,那么,这些是非争执毫无意义.
但是道家之语言寓于道家诸子博大精深的文本之中.
需要我们认真训诂诠释,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愈加“洒脱”完整,绚丽多彩.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解读的问题,谁能给讲解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最好是完全的通读,再加上一些见解之类的...以及个别特有名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解读的问题,
谁能给讲解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最好是完全的通读,再加上一些见解之类的...以及个别特有名词的分析..还有,徼应该如何去读,并且该如何解释?
骂他的都是在忌妒1年前2
jpsai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能人对道德经的理解都不尽相同 尤其是第一章分歧最重
简单说说第一章吧...个人支持古解道不可言论
大道 可以用言语来描述 就不是真正更古长存的大道
名相(也就是概念) 可以用文字来命名 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相
道德经把道归为一个永恒 无限的定义 人类的语言 人类的文字是有限的 是在大道之内的 是大道的一部分但无法形容描述大道的全部 用有限的语言来形容无限的大道所有怎么说 怎么错 说出来就是错的 就像佛说 佛曰不可说 一说即错
无 是用来命名天地的开始
有 是用来命名万物的生母
至于无和有的概念
无是用来形容天地存在之前的状态 也就是说天地是从无的状态演变而来 是从无中生出的天地
有是表示一种有了的状态 有了 就是孕有 就是最初的生机的状态 万物由孕有的生机演变而来 所以说有是万物之母
下面这句讲起来就费劲点了
所以 以空无的角度去观察大道的奥妙 从孕有的角度去观察大道的接交
大道原本就是从空无中生 要理解大道的奥妙就要首先摒弃自身的杂念与偏见 使自己进入一种接近大道本质的无的状态 处在这种状态才能真正看到大道的奥妙
吃晚饭了稍等再说
老子道德经“绝圣弃知,蛤蟆镜
dongxuemy1年前1
张天勤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85.7%
指摒弃聪明智巧,回归天真纯朴.就不有偷窃的行为.第二句翻译的可能不太准确.第一句翻译是完美的
老子道德经为什么不引用名人名言和引用名人事迹 ,全用自己的语言
wscmhx1年前6
liiangjin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因为这是他个人的修行体悟,修行是从内心起修,不是要靠前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