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命题之一是:大于6的偶数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的和.编写程序验证40~60的偶数由哪些素数组成.

佟林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哥德巴赫猜想命题之一是:大于6的偶数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的和.编写程序验证40~60的偶数由哪些素数组成.
用TC2.0编写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零_88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include
int p[17] =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int fun(int n, int *p1, int *p2)
{
int i, j;
*p1 = *p2 = 0;
if(n % 2 != 0 || n < 4)
{
return 0;
}
for(i = 0; i < 17; ++i)
{
for(j = 0; j < 17; ++j)
{
if(p[i] + p[j] == n)
{
*p1 = p[i];
*p2 = p[j];
return 1;
}
}
}
return 0;
}
int main()
{
int n, p1, p2;
while(1)
{
printf("请输入一个40到60之间的偶数n");
scanf("%d", &n);
if(n == 0)
{
break;
}
if(fun(n, &p1, &p2))
{
printf("%d + %d = %dn", p1, p2, n);
}
else
{
printf("输入错误n");
}
}
return 0;
}
1年前

相关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1750年欧拉在写给哥德巴赫的信中列举了多面体的一些性质,其中一条是:如果用V,E,F分别表示凸多面体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1750年欧拉在写给哥德巴赫的信中列举了多面体的一些性质,其中一条是:如果用V,E,F分别表示凸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面数,则有V-E+F=2.这个发现,就是著名的欧拉定理.根据所阅读的材料,完成:一个多面体的面数为12,棱数是30,则其顶点数为______.
琴心月影1年前1
JACK156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由题意可得,V-30+12=2,
解得V=20.
故答案为:20
世界著名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2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断言:“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两个素数(
世界著名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2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断言:“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两个素数(又叫质数)的和.”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大家能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写合适的素数吗?
1.8=( )+( )
2.20=( )+( )=( )+( )
3.32=( )+( )=( )+( )=( )+( )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伯伯刻苦钻研,在1966年证明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与不多于两个素数乘积的和”.大家能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素数吗?
1.40=( )+( )x( )
2.100=( )+( )x( )
3.102=( )+( )x( )
lxy7901年前2
天堂的威严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92.6%
哥猜想
1.8=3+5
2.20=3+17=7+13
3.32=3+29=5+17=13+19
陈猜想
1.40=19+3x7
2.100=23+7x11
3.11+13x7
哥德巴赫猜想的目前的答案?如题 哥德巴赫猜想的目前的答案应该是中国数学家陈景瑞得出来的.据说此猜想还能继续下去.但是目前
哥德巴赫猜想的目前的答案?如题
哥德巴赫猜想的目前的答案应该是中国数学家陈景瑞得出来的.据说此猜想还能继续下去.但是目前的答案是什么?
shock_liu1年前1
yan54226522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当年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中国人知道了陈景润和歌德巴赫猜想. 那么,什么是歌德巴赫猜想呢?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3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数,2n可以表示为n个不同形式的一对自然数之和: 2n=1+(2n-1)=2+(2n-2)=3+(2n-3)=…=n+n 在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些自然数对之后(例如1和2n-1;2i和(2n-2i),i=1,2,…;3j和(2n-3j),j=2,3,…;等等),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为p1和p2,那么p1和p2都是素数,即得n=p1+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前一部分的叙述是很自然的想法.关键就是要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目前世界上谁都未能对这一部分加以证明.要能证明,这个猜想也就解决了. 然而,因大偶数n(不小于6)等于其对应的奇数数列(首为3,尾为n-3)首尾挨次搭配相加的奇数之和.故根据该奇数之和以相关类型质数+质数(1+1)或质数+合数(1+2)(含合数+质数2+1或合数+合数2+2)(注:1+2 或 2+1 同属质数+合数类型)在参与无限次的"类别组合"时,所有可发生的种种有关联系即1+1或1+2完全一致的出现,1+1与1+2的交叉出现(不完全一致的出现),同2+1或2+2的"完全一致",2+1与2+2的"不完全一致"等情况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各有关联系,就可导出的"类别组合"为1+1,1+1与1+2和2+2,1+1与1+2,1+2与2+2,1+1与2+2,1+2等六种方式.因为其中的1+2与2+2,1+2 两种"类别组合"方式不含1+1.所以1+1没有覆盖所有可形成的"类别组合"方式,即其存在是有交替的,至此,若可将1+2与2+2,以及1+2两种方式的存在排除,则1+1得证,反之,则1+1不成立得证.然而事实却是:1+2 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是陈氏定理中(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或一个素数与两个素数乘积的和),所揭示的某些规律(如1+2的存在而同时有1+1缺失的情况)存在的基础根据.所以1+2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类别组合"方式是确定的,客观的,也即是不可排除的.所以1+1成立是不可能的.这就彻底论证了布朗筛法不能证"1+1". 由于素数本身的分布呈现无序性的变化,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值的增长二者之间不存在简单正比例关系,偶数值增大时素数对值忽高忽低.能通过数学关系式把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的变化联系起来吗?不能!偶数值与其素数对值之间的关系没有数量规律可循.二百多年来,人们的努力证明了这一点,最后选择放弃,另找途径.于是出现了用别的方法来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人们,他们的努力,只使数学的某些领域得到进步,而对歌德巴赫猜想证明没有一点作用. 歌德巴赫猜想本质是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表达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不存在的.它可以从实践上证实,但逻辑上无法解决个别偶数与全部偶数的矛盾.个别如何等于一般呢?个别和一般在质上同一,量上对立.矛盾永远存在.歌德巴赫猜想是永远无法从理论上,逻辑上证明的数学结论. “用当代语言来叙述,哥德巴赫猜想有两个内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数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数的猜想.奇数的猜想指出,任何一个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偶数的猜想是说,大于等于4的偶数一定是两个素数的和.”(引自《哥德巴赫猜想与潘承洞》) 关于歌德巴赫猜想的难度我就不想再说什么了,我要说一下为什么现代数学界对歌德巴赫猜想的兴趣不大,以及为什么中国有很多所谓的民间数学家对歌德巴赫猜想研究兴趣很大. 事实上,在1900年,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了一篇报告,提出了23个挑战性的问题.歌德巴赫猜想是第八个问题的一个子问题,这个问题还包含了黎曼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现代数学界中普遍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广义黎曼猜想,若黎曼猜想成立,很多问题就都有了答案,而歌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相对来说比较孤立,若单纯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解决意义不是很大.所以数学家倾向于在解决其它的更有价值的问题的同时,发现一些新的理论或新的工具,“顺便”解决歌德巴赫猜想. 例如: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是:素数的公式.若这个问题解决,关于素数的问题应该说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为什么民间数学家们如此醉心于哥猜,而不关心黎曼猜想之类的更有意义的问题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黎曼猜想对于没有学过数学的人来说,想读明白是什么意思都很困难.而歌德巴赫猜想对于小学生来说都能读懂. 数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问题的难度不相上下. 民间数学家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数学来解决问题,一般认为,初等数学无法解决歌德巴赫猜想.退一步讲,即使那天有一个牛人,在初等数学框架下解决了歌德巴赫猜想,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解决,恐怕和做了一道数学课的习题的意义差不多了. 当年柏努力兄弟向数学界提出挑战,提出了最速降线的问题.牛顿用非凡的微积分技巧解出了最速降线方程,约翰·柏努力用光学的办法巧妙的也解出最速降线方程,雅克布·柏努力用比较麻烦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雅克布的方法最复杂,但是在他的方法上发展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办法——变分法.现在来看,雅克布的方法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 同样,当年希尔伯特曾经宣称自己解决了费尔马大定理,但却不公布自己的方法.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这是一只下金蛋的鸡,我为什么要杀掉它?”的确,在解决费尔马大定理的历程中,很多有用的数学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椭圆曲线、模形式等. 所以,现代数学界在努力的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期待着歌德巴赫猜想这个“下金蛋的鸡”能够催生出更多的理论和工具.
谁告诉我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过程
hi0091年前3
maer_19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4%
哥德巴赫猜想的由来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我的问题是这样的: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就是质数)之和:77=53+17+7;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461=449+7+5,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个别的检验."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2N+1=3+2(N-1),其中2(N-1)≥4.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因而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  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历史上的证明 进展   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6 = 3 + 3,8 = 3 + 5,10 = 5 + 5 = 3 + 7,12 = 5 + 7,14 = 7 + 7 = 3 + 11,16 = 5 + 11,18 = 5 + 13,……等等.有人对3564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即的"明珠".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传奇实际上是科学史上最传奇的历史(详见百度哥德巴赫猜想传奇).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5大偶数n(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九个质数的积加上九个质数的积,简称9+9.需要说明的是,这个9不是确切的9,而是指1,2,3,4,5,6,7,8,9中可能出现的任何一个.又称为“殆素数”,意思是很像素数.与哥德巴赫猜想没有实质的联系.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在陈景润之前,关于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4 + 9”,“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具体见:对陈景润的质疑) 现状
哥德巴赫猜想在1000000以内验证歌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分解成两个奇质数.若一个偶数有多种分解方案,选
哥德巴赫猜想
在1000000以内验证歌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分解成两个奇质数.若一个偶数有多种分解方案,选取第二个加数与第一个加数差最大的方案.
输入
多组测试数据,每组测试数据占一行,包含一个整数N,N为一个符合题目描述的整数.0表示输入结束,不要处理0.
输出
每组测试数据输出一行,为分解后的结果.输出格式见参考数据,两个加数中较小的加数在前,注意+号与=号前后的空格.
样例输入
8
20
42
0
样例输出
8 = 3 + 5
20 = 3 + 17
42 = 5 + 37
956012601年前1
jaffboy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只提供一个思路
1,先把1000000以内的所有质数找到,存为一个有序序列a
2,针对每个输入,两层循环这个序列a,从小到大,内层循环的起始值=外层循环的值
---如果内层循环+外层循环的值=输入,则输出结果,跳出循环
---如果内层循环+外层循环的值>输入,则跳出内层循环,外层循环进入下一个数
哥德巴赫猜想 多少组解 pascal
哥德巴赫猜想 多少组解 pascal
【题目描述】
任一个充分大的偶数N(4
无风也有三尺浪1年前1
lizhichen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for i:=2 to trunc(sqrt(m)) do
begin
if m mod i=0 then begin
p:=false;
break;
end;
end;
加一对begin和end
请问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在哪里可以找得到?
虫和鱼1年前1
warm2004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可参见《哥德巴赫猜想(第2版)》第九章陈景润定理.
http://www.***.cn/%E5%93%A5%E5%BE%B7%E5%B7%B4%E8%B5%AB%E7%8C%9C%E6%83%B3-%E6%BD%98%E6%89%BF%E6%B4%9E/dp/B006FTLBTE
顺便说一句,初等办法几乎无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的证明虽经过了简化,但依然需要高深的数论等方面的知识.
哥德巴赫猜想的详细内容求了
wqpcl0061年前2
尊麟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于什么时候在给谁的信中提出的
xxzyxy1年前1
刺痛你的灵魂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于1742年6月7日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的,所以被称作哥德巴赫猜想.同年6月30日,欧拉在回信中认为这个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无法证明.从此,这道数学难题引起了几乎所有数学家的注意.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用当代语言来叙述,哥德巴赫猜想有两个内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数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数的猜想.奇数的猜想指出,任何一个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偶数的猜想是说,大于等于4的偶数一定是两个素数的和.”(引自《哥德巴赫猜想与潘承洞》) 哥德巴赫猜想貌似简单,要证明它却着实不易,成为数学中一个著名的难题.18、19世纪,所有的数论专家对这个猜想的证明都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推进,直到20世纪才有所突破.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如果把命题"每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到了20世纪20年代,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6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 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 “9+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 “6+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后证明了“5+7 ”,“4+9 ”,“3+15 ”和“2+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5+5 ”.1940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4+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c ”,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 “3+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3 ”和“2+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 “1+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3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2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大偶数=素数+素数*素数或大偶数=素数+素数(注:组成大偶数的素数不可能是偶素数,只能是奇素数.因为在素数中只有一个偶素数,那就是2.)].其中“s + t ”问题是指: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 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还有种说法是:1+1=2是可以证明的,当然这不是所谓的歌德巴赫猜想,证明1+1=2要用到皮亚诺公理 【皮亚诺公理】 皮亚诺(Peano,1858—1932)系意大利数学家,他提出五条自然数的性质,通常把这五条性质叫做自然数的皮亚诺公理.(1)“1”是自然数; (2)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a,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数a′,a′也是自然数(一个数的后继数就是紧接在这个数后面的数,例如,1的后继数是2,2的后继数是3等等); (3)如果b、c都是自然数a的后继数,那么b=c; (4)1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 (5)任意关于自然数的命题,如果证明了它对自然数1是对的,又假定它对自然数n为真时,可以证明它对n′也真,那么,命题对所有自然数都真.证明:1+1的后继数是1的后继数的后继数,既是3 2的后继数是3 根据皮亚诺公理(4) 可得:1+1=2
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要说明在6以上的偶数
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要说明在6以上的偶数
为什么4和2不可以,已经给予了解答,但能不能再详细点?
money2191年前3
rtns0ek32l0ng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4=1+3,2=1+1,这是唯一的,而6以上的偶数都不是唯一的表示成两个奇素数之和,也许歌德巴赫是想说的这个意思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者是谁
oo了天下输了她1年前2
qianqian5uu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哥德巴赫猜想是道数学难题,目前还没有被完全证明,陈景润证明了1+2,是最接近的结果.
陈景润怎么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co391年前1
无悔这E生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81.5%
设X为一个偶数,设O为X质数的几率,设y为X里两个质数数相遇的几率=X.那么有多少对质数加起来等于x的方程就是:
(OX)÷2乘Y
之后会有3种情况 1.Y不断变大.那就能和不断变小的X相抵消.就能证明这个猜想是对的
第2.3种情况差不多:Y不变或变小,那就只能明这个猜想是不对的
中学生水平,高手请指教!
阅读下面的材料:1750年欧拉在写给哥德巴赫的信中列举了多面体的一些性质,其中一条是:如果用V,E,F分别表示凸多面体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1750年欧拉在写给哥德巴赫的信中列举了多面体的一些性质,其中一条是:如果用V,E,F分别表示凸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面数,则有V-E+F=2.这个发现,就是著名的欧拉定理.根据所阅读的材料,完成:一个多面体的面数为12,棱数是30,则其顶点数为______.
菲奥雷141年前2
刘磊-执子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解题思路:直接把面数、棱数代入公式,即可求得顶点数.

由题意可得,V-30+12=2,
解得V=20.
故答案为:20

点评:
本题考点: 欧拉公式.

考点点评: 此题考查欧拉公式的应用,直接代入计算即可.

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我觉得任何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差对不对啊
殇仁1年前1
铁面无私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这就是中学老师哥德巴赫的——猜想,至今只有一个人能
用自己设计的数学查核图战胜陈景润的计算机,因为“1+2”是有限的,而“1+1”是命题所需证明是无限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1750年欧拉在写给哥德巴赫的信中列举了多面体的一些性质,其中一条是:如果用V,E,F分别表示凸多面体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1750年欧拉在写给哥德巴赫的信中列举了多面体的一些性质,其中一条是:如果用V,E,F分别表示凸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面数,则有V-E+F=2.这个发现,就是著名的欧拉定理.根据所阅读的材料,完成:一个多面体的面数为12,棱数是30,则其顶点数为______.
爱在深秋20071年前1
cz_mouse 共回答了9个问题 | 采纳率77.8%
解题思路:直接把面数、棱数代入公式,即可求得顶点数.

由题意可得,V-30+12=2,
解得V=20.
故答案为:20

点评:
本题考点: 欧拉公式.

考点点评: 此题考查欧拉公式的应用,直接代入计算即可.

谁知道如何证明1+1=2(哥德巴赫猜想之一)
谁知道如何证明1+1=2(哥德巴赫猜想之一)
我要的是数学家陈景润怎么证明这个问题的过程,每步都需要有,我是严肃的,要是能给出来,绝不食言!不要哥德巴赫猜想的介绍,
2天之内答出!也就是2月8号前!
wfzsx1年前5
gb_hn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哥们 首先有必要给你指出 1+1=2是不用证明的
你还没有弄清楚歌德巴赫猜想的意思
猜想是说: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因为苏联数学家已经证明了任何充分大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
所以现在只需证明任何充分大的偶数也能表示即可
但这是相当有难度的
陈景润证明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也就是(1+2) [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
下面给你列出他的证明:
命P_x(1,2)为适合下列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
x-p=p_1或x-p=(p_2)*(p_3)
其中p_1,p_2 ,p_3都是素数.
用x表一充分大的偶数.
命Cx={∏p|x,p 2}(p-1)/(p-2){∏p 2}(1-1/(p-1)^2 )
对于任意给定的偶数h及充分大的x,用xh(1,2)表示满足下面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
p≤x,p+h=p_1或h+p=(p_2)*(p_3),
其中p_1,p_2,p_3都是素数.
哥德巴赫猜想的题目是素数的哦40=( )+( )*( )100=( )+( )*( )102=( )+( )*( )
依然故我1年前1
tztj40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40=7+3*11
100=5+5*19
102=7+5*19
寻找素数对哥德巴赫猜想大家都知道一点吧.我们现在不是想证明这个结论,而是想在程序语言内部能够表示的数集中,任意取出一个偶
寻找素数对
哥德巴赫猜想大家都知道一点吧.我们现在不是想证明这个结论,而是想在程序语言内部能够表示的数集中,任意取出一个偶数,来寻找两个素数,使得其和等于该偶数.
做好了这件实事,就能说明这个猜想是成立的.
由于可以有不同的素数对来表示同一个偶数,所以专门要求所寻找的素数对是两个值最相近的.
Input
输入中是一些偶整数M(5
心动ing1年前1
云卷云舒1818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include
#include
bool func(int n){
int a=2;
while(a
这个是什么东西求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1+2阶段证明过程50 - 解决时间:2007-8-10 14:59本人数学不好 现
这个是什么东西
求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1+2阶段证明过程
50 - 解决时间:2007-8-10 14:59
本人数学不好 现急于破解某密码
找ff54531年前2
fengyu_2002_55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天那,人家数代科学家研究数百年的东西,咱能看懂吗?你看下这里先 http://baike.baidu.com/view/1808.htm
c++哥德巴赫猜想加流程图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
c++哥德巴赫猜想加流程图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同年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欧拉回信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从哥德巴赫猜想提出至今,还没有人从理论上证明这一猜想,曾经有人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了具体的验证工作: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对[6,3564]范围内偶数进行验算,说明哥德巴赫猜想是成立的.请用C编程,将6-100间的偶数都表示成为两个素数之和,输出结果时每行输出5组,如下列所示:6 = 3 + 3, 8 = 3 + 5,10 = 3 + 7,12 = 5 + 7,14 = 3 + 11,16 = 5 + 11,18 = 5 + 13,20=3 + 17,22 = 5 + 17, 24 = 5 + 19,……………
pppionnn1年前1
秋在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gotbaha (int a);
bool prime (int a);
int main()
{
int a;
cin>>a;
gotbaha (a);
system("pause");
return 0;
}
void gotbaha (int a)
{
int i;int j=1;for(i=2;i
哥德巴赫是怎样证明1加1的,他的思路是什么.
keke9909511年前1
eudy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哥德巴赫那里只有猜想,1加1是陈景润
谁知道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
flover03261年前1
xingyuner21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73.3%
当年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中国人知道了陈景润和歌德巴赫猜想.
那么,什么是歌德巴赫猜想呢?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某戮叭笾っ髁?“1 + 2 ”.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3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数,2n可以表示为n个不同形式的一对自然数之和: 2n=1+(2n-1)=2+(2n-2)=3+(2n-3)=…=n+n 在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些自然数对之后(例如1和2n-1;2i和(2n-2i),i=1,2,…;3j和(2n-3j),j=2,3,…;等等),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为p1和p2,那么p1和p2都是素数,即得n=p1+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前一部分的叙述是很自然的想法.关键就是要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目前世界上谁都未能对这一部分加以证明.要能证明,这个猜想也就解决了.
然而,因大偶数n(不小于6)等于其对应的奇数数列(首为3,尾为n-3)首尾挨次搭配相加的奇数之和.故根据该奇数之和以相关类型质数+质数(1+1)或质数+合数(1+2)(含合数+质数2+1或合数+合数2+2)(注:1+2 或 2+1 同属质数+合数类型)在参与无限次的"类别组合"时,所有可发生的种种有关联系即1+1或1+2完全一致的出现,1+1与1+2的交叉出现(不完全一致的出现),同2+1或2+2的"完全一致",2+1与2+2的"不完全一致"等情况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各有关联系,就可导出的"类别组合"为1+1,1+1与1+2和2+2,1+1与1+2,1+2与2+2,1+1与2+2,1+2等六种方式.因为其中的1+2与2+2,1+2 两种"类别组合"方式不含1+1.所以1+1没有覆盖所有可形成的"类别组合"方式,即其存在是有交替的,至此,若可将1+2与2+2,以及1+2两种方式的存在排除,则1+1得证,反之,则1+1不成立得证.然而事实却是:1+2 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是陈氏定理中(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或一个素数与两个素数乘积的和),所揭示的某些规律(如1+2的存在而同时有1+1缺失的情况)存在的基础根据.所以1+2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类别组合"方式是确定的,客观的,也即是不可排除的.所以1+1成立是不可能的.这就彻底论证了布朗筛法不能证"1+1".
由于素数本身的分布呈现无序性的变化,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值的增长二者之间不存在简单正比例关系,偶数值增大时素数对值忽高忽低.能通过数学关系式把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的变化联系起来吗?不能!偶数值与其素数对值之间的关系没有数量规律可循.二百多年来,人们的努力证明了这一点,最后选择放弃,另找途径.于是出现了用别的方法来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人们,他们的努力,只使数学的某些领域得到进步,而对歌德巴赫猜想证明没有一点作用.
歌德巴赫猜想本质是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表达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不存在的.它可以从实践上证实,但逻辑上无法解决个别偶数与全部偶数的矛盾.个别如何等于一般呢?个别和一般在质上同一,量上对立.矛盾永远存在.歌德巴赫猜想是永远无法从理论上,逻辑上证明的数学结论.
“用当代语言来叙述,哥德巴赫猜想有两个内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数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数的猜想.奇数的猜想指出,任何一个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偶数的猜想是说,大于等于4的偶数一定是两个素数的和.”(引自《哥德巴赫猜想与潘承洞》)
关于歌德巴赫猜想的难度我就不想再说什么了,我要说一下为什么现代数学界对歌德巴赫猜想的兴趣不大,以及为什么中国有很多所谓的民间数学家对歌德巴赫猜想研究兴趣很大.
事实上,在1900年,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了一篇报告,提出了23个挑战性的问题.歌德巴赫猜想是第八个问题的一个子问题,这个问题还包含了黎曼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现代数学界中普遍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广义黎曼猜想,若黎曼猜想成立,很多问题就都有了答案,而歌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相对来说比较孤立,若单纯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解决意义不是很大.所以数学家倾向于在解决其它的更有价值的问题的同时,发现一些新的理论或新的工具,“顺便”解决歌德巴赫猜想.
例如: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是:素数的公式.若这个问题解决,关于素数的问题应该说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为什么民间数学家们如此醉心于哥猜,而不关心黎曼猜想之类的更有意义的问题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黎曼猜想对于没有学过数学的人来说,想读明白是什么意思都很困难.而歌德巴赫猜想对于小学生来说都能读懂.
数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问题的难度不相上下.
民间数学家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数学来解决问题,一般认为,初等数学无法解决歌德巴赫猜想.退一步讲,即使那天有一个牛人,在初等数学框架下解决了歌德巴赫猜想,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解决,恐怕和做了一道数学课的习题的意义差不多了.
当年柏努力兄弟向数学界提出挑战,提出了最速降线的问题.牛顿用非凡的微积分技巧解出了最速降线方程,约翰·柏努力用光学的办法巧妙的也解出最速降线方程,雅克布·柏努力用比较麻烦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雅克布的方法最复杂,但是在他的方法上发展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办法——变分法.现在来看,雅克布的方法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
同样,当年希尔伯特曾经宣称自己解决了费尔马大定理,但却不公布自己的方法.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这是一只下金蛋的鸡,我为什么要杀掉它?”的确,在解决费尔马大定理的历程中,很多有用的数学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椭圆曲线、模形式等.
所以,现代数学界在努力的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期待着歌德巴赫猜想这个“下金蛋的鸡”能够催生出更多的理论和工具
哥德巴赫的猜想怎么证明
因風飞过1年前1
温暖你的心yee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请把该问题转发给陈景润.
谁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1+1的问题?
树上有花1年前3
独孤的日子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至今无人完全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的题目是什么?
Monster_20051年前1
HIV1972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75%
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哥德巴赫猜想具体的内容
jiantouh1年前2
willwu200000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1+1哥德巴赫的猜想是多少
riqe1年前3
lijianxin-123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1+1哥德巴赫的猜想是多少?
(1+1)是任意两个素数之和的简化写法,这个“和”的合集等于偶数(等于、大于4)的合集,这个偶数合集可简写为“2”.总而言之,就是“1+1=2”!注意:“合集”一词要反过来读.
有人证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了吗?
youyoujie1年前1
kylezhong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90.9%
到目前为止没有.
最好的结果仍然是陈景润在对筛法作了新的重要改进后(1966年),证明了的“1+2”.
哥德巴赫猜想的答案是什么?
5gh9lwc1年前2
头号kk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至今还没有被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要简略一点.请举个例子(我不是很懂)
zll7701年前1
zfgr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1742年,由德国中学教师哥德巴赫在教学中首先发现的.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正式提出了以下的猜想:a.任何一个大于 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b.任何一个大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素数之和.
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
从此,这道数学难题引起了几乎所有数学家的注意.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任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可表示为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这个结果表示为 1+2.这是目前这个问题的最佳结果.
哥德巴赫猜想怎么解
yanlin854271年前3
wad_312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哥德巴赫猜想并不是证明1+1的问题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前者称"强"或"二重哥德巴赫猜想,后者称"弱"或"三重哥德巴赫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我以前也听说哥德巴赫猜想是证明1+1的问题 但后来知道那都是后人下边的
主要是想宣传一下 陈景润 普通人研究这个没什么意思
哥德巴赫猜想 怎么解
小JAS1年前2
rainqin_19830626 共回答了29个问题 | 采纳率79.3%
你要想解,要证明有一充分大的偶数N,使N=p1+p2,p1≥p2,p1p2均为质数
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出一般性结论
方法有:筛法、密率法、圆法(Hardy..littlewood法)
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是什么
frank008wyb1年前3
洁宝的小蛮腰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76.9%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a) 任一不小于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b) 任一不小于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把命题"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表示成一个素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个的数之和".
哥德巴赫的猜想
Schlumberger1年前1
不再当烟囱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哥德巴赫猜想是证明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写素数+素数(即1+1),而现在只证明到了1+2(1指素数,2指能写成两个素数乘积的数)
哥德巴赫猜想的两条都是哥德巴赫提出的,还是说第一条是欧拉提出的?两个版本的都有,哪个才是权威的?
holierr1年前1
痞子_y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我的问题是这样的: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就是质数)之和:77=53+17+7;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461=449+7+5,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个别的检验."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2N+1=3+2(N-1),其中2(N-1)≥4.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因而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   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一个类似哥德巴赫猜想的命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平方减1必然等于与这个自然数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乘积.例如:1^2-1=0*2
一个类似哥德巴赫猜想的命题,
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平方减1必然等于与这个自然数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乘积.
例如:1^2-1=0*2,2^2-1=1*3 …… 9^2-1=8*10 ……等等
rougaga20001年前3
叫我gg吧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这么简单? a^2-1=(a+1)(a-1) 显然成立
对于哥德巴赫猜想中提到的:把那个偶数看做n,n=a+b,(a、b均为非2质数),若a看做a(奇数),则b看做a+2x(x
对于哥德巴赫猜想中提到的:把那个偶数看做n,n=a+b,(a、b均为非2质数),若a看做a(奇数),则b看做a+2x(x=自然数,2x为偶数),所以n=a+b=a+a+2x=2(a+x),所以偶数n只要保证除以二后再表示成奇数a、自然数b的和就能符合猜想,又因为所有大于二的偶数可看做2y(y在这种情况下大于等于2,定大于最小奇数1,剩下的数也定为自然数),符合保证,因此,猜想成立.你们怎么看?
鲁过往1年前1
bai757575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貌似说得有理吧
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算到哪里了
62869231年前3
伪FQcc3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于1742年6月7日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同年6月30日,欧拉在回信中认为这个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无法证明.正因为如此,这个命题,称之为哥德巴赫猜想.
现在,哥德巴赫猜想的一般提法是: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每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其实,后一个命题就是前一个命题的推论.
哥德巴赫猜想貌似简单,要证明它却着实不易,成为数学中一个著名的难题.18、19世纪,所有的数论专家对这个猜想的证明都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推进,直到20世纪才有所突破.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и.M.Bиногралов,1891-1983),用他创造的"三角和"方法,证明了"任何大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不过,维诺格拉多夫的所谓大奇数要求大得出奇,与哥德巴赫猜想的要求仍相距甚远.
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如果把命题"每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从20世纪20年代起,外国和中国的一些数学家先后证明了"9+9""2+3""1+5""l+4"等命题.
1966年,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成功地证明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个的数之和".这是迄今为止,这一研究领域最佳的成果,距摘取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仅一步之遥,在世界数学界引起了轰动."1+2"也被誉为陈氏定理.
在数学界叙述陈氏定理是采用如下形式:
N=p+P2;
N---大偶数;
p---素数;
P2--至多具有两个素因子的殆素数;
祝好运!
编写一个程序验证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总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要求编写一个求素数的素数的prime()函
编写一个程序验证哥德巴赫猜想
任何一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总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要求编写一个求素数的素数的prime()函数,他有一个int型参数,当参数值为素数时返回1,否则返回0
hoerhoer1年前1
灰姑娘52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哥德巴赫猜想.楼主我们都有这样的水平那就不得了,陈景润才弄出了最接近的“1+2”要是我们有这样的水平干嘛不去当数学家呢~~~?!
哥德巴赫猜想的最新进展
飞常感觉1年前3
Alan43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哥德巴赫猜想已经获得证明
从质数定理到哥德巴赫猜想
Sha Yin-Yue Room 105,9,TaoYuanXinCun,HengXi Town,NingBo City,Z.J.315131,CHINA
沙寅岳(通信地址: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桃园新村路下9号105室,邮编:315131)
一、论不大于一所给数的质数个数
设Pi(N)表示不大于N的质数的总个数,那么,有如下公式成立:
Pi(N) ≡ INT { N×(1-1/P1)×(1-1/P2)×…×(1-1/Pm)+ m - 1 }
Pi(N)≈ Psha(N)≡ Li(N)×(1-1/√N)
Sha(N)≡ 2 /(1+√(1-4 / Ln(N)))× N/ Ln(N)≥ N /(Ln(N)-1)
式中INT { } 表示对 { } 内公式展开式的每一项取整后再进行加减运算,P1、P2、…、Pm 为所有不大于√N 的 m 个质数,INT(N)为取整函数,Ln(N)为自然对数.
由理论上的推理获得,当 N ≥ 100000000 时,有如下公式成立:
Li(N)≥ Pi(N)≥ Sha(N)≥ N /(Ln(N)- 1)≥ N / Ln(N)
二、论不大于一个所给数的孪生质数的数量
设Tp(N)表示不大于N的孪生质数的数量,那么,有如下公式成立:
Sha(N)≡ 2 /(1+√(1-4 / Ln(N)))× N/ Ln(N)≥ N /(Ln(N)- 1)
Tsha(N) ≡ 2 / N × 0.660161815846869573927812… ×( Sha(N))^2
Pi(N) ≡ INT { N×(1-1/P1)×(1-1/P2)×…×(1-1/Pm)+ m - 1 }
Tpi(N)≡ 2 / N × 0.660161815846869573927812… ×( Pi(N))^2
式中Pi(N)表示不大于N的质数的总个数,INT { } 表示对 { } 内公式展开式的每一项取整后再进行加减运算,P1、P2、…、Pm 为所有不大于√N 的 m 个质数,0.660161815846869573927812…为孪生质数常数,INT(N)为取整函数,Ln(N)为自然对数.
由理论上的推理获得,当 N ≥ 100000000 时,有如下公式成立:
Tp(N)≥ Tpi(N)≥ Tsha(N)≡ 2 / N × 0.660161815846869573927812… ×( Sha(N))^2
≥ 2 × 0.660161815846869573927812… × N /( Ln(N)- 1)^2 ≥ 1.32 × N /( Ln(N))^2
三、论偶数表为两个质数之和的表法的数量
设Gp(N)表示偶数N表为两个奇质数Gp与N-Gp之和的表法的数量,那么,有如下公式成立:
Pi(N) ≡ INT { N×(1-1/P1)×(1-1/P2)×…×(1-1/Pm)+ m - 1 }
Sha(N)≡ 2 /(1+√(1-4 / Ln(N)))× N / Ln(N)≥ N /(Ln(N)- 1)
Gpi(N)≡ Ctwin × K× 4 / N × Pi(N/2)×( Pi(N)- Pi(N/2))
Gsha(N)≡ Ctwin × K× 4 / N × Sha(N/2)×( Sha(N)- Sha(N/2))
K = ∏((1-1 / Pc)/(1-2 / Pc))≥ 1
Ctwin = 0.660161815846869573927812…
式中Pi(N)表示不大于N的质数的总个数,INT { } 表示对 { } 内公式展开式的每一项取整后再进行加减运算,P1、P2、…、Pm 为所有不大于√N 的 m 个质数,Pc为不大于√N且能整除偶数N的奇质数,0.660161815846869573927812…为孪生质数常数,INT(N)为取整函数,Ln(N)为自然对数.由理论上的推理获得,当 N ≥ 1000 时,有如下公式成立:
Gp(N)≈ Gsha(N)≡ Ctwin × K× 4 / N × Sha(N/2)×( Sha(N)- Sha(N/2))
四、论奇数表为三个奇质数之和的表法数量
设 Rp(N)表示奇合数 Nm 表为三个奇质数之和的表法的数量,那么,有如下公式成立:
Rsha(N)≡ Ctwin / Csha× 4/3× Sha(N/2)×( Sha(N)- Sha(N/2)) / Ln(N)
Sha(N)≡ 2 /(1+√(1-4 / Ln(N)))× N / Ln(N)≥ N /(Ln(N)- 1)
Csha = ∏(1+ 1 /((Pc-1)×(Pc-2)))≤ 1.7427254117700785228536593832332…
式中Csha为比例系数,Pc为不大于√N且能整除奇合数 N的奇质数,Ln(N)为自然对数.
哥德巴赫猜想怎么解释雪融化了?今天有一个朋友问我知不知道哥德巴赫猜想,然后问我雪融化了是什么,我说是水,然后他就说如果用
哥德巴赫猜想怎么解释雪融化了?
今天有一个朋友问我知不知道哥德巴赫猜想,然后问我雪融化了是什么,我说是水,然后他就说如果用歌德巴赫猜想就不是这么解释,那么,如果用这个猜想解释,
左耳左月1年前1
佳雯魔女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70.6%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猜想,跟物理没有一毛钱关系.
哥德巴赫猜想的具体内容?目前的研究成果证明到哪个阶段了?
woo-hhh1年前1
牵着蜗牛到海角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当年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中国人知道了陈景润和歌德巴赫猜想.
那么,什么是歌德巴赫猜想呢?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3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数,2n可以表示为n个不同形式的一对自然数之和: 2n=1+(2n-1)=2+(2n-2)=3+(2n-3)=…=n+n 在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些自然数对之后(例如1和2n-1;2i和(2n-2i),i=1,2,…;3j和(2n-3j),j=2,3,…;等等),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为p1和p2,那么p1和p2都是素数,即得n=p1+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前一部分的叙述是很自然的想法.关键就是要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目前世界上谁都未能对这一部分加以证明.要能证明,这个猜想也就解决了.
然而,因大偶数n(不小于6)等于其对应的奇数数列(首为3,尾为n-3)首尾挨次搭配相加的奇数之和.故根据该奇数之和以相关类型质数+质数(1+1)或质数+合数(1+2)(含合数+质数2+1或合数+合数2+2)(注:1+2 或 2+1 同属质数+合数类型)在参与无限次的"类别组合"时,所有可发生的种种有关联系即1+1或1+2完全一致的出现,1+1与1+2的交叉出现(不完全一致的出现),同2+1或2+2的"完全一致",2+1与2+2的"不完全一致"等情况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各有关联系,就可导出的"类别组合"为1+1,1+1与1+2和2+2,1+1与1+2,1+2与2+2,1+1与2+2,1+2等六种方式.因为其中的1+2与2+2,1+2 两种"类别组合"方式不含1+1.所以1+1没有覆盖所有可形成的"类别组合"方式,即其存在是有交替的,至此,若可将1+2与2+2,以及1+2两种方式的存在排除,则1+1得证,反之,则1+1不成立得证.然而事实却是:1+2 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是陈氏定理中(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或一个素数与两个素数乘积的和),所揭示的某些规律(如1+2的存在而同时有1+1缺失的情况)存在的基础根据.所以1+2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类别组合"方式是确定的,客观的,也即是不可排除的.所以1+1成立是不可能的.这就彻底论证了布朗筛法不能证"1+1".
由于素数本身的分布呈现无序性的变化,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值的增长二者之间不存在简单正比例关系,偶数值增大时素数对值忽高忽低.能通过数学关系式把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的变化联系起来吗?不能!偶数值与其素数对值之间的关系没有数量规律可循.二百多年来,人们的努力证明了这一点,最后选择放弃,另找途径.于是出现了用别的方法来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人们,他们的努力,只使数学的某些领域得到进步,而对歌德巴赫猜想证明没有一点作用.
歌德巴赫猜想本质是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表达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不存在的.它可以从实践上证实,但逻辑上无法解决个别偶数与全部偶数的矛盾.个别如何等于一般呢?个别和一般在质上同一,量上对立.矛盾永远存在.歌德巴赫猜想是永远无法从理论上,逻辑上证明的数学结论.
“用当代语言来叙述,哥德巴赫猜想有两个内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数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数的猜想.奇数的猜想指出,任何一个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偶数的猜想是说,大于等于4的偶数一定是两个素数的和.”(引自《哥德巴赫猜想与潘承洞》)
关于歌德巴赫猜想的难度我就不想再说什么了,我要说一下为什么现代数学界对歌德巴赫猜想的兴趣不大,以及为什么中国有很多所谓的民间数学家对歌德巴赫猜想研究兴趣很大.
事实上,在1900年,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了一篇报告,提出了23个挑战性的问题.歌德巴赫猜想是第八个问题的一个子问题,这个问题还包含了黎曼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现代数学界中普遍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广义黎曼猜想,若黎曼猜想成立,很多问题就都有了答案,而歌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相对来说比较孤立,若单纯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解决意义不是很大.所以数学家倾向于在解决其它的更有价值的问题的同时,发现一些新的理论或新的工具,“顺便”解决歌德巴赫猜想.
例如: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是:素数的公式.若这个问题解决,关于素数的问题应该说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为什么民间数学家们如此醉心于哥猜,而不关心黎曼猜想之类的更有意义的问题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黎曼猜想对于没有学过数学的人来说,想读明白是什么意思都很困难.而歌德巴赫猜想对于小学生来说都能读懂.
数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问题的难度不相上下.
民间数学家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数学来解决问题,一般认为,初等数学无法解决歌德巴赫猜想.退一步讲,即使那天有一个牛人,在初等数学框架下解决了歌德巴赫猜想,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解决,恐怕和做了一道数学课的习题的意义差不多了.
当年柏努力兄弟向数学界提出挑战,提出了最速降线的问题.牛顿用非凡的微积分技巧解出了最速降线方程,约翰·柏努力用光学的办法巧妙的也解出最速降线方程,雅克布·柏努力用比较麻烦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雅克布的方法最复杂,但是在他的方法上发展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办法——变分法.现在来看,雅克布的方法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
同样,当年希尔伯特曾经宣称自己解决了费尔马大定理,但却不公布自己的方法.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这是一只下金蛋的鸡,我为什么要杀掉它?”的确,在解决费尔马大定理的历程中,很多有用的数学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椭圆曲线、模形式等.
所以,现代数学界在努力的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期待着歌德巴赫猜想这个“下金蛋的鸡”能够催生出更多的理论和工具.
请问哥德巴赫猜想的具体内容,谁帮我列举1000以内的质数
请问哥德巴赫猜想的具体内容,谁帮我列举1000以内的质数
另外再帮我列举8个相邻的4位数的质数和8个相邻的5位数的质数.
可以盼望1年前1
red微微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6.2%
哥德巴赫猜想:分两个,一个是哥德巴赫提出的,一个是他的朋友欧拉提出的,两个都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提出:任何一个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质数的和
欧拉提出:大于等于4的偶数一定是两个质数的和
质数是没有规律的,不能靠固定的公式算出来,我记得国外有个寻找最大质数的悬赏基金,每找到一个赏10万美元,就是你能找到比现有的质数更大的质数,那你就能拿到奖金了 ,楼主可以试试,
8个相邻的4位质数:1033 1039 1049 1051 1061 1063 1069 1087
8个相邻的5位质数:10099 10103 10111 10133 10139 10141 10151 10159
近日对哥德巴赫猜想甚感兴趣.可是对1+1证明根本看不懂,而且有些关系式、字母含义,看不懂.有能给解释的吗(就是什么st之
近日对哥德巴赫猜想甚感兴趣.可是对1+1证明根本看不懂,而且有些关系式、字母含义,看不懂.有能给解释的吗(就是什么st之类的,涉及哥德巴赫猜想的)
clara041年前1
娇气狐狐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建议把理想暂挂枝头,大学之后再上树不迟.
“两个奇数之和为偶数”和哥德巴赫的猜想有关系么
“两个奇数之和为偶数”和哥德巴赫的猜想有关系么
1.两个奇数之和为偶数(必然事件)
2.哥德巴赫的猜想 偶数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我认为没有关系.
请说一下原因.分别阐述一下
jxjswjl771年前4
萝卜12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两者之间有关系,而且是必然关系.
原因是:
两个奇数之和可以改写成以下三种形式:
1、奇合数+奇合数;
2、奇素数+奇素数;
3、奇合数+奇素数;
当我们针对素数进行研究时,就可以称2为有效运算,而1、3则为无效运算.
当我们针对“两个奇数之和为偶数(必然事件)”进行处理,仅保存有效运算时,就得到了“偶数(大于6)可以写成两个质数(大于3)之和”这个命题.
基于该思路的考虑,本人已经给予了初步的证明.请继续---
科学网-论坛-数学物理科学区-数学科学-[讨论]转载:集合筛法及哥德巴赫猜想初等证明简要方案-aikesi2010-2010.05.16/18:50.打开附件即可下载全文,这里即有详细说明,在本网发表会出现失真现象,不方便说明,请谅解.阅览后请务必提出意见或者建议
哥德巴赫猜想具体内容是什么?
蔚蓝一刻1年前1
莫湘芝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1742年,由德国中学教师哥德巴赫在教学中首先发现的.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正式提出了以下的猜想:a.任何一个大于 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b.任何一个大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素数之和.
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
从此,这道数学难题引起了几乎所有数学家的注意.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任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可表示为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这个结果表示为 1+2.这是目前这个问题的最佳结果.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奇数+奇数=偶数 质数中2以外全部是奇数 那么奇数+奇数=偶数是否相当于质数+质数=偶数?那么哥德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奇数+奇数=偶数 质数中2以外全部是奇数 那么奇数+奇数=偶数是否相当于质数+质数=偶数?那么哥德巴赫猜想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的和不就是对的吗?这样证明对吗?
2006haonaner1年前5
yinji326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你这只是证明了两个较大质数加起来等于一个偶数,没错.但是命题说的是“任何一个较大偶数都可以分解成两个质数相加”.你这个没有体现“任何”二字,不能说明用两个质数相加可能得到任何一个较大偶数.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kiky01年前3
刺猬笨笨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初等数学的证明
摘要::凡>4的偶数都E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p1+p2),或p+p,
凡>6的偶数都可从下式中找到相应的素数对:
  P1=(E/2-A),P2=(E/2+A) 
(当E=2P时)还存在E=P+P的情形.
即偶数两侧存在对称分布的素数对p1和p2.
而且随着n的增大,n两侧的素数对也增加
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题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问168是哪两个两位数的素数之和,并且其中一个数的个位数
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题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问168是哪两个两位数的素数之和,并且其中一个数的个位数是 1 ?
yamao_sm1年前3
刑天xt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