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闪刺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shanghai999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63.6%
  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两者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后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基数效用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欲望——消费的动机;满足——消费的结果;效用——满足程度的度量.
  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1、是中性的
  2、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二、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l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1、 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 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 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1年前

相关推荐

根据基数效用论的基本理论,消费者均衡的形成条件是
根据基数效用论的基本理论,消费者均衡的形成条件是
A.边际效用等于零
B.每一元的花费所带来的效用都相等
C.货币的价值与边际效用相等
D.以上都对
左边的车车1年前1
—树心—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选c.消费者均衡的条件简单的说是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要求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希望这个答案可以帮助你.
简述一下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异同
简述一下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异同
这是关于西方经济学效用论的问题,
zzhying1年前1
杜-冷-丁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两者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后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基数效用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欲望——消费的动机;满足——消费的结果;效用——满足程度的度量.
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1、是中性的
2、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二、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l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1、 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 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 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基数效用论是如何推导出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的?
ha09981年前1
小鱼儿20021983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基数效用论是如何推导出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的?
数效用论者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基础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他们认为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从而形成消费者需求的一般特性,即:如果消费者拥有某种商品的数量越多,该商品对他的边际效用就越小,则该消费者愿意为再增加一个单位的该商品而支付的价格就越低;如果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大,消费者为购买这些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和价格之间总是呈反方向变动的.
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其均衡,即:MU/P=α(使货币的边际效用与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所花费的最后一元钱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在商品的边际效用大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时增加商品的购买,致使商品的边际效用减小,直至商品与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为止,在此过程中,商品的需求价格与其边际效用是等比例递减的.
正因为如此,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的需求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参考资料:
我不清楚经济学上面基数效用论、总效用这两个概念含义及其区别?
emma20008301年前1
edivista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81.8%
基数效用论认为某一事物所带来得效用可以用数字衡量,与之相对应的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效用不能用数字明确衡量,但可以排序即最有效用的,第二有效用的等等.总效用应该是指在一定成本下,购买商品所带来的效用和.
经济学课程中一道题,基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及条件
小猪啡啡1年前1
水月蓝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基数效用论的消费均衡条件是MU1/P1=MU2/P2=a,即每一单位货币所购买到的任何商量的边际效用相等,并且都等于这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参考高鸿业西方经济学75页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A.错误B.正确满分:2 分2.当消费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为
1.
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当消费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为负时,则总效用达极大值.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MC曲线AC曲线相交于MC曲线的最低点.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4.
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不平等的面积也就越大,基尼系数越大.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5.富有弹性的商品涨价总收益增加.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6.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的划分是依据时间的长短划分的.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7.边际技术替代率是负的,并且呈递减趋势.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8.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个人,供给来自厂商.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9.
如果企业没有超额利润,就不应该生产.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0.
平均变动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越来越少.
A.错误
B.正确
breeze_rain1年前1
DJBAB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4.6%
第4个是对的,其他全是错的
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是什么(2条区别)?二者都能得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
HansNet1年前1
lilizhang0008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基数效用是指通过购买商品为人们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程度是可以用数字衡量的,也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而序数效用则认为只能进行比较而无法衡量
说明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原理.
anne34341年前1
gifthero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基数效用论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商品数量不断增加,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是递减的……消费者均衡是在消费者每一件消费品所得的效用和最后一件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是一样的,都等于货币本来的价值的效用.均衡条件是Mu1/P1 =Mu2/P2.或者是Mu1/Mu2 =P1/P2.
简述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试用基数效用论加以说明
只言1年前1
yali_qinbo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首先是有一个规律...边际效用递减...
这个估计我不用具体说了...也不知道的话可以百度百科一下...
消费者在整理消费决策时...实际行为购成了一个公式...
即最后一单位物品1的边际效用/物品1的价格=最后一单位物品2的边际效用/物品2的价格...
此时...消费者会选择同时购买这两种物品...因为性价比没有区别...
如果此时物品1的价格上升了...就意味着物品1的性价比下降了...
此时再买原数量的物品1并不值得,因此消费者会选择减少物品1的购买(即需求)数量...
使公式(最后一单位物品1的边际效用/物品1的价格=最后一单位物品2的边际效用/物品2的价格)再次成立...当然物品1的最后1单位和原始公式中的最后一单位并不是同一件物品...

考虑这个过程...物品1的价格上升引致物品1的需求数量减少...反比关系...需求曲线自然右下方倾斜...物品1价格下降引致的需求量变化情况可以自行推导练习...
试分析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异同之处
setyanyan1年前1
liu33958928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两者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后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基数效用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欲望——消费的动机;满足——消费的结果;效用——满足程度的度量.
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1、是中性的
2、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二、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l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1、 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 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 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试利用基数效用论加以说明?
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试利用基数效用论加以说明?
简答题
messiah01151年前1
wenliwlj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基数效用论的观点认为,效用可以用1,2,3...等具体数字来衡量.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随着一种产品消费的连续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效用是逐渐递减的.如果消费着花费10元消费第一个物品时可以得到10的效用,消费第2个物品可以得到9的效用,随着效用的降低,消费会逐渐不愿意接受花费同等的钱用于购买越来越少的效用,所以他愿意接受的商品价格会降低,比如说他愿意花8元来购买第3个商品.这样,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需求曲线向右下放倾斜
比较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bloodblue1年前1
qining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从基数效用论到序数效用论
  消费者的效用判断,是基于其对一切所能感知的内外条件的影响.这意味着,对一种商品的效用判断,不仅仅会受到其他商品的影响,还会受到商品之外的因素的影响(包括消费者对这些因素的变化趋势的判断).因此,当我们以商品单位或货币单位为变量通过图示来刻画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时,正是基于这种影响的结果——它意味着,其他因素既定,此时惟一的变量是该商品的数量(货币变量是表象).
  这种图不但蕴含着基数效用论的观点,而且还可以演绎出序数效用论的思想.
  基数效用论的先驱者们,虽然认为效用是可以测量的,但他们承认:人们尚不能直接测量效用.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此进行理论研究.他们或假设了效用量的可测性——比如戈森和瓦尔拉斯,或认为可以从人们基于效用判断所达成的效果来计算效用本身的比较量——比如杰文斯,或干脆明确指出基数的使用不过是为了使人类的心理现象更加容易论证罢了——比如门格尔.
  事实上,基数效用论者无非是试图以这个理论来说明人们的效用判断及其变化规律与其消费选择从而商品生产之间的关系.因此,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效用的可测性,而在于效用判断及其变化规律是否现实存在.
  我们既然可以认为一杯炭烧咖啡比一杯意大利咖啡的效用更高,当然也就可以假设前者的效用为10或9,而后者的效用为8或6.总之,只要我们能够以之比较出二者效用之大小即可以了.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序数效用论的观点——从而这与其说是哪一杯对消费者的效用更大,不如说是哪一杯对消费者更好.对此,我要问,如果再加上一杯或两杯的意大利咖啡,你是否就再也无法把之与一杯炭烧咖啡进行效用比较了呢?你当然依旧能够进行比较,并且你一般来说也不会认为二杯或三杯的意大利咖啡的总效用依旧和之前一样,而只能认为会更高一些.由此而来的问题便是:如果你没有效用量的相加,又何来效用量的增加呢?序数效用论有一强单调性假设,即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物品,如果数量严格多于原有物品,则必定优于原有物品.对此我们要问,如果这里的“优”不能相加,那么消费者又根据什么来判断因数量增加而益优呢?
  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换言之,一种事物的存在,必是关于该事物的质与量的存在.从而任何事物之间的比较,总是基于某种质的规定的量的比较.人们对某一事物喜欢或不喜欢,或者说认为其好或不好,表面上看是一种质的差别,而实际上是却是量的差别.在这里,所谓质的差别,并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差别,而是使这种本质属性具有不同表现程度的某种量的差别(比如,有人的喜欢咸一些的食物,有的人喜欢淡一些的食物.这种偏好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基于一定量的食物中的标准盐的差别).这里的问题仅在于,这个量本身是不是十分确定的.至少是根据习惯,我们不会把一个看上去四十余岁的人称为老年人,也不会把一个七十余岁的人称为中年人.我们之所以把他们称为中年人或老年人,除了那种无须确切表述其年龄的场合之外,主要在于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具体年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们年龄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从而把他们归于某一年龄段之中.在此,我们对于前者即具体年龄的判断是模糊的,但却于后者即年龄段的判断是相对清晰的.效用判断的情况也是如此,尽管我们尚不能确定不同咖啡的具体的效用量,但是,我们却能够对它们进行效用的比较,这种比较即是基于对不同咖啡的好或不好、喜欢或不喜欢等所能感觉到的界限——实验心理学把其称为感觉阈限.在一个阈限之内,刺激不是惟一的,而是一系列刺激的集合——就如老年人不是七十岁这一个年龄值,而是七十、七十一等等年龄值的集合一样.这也就是说,对于咖啡的好或不好、喜欢或不喜欢等的判断,其分别所包含的效用量不是惟一的,而是一系列效用量的集合.每一个商品微小增量所对应的效用量是我们无法明确感知的;但是,这种效用量的集合,却是我们可以明确感知的.不言而喻,我们的感觉距离这个阈限愈近, 就 愈是模糊的;距离这个阈限愈远,就愈是清晰的.因此,效用函数可以视为一系列连续且相交的模糊集的并(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另文详谈).
  这意味着,在微观上,我们的效用判断是模糊的;在宏观上,我们的效用判断则是清晰的.显而易见,没有微观上的模糊的累积,便没有宏观上的清晰的确立.
  因此,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是不可分割的,前者不过是忽略了效用判断在微观上的模糊性,而后者则是在形式上忽视了这种宏观上效用判断的可操作性——事实上,没有基数效用论对于效用判断在宏观上的可操作性,则没有序数效用论的确立.试想,没有效用量的概念,你将如何确定或假设不同商品组合在效用量上的相等呢?
  至于效用量到底能不能测量或测量到什么水平,也许将来引入了模糊数学方法的实验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会预以解决.至少对于现代实验心理学而言,已经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心理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心理量表,以测量人们的感觉和知觉,其中有些量表的特点甚至与经济学家的主张或经济理论相类似——比如直接量表之于杰文斯,等级量表之于序数效用论(颇为有趣的是,确立心理量表的三个基本假设中,竟然有两个是与序数效用论的三个基本假设中的偏好的完全性和偏好的传递性相同或类似;只是,心理学家们似乎更现实一些或看得更远一些).而他们的这些尝试本身,则又无异于是对戈森和瓦尔拉斯的相关见解的验证.
  关于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关系的文字叙述且到此为止,下面的分析,也许可以成为我前述观点的一个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