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江上景色的句子是什么?

gjgg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baifen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年前

相关推荐

渡荆门送别诗的颔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你的感受
精不自禁1年前1
dancewithlonely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水奔腾直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联系全诗看,你认为"送别"双方是谁?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风流小寡妇1年前1
独跑者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76.5%
李白 杜甫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送友人中表现思想之情的诗句分别是
琉璃仙57201年前1
顾文昭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78.3%
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渡荆门送别中颔联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cf20001年前1
中原鱼人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额联生动的描绘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这联写的是远景,从诗人自己的视觉角度来描写.短短十个字,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句中也蕴含了诗人得喜悦之情.
《倍速学习法》编队
求李白的这几首诗的时间顺序渡荆门送别行路难问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宣州谢眺楼栈别校书叔云月下独酌
知猪侠嘿嘿嘿1年前1
yujianhui0002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1、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公元729)
2、峨眉山月歌--开元十四年(写于渡荆门送别之后)
3、春夜洛城闻笛--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5)
4、月下独酌--首次进京后,即将离开长安时作
5、行路难--天宝元年(公元742)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天宝三年(745)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天宝六年(748)
渡荆门送别中写景的是哪几句,按什么顺序写的
我爱converse1年前3
神默源尊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按空间顺序
渡荆门送别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全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y赚赚赚1年前2
userno1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表达了队故乡的恋恋不舍
李白第一次出蜀,雄心壮志,朝气蓬勃,表达了对外面世界的期待
渡荆门送别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全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妮雅1年前2
猪kk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表达了队故乡的恋恋不舍李白第一次出蜀,雄心壮志,朝气蓬勃,表达了对外面世界的期待
渡荆门送别中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悠u鱼1年前1
风雨呵呵龙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衬托手法
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渡荆门送别中的颈联如何理解?
rongge851年前1
爱尔1113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归园田居中写劳动辛苦的句子 使至塞上写出边塞奇特壮丽美景的句子 渡荆门送别描写渡过荆门进入触地
归园田居中写劳动辛苦的句子 使至塞上写出边塞奇特壮丽美景的句子 渡荆门送别描写渡过荆门进入触地
归园田居中写劳动辛苦的句子
使至塞上写出边塞奇特壮丽美景的句子
渡荆门送别描写渡过荆门进入触地的壮观景色的句子。
登岳阳楼抒发诗人背井离乡感慨的句子。
我把名字忘了1年前1
lifengyi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如果错误请体谅。
渡荆门送别中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的诗句是什么
pitec1年前1
happy7858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爱吃面011年前1
xiuliz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衬托的表现手法: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渡荆门送别中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描绘的意境
天天加油1年前1
vc_power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描绘出了下面的意境:x0d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渡荆门送别表现了什么精神
皓男支持rr11年前1
Just_cat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作者通过描绘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表现了诗人远别壮游心胸开阔的激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与惜别之情.
渡荆门送别中随和入用得好,好在哪里
一棍插天下1年前1
cufe1949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渡荆门送别中的尾联如何理解?
we200261年前1
chenjm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渡荆门送别 诗歌首联交代了____和______
ooopophouz1年前1
13colorofwind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75%
远渡的出发地和此行的目的地
问下 古诗 渡荆门送别 的诗眼是什么
问下 古诗 渡荆门送别 的诗眼是什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是哪个字或哪个词
797741361年前3
skyhorse123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送,语文老师说的
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的"随"字好在那里
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的"随"字好在那里
只要
monkey_w1年前4
ssjjqq5506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
渡荆门送别中那句诗是用游动的视角来写的?
我们都是好孩子01年前1
yidefang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作者的眼中一点一点的消失,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的近景与远景.
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最能表达的是()字
立来1年前1
一个人走过---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思恋家乡(对故乡依依不舍) 怜
高分求古诗中名句.(关雎,渡荆门送别,望岳,琵琶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醉花阴)
高分求古诗中名句.(关雎,渡荆门送别,望岳,琵琶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醉花阴)
求古诗名句,请详细清楚,
比翼双飞111年前1
jshz_127_127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hǎo)逑. 《渡荆门送别》李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望月》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琵琶行》白居易: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水调歌头》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醉花阴》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采纳哦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600字的扩写‘‘‘急需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600字的扩写‘‘‘急需
急需..最好自己写
四首诗随便拿一篇编写成故事,打下来..600字左右就行
阿里山电脑61年前1
_bdog_3_fbzw1e8f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先把它们翻译一遍,然后+形容词
渡荆门送别赏析 首联交代了游踪来去.“从”字是说江水情意深长地陪伴自己来楚地
cityhot1年前1
乖乖d的的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从”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诗中“从”应是其本意思:随行,跟随.
归园田居中写劳动辛苦的句子使至塞上写出边塞奇特壮丽美景的句子渡荆门送别描写渡过荆门进入触地的壮观景色的句子。登岳阳楼抒发
归园田居中写劳动辛苦的句子
使至塞上写出边塞奇特壮丽美景的句子
渡荆门送别描写渡过荆门进入触地的壮观景色的句子。
登岳阳楼抒发诗人背井离乡感慨的句子。
shelly20061年前1
daughterofaa 共回答了2个问题 | 采纳率50%
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如果错误请体谅。
渡荆门送别中写景的句子 描绘了长江的什么景和什么景
任狂风1年前1
my7g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全诗意境高远,想象瑰丽,形象奇伟,语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及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描摹同样脍炙人口.“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何其瑰丽,“下”与“飞”之配搭,“生”与“结”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变化过程及海市蜃楼的奇特幻象写活了,令人叹为观止.
渡荆门送别中 随 字好在哪李白写的这首诗  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
渡荆门送别中 随 字好在哪
李白写的这首诗  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hehe94951年前1
ansonyeung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这个“随”字有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
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也点出了山势的连绵不绝,
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迢迢牵牛星 渡荆门送别 春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爱莲说 陋室铭
冥冥无心1年前1
xxxiu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渡荆门送别 (唐朝)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春望[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明月别枝惊鹊 出自《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全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在渡荆门送别中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新A09911年前1
极度vv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颔联生动的描绘啦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这一联写的是远景,短短的十个字,画出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诗句也蕴涵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蓬勃的青春朝气
"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简洁一点!
我是三原一角1年前1
2846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81.8%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渡荆门送别中思乡的句子
huiqunlu1年前1
lly123456789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品鉴赏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作者的眼中一点一点的消失,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直抒胸臆,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2]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第4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unauto1年前1
shipmanisme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诗】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成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2]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默写全诗,
yapian19711年前1
AA小镜子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全文]:流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主要描绘山水,其实另有寓意,请分析
hhbushiba1年前1
puffshenlong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5.8%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满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你甚至读完了全诗,对于到底是谁走谁送,还浑然不觉,可是诗题却又分明写着是"送别"!只看到在诗的结尾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么,是诗人李白自己在送自己吗?这不是千古奇诗了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细细地体会一下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构思与手法吧.
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中,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迈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颤,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
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海楼,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就是,"海旁蜃气象楼台",即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平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如就在出川途中写的《峨眉山月歌》中也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诗意描写,而将天象与人间物象之间的转换和借用,也是李白浪漫情调的最好体现,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对江中的月影的感觉不似《峨眉山月歌》中的平铺直叙,而是又进行了一次拟人化的大胆联想,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犹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卷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其中所传递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态与跃跃欲试的豪情."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影反衬江流的平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诗,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平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己,从《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说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联结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全诗直到结束也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恨,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所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题中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以这种形式来告别自己的家乡,除了李白之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渡荆门送别(李白的)中对仗工整的是哪一句
游刀凌舞1年前1
yearn228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对仗最工整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
渡荆门送别中的“送别”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他们是1.( )2.( )
stone80541年前1
mm翔伍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1.7%
  “送别”,1)送行,2)告别之意.在本诗中,可理解为家乡山水送别诗人之意,从全诗描述的意境理解,以第一种意思为佳,第二种意思并不明显.可参见下文阐述:
  诗人正自家乡四川东下,仗剑远游,意气风发,这首诗写得气势奔放和开阔,表现出一种愉快和乐观的心境.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请问渡荆门送别这首诗非常讲究练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欣赏
海灵谪仙1年前1
LARAGUANG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4.6%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来从”,是来作之意.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平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思
纯清的水水1年前1
amossavez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渡荆门送别中颈联描绘哪两幅画面
流泪的感觉1年前1
爱吃大排骨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渡荆门送别赏析
如今一切变了401年前1
aik23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题材:送别诗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渡荆门送别的名句赏析
朋朋朋1年前1
420170352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渡荆门送别的名句赏析
gedijiu1年前1
木fenger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