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郑防画夹为什么每句六个字的绝句律诗要么七言要么五言.为什么这是六言的?

木木0924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当爱靠近玫瑰花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律诗确实是以五七言的最多,律诗是8句或多于8句(叫排律长律),绝句是4句
但是也有6句的律诗,叫做"小律"
以及每句六字的律诗,叫做"六言律"
这些是律诗里比较偏门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作品传世..它们可以认为是律诗的成熟和发展中的一些创新和分支..
只是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流传发展开来而已
多说一句:六言诗和六言律是两个概念,六言诗是很古老而常见的,里面就有,但是只有符合格律的六言诗句才叫"六言律",当然,由于字数和普及范围等原因,六言的格律是很难像五七言律诗一样严谨统一的..
1年前

相关推荐

题郑防画夹五首,有人说这首诗写得太夸张了,这个批评恰当吗,说明理由
我名字很长很长1年前1
我是星月啊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惠崇(人名)、烟雨、归雁这三个景物构成了美妙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潇湘洞庭的浩淼湖波之上,情不自禁地想租小船一游,经旁人告知,方始明白此非真景,原来是画.
其实并不夸张,只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绘画者的技艺高超,使人身临其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郑防画夹五首 ① (其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郑防画夹五首 (其一)
黄庭坚
惠崇 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人洞庭湖。
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
hanlovxi1年前1
ACGOAL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道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硒境。
题郑防画夹和惠崇芦雁为什么这么相似,一个是苏轼一个是黄庭坚写的
题郑防画夹和惠崇芦雁为什么这么相似,一个是苏轼一个是黄庭坚写的
这首诗是欲唤扁舟归去好还是欲买好
ngtung1年前1
jim_chin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1.7%
估计黄是把苏的诗略改了一下.
其实这两句是一个意思,“买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买船票,“唤舟”相当于叫出租车,无所谓哪个更好一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 ① (其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 (其一)
黄庭坚
惠崇 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天红1年前1
夜雨潇湘 共回答了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一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边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意思答对即可。)
2.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意思答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古诗鉴赏一问——题郑防画夹·惠崇烟雨归雁
古诗鉴赏一问——题郑防画夹·惠崇烟雨归雁
题郑防画夹·惠崇烟雨归雁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坐我潇湘洞庭”这一句潇湘洞庭前加了定语“我”,为什么也是画中景?
枫叶_记忆1年前1
dicksun41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诗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