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

ice110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增(md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蠕:庙门外的隙地。
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善错计策        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       穿:越过。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难:反对。

D.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道:路过。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错所更令三十章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臣窃为不取也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野,影响深远。丞相悔、公卿畏、窦婴争、诸侯疾、老父死,七国反、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

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C.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多被采纳;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后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杀晁错。
D.汉景帝在杀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14.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作手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B.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节。

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D.太史公赞语中对晁错颇有微辞,主要是批评他专权自用、欲报私仇,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而他“反以亡躯”,则是势所必然。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3分)
(2)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2分)
(3)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3分)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bhdsa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11.C 12.C13.B
14.D15、(1)(晁错)在孝文帝时多次呈上奏章,论述削弱诸候(或削减诸侯封地)的事,以及法令中可以修改、确定的地方。(省略的主语要补上,无则扣1分。“在孝文帝时”译错扣1分。其它译错、漏的扣1分。末句译成定语后置句不扣。“岂”译成“恐怕”、“也许”等皆可)
(2)对内杜塞了忠臣(进谏)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内、外”名词作状语未译出扣1分,其他错译扣1分)
(3)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或伦常、伦理),即使不死也要垮台(或”不是死就是败逃),是否就是说的晁错这些人呢?(“古”、“常”、“乱”译错一个扣1分,“不死则亡”可灵活译出,意思对即可。末句译“岂”为“难道”或漏译“等”、“邪”皆应各扣1分。扣完为止)


11.C(A项,认为……好,称许;B项,开凿;D项,取道、从)
12.C(A项,依据、借乘/通过、凭借;B项,助词/名词;C项,因;D项,动词,以为,认为/介词,替)
13.B(A项.丞相悔何不先杀晁错为的是“穿门”,是在“削地”之前。B项,错父言“刘氏安矣”.邓公言“削地以安京师”,故认识同。C项,“治国建议多被采纳”错。文中有“孝文不听”。D项,“耿耿于怀”无据)
14.D(错在“专权白用”,文中“擅权”只是“执掌权柄”的意思;“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也不符合原意)
译文:
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先后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位,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个别听取他的进言,皇帝总是听取,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改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却无力加以伤害。内史府处于太上庙内墙外的隙地上,门在东边,出入不大方便,晁错就在太上庙南面的外墙上开了两个门,由南面出入。丞相申屠嘉知道后,非常愤怒,想以这个过错写成奏疏,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风声,当夜请求皇帝单独召见,详细地说明情况。丞相奏上这事,陈述晁错擅自凿开庙垣为门,请求交给廷尉杀掉。皇帝说:“这不是庙垣,而是外墙,不算犯法。”丞相谢罪。退朝后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后奏,却先奏请,被这小于出卖,实在错误。”丞相很快发病而死。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请求根据诸侯王的罪过,削弱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枝郡。奏上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谁也不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改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喧哗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当政办事,侵削诸侯势力,疏远人家骨肉,人们纷纷议论而多埋怨你,为什么呢?”晁错说;“本当这样。不这样,皇帝不被尊贵,国家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这个样子,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随即饮药自杀,临死时说:“我不忍看着大祸临头。”死了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反叛,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皇帝就命令将晁错穿着朝服斩于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做了校尉,讨伐吴楚军时任将军。回朝来,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见皇帝。皇帝问:“你从军事前线回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几十年了,因被削封地而恼怒,以诛晁错为名,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况且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言,不敢再进言了。”皇帝问:“为什么呢?”邓公答:“晁错担忧诸侯强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弱诸侯的封地,以尊崇京师,这是万世的利益。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以为陛下不该这样。”景帝默然了好久,说:“你说的对,我也为这事悔恨。”就任命邓公做城阳中尉。
太史公说: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也许是说的晁错这种人吧!
1年前

相关推荐

英语翻译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①.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
英语翻译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①.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所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测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听,然奇其材,迁为大夫.当是时,***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却.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入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遂饮药死.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如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中,外为诸侯***,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沧海毅力1年前1
qcy123123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这里有 你要的翻译
比较贾谊《论积贮疏》与晁错《论贵粟疏》的异同
我封ee1年前1
咸塘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同,都从国家仓储不足的方面论证了积粮的重要性.都主张“重农抑商”,将百姓束缚在土地上,以便于国家控制.
异,贾谊只论述了积粮的重要性,但没有指出如何增加粮食产量,其更注重节流.晁错指出了通过提高粮价来鼓励百姓从事粮食生产,其更重开源.
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 A.拜送书于廷。介宾短语后置 B.晁错者,颖川人也。判断句 C.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
A.拜送书于廷。介宾短语后置
B.晁错者,颖川人也。判断句
C.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被动句
D.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被动句
哈会011年前1
js9486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C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状语后置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65432twegt1年前1
小klove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75%
C

 ①②④不是晁错死因:①是晁错为人的特点,②是汉文帝时的事,不是汉景帝时的书,④是晁错父亲的话。
材料一:(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
材料一:(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的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问:1、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的手段和产生的结果上有何不同?
2、有人说七国之乱根本上是因为“削藩”而成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woshi123ye1年前1
xiumingnini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1.材料一提出的方案是削藩,结果,引发七国之乱.材料二提出的方案是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2.这种观点不正确,七国之乱是分封制度造成的,分封制度形成诸侯王国割据地方,最终造成叛乱.
《论贵粟疏》中提出“入粟拜爵”的主张,晁错认为的好处是
《论贵粟疏》中提出“入粟拜爵”的主张,晁错认为的好处是
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提出“入粟拜爵”的主张,他认为其好处之一是( )
A.备水旱 B.尊农夫 C.主足用 D.贱商人
小憨人1年前1
失足的风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B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hujian78721年前1
doliszy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D 

“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紧急 跪求文言翻译.1.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2.意北亦上可以口舌动也.
小跑ing1年前2
yunnanfangang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
(而且)我料想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服的.
问个文言文的翻译问题“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请问这句中的“贵幸”怎么翻译?
粉红色lala1年前1
秋依兰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贵幸”是受皇帝宠幸的意思。
原文: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
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子共侯蔑代,三年卒。子侯去病代,三十一年卒。子侯臾代,六岁,坐为九江太守受故官送有罪,国除。
译文:
申屠嘉担任丞相五年之后,孝文帝去世了,孝景帝即位。景帝二年(前155),晁错担任内史,因为受皇帝宠爱,地位很高,权力也很大,许多法令制度他都奏请皇帝变更。同时还讨论如何用贬谪处罚的方式来削弱诸侯的权力。而丞相申屠嘉也有感于自己所说的话不被采用,因此忌恨晁错。晁错担任内史,内史府个大门本来是由东边通出宫外的,使他进出有许多不便,这样,他就自作主张该凿一道墙门向南通出。而向南出的门所凿开的墙,正是太上皇宗庙的外墙,申屠嘉听说之后,就想借晁错擅自凿开宗庙围墙为门这一理由,把他治罪法办,奏请皇上杀掉他。但是晁错门客当中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他。晁错非常害怕,连夜跑到宫中,拜见皇上,向景帝自首,说明情况。到了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丞相申屠嘉奏请诛杀内史晁错。景帝说道:“晁错所凿的墙并不是真正的宗庙墙,而是宗庙的外围短墙,所以才有其他官员住在里面,况且这又是我让他这样做的,晁错并没有什么罪过。”退朝之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非常后悔没有先杀了晁错,却先报告皇帝,结果反被晁错给欺骗了。”回到相府之后,因气愤吐血而死,谥号为节侯。儿子共侯申屠蔑继承侯位,三年之后去世。共侯之子申屠去病继承侯位,三十一年之后去世。申屠去病的儿子申屠臾继承侯位,六年之后,由于身为九江太守接受原任官员送礼而犯了罪,封国被撤消。
的翻译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
的翻译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cyingnju1年前1
melodymann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2.6%
《晁错传》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借文学而当上了太常掌故.晁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汉孝文帝时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国博士,研究过《尚书》,年龄已经九十多了,年纪太老无法征他到京都来,就下诏让太常派人到他那里受学.太常差派晁错到伏生的住所受学《尚书》.学成归来,就征引《尚书》上书陈说对国家有利的治国方略.孝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晁错凭借他的辩才被太子宠爱,太子家称他为“智囊”.在孝文帝时,晁错多次上书建议削弱藩王势力,以及修改法令.上书陈述几十次,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却很赏识他的才能,升迁他为中大夫.那时候,太子对晁错的计谋策略称善,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曾多次请求陈说一些事情,总是被听取.他所受的宠爱,凌驾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法令.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土地,收取他们四周的郡城.奏书呈上,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议,没有一个敢责难晁错的,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和晁错有嫌隙.晁错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着攻击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景帝刚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事,想削减诸侯的力量,疏离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纷纷议论,都埋怨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晁错说:“事情固当这样做,不这样做,则天子不受尊崇,宗庙不安稳.”晁错的父亲说:“这样做,刘家天下安稳了,然而晁氏家族却危险了啊!我要离开你走了.”于是饮药自尽,临死前说:“我不忍心看见祸患降临到我身上.”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真以诛杀晁错为名,起兵造反.等到窦婴、袁盎进谏陈说,景帝下令让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斩了.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做抗击吴、楚的军队的将帅.打仗归来,上书陈述军事情况,拜谒进见景帝.景帝问他:“你从吴军、楚军的地方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吗?”邓公说:“吴王蓄意造反已有数十年了,因为削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但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再说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敢再进言了.”景帝说:“这是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无法加以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以保持京都的尊崇地位,这实在是有利国家的好事呀!计划才刚施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杜绝了忠臣的进谏,对外反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景帝沉默了好久,才开口道:“你所说的确实不错,我对这事也感到有点悔恨.”
太史公说:晁错当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而不被采用.后来掌权,变更许多法令.诸侯发动叛乱,晁错不急着匡辅挽救这危机,却想报个人私仇,反而因此惨遭斩首身亡.常言道:“变更古法,混乱常理,不死则亡”,大概指的就是晁错这一类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