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清史稿,李赓芸传的翻译》,很急很急

cyk2007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c23251 共回答了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http://m.mofangge.com/html/qDetail/01/g3/201202/j6t0g301136985.html?bd_source_light=3372687
1年前

相关推荐

二十四史:清史稿二十四史,从《史记》开始,到《清史稿》结束,对还是错.我刚查了下百度,觉得这又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清史
二十四史:清史稿
二十四史,从《史记》开始,到《清史稿》结束,对还是错.
我刚查了下百度,觉得这又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
清史稿严格来讲,并不在26史里,但是这部史百度知道也有提及.
还是看到1年前2
笑咪咪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这是乾隆钦定的,一共二十四部.《清史稿》并不在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和王戎笙著《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中记载,顺治十八年全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和王戎笙著《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中记载,顺治十八年全国人口约1920万,康熙五十年约1000万,乾隆二十七年约2000万,乾隆五十九年约31000万。
材料二 (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
——《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材料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潮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传统农业.人口.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认识。(2分)
(5)当前我国的人口状况如何?为此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政策?(2分)
(6)上述我国的政策有什么意义?(2分)
34453616641559f61年前1
amwtime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从顺治时期,到康熙.乾隆时期,我国的人口迅速增长。(1分)
原因在于摊丁人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现象大大减少。(2分)
(2)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增长,人地矛盾尖锐。(2分)
(3)反映了乾隆时期普遍出现了“人与水争地”的现象。(1分)
根本原因:由于人口增长,大量人口无地可耕,盲目开荒。(1分)
(4)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入,造成人口高速增长;大量人口过剩必然导致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2分)
(5)状况:每年人口净增数量很大,年均约1500万人。(1分)
政策:政府实行“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1分)
(6) ①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人口的问题。(1)材料一“顺治十八年全国人口约1920万,康熙五十年约1000万,乾隆二十七年约2000万,乾隆五十九年约31000万”反映了从顺治时期,到康熙.乾隆时期,我国的人口迅速增长。其形成原因是摊丁人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现象大大减少。(2)材料二中“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反映了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增长,人地矛盾尖锐。(3)材料三““每遇潮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反映了“人与水争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大量人口无地可耕,盲目开荒。(4)结合材料,在我国传统社会中,传统的农业生产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入,造成人口高速增长;大量人口过剩必然导致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5)当前我国每年人口净增数量很大,年均约1500万人。为此我国政府实行“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6)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古汉语翻译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四叶新,字惟一.求翻译“所全活二百余人”和“言人人殊”
51620871年前1
ashley_1016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墨子在《鲁问》篇中说:“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意思是说国家政治昏暗纷乱之际,就向国君宣传“尚贤”、“尚同”的重要意义.《尚贤》、《尚同》篇是墨子争取改善小私有者社会地位的纲领. 墨子在《尚贤》中提出任用、选择贤士的一系列纲领性意见.春秋末期,世袭贵族宗法制度的基础已经开始动摇,当时各诸侯国政局动荡,政治昏暗,世袭贵族为了挽救自己的灭亡的命运,开始招纳人才.而当时的手工业者、小私有者,由于生产的发展,在经济上逐渐取得更多的独立地位.他们获得的自由越多,生产积极性也越高.这一变化,在墨子的时代,就是“士”的地位提高,“士”的阶层扩大,要求过问政治.这就是“尚贤”说产生的客观原因. 在春秋初期、中期,世袭贵族的统治占主要地位的时候,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建筑在宗族血缘关系上,君臣的关系、大夫家臣和人民的关系,是宗族血缘关系的扩大.富者与贵者是统一的,贫者与贱者也是统一的.富贵与贫贱的身份几乎生来就是决定了的、不可改变的.因此,这时期不发生“尊贤”或“尚贤”的问题,只有“亲亲”的问题.所谓“周道亲亲”,其实就是用宗族关系作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孔子时代已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当时,世袭贵族为了加强他们的统治,需要找一些干练的、有能力统治人民的人物.最初选拔的“贤才”绝大多数是从没落的、失势的、被压抑的世袭贵族中间选拔.到春秋末期,开始真正选拔那些非世袭贵族出身的“贤才”.根据书传记载,当时,孔子的弟子,真正出身于贵族的只有两人.墨子的弟子,从他们从事手工业的技能和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来看,绝大多数应当是出身于劳动者阶层的.墨子一再提出:“农与工肆之人”,只要他贤能有才,也可以参加政治.这种思想和要求,并不是他的空想,而是在当时的客观情况下有了实现的可能才提出的. 墨子提出“尚贤”的主张,在当时对于世袭贵族的特权,在客观上起着瓦解的作用.墨子说,“求国家之富、人民之利、刑政之治”,只有“尚贤”.“尚贤”是为政之本,他认为要使国家得治,首先在于网罗贤才: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众”是加多、聚集的意思)贤而已.(《尚贤上》) 墨子并且主张用提高贤士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来召纳天下的贤士,使他们有参与政权的机会.他提出为贤士寻找政治出路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为那些部分反映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利益的“士”开辟政治道路. 所谓的“贤士”就是具有墨子或墨家的道德标准的人.贤士的标准,《尚贤下》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救人.”也就是那些“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具有墨家政治观点的有学识的知识分子. 墨子不但提出贤士的标准,而且提出选拔贤士的具体办法.这在当时,对于世袭贵族制度是一种相当激烈的改革性的见解,因为他的选拔贤士的主张是针对西周几百年的旧习惯、旧制度提出的,是为那些素无社会地位的“农与工肆之人”出身的知识分子争取参与政治活动的.墨子假借古代圣王的名义,宣传他的任贤使能的主张,他说: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bi必〕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 墨子在这里正式提出改革世袭贵族制度的要求,只有对“贤者”,才可以“富而贵之”,只有对“不肖者”,才可以“贫而贱之”.贤者为官长,不贤者为徒役.而在过去,只有富贵者才能任官长,贫贱者只能当徒役. 在墨子的“尚贤”主张中,还提出初步的法治思想,给后来的法家韩非一派准备了思想条件.他说: 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尚贤中》) 墨子已把尚贤使能的范围扩大,哪怕是贫且贱者,只要他是贤士,墨子就认为他有资格去做官.贤士所做的官可以小到“治邑”,大到“治国”.他以坚决的、严格的态度提出: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以上引文均见《尚贤上》) 正如以上所讲过的,墨家主要代表当时逐渐抬头的小私有者的利益和希望.他们要求在社会的大变动中获得政治参与权,取得一些政治地位,以保护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墨子认为只有像墨家所承认的那些贤者当了“治国”、“治邑”的官长以后,才能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解除天下的公患,使得“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 墨子和他的学派采取的是平和的“上说下教”的方法.所以他们一方面对当时势力最大的儒家猛烈攻击,一方面视死如归地为国君贵族守城御敌,希望用事实证明他们是贤者,借此取得信任,以便推行他们的学说. 和以上情形相反,在“尚贤”的问题上,墨子在主观上是维持当时的世袭贵族统治秩序的,而在客观上,照墨子的办法做下去,却必然获得破坏世袭贵族制度的结果,而走上像后来法家所主张的官僚政治的道路.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响亮口号,朦胧地反映了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新倾向,它标志着世袭贵族制度终归消灭而代之以官僚政治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指出,墨子的“尚贤”的主张的进步意义和作用远远超过过去对墨家学说的估计.墨家这一群从“农与工肆之人”上升起来的“士”,尽管还只占广大劳动者中的极少数,但他们不但在人格上获得了自由,在经济上得到独立,而且对于政治,也要提出他们的意见,要求过问,并要求参与.这是只有在重大的社会变动时代,只有在广大的“农与工肆之人”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力量时,才会产生反映他们的经济愿望和政治要求的哲学.我们研究墨子,并不是孤立地研究他个人的思想,而是透过像墨子所代表的学派的研究,可以具体地了解古代社会、古代历史的发展面貌.认识昨天的中国更将有利于认识当前的中国. 墨子虽然也像法家一样,已接触了任贤使能、赏功罚罪的新方向,但仍然主张不要打乱原有的贵贱等级的世袭贵族制度,他幻想用和平妥协的方式,来改善小私有者的经济地位.他的目的不能达到,乃是必然的结果. “尚同”是“尚贤”的理论基础.“尚”和“上”有时候通用,“尚同”就是“上同”. 墨子在“尚贤”的主张中,已一再强调贤者应当治国、治邑,贤者为官长,贤者要在高位.墨子认为在道德学问上的贤者,在政治地位上也应当是贵者.贤者和在高位者应当统一.“尚同”说的基本思想在于说明贤者所规定的是非标准有真理的价值,而在上的统治者也应当是贤者,所以在上者所规定的是非标准具有真理的价值. 墨子设想古代还没有国家领袖的时候,天下的人各有各的道理.因此一人一个道理,十人有十个道理,百人有百个道理,人数越多,他们的所谓道理也越多.每人都以为自己的道理对,而不赞成别人的道理.所以互相说别人的道理不对.(《尚同中》) 墨子还设想古代没有国家、没有领袖的时候,人人有不同的想法,人人都不知道兼爱的道理,内至一家的父子兄弟,外至天下的百姓,都以“水火毒药相亏害”.那时“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尚同上》).墨子把天下混乱残害的根源归结为两点:第一是缺乏共同的认识,第二是缺乏有权威的领袖.墨子根据他的“天志”的说法,推论出国家社会最高统治者(天子)的选立是由“上帝”、“鬼神”的意志决定的.既然天子是天所选定的,那么层层节制,以下的三公、诸侯、左右将军大夫,自然都是贤良的.所以墨子尚同的说法,虽然在他的主观愿望上,以为“尚同”于上帝和鬼神的意志,是最公平合理的,但在客观上,这“尚同”于天下的说法,乃是帮助当时的王公大人巩固在人民面前已经动摇的威信的. 照“尚同”的主张,人民的“正长”(君主)由天志选定以后,人民必须以他所属的上级的是非标准作为行为的指导原则.这样,政治上的领导者同时又是道理(义)的教导者,就再也不会有“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而只有一个共同信仰的道理,那就是墨子自己虚构出来的“天志”的主张——人人相爱,不要侵凌,不要争夺.统一在这样的“义”之下,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 和他的“兼爱”的学说陷入同样的错误,他把“尚同”说安放在没有保障、虚构出来的基础上,所以是站不住的. 有些对墨子有偏好的学者,如梁启超等人,不但不认为墨子的政治思想是维护世袭贵族制度的,反而说他有民权民主的思想,说他的理论有些像18世纪法国卢梭的“民约论”.梁启超对于他所根据的材料的解释也是错误的.他把《经上》篇的“君,臣萌通约也”解为“民约”的思想,第一,他所根据的材料不是墨子的,而是后期墨家的.第二,他误解了“约”的意义,“约”不是“契约”的“约”,而是“约束”的“约”.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说:“君是民的总管.” 不容讳言,墨子的“尚同”说是宗教迷信的根据,和他的“尚贤”说的光辉意义不能相提并论,是不能通过实践来证实的.我们可以说这是墨子政治理论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墨子的尚同政治思想也还有它进步的一面.他认为从天子到地方上的基层组织,每一级都应该推举有才干的人来负责.他希望能建立一个权力集中、强有力的政治体系.这种要求,不管墨子是自觉或不自觉,却反映了当时百家争鸣中共同关心的问题,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已有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具有进步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指出,这种政治理想完全实现的条件还远没有具备,其中有些空想的成分.而这种空想是和西周以来分散割据的世袭制度相对立的,它反映了遭到迫害的人民要求结束诸侯混战、分散割据的局面,体现了建立大一统国家的新的要求和趋向.这种要求和他兼爱、非攻的主张是一致的.
请将下列史书按照出现年代排序(1)三国志 史记 晋书 汉书(2)宋史 明史 后汉书 旧唐书(3)清史稿 辽史 新五代史
请将下列史书按照出现年代排序
(1)三国志 史记 晋书 汉书
(2)宋史 明史 后汉书 旧唐书
(3)清史稿 辽史 新五代史 元史
(4)新唐书 南史 旧五代史 金史
cigw1年前1
ynjcyxx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78.9%
1、《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
2、《后汉书》《旧唐书》《宋史》《明史》
3、《新五代史》《辽史》《元史》《清史稿》
4、《南史》《新唐书》 《旧五代史》《金史》
英语翻译《清史稿·李文耕传》中(1)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2)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3)断狱宽
英语翻译
《清史稿·李文耕传》中
(1)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
(2)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
(3)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
星儿25141年前2
一阵风wind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到官任满4个月后由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推脱有病离任.
(2)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不久提拔做究沂曹道,掌管治河事务,修建防水工程一定亲自践行.
(3)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李文耕断案宽容平和,他责令属官清理积压的案子,几个月后,积压的案卷就清理干净.
英语翻译如果有清史稿和资治通鉴之类的一并发了我也不介意一定要原文译文和注释齐全,分开发啥的也行求好人发到这个邮箱,
蕾德风1年前1
68724568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看邮箱.过去i了

大家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