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七首现代诗或者是儿童诗字数少一点的啊 快点哦

touristwang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sana37yan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古典爱情
臆小姐佳情
妄作能相守
背书篓
恰迎面春风
却如今
不知哪般是非
多情应笑我
唯是
诺 诺 诺
你没来的夏天
骄阳似火
你打我面前走过
盼你来
恰若雨后的傍晚的天
虫鸣的风里
迎接满满的星辰
你不来
七月的流火不灭
我抱着西瓜
睡了一个夏天
蔺草下轻掩着砖的呼吸
你不来
我从树阴下走过
嘎嘎的小石子
碎了一个夏天
踏在我的光脚板下
一会儿搓在细末泥土里
蒸腾起的小河里的鱼草气
岁岁念
又一度
夜放花千树
新袄绛红袍
良辰今宵
爆竹声声鱼龙舞
新朋变故交
此景年年
岁岁念
屋檐下的风铃
我是屋檐下的风铃
摇响(遥想)你的梦
我青郁的麦穗
我亲爱的风
水仙
水仙
低着头
垂着幽香的花
水水的
好像羞于说话
我凝视着你
想看清你的双眸
你却悄悄地扭过头
摆动浅绿的衣袖
雨伞
云罩着黑色的纱
却把雨变成珍珠洒下
落在我的伞上
又变成了水花
伞下的人儿都很惊讶
惊讶
落在掌心的
水花
无灯的夜里
无灯的夜里
我为你点起烛火
你托着下巴
看着发呆的火苗
我也托着下巴
却看着发呆的你
童年的风里
童年的风里
我追逐着云霞
迷失了回家的路
也是在风里
我看到秋叶在飘零
风筝
夕阳里是我喜悦的呼吸
风筝
飞在我身后的天空里
我很高兴它被线拴着
而线正攥在我手里
它是一只花蝴蝶
肚皮上画着吉祥的符印
正月的天气
松软的泥土里是青草的气息
青草长满沟渠
我仰着头
望着风筝
风筝悬在夕阳的风里
1年前

相关推荐

从军行七首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ayuan9271年前1
相当于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求关于七夕的古诗词七首,除了秦观的《鹊桥仙》以及杜牧的《秋夕》.我手机容量大,可输入918个字,尽...
求关于七夕的古诗词七首,除了秦观的《鹊桥仙》以及杜牧的《秋夕》.我手机容量大,可输入918个字,尽...
求关于七夕的古诗词七首,除了秦观的《鹊桥仙》以及杜牧的《秋夕》.我手机容量大,可输入918个字,尽管发过来,
红尘倾诉1年前1
pzm0330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1今日云骈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宵 2一道鹊桥横渺渺 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 怅望不如河鼓星3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PS:最多100字
求关于七夕的古诗词七首,除了秦观的《鹊桥仙》以及杜牧的《七夕》.我手机容量大,可输入918个字,尽...
求关于七夕的古诗词七首,除了秦观的《鹊桥仙》以及杜牧的《七夕》.我手机容量大,可输入918个字,尽...
求关于七夕的古诗词七首,除了秦观的《鹊桥仙》以及杜牧的《七夕》.我手机容量大,可输入918个字,尽管发过来,
gvag6ka1年前1
tiantian9999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1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2 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从军行七首(其二)的诗鉴赏琵琶起舞换新声 与 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高高秋月照长城 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写法有
从军行七首(其二)的诗鉴赏
琵琶起舞换新声 与 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高高秋月照长城 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sxzad1年前1
nilujia19810626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是没有矛盾的,正是用那种歌舞来衬托愁闷,以乐景写哀情.
显得一下子壮阔了许多,给人以一种悲壮,这样写更有感染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的七首古诗有哪些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的七首古诗有哪些
要苏教版的(包括练习级的)
jytld1年前1
华俊雅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90.9%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早  梅
(唐)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新  柳
(宋)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
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
水中柳影引他长.
北陂杏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  岳
(唐)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浪 淘 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望 大 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从军行七首(其四)这首诗表现了什么,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诗句是那句
xjwg1231年前1
洋參含片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诗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全诗格调悲壮,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冬夜读书示子聿七首诗的全部
huangxq36981年前4
chem_zqm 共回答了3个问题 | 采纳率33.3%
易经独不遭秦火,字字皆如见圣人。 汝始弱龄吾已耄,要当致力各终身。 宦途至老无余俸,贫悴还如筮仕初。 赖有一筹胜富贵,小儿读遍旧藏书。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 吾曹舌本能知此,古学工夫始可言。 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传旧典刑。 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 简断编残字欲无,吾儿不负乃翁书。 绝胜锁向朱门里,整整牙签饱蠹鱼。 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傍书在前。 要识从来会心处,曲肱饮水亦欣然。 世间万事有乘除,自笑羸然七十余。 布被藜羹缘未尽,闭门更读数年书。
杂诗七首 【作者 :黄庭坚】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杂诗七首 【作者 :黄庭坚】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杂诗七首
【作者 :黄庭坚】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求翻译
ladi11221年前1
jasminelj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2.3%
我说说个人的理解吧,比较通俗,仅供参考,不专业也不敢保证正确,只是自己个人对这诗的理解.
蘧庐:就是指房子,我就理解为茅屋那种感觉吧··
绿鬓疏:有个成语叫绿鬓红颜,意思是年轻漂亮.有个说法叫两鬓斑白只头发什么的白了老了,所以绿鬓疏可以理解为黑发都少了.
得鹿:指人世富贵繁荣权利这种东西
为鱼:喻遭受灾殃(源于百度)
看了这些解释大概就知道这个诗的意思了.
也许楼主觉得不够明白的话我来用我通俗的话语说一遍:我这身体不过天地间的一个居所,世事把我们乌黑亮丽的头发都消磨疏了.这世界上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得权富贵,那知自己整日都是苦逼兮兮的.
翻译太口水话了,但是大概就这个意思吧,细节你再琢磨吧.
从军行七首(其四) 评析急
温和酷裤1年前1
qzhzlisong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 ,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从军行七首其四表现了什么?
bining661年前1
JinLee110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我想知道为什么王昌龄的古诗《从军行》为何有两首,还有一组七首的,这两组有什么区别?
桃花扇底风1年前1
king777777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青年时期漫游河西、陇右的作品,反映了边防将士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
《从军行》二首应该是其晚年的作品,这从第一首中“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以及第二首诗中的悲泣内容可以得到印证.《乐府诗集》卷三十三以及《全唐诗》卷一四五认为第二首的作者是杜頠,聊备一说.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哪首其余七首是什么求大神帮助
ccn9201年前1
疯儿911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从军行七首(其四)
133929115881年前1
xukaiyan2008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从军行(其四)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到上个学期结束时我们已经学了七首英文歌曲了(英语翻译,用by the end of)
Arboro1年前3
我爱全宝宝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1.8%
We had learned seven English songs by the end of last term.
这里要用过去完成时态.
从军行七首其五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wl00675201年前1
平凡的偶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从军行七首(其四)这首诗表现了什么,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哪句?
从军行七首(其四)这首诗表现了什么,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哪句?
看题回答,捣乱的滚一边去.
wangwei01271年前1
是川东不是重庆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诗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全诗格调悲壮,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江畔独步寻花七首那一首被选入冀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
lantiantian7771年前2
ahmu99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江畔独步寻花七首诗是第五首被入选.
杂诗七首其一翻译古诗文网
林孝状1年前1
8418836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8.5%
杂诗七首】(其一)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这首诗开头两句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自李善《文选注》引《新语》:“高台喻京师,悲风言教令。朝日喻君之明,照北林言狭,比喻小人。”下文又云:“江湖喻小人隔蔽。”后人乃多从其说。这就把两句摹绘秋日景色的名句给牵强比附得全无诗意。此诗下文既有“孤雁飞南游”之句,自当作于秋天,则首句“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登高所以望远,所以思远人也;而时值秋令,台愈高则风自然愈凄厉,登台之人乃因风急而愈感心情之沉重悲哀。说风悲正写人之忧伤无尽。这一句简括凝炼,开后人无数法门。如大谢句云:“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是化一句为两句;又如老杜之《登高》七律“风急天高猿啸哀”一首,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故曹植此五字之所以为名句,正以其虽作景语,实寓深情也。次句“朝日照北林”,固亦属景语,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诗》云:“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北林者,乃女子思其夫之地。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此篇亦以“朝日照北林”起兴。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相互为喻,盖始于《诗三百篇》,即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此处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夫自己所思之人既远在万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远,情韵不匮。盖江湖阻隔彼此之消息是一层;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之摧伤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层;况其身既远,他日归来更非易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只写道路隔阔,已诉不尽离愁别恨,则不必节外生枝,再添上一个局外的“小人”。故李善注文不确。“方舟”二句又紧承“江湖”句而言。“方舟”,二舟相并,古时为大夫所乘用;“极”,至。江湖深迥,舟不能及,故“离思难任”,“任”者,负荷也。把“离思”写得十分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忧怨之情。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实际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
杂诗七首
作者:黄庭坚 年代:北宋
古屋清寒雪未消,小窗晴日展芭蕉。
酸甘荔子尝春酒,更碾新芽荐菊苗。
【作者小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
huawulei1年前1
黑光十字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穿是“洞穿“、”穿透”的意思;破是 攻占的意思;黄沙百战穿金甲 表现战斗的艰苦;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战士们发出的坚定誓言.
从军行七首其二前两句的意思
丢丢21281年前1
逍遥礼拜天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从军行七首其四表现了【 】,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fafatoo1年前1
天笑舞风霜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诗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全诗格调悲壮,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古诗词中还是哪些也写到了农具至少七首
牛烘烘1年前1
lianguobin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83.3%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从军行七首(其二)译文加鉴赏
伴我左右1年前1
rojom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75%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初一语文上册课文的七首古诗
自恋De水仙1年前1
流言如风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人教版的?
课内的有四首~
课外的有十首~
你要的是?
七首关与母爱的诗包括:作者,诗句.,自己喜欢的诗句
freetel1年前1
风之涟漪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90.9%
1.别老母
(清代)黄仲则
搴帏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2.《送母回乡》
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3.晒旧衣
清·周寿昌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
4.《思母》
唐·舆恭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5.《游子吟》
孟郊(唐)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6.《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7.《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我帮楼上的补了作者,功劳是他的.
从军行七首·其四
bird3271年前1
祝融先生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90.9%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
里愁.
1.一二句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思念之情的!
3.全诗的叙事与抒情是如何交融无痕的?
zoewenwen1年前1
rr明月第一刀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4%
1.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2.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
3.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