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起源于疑虑和惊讶

姹伊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起源于疑虑和惊讶
据此有人认为:哲学开始于迟疑,形成于反思.请运用有关哲学道理对此加以评析,急,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函恨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1.哲学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在没有人或者没有意识的前提下,不可能有哲学,因此,哲学依托人的主观意识表象,又反作用于意识的形成;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认知,是对物质客观实在的反映,在没有人时,物质世界就已经存在,因此,意识的本质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由此可以知道,哲学是对客观世界物质的实在性的意识性的反映;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哲学不可能超脱物质范畴对任何虚无的东西作出总结;因此,哲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都是对物质世界的总结;物质世界的认知是通过实践来进行的,实践出真知表明实践对意识和认知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错误的意识也是根据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作出的判断,因此,哲学的起源离不开实践的积累;
3.承认哲学的物质客观性,就要反对对哲学的神化和唯心化;哲学不是神明对人类的眷顾而受到的启发,神明本身就是“人”的雏形,因此,神明其实也是对处于大自然的人的客观存在性的反映;哲学也不是凭白无故的反思所得,这抹杀了哲学物质客观性的本质.
1年前

相关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继续教育用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这本书是冯友兰写的
ganmsh3781年前1
━羊羊━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延吉市第十三中学 李柱锡
《中国哲学简史》是我至今读过的最完整的一部思想札记,使我感触深多,受益非浅,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谈一谈本人所体会到的心得.
一,历来国人都是被认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这的确是让人很难否定的事实.可能不少人认为大部分人中国人都很虔诚地去求神拜佛,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仅是迷信而已,譬如说国人很讲风水,很忌讳某些事物(如数字4)等,他们的虔诚里往往是满含功利,每一次的跪拜都带着某一目的达成的祈盼,这与大部分宗教清心寡欲的精神实质无疑产生严重背离,更别枉谈宗教了.对这个问题,冯先生分析认为:"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冯先生把国人实现超越现实世界到达彼岸的途径归结为哲学的体悟,有些牵强,原因有两大点:1,冯先生高估了国人的哲学水平.在西方,90%以上的人都有宗教信仰;如果说把这比例用到国人身上,也即是说"90%以上的中国人通过哲学体悟超越了现实世界到达了彼岸",这与国人一贯的哲学水平,或者说是对哲学的关注程度情况并不相符,因为除了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外,我国哲学从未成为过任何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化,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倾向于边缘化及消亡化,所以90%的基数无从得来.2,冯先生也高估了国人的素质.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便痛心地体悟出了"性本恶"这一悲哀的事实,两千年后的鲁迅与柏杨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更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时至今天又有多少的丑恶令我们心寒 冯先生流连于自己所构筑的象牙塔里,从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中得出了哲学帮助自己实现到达彼岸的结论,却意图把这一外延无限扩大,无疑犯了严重的逻辑性错误.所以我冒昧地以为与其思考"国人如何超越现实世界到达彼岸 ",倒不如调查"有多少国人超越了现实世界到达彼岸 "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后者只要去调查一下大部分国人平时的时间是如何度过——又或者说是"如何打发"的,很容易便得出答案,探讨他人以何种方式进行精神活动便不可行了.
有一个挺有趣的现象,西方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是公开支持宗教的,一些国家领导人还带头参加一些宗教活动,甚至还有些国家定某种宗教为国教,而这在我们国家则显得忌讳莫深,政治上更为敏感.依我看来大可不必,而且我认为,一个共同的宗教信仰将对团结凝聚一个民族,尤其是对常常被批评为"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要远比用那些很"雄伟",很"壮丽"的话更能产生效果.事实上,绝大部分宗教都不会引人向恶,反倒是教人向善,佛教如此,基督教也如此,仁爱都是它们教义的精神实质.西方人的整体素质比国人好,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到底与它们普遍的宗教信仰有没有联系,倒是值得国人好好研究.
二,被遗弃的墨子和墨家精神.墨子曾习儒术,后因觉"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淮南子》),决然反叛,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创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等,其中"兼爱"即"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张,这与儒家倡导的"亲亲","尊尊"的"推爱"相对立.汉武帝时,儒术独尊,百家废黜,尚武的帝王与主张"非攻"的墨家的矛盾不难得知,七国之乱时因有墨家弟子参与,汉武帝震怒之下,先后三次重拳出击镇压墨家,墨家从此衰落,直到大唐才又渐渐兴起.不少人批评墨子及墨家的思想在当时不切合实际,但今天的墨子及墨家依然被人遗弃,实质是说今时今日的中华大地依然无法推行"兼爱".有报告指出,我国千万富翁人数总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但某一次洪灾捐款活动中仅有一人捐了200万."非己不爱","非亲不爱",国人真把孔子"亲亲"的"推爱"推到了极致.为此我常想,如果我们能设法把这"亲"撤掉,即意味着我国特有的强大人情关系网将被消除,那我们的政治是否更加清明,社会是否更加进步 要实现这一理想,墨子及墨家的精神要复活.事实上,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墨子的"兼爱"思想与众多宗教的"博爱"思想是如出一辙的,也正因为有着崇高的道德情操,千百年来墨子一直倍受尊崇,甚至被誉为千古品德第一人,这当是对他莫大的肯定与赞扬.
三,老庄不被理解的"无为而无不为".不少人认为老子,庄子的"无为"是无所作为,这是认识上的极大错误.冯先生的解读是:"老子认为,世事纷繁,种种烦恼,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因为事情做得过多.圣人治国,不是要忙于做事,而是要裁撤废除过去本不应做的事情,以至'无为'."汉初的"无为之治",现时我国实行的废除农业税以及减免各种行政审批手续,实质就是在"裁撤废除过去本不应做的事情",正是老庄"无为"思想的体现.近来高校的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抨击,因为本应是学术科研为中心的高等学府现时却变得越来越行政化,学术气氛越来越弱,"官"味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人怀念以往百家争鸣的北大而痛斥现在如此之多的行政干扰,套用老子的话,那就是"种种烦恼,皆因做事太多",当是"无为"思想积极意义的有力佐证.当然,像那些打击危害社会治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行为的事情非但不可"无为",而且还应 "大为",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老庄完整的思想,决不可断章取义.老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主张,那就是"寡欲",这与他们的"无为"思想是必然联系的.按照"无为"的理论,人的活动应限于"必要和顺乎自然"的范围;简单点说就是,人行事为人要力求平易朴实,不可欲望太多,否则将欲壑难填,陷于沉沦.这一思想对日渐浮躁的我们以及我们的社会,无疑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以上是读书所得,讲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以理论指导实践,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成熟,在生活中磨砺.
儒家教育思想的学习与体会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龙井四中 耿秀英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 面的认识,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 明,道家重无为,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 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哲学史中更多的关注哲学思 想对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传统与教育之间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历来备受 推崇,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光彩照人,可鉴后世.在学习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和体会: 一、儒家的思想的精髓及发展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学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 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 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 就是说,我们要有道德勇气,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道义,甚至不惜杀身以成仁.儒家 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只要挺立了道德自我,以良知作主宰,我们就 能超越世间各种境遇,超越本能欲望,以超越的精神,干日常的事业. 儒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其实,“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 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 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 值,“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 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 自尊,又尊人.“仁”就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要站 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先秦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天地最伟大 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 《易》以天地为准则,天地生生不息的功能也就是《易》变化无 穷的功能.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的,宇宙是一刚健的大化流行,人也应该据此而自 强不息.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先秦儒学的 “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 于天上、地上、人间;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 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 立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先秦儒学在汉唐时期演变为汉唐经学,在宋明时期又演变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把汉 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 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整个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本体, 重建了人的哲学.理学家的最高理想是“孔颜乐处”,即“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宋明理学对 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 了重要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升到本体 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精神与特征 儒家有重视道德教育与修养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奋 发立志”与“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宣扬那种孜孜不倦、临事 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不问安危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把个人完成的社会责任作 为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立志有恒、克己内省、 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 x0c育与修养手段. 儒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逻辑、哲理.它内涵丰富的知识,但它超知识;它有自身的逻 辑,但它超逻辑;它有很深的哲理,但它超哲理.它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它是探讨“人生的 方向”,它触及的是人们“心灵”和“心性”的最深层次,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真性情、真生命、真 智慧.对于传统儒学的精华,我们必须以自己的生命去体验,以自己的身心去研究,以自己 的心灵去撞击,以自己的生命去呼应与契接,以安身立命的角度去体会.读圣贤书,所学何 事?应把握好自己的心性,守住心性,守德勿忘,行善为本,助人为乐,弃恶扬善,真正做 到:平心如性,苦苦修炼,从幼到老,从生到死,遇事做到大公无私,为人做到心品纯正, 待物做到问心无愧.这样我们才能抵制欲念,克服软弱,战胜邪魔,达到清静平和的境界, 才能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合拍、沟通、感应. 儒学是研究“生命的学问”, 强调时代的悲情和个人真实修养的感受. 对它的理解与把握, 取决于你对人类、对民族的命运关切所达到的深度.如果你没有“兴慈运悲,不舍众生”的理 解态度,没有很强的历史文化意识,没有长期刻苦的修炼体验,是很难把握其思想义理之真 髓的.只有坚持真实修炼的人,才能逐渐使自身与外界绝对地统一与协调,决不为个人自身 狭隘的利益考虑,与天地同乐,也与天地同悲,而又能积极地参与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伟大潮 流,彻底地超越自我,从而消除了心灵中一切邪恶自私的颠倒妄执,净化了心灵,那么他的 生命才不会徒劳地消耗在欲念和烦恼之中,而是通向宇宙生命的永恒. 三、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今世界的教育 传统和现代化是生生不断的“连续体”. 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都是片 面的.成功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相反相成;失败或不大成 功的现代化则是一个单向运动的过程,现代因素简单摧毁传统因素,或被传统因素所摧毁. 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改革的阻力,尤其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革新的动 力.当前中国正面临外来思想大量涌入的新时期,我们应从世界发展新趋势着眼,清理我们 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要素,使之与现代化需要的外来新要素整合,所以我们面临着对 传统文化(包括儒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历史任务. 儒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些重要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土壤,主要是: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 与社会体制,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长期稳定的生活环境,这些前提条件在现代社会已不 具备必然性,但不能由此而否认儒学的现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家族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 本的关系,农耕社会可以说是人类最为简单的生产方式,正因为这是最基本、最简单、最原 始的,因此也最接近人的本性,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基 本逻辑,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浓烈的人性气息和人情味的儒学原理也许是以最简朴、最 原始的形式体现了人性的本来面目和人类生活的基本原理.真理往往是朴素的,最基本的东 西往往是最稳定、最具有恒定价值的.在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漫长的社会历史中,儒家探 索并实践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做人”的原理,形成了深邃的人文智慧.人类的人伦秩 序和价值体系虽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变化之中总还是有某 些不变的基因作为稳定和支撑的力量,因为人类永远不可能远离自己的本性和根基.可以说, 儒学的基本精神与特质就在于发现并体现了这个基因和根本,而且人伦原理与其他文化形态 相比,具有更大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族生命的连绵不断,根本不可能 全盘“化”掉,这说明民族传统事实上是既离不开、又摆不脱的,人伦原理的价值具有相对的 性质. 现在人们有感于道德的滑坡,道德的沉沦,在当今商潮澎湃、人必曰利的氛围中,我们 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金钱至上、贪污、腐败的挑战.一个人,一 个民族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要有“家”可归的.然而工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带给当代人的病痛 就是精神上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在钱权交易、升官发财、功名利禄、巧取豪夺的追逐中, 人的心灵方寸之地,人的良知良我之所,已告沉沦,失去了心灵的归乡与故园,因此儒学所 讲求的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所提倡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所尊崇的气节操守和道义担当, x0c所重申的做人原则和治世原则,所阐述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而且 还有普遍的价值和永恒的意义. 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道德生命、文化生命,一个民族糟蹋道德生命、文化生命,同时 也就等于糟蹋了民族生命.道德生命、文化生命不可摧残太甚,一个民族是经不起这样摧残 的,真正的有识之士所考虑的是应如何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 挺立自己的道德人品,调治当下的人文环境,孕育出能够托起中国未来现代化所需要的德业 俱健、素质极佳的跨世纪的人才. 就全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来说,不借重于自己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资源和传统美德,是根 本不可能成功的.西方现代化以古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精神和近代人文主义作为自己的 源头活水,东亚现代化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宋明理学作为自己的源头活水,中国的现代 化必定不可能将传统优秀文化弃之如敝屣.否则那就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人们在当今的现 代化建设中,已开始惊呼中国物质资源的匮乏,然而还没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精神资源由 于近世以来片面地践踏传统所造成的严重匮乏.物质资源的短缺是一个有形的问题,精神资 源的匮乏则是一个无形的问题.无形的问题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所以,当前重新发现、挖 掘、回采儒学丰富的精神资源是有重大意义的. 西方的现代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确实应该 成为其他各国学习的范.我们之所以对西方教育加以重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 19 世 纪以后,西方教育已成为很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共性,从整个人类教育发展 史来看,研究西方教育也是对 19 世纪以后整个人类教育发展史的共性的认识. 然而,西方文化教育的内涵并不仅仅只限于“民主”与“科学”,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其中 有过度发展的个人主义,漫无限制的利得精神,日益繁复的诉讼制度,轻老溺幼的社会风气, 紧张冲突的心理状态等等,所有这些不但未必能适合于其他国家,而且也已引起西方人自己 的深刻反省. 从西方国家来看,现代化在某一阶段就需要重新调整人与物、人与人、人的自身与内心 的关系,所以他们要向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儒学、道家、佛学学习,追求道德理 性,追求和谐,追求人的价值,也就是说他们要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寻找重新调整 他们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类与宇宙自然关系的方法原则.比如西方国家普遍存在子女 与父母的沟通问题,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教育问题,老年人的养育和精神上的孤独问题,环境 污染与生态失衡的问题等等,这些西方现代化社会的焦点问题,他们觉得中国的一些社会伦 理和家庭教育原则可能有用,他们从中国家庭伦理教育进而检讨到社会伦理教育和社会人际 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和中国社会形成一个相反的潮流,当代中国青少年刚要肯 定自我,从家庭里面走出来,提出参与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一个是从东往西,一个是从西往 东,时间在这里发生了错位.现在西方社会出现的后现代化的要求,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 统教育可以提供的;在中国社会里出现的现代化的要求刚好又是西方文化和科技教育可以提 供的.这是世界发展的一个很自然的趋势,虽然它是多源头的,但最后总要统合在一起.也 就是说从一个整体来看,要把一个现代化的要求与一个后现代化的要求整体化. 现代社会要关心人的问题,肯定人的生命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西方的“工具理性”不能完 全代替“价值理性”,因此我们应深深挖掘儒学丰富的思想资源,这对于加强现代人文主义思 潮和影响,遏制科学主义片面发展“工具理性”所造成的种种现代弊病,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 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并不是完全没有现实意义的,不是只有观赏价值的博物馆中的 陈列品,而是可以给予现代人以相当重要的启迪.越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儒学的 人文关切和“天人合一”的理想对人类的启迪和警示作用则越大.20 世纪是人类社会大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以空前速度提高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经受到各种各样困扰的时 期.当前世界各国,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不论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如何,都普遍认识到人 如能源大量需求, 资源日益耗竭, 环境加剧污染, 类社会发展到 21 世纪必然会遇到几大难题: 不治之症不断出现,人口恶性膨胀,生态严重失调,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与自然的同盟关 x0c系遭到严重破坏等等.这些难题如不及早重视解决,势必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害. 依靠现有的科学技术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难题.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为了改善 21 世纪 科学、文化和人类生存发展,要更新思想,更新观念,要展示一个不受机械规律硬性制约的, 具有持续创造力的宇宙形象.于是西方科学界又一次把眼光转向了中国,求助于东方儒学传 统,“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是最大的生命整体观. 儒学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这对于 21 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以及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 术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宇宙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新的发展模式和 方法论有重大意义.所以挖掘儒学有价值的观念,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和生态得以协调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几大难题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惑,是很有帮助的. 儒学以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不应片面地理解为科学技术知识的传递,还更应强调道德 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育民族精神,淳化代代人风,提高人的心 灵素质,帮助人们修养身心,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不管现代社会科技、商 业如何发达,不管我们所从事的现代职业如何先进、精密,人性的培育,心灵境界的提扬, 人们从实然的人向应然的人的超越,总是不可代替的.这对于人类、国家与人的自身来说, 都是生命攸关的大问题,因此人类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建设层面是人性的培育、道德境 界的提扬.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未来的教育应当把人的心性建设放到一定的高度,对人类心 性的关怀,才是终极的关怀,最根本的关怀. 当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吸取各国 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把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统合起来,为创建现代世 界文明,维护世界和平和生态平衡,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急需一篇作文!哲学家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学者张世英先生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欲
急需一篇作文!
哲学家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学者张世英先生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jjlhylhy1年前1
0谁和谁0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参考资料:匿名回答提交回答
回答 共2条
打团队轻刀能34点血 3刀基本2秒 重刀55吧·· 回答者: 771066597 | 四级 | 2011-4-9 18:
文学常识填空(3分)小题1: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我们在本册
文学常识填空(3分)
小题1: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我们在本册教材中学过她的散文
小题2: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题3:《山市》的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清代文学家,著有短篇小说集
这都还有人叫1年前1
飞翼炎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小题1:《紫藤萝瀑布》
小题2:《狂人日记》
小题3:《聊斋志异》

冯友兰:蜡炬成灰泪始干 宗璞 阅读答案 急啊!
chuasy1年前2
慧宝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90.9%
2000年春,我患目疾,好几个月都在奔走医院.住医院,上手术台,对我都不是新
鲜事,这一次却怀着极大的恐怖,我怕变为盲人.我怎能忍受那黑洞里的生活,怎能忍
受那黑暗,那茫然,那隔绝.
  我在等待第三次手术,日子一天天过去,还在等待.一个夜晚,我披衣坐在床上,
觉得自己是这样不幸,我不会死,可是以后再无法写作.模糊中似乎有一个人影飘过来
,他坐在轮椅上,一手拈须,面带微笑,那是父亲.
  “不要怕,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会的.”我的心听见他在说.此后,我几次
感觉到父亲.他有时坐在轮椅上,有时坐在书房里,有时在过道里走路,手杖敲击地板
,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他不再说话,可是每次我想到他,都能得到指点和开导.
  老实说,父亲已去世10年.时间移去了悲痛,减少了思念.以前在生活安排上,总
是首先考虑老人,现在则完全改变了,甚至淡忘了.而在失明的威胁下,父亲并没有忘
记我.或者说,我又想起了他,因为我需要他.
  “不要怕,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会的.”
  我会吗?我需要他的榜样,我向记忆深处寻找……
  用口授方式,完成150万字的大书,可谓学术史上的奇迹
  父亲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也是辉煌的.他逃脱了政治旋涡的泥沼,虽然被折磨
得体无完肤,却幸而头在颈上.他可以相当自由地思想了.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
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当时他已是85岁高龄.除短暂的社会活动,他每天上午都
在书房度过.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
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辈子思索的结果.哲学是
他一生的依据.自1915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哲学门,他从没有离开过哲学.
  父亲考入北大时,报的是文科.当时有人劝他读法科容易找工作,而且,法科可以
转文科,可是文科不可以转法科.父亲依言报了法科,考取了,但他还是转入文科.如
果他要进仕途,可以从入法科开始,但那不是他的理想.他选择了哲学作为他的终身事
业.
  父亲那样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一代人,分布在各个学科,创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
新文化.不管在哪一学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祖国,要使自己的国家扬眉
吐气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相信,我的了解没有错.父亲的哲学也不是空谈哲理,
也不是书斋里的机锋,他要“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建
设新国家的营养,永远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这就是他的“所以迹”.经过多少折
腾、磨难,初衷不改,他的最后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页,仍写着张载的那
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仍然是“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他在1942年写的《新原人》中写出了他的境界说———他的哲学的灵泉.此书自序
一开始就写了张载四句,接下去便说,“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
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
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
学焉.”我一直认为,贞元六书的几篇短序都是绝妙文章,表现了父亲的心胸气魄.听
人说有哲学教师讲张载四句竟至泪下,可知怀有为国家致太平,为亿兆安身立命这种深
情的人并非少数.
  父亲最后10年的生命,化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学者们渐渐有了共识,
认为这部书对论点、材料的融会贯通超过了三十年代的两卷本,又对玄学、佛学、道学
,对曾国藩和太平天国的看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还认为人类的将来必定会“仇必和而
解”,都说出了他自己要说的话,一点一滴,一字一句,用口授方式写成了这部150万字
的大书,可谓学术史上的奇迹.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的人能写出这样的书么?我看是抄
也抄不下来!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好意地对我说:“能不能不要写了.”
我转达这好意,父亲微叹道:“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这就
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吧!”
  是的,他并不以写这部书为苦,他形容自己像老牛反刍一样,细细咀嚼储存的草料
.他也在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父亲著述还有一
个特点,就是不做卡片,曾有外国朋友问,“在昆明时,各种设备差,图书难得,你到
哪里找资料?”父亲回答:“我写书,不需要很多资料,一切都在我的头脑中.”这是
他成为准盲人后,能完成大书的一个重要条件.
  “有病要治,是因为书没有写完,等书写完了,有病就不必治了”
  更重要的是他的专注,他的执著,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不
能行走,不能站立,起居需人帮助,甚至咀嚼困难,进餐需人喂,有时要用一两个小时
.不能行走也罢,不能进食也罢,都阻挡不了他的哲学思考.一次,因心脏病发作,我
们用急救车送他去医院,他躺在病床上,断断续续地说:“现在有病要治,是因为书没
有写完,等书写完了,有病就不必治了.”
  当时,我为这句话大恸不已,现在想来,如丝已尽,泪已干,即使勉强治疗也是支
撑不下去的.而丝未尽,泪未干,最后的著作没有完成,那生命的灵气绝不肯离去.他
最后的遗言“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就是用他整个生命说出来的.
  父亲久病后,偶然颤巍巍地站立,总让人想到风烛残年这几个字,烛火在风中摇曳
,可以随时熄灭,但父亲的精神之火却是不会熄灭的.他是那样顽强,坚韧,那样丰富
,他不烧干自己决不甘心.
  薪尽火传的精神后面,有着极飘逸、极空明的另一面
  1982年,父亲到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他写了一首诗:“一别贞江六十
春,问江可认再来人?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做后薪.”薪火相传的意思出自《庄
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他要像浇了油的木柴一样,前面
的木柴烧完了,后面的木柴便接上去,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父亲那一代人责任感太强了.他们无暇逍遥.其实父亲心底是赞成孔子“吾与点也
”那一句话.曾点说,他的愿望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父亲是欣赏这种境
界的.
  四十年代,常有人请父亲写字,父亲最喜写唐李翱的两首诗———“练得身形似鹤
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还有一首是“选得幽居惬
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这两首诗,父亲写过几十幅,现在家中只有“月下披云啸一声”那一幅,没有了“
云在青天水在瓶”的那一幅.父亲的执著顽强,那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薪尽火传的精
神,后面有着极飘逸、极空明的另一面.一方面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得起,
一方面是佛、道、禅的“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看得破.有这样的互补,中国知识分子才
能在极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
  很多年以前,父亲为我写了一幅字,写的是龚定庵诗:“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荦全
凭弱冠争.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后来父亲又为我和外子做过一首诗,
“七字堪为座右铭,莫抛心力贸才名.乐章奏到休止符,此时无声胜有声.”父亲深知
任何事都要用心血做成,谆谆教诲,不要为一点轻易取得的浮名得意,在寂静中也许会
有更好的音乐.想到这些常觉得是父亲坐在那里,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在沉默中,
让人想到“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诗句.可是那涵义,那境界,有谁领会.
  我做了手术,出院回家,在屋中走来走去,想倾听原来的父亲卧房里发出的咳声,
但是只有寂静.我坐在父亲的书房里,看着窗外高高的树,在这里,准盲人冯友兰曾坐
了33年;无论是否成为盲人,我都会这样坐下去
作文素材#“人生的境界”冯友兰在他的《人生的境界》一文中写道:“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卫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
作文素材#“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在他的《人生的境界》一文中写道:“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卫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的问题是:
1.这四个境界分别有什么含义,具体指的是什么.
2.可不可以把这四个境界分别用社会阶段表示?
即自然境界存在于原始社会;功利境界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境界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天地境界存在于共产主义社会.
还是每个社会阶段都有这四种境界,不能把它们分开?
forcfa1年前1
守候黎明007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与其说这四个境界分别对应不同的社会形态,莫如说这几种境界在每个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也就是说,社会形态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的形成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从另一个方面说,这四种境界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可能存在,并且,境界的转变并不是演替,不是另一个替代了这一个境界,而是另一个境界在着一个境界的基础上发生.米兰昆德拉有言,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层面上的媚俗.诚哉斯言.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推荐你去读一读他的书吧.
譬如竹林之于郑板桥,譬如堂前三松之于冯友兰,譬如枣树之于鲁迅先生,再续写两个句?
51358321年前1
N剧场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譬如桑树之于陶渊明,譬如桑树之于茅盾(这个不是很好,茅盾只是写过关于养蚕人的小说,很难说代表他.)譬如橡树之于舒婷……
什么是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fuxiaoyangfan1981年前1
扬灰7803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
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
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
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
文中有关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的阐述作用是什么
turnright1年前1
Gspeed8412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提升主旨,点题之笔,揭开了文章要传达的主旨思想,可以算作全文的中心和升华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中“洞穴”的意义
caddie_lin1年前1
一桥烟雨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人生的困难
据说,长沙岳麓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这幅对联的上联,是朱熹在此讲学时所题,千年后的现代学者冯友兰为其题写了下联。根据你
据说,长沙岳麓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这幅对联的上联,是朱熹在此讲学时所题,千年后的现代学者冯友兰为其题写了下联。根据你对朱熹学说的理解并结合特定场合,为其选择一个横批
A.格物致知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弘博王道
BTYYY原创组1年前1
wwsx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