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甲,小刚准备在C处牵牛到河边AB处饮水,(1)请用三角板作出小刚的最短路线(不考虑其它因素),并说明理由;(2)如图

乡吧佬进城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如图甲,小刚准备在C处牵牛到河边AB处饮水,(1)请用三角板作出小刚的最短路线(不考虑其它因素),并说明理由;(2)如图乙,若小刚在C处牵牛到河边AB处饮水,并且必须到河边D处观察河的水质情况,请作出小刚行走的最短路线,并说明理由.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蓉_蓉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

理由是:垂线段最短.
(2)画图正确,理由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年前

相关推荐

如图甲、乙分别表示高等植物细胞和高等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请据图回答:
如图甲、乙分别表示高等植物细胞和高等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请据图回答:
(1)图中[2]、[4]、[7]、[9]等一些结构共同构成了细胞的______ 系统,其中结构[2]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______ 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与自然界中碳循环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 (填编号);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______ (填编号).
(3)如果乙细胞属于人的效应B细胞和人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该杂交瘤细胞从培养基中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的主要方式是______,在培养杂交瘤细胞生产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杂交瘤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最多是______ 个.
(4)临床研究发现一种叫“神经性肌肉衰弱”的疾病只能通过母亲遗传给后代,据此推测它的致病基因可能在图中______ 上.
紫轩1321331年前1
嘻欢Lois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解题思路:图甲是植物细胞模式图,图乙是动物细胞模式图.1为细胞壁、2 为细胞膜、3为液泡、4为核膜、5为核糖体、6为线粒体、7为高尔基体、8为叶绿体、9为内质网,10为核仁.

(1)细胞中的所有具有膜结构的细胞结构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即图中[2]、[4]、[7]、[9]等一些结构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其中结构[2]细胞膜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自然界中与碳循环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8叶绿体与6线粒体;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5为核糖体、6为线粒体、8为叶绿体.
(3)该杂交瘤细胞从培养基中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的主要方式是主动运输.由题意分析可知,杂交瘤细胞是异源四倍体,所以在培养杂交瘤细胞生产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最多是8个.
(4)根据题意该疾病只能通过母亲遗传给后代,符合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所以它的致病基因可能在图中[6]线粒体上.

故答案是:
(1)生物膜物质运输、能量交换
(2)6和85、6、8
(3)主动运输8
(4)6 线粒体

点评:
本题考点: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细胞膜的功能;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如图甲是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器材,其中电池组电压为6V,RX的阻值约10Ω左右.
如图甲是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器材,其中电池组电压为6V,RX的阻值约10Ω左右.

(1)老师提醒同学们,电压表选用0--3V的量程.那么,电流表应选用______的量程.这样做的优点是______.
(2)将图中器材连接成测定RX阻值的实验电路补充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处于最左端时,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大,画线不交叉)并在图乙方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3)在该实验中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4)小明同学已将前两次实验的数据记入了表中,第3次实验的电表指示图丙所示,请将读数填入表中,并完成表中的有关计算.
物理量
实验次数

电压(V)

电流(A)

电阻(Ω)
1 2.0 0.20
2 2.5 0.24
3
被测电阻值Rx=
(5)若小明同学在连接电路时误将电压表串联、电流表并联,则闭合开关时,电流表、电压表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_.
A.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均为零B.电流表和电压表指针迅速发生最大偏转,两电表损坏
C.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6VD.电流表示数为0.6A,电压表示数为6V
(6)经过学习,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丁所示的电路来测定未知电阻Rx的阻值,电路中电源电压未知,电压表的量程可根据需要任意选用,滑动变阻器最大值已知,用R0表示.
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A.试将实验的主要步骤补充完整,并写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实验的主要步骤有:
a.根据电路图按正确方法连接实物,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
b.______.
c.______.
d.整理实验器材.
B.利用所测量的物理量和已知量R0,推导出Rx的表达式为Rx=
UbR0
Ua-Ub
UbR0
Ua-Ub
huanglei_11031年前1
kanghua2000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73.9%
解题思路:(1)电压表的量程为0~3V,电阻大约是10Ω,可以计算出电路中的电流在0.3A左右,所以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实验时要尽量减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2)根据题意确定电表量程,伏安法测电阻阻值,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阻两端.
(3)滑动变阻器起保护电路和改变电路电流作用;
(4)根据电表量程由图乙所示电表确定电表分度值,读出电表示数,然后由欧姆定律求出电阻阻值;并求出平均值;
(5)电压表在电路中相当于开路;电流表在电路中相当于断路;
(6)由电路图可知,电阻Rx和滑动变阻器是串联的,结合串联电路的特点: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之和;利用欧姆定律公式Rx=[U/I]求解电阻的大小.

(1)电路中的最大电流:I=[U/R]=[3V/10Ω]=0.3A,所以电流表选择的量程为0~0.6A;此量程分度值小,精确度高,可以减小读数时产生的误差;
(2)电压表选0~3V量程,电流表选0~0.6A量程,当滑动变阻器接左上与右下两个接线柱,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处于最左端时,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大;
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阻两端,如图所示:

(3)实验中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是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4)电压表量程是0~3V,由图乙所示电压表可知,电压表分度值是0.1V,电压表示数是2.8V;
电流表量程是0~0.6A,由图乙所示电流表可知,电流表分度值是0.02A,电流表示数是0.28A;
由I=[U/R]可知,电阻R3=
U3
I3=[2.8V/0.28A]=10.0Ω;
电阻阻值R=[1/3](R1+R2+R3)=[1/3](10.0Ω+10.4Ω+10.0Ω)≈10.1Ω;
数据如下表所示.


电压(V) 电流(A) 电阻
(Ω )
1 2.0 0.20 10.0
2 2.5 0.24 10.4
3 2.9 0.28 10.0
被测电阻值RX=10.1Ω(5)由于电压表在电路中相当于开路,因此将电压表串联中,电路处于断开状态,但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与电源两极相连,故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6V;故选C;
(6)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a端,此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是R0,电压表的示数为电源电压,记作Ua
当滑片滑到b端时,电压表仍测Rx的电压,示数记作Ub
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a-Ub,由欧姆定律公式可知,电路中的电流I=
Ua-Ub
R0;因电阻Rx和滑动变阻器是串联的,所以流经它们的电流是相等的,由欧姆定律Rx=[U/I]=

Ub
Ua-Ub
R0=
UbR0
Ua-Ub.
故答案为:
(1)0~0.6A;减小误差;
(2)如图所示;
(3)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4)2.8V,0.28;10.0;10.1Ω;
(5)C;
(6)b、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a端,读出电压表的示数Ua
c、把滑动变阻器的划片移动到b端,读出电压表的示数Ub

UbR0
Ua-Ub.

点评:
本题考点: 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表量程的选择、连接实物电路图、电路现象分析、电表读数、串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利用欧姆定律求解电阻的大小;连接实物电路图时,注意电表量程的选择、注意电表正负接线柱不要接反;对电表读数时,要注意先确定电表的量程与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电表刻度线垂直.

如图甲,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点M是BC的中点,P是线段MC上的一个动点(不运动至M,C),以AB为直径作⊙O,过点
如图甲,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点M是BC的中点,P是线段MC上的一个动点(不运动至M,C),以AB为直径作⊙O,过点P的切线交AD于点F,切点为E.
(1)求四边形CDFP的周长;
(2)请连接OF,OP,求证:OF⊥OP;
(3)延长DC,FP相交于点G,连接OE并延长交直线DC于H(如图乙).是否存在点P使△EFO∽△EHG(其对应关系是E←→E,F←→H,O←→G)?如果存在,试求此时的BP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夭紫1年前1
陈花蕊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解题思路:(1)由ABCD为正方形,得到∠A与∠B都为直角,根据切线的判断方法,得到AD与BC都为圆的切线,又PF为圆O的切线,根据切线长定理即可得到FE=FA,PE=PB,根据等量代换的方法得到四边形CDFP的周长等于AD+BC+CD,根据正方形的边长为2,求出周长即可;
(2)连接OF,OP,OE,由AF,BP是⊙O的切线,PF是⊙O的切线,根据切线长定理即可得∠EOF=∠AOF,∠EOP=∠BOP,又由∠AOF+∠EOF+∠EOP+∠BOP=180°,即可证得OF⊥OP;
(3)存在.理由是:当Rt△EFO∽Rt△EHG时,必须使∠EHG=∠EFO,而根据平行得到∠EHG=∠EOA=2∠EOF,即∠EFO=2∠EOF,又因为∠FEO为90°,所以∠EOF=∠AOF=30°,根据30°的正切值求出AF的长即为y的值,然后代入(2)中的函数关系式即可求出x的值.

(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90°,
∴AF,BP是⊙O的切线,
又∵PF是⊙O的切线,
∴FE=FA,PE=PB,
∴四边形CDFP的周长为:CD+DF+EF+CP=AD+DC+CB=6;
(2)证明:连接OF,OP,OE,
∵AF,BP是⊙O的切线,PF是⊙O的切线
∴∠EOF=∠AOF,∠EOP=∠BOP,
∵∠AOF+∠EOF+∠EOP+∠BOP=180°,
∴2∠FOE+2∠EOP=180°,
∴∠EOF+∠EOP=90°,
∴OF⊥OP;
(3)存在.理由如下:
∵∠EOF=∠AOF,
∴∠EHG=∠EOA=2∠EOF,
当∠EFO=∠EHG=2∠EOF时,即∠EOF=30°时,Rt△EFO∽Rt△EHG,
设AF=y,BP=x,
此时在Rt△AFO中,
y=AF=OA•tan30°=

3
3,
即x=[1/y]=
3,
解得:x=
3 ,y=

3
3,
∴当 x=
3,y=

3
3时,△EFO∽△EHG.

点评:
本题考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切线的性质.

考点点评: 此题综合考查了切线长定理,切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正方形的性质等知识.此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注意辅助线的作法.

如图甲,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力F作用下刚好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将A、B如图乙紧靠放在同一桌面
如图甲,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力F作用下刚好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将A、B如图乙紧靠放在同一桌面上,用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匀速运动,则F2=______N.
随风飘的精灵1年前1
周丽1861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77.3%
解题思路: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和A、B紧靠着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用力推动A和B运动时,木块都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推力和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不变,推力不变.

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和A、B紧靠着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两种情况下A和B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大小都等于A和B的重力大小,重力不变,压力不变.两种情况下木块和水平桌面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不变.
推动木块匀速直线运动,水平方向的推力和滑动摩擦力是平衡力,滑动摩擦力不变,推力不变,F2=F1=12N.
故答案为:12.

点评:
本题考点: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考点点评: 本题根据压力大小不变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判断滑动摩擦力不变.然后根据木块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推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进行判断.

如图甲、乙两图,投影仪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常用设备,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如图甲、乙两图,投影仪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常用设备,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1)如甲图,屏幕是粗糙的白布做成的,利用______使教室里每一位同学都能看到屏幕上的字和画面;
(2)如乙图,平面镜的作用是______.实物投影时,发现屏幕上的像太大了,这时我们可以把投影仪移近屏幕,同时要把透镜往______( 填“上”或“下)移动.
(3)如丙图,如果投影片是一个大写的字母F,如图丙,取下平面镜,则我们在天花板上看到的应该是______.
cmsjdkfioaspdufo1年前1
身体健健康康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1)漫反射可以使光射向各个方向,使不同方向的人都能看到;(2)平面镜可以成像,也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根据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来判断透镜的调节方向;(3)凸透镜成实像时,上下左右都是相反的.

(1)如甲图,屏幕是粗糙的白布做成的,利用了光的漫反射,使光射向各个方向,使教室里每一位同学都能看到屏幕上的字和画面;
(2)如乙图,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实物投影时,发现屏幕上的像太大了,这时我们可以把投影仪移近屏幕,根据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来失算,像要变小,应要把物距调近,即透镜往上移动.
(3)投影仪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像的上下和左右都是相反的,因此只有B图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1)漫反射;(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上;(3)B.

点评:
本题考点: 漫反射;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平面镜的作用、漫反射的特点及应用等,有一定综合性,难点在凸透镜成像变化规律的应用.

如图甲所示的是一种WSH-50型号家用饮水机及铭牌,如图乙是饮水机的电路图.
如图甲所示的是一种WSH-50型号家用饮水机及铭牌,如图乙是饮水机的电路图.

(1)在下列空格中填写“亮”或“不亮”
当温控开关1、2都闭合时,加热管正常工作,红灯______,绿灯______;
当水沸腾后,温控开关1、2都断开,加热管不工作,其中R远远小于R绿,则红灯______,绿灯______.
(2)现将质量为0.5Kg,初温20℃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烧开需用时6min,请计算水所吸收的热量[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3)求饮水机正常工作6min消耗的电能.
(4)比较(2)、(3)的计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并解释原因.
microoo1年前1
linfan3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1)饮水机的原理:分析电路图,饮水机水沸腾前,开关1和2同时闭合,红灯亮、绿灯因短路灭、加热管正常工作;水沸腾后,开关1和2同时断开,此时红、绿指示灯串联,由于电阻R远远小于R绿,红灯功率太小不亮、绿灯亮、加热管不工作.
(2)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知道水的质量、水的初温、水的比热容,利用吸热公式求水吸收的热量;
(3)由图可知饮水机的额定功率,因为饮水机正常工作,饮水机的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再利用W=Pt求饮水机正常工作6min消耗的电能;
(4)从(2)(3)的计算结果发现饮水机正常工作6min消耗的电能大于这段时间饮水机吸收的热量,电能没有全部转化为水的内能,存在热散失.

(1)当温控开关1、2都闭合时,加热管正常工作,红灯亮,绿灯因被短路不亮;
当水沸腾后,温控开关1、2都断开,加热管不工作,其中R远远小于R绿,红灯分压太小、电功率太小而不亮,绿灯亮;
(2)水吸收的热量:
Q=cm△t=4.2×103J/(kg•℃)×0.5kg×(100℃-20℃)=1.68×105J;
(3)∵饮水机正常工作,
∴P=P=500W,
∴饮水机正常工作6min消耗的电能:
W=Pt=500W×360s=1.8×105J;
(4)从(2)(3)可知W>Q,即:饮水机正常工作6min消耗的电能大于这段时间饮水机吸收的热量;说明消耗的电能没有全部转化为水的内能,存在热散失.
故答案为:(1)亮,不亮,不亮,亮;(2)1.68×105J;(3)1.8×105J
(4)饮水机正常工作6min消耗的电能大于这段时间饮水机吸收的热量,说明消耗的电能没有全部转化为水的内能.

点评:
本题考点: 热量的计算;电功的计算.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热量的计算、电功的计算,涉及到饮水机的原理、对电路图的分析,与生活联系紧密,考查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能力,有难度.

如图甲,将两只手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两手的感觉 ___ (相同/不相同).然后,再将两手拿出后即同时插入温水中
如图甲,将两只手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两手的感觉 ___ (相同/不相同).然后,再将两手拿出后即同时插入温水中如图乙,这时两手的感觉 ___ (相同/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 ___ .
极品苍狼1年前1
mmccc111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测量是一个利用标准来判断、比较的过程.两手开始的温度相同,插入热水和冷水中后,感觉不相同,再同时插入温水中,标准不同,感觉也不同,这说明不能利用人的感觉来测量温度,必须要用测量工具来进行精确的测量.

两只手指开始的温度是相同的,同时插入温度不同的水后,感觉是不同的,这时两手的感觉不同,即标准不同,再插入同一温水中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不能利用人的感觉来测量温度.
故答案为:不相同;不相同;不能利用人的感觉来测量温度.

点评:
本题考点: 温度.

考点点评: 此题考查测量的基本知识,反映出测量必须先选定标准这一基本技能.

如图甲是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电路。实验中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 与 的指针偏转均如图乙所示,则灯L 1 中电流为 &
如图甲是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电路。实验中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 的指针偏转均如图乙所示,则灯L 1 中电流为 A,流过灯L 2 的电流为 A,两电表 示数之比是

甲乙
derqw1年前1
lijiezhenqq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0.3;1.2;1:5
如图甲、乙、丙所示,弹簧秤、绳和滑轮的重力均不计,摩擦力不计,物体的重力都是G.在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弹簧秤的示数分别
如图甲、乙、丙所示,弹簧秤、绳和滑轮的重力均不计,摩擦力不计,物体的重力都是G.在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弹簧秤的示数分别是F1、F2、F3,则(  )
A. F3=F1>F2
B. F3>F1=F2
C. F1=F2=F3
D. F1>F2=F3
江灵1年前1
武汉ANGEL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解题思路:弹簧称的读数等于弹簧受到的拉力.甲图、乙图分别以物体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求解.丙图以动滑轮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根据平衡条件求解.

甲图:物体静止,弹簧的拉力F1=mg;
乙图:对物体为研究对象,作出力图如图.

根据平衡条件有:F2=mgsin60°=0.866mg
丙图:以动滑轮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由几何知识得F3=mg.故F3=F1>F2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点: A: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B:胡克定律

考点点评: 本题是简单的力平衡问题,关键是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作出力图.对于丙图,是平衡中的特例,结果要记忆.

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9伏不变,灯泡上标有6伏6瓦,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
梦雨飞翔1年前2
卫斯有理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I=P额/U额=6V/6w=1A
如图甲、乙所示,烧瓶中的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稍降低一些后,将一大注射器接到密闭的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
如图甲、乙所示,烧瓶中的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稍降低一些后,将一大注射器接到密闭的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可以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该实验表明:______.
ngq2081年前1
向往天ll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解题思路:(1)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能够继续吸热;
(2)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将一大注射器接到密闭的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一部分空气被抽到了注射器内,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了,说明了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故答案为: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点评:
本题考点: 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考点点评: 本题主要是考查气压与沸点的关系,气压越高,沸点就越高,气压越低,沸点就越低,高压锅就是利用沸点随气压升高而增大的原理制成的.

如图甲为一个木块用细绳系在容器底部,向容器内倒水,当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是20cm3细绳对木块的拉力为0.6N,将细绳剪断
如图甲为一个木块用细绳系在容器底部,向容器内倒水,当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是20cm3细绳对木块的拉力为0.6N,将细绳剪断,木块上浮,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乙,求此时木块受到的浮力.(g=10N/kg)
idiot_man1年前1
miximixisi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78.3%
解题思路:知道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是20cm3,排开水的体积为v-20cm3,此时细绳对木块的拉力加上木块重等于木块受到的水的浮力;
将细绳剪断,木块上浮,静止时木块漂浮,此时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木块重;
联立方程组解得木块的体积,再利用漂浮条件求木块受到的水的浮力.

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是20cm3时,v=v-20cm3=v-20×10-6m3,此时
F+G=Fgvg(v-20×10-6m3),
即:0.6N+G=ρg(v-20×10-6m3),---------------------------①
将细绳剪断,木块上浮,静止时木块漂浮,
F′=G=ρgv′=ρg(1-[2/5])v,
即:G=ρg(1-[2/5])v,--------------------------②
①②联立方程组解得:
v=0.2×10-3m3,G=1.2N;
如图乙,木块受到的浮力:
F′=G=1.2N.
答:图乙中木块受到的浮力为1.2N.

点评:
本题考点: 浮力大小的计算;力的合成与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力的合成、漂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及变形公式,能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列出方程组是本题的关键.

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中,电源电压为6V不变,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为0~3V,已图是R1的I~U图像,
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中,电源电压为6V不变,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为0~3V,已图是R1的I~U图像,
下列正确的是
A.电阻R1的阻值为10Ω
B.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时,R1电流为0.3A
C.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时,R2连入电路的阻值为20Ω
D.在两个电表都不超量程的情况下,电路的消耗的总功率最大为1.8W
dora1251年前1
sosocherry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A对R=U/I
电路图没有,其他没法选啊
如图甲是一个底面为正方形、底面边长l=20cm的容器.把盛有h=10cm深的某种液体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边长a=
如图甲是一个底面为正方形、底面边长l=20cm的容器.把盛有h=10cm深的某种液体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边长a=b=10cm、c=12cm的均匀长方体木块放入这种液体中(液体未溢出),木块漂浮在液面上,此时木块底面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为7.2 N,容器底受到的液体压强为980Pa(g取10N/kg),由以上条件可以得出:
A.液体的密度为0.98×103kg/m3;
B.木块漂浮在液面上时,容器中液体的深度为12.2cm;
C.以图丙所示方式将木块放入液体中静止时,木块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为6cm ;
D.以图乙所示方式将木块放入液体中静止时,木块下表面离容器底的距离是4.75cm.
逍遥之情1年前3
quzuo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5.8%
1.A肯定是错的,如果液体的密度为0.98×103kg/m3,根据容器底受到的液体压强为980Pa(g取10N/kg),则计算出液体的深度为10cm,明显题意矛盾.
2.对于BCD我们可以这样来根据题意我们可以知到p液gV排=G=7.2N=p木gV木.
可求得木块的密度:p木=0.6x10^3kg/m^3.
另外,对于上下一样的容器,容器底面受到压力就是容器内所有物体的重力,也就是说在放入木块后,容器底受到的液体压强肯定增加,增加的压强=G/S底=7.2N/[(20x20)/10^4]m^2=180Pa
于是得到放入木块前的容器底受到的液体压强=980-180=800Pa,于是根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求得液体密度为0.8X10^3kg/m^3
再根据p液gV排=G=p木gV木可以得到V排/V物=p木/p液=3/4,因为对于同一木块,体积比其实就是高度比,因此水下部分的体积是总体积的4分之3,也就是说水下的深度是总高度的4分之3,这样对于其它选项是不是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结论了呢?
注意:不同放法实际上排开的体积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液面上升的高度是一样的,只不过不同放法水中的高度是不一样的.祝开心!另外对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不但可以用pgh也可以用F/S来计算,不过要注意一下,这个F并不一定等于液体内部液体的重量,但对于上下一样粗的,液体的重力就是=容器底面受到的液体压力;而对于上粗下小的,容器底面受到的液体压力液体的重力(液体的流动性和重力,造成对容器壁有压力,同时容器壁对水也会有压力,这个压力同样也会通过液体作用在底面)
如图甲为郑州某校学习小组所连接的实物电路图,电源电压为3 V,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为1 V,则灯泡L 2 两端的电压为
如图甲为郑州某校学习小组所连接的实物电路图,电源电压为3 V,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为1 V,则灯泡L 2 两端的电压为 V,测得灯L 1 两端电压与电流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此时L 1 的电阻为________
清水VS绿茶1年前1
lile2222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

如图:两灯串联,电压表测量L2的电压,所以灯泡L2两端的电压为1V

那么此时L1两端的电压为3V1V=2V,由乙图得:电压2V时,电流为0.5A

所以此时L1的电阻为:

1   4


<>

如图甲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乙是一个家族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为B与b),请据图回答:(已知谷氨酸的密码
如图甲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乙是一个家族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为B与b),请据图回答:(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

(1)图中①②表示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分别是:①______;②______.
(2)α链碱基组成为______,β链碱基组成为______.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属于______性遗传病.
(4)Ⅱ6基因型是______,Ⅱ6和Ⅱ7婚配后生一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1/8]
[1/8]
,要保证Ⅱ9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______.
(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______产生的一种遗传病,从变异的种类来看,这种变异属于______.该病十分少见,严重缺氧时会导致个体死亡,这表明基因突变的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溪山梦1年前1
凌白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图示1中看出,由于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密码子改变,所翻译的氨基酸改变,导致产生异常的血红蛋白.
图2中系谱图可以看出,“无中生有为隐性”,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此判断各个体的基因型,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进行计算.

(1)图中①②分别表示DNA复制和转录.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
(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的一条链为GTA,因此α链碱基组成为CAT,β链为α链转录形成的mRNA,因此其碱基组成为GUA.
(3)图2中,表现正常的3和4生了个患病的9号,因此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由此确定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属于隐性遗传.
(4)由于Ⅱ6和Ⅱ7已经生了一个患病孩子,因此他们的基因型均为Bb,因此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1/2×
1
4]=[1/8].要保证Ⅱ9(bb)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BB.
(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的碱基对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该病十分少见,严重缺氧时会导致个体死亡,这表明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
故答案是:
(1)DNA复制 转录 
(2)CAT GUA 
(3)常 隐 
(4)Bb [1/8] BB 
(5)基因突变 可遗传变异 低频性 多害少利性

点评:
本题考点: 基因突变的特征;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特征、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图甲、乙两图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甲、乙两图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比装置乙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
(2)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
(3)图中显示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了?
______;
(4)在D处,使用燃着的木条还是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______.
cwpzyj1年前1
莲莲_tt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通过对比可以判断装置的优劣;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判断实验进行的情况;
可以用燃烧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氢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氧气.

(1)装置甲比装置乙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装置简单,便于操作.
故填:装置简单,便于操作.
(2)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便于检验生成物.
故填:便于检验生成物.
(3)试管中聚集了一定量的气体,说明实验已进行了一段时间.
故填:已进行了一段时间.
(4)D试管中收集的是氢气,可以用燃烧的木条检验.
故填:燃着的木条.

点评:
本题考点: 电解水实验;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考点点评: 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所以,对化学实验不仅要认真观察,还应掌握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如图甲是一盆栽植物,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作用效应.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如图甲是一盆栽植物,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作用效应.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甲图植物①处的生长素浓度为乙图中的g,则甲图植物②处的生长素浓度一般大于i
B.将甲图中植物置于左侧光照下,一段时间后,测得③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此时 ④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大于m、小于2m
C.若将甲图中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则⑤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⑥处,植物的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乙图中曲线OH段体现了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HC段体现了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的特性
wangylccb1年前1
jhfzx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解题思路: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顶端优势、植物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图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A、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侧芽生长发育,因此如果甲图植物①处的生长素浓度为乙图中的g,则甲图植物②处的生长素浓度一般大于i,A正确;B、将甲图中植物置于左侧光...

点评:
本题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考点点评: 对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顶端优势、植物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如图甲,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中间开有“△”形小孔竖直放置的黑色薄木板AB上,阳光透过小孔在竖直放置与AB平行的光屏MN上形成
如图甲,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中间开有“△”形小孔竖直放置的黑色薄木板AB上,阳光透过小孔在竖直放置与AB平行的光屏MN上形成一个太阳的椭圆形像,现在在小孔处用一块与小孔一样形状和大小的“△”形竖直放置的小平面镜填满,小平面镜镜面向左,把太阳光反射到竖直放置与AB平行的光屏M′N′上,M′N′到AB的距离与MN到AB的距离相等,如图乙所示,则在光屏M′N′上形成光斑的形状为(  )

A.“△”形
B.“▽”形
C.椭圆形
D.任意形状都可能
sk1981811年前1
手巾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解题思路:根据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太阳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可推知太阳的形状,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形成光斑的形状.

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太阳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由阳光透过小孔在竖直放置与AB平行的光屏MN上形成一个太阳的椭圆形像可知太阳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椭圆形的太阳在平面镜中成椭圆形的像,在光屏M′N′上形成光斑的形状为椭圆形.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和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灵活应用小孔成像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解答题目.

如图甲表示某绿色植物的细胞代谢状况;图乙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该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丙是某兴趣小组将植物栽培
如图甲表示某绿色植物的细胞代谢状况;图乙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该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丙是某兴趣小组将植物栽培在密闭玻璃温室中,用红外线测量仪测得室内的CO2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甲所示的该植物细胞代谢情况可用图乙的______点表示.
(2)图乙中的a点表示______.当植物细胞内的部分代谢活动处于图乙中的b点时,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
(3)在相同温度下,将该植物的叶片置于8klx光照下9小时,然后移到黑暗处15小时,则该24小时内每100cm2叶片的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的量为______mg.
(4)若图乙曲线表示该植物在25°C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并且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C和30°C,那么在原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提高到30℃,理论上分析c点如何变化?______.
(5)由图丙可推知,密闭玻璃温室中氧气浓度最大的是______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是______,j点与e点相比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
seelaokong1年前1
XM沦海笑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5.7%
解题思路:分析图解:图甲中,叶绿体产生的氧气除了供给线粒体,多余的还释放出去,表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图乙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c点表示光补偿点,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强度;d点表示光饱和点.
图丙中,表示密闭玻璃温室中测定的二氧化碳的变化,曲线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曲线下降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而图中f、h两点时光合作用刚好等于呼吸作用.

(1)图甲所示的该植物细胞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中,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可用图乙中d点表示.
(2)图乙中的a点,光照强度为0,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或呼吸速率).当植物细胞内的部分代谢活动处于图乙中的b点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是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或基粒向基质).
(3)在相同温度下,将该植物的叶片置于8klx光照下,净光合速率为12mg,在黑暗处呼吸速率为6mg,因此8klx光照下9小时,净光合作用量为12×9=108mg,然后移到黑暗处15小时,呼吸作用的消耗量为6×15=90mg,根据正光合作用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可知推知,该植物24小时内每100cm2叶片的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的量为108-90=18mg.
(4)将温度提高到30℃时,光合作用速率减慢,呼吸作用速率增强,c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故c点向右移动.
(5)丙图中纵轴表示的是温室中二氧化碳的量,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二氧化碳量最少时就是氧气积累最多时,即氧气浓度最大的是h点.f点、h点表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j点与e点相比二氧化碳量升高,即有机物分解的多,有机物含量减少.
故答案为:
(1)d
(2)只进行呼吸作用(或呼吸速率)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或基粒向基质)
(3)18
(4)右移
(5)h f、h 减少

点评:
本题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够确定图乙中四点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关系;特别注意“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的量”是指的光合作用总量,与黑暗时间长短无关.

如图甲足够长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ab、cd倾斜放置,两导轨之间的距离为L=0.5m,导轨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30°,
如图甲足够长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ab、cd倾斜放置,两导轨之间的距离为L=0.5m,导轨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30°,导轨上端a、c之间连接有一阻值为R1=4Ω的电阻,下端b、d之间接有一阻值为R2=4Ω的小灯泡.有理想边界的匀强磁场垂直于导轨平面向上,虚线ef为磁场的上边界,ij为磁场的下边界,此区域内的感应强度B,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现将一质量为m=0.2kg的金属棒MN,从距离磁场上边界ef的一定距离处,从t=0时刻开始由静止释放,金属棒MN从开始运动到经过磁场的下边界ij的过程中,小灯泡的亮度始终不变.金属棒MN在两轨道间的电阻r=1Ω,其余部分的电阻忽略不计,ef、ij边界均垂直于两导轨.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2)金属棒MN穿出磁场前的最大速率;
(3)整个过程中小灯泡产生的热量.
apple_yu1年前1
丁小狼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解题思路:(1)由题先分析金属棒MN:由图知,磁感应强度B先均匀增大后不变,而小灯泡的亮度始终不变,说明金属棒MN进入磁场后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达到最大,由平衡条件列式,可求得通过MN棒的电流,即可得到小灯泡的电流,由功率公式P=I2R求解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2)金属棒MN进入磁场后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达到最大.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求得感应电动势,再由感应电动势公式 E=BLv求解金属棒MN穿出磁场前的最大速率;
(3)金属棒进入磁场前,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结合求出棒匀加速运动的时间;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磁场区域的长度,求出棒MN通过磁场区域的时间,即可根据灯泡的功率不变,求出产生的热量.

(1)由于小灯泡的亮度始终不变,说明金属棒MN进入磁场后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达到最大,由平衡条件得:mgsinθ=BIL,得:I=1A,
小灯泡的电功率:p=(
I
2)2R2
得:P=1W
(2)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得:I=
E
R,其中,总电阻:R=
R1
2+r,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E=BLv
由以上各式代入数据解得:v=3m/s
(3)金属棒进入磁场前,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a=gsin30°=5m/s2
进入磁场前所用的时间:t1=
v
a,
得:t1=0.6s,
设磁场区域的长度为x.在0-t1时间内,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E=n
△Φ
△t=
Lx(B−0)
t1=
LxB
t1,
金属棒MN进入磁场前,总电阻:R=
R1r
R1+r+R2
又感应电动势E=
I
2R,
所以x=1.44m,
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t2=
x
v=0.48s,
整个过程中小灯泡产生的热量:Q=(
I
2)2R2•(t1+t2)
代入数据解得:Q=1.08J
答:(1)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1W;(2)金属棒MN穿出磁场前的最大速率为3m/s;(3)整个过程中小灯泡产生的热量为1.08J.

点评:
本题考点: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考点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能判断出棒MN的运动情况,再运用电路知识、电磁感应和力学知识,分析求解.

如图甲,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N,交BC的延长线于M,∠A=400,求∠NMB
小鲜儿1年前1
changqing52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A是40度吗?
〈A=40°,AB=AC,△ABC是等腰△,
〈B=〈C=(180°-40°)/2=70°,
〈BNM=90°,
∴〈NMB=90°-70°=20°.
如图甲所示的是“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电路图.图乙是实验所需的元件,其中电源为两节新干电池,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灯丝
如图甲所示的是“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电路图.图乙是实验所需的元件,其中电源为两节新干电池,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灯丝的电阻约为10Ω.

(1)用笔画出导线,按电路图将元件连接成实验电路.
(2)王明同学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时发现灯不亮,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有示数,电路的故障可能是______.
(3)李宁同学按电路图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时发现灯泡特别亮,这在闭合开关前没有______.
(4)为了测定灯泡的额定功率,应调节______,使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V,如果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该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W.
(5)实验时,小梅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测出三组小灯泡电压、电流数据,算出功率的平均值作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请你指出小梅做法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
(6)某同学在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过程中发现,灯泡变亮时,电压表示数反而减小,灯泡变暗时,电压表示数反而增大,经检查所用器材均完好.你认为______.
(7)开关闭合后,观察到小灯泡两端电压小于它的额定电压,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则滑片P应向______方移动(填“左”或“右”)直到电压表示数为______V为止.
下山豹1年前1
采言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1)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则电压表可选择0~3V的量程;
灯泡的额定电流大约为I=[U/R]=[2.5V/10Ω]=0.25A,所以电流表可选择0~0.6A的量程;如图所示:

(2)灯不亮,电流表无示数,则说明电路断路,电压有示数,则可能是与电压表并联的灯泡断路;
(3)闭合开关时发现灯泡特别亮,说明电路中的电阻很小,可能是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未移至最大阻值处;
(4)要测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其额定电压2.5V;
由图知,电流表的量程应为0~0.6A,示数为0.3A,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P=UI=2.5V×0.3A=0.75W;
(5)由于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不同,所以不能通过计算平均值来作为额定功率;
(6)灯泡变亮时,灯泡两端的电压应变大,电压表示数反而减小,说明电压表与滑动变阻器并联了;
(7)小灯泡两端电压小于它的额定电压,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则应减小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将滑片向左滑动,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故答案为:(1)见上图;(2)灯泡处断路;(3)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阻值最大位置处;(4)滑片;2.5;0.75;(5)算出功率的平均值作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6)电压表没与小灯泡并联,而是与滑动变阻器并联;(7)左;2.5.
如图甲,A、E、F、C在一条直线上,AE=CF,过点E、F分别作DE⊥AC,BF⊥AC,且AB=CD.
如图甲,A、E、F、C在一条直线上,AE=CF,过点E、F分别作DE⊥AC,BF⊥AC,且AB=CD.(1),求证:BD平分EF. (2),若将△DEC的边EC沿AC方向移动变为图乙时,其余条路不变,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要全部过程,两题的.
jinfa8888cn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如图甲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该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乙表示某绿色植物的细胞代谢状况;图丙是某兴趣小组将植物栽培
如图甲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该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乙表示某绿色植物的细胞代谢状况;图丙是某兴趣小组将植物栽培在密闭玻璃温室中,用红外线测量仪测得室内的CO2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的a点表示______,c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
(2)图乙所示的该植物细胞代谢情况,可用图甲中a、b、c、d四点中的哪一点来表示?______.
(3)假设一天中光照12小时,则在光照强度大于______klx时,植物才会表现出生长现象.在相同温度下,将该植物的叶片置于8klx光照下9小时,然后移到黑暗处15小时,则该24小时内每100cm2叶片的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的量为______mg.
(4)若图甲曲线表示该植物在25℃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并且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那么在原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提高到30℃,理论上分析c点将
______(左移、右移、不变),a点将______.
(5)由图丙可推知,密闭玻璃温室中氧气浓度最大的是______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是______,j点与e点相比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将______(增加、减少、不变).
忍者881年前1
bruce956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解题思路:分析甲图:a点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ac段细胞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c点时细胞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c点以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d点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
分析乙图:乙图表示叶绿体和线粒体之间的气体交换,此时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够叶绿体使用,叶绿体还需从外界再吸收二氧化碳,说明此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分析丙图:f点之间,细胞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fh之间,光合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f点和h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h点之后,细胞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

(1)图甲中,a点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c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说明此时叶肉细胞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此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2)图乙中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满足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说明此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对应于甲中a、b、c、d四点中的d点.
(3)植物一天的有机物积累量大于0时,植物才会表现出生长现象.假设一天中光照12小时,白天净光合速率为X,则12×X-12×6>0,X>6,对照甲图可知,净光合速率为6时,光照强度为4klx.因此,在光照强度大于4klx时,植物才会表现出生长现象.该植物的呼吸速率为6mg/100cm2/h,8klx光照下,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12CO2mg/100cm2/h,将该植物的叶片置于8klx光照下9小时,然后移到黑暗处15小时,则该植物24小时内消耗CO2的量=12×9-6×15=18mg.
(4)a点数据表示呼吸速率,c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在原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提高到30℃,呼吸速率加快,因此a点下移,但光合速率降低,要使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应增大光照强度,即c点右移.
(5)由以上分析可知,丙图中只有fh段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有氧气的积累,因此h点氧气浓度最大;由以上分析可知,f点和h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j点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e点,因此j点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将减少.
故答案为:
(1)只进行呼吸作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2)d
(3)418
(4)右移下移
(5)hf和h减少

点评:
本题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考点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掌握影响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相关曲线,能正确分析曲线图中点的含义,特别是转折点,能分析曲线上升或下降的原因.

小明用8个一样大小的矩形(长acm,宽bcm)拼图,拼出了如图甲、乙的两种图案:图案甲是一个大的矩形;图案乙是一个正方形
小明用8个一样大小的矩形(长acm,宽bcm)拼图,拼出了如图甲、乙的两种图案:图案甲是一个大的矩形;图案乙是一个正方形,图案乙的中间留下了边长为2cm的正方形小洞.求:(a+2b)2-8ab的值.
姜子芽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如图甲,把△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若∠A=50°,则∠1+∠2=
如图甲,把△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若∠A=50°,则∠1+∠2=

(2)如图乙,BI平分∠ABC,CI平分∠ACB,把△ABC折叠,使点A与点I重合,若∠1+∠2 =130°,则∠BIC=
danzideyue1年前1
zw802007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第一个题:
四边形ADA′E中,∠A=∠A′=50度,所以∠ADA′+∠AEA′=260度
∠1+∠2=(180-∠ADA′)+(180-∠AEA′)=100度
第二题没图 不知道∠1和∠2在哪里
如果和第一题位置一样的话,从第一题的推论过程中可以知道,∠1+∠2 的和等于2∠A,所以
∠A=65° 所以∠ABC+∠ACB=115°
∠BIC=180°-∠IBC-∠ICB=180°-0.5*(∠ABC+∠ACB)=122.5度
(2009•淮安模拟)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如图甲所示的光具座上进行(凸透镜的焦距f已知)
(2009•淮安模拟)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如图甲所示的光具座上进行(凸透镜的焦距f已知):

(1)若在图中C位置上放置光屏,则B位置上应放置 ______;
(2)实验过程中,应测量物距u和像距υ,并记录 ______的性质特点;
(3)若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如图乙所示,为使像能清晰地呈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______移动(选填“上”或“下”);根据此图的成像特点可制成 ______.
(4)实验发现:当物距在 ______范围时,像都能在光屏上承接;当物距在 ______范围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
(5)在乙图情形中,像已清晰地呈在光屏中央,若在AB之间放置一个近视眼镜,则须向 ______移动光屏可使屏上的像清晰.
笑哈哈20051年前1
2008迎yy宝宝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5.7%
解题思路:(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2)要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就需要观察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3)图中所示,烛像在光屏的上方,说明光线位于上方,所以应该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可以判断出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照相机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4)根据成实像的条件和成缩小的像的条件来填空.
(5)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一个凹透镜,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来分析.

(1)实像是来自物体的光通过凸透镜出射后会聚而成的,所以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则B位置上应放凸透镜.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目的其实就是探究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所以要记录像的性质特点.
(3)做实验时,应将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和光屏中心位于同一高度,这样所成的像就承接在光屏的中央.图中,烛焰的像在光屏的上方,说明来自凸透镜的光线有些偏上,所以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这样光线向下移动,成像在光屏的中央.
由图可知,物距比像距大,这种情况属于U>2f时,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当物距U>f时,成的像都是实像;当物距U>2f时,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5)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光屏的右边,此时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凸透镜,(2)像,(3)下,照相机,(4)>f,>2f,右.

点评:
本题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考点点评: 本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做这类题时,要根据课本上所学的规律和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去解答.

如图甲和乙中,都各有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请按下列要求画图并回答问题:
如图甲和乙中,都各有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请按下列要求画图并回答问题:
(l)在图甲中画绕线,使得绳端往下拉时,重物往上升.它将有______段绳子承担物重.
(2)在图乙中画绕线,使得绳端向上拉时,重物往上升.它将有______段绳子承担物重.
happyl01年前1
cy10898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滑轮组的绳子段数,和动滑轮以及物体相连的绳子有几根,就是有几段绳子承担物重.

(1)要使绳端往下拉时,重物往上升,应从定滑轮开始绕线;(2)要使绳端往上拉时,重物往上升,应从动滑轮开始绕线.
故答案:(1)4;(2)5.

点评:
本题考点: 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

考点点评: 省力多少和绳子的绕法,决定于滑轮组的使用效果.动滑轮被几根绳子承担,即每根绳承担物体和动滑轮力就是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

如图甲表示某原核细胞中一个基因进行的某项生理活动,图乙是图甲中C部分的放大.若该基因中碱基T为m个,占全部碱基的比值为n
如图甲表示某原核细胞中一个基因进行的某项生理活动,图乙是图甲中C部分的放大.若该基因中碱基T为m个,占全部碱基的比值为n.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显示染色体DNA上的基因正在表达,最终可得到3条相同的多肽链
B.图甲未体现中心法则的所有过程,可看出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a到b
C.图乙所示核苷酸共有5种,②与③的区别是所含的五碳糖不同
D.图乙所产生的①上有密码子,其中胞嘧啶至少含有[1/n−2m]
t110t1年前1
苏27SMK52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解题思路:分析题图:图甲表示某原核细胞中一个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乙是图甲中的转录过程,其中①为mRNA链,作为翻译的模板;②为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③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A、图甲细胞为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A错误;
B、图甲中为转录和翻译过程,是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图中3条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a到b,B正确;
C、图乙共有8种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C错误;
D、该基因中碱基T为m个,占全部碱基的比值为n,则该基因中碱基总数为[m/n],含胞嘧啶数目为([m/n]-2m)×[1/2]=
m
2n−m,但无法判断该基因中一条单链上的胞嘧啶数目,因此也无法确定①中胞嘧啶数目,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考点点评: 本题结合某原核细胞中一个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和结构的名称,再结合所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如图甲,是由五个全等的正方形拼接而成,请按下列要求作图:
如图甲,是由五个全等的正方形拼接而成,请按下列要求作图:
(1)用2种不同的方法移动图甲中一个正方形使移动后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分别在图乙、图丙中画出移动后的图形);
(2)移动图甲中一个正方形使移动后的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并在图丁中画出移动后的图形.
森林路8号1年前1
嘁喳咔砰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1%
解题思路:这是运用轴对称,中心对称设计图形的问题,画法有多种,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画图,画完后,注意检验.

画出正确得到图形给(3分).以下图形供参考:

点评:
本题考点: 利用旋转设计图案;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考点点评: 通过本题图案的设计,能提高学生对轴对称,中心对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增强学习兴趣.

如图甲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乙为该植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如图甲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乙为该植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图乙特有的结构是______(数字表示,写出3个).
(2)图甲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是通过叶片上的______进出植物体的.
(3)植物生长、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过程______所释放的能量;该生理过程发生在乙图内的______.
(4)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1%-5%参与组成植物体和用于维持生理过程,其余绝大部分的水分都通过______散失掉了.
(5)植物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是为了提高过程______的效率;这一过程发生在乙图的______中.
(6)A、C两个过程中,______过程对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填字母)
idyidyidy1年前1
chinzuo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解题思路:(1)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点:动物细胞没有而植物细胞具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2)植物的叶片上有气孔,通过气孔进出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叶吸二氧化碳放氧气,因此C表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即叶吸氧放二氧化碳,因此A表示呼吸作用;B只放出水蒸气因此是蒸腾作用.

(1)根据分析可知,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图乙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1细胞壁、2液泡、4叶绿体.
(2)气孔不但是气体交换的“窗口”,还是体内水分散失的“门户”.所以图甲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出植物体的.
(3)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如图中的A就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反应式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植物生长、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
(4)B表示水分以气体的形式由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是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少部分用于生理活动.
(5)间作套种、合理密植能使植物最大程度的接受阳光,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提高C光合作用的效率,制造更多的有机物,增加产量.所以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是为了提高甲图中过程[C]光合作用的效率.这一过程是发生在叶绿体中.
(6)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大气中碳-氧平衡的维持主要与图中的C光合作用过程有关.
故答案为:(1)1、2、4
(2)气孔
(3)A;呼吸作用;5;线粒体
(4)B;蒸腾作用
(5)C;光合作用;4;叶绿体
(6)A

点评:
本题考点: 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蒸腾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的概念;合理密植;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能量的释放.

考点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和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如图甲所示的演示实验中, A 、 B 两球同时落地,说明______,某同学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将两个斜滑道固定在同一竖
如图甲所示的演示实验中, A B 两球同时落地,说明______,某同学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将两个斜滑道固定在同一竖直面内,最下端水平,把两个质量相等的小钢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释放,滑道2与光滑水平板吻接,则他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aoshp0441年前1
醴陵344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解题思路:

A做自由落体运动,A. B两球同时落地,只能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两钢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释放,球1离开斜面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球2做平抛运动,水平方向速度相同,观察到的现象是球1落到光滑水平板上并击中球2,说明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

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 球1落到光滑水平板上并击中球2 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

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每个滑轮等重.不计绳重和摩擦,物体重G1从200N开始逐渐增加,直到绳子被拉断.每次均匀拉动绳子将物
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每个滑轮等重.不计绳重和摩擦,物体重G1从200N开始逐渐增加,直到绳子被拉断.每次均匀拉动绳子将物体提升同样的高度.图乙记录了此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物体重力的增加而变化的图像.求:
(1)每个滑轮重;
(2)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3)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时,物体重多少N?
如图不清楚,请看http://hi.baidu.com/%B0%D7%C6%A49983/album/item/2749964f5b7178e6d1c86a84.html
太难吗,其实不难,但我就是搞不懂甲图到底n是多少,知道就好办了,只要你写出n是多少,以及最终每题的答案即可。
当然,详细些更好
我是个懒人,我一般不会写已知,求的
嘻嘻
不好意思,图有点错误
lqwilqwi1年前1
sesvox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甲图中n是4
1.∵η=(W有/W总)*100%=[(G1*h)/(F*4h)]*100%
∴50%=(G1/4F)*100% 50%=(200/4F)*100%
F=100N 2*G动滑轮=4F-G物=100N*4-200N=200N G动滑轮=100N
2.F=(G物+G动滑轮)/n=(1800N+2*100N)/4=500N
3.η=[W有/W总]*100%=[(G1*h)/(F*4h)]*100%
η=G1/4F
η=G1/G1+2*G动滑轮
80%=[G1/(G1+200)]*100%
∴G1=800N
如图甲,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已知∠A=45°,∠C=90°,∠ADC=105°,AB=BD,现将四边形ABCD沿BD
如图甲,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已知∠A=45°,∠C=90°,∠ADC=105°,AB=BD,现将四边形ABCD沿BD折起,使平面ABD⊥平面BDC(如图乙),设点E,F分别为棱AC,AD的中点.

(1)求证:DC⊥平面ABC.
(2)设CD=a,求三棱锥A-BFE的体积.
taoyuezh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如图甲表示人的生殖过程,图乙表示生殖过程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在一对染色体上)的传递过程.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甲表示人的生殖过程,图乙表示生殖过程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在一对染色体上)的传递过程.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女儿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条.
(2)由图乙可知,精子、卵细胞内的基因数目是体细胞中基因数目的______.图中女儿的基因A来自______,基因a来自______.
(3)假设基因A控制双眼皮,基因a控制单眼皮,则女儿是______眼皮.
longyunhunan1年前1
asdfouwrgjesg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解题思路:(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因此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和受精卵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即受精卵内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相同.
(2)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亲代与子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正常人的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因此,女儿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6条(23对).
(2)由图乙可知,精子、卵细胞内的基因数目是体细胞中基因数目的一半,受精卵内含有精子和卵细胞的基因,使基因的数目恢复到与父母相同的水平.保证了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图中女儿的A基因来自父亲,a基因来自母亲.
(3)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假设基因A控制双眼皮,基因a控制单眼皮,则女儿基因组成Aa是双眼皮.
故答案为:
(1)46;
(2)一半;父亲;母亲;
(3)双.

点评:
本题考点: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考点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基因的变化以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如图甲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字母代表激素;图乙表示的是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和骨骼肌细胞之间的联系.请据图回答
如图甲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字母代表激素;图乙表示的是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和骨骼肌细胞之间的联系.请据图回答:

(1)在寒冷环境中,血液中含量会增加的激素有______(填字母),体温调节过程属于______调节.
(2)A、B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是______、______.
(3)D代表的激素是______,影响其分泌量的刺激是______.
(4)骨骼肌受神经支配,运动神经末梢和骨骼肌之间靠Ach(乙酰胆碱)传递信息,Ach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在没有神经冲动传过来时,Ach存在于图乙中______(填序号)中.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Ach进入③中,然后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在Ach进入③的过程中,穿越生物膜的层数是______.
myd丹1年前1
天桥侠客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解题思路:1、据图甲分析,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甲状腺激素,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D表示胰岛分泌的相关激素.
2、据图乙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③表示突触间隙,④表示突触后膜.

(1)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所以血液中ABC三种激素都增加,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同时也有甲状腺激素等参加,所以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分析题图可知,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对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有促进作用,B是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有抑制作用.
(3)分析题图可知D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影响胰岛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因素是血糖含量的变化.
(4)分析题图乙可知,①是突触小泡,Ach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在没有神经冲动传过来时,Ach存在于突触小炮中;Ach进入③突触间隙的过程是胞吐过程,不属于跨膜运输,因此穿越生物膜的层数是0.
故答案为:
(1)ABC 神经-体液
(2)促进 抑制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血糖浓度变化
(4)①0

点评:
本题考点: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突触的结构;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考点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神经调节的过程,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理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

(2009•淮安模拟)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如图甲所示的光具座上进行(凸透镜的焦距f已知)
(2009•淮安模拟)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如图甲所示的光具座上进行(凸透镜的焦距f已知):

(1)若在图中C位置上放置光屏,则B位置上应放置 ______;
(2)实验过程中,应测量物距u和像距υ,并记录 ______的性质特点;
(3)若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如图乙所示,为使像能清晰地呈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______移动(选填“上”或“下”);根据此图的成像特点可制成 ______.
(4)实验发现:当物距在 ______范围时,像都能在光屏上承接;当物距在 ______范围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
(5)在乙图情形中,像已清晰地呈在光屏中央,若在AB之间放置一个近视眼镜,则须向 ______移动光屏可使屏上的像清晰.
寻觅撒旦1年前1
resister1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解题思路:(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2)要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就需要观察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3)图中所示,烛像在光屏的上方,说明光线位于上方,所以应该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可以判断出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照相机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4)根据成实像的条件和成缩小的像的条件来填空.
(5)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一个凹透镜,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来分析.

(1)实像是来自物体的光通过凸透镜出射后会聚而成的,所以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则B位置上应放凸透镜.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目的其实就是探究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所以要记录像的性质特点.
(3)做实验时,应将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和光屏中心位于同一高度,这样所成的像就承接在光屏的中央.图中,烛焰的像在光屏的上方,说明来自凸透镜的光线有些偏上,所以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这样光线向下移动,成像在光屏的中央.
由图可知,物距比像距大,这种情况属于U>2f时,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当物距U>f时,成的像都是实像;当物距U>2f时,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5)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光屏的右边,此时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凸透镜,(2)像,(3)下,照相机,(4)>f,>2f,右.

点评:
本题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考点点评: 本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做这类题时,要根据课本上所学的规律和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去解答.

如图甲为正常绿色植物的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色素总吸收光谱以及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作用光谱表示各种波长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如图甲为正常绿色植物的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色素总吸收光谱以及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作用光谱表示各种波长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图乙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部分结构中的某些生命活动过程,①一⑦代表各种物质,A、B代表两种细胞器.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的叶绿素a是以新鲜绿叶为材料提取的,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需要使用的化学药品有______.将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分光后照射在白色屏幕上,将提取的一试管叶绿体色素提取液放到屏幕与三棱镜之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当叶绿素a缺乏时,图乙中______过程产生⑥的量会______,此过程发生的主要能量变化是______.
(3)图乙中⑥以______方式进入A中,参与的生化反应过程是______.把该植物突然从光下移到黑暗处,其他条件不变,则图乙中①④的含量变化分别是______;若该绿色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状态时,则图乙中①→②→①的循环______ (能/不能)进行,原因是______.
(4)在密闭的温室环境中,如遇阴雨天,可采取______措施提高产量.
(5)为了探究高温(30℃)对小麦叶片与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影响程度的差异,研究小组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
组别材料实验条件CO2吸收量(mg/100cm2叶•小时)
1小麦
叶片
25℃a
230℃b
3玉米
叶片
25℃c
430℃d
①若实验测得c=d,则说明______.
②有人认为上述实验方案可去掉1、3组,由2、4组直接比较就能达到目的.你认为该做法是否可行?______.请简述理由:______.
qa1c31年前1
几点草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1、“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代表各种波长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即该作用光谱与光质有关,而不同光质下色素吸收光能的量不同,因此光合作用强度不同,产生的有机物的量也会有所不同.
2、图乙中A表示线粒体、B表示叶绿体.①五碳化合物、②三碳化合物、③[H]、④ATP、⑤水、⑥氧气、⑦二氧化碳.

(1)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需要使用的化学药品有无水乙醇(溶解色素)、CaCO3(防止色素被破坏)、SiO2(充分研磨).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则将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分光后照射在白色屏幕上,将提取的一试管叶绿体色素提取液放到屏幕与三棱镜之间,观察到的现象是原先的红光谱带和蓝紫光谱带明显变暗.
(2)由于只有少数的叶绿素a能将光能转变成电能,所以当叶绿素a缺乏时,图乙中光反应过程产生⑥氧气的量会减少,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3)光反应产生的O2 以自由扩散的形式运输到细胞外,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
如果把该植物突然从光下移到黑暗处,光反应因缺少光能不能进行光反应,则[H]和ATP减少,则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不能被还原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此时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的速率不变,因此三碳化合物含量增加,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
若该绿色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状态,则无法进行光反应,无法合成ATP与[H],从而直接影响暗反应:2C3化合物+4[H]+ATP→(CH2O)+C5化合物+H2O.
(4)在密闭的温室环境中,如遇阴雨天,可采取降低温度(抑制呼吸作用)、补充光照、增加CO2含量(提高光合作用)等措施提高产量.
(5)①表格中c与d表示不同温度下玉米植株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若实验测得c=d,说明高温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大.
②如果上述实验方案去掉1、3组,仅通过2、4组相互对照只能得出两种植物在高温下光合作用的差异,由于缺乏自身对照,是不能得出高温分别对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程度的大小.
故答案为:
(1)无水乙醇、CaCO3、SiO2原先的红光谱带和蓝紫光谱带明显变暗
(2)光反应减少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3)自由扩散与[H]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减少、增多 不能没有光反应提供的ATP与[H],暗反应不能进行
(4)降低温度、补充光照、增加CO2含量
(5)①高温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大
②不可行(仅通过2、4组相互对照只能得出两种植物在高温下光合作用的差异)缺乏自身对照,不能得出高温分别对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程度的大小.

点评:
本题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图甲所示的插座和电灯(带开关)是组成家庭电路的常用器件.请你用笔画线来代替导线,将它们正确地接入电路中.小宝想在卧室安
如图甲所示的插座和电灯(带开关)是组成家庭电路的常用器件.请你用笔画线来代替导线,将它们正确地接入电路中.小宝想在卧室安装一盏照明电灯,请在图乙中帮他把灯和开关接入电路.
menghuo1231年前1
好吃的毛毛虫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解题思路:(1)灯泡的接法:火线进入开关,再进入灯泡顶端的金属点;零线直接接入灯泡的螺旋套.
(2)三孔插座的接法:上孔接地线;左孔接零线;右孔接火线.

首先辨别上面三根线地线、火线、零线.
(1)图甲中,灯泡接法:火线进入开关,再进入灯泡顶端的金属点,零线直接接入灯泡的螺旋套,这样在断开开关能切断火线,接触灯泡不会发生触电事故.既能控制灯泡,又能更安全.三孔插座的接法,上孔接地线;左孔接零线;右孔接火线.
(2)图乙中,火线进入开关,再进入灯泡顶端的金属点,零线直接接入灯泡的螺旋套.
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考点: 家庭电路的连接.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开关、插座的接法.开关接在火线与电灯之间,可以使开关断开时,电灯灯座上没有电,这样在换灯泡时不会发生触电.

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_____,并通过调整_____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没计了如图乙的实验,当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相等重量的3N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些力是平衡的.小明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5N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当右盘中的砝码再增加2N时,木块刚好向右匀速运动,要使木块能够匀速向左运动,需要在左边添加一个______ N的砝码.
就想你好1年前1
跳舞的燕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8%
解题思路:(1)在此实验中,小卡片是研究对象,通过左右两侧的钩码的重力来对小卡片施加拉力.观察两侧钩码施加的力满足哪些条件时,小卡片处于静止状态(平衡状态)从而得到二力平衡的条件.
(2)(3)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四个:等大;反向;共线;共物.将题目中的操作与条件对应起来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即可确定答案;
(4)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1)小卡片左侧的钩码对其施加向左的拉力,右侧的钩码对其施加向右的拉力.两个拉力方向相反;
由于是钩码的重力提供了拉力,并且钩码大小相同,所以改变钩码的个数即可调整拉力的大小.
(2)当平衡的小卡片转过一定角度后,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该实验探究的是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
(3)要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必须共物,在已经探究了共物的前提下,只要将小卡片一分为二,使这两个力不再共物即可.具体做法可以用剪刀将纸片剪开;
(4)木块受到向左3N的拉力,向右5N的拉力,保持静止,受力平衡,说明受到向左的摩擦力f=5N-3N=2N;
右盘中的砝码再增加2N时,向右的拉力为7N,向左的拉力为3N,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受到向左的摩擦力f=7N-3N=4N;
使木块能够匀速向左运动,则摩擦力方向向右,大小仍为4N,则需在右边添加钩码的重力G=4N+7N-3N=8N.
故答案为:(1)相反;钩码个数;(2)不能;平衡力是否在同一直线;(3)用剪刀将纸片剪开;(4)2N;8.

点评:
本题考点: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考点点评: (1)此题考查了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探究过程.
(2)在该实验中,为了探究两个力是否平衡,要用到控制变量法的思路.探究其中的一个条件时,要控制其他条件相同.这也是根据实验步骤确定实验目的主要依据.

如图甲,在虚线所示的区域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面积为S的单匝金属线框放在磁场中,线框
如图甲,在虚线所示的区域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面积为S的单匝金属线框放在磁场中,线框
如图甲,在虚线所示的区域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面积为S的单匝金属线框放在磁场中,线框上开有
一小口与磁场外阻值为R的小灯泡相连.若金属框的总电阻为R/2,磁场如图乙随时间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感应电流由a向b流过小灯泡
B.线框cd边受到的安培力指向左
C.感应电动势大小为2B0S/Rt0
D.ab间电压大小为2B0S/3t0
juicy8407271年前4
duanxiaojing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由楞次定律可判断出电流为逆时针,故由a到b,A正确
如图甲,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都是等边三角形,直线AN、MC交于点E,直线CN、MB交于点F。
如图甲,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都是等边三角形,直线AN、MC交于点E,直线CN、MB交于点F。
(1)求证:AN=BM
(2)求证:△CEF为等边三角形
(3)将△ACM绕点C逆时针方向旋转90°,其他条件不变,在图乙中补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并判断第(1)(2)两小题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不要求证明)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哦。
xiahuren1年前4
伊林32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由△ACM,△CBN是等边三角形可知∠ACM=∠MCN=∠NCB=60度,AC=MC,NC=BC.
∵∠ACM=∠NCB,
∴∠ACM+∠MCN=∠NCB+∠MCN,
即∠ACN=∠MCB.
又∵AC=MC,NC=BC,
∴△ACN全等于△MCB(SAS).
∴AN=MB,即AN=BM.
(2)∵△ACN全等于△MCB,
∴∠NAC=∠BMC,
即∠EAC=∠FMC.
又∵AC=MC,∠ACE=∠MCF,
∴△ACE全等于△MCF(ASA).
∴CE=CF.
又∵∠MCN=60度,
∴△CEF为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 第(1)小题的结论成立,第(2)小题的结论不成立.
如图甲,路灯下站着小赵,小芳,小刚三人,请根据小芳和小刚的影长,标出图中路灯灯泡S的位置,并用粗实线画出小赵落在地面上的
如图甲,路灯下站着小赵,小芳,小刚三人,请根据小芳和小刚的影长,标出图中路灯灯泡S的位置,并用粗实线画出小赵落在地面上的影子.
舒卷有余情1年前1
wcyjcn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2.6%
解题思路:根据中心投影的特点可知,连接物体和它影子的顶端所形成的直线必定经过点光源.所以分别把小芳和小刚的顶端和影子的顶端连接并延长可交于一点,即点光源的位置,再由点光源出发连接小赵顶部的直线与地面相交即可找到小赵影子的顶端.

将小芳和小刚的顶端和影子的顶端连接并延长可交于一点S,点S就是光源的位置,由S向小赵的头顶画直线就可以确定小赵的影子,如下图:

点评:
本题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考点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影子形成原理的应用,确定路灯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某同学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在探究加速度a与所受外力F的关系时,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和拉力F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某同学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在探究加速度a与所受外力F的关系时,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和拉力F的数据如表所示:

F/N

0.20

0.30

0.40

0.50

0.60

a/(m.s-2
0.11
0.19 0.29
0.40
0.51
(1)实验时,如何平衡摩擦力:______
(2)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如图乙所示的坐标中作出a-F图象;
(3)图象的斜率的物理意义是
[1/m],即小车的总质量的倒数.
[1/m],即小车的总质量的倒数.
天晴气朗1年前1
希京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解题思路:(1)将小车静止地放在水平长木板上,把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慢慢垫高,当小车带动纸带匀速下滑时说明平衡摩擦力;
(2)应用描点法作图,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对应的点,然后作出a-F图象.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求解.

(1)平衡摩擦力的本质就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与小车所受的阻力相平衡,其目的是使小车所受的合力等于细绳对小车的拉力.
正确操作是将小车静止地放在水平长木板上,把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慢慢垫高,当小车带动纸带匀速下滑时说明平衡摩擦力.
(2)据所提供数据,采用描点法得出图象如下所示:
(3)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得:当小车质量m一定时,a与F应成正比,
即a=[F/m],所以图象应该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且斜率k=[1/m],即为:小车的总质量的倒数.
故答案为:(1)将小车静止地放在水平长木板上,把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慢慢垫高,当小车带动纸带匀速下滑时说明平衡摩擦力.
(2)如图
(3)[1/m],即小车的总质量的倒数.

点评:
本题考点: 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考点点评: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用控制变量法,本实验只有在满足平衡摩擦力和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质量的双重条件下,才能用钩码重力代替小车所受的合力,同时加强基础物理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加强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如图甲,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重10N的物体在水平桌面上运动,图乙是该物体先后两次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时连续拍摄的“频闪”照
如图甲,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重10N的物体在水平桌面上运动,图乙是该物体先后两次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时连续拍摄的“频闪”照片(每次曝光时间为0.02s).木块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距离是______cm,第一次运动的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第二次运动的速度,第一次运动所受拉力的大小______第二次运动所受的拉力.
056jackok1年前1
Rosemary121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1)读出物体左端或右端对应的刻度值的差即为物体运动距离.
(2)比较速度大小的方法: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通过相同的路程,用时越短,速度越大.
(3)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时,滑动摩擦力不变.
静止的物体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根据平衡力条件进行判断.

(1)可以以物体的左端为准,所以物体运动距离为:s=3.37cm-2.00cm=1.37cm.
(2)频闪照片都是在相同时间内拍摄的,相同时间内第2次路程比第1次路程长,所以第一次运动的速度小于第二次运动的速度.
(3)物体在这次运动中,压力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不变;
物体在第1次,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同,物体在第2次,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同,所以物体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拉力大小相等.
故答案为:1.36~1.38;小于;等于.

点评:
本题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

考点点评: 压力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滑动摩擦力大小跟物体运动速度,是否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等都没有关系.

如图甲,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
如图甲,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初温相同、______相同的水和煤油;实验时选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目的是使水和煤油在单位时间内______.
(2)实验中记录下两种物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并描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象,由图可知b物质是______,分析图象还判断出______ (水/煤油)的吸热能力较强.
xuanyu5201年前1
wangheng222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解题思路:(1)本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应控制的物理量有:质量、吸收的热量.
(2)①不同的物质质量相同时,物质的体积与密度成反比;②在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的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多的物质,其吸热能力强;

(1)因为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应保证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初温相同、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选用相同电加热器的目的是:使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2)①图甲中可知:Va<Vb
∵ρ>ρ煤油
∴根据V=[m/ρ]可知:质量相同时,V<V煤油
∴可判断出a物质是水.
②根据图乙可知:在质量、升高相同的温度时,a物质的加热时间长,说明a物质吸收的热量比乙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物质a的吸热能力强.
故答案为:(1)质量;吸收的热量相等;(2)煤油;水.

点评:
本题考点: 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及能够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如图甲是内胆为铝质材料的普通电饭锅,内部电路如图乙所示,R1是加热电阻,阻值为48.4Ω;R2是限流电阻,阻值为484Ω
如图甲是内胆为铝质材料的普通电饭锅,内部电路如图乙所示,R1是加热电阻,阻值为48.4Ω;R2是限流电阻,阻值为484Ω.煮饭时,接通电源(220V50Hz),闭合手动开关S1,电饭锅处在加热状态.当锅内食物温度达到103℃时,开关S1会自动断开,断开后若无外力作用则不会自动闭合,S2是一个自动温控开关,当锅内食物温度达到80℃时会自动断开,温度低于70℃时会自动闭合.请解答下列问题:[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1)在电饭锅煮稀饭时,开关S1却不能自动断开,其原因是:______.
(2)在加热状态下,电饭锅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少?
(3)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该电饭锅将温度为20℃,质量为2.5kg的水烧开,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4)若在(3)中将水烧开用时16min40s,求该过程中电饭锅正常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的效率是多少?
mimi63371年前1
机器人妹妹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1)液体温度达到沸点时,虽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锅内液体的沸点如果低于S1开关的自动断开温度,则不会断开.
(2)根据电路图可知电饭锅加热时,R2被短路只有R1工作,根据P=
U2
R
求出加热过程电饭锅消耗的功率;
(3)根据Q=cm△t即可求出水吸收的热量;
(4)根据公式W=
U2
R
t可求电饭锅烧水时消耗的电能,则水吸收的热量与消耗电能的比值就是电饭锅正常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的效率.

(1)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稀饭的沸点不高于100℃,当液体达到沸点时再继续吸热,温度就不再升高了,而s1自动断开的条件是温度达到103℃,所以煮稀饭时,S1不会自动断开.
(2)电饭锅加热时,R2被短路只有R1工作,
加热过程电饭锅消耗的功率为P1=
U2
R1=
(220V)2
48.4Ω=1000W;
(3)已知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因此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该电饭锅将温度为20℃,质量为2.5kg的水烧开;
水吸收的热量:Q=cm(t-t0)=4.2×103J/(kg•℃)×2.5kg×(100℃-20℃)=8.4×105J;
(4)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该电饭锅将温度为20℃,质量为2.5kg的水烧开;
16min40s=1000s,
则电饭锅消耗的电能W=
U2
R1t=
(220V)2
48.4Ω×1000s=106J,
所以电能转化为内能的效率为η=[Q/W]×100%=
8.4×105J
106J×100%=84%.
答:(1)锅内温度低于103℃;
(2)在加热状态下,电饭锅消耗的电功率是1000W;
(3)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该电饭锅将温度为20℃,质量为2.5kg的水烧开,水吸收的热量是8.4×105J;
(4)若在(3)中将水烧开用时16min40s,求该过程中电饭锅正常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的效率是84%.

点评:
本题考点: 电功与热量的综合计算.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电功率、吸收热量、消耗电能等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要对物体的熔点有一定的了解,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如图甲、乙、丙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半圆形光滑绝缘轨道置于竖直平面内,左右两端点等高,其中乙轨道处在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
如图甲、乙、丙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半圆形光滑绝缘轨道置于竖直平面内,左右两端点等高,其中乙轨道处在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中,丙轨道处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中,三个相同的带正电小球同时从轨道左端最高点处由静止释放.则三个小球通过圆轨道最低点时(  )
A. 速度相同
B. 所用时间相同
C. 对轨道的压力相同
D. 均能到达轨道右端最高点处
志爱颖心1年前1
我的zz人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1.8%
解题思路: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及各力做功情况,由动能定理可求得小滑块到达最低点时的速度;由滑块的运动可知滑块滑到最低点时的速度变化;由洛仑兹力公式可知大小关系;由向心加速度公式可知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关系.

A、在乙图中,因为洛仑兹力总是垂直于速度方向,故洛仑兹力不做功;滑块下落时只有重力做功,故甲和乙两次机械能均守恒,故两次滑块到最低点的速度相等,
1
2m
v21=mgR,丙图中,小球下滑的过程中电场力做正功,重力做正功,
1
2m
v22=mgR+qER,所以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等于甲图和乙图中的速度.故A错误;
B、甲图和丙图比较可得,丙图中,小球的加速度比较大,所以达到最低点的时间要短.故B错误;
C、小球在最低点时,甲图中重力和支持力提供向心力,而乙图中是重力、支持力和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小球受到的支持力大小不相等,对轨道的压力也不相等.故C错误;
D、三个小球的运动过程中,重力做功,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转换;洛伦兹力不做功;电场力做功,电势能与动能之间转换;由于没有其他的能量损失,所以三种情况下,小球均能到达轨道右端最高点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点: 动能定理的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洛仑兹力.

考点点评: 利用功能关系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在解题时应明确洛仑兹力永不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