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离态是否属于激发态?使基态的氢原子电离是否属于让其激发?

LovingJie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1)电离态是否属于激发态?使基态的氢原子电离是否属于让其激发?
(2)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否考虑其电离?
(3)光电效应是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金属原子的跃迁?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ys383412494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1)电离的原子不一定处在激发态,要看电离发生的电子轨道了,如果是H,本身核外也就1个电子,电离就电离了,不处在激发态;如果是较高原子序数原子(比如Fe),其k壳层电子电离了,L曾还能跃迁过来,这一跃迁的过程就是激发态退激的过程,那么就说Fe的K层电子被电离后Fe+就处在激发态
(2)爱因斯坦的光发射理论中,明确认定,受激吸收的概率正比于激发光场的能量密度,这样看来,一方面,处于激发状态的原子数较少,且停留时间较短,另一方面,通常情况下的激发光强又比较低,所以说在通常情况下再次吸收能量的概率可忽略.
(3)大多数人们是这样认为的,但实际上可能不是,具体的要通过数据验证,但我没有啊,抱歉.
1年前

相关推荐

举例说明原子的基态,电离态和激发态的原子能量高低次序
举例说明原子的基态,电离态和激发态的原子能量高低次序
原子的电离态是吸收能量 激发态也是吸收能量 所以不知道该如何比较
0099886661年前1
c4w2mp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原子要电离就要先激发,激发后再吸收能量就可能电离.只有激发了,电子才能逃离原子即电离了
物质形态物质分为液态固态气态,这人人都知道,但听说还有电离态(如研究最新型反隐战机的机面涂层)以及反物质的存在,这是物质
物质形态
物质分为液态固态气态,这人人都知道,但听说还有电离态(如研究最新型反隐战机的机面涂层)以及反物质的存在,这是物质的一种形态么?若是则形成条件是什么?最好能举点实例~
雨意清清1年前1
忘记0203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等离子态
将气体加热,当其原子达到几千甚至上万摄氏度时,电子就被"甩"掉,原子变成只带正电荷的离子.此时,电子和离子带的电荷相反,但数量相等,这种状态称做等离子态.人们常年看到的闪电、流星以及荧光灯点燃时,都是处于等离子态.人类可以利用它放出大量能量产生的高温,切割金属、制造半导体元件、进行特殊的化学反应等
超固态
美国科学家宣称他们可能发现了物质存在的新状态———超固态(或超固体).如果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话,那么他们见到的则是物质的一种十分奇异的状态.该状态下的物质为一种晶体固态,但能像滑润的、无粘性的液体那样流动.
中子态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电子都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然而在几千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中,气态的原子开始抛掉身上的电子,于是带负电的电子开始自由自在地游逛,而原子也成为带正电的离子.温度愈高,气体原子脱落的电子就愈多,这种现象叫做气体的电离化.科学家把电离化的气体,叫做“等离子态”.
假如在超固态物质上再加上巨大的压力,那么原来已经挤得紧紧的原子核和电子,就不可能再紧了,这时候原于核只好宣告解散,从里面放出质子和中子.从原于核里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会和电子结合成为中子.这样一来,物质的构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现在却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状态,叫做“中子态”.
超流态
当物质处于极端低温下的一种状态,体现拈滞力为零,电阻为零等特殊性质.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爱因斯坦在70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即同一个能级,这时可以把这些原子看做是一个超大的原子.如果物质不断冷下去、冷下去……一直冷到不能再冷下去,比如说,接近绝对零度(-273.16℃)吧,在这样的极低温下,物质又会出现什么奇异的状态呢?这时,奇迹出现了——所有的原子似乎都变成了同一个原子,再也分不出你我他了!这就是物质第五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如图是研究光电效应的 如图是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电路.现用等离子态的氢气(电离态)跃迁时所发出的光照射光电管的阴极K,测得
如图是研究光电效应的
如图是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电路.现用等离子态的氢气(电离态)跃迁时所发出的光照射光电管的阴极K,测得微安表的示数是40 μA,电压表的示数是20V.已知光电管阴极材料的逸出功是3.6eV.求:
(1)氢气发光的最短波长;
(3)光电管阴极材料的极限波长;
(3)光电子到达阳极A的最大动能.(普朗克恒量h=6.63×10 -34 J·s,电子的电量e=1.6×10 -19 C).


MrVSMiss1年前1
小丫头的救赎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1)hν min =hc/λ max =13.6×1.6×10 -19 =2.2×10 -18 J
λ max =6.63×10 -34 ×3×10 8 /2.2×10 -18 =9.1×10 -8 m
(2)hν 0 =hc/λ=w=3.6×1.6×10 -19 =5.76×10 -19 J
λ =6.63×10 -34 ×3×10 8 /5.76×10 -19 =3.5×10 -7 m
(3)E KA -E KK =eU
E KK =hν-w
E KA =eU+E KK =eU+hν-w=20+13.6-3.6=30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