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月木居士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狼行孤寂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真切的再现了征人凄楚痛苦之情. 前两句写景.烘托荒凉边塞景象.这时传来悲凉的芦笛声,揪起了久戍征人的思乡之情.
1年前

相关推荐

求下列诗句的解释!1.李益“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2.刘禹锡”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
求下列诗句的解释!
1.李益“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
2.刘禹锡”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3.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神我剑1年前1
htendu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1、滹沱河边一派漠南春天的大好景色,柳树抽芽,依依青翠,还有大群塞外的骏马在河边(停驻).
唐代诗人李益随军荒凉的边陲,写下了不少的边塞诗,其中就有咏柳诗五首,他在滹沱河边看到碧柳青青,就会联想到春天的脚步声已临近,两句写景诗,后两句赋意:“万里关山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
2、江边的红楼映衬着雨后新晴的天空,春天的西瀼溪上泛起了一道道波纹.桥东桥西的杨柳风姿绰约,人们来来往往间(隐约)传来了歌声.
这是刘禹锡在巴蜀写的九首竹枝词之一,竹枝词是巴蜀之地的民歌、俚歌,这首主要描绘的还是春天来临时当地的美景和轻松的生活状态,表达的应该是一种万象更新的情景和感受.
3、羌笛为何要吹出哀怨的《折杨柳》的古曲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
鹤雪-神隐 引用的内容基本可以表达这个意思了
网上没有标准注释,答案基本是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感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从“问姓”中想
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laolang701年前1
霜凄万木风入衣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8.5%
C
高适的《塞上听吹曲》和李益的《从军北征》都描写了“雪”和“月”结合诗句分析在诗中分别有何作用
高适的《塞上听吹曲》和李益的《从军北征》都描写了“雪”和“月”结合诗句分析在诗中分别有何作用
雪净胡天牧马还”的那首和“天山雪后海风寒”的那首
骄傲的木头1年前1
raojun888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高适的诗歌中,雪和月的作用描绘眼前景,为三四句的虚写作伏笔。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
有谁知道李益的的译文我要译文? 译文就是翻译,就是解释,不是赏析!!!!!!!!
雪_YA鸭1年前1
我是阿彩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这里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并注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浓缩、更集中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李益对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涯有亲身的体验.他的边塞诗与有些人的作品不同,并非出于想象或模拟,而是直接来自生活,因而诗中往往隐藏着他自身的影子,对读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这首诗的题目是《从军北征》,说明诗人也参加了这次远征,正如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所指出,“碛里征人,妙在不说着自己,而己在其中”.当然,这首诗的感染力之所以特别强烈,更因为他善于运用诗人独有的敏锐的观察力,从远征途中耳闻目睹的无数生活素材中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并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话来说,这正是一个诗人必须兼有的“能感之”和“能写之”的本领.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行路难》”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据《乐府解题》说,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王昌龄在一首《变行路难》中有“向晚横吹悲”的句子.而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如果一定要按照碛上行军的实际人数、按照闻笛回顾的现场情况来写,其艺术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只有象现在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
乐声对人有巨大的感染力.李益在一些写边情旅思的诗中善于从这一点着眼、下笔,让读者随同乐声进入诗境,通过乐声引声的反应窥见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中,诗人明点出征人因笛声而触发的是一夜望乡之情;在这首诗中,他却只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时抱什么心情,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这一动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难尽,又可想而知的.
(2013•天桥区模拟)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
(2013•天桥区模拟)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lwdy1年前1
moqinquan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解题思路: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音色、响度;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来辨别物体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音色是不同的发声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征,即不同的物体发声时,其音色一般是不同的,即通过音色我们可以辨别物体;所以该题中通过“问姓”想起初见的“旧容”,即通过说话的声音判断出以前的熟人,即是应用音色的缘故.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音色.

考点点评: 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并能利用这三个特征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 ① 又言别唐朝李益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 又言别唐朝李益
十年离乱 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 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②十年离乱:指安史之乱。③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沧海事:指世事变化之大,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④巴陵:现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1)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__________”;七、八句转入“___________”。
(2)诗中从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揣摩“秋山又几重”中“秋”字所包含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xt1301年前1
q4346429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75%
(1)喜见、言别
(2)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3)用“秋”形容“山”,在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
古代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这首诗表现了什么
panyingfa1年前1
young1548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表现了边关艰苦的生活和战士们思念家乡的深切情感.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薄海刮来寒冷的风.行军途中,战士都吹起《行路难》的笛曲.沙漠里征军三十万,一到夜晚,所有的战士都一起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
阅读下面唐代李益的诗《汴河曲》,对这首诗有四种不同的理解,正确的是 [
阅读下面唐代李益的诗《汴河曲》,对这首诗有四种不同的理解,正确的是
[ ]
汴河曲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煞人。
a.这是一首别离诗,古人临别折柳相送,因此写杨柳暗寓离别,诗中以春光无限美反衬别离之情难堪。
b.这是一首怀古诗,以春光无限、隋堤柳色依旧与隋宫成土、豪华不再形成对比,抒写兴亡之感,暗寓殷鉴不远之意。
c.这是一首写景诗,写春光中的隋堤柳色,但美景无法消去诗人内心的哀愁,相反却使它格外强烈起来。
d.这是一首宦游诗,“行人”即在外***谋生的作者。诗歌写眼前大好春光,抒发思念故乡的感情。
haha_65571年前1
善良是幸福的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B
喜见外弟又言别 作者: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
喜见外弟又言别 作者: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
喜见外弟又言别
作者: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求学霸进行一下古诗文鉴赏!不要网上的,要自己鉴赏!
hongdi1年前1
深深之蓝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作者: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此诗中的颔联写了诗人与外弟久别重逢后的欣喜神态,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一“问”一“称”,一“惊”一“忆”,摹形得神,用得巧妙,形象地表现出神情由惊到喜到回忆的过程.
〔注:①外弟:表弟.②言别:告别.③一:加强语气的助词.④沧海事:指世事变化很大.⑤巴陵:即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
(一)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①相逢。问姓惊初见,②名忆旧容。别③沧海
(一)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①相逢。
问姓惊初见,②名忆旧容。
别③沧海事,④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小题1:在这首诗的方框格内选填相应的词语,其中最佳的一组是()
a.①才     ②称    ③离     ④语
b.①才     ②道    ③后     ④言
c.①又     ②寻    ③离     ④言
d.①一     ②称    ③来     ④语
小题2:对这首诗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弟”即表弟。诗题点明了诗的内容是写与表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
b.“惊初见”是说他们乍一见面,似曾相识,不免惊讶,即问“贵姓”。
c.“沧海事”用典,借指世事变化很大,暗含离乱之恨。
d.“秋山”一词点明了时令,也借秋高气爽表现了诗人见到表弟的喜悦之情。
小题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首五言律诗,韵律***,对仗工整。
b.第三联正面描写久别重逢情景,写出了由不识到相认、相忆的传神细节。
c.第三联与首句照应,写两人各叙分别后的情状,表现出了兄弟情深。
d.本诗采用浓墨重彩、层层渲染的手法,再现了******中人生聚散的一幕,有相当的感染力。
lly19881年前1
糖酸酸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2%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注意对偶)
小题1:(借秋之悲凉,表达了战乱中兄弟分离前途未卜的忧虑)
小题1:(“浓墨重彩、层层渲染”不当)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春 夜 闻 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 夜 闻 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小题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小题2: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2分)
吐口气1年前1
谁抢注了笨笨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小题1:B
小题2:不同。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小题1: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前两句展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在yy中行走1年前1
9638527410zxcvbn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76.9%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的尾句“一夜征人尽望乡”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hedyliang1年前1
hugaosong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因为在夜晚,人们偶然听到笛声,相似家乡的,便想起故乡!(理解缩短)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春夜闻笛李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小题1:这两首诗都是因笛声而引起情感变化,但具体又有所不同,请你指出不同之处(2分)
小题2:两首诗表达感情的手法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2分)
杨过19681年前1
唯爱雨晨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90.9%
小题1:《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春夜闻笛》抒发的是迁客的归怨(有家不能归的愁怨)  6小题2:《夜上受降城闻笛》写沙漠似雪,月色如霜,用荒寒、凄凉的景象烘托征人心境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外弟:表弟。十年离乱:指安史之乱。称名:互道姓名
元代杨载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你认为堪称第二联之“眼”的是哪一个字?试联系诗歌分析它的好处。(3分)
答:
50668051年前1
小柠檬球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72.7%
第二联的诗眼是“惊”。(1分)一个“惊”字写出了离乱十年之后兄弟相见不相识的吃惊情态。形象地的写出安史之乱后,兄弟重逢,由惊而喜的动人场面。(2分)。


【标签】诗歌鉴赏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注 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 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iaoqingqing_781年前1
anqling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清冷、幽静。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为拂绿琴埃”。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李益(4分)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李益(4分)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①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于灵州受突厥一部之降,故灵州也称受降城。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诗人登楼时所见的月下景色,突出了 的特点。(2分)
小题2:本诗表达了征人怎样的情感?(2分)
rillliu1年前1
kitering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小题1:清冷、孤寂(2分)
小题1:思乡心切(2分)

《听晓角》李益译文 是原文翻译,不是赏析
天讶海蛟1年前1
会吃云朵的猫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夜来的霜降落在边关上,吹起的角声回荡在这座边城,天空中的残月也是孤零零的.《小单于》乐曲的声音呜咽悲凉,卷入素杀的秋风之中,使得由塞北南归的鸿雁(塞鸿),再也不敢飞越这关城.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de鉴赏唐代诗人李益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de鉴赏
唐代诗人李益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1.“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渲染了什么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中哪一句可使人联想到知音?用了那个典故
简单一点,O(∩_∩)O谢谢
chb98071年前1
我来过你的城市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的意思是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渲染了寂静孤独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
2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使人联想到知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用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前两句用"沙似雪"和"月如霜"营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前两句用"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2).作者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的什么感情?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hanweifeng1年前3
许海廿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从军北征 李益 诗歌鉴赏答案 ?
从军北征 李益 诗歌鉴赏答案 ?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表达了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独特之处 请简要分析?
dongszq1年前1
问天地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薄海刮来寒冷的风.行军途中,战士都吹起《行路难》的笛曲.沙漠里征军三十万,一到夜晚,所有的战士都一起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表达了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表达了出征人因笛声而触发的是一夜望乡之情.
2、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独特之处 请简要分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
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
李益的这两句诗,如果一定要按照碛上行军的实际人数、按照闻笛回顾的现场情况来写,其艺术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
有谁知道李益《宫怨》的译文?
股海仙子1年前2
敖东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春晴正开,花朵上缀着露滴春风散入,更是暗香满殿;
月亮特别明亮,昭阳殿里彻夜笙歌.
宫漏里就好像装了海水一样滴不完、流不尽;
在长门宫前滴了一夜没有停息.
李益是哪个朝代的?给我一首简单的描写战争的古诗(要简单的)有悬赏分哦!
bajie9991年前1
zr33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85.7%
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
席慕容写的《一开花的树》·《乡愁》,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曹操写的《短歌行》,李益写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高适写的《
席慕容写的《一开花的树》·《乡愁》,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曹操写的《短歌行》,李益写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高适写的《别董大》,柳宗元《江雪》,急要!
飞过海啊1年前1
angli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 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古诗文阅读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古诗文阅读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 山又几重。
小题1:下面选项是对此诗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本诗首联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突然。
b.颔联是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是完全相同的。
c.颈联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的无限感慨。
d.尾联转入“言别”。“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
小题2:下面选项是对此词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中的“寒”字突出了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翠”字是词人特意为了配合这种寒凉的秋意而虚想出的颜色。
b.“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向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c.“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
d.“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
小题3:.给诗歌最后一句的空格上选一最佳选项 (①晓 ②秋 ③千)(1分);请说出理由 (2分)
zzhhuulliinn1年前1
氨是小懒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②秋。 理由:①点明时令;②秋天与悲伤联系紧密,这里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


小题1:两者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
小题1: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小题1:理解季节与情感的关系。
洛桥这首古诗的意思!急李益的诗了········急!
相逢恨晚造物弄人1年前1
kou1227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但在安、史乱后,已无往日盛况.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诗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它先写目中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然后写心中情.面对这一派好景,今日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
  显然,诗的主题思想是抒发好景不常、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新意无多.它的妙处在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所造成的独特意境和情调.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今日繁华,这样的构思是为了激 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而不陷于历史的感慨,发人深省.用柳姿舞腰的轻快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这样的手法是含蓄深长的.换句话说,它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一时繁华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相当典型地表现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时代脉搏.应当说,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诗中,它是别具一格的即兴佳作.
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1.这首诗表达了征人思亲之情,从诗中哪些
李益《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这首诗表达了征人思亲之情,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试简要分析.
2.第二句中的“偏吹”,有的版本用“遍吹”,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晚上活动1年前1
xatcomet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85.2%
(1) “行路难”是指古曲《行路难》.它既指征途艰难,也表达了征人思亲之情.“一时回首月中看”以三十万征人同时望月来凸现思乡之情.(答到其中一点即可)(2分)
(2) 例:用“遍吹”更好.用“遍吹”,表明这笛声不是孤单、微弱的独奏,而是彼吹此和、响彻夜空的大合奏,将读者带进了一个悲中见壮的意境中,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的普遍性.或:用“偏吹”更好.明明行军艰难,明明思乡心切,却偏偏在这个时候传来了《行路难》的曲子,这不更增添愁肠吗?这一“偏”字,更渲染了环境,强化了哀怨悲伤的情怀.(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