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在战争中的实例运用,最好是古代战役.

jxxylzj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treememory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一、孙子兵法的始计篇的战役实例:如春秋时期的越灭吴之战,春秋时期周元王元年至三年(公元前475年—前473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越军于吴城(今江苏苏州)攻灭吴国的作战.
二、作战篇
实例:北魏与大夏统万城之战
三、谋攻篇
实例: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
其中烛之武退秦师是典型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四、军形篇
实例:秦赵邯郸之战
五、兵势篇
实例:官渡之战
六、虚实篇
实例:齐魏桂陵、马陵之战也就是说围魏救赵
七、军争篇
实例:魏蜀争夺汉中之战
八、九变篇
实例: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九、行军篇
实例:东、西魏沙苑、渭曲之战
十、地形篇
实例:东晋灭南燕之战
十一、九地篇
实例:李朔雪夜袭蔡州
十二、火攻篇
实例:赤壁之战
十三、用间篇
实例:石勒用间胜王浚
1年前

相关推荐

孙子兵法的感想写出你对其中最欣赏的一句话,并解释为什么欣赏.要结合自身回答,不要太笼统.(最好100-300字)
妍儿悠悠1年前1
6yj0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3.3%
致人而不致于人.
我觉得孙子兵法这一思想最具有实用性.不致于人,就是先从自身做起,先为己之不败,打铁先须自身硬.致人,就是找对方的漏洞,待敌之可胜.在孙子兵法里,很多地方都印证这一观点:诡道12法,形、势、军争等随处可见.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真到了竞争的时候,还是谁胜利算谁厉害,所谓成王败寇罢了.
字面意思就是装满了五味的瓶子.而五味的意思是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孙子兵法·势篇》:“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
字面意思就是装满了五味的瓶子.而五味的意思是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孙子兵法·势篇》:“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郑玄 注:“五味,酸、苦、辛、咸、甘也.”《淮南子·原道训》:“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
单独的五味瓶的用法几乎没有,他们是和打翻,打破等动词连用,是古人形象地说明某件事情让人品味到人生酸、甜、苦、辣各种滋味
xiaoming999999991年前2
束河123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五味瓶是日常用具,一般是装有醋、糖、药片、辣椒粉、盐的器皿.
用在文章中,比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等多种味道.
急求一篇关于中医和孙子兵法的文章(论文)
急求一篇关于中医和孙子兵法的文章(论文)
由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引出《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重战”“慎战”“备战” 它们的联系
xinyue11231年前1
1101010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6%
徐大椿的《用药如用兵》你要看一下.还有以前看过片文章叫“《伤寒论》治略与兵法三十六计举隅”你可以在网上找一下.
“不战而屈人之兵”可以和七情治病联系一下
“慎战”可以和“中病既止”联系一下
“备战”可以和中医的那些治法联系一下,比如虚则步其母,培土生金等等.
孙子兵法中《计篇》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计篇》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同上 简单明了即可 谢谢啦
klfriri1年前1
我是乐天派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计算作战双方的政治、军事情况,比较一下自己的优劣情况.根据情况评估战争的胜负,做到未战先胜.
古代的书籍是怎么保存到今天的?如史记?孙子兵法,等等
小猫311年前1
不下雨的雨天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首先要知道古代书籍的记录方式,史记和孙子兵法都是用竹简刻录的.先说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人所见的先秦诸子之书都经西汉刘向、歆之手重新编订.史记最初也是可在竹简上,到司马迁外孙之时,就有不少缺损,现存的书籍中有褚少孙增补的成分.到了后汉,蔡伦发明造纸,再往后的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书籍的发展流布.历史上书籍经历几次大多厄运,尤其是改朝换代及兵矢之乱,一些爱书的藏书家的功绩不可泯灭.漫漫历史长河如同大浪淘沙,好的作品被历史筛选出来,一代代传承下来,最后形成中华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
孙子兵法全文共多少字
萍水相逢的他1年前1
littles_xa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7409字(不包括每篇的标题)
孙子兵法谋攻篇读后感
樱草1271年前1
似水流琏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初读《孙子兵法》,只觉得晦涩;再读《孙子兵法》,脑袋会思考了,好象是有那么回事.如今,又捧起《孙子兵法》,想写点感悟,与专业相关的东西.
  商场如战场,很贴切的比喻.《孙子兵法》是套源自战场的理论,那么在商场上,我们对其加以变通的理解,很多理论、原则都可以借鉴.
  1、用人之道.当今企业,都提倡以人为本,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孙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贯穿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里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将帅”,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这与现代企业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珍宝如出一辙.又如,“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这些强调的都是将帅的重要性.其实,对于士卒,也强调了其作用.“视卒如爱子”(地形篇)企业强调团队合作,关爱员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也是必要的.“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企业是一个团队,团队合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内部不能同心协力,必然使更多的资源浪费于内耗之中.
  2、企业文化.“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出了很好的诠释,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组织内更高的员工要求,组住对战略已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预测性活动,简而言之“算也”.一个年度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年度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可以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军势篇)其中要点在“势”而不在“人”.正如将帅看到战争中的“势”一样,企业主管应把握商场上的“势”,及时组织合适的人力,抓住商机,而不是被动地对下属求全责备,人员的组织架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须能因“势”的变化而变化,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位置上,掌握好机会,发挥出作用.这里所讲的“势”与“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中所强调的“势”类似.商场上各种信息瞬息万变,纸上谈兵、墨守成规、按图索骥只能被商场的大海所吞噬.敌变我变,关键在于谁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先发制人.
  3、激励机制.“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该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企业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团队,就应该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企业精神.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一样的道理.企业良好的绩效管理还需要辅之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在会上的一番表扬可能来得更有效.这点于“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中强调的“避实击虚”的效果一样.企业在极力员工时,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避开员工已得到满足的需求,去满足员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实现激励最大化.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篇),孙子在治军上强调文武兼施,赏罚并重.在企业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赏罚并用,才能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人人争先,个个努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特别是在今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过度的时代,也就是在各个行业的商战中从一统“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飞速向“战国”发展的时代,《孙子兵法》对我们的企业家们更具有深渊的指导意义和实际的使用意义.
  《孙子兵法》只读一遍等于没读,要多读多思考,才能发觉其中无穷的智慧.
孙子兵法里面一个字的读音不确定 军形第四 忒字的读音 要有根据 不要就查一下字典
fanxinzhi1年前1
天空轻飘的羽毛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te 4声

孙子兵法主要讲了是什么意思?
NOKIA三星1年前5
沧浪之水_cwx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5.8%
主要讲的是用兵之道,但其实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尤其是商业上.
我自岿然不动 打于孙子兵法的一句
晓梦微凉1年前1
铁观音大使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其急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讲行军打仗的风林火山就是这四个.不动如山就是敌人无论怎样攻击我都岿然不动的意思
孙武和孙膑是不是同一个人?孙子兵法是他们中谁写的?孙子兵法是不是就是孙膑兵法?
dengmozi991年前1
法家小师妹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孙武和孙膑是两个人,但都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孙膑确实有血缘关系,孙膑是孙武的子孙.《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但并非《孙膑兵法》,两部兵书有相通相似之处,但不一样
孙子兵法试题 谁知答案一、 填空题(共20分)1、有关《孙子兵法》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子兵法试题 谁知答案
一、 填空题(共20分)1、有关《孙子兵法》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公元前 年,孙子以兵法 觐见吴王阖闾。2、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竹简孙子兵法 和 孙膑兵法 ,证明孙武与孙膑各有其人,且均有兵法传世,千古之迷,一朝得释。3、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战略决策被称为 。4、全胜是孙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孙子兵法》中是这样描述的: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善之善者也。5、成语围魏救赵,出自孙膑指挥的桂陵之战,这一战役集中体现的是《孙子兵法》中提出的 的作战原则。6、孙子曰,故善战者, ,以待敌之可胜。7、历史上,儒家对兵家思想多有攻击,攻击的重点集中是孙子的 。8、争夺战争的主动权,是用兵作战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在《孙子兵法》中的表述是: 。二、选择题(20分)1、北宋神宗年间,武学博士何去非奉敇编撰《武经七书》,其中以下 不在其列。(1)吴子 (2)孙膑兵法 (3)尉缭子 (4)李卫公问对2、孙子是战争实力论者,对实力的建设高度重视,这主要体现在 。(1)计篇 (2)谋攻篇 (3)形篇 (4)九地篇3、孙子用兵追求变化,在战术上不断创新,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兵法原则是 (1)出奇制胜 (2)避实击虚 (3)集中兵力 (4)知彼知己4、“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句话是在 层面上说的。(1)国家安全 (2)战役战术 (3)战略防御 (4)战略进攻5、《汉书•艺文志》对兵书进行了区分,《孙子兵法》属于 类。(1)兵权谋 (2)兵形势 (3)兵阴阳 (4)兵技巧6、《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传统兵学,在非军事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最活跃的领域是 。(1)医学 (2)体育竞技 (3)经济 (4)哲学7、孙子说,古之所谓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指的是 的人。(1)追求全胜 (2)百战百胜 (3)胜于易胜 (4)速战速决8、《孙子兵法》中的“节如发机”,意思是作战要 。(1)英勇顽强 (2)掌握节奏 (3)随机应变 (4)短促有力9、“善战者,求之于势,不择于人。”主要意思是 。(1)造势最重要 (2)人最重要 (3)二者都重要 (4)二者都不重要10、以下最能体现孙子治军理论的是 (1)信赏必罚 (2)令行禁止 (3)令文齐武 (4)视卒如爱子三、简答题(20分)1、为什么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而不是说百战百胜呢?2、如何理解孙子所说的“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呢?3、你如何理解形与势的关系?4、孙子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呢?5、何谓五事七计?四、论述题(40分,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两题作答)1、《孙子兵法》一书,对将帅提出了哪些要求呢?2、试论孙子一书中智慧与实力的关系。3、避实击虚是如何实现的(以齐魏马陵之战为例)?4、略谈孙子全胜思想的时代价值
跪求答案
wxzhuzhenyu1年前1
痞子高峰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1、公元前512年,13篇,
2、13篇,81篇,
3、庙算,
4、不战而屈人之兵,
5、十则围之
6、先为不可胜,
7、兵以诈立
8、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驱战者劳,善战者制人不制于人。
二(2)(3)(2)(4)(3)(3)(3)(4)(3)(3)

1不殆是没有危险,是立于不败之地。“殆”字,是孙子对《谋攻篇》的前一篇《作战篇》中“钝兵、挫锐、屈力、殚货”等词的高度概括。原文大意是,透彻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就是战斗百次,军队也不会疲惫不堪,战斗力充沛。一支军队不怕失败,怕的是丧失战斗力。一支军队很难不失败,难的是能够从失败中站起,继续战斗。如果一个将领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敌情我情,就认为完事大吉,不再为失败考虑,可能失败就在眼前,而且一败涂地,连挽救的余地都没有。所谓“骄兵必败”,就是这个道理。
2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作战的方式方法不过“奇”、“正”两种,“奇”指军队作战的特殊方法,“正”指作战的常用战法,但是“奇”“正”的变化,却永远未可穷尽。孙子一直强调“奇正”战术术变化异常重要,股市同样适用“奇正”战术。当人们熟视无睹“正”的方式,只有“奇”才能获取利润,当“奇”已广为熟识后,“奇”就变为“正”了,“奇”、“正”之间的相互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绕似的,无始无终。
3因形造势
4兵势第五: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并不是说治理会混乱,勇敢变胆怯,强大变弱小;
其意思可以理解为:战争时,人数众多,场面很混乱,如果一方的兵士看起来很整齐、威严,那么另一方势必会有所乱战和胆怯,通过看表面就可以看出战争的胜负。
主要讲的是物极必反的道理,任何事都必须有个度,否则过犹不及,治会转化为乱,勇转为怯等等。
5所谓“五事”,是指五种直接影响到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在这里,孙子只做了狭义的解释,而从广义上看,天、地、将也可以解释为政治气候、所占资源、人才的类型数量和组织方式等等大的范畴。既天时、地利、人和。对以上五点,孙子做了如下七种对比。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为什么五件事却进行了七种比较呢?我们不难看出,前四“计”比较的是“五事”,是“七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后三“计”比较的项目与前四“计”密切相关,是前四“计”作用的结果。兵众强需要在主有道、将有能、天地得、法令行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士卒练和赏罚明都需要在将有能和法令行的情况才能实现。
孙子兵法的译文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略书籍,一直想看,但是古文水平有限,希望能阅读全文的译文,谢谢!
紫晶艾玛1年前1
鱼儿爱龙虾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已上传到附件中,可以直接下载.
孙子兵法读后感
solidhouse1231年前1
一叶澜舟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孙子兵法》·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武开篇便亮出慎战思想,主张列兵非好战,应当止戈,用少量战争来制止更多的战争发生.这也是孙武不同于其他兵家的一个最明显之处.
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智—智力,一个人没有脑子不行,更何况是一个将领呢?信—诚信,一个将领要言必出,诺必果,这样才有人愿意跟随你;仁—仁爱,要懂得爱民如子,就像有一壶酒倒进河里与士兵分享,即使喝到的是水,但都明白将军的心;要懂为士兵吸疮,也能使其感恩只进不退;勇—勇气,一个将领不可能连一点勇气都没有,但我觉得更大的勇应该是魄力,敢于承担责任的魄力,这才是大勇;严—严明,一个将军要懂严明军纪,这也是孙武为什么要斩杀吴王爱妃的苦心.无论是一个将军,还是一个管理者掌握了这五个要素,也就明白了管理的真谛,可谓将道.
孙子曰: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此句有些像明清师爷们的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守则,但我觉得更深层含义是告诉我们,一定要做到君将一心,将士一心,这样才能够皆大欢喜.虽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如果真这么做了,恐怕会赢在有形战场,败在无形战场.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兵法之道其实就是诡道,诡道其实就是谋略之道;在战场上,谋略要比拼杀重要的多.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正如司马迁形容张良一样,懂得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之外.
《孙子兵法》·作战篇
孙子曰: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正如“兵者,凶器也”只有深入了解用兵的害处,才能做到孙武在开篇提到的慎战、止戈本义,如果只知道好处,那么难免会一味好战,不可一世.再者,只有充分了解用法的好处和害处,才能再实战中尽力让敌人不仅处于战事劣势,还会处于失去人心的孤立状态.
孙子曰:故兵贵胜,不贵久.
用兵和做事一样,要讲究干净、利落.就像高洋小时候快刀斩乱麻一样,也像亚历山大破解小亚细亚谜团一样.如果事情拖得太久难免会发展复杂化,夜长梦多.但有时候有些事还是要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正所谓事缓则圆嘛!
《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句话可谓孙子兵法精髓,也是孙武追求的兵家最高境界.如何不战而胜?无非三种可能:攻心完胜;谋略巧胜;强兵威胜;空城侥胜.但无论做到哪一点都可谓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
孙子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孙武再次强调列兵非好战、慎战思想.应当尽量用谋略、交际来解决问题,动手动脚实属无奈,能避免就避免.当然如果文的不行,只能用武的,这实在是无奈之举.
孙子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高手过招打的是心战,这就需要对对手的深入了解.认真研习对手以往的出招,从中寻找出规律和弱点,根据这些制定相应策略,攻击弱点,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才能屡战屡胜.否则一切皆有可能.
《孙子兵法》·军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用兵、做事要先保护好自己不给对手留下可以攻击的弱点,再集中精力寻找对手的弱点并给予致命一击.有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味.
孙子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要像勾践、司马懿那样能够懂得忍耐、隐忍.但一旦形成就像勾践吞吴、司马懿代魏一样杀对手个片甲不留.忍字很有学问,你在忍,但对手也知道你在忍,这叫忍耐;你在忍,但对手却不知道你在忍,这叫隐忍,隐忍才是忍的最高的境界,勾践、司马懿无不是隐忍境界.
《孙子兵法》·兵势篇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用兵和做人一样,有着让人看到并着重关注的面牌,但更有让人不易察觉的底牌,而底牌才是制胜的关键.就像李自成过分关注吴三桂这张面牌,却无视了多尔衮这张底牌.正所谓“睁着眼睡觉,闭着眼数钱—没真的.”有时为了更加诡秘,甚至以正为奇,以奇为正!
《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抢占先手确实能够起到主动作用,但也并不是都是这样的,当年宫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比剑时候就是宫本故意玩来,后发制人战败小次郎.
孙子曰: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此句和孙膑兵法中必攻不守有不谋而合之处,就像射门一样要朝守门员不能接住的地方.
孙子曰: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犹如风清扬传授令狐冲独孤九剑一样行云流云、任意所至,无招胜有招.有招可以破招,但无招怎么拆招呢?也如张三丰传授张无忌太极拳和太极剑时候忘记一小半、忘记一大半、全忘记了.交手时候想起什么招,用什么招?可谓之神.

《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一个团队在于士气和斗志,这也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如果一个团队连灵魂也失去了,那么跟行尸走肉也没什么区别了,虽生犹死.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必须要有一颗恒心,这颗心就是坚忍,拿破仑说过,胜利属于最坚忍之人!
《孙子兵法》·九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作为管理者还是尽量要在不影响战场胜利结果的前提下,遵循君命.否则只会赢得了有形的战场,却丢掉了无形的疆场!
《孙子兵法》·行军篇
孙子曰: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念打仗不是打架人越多越好,势弱不怕,只要对对手有充足的了解把握好生理和心理的弱点,讲自己的团队凝成一个拳头,向对手弱点巧妙击去,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战胜的对手呢?
《孙子兵法》·地形篇
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纵观历史,为什么东吴、蜀汉、南朝、十国能够存在呢?从地利角度看,只因望江兴叹和蜀道难于上青天.
《孙子兵法》·九地篇
孙子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竞争、做事一定要善于另辟奇径,这样才能让对手面临一种从天而降,不知所措的感觉.犹如邓艾大军突然出现在蜀汉都城前一样,也和孙膑兵法中“必攻不守”不谋而合.
《孙子兵法》·火攻篇
孙子曰: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火攻的事例太多了,史不绝册.但火攻必须要和天时配合好,否则到时只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嘛!诸葛亮当年不就因为天降大雨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司马懿死里逃生.
《孙子兵法》·用间篇
孙子曰: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如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呢?关键在于如何去了解对手的动向和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如此必须要舍得一些小钱来剩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大钱.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史记曰: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1]?”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孙子兵法确实是十三篇,而非八十二篇.孙武也现身说法,兵法不仅可以用于战场,也可以用于非战场.至此对于孙子兵法为什么会流传千古不衰,并且应用于各个领域也就见怪不怪了.
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君心伤不起啊!孙武虽赢得有形战场的胜利,却败在了日后的无形疆场上.
孙子兵法中的“道”的含义是什么,且做详细解释
xtman1年前5
站着说话腰也疼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要解释这里的“道”,其实孙子自己在其他篇章中有说,我姑且举个旁证;

《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有这样一段话:阖闾曰:“古今之皆言治国有道.有道者善治,善治者固成.孰有道,孰无道?孰善治,孰无治?孰固成,孰先亡?”对曰:“明君之间也.古今之天下者,民之天下也.故民大君小有道也,君大民小无道也.治者正理安民也.故义大亲小善治也,亲大义小无治也.民害者国强也.国强则民善用,善用则不乱,不乱则固成.故古今亩大税小固成也,亩小税大走亡也.
五事之首的“道”,孙子其实说的很清楚,核心在于,“与民之共利,除天下之共忧”,《淮南子•兵略训》类似的一段话,即:“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顺道而动,天下为响;因民而虑,天下为斗.”这段话的意思说明:“道”既反映了民众物质方面的需求,也反映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它是通过相同的利益、相同的情感和相同的理想将民众结为“相死”、“相成”、“相助”的一个整体.所以说,“顺道而动”,就会得到天下的响应;为民众而考虑的目标,必将会成为广大民众为之而奋斗的目标.
孙子之所以称之为兵圣,在于其用兵的战略高度,开宗明义,战略高度很高,所以上来就阐述的是“道”,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其实就是用兵必须考量与战争相关的政治因素,包括战争的目的和性质. “道”的运用在于可以使民众与统帅同心,为了实现统帅确定的目标,民众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并且没有丝毫的疑惑和犹豫.
考虑战争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考虑战争的政治目的和政治要求,分析和判断战争是不是正义的,是不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不是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判断战争能否获得民众的支持.如果有了“道”,我们就可以调动起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就会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战争伟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在失传数千年的《军政》中有一个章节叫做《道行》,我藏有这个篇章,就公布一下,也很详细的阐述了孙子开篇的“道”,这也说明孙子的兵书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际上孙子也是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备注:军政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的主要军事著作.与之同等的还有《军志》.是西周时期萌芽形态的兵书,早已失传.
《军政》之《道行》曰;止道之灾曰五;曰耗;曰屈;曰陵;曰挫;曰疲;
有灾而眎,行应之原曰九;曰不知明;曰不知胜;曰不知会;曰不知过;曰不知心;曰不知机;曰不知殃;曰不知备;曰不知借;
止道行;行必大灾也,信观天下败者;皆行止道也;止道者;逆天而行;逆地而行;逆人而行;逆法而行.天下胜者;皆行启道也.启道者;顺行也;顺行者;顺天而行;顺地而行;顺人而行;顺法而行,故而道行者;知顺知逆;兵胜也;启道止道;顺逆之道;麟凤之将;王霸之道.
白话翻译:
《军政》兵书中《道行》这个章节中说:自取灭亡的灾祸的有五种:一是‘耗兵’二是‘屈兵’三是‘陵兵’四是‘挫兵’五为‘疲兵’;
有了灾祸而视察其原因,行动应验上面(五种情况)的原因有九条:
一;不知道用兵的客观规律,军队作战失败;
二.不知道不懂得政治胜利和军事胜利之间的关系,军队屡屡陷入困境;
三、不知道用兵聚散离合的关系,军队不能建立大功;
四、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军队丧失民心;
五、不知道正心诚意,心浮气躁,军队混乱;
六、不知道抓住有利的条件而疏忽懈怠,面临有利的时机却迟疑不决结果错失战机;
七、不知道祸害会给军队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八、不知道需要做好充分的战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战;
九、不知道善于凭借什么样的有利条件来加强军队的力量;
大家看第二条“二.不知道不懂得政治胜利和军事胜利之间的关系,军队屡屡陷入困境;”,这个说的就是孙子描述的“道”,在不遵循情况下的后果.
韩信老兄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曾经异常激动,特别写了一个“读后感”,当然这个读后感后来也失传了,我特地从收藏的兵书中找出来,公布下下,他说:“按照自取灭亡的方式行事必定会带来大的灾祸.我(韩信)观察天下失败的例子,都是按照自取灭亡的方法行事.自取灭亡的人,不遵循天时地利人和及正确的方法而自以为是.天下能够取得胜利的例子,都是按照客观规律行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是因为顺应行事,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及正确的方法,所以懂得按照客观规律行事的人,知道什么是顺应什么是逆反;军队就会战胜;遵循或违反客观规律对应着顺应或逆反;有着聪明才智的将领,才是“麟凤之才”.”
----------------------------------------------------------------------------------------------------------------
孙子兵法十三篇(宋本)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再次我们要特别注意老子说过的一句话:“弱者,道之用.”,后来建国后出土的《黄帝四经》里的“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
这里谈的“道”和孙子开篇说的五事“道”还不是一个道,切勿混淆.他和孙子的“兵者,诡道也.”中的“道”才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客观规律.中国《易经》对 “道”的解释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从对立统一规律的角度揭示“道”的涵义.对立统一规律是决定事物变化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它是基于矛盾体中两个对立面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本质联系而形成的一条规律.
「道」本义为「道路」后引伸有「可为人所遵行」之义,〈礼记.中庸〉:「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故引伸有「规律、规则、常法、常理」之义,而这些义项皆有「不变或难变」之意.故所谓「诡道」乃是「违反常理、常规、常法」的意思.而「诡、诈」之所以为类义.〈淮南子.主术〉:「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高诱注:「拂,戾也.诡,违也.」;〈汉书.武五子传〉:「愿诡祸为福,皆放逐之.」颜师古注:「诡犹反.」;〈汉书.扬雄传〉:「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颜师古注:「诡,违也.」;〈后汉书.仲长统传〉:「算十世而为之者,八九焉.不此之罪而彼之疑,何其诡邪?」李贤注:「此谓后党,彼谓三公也.诡,犹违也.」故知「诡」即「违反」之义.
所以大家理解“诡道”,核心是要知道他是一个一个偏正复合词,“诡”是修饰“道”的,这里重在“诡”字,被西方媒体和
美国军方广为关注的中国学者写的《超限战》中,也提到的“偏正律”法则,也就是著名的“偏正超限战”的军事战略,说的就是这种“偏正复合”.
13篇孙子兵法反映了孙子的什么军事思想
13篇孙子兵法反映了孙子的什么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攻13骗分别为什么,反映了孙子什么样的军事思想字数尽量少点
Twala1年前1
水的ee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论著,总结了当时军事斗争的经验,揭示了战争中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胜败等范畴的对立和转化关系,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这说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已经饱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风林火山原话是什么?好像是孙子兵法里的
风林火山原话是什么?好像是孙子兵法里的
还有第三句什么徐什么林的什么意思?
yxn8861年前1
艳过留痕66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孙子兵法计篇中那些句子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关
海南子1年前2
努尔哈赤111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五事七计”都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有关.这些条件是庙算的基础.
孙子兵法的四个军事观点是什么
changyuan0071年前1
火箭VS火箭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这个问题是《马骏说孙子兵法》中的.这四个观点是:
1.“利害相辅”的观点.
2.“有备才能安”的观点.
3.“慎战”的观点.
4.“威慑”的观点.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这句军事名言 出自于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这句军事名言 出自于孙子兵法
这句话的错误在哪里
福慧双修1年前1
哥舒夜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孙子兵法中的这句话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而不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问题说明了孙子对于知晓敌人和我方的情况是有侧重点的,知己容易,知彼难,所以先要把知彼放在第一位.即使对于自己很了解了,如果不了解敌人的情况,或者是不先了解敌人的情况,就不可能百战不殆.因为战争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是双方的斗智斗勇,不先了解敌人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战略战术部署,就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提问者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错误的.
说出下列著作的作者诗经,离骚,道德经,孙子兵法,伤寒杂病论,论衡,史记,齐名要术,水经注,兰亭序,神灭论,大唐西域记,缀
说出下列著作的作者
诗经,离骚,道德经,孙子兵法,伤寒杂病论,论衡,史记,齐名要术,水经注,兰亭序,神灭论,大唐西域记,缀术,梦溪笔谈,授时历,资治通鉴,窦娥冤,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浅葱2仁仁2生生1年前1
SAsura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诗经》:《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作者多不可考
《离骚》:屈原
《道德经》:老子
《孙子兵法》:孙武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论衡》:王充
《史记》:司马迁
《齐名要术》:贾思勰
《水经注》:郦道元
《兰亭序》:王羲之
《神灭论》:范缜
《大唐西域记》:玄奘
《缀术》:祖冲之(一说祖暅)
《梦溪笔谈》:沈括
《授时历》:许衡
《资治通鉴》:司马光
《窦娥冤》:关汉卿
《本草纲目》:李时珍
《天工开物》:宋应星
《农政全书》:徐光启
《三国演义》:罗贯中
《西游记》:吴承恩
《水浒传》:施耐庵
《红楼梦》:曹雪芹
学习孙子兵法对日常生活的启示
hmy168611年前1
chenying020301 共回答了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军纪在于严明,叫我们做事要严肃认真对代.知己知彼,教会我们做事要先了解情况不可盲目下手.
英文孙子兵法:Planning befoer going to war 和 The army survives by t
英文孙子兵法:Planning befoer going to war 和 The army survives by treachery 在中文中怎么说?
原版清夜无尘1年前3
yz4231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孙子兵法中没找到对应的原句.
Planning befoer going to war 是有备无患的意思;The army survives by treachery 是兵不厌诈的意思.
看到孙子兵法里面有个字不认识,想知道怎么念
看到孙子兵法里面有个字不认识,想知道怎么念
栗马肉食,军无悬【水缸的缸字右边的工字换成瓦字】
酒和泪的缠绵1年前1
我的…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fǒu
 ◎ 古同“缶”.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
孙子兵法请问上次回答我这个问题的朋友能帮我再回答一次吗,九变篇到九地篇讲的都与地形有关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孤单落寞1年前1
lijin8023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85.7%
《九变》篇主要论述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孙子认为,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设法威胁、挫折和困扰敌国,以利诱敌,才能常备不懈,使敌无机可乘.只有全面看待利弊,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方能根据具体情况,趋利避害,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行军》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配置、组织军队,观察判断敌情和团结将士.孙子认为,行军作战必须占据便于作战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于根据地形配置兵力,必须对敌情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善于深谋远虑,从现象到本质,对各种症候作出正确的判断.孙子还指出,将帅只有在取得士卒的信任后,才能用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好士兵,率领全军去争取胜利.
《地形》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孙子认为,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将帅应重视地形,善于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础上,将帅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确判断敌情,以夺取胜利为行动的唯一准则,并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心,服从指挥,那就能无往而不胜.
《九地》篇论述了在九种不同的作战地区指挥作战的原则.孙子认为,在不同的作战地区,将帅应根据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动.用兵的原则在于善于发现敌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备,迅速行动,集中兵力,抢先攻占其战略要地,以压倒敌军的抵抗.
论语作者()学派()道德经作者()学派()孙子兵法作者()学派()韩非子作者()学派()
秋叶未眠1年前1
wangbois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韩非子》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综上所述,论语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学派(儒家)道德经作者(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学派(道家)孙子兵法作者(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学派(一般认为他是属于兵家)韩非子作者(韩非)学派(法家)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字车加(去掉单人旁)偾,车加(去掉三点水)温,这两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langkesashou1年前1
cici10575590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孙 子 曰 :凡 用 兵 之 法,全 国 为 上,破 国 次 之* ; 全 军 为 上,破 军 次 之 ; 全 旅为 上,破 旅 次 之 ; 全 卒 为 上,破 卒 次 之* ; 全 伍 为 上,破 伍 次 之.是 故 百 战 百 胜,非 善 之 善 者 也 ; 不 战 而 屈 人 之 兵,善 之 善 者 也.
* 注 释
1.全 国 为 上,破 国 次 之 :上 策 为 使 敌 国 保 全 而 屈 服,攻 破 敌 国 为 次 策.
2.卒 :古 军 队 编 制,百 人 为 卒.
--------------------------------------------------------------------------------
十 六.
故 上 兵 伐 谋*,其 次 伐 交*,其 次 伐 兵,其 下 攻 城.
攻 城 之 法,为 不 得 已.修 橹 辕 辊*,具 器 械,三 月 而 后 成,距 瘭*,又 三 月而 后 已 ; 将 不 胜 其 忿 而 蚁 附 之*,杀 士 三 分 之 一 而 城 不 拔 者,此 攻 之 灾 也.
故 善 用 兵 者,屈 人 之 兵 而 非 战 也,拔 人 之 城 而 非 攻 也,毁 人 之 国 而 非 久 也,必以 全 争 于 天 下,故 兵 不 顿* 而 利 可 全,此 谋 攻 之 法 也.
* 注 释
1.故 上 兵 伐 谋 :用 兵 之 道,以 计 谋 取 胜 为 上.
2.伐 交 :以 外 交 手 段 瓦 解 敌 人.
3.修 橹 辕 辊 ; 橹,大 盾.辕 辊,(fen,wen),攻 城 之 车 具.
4.距 瘭 ; 修 土 山 以 越 过 城 墙 进 攻.瘭 (yin),通 “ 堙 ”,土 山.
5.蚁 附 :士 兵 多 如 蚂 蚁,缘 城 墙 而 上.
6.顿 :疲 惫 受 挫.
--------------------------------------------------------------------------------
十 七.
故 用 兵 之 法,十 则 围 之*,五 则 攻 之,倍 则 分 之*,敌 则 能 战 之*,少 则 能 逃 之,不 若 则 避 之.
故 小 敌 之 坚,大 敌 之 也*.
* 注 释
1.十 则 围 之 :如 有 十 倍 兵 力 则 围 困 敌 人.
2.倍 则 分 之 :兵 力 两 倍 于 敌 人 则 可 夹 攻.
3.敌 则 能 战 之 :势 均 力 敌 则 奋 力 抗 击.
4.小 敌 之 坚,大 敌 之 擒 :弱 兵 如 固 执 坚战,必 为 强 敌 所 擒.
--------------------------------------------------------------------------------
十 八.
夫将 者,国 之 辅 也.辅 周* 则 国 必 强,辅 隙* 则 国 必 弱.
* 注 释
1.辅 周 :才 智 周 备 去 辅 国.
2.辅 隙 :辅 国 有 缺 点.隙 :有 所 缺.
--------------------------------------------------------------------------------
十 九.
故 君 之 所 以 患 于 军 者 三 :不 知 军 之 不 可 以 进 而 谓* 之 进,不 知 军 之 不 可 以 退 而 谓 之 退,是 谓 縻 军*.不 知 三 军 之 事 而 同* 三 军 之 政 者,则 军 士 惑 矣.不 知 三 军 之 权 而 同 三 军 之 任,则 军 士 疑 矣.三 军 既 惑 且 疑,则 诸 候 之 难 至 矣,是 谓 乱 军 引 胜*.
* 注 释
1.谓 :使.
2.縻 军 :束 缚 军 队.縻 (mi),束 缚.
3.同 :( 外 行 ) 干 预.
4.乱 军 引 胜 :自 乱 其 军 引 敌 取 胜.
--------------------------------------------------------------------------------
二 十.
故 知 胜 有 五 :知 可 以 战 与 不 可 战 者 胜 ; 识 众 寡 之 用 者 胜 ; 上 下 同 欲 者 胜 ; 以 虞待 不 虞 者 胜* ; 将 能 而 君 不 御 才*.此 五 者,知 胜 之 道 也.
* 注 释
1.以 虞 待 不 虞 者 胜 :有 准 备 对 无 准 备,自 可 得 胜.
2.将 能 而 君 不 御 者 胜 :将 帅 有 能 而 君 主 不 加 干 预 者 胜.
--------------------------------------------------------------------------------
二 十 一.
故 曰 :知 彼 知 已 者,百 战 不 殆* ; 不 知 彼 而 知 已,一 胜 一 负* ; 不 知 彼,不 知 已,每 战 必 殆.
* 注 释
1.殆 (dai):危 殆,危 险.
2.一 胜 一 负 :或 胜 或 负,无 必 胜 之 把 握.
孙子兵法名句及解释帮忙长几个名句,并写出其对应的翻译,
雨天3331年前1
搂猫睡的耗子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兵者,诡道也.
译文: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
2.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译文:攻击敌人无备的地方,出乎敌人意外的行动.
3.知己知彼,百战不贻.
译文: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4.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译文:善于作战的人,要依靠有利的态势取胜,而不苛求将吏的责任.所以能选择将吏,去利用各种有利的态势.
5.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译文: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后发展为:善战者,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熟悉点的就这几个.楼主将就用吧
疾如风,徐如林.的意思是什么如题,知道多少说多少出自孙子兵法的这句话掠夺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侵吞之势如海
疾如风,徐如林.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知道多少说多少
出自孙子兵法的这句话
掠夺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侵吞之势如海潮
炫彩漠风1年前1
abezws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出兵快如风
安顿下来如林木般不为所动
关于孙子兵法行军篇的三个问题1.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视生处高的翻译说是在居高向阳、视野开阔的地方驻扎,为什么
关于孙子兵法行军篇的三个问题
1.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视生处高的翻译说是在居高向阳、视野开阔的地方驻扎,为什么要驻扎在向阳的地方,而且太阳的位置一天中都在变,是向东还是向西?
2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汭,令半济而击之.怎么在敌人渡一半河时攻击啊,除了弓箭想不到其他的了.
3欲战者,无附(近也)于水而迎客.为什么不能在水边布阵,敌人刚上岸还没怎么准备好,直接攻击不是更有效吗?
ellen_woo1年前1
bilijean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1.这个地方也不是严格跟着阳光走,只是说要在向阳干燥的地方,不是阴暗潮湿的地方.这种地方士兵不容易得病.可以理解为山的南坡.
2.这是说让敌人渡过河的一半再攻击.是敌人一半在水里,一半过了岸,我方向敌人已经渡过的一半士兵展开攻击,这样敌人行列不齐,渡过河的一半在我方的冲击下会倒退,冲散水中的部队,乱了阵脚,容易被打败、淹死.
3.这是说我方不要在水边驻扎迎敌.如果在水边布阵,容易被敌人用强大的兵力赶下水去,我没处撤退.一般部队要选择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布阵迎敌比较理想.不是说敌人刚上岸,我方不在水边布阵.这与上文说的是两回事.
孙子兵法?'兵形若水'的'形'是何意?用谋的最高境界是'藏于九天之下,行于九天之上'吗?
风吹过的厦天1年前1
hongrenlang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势”是运用军事实力创造的不可阻挡的军事态势,是动态的过程.是军事力量的运用方式.“兵形若水”的形是形态、形迹.用谋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 胜可知而不可为?
非常酷女1年前2
331308177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胜利与否可以由我们来推导,但是决定胜利的因素却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有点类似于尽人事听天命)
能推荐一些关于权术和计谋的书吗还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我看过了
毛脚毛手1年前1
xiaguolian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六韬》
  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六韬》一书,在军事方面,主张“伐乱禁暴”,“上战无与战”,强调“知彼知己”,“密察敌人之机”,“形人而我无形”,“先见弱于敌”.要求战争指导者“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战略战术.
  《三略》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与《六韬》齐名.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入.
  《孙子兵法》
  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自公元600多年左右,《孙子》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国.最初书版被带到日本,及后至东南亚,再至西方各国.
  《吴子》
  主要总结了战国时期的实战经验,与《孙子》一起并称“孙吴兵法”.非常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以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将孙吴并称,宋代将《吴子》列入《武经七书》,无疑是公允.
  《尉缭子》
  《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此书仍有其时代局限,书中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其半,威加海内”,算是一种血腥的屠杀,令人发指.
  《司马法》
  又称《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相传是姜子牙所写.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初期齐威王命令大臣追述古代的司马兵法,同时也把春秋末期齐景公时的将军司马穰苴的兵法附入其中.《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司马法》中主要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军礼和军法,对于礼学研究非常重要,受到历代兵家和史学家的重视 .
  《唐太宗李靖问对》
  又称《李卫公问对》该书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全书共有98次问答.这种体裁结构虽松散,但论及之处颇为广泛,并常旁征博引,对前人军事思想大胆地评说扬弃.虽是问对,却是有问无对,盖唐太宗本是一位娴于骑射、富有疆场战斗经验的马上君主,而李靖又是满腹韬略的军事家,他们之间的问对,往往能相互引发,启迪军事思维.譬如李靖对用兵“奇正”的独到见解,则是与唐太宗思维碰撞之中产生的.
求孙子兵法中的经典语句!帮忙把你所知道的《孙子兵法》中的经典语句告诉我!谢谢比如“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求孙子兵法中的经典语句!
帮忙把你所知道的《孙子兵法》中的经典语句告诉我!谢谢
比如“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eadcrjtl1年前1
紫焰zy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90.9%
“故兵贵胜,不贵久.”
任何战争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怎样让损失最小很重要.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不但可以利用敌将的缺点,优点也可以加以利用,太绝了..
孙子兵法中的地形篇?孙子兵法中提到过六害之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些地形分别为什么很危险?
天香鸣玉1年前3
vengdu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72%
绝涧;溪谷深峻,水流其间 天井,类似于盆地 天牢,高山环绕,易进难出 天陷:地势低洼,道路泥泞 天罗:草深林密,难以出入 天隙:两山相向,涧道狭窄
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出自_ 论语 孟子 韩非子 孙子兵法 2.垂和再字的最后三笔的顺序
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出自_ 论语 孟子 韩非子 孙子兵法 2.垂和再字的最后三笔的顺序
A.竖横横 竖横横 B.横横横 竖横横 C.竖横横 横竖横 D.横横横 横竖横
3.下列没有语病的是
A.听到这个消息,我小声的议论起来.
B.我们要发挥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C.小刚认识并改正了错误.
D.这个工厂请劳模经常做报告.
4.下列有语病的是
A.在公共场所,我们应该维持清洁.
B.看了这本书,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C.我的妹妹昨天加入了少先队.
D.别人提的意见就算不完全正确,我们也养虚心听取.
5.下列中,问号使用正确的是
A.明天的会议是你去呢?还是我去呢?
B.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C.你想去哪里?小林.
D.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单钓二五眼1年前1
snake_0221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1、孟子
2、C
3、C
4、A
5、B
我有个字不认识,朋友们帮我一下这个字是孙子兵法里面的,这个字组成是这样的:取“饷”字左边的反文旁,右边一个“鬼”字,是左
我有个字不认识,朋友们帮我一下
这个字是孙子兵法里面的,这个字组成是这样的:取“饷”字左边的反文旁,右边一个“鬼”字,是左边结构
这个字是孙子兵法里面的,这个字组成是这样的:取“饷”字左边的反文旁,右边一个“鬼”字,是左右结构
暗斥1年前1
zzetsuai_89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馈赠的馈(我查过了)
韩信背水一战中用了孙子兵法中的什么战略
huhuwaoo1年前1
lougan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兵法·九地篇》
七十九:是 故 散 地 则 无 战,轻 地 则 无 止*,争 地 则 无 攻,交地 则 无 绝*,衢 地 则 合 交*,重 地 则 掠*,圮 地 则 行,围 地 则 谋,死 地 则 战.
八十六:是 故 散 地,吾 将 一 其 志; 轻 地,吾 将 使 之 属*; 争地,吾 将 趋 其 后*; 交 地,吾 将 谨 其 守; 衢 地,吾 将 固 其 结*; 重 地,吾 将 继 其 食*; 圮 地,吾 将 进 其 涂*; 围 地,吾 将 塞 其 阙*; 死 地,吾 将 示 之 以 不 活*.
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中孙子认为谋攻敌国的最高明用兵原则是什么?强调的是一个什么字?
岚野1年前1
我只是qq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在这段中,孙子强调的是一个字:谋.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经常说的不战而胜.谋功篇中提到了谋攻的几个层次,分别为伐谋(用计策),伐交(通过外交手段),其次伐兵(在远离城池的地方打仗),...
怎么样看懂古代的文言文我看孙子兵法.第一变,能懂10% 这些.1年多没看,第2次看,能懂40% 左右我看道德经 能懂40
怎么样看懂古代的文言文
我看孙子兵法.第一变,能懂10% 这些.1年多没看,第2次看,能懂40% 左右
我看道德经 能懂40% 左右
而我看三字经,居然能懂90% 以上~
我知道三字经是最基础的.问题是怎么能把文言文的古代书 看懂
当然不要看注解,
胡萝卜心1年前4
超级萨其马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6%
从你说你能看懂三字经等这些书籍说明你的文言文功底和理解能力是不错的.至于你说看不懂孙子兵法那也是正常的,兵法者,用兵之习册也.是人家古人学习用兵之道的书籍,既然是学习用的书籍就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就好像现在的医书等专业书籍,那也不是一般能识字的人就能看懂的,因为他里面会出现一些专用名词.这些名词对一个正常的没有太多涉猎这方面的知识的人自然就有些云里雾里,你看兵书也一样,因为你在古文的知识上就相当于一个正常的识字者.而你涉猎的兵家之事又不多,所以你看不懂.比如我说敌兵如流失.如果你知道流失这个词是乱箭的意思那么你自然也就知道我是在说敌人的军队很乱.要是你对这些感兴趣那你只有多多阅读关于古代战事的书以对兵家之事多多了解,那时再看自然就懂了.当然你要看别的具有那么些专业性的东西自然也要像这个一样,就好比道德经,这是一部哲学系的书籍.要看懂它当然也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在阐述哲学知识方面时的用词和讲述方法等等.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著作.很难真的读懂.如果要想深入研究那么我建议你先多看看庄子的东西.庄子是老子精神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因为庄子讲述道理喜欢以寓言的形式所以庄子的东西容易被理解,这也是我推荐你从庄子侧入对道德经的研究的最大理由.
孙子兵法里有围魏救赵,那孙武的后人孙膑在战国时期,桂陵之战中围魏救赵,那是不是说明孙膑用的是孙武的孙子兵法,而不是孙膑自
孙子兵法里有围魏救赵,那孙武的后人孙膑在战国时期,桂陵之战中围魏救赵,那是不是说明孙膑用的是孙武的孙子兵法,而不是孙膑自己原创的?
苏术1年前1
05wl 共回答了29个问题 | 采纳率86.2%
孙子兵法一共只有十三篇,名称是始计篇、行军篇、谋攻篇等,全是叫什么篇.里面是没有围魏救赵这一说的,况且孙武(即孙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时候还没有魏国、赵国呢,他怎么可能穿越?三十六计中倒是有围魏救赵一计.
孙子兵法中“因利而制权”有几种解释?
竹取6201年前1
风门岭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8.5%
只有一种:根据利害关系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明明在看一本孙子兵法,几天后,没看过的页数正好是已经看过的1.5倍.他看了全书的百分之几?
五更原稿1年前1
潇湘浪子_aa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1÷(1+1.5)=1÷2.5=40%
孙膑不但留下了和齐威王赛马的故事,还有著名的孙子兵法.这句话对吗
jkbl1591年前1
506501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70%
不对呀!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不是孙膑!
名词解释一下孙子兵法中的-“形篇”
terraneo1年前2
Misu0504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整个孙子兵法的《形》篇讲的就是军事实力.形的原义是器,指物质,就是指物质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实力.
孙子兵法中认为决定战争的主要因素有哪几个方面,举例谈谈如何理解
孙子兵法中认为决定战争的主要因素有哪几个方面,举例谈谈如何理解
明天考军理了= =求大神拯救.拜谢不止.
没有尾巴1年前1
十一夜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我这是从新浪某人的博客上转来的,觉得他说的很不错,贴给你.但愿对你有用.

综观孙子的论述,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如下各项:
(一)政治
在《孙子·计篇》中,孙武提出,关系到战争胜负的有五方面的情况,其中“一曰道”.他把“道”放在诸种因素的首位,认为在战争中是起着决定作用的.
什么是“道”?在春秋末期,各人有各人的解释.“道”在老子那里,被说成是能生出于地万物的本体.他说:“有物混成,先大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二十五、四十二章)“道”在孔子那里,是指封建领主制的稳定秩序.他说:“齐一变至于鲁,昏一变至于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怔伐自诸侯出.”(《论语·雍也、季氏》)孙子解释“道”的意义,与老子、孔子全然不同.他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①在孙武看来,“道”是这样一种境界: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民乐为君用,生死与共.显然,这是封建社会中理想的政治状况.孙武又指出,在判断战争双方谁胜谁负时,首先要比较:“主孰有道?”这也就是说,那一个君主能取得民众的支持,在政治上有一套安国悦民的办法.
孙武把“道”即政治放在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的首位,是有其远见卓识的.
这种见识,来自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上的战争,如商汤伐桀、武王代纣、周公东征,都是因为君主有“道”,深得民心,在政治上处于优势而战胜强敌的.据说,商汤伐桀时.“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孟子·梁惠王下》)武王伐纣时,周人的军队明显地少于商纣,但是,“王赫奋烈,八方咸发,高城若地,商庶若化”(《逸周书·武寤解》),很快取得了胜利.《荀子·王制》称:“周公南征而北国怨,曰:‘何独不来也?',东怔而西国怨,曰:‘何独后我也?'”.显然,周公也是因为“有道”,他的政策得到人民的拥护,故东征时势如席卷,迅速平定了四方的叛乱.再如,春秋末年越国攻吴的战争,由于越王勾践礼贤下士,与人民同舟共济,因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国语·越语上》),全国上下,意气风发,同仇敌忾,终于在连战皆捷之后,灭亡了吴国.当时的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政治有“道”,能够“令民与上同意”,就会在作战中发挥出最大威力,是制胜敌人的首要因素.
①“而不畏危”,竹简作“民弗诡也”,意即人民不违背上级命令,逃散或投降.竹简本与今传本均合理可通.
(二)经济
孙武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是战争胜负的重要依据.他在《形篇》中说: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上述的“度”、“量”、“数”,就是指疆域的大小、物产的多少、人口的众寡.由这些而形成“称”,即实力的强弱,从而决定战争的胜负.显然,在孙子看来,一个国家的土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数目、经济实力,在战争中起着直接作用.
孙武的这一思想,也是从当时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出来,又被历史反覆证明了的,春秋时期,列国数百,战事频繁,霸主更迭.而在这长期的兼并战争中,能够左右局势而充当霸主的,就是齐、晋、秦、楚、吴,以及后来的越等大国.其中,北方的晋和南方的楚,在疆域广大、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实力强盛方面,尤居于领先地位,因而左右局势和充当霸主的持续时间也最长.夹在大国中间的中小国家,如郑、宋、鲁等,对于大国的进攻只能招架而无法还手,它们只有依附于一个大国才能生存下去.所以鲁国的子服景伯说:“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左传·哀公七年》)大国和小国之间战争的胜负是如此明显,它们之间竟是“事”和“保”的上下级关系.可知,孙武的度、量、数、称生胜的观点,在通常情况下都是正确的.
(三)军事
双方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战争的胜负起着主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普通常识.但军事力量的强弱,不仅要看军队数量的多少、武器的优劣,还要看许多其他情况.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66页)孙子深深得懂得这一点,他在《计篇》中提出,判断战争的胜负,在军事上要了“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土卒孰练?赏罚孰明?”在《谋攻篇》中,他又指出:“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显而易见,军事力量的强弱,除了军队的数量和武器之外,还要看将帅的才能、士兵训练的程度、军队法纪的执行情况、作战指挥的得当与否等等.孙武这种把军事上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比较的观点,应该说是相当全面的.
战争双方军事力量的强弱是由许多综合因素决定的,这只要观察春秋时的一些战例便可以明了.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鲁军由于有军事家曹刿作参谋,巧妙地掌握好出击的时机,终于击败了这个大国之师,鲁国作为一个中等国家显示了较强的军事力量.再如公元前597年晋楚之战,晋国出动了三军救郑伐楚,军队人数众多,武器装备也是不弱的.但由于将帅之间意见不统一,中军元帅苟林父指挥无能,与楚对峙而不作战斗准备,军队又缺乏严格的纪律,这就大大削弱了晋国的军事力量.至楚“疾进师,车驰卒奔”;向晋袭来,晋帅在慌忙中竟“不知所为”(《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军士气不振,夺舟渡河而逃,终于一败涂地.上述战例充分说明,孙武关于衡量军事力量,不但要看“兵众孰强”,还要看“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土卒孰练、赏罚孰明”的思想,是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四)外交
在战争中通过外交途径争取与国、孤立敌国是制胜的重要手段.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谋攻篇》)又说:“衢地则合交”;“必争天下之交,必养天下之权.”(《九地篇》)显然,在孙武看来,外交活动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它可以造成各方面的优势,导致对敌战争的胜利.
春秋时期,诸侯国家林立,要想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开展外交活动.
“伐交”在春秋时期有着广阔的活动天地,是各诸侯国在战争中经常采用的.如公元前632年,楚军围宋、宋人求救于晋.晋国为了联合齐、秦一起伐楚,采用了军事家先轸的建议:一方面,使宋人以土地贿赂齐、秦,请齐、秦劝楚释宋之围;另一方面,晋国又拘执曹君,分曹、卫两国的土地以与宋人.这样,楚国因曹、卫,必不答应齐、秦的劝说;齐、秦喜得宋之赂,又见楚不听其劝说,必来参与对楚的战争.事情果如先轸的预料,齐、秦与晋一起参加了对楚的城濮之战,为晋国在这次战争中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又如公元前630年,晋、秦联合围郑.郑国派大夫烛之武见秦君说:”秦、晋围郑久,郑国知道自己快要亡了.如果郑亡而为秦邑,则要越过晋国而有之,这实在是很难的为什么要亡郑而增益晋呢?秦现在若舍郑不围,则秦以后有使节东来,郑可尽地主之谊提供各种方便.且晋人怎有满足的时候?既东略郑,又必欲西进.如不损害秦国,其土地将从何而得?”经过烛之武的一番游说,秦国果与郑盟而释郑之围,晋国见秦改变态度亦罢兵而去(见《左传·僖公三十年》).这一次,郑国通过外交活动而不用兵刃,解了秦、晋之围.
到了战国时期,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伐交”也就愈趋活跃.
当时由于秦国的强大,在外文活动中又产生了联合东方六国以对付秦国的“合纵”和以秦为中心对东方六国各个击破的“连横”以及“远交近攻”等策略,更形成了一批专事在各国游说、进行外交活动的策士.外交活动的作用较春秋时更为显著,它的成败往往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如公元前313年,秦欲伐齐,而恐齐与楚纵亲,就派张仪使楚,佯以商于之地六百里赂楚.楚怀王贪于得地,即使人与齐绝交.与此同时,秦亦使人至齐,与之谋合.结果,秦国彼坏齐,楚联盟的外交活动成功了.次年,楚国因被秦欺骗愤而出兵攻秦,由于受到齐、韩等国的联合夹击,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而甲士八万被斩,大将屈被俘,汉中之地尽为秦所得(见《战国策·秦二》、《史记·楚世家》和《张仪列传》).孙武关于“伐交”在战争中重要作用的论断,在战国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五)自然条件
《孙子·计篇》阐述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地两项,都是讲自然条件的,孙武解释说“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他在《地形篇》中进一步强调:“夫地形者,兵之助也.”《通典》卷一五九引孙子曰“深草蓊秽者,所以遁逃也;深谷险阻者,所以止御车骑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击众也;沛泽杳冥者,所以匿其形也.”这是对“地形,兵之助”的具体发挥.显然,各种各样的天气和地形等自然条件,在战争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于天气条件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例子,有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率兵20余万南下,进到赤壁后,因小战失利,退驻江北.南方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赤壁与曹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在作战过程中,利用当时盛刮东南风的特点,以火攻烧掉了曹操水师的船只,把曹兵打得大败.强劲的东南风造成了孙刘以火攻击败曹操的有利条件.至于因地形而导致战争胜负的事,在春秋时代就可以举出多例.公元前645年,秦、晋战于韩原,因为“晋戎马还泞而止”,陷入泥潭而不能动弹,结果晋惠公被秦所俘.晋国因误入沼泽地带而导致这次战争的失败(见《左传·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军远袭郑国,因见郑有备而还.在回来时经过晋国境内,晋人在(或作崤)地进行狙击.崤地形势险峻,道路难行,有两座山陵东崤和西崤耸立其间.唐李吉哺《元和郡县志》描写说:“自东崤至西崤三十五里,东崤长坡数里,峻阜绝涧,车不得方轨.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险绝不异东崤.”(卷五《河南道一》)晋人在这样的险峻之地向秦师发起突然袭击,把秦师打得一败涂地,秦师的三位将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全被晋人俘获(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由此可见,孙武把“天”、“地”,亦即天气、地形等自然条件,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也是为当时和以后的战争实践所一再证实了的.
总之,孙武关于战争取胜的要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自然条件诸方面的思想,是相当全面、丰富和深刻的.他的关于政治(“道”)是战争取胜的首要因素的思想,关于经济上的“度”、“数”、“量”、“称”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的思想,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要看“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方面因素的思想,关于外交活动是战争中的一个特殊战场(“伐交”)的思想,关于自然条件包括天气、地形等在战争中可以作为重要助力的思想,不仅是历史经验的精辟总结,是孙武探索军事规律的卓著成果,而且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是有效的,对于战争的决策者具有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
孙子兵法原文孙子兵法中说的原句,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还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sjjache1年前1
mengtan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1.7%
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谋攻篇[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轀 ,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 ,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陈涉世家中的部分问题吴广成功的使用了孙子兵法中的哪些计谋激起了士卒的愤怒?他取得成功的前提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凉语1年前1
zangjun111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75%
使用了“激将法”和“苦肉计”. http://ruiwen.com/st/upload/4921%BE%C5%C4%EA%BC%B6%D3%EF%CE%C4%C9%CF%B5%A5%D4%AA%CA%D4%BE%ED%A3%A86%A3%A9%A3%A8%BA%AC%B4%F0%B0%B8%A3%A9.doc 第二题第9小题与此题相同 http://hj.ccjy.cn/Teaching/ShowArticle.asp?ArticleID=87 第二题第9小题与此题相同 希望对你有帮助 追问: 原文语句啊 回答: 吴广素爱人 ,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huì )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chī)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 佐之,并杀两尉.
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最常用的是那一计?
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最常用的是那一计?
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中的最常用的是那一计?也是最有成效的!
管忠田1年前1
丑丑_妞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三十六计不是孙子兵法,如果是兵法应该是“知己知彼”,如果是三十六计估计是“走为上计”,比较著名,但其实“美人计”“反间计”用的蛮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