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政全书》《开工天物》两本著作的共同点是

guanyueyj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农政全书》《开工天物》两本著作的共同点是
A.记述了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B.记载了农业的生产技术
C.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D.译成多种外文传到外国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smile64713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0.8%
选B,农政全书介绍的是传统农业的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等.天工开物记载的是到明朝为止中国各种传统技术,包括农业、手工业、冶金、制造业等等.
这两部书都成书于明朝后期,这是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已经逐渐超过中国.
1年前

相关推荐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 ] A、《农政全书》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 ]

A、《农政全书》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兰亭序》

lfc41年前1
系线的浮云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C
齐民要术 与《农书》《农政全书》具体有什么区别呢?
fhgfhjfjhf1年前1
大池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齐民要术》著于北魏时期,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农书》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总结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书中提出了“地力常新社”的理论,提出了“用粪如用药”的合理施肥思想,并全面总结了江南水稻栽培经验,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农业著作,该书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政策.其作者是明朝的徐光启.
《农政全书》不仅总结了17世纪以前中国农业生产知识,而且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
本书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本书不同于前代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
比较《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想飞的鱼20081年前1
aaa1112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思路分析]
《本草纲目》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农政全书》既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还反映了作者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解题过程]
相同点:三部书都总结了前人成果,都有大量插图.
不同点:《本草纲目》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农政全书》既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还反映了作者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以下著作的作者分别是?《梦溪笔谈》《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leizicom1年前1
davidzgz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梦溪笔谈》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作者是徐光启.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明末杰出的科学家.
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A介绍并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B被誉为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wucong551年前1
talentchen321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A,简答的说就是开了中西农学交流的先河
一位中国古代学者他是一位少有的学贯古今`兼通中外的学者,他一生著作繁富,《农政全书》是他最杰出的一部代表作,被英国科技史
一位中国古代学者
他是一位少有的学贯古今`兼通中外的学者,他一生著作繁富,《农政全书》是他最杰出的一部代表作,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赞为“农业方面的卓越巨著”.请问:他是谁?并简要介绍《农政全书》.
76225391年前2
怀龙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共同翻译了许多科学著作,如《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同时他自己也写了不少关于历算、测量方面的著作,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他还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祯历书》的编写工作.除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工作以外,他还亲自练兵,负责制造火器,并成功地击退了后金的进攻.著有《徐氏庖言》、《兵事或问》等军事方面的著作.但徐光启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数农业与水利方面的研究.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本书不同于前代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前代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也都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于是在书中我们看到了开垦、水利、荒政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全书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前代农书所鲜见的.以"荒政"为类,前代农书,如汉《氾胜之书》、北魏《齐民要术》,虽然亦偶尔谈及一二种备荒作物,甚至在元王祯《农书》"百谷谱"之末开始出现"备荒论",然不足2000字,比之《农政全书》实在是少得堪怜.《农政全书》中,"荒政"作为一目,且有18卷之多,为全书12目之冠.目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
然而,救荒只是治标,水利才是治本.水利作为一目,亦有9卷之多,位居全书第二.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西北方有着广阔的荒地弃而不耕;另一方面京师和军队需要的大量粮食要从长江下游启运,耗费惊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在北方实行屯垦,屯垦需要水利.他在天津所做的垦殖试验,就是为了探索扭转南粮北调的可行性问题,以借以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生活.这正是《农政全书》中专门讨论开垦和水利问题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就是徐光启写作《农政全书》的宗旨.
但是徐光启并没有因为着重农政而忽视技术,相反他还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农事试验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古农书中的农业技术内容.例如,对棉花栽培技术的总结,古农书中有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唐韩鄂的《四时纂要》,以后便是元代的《农桑辑要》和王祯《农书》,但记载都很简略,仅有寥寥数百字而已.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的"棉谱",约有2000多字,比之略晚的《农政全书》却长达6000多字,可谓后来居上.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从农政思想出发,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例如当他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便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书《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用来备荒.后来又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甘薯如此,对于其他一切新引入、新驯化栽培的作物,无论是粮、油、纤维,也都详尽地搜集了栽种、加工技术知识,有的精彩程度不下棉花和甘薯.这就使得《农政全书》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
通观全书不难发现《农政全书》系在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的文献进行系统摘编译述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撰写而成的.徐光启十分重视农业文献的研究,"大而经纶康济之书,小而农桑琐屑之务,目不停览,手不停笔."据统计,全书征引的文献就有225种之多,真可谓是"杂采众家".
然而徐光启摘编前人的文献时,并不是盲目追随古人,卖弄博雅,而是区分糟粕与精华,有批判地存录.对于一些迷信之流,往往阙而不录,对于已收录的文献,也多采用"玄扈先生曰"(即今日之编者按)形式,或指出错误,或纠正缺点,或补充其不足,或指明古今之不同,不可照搬.但这还不是玄扈先生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著古制以明今用".
例如,他把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所记载的111次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分析,发现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得出"涸泽者蝗之原本也"的结论.他还对蝗虫的生活史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提出了防治办法.
徐光启就是在大量摘引前人文献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数理知识,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些也多以"玄扈先生曰"的形式出现.例如,在书中徐光启用大量的事实对"唯风土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有风土论,不唯风土论,重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观点.对引进新作物,推广新品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徐光启在书中对近80种作物写有"玄扈先生曰"的注文或专文,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经验,这在古农书中是空前绝后的.
徐光启之所以能够在杂采众家的基础上兼出独见,是与他的勤于咨访,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和破除陈见,亲自试验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徐光启一生以俭朴著称,"于物无所好,唯好经济,考古证今,广咨博讯.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闻则随闻随笔.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因此,我们在阅读《农政全书》的时候,所了解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古代农业的百科知识,而且还能够了解到一个古代科学家严谨而求实的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