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自悲,说法不妥.2.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

flybird1130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自悲,说法不妥.
2.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想要同情.些答案不对,也没有意义.
想请教高师,一个合理整句的解义?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hanmei0048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其实前后是很连贯的啊.
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相印证,
拿今天的话说,是“励志小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通俗讲,人得受了憋,受了挤兑的时候才激发才能.
“征于色发于声”倒是很符合孟夫子的脾气
1年前

相关推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 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中的“苦”“劳”“饿”“空乏”等几个词都不能按原来的意思简单解释,如“苦”,不能只解释为“痛苦”,而应解释为“使……痛苦”,这是文言文中的动词使动用法。试用这种方法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A、 其筋骨 劳:____________________
B、 饿 其体肤 饿:____________________
C、 空乏 其身 空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六个人的事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举这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ecken1年前1
ZLY_000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1、发:起,被任用; 所以:用这些来……; 衡:阻塞,不顺畅; 入:在里面,指国内
2、A、劳:使……劳累; B、饿:使……忍饥挨饿; C、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3、这样才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共同点是六个人都是从逆境中走出,最终成就大事,成为圣君或贤臣的。举这些事例是要证明作者在第二段提出的观点:受大任或成大业者必先吃大苦。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①必先 其心志______________
②困于心, 于虑____________
③人 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
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
2、选出与“管夷吾举于士”中的“于”字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选出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苟全性命/于乱世
D、几处/早莺/争暖/树
4、翻译句子:
①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表达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另外从历史或现实中列举一个经典的经受艰苦磨难,终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例。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行09381年前1
itsale2006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1、①使……受苦
  ②同“横”,阻塞,不顺
  ③奋发,有所作为
  ④在国外
2、D
3、D
4、①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②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能够改正
5、引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观点。(意对即可)
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7、“略”。(意对即可)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提出了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提出了什么
从心理,表情两方面来论述什么道理?提出了什么的论断?原文回答
yingzi607011年前1
我是一片云01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从心理,表情两方面论述了人恒过,然后能改.
提出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
  淮北蜂毒,尾能***;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 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 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 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
1、解释句子的加粗词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喻: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以家 拂:___________
(3)江南蟹雄,螯能 敌:___________
(4) 可俯拾 悉: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落凡间1年前1
niuzw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1、(1)明白、知晓;
  (2)同“弼”,辅佐;
  (3)匹敌、对抗
  (4)完全
2、(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4、卒章显志。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列举六个事例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第②段论述了只有经受磨练才能但当重任的道理。
C.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必要性。
D.第④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42111年前1
bxf720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1.孟子
2.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3.A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zz磕一个1年前1
笑布衣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喻应该就是观念,道理的意思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出自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征于色 → 求学问的态度要表现出认真严谨.
发于声 → 有不懂的地方要马上发问.
而后喻 → 才能理解正确的观念与道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字面意思应该是:表现在脸色言词中才能明白.
回答者:梦的轻翼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Q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朵朵2641年前1
阳光下闪烁的尘埃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发:表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指出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
a、陶后 有闻∕ 为人知
b、行 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
c、人 过∕国
d、发 声∕舜发 畎亩之中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曾益其所不能。
b、入则无法家拂士。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列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
a、百里奚举于 (市场)
b、困于心, 于虑,而后作(阻塞,不顺畅)
c、出则无敌国 患者(指国外)
d、故天将降大任于 人也(判断动词)
4、对选文第三自然段内容要点概括正确的是
[ ]
a、人只有处于困境才能有所作为,国才没有忧患。
b、人若处于困境,国处于忧患,就一定要***。
c、人若经常处于困境,就无法发挥才能;国无忧患则往往会遭到***。
d、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会遭到***。
明亮gz1年前1
孤岛的青春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85.2%
1、B 
2、C 
3、D 
4、D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意义
rbtl1年前1
ll的香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5.8%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表现出来,怨恨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见他的脸色,听见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比较阅读。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比较阅读。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 ,其母方 织。孟子辍然 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 也,呼而问之日:“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 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人 恒过 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
(2)其母引刀 其织 裂: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oy07281年前1
期待茉莉花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1)常常犯错误
  (2)割断
2.(1)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意对即可)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意对即可)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意对即可)
英语翻译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还有
英语翻译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还有这段话,
痛并快乐着13141年前1
llllyyy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
(2)出 无敌国外患者      则(   )
(3)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滔滔哀思1年前1
longzhu37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1.(1)明白(了解、知道)(2)如果(假若)(3)这样
2.(通过这些)使他(们)的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们)所没有的才能。(翻译意思对,语句连贯;“益”字翻译正确即可)
3.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意义是指别人明白我还是我明白别人?老师说是我被别人明白.可是参考是什么的都说是我明白别人.
文士心1年前1
jashi 共回答了3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
被别人所了解.
“舜发于畎亩之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梦里走tt1年前2
gfdsa007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2%
之:的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喻是啥意思
回牟一笑1年前4
zzccmm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知晓;明白 [know]
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皇疏:“喻,晓也.”
单足以喻则单.——《荀子·正名》.注:“喻,晓也.”
以喻客意.——《后汉书·杜笃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又如:家喻户晓;喻旨(知晓旨意);喻愿(对某事明白并乐于为之);喻以利害;劝喻;不可以理喻
甲乙两篇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甲乙两篇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xx的xx514371年前1
yy__315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甲 议论
乙 记叙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啥
yzh70101年前1
无痕岁月心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1%
世俗的忧虑内心的想法阻塞,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发现在他的脸上,表现在了呗叹了口气,然后为了让人们了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liulaizzz1年前1
gto0808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4.6%
不能调换 首次看一下译文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很显然,古人说话都喜欢行的由内而外,先从本心出发,而将外在表现放在后面
这也是一个顺序,显示有思想,然后再表现出来.
文字功底不好,理解能力也就这样.还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