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熟,天下足这句谚语写出了两湖和两广的特点是

雷霆风行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wang5301314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气候好,物产丰盛..
1年前

相关推荐

(2011•株洲)“湖广熟,天下足”这句话中的“熟”字,是指哪一种农作物的收成而言(  )
(2011•株洲)“湖广熟,天下足”这句话中的“熟”字,是指哪一种农作物的收成而言(  )
A.水稻
B.高粱
C.小麦
D.玉米
荣臣驾校教练1年前1
梅启咚呱晖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解题思路:我国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

“湖广熟,天下足”这句话中的“湖”字所指的省区是湖北省和湖南省,都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点: 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我国的粮食作物,属于基础题,较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沉静详 ——审:慎重
b.郁然 公辅望——负:怀有
c. 内阁撰敕——趣:通“促”,催促
d. 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顾:顾念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usic1231年前1
lws76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D
2.C
3.D
4.(1)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解为“财物”“礼物”均可)。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
  (2)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
“湖广熟,天下足.”历史上洞庭湖地区农业经济很发达,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请概述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zuihao1年前1
memehoi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该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坡肥沃;河湖众多,灌溉方便;气候条件优越,这一区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另外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宋代时人们说“苏湖熟,天下足”,可到了明清时期却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这是 为什么呢
宋代时人们说“苏湖熟,天下足”,可到了明清时期却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这是 为什么呢
明清的苏湖一带既然不种粮食,那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种植面积减少呢?
wswsc20031年前1
mmrj2001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湖广是在宋代,特别是南宋以后开发的,那里相对潜力比较大.苏州湖州经历历代精耕细作,潜力已经很小了.而到明清,苏州一代也开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比如水果、茶叶、花草什么的,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这些经济作物的价值远远大于粮食作物,也使得环太湖流域更加繁荣.
请问“湖广熟,
以戌yy1年前1
lemon小树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意思是湖南 、 湖北 两省盛产稻米,两 湖 丰收,则天下粮足.《古谣谚·湖广谚》:“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 长江 转输便易,非他省比.”
用这句夸张手法的话来形容湖广的粮食大省的地位
民间流行的“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 )便一改而为“湖南熟,天下足”,说明此时湖南的农业生产发
sardonna431年前1
zmysysz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民间流行的“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代 )便一改而为“湖南熟,天下足”,说明此时湖南的农业生产发民
湖广熟,天下足这句谚语写出了两湖(湖南、湖北)和两广(广东、广西)的特点?
天经地义1年前1
sgdarkhorse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意思是湖南 、 湖北 两省盛产稻米,两 湖 丰收,则天下粮足.《古谣谚·湖广谚》:“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 长江 转输便易,非他省比.”
也就是说 两湖两广是稻米之乡 这几个地方的粮食丰收了就够天下人吃的了
形容这四个地方是粮食大省
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
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好易得1年前1
9710282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A

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里的“湖广”主要指的是今天的( ) A.湖南和广东
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里的“湖广”主要指的是今天的()
A.湖南和广东 B.湖南和广西
C.湖南和湖北 D.湖南、湖北、广东、广西
xxw09051年前1
美伢121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C

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反映了明请农业生产从:A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反映了明请农业生产从:A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淮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长江下游转移到长江中游
jdrainbow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 ,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 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沉静详 ——审:慎重
b.郁然 公辅望——负:怀有
c. 内阁撰敕——趣:通“促”,催促
d. 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顾:顾念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angking08301年前1
夏西贝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1.D
2.C
3.D
4.(1)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解为“财物”“礼物”均可)。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
  (2)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