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缺陷分析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一下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缺陷,

gg叫晶晶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雁南飞_春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对于发展“过热”的中国经济来说,3%的CPI警戒线比较合理.目前讨论的重点不应该在是否提高 CPI警戒线上,而是应该在调结构上想办法,同时启用紧缩的货币政策避免问题扩大化.
汇率不改革,再加息没保证
加息对于抑制通货膨胀的确有用,但是目前0.25%的幅度很难对平抑物价,抑制通胀起任何实质作用.中国应该进一步加息来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但从目前中国的情况看,进一步加息可能性不大.
货币政策,外币管制和汇率三者互相联系,其中两者必须联动,否则就会带来大问题.目前中国采用固定汇率,如果调高利息,将会与美国接近于零的利率水平产生很大利差,很多人就会试图套利,加上中国对外币管制的漏洞很多,热钱游资就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要提高利率,要提高利率则要有浮动的汇率政策,浮动的汇率政策并不代表放松外币控制,反而要填外币控制现有的漏洞,避免大量热钱流入中国.
如果暂时不提高汇率,那么中国政府就要考虑使用财政政策调控,比如增加税收,特别是对国有企业,这样可以让这些手头闲钱太多的国有企业避免过度投资在本来已经过热的房地产,资源等领域;另外也可以考虑增收房产税,这样可以有效的抑制因为资产价格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引发的通货膨胀.
在采取上述办法之时,政府还应该同时花大力气切实的改革社会保障系统,让老百姓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扩大消费,内部消化因汇率上升对于出口带来的影响
尽管主要经济体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上取得了高度的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能够采取简单的跟随策略.目前在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其一,通货紧缩的威胁.其二,沉重的公共债务.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通胀压力日渐沉重,CPI节节走高,楼价居高不下,而政府的财政状况良好,债务占GDP的比例较低.此外,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也确实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情况,具备一定的财政刺激空间.于是,欧美等国采取的“紧财政、宽货币”的组合,到中国完全可以掉过头来,实行“宽财政、紧货币”,如此才有对症下药之意.
收紧货币政策固然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但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是否可以承受这一冲击呢?1日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10月份PMI为54.7%,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为连续第三个月回升,经济回稳的态势进一步明显.再加上“十二五”规划已确立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基调,经济增速的适度下降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对于通胀何时见顶,各方还争议不断.退一步讲,即使CPI涨幅真能在近两个月达到峰值,短期内也难以回到3%以下.于是,在促增长和抑通胀的权衡中,抑通胀将考虑得更多一些.
1年前

相关推荐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要求包含以下答案要点: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1)财政政策主要是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2)货币政策一般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具体的货币措施有: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变动法定准备率.(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
rubbitylook1年前1
笑狂修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贫贱不敢忘忧国,虽然实现是令人沮丧的;也明知没用,但还是叨叨几句.水平有限,贻笑大方了.
笔者始终认为资本主义因为其自身的根本结构(详见资本论)是不可能建立永续发展的经济结构,之所以还能存在是因为现在没有更好的经济结构安排.能兼顾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
分析当今中国经济,经济萧条的主因是:由于外部市场持续的需求量下降和内需的连续下降(需求不是不存在,而是有需求的没钱支付,而抑制了需求)造成的,鉴于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下文的策略对中国有效但未必会对其他经济体有效.
次要的原因有很多,列举几个:
1)前一段时间的房地产炒作的副作用显现,伤害了经济实体的积极性,如果动用相同资金,就算得到的资本回报相同,投资人在炒房和实业之间也会选择前者,后者在风险,精力投入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更何况前者的收益可能会远高于后者,所以会导致企业实体的消亡.但一个经济体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实体,能够保持企业实体的良性运作,就算现实经济宏观状态不好,依然有本钱恢复.没有了企业,经济的反弹将会更艰难和缓慢.
2)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价格暴跌对国内企业的冲击也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显现,库存越大的企业负担越沉重,如果这时候实行强力的通缩政策,由于市场价格的下降对这部分企业是致命的.
3)关于网络销售与实体是极化作用,对于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短时期有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大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也是市场过度竞争的必然结果.
关于财政政策的政府支出部分,加大政府支出是必要的,要讨论的是导向性问题,用在哪里,怎么用能使效率和社会效应最大化.这方面信息和办法很多,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只说一点:在我国援助他国的项目上,只要要求被援助国必须保证在中国市场上做大部分采购,由于项目不同,无法列举具体比列,这个需要视项目而定.
税收部分,作为小企业主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有充裕的订单和盈利,税收并不是问题,如果企业盈利不足,税收当然也就需要减免.国家的收入其实是源于大中型企业的,合理的安排至关重要.而且财政政策的落实需要时间,所以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货币政策的制定源于外部环境,由于美日的宽松货币策略和国内情况,不可能采取通缩政策,而因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冲抵由于人民币变相增值带来的外部需求下降.同时利用俄的现实经济环境,扩大经贸双向交换.
举例说明乘数理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guihuayuan4uo1年前1
yl2003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量化宽松是一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其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证券等,使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 “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钱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这些都有助降低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和降低银行同业隔夜利率,银行从而坐拥大量只能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以纾缓市场的资金压力. 美联储抛出第二次量化宽松当银根已经松动,或购买的资产将随着通胀而贬值(如国库债券)时,量化宽松会使货币倾向贬值.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货币贬值的风险,政府通常在通货紧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而持续的量化宽松则会增加通胀的风险. 在部分准备制下,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其余的资金可作贷款之用.从量化宽松的过程中增加的存款,银行可通过借贷,再创造出更多的货币供应,即存款倍数效应(deposit multiplication).例如,假设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是10%,量化宽松每创造$10,000,可产生的最终货币供应为$100,000.   量化宽松向本土银行同业市场提供充足流动资金,大大降低借贷成本,最终期望所有借款人都能受惠,以支持整体经济运作.一般来说,量化宽松可支持整体经济,并“有助纾缓或遏抑经济逆转的影响.”   虽然被形容为“开机印钞票”,但量化宽松通常只是调整电脑帐目.一个国家要实行量化宽松,必须对其货币有控制权;所以,举例,欧元区个别国家不能单方面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央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放松银根:改变货币价格(即利率)或改变货币数量.多年以来,正统的货币政策一直以前一个政策杠杆为中心.然而,随着通胀率回落、短期名义利率逼近零点,从原则上说,央行可以后一种方式、即数量杠杆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活动的是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如果经济处于通缩状态,那么即使名义利率为零,实际利率也会保持正值.2000年日本面临的情况就是如此--名义利率已降至零点,但在实际利率为正值的情况下,低迷的货币需求仍不足以令货币政策发挥效力.这就是过去所说的“流动性陷阱”.   央行放松银根的非常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央行可以通过与外界沟通或量化宽松等方式,培养短期利率将长期保持低位的预期.事实上,2001年3月-2006年3月,日本央行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再如,2003年8月,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公报中称“适应性政策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也是此类放松银根承诺的事例.第二,央行可以扩大其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以左右通胀预期.第三,央行可以改变其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如果投资者将不同资产视为非完全替代品,央行买进特定资产的操作就会对资产价格产生明显影响.就此而言,最好的例子就是长期美国国债.从理论上说,美联储可以大规模买进美国国债,以抑制收益率上升;日本央行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期间,就曾进行这种操作.上述三种量化宽松的方式虽然概念不同,但在操作上可以相互替代.业内人士指出,这一在当前几乎普及全球的非常规政策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通货紧缩预期的恶化,但对降低市场利率及促进信贷市场恢复的作用并不明显,并且或将给后期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风险.   第一种情况,如果量化宽松政策能成功生效,增加信贷供应,避免通货紧缩,经济恢复健康增长,那么一般而言股票将跑赢债券.   第二种情况,假如量化宽松政策施行过当,导致货币供应过多,通货膨胀重现,那么黄金、商品及房地产等实质资产可能将表现较佳.   第三种情况,如果量化宽松政策未能产生效果,经济陷入通缩,那么传统式的政府债券以及其他固定收益类工具将较为吸引.   量化宽松极有可能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央行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不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但是,一旦经济出现恢复,货币乘数可能很快上升,已经向经济体系注入的流动性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将直线飙升,流动性过剩在短期内就将构成大问题.   量化宽松政策,不仅降低了银行的借货成本,也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货成本.现在全球同此凉热,各国政府都在实行超低利率,其本意是希望经济迅速复苏.但结果事与愿违,那些本该进入实体经济的量化宽松货币,在有些国家却流入了股市,比如美国,在经济基本面根本没有利好的情况下,股市却扶摇直上,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一度冲破11000点,10月18日创下11143.69的高点.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减少对外需的依赖性,扩大内需特别是对消费内需和对服务业发展的特别强调,即是应对中国汇率问题采用的中医方法,不能依靠单独的一项措施来发挥特别大的作用.他认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从全球角度来讲则不一定是优化选择,可能会产生其他副作用.他还表示,宏观经济上保持平衡,但不可能完全杜绝利差汇率带来的套利投机.   周小川说,应对中国汇率问题有中西医之分,西医治病有理论和实证的基础,吃药很快就会见效;而中医药效会慢一些.减少对外需的依赖性,扩大内需,特别是对消费内需和服务业发展,表明有点像中药,是好几味药.   他认为,解决贸易项目不平衡的问题,其中汇率是一项重要政策;扩大内需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扩大内需需要解决劳工工资的提升和能源资源价格进一步反映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问题.随着环境成本真实化,制造业真实成本也反映出来;还有就是对于出口退税等政策的把握问题.过去中国在调整国际收支平衡的时候,重视出口退税的调整,后来发现有不少副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和国际上公平的原则有冲突.   周小川称,用中医比喻有三层意思,一是激进还是渐进,二是关于在反馈基础上的动态调整和试错,三是不依靠单独的一项措施来发挥特别大的作用.   对于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周小川说,中国人民银行在多种国际场合已与美联储进行了多种沟通.   周小川说,新一轮量化宽松对创造美国就业和保持美国本土低通胀有好处.如果说美国经济复苏较弱,失业率相对高且通胀率水平较低,从这种目标出发,在美国政策利率很低的情况下,采用适量宽松的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问题在于美元是一种国际性货币,是储备货币,其不仅有储备目的,全球相当多的大宗商品交易都用美元,投资和金融市场的交易也使用美元.因此,一项政策对于美国本土也许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从全球角度来讲则不一定是优化选择,可能会产生其他副作用.   他强调,中国目前外汇体制对资本项目有管理,不正常资本项目的流入要么进不来,要么绕道而行.在绕道的过程中有管理措施控制.还有一个措施就是在总量上进行对冲,如果短期的投资性资金进来的话,将其放到池子里而不进入整个实体经济,等其撤退的时候让其从池子里流出,这在宏观上可以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这还会引起另外一个问题,资本进来了又出去了,在这个过程中会找到了机会,比如说利率差别,货币汇率的运动等,这就有可能有投机性的收益.”周小川说,对于这个问题,一方要面看到总量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还要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套利的机会,总是会有人去做这些事情,这几乎是防不胜防.   周小川强调,宏观经济上保持平衡,尽量防止通过套利等机会来投机,但这不可能完全杜绝.综合来看,美国量化宽松的政策对全球的影响需从多种角度来看. 例子:当以减息来增加货币供应行不通的时候,央行便可能推出量化宽松措施;通常在利率接近零的时候出现.其中,日本银行于2000年代初期实行量化宽松以对付通缩.针对2007年开始的环球金融危机,美国联邦储备的伯南克以量化宽松手段应付.英国也同样以量化宽松作为金融政策以减低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11月美国也采用量化宽松措施以刺激本国经济. 请采纳
当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对付它们?
当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对付它们?
这是大学西方经济学的问题~别混了~
onlyou02031年前1
宝鸡女孩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放在一起,提出实行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这在中国宏观调控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但是“稳健”二字是政治用语或政策用语,而不是经济学用语.那么,在经济学上什么是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呢?
  财政部部长在解释稳健的财政政策时说,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中讲的中性的宏观政策.至于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的行长没有作任何学术的解释.过去在对付上一轮通货紧缩时,用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质上是一种谨慎从松的政策,现在经济形势完全变了,所以原先的“稳健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内涵也要跟着变化.我看同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现在实质上也是经济学中的中性政策,可以适度从紧,也可以适度从松,依情况而变化,是有松有紧的政策.所以,现在的“稳健货币政策”也是一种中性的调控政策.
  为什么现在两大宏观经济政策都要实行中性的或者稳健的政策?这与当前经济形势同前几年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
  我国1992年正式提出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以后,市场经济意义的宏观调控逐渐走上历史舞台.
  从2003年起,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既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的全面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来治理;又不同于前几年经济偏冷和通货紧缩趋势,需要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治理.现在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还在潜在增长率的范围内.我国现时潜在经济增长率估计为9%~10%.实际经济增长率2003年为9.3%,2004年为9.5%.
  从经济角度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一些部门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从投资过多方面来说,经过去年加强宏观调控,取得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由年初一季度的43%,回落到全年的25.8%,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今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达24.5%,涨幅比去年12月高出3.2个百分点,而且是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52%)的情况下的增长,所以目前投资增速仍在比较高位运行,并且有局部反弹的现象,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仍然很紧张.
  从供大于求方面来说,商务部对2005年上半年600种商品供求情况排队,供过于求的商品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3.2%,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6.8%,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现在通货紧缩趋势已经淡出,虽然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严重膨胀趋势尚未形成,尚没有强烈的信号表示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这一变化形势下,我国实行了六七年的带有扩张性的宏观调控不宜简单转变为全面紧缩,只能由上一轮宏观调控的“从松”政策,转向采用“中性”的政策.由“从松”转向“中性”,就要适当收紧.中央提出今年要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是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现在采取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质上都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所谓“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种有保有压,有紧有缩,上下微调,松紧适度的政策.从以前治理通货紧缩时期的适度从松的宏观调控政策向目前的中性政策调整,客观上具有从紧的效果,能起到抑制一些部门过快的投资需求,防范由通缩转向通胀趋势的作用.但实行中性政策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要“双防”,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预防通货紧缩趋势的重现.对于一些投资过热的行业,如果不能通过政策调整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同时,过度投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因为没有最终消费的支撑,又会引起通货紧缩.通过投资规模适当控制,既能遏制因投资膨胀而导致的投资品价格过度上涨,防止通胀苗头滋长在先,又能抑制过度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防止通缩趋势再现于后,从而实现“双防”的目的.
  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对比较突出的结构问题对症下药.对钢铁、水泥等投资过热的行业从紧,对农业、西部开发、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对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既坚决控制投资需求扩张,又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上下微调,有松有紧,松紧适度,就能逐步缓解和克服当前比较突出的瓶颈制约和结构问题,延长此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所以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把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结合起来,短期发展与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保证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持续平稳较快地航行的政策.
  这两年的经济运行给我们的感受是,经济增长超过了9%,就会出现某些方面绷得较紧,资源矛盾供应较为突出,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物价上涨压力也不时地增大.但所幸的是,还没有引起全面的紧张崩盘,消费品以及日用品供需并不紧张,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传导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去,也受到阻碍.尽管如此,近期为了缓解资源供应的压力,尤其是为了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不宜着重数量的增长,而是要下大力着重质量的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央把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8%,作为控制经济增长的杠杆,是有道理的.
  我再重复一遍,拉长上升的经济增长周期,才是我们这次宏观调控的目的,而不是全面的软着陆.现在有些中外研究机构和媒体热衷于宣传我国已经实现了软着陆或正在实现软着陆,其实中央、国务院文件没有一处讲过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的话.这与1997年的情况截然不同.当前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时效.只要我们全面、准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就一定能够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因素,使国民经济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乘数理论的定义是什么?乘数理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淑女伊人1年前4
反对法在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6.2%
货币效用的乘数理论   1.乘数指自发性支出增加一倍所导致的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2.投资乘数指投资增加一倍所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ki =Δy/Δi   3.乘数原理:投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投资增加量的若干倍 .  凯恩斯的著作:指货币的作用被逐层放大,产生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效益.  ——什么是“乘数”?  在宏观经济学中,乘数有广义上和狭义上两种含义:  广义含义,是指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化量与引起这一变动的变量的变化量之间的比率.  狭义含义,特指投资乘数,即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或减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即为投资乘数.  以公式表示为:K=△Y/△I .  其中,K表示乘数,△Y表示收入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同时,由于投资增加而引起的总收入增加中还包括由此而间接引起的消费增量(△C)在内,即△Y=△I +△C,这使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公式推导如下:  K=△Y/△I=△Y/(△Y-△C)=1/(1-△C/△Y)   其中,△C/△Y为边际消费倾向.  由上式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反之则投资乘数越小.  乘数作用条件: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乘数的经济意义:  经济各部门密切相连,一个部门、产业投资的增加,也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收入的增加会持续带来需求的增加.  乘数作用的双重性:  总需求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   总需求减少,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的减少.  ——理解什么是“乘数效应”   一、什么是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大家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