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的《塞下曲》谁知道什么意思?

kpwsy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戎昱的《塞下曲》谁知道什么意思?
就看我可怜的样
原文是:汉将归来虏塞空,
旗初下玉东关.
高蹄战马三千匹,
落日平原秋草中.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冷枫静芸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塞下曲 戎昱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注释
汉将:唐朝的将领
塞:要塞
玉关:玉门关
译文
将领们扫空敌营归来,高举旌旗直入玉门关东.三千战马放蹄飞奔,冷冷的落日沉入平原秋草中.
1年前

相关推荐

(浙江温州2011)古诗文阅读 (4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
(浙江温州2011)
古诗文阅读 (4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小题1:.补充点评。(2分)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 之情的自然流露。
小题2:.完成随感。(2分)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rqegerqret1年前1
ppeducation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小题1:.(2分)依恋(不舍、挽留)
小题1:.(2分)
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
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品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
小题2: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读出自己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昨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昨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小题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只回一贴1年前1
新民居ee1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小题1: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2分)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3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2:渲染凄寒、孤独、悲凉的环境气氛,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思乡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或写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独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1:
古诗:戎昱的((早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戎昱的((早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红眼看人间1年前1
yinyi20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应缘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表达了作者对梅在冰封世界里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敬爱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小题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小题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6分)
同升普洱重庆ii1年前1
非常无奈中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小题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5分)
小题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6分)



点评: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内容,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具体的诗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首先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移家别湖上亭阅读答案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7.诗人“别湖上
移家别湖上亭阅读答案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7.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1分)
28.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分)
百度域名1年前1
LXY112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27:柳条 藤蔓 黄莺
28:“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临行前听到的黄莺啼鸣,并将主客移位,本来是人辞故居旁边的黄莺,但听见黄莺那哀婉的啼声,倒像是黄莺舍不得作者这个相伴已久的朋友,连声挽留惜别一般.草木禽鸟尚且如此留恋,殷殷挽留,凄凄惜别.情感丰富的诗人更加情何以堪呢?这样描写,比直接写诗人舍不得离开这里,要来得更加宛转深情,韵味无穷.
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酷狐1年前1
ww之灵魂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谁知道戎昱的译文是戎昱的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东关.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gbird19811年前2
lvyuwei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塞下曲
唐 卢纶
月黑 雁 飞 高,
单于 夜 遁 逃.
欲将 轻 骑 逐,
大雪 满 弓 刀.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参考译文]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提示]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昨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昨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yoki5551年前1
zhyi_1014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1)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2分)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3分)(意思答对即可)
(2)渲染凄寒、孤独、悲凉的环境气氛,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思乡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或写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独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意思答对即可)

英语翻译题槿花 【唐】戎昱 自用金钱买槿栽,二年方始得花开.鲜红未许佳人见,蝴蝶争知早到来.尤其最后两句!
chendongdong1年前2
楼阑玉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题槿花
自用金钱买槿栽,二年方始得花开.
鲜红未许佳人见,蝴蝶争知早到来.
大意是:我自己花钱买来了木槿,种(在家里).二年木槿才开出花来.鲜红的花朵开后,我还没有让佳人看到,结果蝴蝶却早早知道了,争相到来了.
唐诗“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是戎昱还是张谓的代表作?为什么全唐诗同时着录?鉴赏辞典却归为戎昱?
wanhazi221年前1
www-2005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两首略有差异: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应缘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唐·戎昱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唐·张谓
《早梅》 一般认为这首是张谓的知名之作. 张谓生年不详,但他中进士是在玄宗天宝二年,是公元 743 到 744 年之间. 而戎昱的生卒年比较清楚,744 到 800 年.也就是说,张谓中进士的时候,戎昱刚刚出生.就韵来说,也是“不知”强过“应缘”.
“北风凋白草到烟尘飞至今”(选自戎昱的塞下曲)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
“北风凋白草到烟尘飞至今”(选自戎昱的塞下曲)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一千个伤心的理由1年前1
穴至自心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特点: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萧杀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战争气氛,为边将出场勾勒背景
刻画了饱受戍边苦、思乡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同情和延绵不断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