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站在列车第一节车厢前端一侧的地面上,列车由静止开始匀加速直线运动,测得第一节车厢通过他用了5秒,列车全部通过他用了

iceblade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观察者站在列车第一节车厢前端一侧的地面上,列车由静止开始匀加速直线运动,测得第一节车厢通过他用了5秒,列车全部通过他用了20 秒,则列车一共有几节车厢?(车厢等长且不计车厢间距)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龙捷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设一共有M节车厢,一节车厢长S米,则S=1/2*a*5的平方,M=1/2*a*20平方,5的平方比20平方=1比16,则M比S=16,即有16节车厢.
1年前

相关推荐

匀速上升的升降机顶部悬有一轻质弹簧,弹簧下端挂有一小球.若升降机突然停止,在地面上的观察者看来,小球在继续上升的过程中(
匀速上升的升降机顶部悬有一轻质弹簧,弹簧下端挂有一小球.若升降机突然停止,在地面上的观察者看来,小球在继续上升的过程中(  )
A. 速度逐渐减小
B. 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C. 加速度逐渐增大
D. 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加
yueven1年前2
我爱娜娜1982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解题思路:升降机匀速上升时,小球受重力和弹簧的弹力处于平衡,小球上升时,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判断加速度的变化,通过加速度方向和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速度的变化.

开始小球受重力和弹簧弹力处于平衡,小球继续上升的过程中,导致合力的方向逐渐增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的大小逐渐增大,加速度的方向向下,与速度反向,则速度逐渐减小.故A、C正确,B、D错误.
故选:AC.

点评:
本题考点: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

考点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会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判断加速度的变化,会根据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速度的变化.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有厚度的玻璃板成2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有厚度的玻璃板成2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几次反射?几次折射?答案是1次反射1次折射?为什么?原因?
可答案是一次反射,一次折射!
onpeach1年前2
夏日相遇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注意:玻璃板有前后两个表面.
较近的象:是玻璃板的前表面反射的光线成的象.
较远的象:蜡烛的入射光线经前表面折射进入玻璃板,到达后表面,发生反射.经后表面反射的光线
到达前表面发生折射后,射出前表面而成的象.
所以,正确答案是:一次反射、两次折射.
答案肯定错了.
黑洞的密度是怎么测量的?光或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从黑洞中逃逸而到达远处的观察者,又怎么通过光谱分析解释呢?
yangk05211年前1
vk6100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1.8%
黑洞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特殊的天体.其基本特征是有一个封闭的视界.任何东西,包括光在内,只要进入视界以内都会被吞噬掉.
黑洞的概念最早出现是1798年,当时拉普拉斯根据牛顿力学计算出,一个直径为太阳250倍而密度与地球一样的天体,其引力足以捕获其发出的光线而成为一个暗天体.1939年,奥本海默根据广义相对论证明一个无压球体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能坍缩到引径rg.rg=2GM/(c*c)当天体的质量M大于临界质量Mc时,引力坍塌后就不可能达到任何的稳态,只能形成黑洞.黑洞只有三个特征量分别是质量M、角动量J和电荷Q.Q=0的黑洞为轴对称的克尔黑洞,J=Q=0时的黑洞为球对称的史瓦西黑洞.
1974年,霍金证明黑洞具有与其温度相对应的热辐射,称为黑洞的发射.黑洞的质量越大,温度越低,发射过程就越慢,反之亦然.
找寻黑洞是当代天文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银河系内的恒星级黑洞候选者有天鹅座X-1等.另外天文学家们还发现大星系的中心通常会隐匿着一个百万太阳质量以上的巨型黑洞.如在超巨星系M87的中心就很可能隐匿着质量达30亿个太阳的黑洞.而按照大爆炸学说,在宇宙形成早期可能会产生一些质量为10的15次方克的小黑洞.
在以速度为v的匀速上升的电梯中,竖直上抛一小球,电梯内的观察者看到小球经ts到达最高点.则地面的人看见小球上升的时间也为
在以速度为v的匀速上升的电梯中,竖直上抛一小球,电梯内的观察者看到小球经ts到达最高点.则地面的人看见小球上升的时间也为t吗?为什么,我想要详细解释
还有 电梯的人看小球上升最大高度为多少怎么求,地面的人看小球上升最大高度为什么?(我知道地面的人看小球初速度为gt+v,电梯的人看小球的初速度为gt,这点不用解释)
红叶一片1年前1
杜无言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地面的人看小球的上升时间不为T
首先,电梯中的人看到小球升到最高点,对于电梯来说,这个时候小球的速度为零,接下来要做的是向下的匀加速运动.
但是由于电梯本身有向上的速度V.那么当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小球上升到最高点静止的那一瞬间,地面的人看到的则是小球跟电梯一样具有一个向上的速度V.
那么同理:当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小球向下坠落,且速度为V时.这个时候对于地面观察的人来说小球升到了最高点,此时小球静止.
电梯中人观察小球的最高点就是一般的算法,即当这个人观察到小球静止时.小球最高.H=(1/2)GT^2
地面的人观察小球的最高点,则还要计算电梯的上升高度,并且此时小球相对地面的人静止(也就是相对于电梯的人来说,小球做下落运动,速度为V)
对于电梯的人来说,小球上抛的初速度为GT.但是对于地面观察的人来说,其实小球是做一个初速度为V+GT的上抛运动.(这一点比较重要,明白了这个高中程度的运动问题就基本掌握了)上升到顶点的时间为(V+GT)/G
即上升的路程为(1/2)*G*T^2=0.5*(V+GT)^2/G
如何理解量子力学中观察者的影响?量子力学是唯心思想么?
lvxiao_7151年前1
4539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66.7%
恰恰相反,量子力学是建立在唯物的基础之上.从宏观上来讲,人观察一个事物,对这个事物的影响应该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观察的对象是一个粒子,那观察者与这个粒子间的力相互作用则不是可以完全忽略的.人的观察行为完全可以影响粒子的运动情况,而且观察的越仔细,与粒子间的距离越小,对这个粒子的影响就越大.
之所以有人认为量子力学是唯心的,原因基本无外乎如下:
1.所谓的专家对量子力学无法完全的理解,就片面的下结论.
2.一些宗教理论与量子力学的某些结论存在相似性.
3.观察者“人”成为了理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究其根本,还是某些所谓的专家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对量子力学胡乱加标签.
一架飞机在静止空气中的速率为135km/h,它一直向北飞行,因而它一直在一条南北向的公路上空飞行,一地面上的观察者用无线
一架飞机在静止空气中的速率为135km/h,它一直向北飞行,因而它一直在一条南北向的公路上空飞行,一地面上的观察者用无线电告诉飞机驾驶员正刮着速率为70km/h的风,飞机驾驶员注意到,尽管有风,飞机仍能每小时沿公路飞行135km,也就是飞机相对与地面就像没风一样
1 风向如何
2 飞机机头指向如何,即飞机的轴线与公路间的夹角多大?
fsagwag1年前1
杨柳秋风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如图,题目有些不完善,感觉只能这个样子.夹角可以用计算机按出来.
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向运动时波源频率不变.不是应该增大吗?
飞越13141年前2
u8rn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有点混乱
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向运动时,波源频率不受运动影响,观察者观察到波的频率增大
狭义相对论一静止长度为l的火箭以恒定速度u相对于参考系S运动,从火箭头部A发出一光信号,问对S系中的观察者而言光信号从火
狭义相对论
一静止长度为l的火箭以恒定速度u相对于参考系S运动,从火箭头部A发出一光信号,问对S系中的观察者而言光信号从火箭头部到达火箭尾部B需经过多长时间?
你能不能把过程写一下.书上说答案是l/c((c-u)/(c+u))^0.5,我不知道书上说的是不是对的,你们的答案和书上不一样,我实在不能确定,能不能再考虑一下.
就是 Tawarwaith说由洛伦兹方程推得,我也推过,确实是那个答案.但是火箭发光后,继续向前运动,光运动的路程就小于L了,对于S系来说,光运动的时间就小于L/C了,但那个答案大于L/C,
未名的水草1年前1
无法想像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你的理解很正确!但是答案是小于L/c的.难道你看错了,后面那个大项是分子的.
t=(L/C)*((C-U)/(C+U))^0.5
这个可以简单的用尺缩公式,一楼说的什么t'=0和这个题目没关系吧.尺缩公式适用于两个惯性系之间的空间尺度关系,与时刻无关.
这个题,在S系,看到的长度为 L*(1-v2/c2)^0.5,光源从头部发光,光的波前与尾部的相对速度为c+u,用L*(1-v2/c2)^0.5除以c+u,就是答案的数值.这个值小于L/C,因为分子小于L,分母大于c.
一只小鸟在水平方向上飞行.观察者看到小鸟在水中的影子.小鸟距水面高度为H,问小鸟的影子距水面______H.(填大于、小
一只小鸟在水平方向上飞行.观察者看到小鸟在水中的影子.小鸟距水面高度为H,问小鸟的影子距水面______H.(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黄犬1年前1
涟漪吹过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解题思路: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
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观察者看到小鸟在水中的影子,实际上看到小鸟的像,小鸟的像和小鸟到水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小鸟的影子距水面也是H.
故答案为:等于.

点评:
本题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考点点评: 水面起反射面的作用,跟水深没有关系,此次学生容易误认为大于H.

多普勒效应的问题声波频率在声源移向观察者时变高,而在声源远离观察者时变低.但根据公式,波源和人的移动速度都为定值时频率也
多普勒效应的问题
声波频率在声源移向观察者时变高,而在声源远离观察者时变低.
但根据公式,波源和人的移动速度都为定值时频率也是定值,这是为什么?
一楼的回答没看明白,既然两人的跑步速度不变,相对速度也不变啊.
lpdtecw2a1年前1
尉迟俊华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没矛盾的,简单说吧,设原频率为f,声源移向观察者时,频率变高为(f+v),若波源和人的移动速度为定值,那么(f+v)也是定值,变低亦然.后面所说的定值不是频率原值,而是说改变后的频率为定值.明白了吗?(原频率是不会变的,所谓变高,指的是人耳接收的频率)
观察者测得今日西风风速为5m/s,他看到一列沿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头冒着的白烟是竖直上升的,那么,这列火车正在向_____
观察者测得今日西风风速为5m/s,他看到一列沿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头冒着的白烟是竖直上升的,那么,这列火车正在向______行驶,火车的速度是______km/h.
jonasliao1年前2
xieqian6162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解题思路:根据车头冒出的烟是竖直上升的可知火车行驶的方向与风吹去的方向相同,火车行驶的速度与风速相同.

火车冒出的烟竖直上升,说明火车的运动方向与风吹去的方向是相同的,西风是向东吹的,因此火车是顺风行驶向东,并且只有和风速相等都等于5m/s时,火车冒出的烟才竖直上升;1m/s=3.6km/h,则 5m/s=5×3.6km/h=18km/h;
故答案为:东;18.

点评:
本题考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考点点评: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此题中火车的烟相对于风是静止的.另外,对速度的单位换算要牢记.

观察者精确测得当地天顶俞北极星之间的弧度为50°且一年当中该地正午垂直影子最长是北京时间为14时,问
观察者精确测得当地天顶俞北极星之间的弧度为50°且一年当中该地正午垂直影子最长是北京时间为14时,问
1.该地的经纬度?2.该地正午12点是太阳能接收板与地面之间的最佳角度是?
天使之薇1年前1
胡丝乱享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忽略北极星与天北极的差距,可近似认为北极星就在天北极.可推断当地纬度为北纬40°.当地正午是北京时间14时,北京时间是以东经120°为准,则该观察者经度为东经90°.则该地经纬度为 40°N,90°E
最佳角度是太阳光垂直照射接收板.影子最长时太阳高度最低,则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太阳光与当地地面夹角为(90°-23.5°-40°)=26.5°
则接收板与地面夹角为90°-26.5°=63.5°
请问量子物理之中作为观察者的意识具有怎样的性质?感觉能够由它的观察引起波函数坍缩是一件很唯心的事
请问量子物理之中作为观察者的意识具有怎样的性质?感觉能够由它的观察引起波函数坍缩是一件很唯心的事
请问量子物理之中作为观察者的意识具有怎样的性质?
感觉能够由它的观察引起波函数坍缩是一件很唯心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意识观察不到的地方都处于概率波状态,意识自身却可以避免这样的状态.
它应被认为仅是一种物质的神经网络组成的系统,还是由物质产生的,高于物质的东西?
这个问题可能很幼稚,初学者,实在想不通.
偕隐1年前4
zyhzyh32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观察并不仅仅是观察,你必须要对它有干扰,才能获得它的有关信号.
举个例子吧,电子显微镜释放的电子,越强的电子束越有利于测准位置,但是也会造成更大的干扰,损坏样品.
也就是说这个“观察”和你理解的不一样,你看到了一个人,这不叫观察,你把他关在小屋里从而确定了他的坐标,这叫观察.物理学中还没有“意识”这种东西呢.
其实吧,量子力学这种东西,要就不学,要么就利用严密的数学,从狄拉克符号规则开始,扎扎实实地学.不然,像这种无法理解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顺便说一下,楼上的那叫作定态薛定谔方程,是很基本很常用的公式哦!
关于物理声与光的传播的问题大炮距离观察者2000米发射,观察者需要多少时间听见炮声?多少时间看见炮口的闪光.希望写出解题
关于物理声与光的传播的问题
大炮距离观察者2000米发射,观察者需要多少时间听见炮声?多少时间看见炮口的闪光.
希望写出解题过程,便于我理解.
油灯灯油1年前2
魔恋霜心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1.时间t=路程s/传播速度v
2000/340=100/17m因为要等观察者听到炮声所以还要乘二
2.光速=3x10的八次方
所以用200/十的八次方就行了
闪电后4秒听到雷声,问闪电处距观察者有多远V声=340米/秒,V光=3*10的八次方米/秒
xfeycroy1年前1
yrytee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音速: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摄氏度的条件下约为340米/秒
340×4=1360米
什么叫作对于地面的观察者来说 某一物体的质量 比如重1kg的物体30m/s的速度运动时
什么叫作对于地面的观察者来说 某一物体的质量 比如重1kg的物体30m/s的速度运动时
什么叫作对于地面的观察者来说 某一物体的质量 比如重1kg的物体30m/s的速度运动时对于地面的人来说物体的质量?
cmx1320011年前1
molia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75%
相对论中有个相对质量公式,你把v=30代入算就是,不过这个速度太慢,对于质量基本没影响
一木匠敲钉,每秒打4下,一观察者恰巧在看到木匠把锤子举过最高点时听到钉木板的声音,设声速344m/s,求观察者与木匠的最
一木匠敲钉,每秒打4下,一观察者恰巧在看到木匠把锤子举过最高点时听到钉木板的声音,设声速344m/s,求观察者与木匠的最小距离
mklp981年前1
516530581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43.125m 每下要0.25秒 半个敲击来回要0.125秒 最小距离 344*0.125=43.125
我认为在某一个坐标系中,接近光速运动的观察者与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同一束光线,他们所看到的光线波长不同
我认为在某一个坐标系中,接近光速运动的观察者与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同一束光线,他们所看到的光线波长不同
有没有有力的证据呢?这是讨论相对论时唯一的纠结啊
xiaolan11111年前4
srj200484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光速不变是对的,无论在任何静止及非静止的状态下,人们看到的波长是相同的,只是视觉问题.
以观察者发现每隔一定时间有一滴水自8m高屋檐落到地面,第5滴刚要离开屋檐时,第1滴正好落到地面,
以观察者发现每隔一定时间有一滴水自8m高屋檐落到地面,第5滴刚要离开屋檐时,第1滴正好落到地面,
此时,第二滴水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求具体讲解】
倒挂金狗1年前2
summer_ying77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总时间t,时间间隔一定为t1
S=1/2*gtt
t1=t/4
第二滴用时t2
t2=3*t1
L=8-1/2g*t2*t2
L既是离地面高度.
地铁站台上一观察者,在列车开动时,站在第一节车箱最前端,四秒后在末端,几秒后第四节车厢经过,时间是
地铁站台上一观察者,在列车开动时,站在第一节车箱最前端,四秒后在末端,几秒后第四节车厢经过,时间是
地铁站台上一观察者,在列车开动时,站在第一节车箱最前端,四秒后在末端,几秒后第四节车厢经过,时间是几秒
独在花下1年前3
百合姬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说了列车开动时,显然是从静止开始做加速运动
问题的关键是1是否到第四节车厢经过的时候还是加速运动,出题人一般来说是这么想的,不然这题也没办法做
2第四节车厢经过,我们是算头吧,换句话说,就是刚pass了三节车厢的长度
但出题人一般是想四节车厢的长度的,哎,出题不严JIN
如果是四节车厢,算第四节头刚PENG上就算经过的话
1/2*a*t1^2=l t1=4
1/2*a*t2^2=3l 两式一比,得t2=8
同理三节车厢的话就有根号了,所以估计也是四节
电风扇在闪光灯下运动,闪光灯每秒闪光30次,风扇的三个叶片互成120°角安装在转轴上.当风扇转动时,若观察者觉得叶片不动
电风扇在闪光灯下运动,闪光灯每秒闪光30次,风扇的三个叶片互成120°角安装在转轴上.当风扇转动时,若观察者觉得叶片不动,则这时风扇的转速至少是______转/分;若观察者觉得有了6个叶片,则这时风扇的转速至少是______转/分.
微蓝未央1年前1
夜岚桥边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根据闪光灯发光时间内,扇叶转过三分之一周的整数倍时,则均觉得扇叶静止,根据圆周运动的转速,即可求解,在闪光灯发光时间内,扇叶转过六分之一周的奇数倍时,则均觉得有六个叶片,根据圆周运动的转速求解即可.

在闪光灯发光时间内,扇叶转过三分之一周整数倍时人们均觉得扇叶静止,这时风扇的最小转速为:n=

N•

3


1
30r/s=10Nr/s(N=1,2,3…)
所以当n=1时,转速取最小值10r/s=600r/min.
在闪光灯发光时间内,扇叶转过六分之一周的奇数倍时,人们均觉得扇叶有六个叶片,这时风扇的转速:
n=



6×(2N−1)


1
30r/s=5(2N-1)r/s(N=1,2,3,…)
所以当N=1时转速取最小值5r/s=300r/min.
故答案为:600,300.

点评:
本题考点: 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转速.

考点点评: 解决本题关键是从物理情景确立看到风扇静止和六个扇叶的转过的角度关系,再根据转速的定义求转速,注意写出转速的通项公式.

列车从车站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位观察者站在月台上,位置正对列车车厢的最前端,他看到第一节车厢从旁
列车从车站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位观察者站在月台上,位置正对列车车厢的最前端,他看到第一节车厢从旁
边通过需要的时间t为4秒,则第3节和n节车厢从他旁边驶过需要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jessiean1年前1
chris0212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n*3秒的
微积分的题,一个气球水平距离一个观察者200米.气球以50米/分钟的速度上升.当气球距离地面200米时,求气球与观察者之
微积分的题,
一个气球水平距离一个观察者200米.气球以50米/分钟的速度上升.当气球距离地面200米时,求气球与观察者之间角度的变化(d角/dt).
wbymkhl1年前3
施内林格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设时刻t时,气球的高度是h,则tanα=h/200.当h=200时,α=π/4.
tanα=h/200两边对t求导得
(secα)^2×dα/dt=1/200×dh/dt
代入α=π/4,dh/dt=50,得dα/dt=5/40=0.125(弧度/分钟)
《相对论》认为,当观察者的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相应宿短,以此推论:速度无限大时,是不是象佛经说的...
《相对论》认为,当观察者的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相应宿短,以此推论:速度无限大时,是不是象佛经说的...
《相对论》认为,当观察者的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相应宿短,以此推论:速度无限大时,是不是象佛经说的:时间和空间不复存在
foxxj1年前1
依柳11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1、速度不会无限大,只会达到光速就停止,同时时间也不会消失(时间达到了尽头)
2、相对论没有谈到空间,不会应为速度而消失(空间消失了,相应的宇宙也就消失了)
我感觉前者不能推出后者
计算多普勒效应中的频率时 与波源与观察者谁运动有关吗?
计算多普勒效应中的频率时 与波源与观察者谁运动有关吗?
也就是说 波源靠近观察者 和 观察者靠近波源 这两种情况有什么区别,最好详细说明一下区别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公式的推导.
PS:复制百度百科的同志,即使这提问过期了分也不会给你的
公式上是有区别的啊
一个是分母上加减,一个是分子上加减
daidailili1年前3
gleich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1.7%
首先要清楚频率的计算方式:
在单位时间内观察者观察到的波的完整周期的个数
于是,
当波传播速度v0,波源不动,观察者距波源距离s以速度v1靠近时,波相对观察者速度为v0+v1
如果波原波长为l,也就是波长l=v0T.于是每当一完整波长l通过观察者时观察者记录到一个波,换句话说观察者记录一个波的时间是l/(v0+v1),这就是对于观察者来说所观察到的波的周期T1
新的波的频率f1=1/T1=(v0+v1)/l.
在波源移动时,波速不随波源速度改变而改变(如声波在空气中传播):
波源以速度v1运动,放出波速度为v0,波长l0,在放出一道波的时间里面向前走了v1×(l0/v0)的距离,于是波的波长就变成了l1=l0-v1×(l0/v0),新的频率就是:f=v0/l1=v0^2/(v0-v1)l0
一道物理题:电风扇在闪光灯下运动,闪光灯每秒30次闪光,扇片之间成120度角,若观察者觉得有6个叶片,这个电风扇的角速度
一道物理题:电风扇在闪光灯下运动,闪光灯每秒30次闪光,扇片之间成120度角,若观察者觉得有6个叶片,这个电风扇的角速度是 rad/s?
怎么算的啊?我想要步骤问的是角速度最少是多少,用rad/s表示
中了吗1年前1
she789abc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转速为300转/分
角速度w=2πn=600π
如图表示一个机械波的波源S做匀速运动的情况,图中的圆表示机械波的波面,A、B、C、D是四个观察者的位置,由图可以看出(
如图表示一个机械波的波源S做匀速运动的情况,图中的圆表示机械波的波面,A、B、C、D是四个观察者的位置,由图可以看出(  )
A.波源正在向B运动
B.波源正在向C运动
C.B点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最低
D.D点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最高
橘子妞1年前1
douhao1212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解题思路:根据多普勒效应,当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会改变;当观察者靠近波源,在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当观察者远离波源,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减少,即接收到的频率减小.根据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式v=λ•f判断,其中波速由介质决定,波长等于相邻波峰间距.

A、B、观察者靠近波源,在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故该观察者向A点运动;故A错误,B错误;
C、D、根据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式v=λ•f,由于同一种介质中波速相同,A点位置附近区域波长最短,B点位置附近波长最长,故在A点观察到波的频率最高,在B点观察到波的频率最低;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多普勒效应.

考点点评: 本题关键明确: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式v=λ•f;同一种介质中波速相同,波长等于相邻波峰间距.

如图,在平行玻璃砖上方有一点光源S 0 ,观察者在A点隔着玻璃砖看到的S 0 像在.S 1 处,若将玻璃砖向右下方平行移
如图,在平行玻璃砖上方有一点光源S 0 ,观察者在A点隔着玻璃砖看到的S 0 像在.S 1 处,若将玻璃砖向右下方平行移动一段距离至虚线位置,观察者仍在A点将看到S 0 的像点S 2 的位置在(  )
A.在S 0 点正上方 B.在S 1 点正下方
C.在S 1 点左上方 D.仍在S 1
xiangzuhai1年前1
如果世间没有爱情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由于在垂直光源方向上观看,垂直玻璃砖入射的光线,方向不变,另一条光线经过玻璃砖后平行于入射光线射出,因此若将玻璃砖向右下方平行移动一段距离至虚线位置时,出射光线方向不变,所以其反向延长线与垂直入射光线的交点不变,即像的位置不变,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地球半径为R,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某地球同步卫星位于赤道上空且离地面的高度约为5.6R,卫星正下方地面上有一观察者,
地球半径为R,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某地球同步卫星位于赤道上空且离地面的高度约为5.6R,卫星正下方地面上有一观察者,用天文望远镜观察被太阳光照射的此卫星.若不考虑大气对光的折射,春分(即太阳光直射赤道)那天在日落的时间内,此人观察不到卫星的时间约为(  )
A. 40分钟
B. 70分钟
C. 100分钟
D. 140分钟
puliphone8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关于红移的一个问题红移是波源与观察者的相对速度有关,还是与波源的绝对速度有关?波源移动,观察者不动与波源不动、观察者移动
关于红移的一个问题
红移是波源与观察者的相对速度有关,还是与波源的绝对速度有关?
波源移动,观察者不动与波源不动、观察者移动两者的红移是否相同?
拽拽地妖精1年前1
nxkiller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天文学上所说红移,多半是指宇宙学红移,是因为宇宙学膨胀天体退行的速度而导致的.至于这个问题,更准确的表述个人认为应该是相对论性多普勒效应(relativistic Doppler effect).
1.波源与观察者共同运动则没有多普勒(Doppler)效应,所以是相对运动.
2.2楼的解释非常正确.这两个Doppler效应完全是一样的.其实这两个系如果都是惯性参考系的话,那么相对的运动就应该具有完全对称的性质.也就是说不管以谁为参考系,计算另一个参考系中的物理量,结果都应该是不变的.
3.非相对论,如果完全用牛顿力学计算,波源静止和观测者静止结果不同.(具体公式可以查wiki,Dopper effect).
第三观察者 如果A相对于C以0.6c的速度向东运动,B相对于C以0.6c的速度向西运动.对于C来说,A和B之间的距离以1
第三观察者
如果A相对于C以0.6c的速度向东运动,B相对于C以0.6c的速度向西运动.对于C来说,A和B之间的距离以1.2c的速度增大.这种“速度”—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相对于第三观察者的速度—可以超过光速.但是两个物体相对于彼此的运动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在这个例子中,在A的坐标系中B的速度是0.88c.在B的坐标系中A的速度也是0.88c.不明白为什么A相对于B的速度是0.88C,希望明白者赐答(科普式解析).
machuang7351年前2
yucm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狭义相对论中给出了速度叠加公式:
v=(v1+v2)/(1+v1v2/c^2).
=(0.6+0.6)/(1+0.6²/1²)
=0.88
某观察者测得某日刮北风,风速为5m/s,他又看到一列行驶的火车,车头冒出的烟却竖直上升,由此可知火车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是(
某观察者测得某日刮北风,风速为5m/s,他又看到一列行驶的火车,车头冒出的烟却竖直上升,由此可知火车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是(  )
A.向东5m/s
B.向北0m/s
C.向南5m/s
D.向西0m/s
dajiahaobj1年前1
tiankily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解题思路:在无风的时候,火车行驶时,车头冒出的白烟会向车尾方向移动,白烟的速度是火车的速度,火车行驶时,白烟恰好是竖直向上的,白烟一定受到了风的作用,风把白烟吹得竖直向上,风的方向和白烟的运动方向相反,速度相同.

车头冒出的白烟恰好是竖直向上的,白烟受到风的作用,风的方向和白烟的方向相反,速度相等,所以白烟的速度为5m/s,方向向北.
火车的运动方向和白烟方向相反,速度相等,所以火车的速度为5m/s,方向向南.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考点点评: 无风时,火车的冒出的白烟向车尾方向运动,风的作用使白烟竖直向上,由风的速度和方向可以判断白烟的运动和方向,由白烟的运动速度和方向来推知火车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在火车站台上有一个观察者,列车开动时,恰好在第一车厢的最前端,
在火车站台上有一个观察者,列车开动时,恰好在第一车厢的最前端,
列车在启动后做匀速直线运动,4S后,第一个车厢通过观察者整个列车经过他历时20S,求车厢多少节?
ihyesung1年前1
不爱请弹开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题目条件出错,列车从静止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为“匀加速”这样的话根据初速为零的物体经历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时间比为 1:(√2-1):(√3-√2):……来求解.因为每节车厢长度相等,所以当每节车厢依次通过观察者...
生物学—显微镜安放:置于观察者座位前的桌子上,偏向身体( )侧,便于眼向目镜内观察,距实验台边缘
生物学—显微镜安放:置于观察者座位前的桌子上,偏向身体( )侧,便于眼向目镜内观察,距实验台边缘
生物学—显微镜安放:置于观察者座位前的桌子上,偏向身体( )侧,便于眼向目镜内观察,距实验台边缘7cm左右.
qq_xiaoli1年前4
我的幻想就是ee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左侧,因为目镜是用左眼观察的,这样就便于用右手写字做记录.
甲、乙、丙三个观察者,同时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甲说“它在做匀速运动”,乙说“它是静止的”,丙说“它在做加速运动”.则下列
甲、乙、丙三个观察者,同时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甲说“它在做匀速运动”,乙说“它是静止的”,丙说“它在做加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B. 如果选同一参考系,那么三人的说法都对
C. 三人中总有一人或两人讲错了
D. 如果各自选择不同的参考系,那么三人说法都可能对
果好吃腰1年前5
liangyiyuan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解题思路:在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先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物体位置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结果也可能不同,这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在判断一个物体时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要选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时运动还是静止,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时运动还具有绝对性.
A、如果选同一参考系,那么三人的说法应该是一样的,故AB错误;
C、如果各自选择不同的参考系,那么三人说法都可能对,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考点点评: 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声音向静止的观察者运动 观察者所接受到的频率大于声源的频率 为什么
luyi211年前1
liuchiA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76.5%
就像你接球一样,离得越近 原来飞不到你身边的球也都可以接住了,所以接到的球比原来多 可以这么类比理解 ,
多普勒效应 根据多普勒效应,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公式:f'=fv/(v-vs) (vs指的是声源相对于观察者的运动速度),匀速运动,vs不变,故f’也就不变.注意审清题意,是频率越来越低,而不是频率变低,在远离时,频率固然变低,但因为匀速,保持变低后的频率不变.
光速不变原理的挑战假设光速为30w km/s.观察者A在地球上,已知光速30w km/s,10w km/s.观察者B在飞
光速不变原理的挑战
假设光速为30w km/s.观察者A在地球上,已知光速30w km/s,10w km/s.观察者B在飞船上,飞向一光源并测量光速.
假设A的时间过了Ta = 1s,那么B测出光行走的距离应该为30 + 10 = 40w km,此时B的用时应该是Tb < 1s(根据广义相对论,速度越快时间流失越慢),所以B测出的光速岂不是 C = 40 / Tb > 40w km/s.
而我们知道根据狭义相对论B测出的光速应该为30w km/s,光速变快了?
mуlove1年前2
chenhongliu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不是哦,B的速度那么快,根据相对论,还有一个长度缩短,所以,那个也不是40km,而是小于40.
结果会是刚好的光速不变.
蒸汽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风向自东向西,路边的观察者看到从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由此可知,相对于空气,火车
蒸汽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风向自东向西,路边的观察者看到从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由此可知,相对于空气,火车的运动方向是(  )
A. 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
C. 静止不动
D. 无法确定
PLMZYK1年前4
mobilewang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火车冒出的烟柱,对于路边的观察者来讲,它的方向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火车的行进方向,二是风向.如果竖直向上呈柱形,说明这两种影响的效果正好相互抵消.

蒸汽火车沿着平直的轨道行驶,风自西向东时,路边的观察者在没有风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应该看到烟也自西向东,现在却看到烟竖直向上,说明有风,而且火车的速度与风的速度相等,并且方向相同.因此,与风(空气)比较,烟的位置没有改变,也就是说火车的位置没有改变,即相对于空气来说,火车是静止的,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考点点评: 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考查有两种方法:①告诉研究对象及其运动状态,确定参照物.②告诉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确定运动状态.此题全面地考查了这两方面.

英语翻译4.体验节点 节点是在城市环境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它们是连接点,交
英语翻译
4.体验节点
节点是在城市环境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它们是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道路的交叉或汇聚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也可能只是简单的聚集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的浓缩而显得十分重要,比如街角的集散地或是一个围合的广场.某些集中节点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其影响由此向外辐射,它们因此成为区域的象征与核心.
5.标志物
标志物是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与节点不同的是,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标志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比如建筑、标志、店铺或山峦,也就是在许多可能元素中挑选出一个突出元素.有些标志物相距甚远,通常从不同的方位,掠过一些低矮建筑物的顶部,从很远处都能看得见,形成一个环状区域内的参照物,大厦的尖顶或山上的孤塔.其它的标志物主要是地域性的,只能在有限的范围、特定的道路上才能看到,比如那些数不清的广告牌、商店立面、植物,甚至是橱窗模特之类的城市环境细部.
在现实中,这些体验元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处于不同的观察环境中,某个特定客观事物的形态体验类型偶尔也会发生改变.公路对司机来说是道路,而对行人来说可能是边界;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中心区可能是一个区域,而对于整个大都市地区来说,它只是一个节点.这些元素类型也不会孤立存在,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最终必将重新统一成一个整体环境体验.
关键词:城市环境体验--Enviroment Experience Design
偷肉吃的1年前1
何未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4.experience nodeNode's ising an observer can get into from here in the city environment of have strategic meaning to order,is people the focalization of the contacts route of travel.They are a conjun...
某地的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9.07度,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1.19度,求黄赤交角度和观察者度数
yangfaith1年前5
yibingyang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76.2%
某地的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9.07度,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1.19度,求黄赤交角度和观察者度数
1、黄赤交角度:
(79.07-31.19)/2=47.88/2=23.94;
2、观察者度数:90-79.07+23.94=34.87.
多普勒效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波源与观察者同向运动(未提及是否相对静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wangwei1329251年前1
香槟与月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多普勒效应
当你站在公路旁,留意一辆快速行驶汽车的引擎声音,你会发现在它向你行驶时声音的音调会变高(即频率变高),在它离你而去时音调会变得低些(即频率变低).这种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在光现象里同样存在多普勒效应,当光源向你快速运动时,光的频率也会增加,表现为光的颜色向蓝光方向偏移(因为在可见光里,蓝光的频率高),即光谱出现蓝移;而当光源快速离你而去时,光的频率会减小,表现为光的颜色会向红光方向偏移(因为在可见光里,红光的频率低),即光谱出现红移.
在进一步研究多谱勒效应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有关波的基本知识:
如果我们将一个小石块投入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会产生阵阵涟漪,并不断地向前传播.这时波源处的水面每振动一次,水面上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波列.
设波源的振动周期为T,即波源每隔时间T振动一次,则水面上两个相邻波列之间的距离就为VT,其中V是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一相邻波列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用符号λ表示.这样,波的波长、波速及振动周期三者的关系就可表示为:λ=VT (1)
由于波源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为T,则波源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就为1/T.物理学上,把波源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称为波的频率,用f表示.这样,它和周期的关系就可表示为f=1/T,或T=1/f (2)
综合(1)式和(2)式可得:λ=VT=V/f (3)
此式是我们讨论与波有关问题的基本公式,虽然是对水波的传播总结出来的,但它对一切波都适用.
实验研究表明:对于确定的介质,波的传播速度V是一个定值.所以,当波在某一确定的介质中传播时,它的波长λ与它的周期成正比(与频率成反比).即波的频率越高,周期越小,其波长越短;反之,波的频率越低,周期越大,其波长越长.
对声波而言,声音的频率决定着声音的音调.即声波的频率越高,声波的音调也越高,声音也越尖、越细,甚至越刺耳.根据上述的结论,产生高音的声源振动较慢,振动周期长,对应声波的波长也较长.例如:10000Hz的声波的波长是100Hz声波波长的1/100.
而在可见光中,光波的频率决定着色光的颜色.频率由低到高依次对应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红光频率最低,波长最长;紫光的频率最高,但波长最短.
下面我们就结合以上的背景知识一起来探究一下有关光的多谱勒效应:
假设有个光源每隔时间T发出一个波列,即光源的周期为T.如图,当它静止时相邻两个波列时间间隔为 T,距离间隔为 λ=cT
式中c表示光速.
当光源以速度V离开观察者时,在每两个相邻的波列之间的时间里光源移动的距离为VT,于是下一个波峰到达观察者所需的时间便增加了VT/c,所以,相邻的两个波峰到达观察者那里所需的时间就为:
T’=T+VT/c>T
即这时相对于观察者而言,光波的周期变长了,频率变低了.根据上面关于频率于光色之间的关系可知,次光的颜色会向红光偏移.物理学上,把这一现象称为红移.
这时到达观察者那里的两个相邻的波列的距离,即波长就变为 λ’=cT+VT
即波长变长了.这两个波长的比值为 λ’/λ= T’/T=1+V/c
即波长增加了V/c,我们把这个相对增加量就成为红移量,它取决于光源的远离速度.由于一般情况下V
飞机在2000m的高空以100m/s的速度沿水平航线匀速飞行,当飞机处于地面上观察者的正上方时,空投一包裹(取g=10m
飞机在2000m的高空以100m/s的速度沿水平航线匀速飞行,当飞机处于地面上观察者的正上方时,空投一包裹(取g=10m/s2,不计空气阻力),地面上观察者一直不动.求
(1)包裹落地时,包裹落地处离飞机多远.
(2)包裹落地时,包裹落地处离地面观察者多远.
(3)求包裹落地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用与水平方向夹角θ的正切值表示).
woai441年前1
想中500万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解题思路: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高度求出运动的时间,结合初速度和时间求出水平位移.
根据时间,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竖直分速度的大小,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落地时的大小和方向.

(1)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包裹落地时,飞机处于包裹的正上方,则包裹距离飞机的距离x=h=2000m.(2)根据h=12gt2得,t=2hg=2×200010s=20s.则水平距离x=v0t=100×20m=2000m.(3)包裹落地...

点评:
本题考点: 平抛运动.

考点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结合运动学公式灵活求解.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作参照物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作参照物
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的方向运动
静晓晓1年前1
状元家教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观察者以自己所乘的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逐渐变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相对论的2个小题,求详解1一列火车以速度v向前行驶,有一个脉冲光源发出一个闪光,地面上的观察者看到的是同时到达车厢的前后
相对论的2个小题,求详解
1一列火车以速度v向前行驶,有一个脉冲光源发出一个闪光,地面上的观察者看到的是同时到达车厢的前后壁,那么在火车上的观察者看到的结果是先到达前壁还是后壁?
2一列火车以速度v向前行驶,在车厢的前后壁发出两个光信号,在火车上的人观察到两闪光同时闪光,那么在地面上的人观察到前壁还是后壁先闪光?
毛毛虫85961年前2
红桃妖妖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同时”.
狭义相对论第一个定理:光速不变原理.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坐在一个以0.98倍光速行驶的无限长的火车上,以0.98倍的光速在火车上奔跑,与火车的运动方向同向,那么你不会以1.98倍的光速运动,而是以很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这就是光速不变定理中的一个例子.
再举一个例子,发现光速不变定理的实验:
如果按照牛顿经典力学中的原理,由于地球的自转有一个速度,那么早上6点(日出)测得的光速比晚上6点(日落)测得的光速要慢.相对运动.可是实际的结果是白天测出的光速和晚上测出的光速时一样的.
这个例子跟你的题目是很像的.希望能帮上你.
一列火车由静止从车站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位观察者站在这列火车第一节车厢的前端,经过10s第一节车厢全部通过,则前九节
一列火车由静止从车站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位观察者站在这列火车第一节车厢的前端,经过10s第一节车厢全部通过,则前九节车厢经过多少秒可从观察着身边全部通过,第九节车厢通过观察者需要的时间是多少秒?(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算出来是1.7s 不过是看着老师原来讲过的一个例题算出来的
其中有一个式子我列的是
t8/t1=根号8/根号1
貌似老师当初讲的是速度之比等于什么 时间之比等于什么的说
我看错题目了 是前九节 不是第九节 应该是30s的说
liujiexiaoxixi1年前1
我aa了我aa了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N为从2开始记数的自然数
所有的连续比为:1:(√2-1):(√3-√2):... : [√N-√(N-1))]
t1=10s
根据上面的公式有:
每节车厢所用的时间为[√N-√(N-1)]*t1
则通过前9节车厢所用的时间为:
T=[1+(√2-1)+(√3-√2)+...+(√9-√8)]*t1
=√9*t1
=3t1=3*10s=30s
第9节车厢所用的时间为
t9=(√9-√8)*t1=(30-20√2)s
观察者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的站台上,火车匀加速开出后,第一节车厢在8秒内从观察者身前过去,求列车16节车厢通过观察者的总时
观察者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的站台上,火车匀加速开出后,第一节车厢在8秒内从观察者身前过去,求列车16节车厢通过观察者的总时间.
由于我是化学课代表,所以物理不太好...呵呵.....
"匀加速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相同时间内位移之比=1:3:5:7:9:……是怎么来的啊?...
q214061年前4
july星空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2%
1+3+5+7=16
8 8 8 8=32
参考:相同时间内位移之比=1:3:5:7:9:……:2n-1
伙计,没事,我也刚上高一,有空多看看辅导书.我是济宁的,我们这发的同步学案不错,不知道你们那里有没有.
一圆柱空筒,底面直径和高度相等,在筒口边沿某处A点刚好看到圆筒内底部圆周上某点B,观察者位置不变,柱筒中倒满某种液体,就
一圆柱空筒,底面直径和高度相等,在筒口边沿某处A点刚好看到圆筒内底部圆周上某点B,观察者位置不变,柱筒中倒满某种液体,就可以看到筒底的中心点D,如图所示.
求:(1)这种液体的折射率
(2)光在这种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如附带解题思考的解说另加分.
fanyunzhi1年前2
600安006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分析:原来能看到B,现在在同样的位置看到D,说明D的折射光线与BA共线.然后通过入射角和折射角就可以计算出折射率.光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与折射率成反比.
解析:(1)设直径和高都为L,入射角的正弦为
sinα=1L/2:√5L/2=1/√5
折射角的正弦为
sinβ=L:√2L=1/√2
折射率为n=sinβ:sinα=√10/2=1.58
(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3×10^8m/s,由n=c/v可知
v=c/n=1.9×10^8m/s
一道光的折射物理题一个变常为L的玻璃正方体正中心有一小点,无论观察者从任何角度都看不到中心点, 那么这个正方体的哪些部分
一道光的折射物理题
一个变常为L的玻璃正方体正中心有一小点,无论观察者从任何角度都看不到中心点, 那么这个正方体的哪些部分应该被遮盖? 应该怎么做?
romatic1年前2
rx9854110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算出角度光线从中心点出来在面上全反射时的角度,并确定由这一角度出来的光线在面上的交点,此交点与面中心的距离为半径,中心为圆点做圆,这部分就是要遮住的部分
夜晚,人们仰望天空,有时能看到闪烁的人造地球卫星.地球赤道处有一观察者,在日落4小时后看到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赤道正上方高
夜晚,人们仰望天空,有时能看到闪烁的人造地球卫星.地球赤道处有一观察者,在日落4小时后看到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赤道正上方高空中经过,设地球半径为R,则这颗人造地球卫星距赤道地面的高度至少为(  )
A. R/2
B. R
C. 2R
D. 4R
pupysod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