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白下区二模)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若先将甲中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

peio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2013•白下区二模)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若先将甲中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选项 滴管甲 烧杯① 滴管乙 烧杯②
A 双氧水 二氧化锰 氢氧化钠
B 盐酸 盐酸 碳酸钠
C 氢氧化钠 硝酸铵
D 氧化钙 盐酸

A.A
B.B
C.C
D.D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灵魂缠绕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70.6%
解题思路: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气球要鼓起,则液体与固体混合能产生气体或者放热使瓶内气压增大;气球要变瘪,则装置内气体被吸收或者吸热使瓶内气压减小;.

A、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产生氧气,氧气不会被吸收,气压不能减小,气球不能恢复原状,故A错误;B、盐酸与镁混合产生氢气,氢气不会被吸收,气压不能减小,气球不能恢复原状,故B错误;C、氢氧化钠遇水放热,瓶内压...

点评:
本题考点: 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间的反应以及与压强知识的结合,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1年前

相关推荐

(2011•白下区二模)对下列人体四种器官的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  )
(2011•白下区二模)对下列人体四种器官的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B.胃能将淀粉转化为麦芽糖
C.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D.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xchangfeng1年前1
112lll112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解题思路:1、泌尿系统的组成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2、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淀粉和麦芽糖最终要在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消化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
3、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4、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A、肾由大约一百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由肾小体、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囊、肾小球组成.当血液流经肾时,肾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使血液得到净化;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尿在肾中形成,故肾脏的主要功能形成尿液.A正确;
B、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B错误;
C、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能够乳化脂肪,C正确;
D、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点: 胃和肠的结构特点;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考点点评: 理解各器官的概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07•白下区二模)通常情况下,下列文具中属于导体的一组是(  )
(2007•白下区二模)通常情况下,下列文具中属于导体的一组是(  )
A.塑料尺、橡皮
B.铅笔芯、小刀
C.玻璃棒 胶带
D.橡皮 塑料圆珠笔
zhong3031年前1
福哥近卫军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解题思路: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铅笔芯,主要成分是石墨,属于导体;小刀是金属制成的,所以是导体;
塑料尺、橡皮、玻璃棒、胶带、塑料圆珠笔都是绝缘体.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点: 导体.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记住相关的例子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2012•白下区一模)如图,在△ABC中,AB=AC=2BC,以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与AC交于点D.若AC=1
(2012•白下区一模)如图,在△ABC中,AB=AC=2BC,以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与AC交于点D.若AC=1cm,则CD=
[1/4]
[1/4]
cm.
pingxueliao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2008•白下区二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2008•白下区二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吸盘挂钩悬挂重物是利用了大气压强
B.在高原上煮食物用高压锅是因为大气压强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C.对着平行的两张纸的中间吹气,两张纸会吸到一起,是由于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小
D.潜水员在水下作业时,下潜深度增大水对潜水员的压强也相应增大
宁馨儿9191年前1
BOBO小逸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根据吸盘持钩是利用了大气压工作的原理可以判断A正确,根据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可以判断B正确,根据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可以判断C错误,根据液体的压强的特点可以判断D正确.

A、当把吸盘挂钩用力挤压到物体上时,吸盘内压强小于吸盘外的压强,大气压产生较大的压力把吸盘压到物体上.故A正确;
B、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并能使水的沸点降低,所以在高原上饭不容易煮熟,使用高压锅是因为高压锅能够在锅内形成较高的气压,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所以能够将饭煮熟.故B正确.
C、对着两张平行的纸吹气,两纸中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而两纸的外部空气流速很小,压强大.两纸受到两边向内的压力差,所以两张纸被压到一起.故C错误.
D、潜水员在水下下潜的过程中,深度越来越大,根据公式P=ρgh可知所受液体压强也相应增大.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大气压的综合应用;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体的压强的特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考点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有助于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此类考查生活的物理知识的题目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大家应该加以重视.

(2010•白下区一模)利用中和反应可以测定酸(或碱)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例如,在一定质量的待测酸溶液中逐滴滴入已知溶质
(2010•白下区一模)利用中和反应可以测定酸(或碱)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例如,在一定质量的待测酸溶液中逐滴滴入已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碱溶液,直到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根据消耗碱溶液的质量即可计算出待测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反之亦然.右图为某次测定过程中,溶液的pH随所滴加溶液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图.请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根据右图曲线,可以判断该实验是向待测的______(选填“酸”或“碱”,下同)溶液中逐滴滴加已知溶质质量分数的______溶液.
(2)为了能在测定过程中判断中和反应恰好进行完全,可在待测溶液中预先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若看到溶液颜色恰好由______色变为______色,则此时中和反应恰好进行完全.
(3)如果测定中使用的酸是硫酸溶液,碱是氢氧化钠溶液;待测溶液的质量为25.0g,另一已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5%.根据图中数据,试计算待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请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分步给分)
liyimuzi1年前1
lovexiaot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解题思路:根据图中所示可知,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是向碱溶液中滴加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酚酞呈无色,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进行相关的计算.

(1)根据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知,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后来溶液的pH小于7,是向碱溶液中滴加酸溶液,故填:碱,酸;
(2)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故填:红;无;
(3)设待测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25g×x 24.5g×4.5%
[80/25g×x=
98
24.5g×4.5%]
x=3.6%
答:待测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

点评:
本题考点: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考点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图识别问题,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的问题,难度较大,要认真仔细解答.

(2013•白下区一模)实验室有甲、乙两只灯泡,甲标有“6V 6W“字样,乙标有“10V 5W“字样
(2013•白下区一模)实验室有甲、乙两只灯泡,甲标有“6V 6W“字样,乙标有“10V 5W“字样.现把它们串联起来,则该串联电路允许的最大功率是(不考虑温度对灯泡电阻的影响)(  )
A.11W
B.7.8W
C.6.5W
D.1W
我与阿加莎1年前1
yanguoren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解题思路:(1)由灯泡的铭牌可知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根据P=UI可求灯泡的额定电流,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灯泡的电阻;
(2)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若将两个灯泡串联起来,流过串联电路的电流应等于灯泡额定电流中较小的,根据电阻的串联特点和P=I2R求出该串联电路允许的最大功率.

(1)根据P=UI可得,两灯泡的额定电流分别为:
I=
P甲
U甲=[6W/6V]=1A,I=
P乙
U乙=[5W/10V]=0.5A,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两灯泡的电阻分别为:
两灯泡电阻R=
U甲
I甲=[6V/1A]=6Ω,R=
U乙
I乙=[10V/0.5A]=20Ω;
(2)两灯串联时,该串联电路允许的最大电流I=I=0.5A,
∵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该串联电路允许的最大功率:
P=I2(R+R)=(0.5A)2×(6Ω+20Ω)=6.5W.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电功率的计算;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欧姆定律的应用;电阻的串联.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灵活应用,要注意当两电阻串联时,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不得超过两电阻中额定电流的最小值.

(2007•白下区一模)果实和种子分别是由(  )
(2007•白下区一模)果实和种子分别是由(  )
A.子房壁和珠被发育成的
B.子房和胚珠发育成的
C.受精卵和珠被发育成的
D.子房壁和胚珠发育成的
hx96006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2011•白下区二模)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图中甲~庚代表各种不同的生物.请据图分析回答:
(2011•白下区二模)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图中甲~庚代表各种不同的生物.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食物网中有______条食物链.
(2)丙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中含有______个营养级.
(3)在该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是______.
lujunfeng111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2009•白下区二模)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2009•白下区二模)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不可思议的9秒69
“鸟巢”的百米跑道成就了奥运历史!在北京时间2008年8月16日晚10:30进行的北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来自牙买加的“飞人”博尔特跑出不可思议的9秒69,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的同时击败队友、前世界记录保持者鲍威尔成功加冕.在不到10秒的时间里,博尔特跑出了人类的极限,现场9万观众为之疯狂!
人们依靠高清晰影像技术,清楚地重现了博尔特是如何利用41.25步跑完100米距离的. 从起跑反应时间来看,在北京奥运会100米决赛中,汤普森和迪克斯以0.133秒并列第一,鲍威尔以0.134秒紧随其后.而博尔特则有些“迟钝”,仅为0.165秒,排在倒数第二.
录像显示直到第13步(25米)的时候,博尔特才开始真正加速,他只用了3.78秒就完成了前30米的比赛,展现了惊人的加速能力和非同寻常的爆发力.
100米赛跑分为三个阶段:加速阶段(起点到50-60米)、最高速奔跑阶段(50米至70或80米)和减速阶段. 一个顶级的短跑运动员能够在至少50米的范围里加速,然后在50米和60米之间达到自己的最高速度. 在无风状态下博尔特以5.50秒跑完前50米,他居然在50米至80米的那段距离一直保持了最高速度:他只用了2.46秒的时间就跑完了这个30米,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纪录.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尽管博尔特在最后阶段(73米处,第32步)就开始庆祝胜利,但他还是在80米至90米之间跑出了43.373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甚至在最后10米减速的时候他的速度仍然达到了40公里每小时.
阅读短文后,回答下列问题:(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
(1)起跑时,观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判断博尔特比其他大部分运动员慢的?(请在文章中摘录)答案是:______.
(2)博尔特在的50米至80米的那段距离跑出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快纪录,这个记录是______Km/h.
(3)博尔特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他100m决赛的每一步平均用时______s.
喝杯酒1年前1
nickykwok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1)从:“博尔特则有些“迟钝”,仅为0.165秒,排在倒数第二”可以看出起跑时,博尔特比其他大部分运动员慢.
(2)由短文可以看出,博尔特在的50米至80米的那段距离所用时间t=2.46s,
博尔特的速度v=[s/t]=[30m/2.46s]≈12.195m/s=43.90km/h.
(3)博尔特全程的平均速度
.
v=
s全
t全=[100m/9.69s]≈10.32m/s;100m决赛的每一步平均用时
t'=
t总
n=[9.69s/41.25步]≈0.23s/步.
故答案为:(1)博尔特则有些“迟钝”,仅为0.165秒,排在倒数第二;
(2)43.90;(3)10.32;0.23.
(2011•白下区二模)如图,△ABC中,AB=AC,∠A=36°,D是AC上一点,且BD=BC,过点D分别作DE⊥AB
(2011•白下区二模)如图,△ABC中,AB=AC,∠A=36°,D是AC上一点,且BD=BC,过点D分别作DE⊥AB、DF⊥BC,垂足分别是E、F.给出以下四个结论:①DE=DF;②点D是AC的中点;③DE垂直平分AB;④AB=BC+CD.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①③④①③④.(把你认为的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
zhuchundong1年前1
yy番茄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①∵∠A=36°,AB=AC,
∴∠ABC=∠ACB=72°,
∵BD=BC,
∴∠BDC=∠BCD=72°,
∵∠BDC=∠A+∠ABD,
∴∠ABD=36°,
∴∠ABD=∠CBD,
∴BD是∠ABC的角平分线,
∴DE=DF,故①正确.
②因为AD=BD,但BD≠CD,故②错误;
③∵AD=BD,∴DE垂直平分AB,③正确;
∴④到AE、AF距离相等的点,到DE、DF的距离也相等正确;
①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③④.
(2010•白下区一模)无水硫酸铜(CuSO4)是白色粉末,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吸水后白色粉末转化为蓝色晶体-胆矾(CuS
(2010•白下区一模)无水硫酸铜(CuSO4)是白色粉末,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吸水后白色粉末转化为蓝色晶体-胆矾(CuSO4•5H2O).
(1)露置在空气中的无水硫酸铜吸收水蒸汽得到胆矾,这一变化过程属于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通常状态下,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且只考虑初中阶段常见的反应):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质量变大;②通过灼热的CuO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CuSO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通过以上实验事实可以判定,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有______.
(3)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铜,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白色粉末转变为蓝色晶体,溶液的质量将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溶质质量分数将______.
(4)某课外研究小组通过下图所示两种不同的途径制取胆矾晶体.

途径1中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2H2O+SO2↑”;
途径2中铜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是硫酸铜和水.
请写出途径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与途径1相比,排除安全因素,途径2主要具有两项优点:不污染大气和______.
78451001年前1
三元乙丙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针对初中化学中某一常见物质,结合其性质、用途、制取等等方面组织考题.本题主要物质为硫酸铜,其中涉及混合气体组成的推断、饱和溶液减少溶剂后的改变、制取方法的评价.

(1)无水硫酸铜和硫酸铜晶体属于不同种物质,因此无水硫酸铜遇水生成硫酸铜晶体属于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故答:化学.

(2)根据硫酸铜粉末变成蓝色,可得出通过灼热氧化铜后有水产生,因此而得出原气体中含有氢气的结论;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通过灼热氧化铜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里的二氧化碳可能来自于原气体,也有可能是CO与CuO反应所产生,结合现象①,原气体中应含有能和炽热碳反应的CO2.故选CO2、H2

(3)向饱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硫酸铜粉末,粉末会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晶体而使饱和溶液中溶剂水减少,溶质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答:减少、不变.

(4)对比途径1和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得到消耗相同量的硫酸而得到硫酸铜的量相差2倍.故答:2Cu+O2+2H2SO4≜2CuSO4+2H2O、节约原料硫酸(或硫酸的消耗量相对较低).

点评:
本题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气体的净化(除杂);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考点点评: 围绕中心物质组织相关知识点进行考查,体现综合性,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对中心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取的掌握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009•白下区一模)如图所示,甲、乙两杯盐水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中,在甲杯中处于悬浮
(2009•白下区一模)如图所示,甲、乙两杯盐水的密度分别为ρ、ρ,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中,在甲杯中处于悬浮状态.所受浮力为F,在乙杯中处于漂浮状态,所受浮力为F.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ρ<ρ、F<F
B.ρ<ρ、F=F
C.ρ>ρ、F<F
D.ρ>ρ、F>F
淘沙漠1年前1
大头蜘蛛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1%
解题思路: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当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在液体中悬浮;若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将漂浮在液面上.
要知道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相等.
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鸡蛋在甲盐水中悬浮,所以鸡蛋的密度等于甲盐水的密度;在乙盐水中漂浮,所以鸡蛋的密度小于乙盐水的密度.因此乙的密度大于甲的密度;
鸡蛋在甲中悬浮,所以此时浮力等于重力;在乙中漂浮,浮力也等于重力,因此在甲和乙中所受浮力相等,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考点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浮沉条件的应用,一定要掌握物体浮沉情况与密度的关系.同时要搞清不同状态下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

(2012•白下区一模)在物理学习中,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教科书出现了①在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了“光线”;②在研究声音传
(2012•白下区一模)在物理学习中,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教科书出现了①在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了“光线”;②在研究声音传播时,引入了“介质”;③在研究热的传递时,引入了“热量”④在研究磁场时,引入了“磁感线”.在上述四种情况中,属于科学家假想而实际并不存在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WZF1101年前1
小五小五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确定正确选项,把握“假想”和“实际不存在”.

光线实际不存在,是科学家为了形象地描述光的传播而假想出来的;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客观存在的物体;“热量”是抽象的,是内能变化的度量,内能是客观存在的;磁感线实际不存在,是科学家为形象地描述磁场分布规律而假想出来的.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点: 物理学方法.

考点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会利用物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011•白下区二模)请在H、C、O、N、S、Na这六种元素中选择恰当的元素,组成两种符合要求的物质,并将其化学式填写
(2011•白下区二模)请在H、C、O、N、S、Na这六种元素中选择恰当的元素,组成两种符合要求的物质,并将其化学式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1)由三种元素组成的酸:______,______.
(2)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碱:______,______.
(3)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盐:______,______.
(4)空气污染物中会造成酸雨的氧化物:______,______.
hyghost1年前1
12点38分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解题思路: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1)碳酸、硫酸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酸.故填:H2CO3;H2SO4
(2)氢氧化钠、氨水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碱.故填:NaOH;NH3•H2O.
(3)碳酸钠、硫酸钠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盐.故填:Na2CO3;Na2SO4
(4)空气污染物中会造成酸雨的氧化物是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故填:NO2; SO2

点评:
本题考点: 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考点点评: 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时要遵循两个原则:要根据客观事实书写;不能主观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式.

(2011•白下区二模)作图(1)如图所示,请画出摆动中的小球A的重力和绳子拉力的示意图(2)完成如图所示的光路(3)如
(2011•白下区二模)作图
(1)如图所示,请画出摆动中的小球A的重力和绳子拉力的示意图

(2)完成如图所示的光路

(3)如图所示,用羊角锤拔钉子,请在图中标出支点O的位置并画出动力F1的力臂L1
jamesgdb1年前1
fghimc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1)根据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然后过重心表示出重力的方向和拉力的方向.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
(2)根据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3)羊角锤与木头的接触点即为支点O,根据力臂的画法:过支点作垂直于动力作用线的垂线段.

(1)过球心作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沿绳子斜向上的拉力.如图所示:

(2)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②过光心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其传播方向不变,由此可以画出其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过支点O作动力F1作用线的垂线段,即动力臂L1;如图所示:

点评:
本题考点: 力的示意图;力臂的画法.

考点点评: (1)本题考查示意图的画法,牢记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凹透镜的特殊光线有三条: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3)知道力臂的定义,并且能根据力臂的定义画出正确的力臂.

(2009•白下区一模)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2009•白下区一模)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氩气、浓硫酸、煤
B.臭氧、冰水混合物、乙醇汽油
C.天然气、烧碱、不锈钢
D.金刚石、碘酒、铁矿石
简狄1年前1
bishan2008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A、氩气为氩元素组成的单质、浓硫酸为水与硫酸形成的混合物、煤为主要成分是炭的混合物,因此不符合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故A不正确;
B、臭氧是氧元素的一种单质、冰水混合物为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乙醇汽油为乙醇与汽油组成的混合物,因此符合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故B正确;
C、天然气为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混合物、烧碱为氢氧钠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锈钢为铁与碳形成的混合物,因此不符合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故C不正确;
D、金刚石为碳元素的一种单质、碘酒为碘溶解于酒精中形成的混合物、铁矿石为混合物,因此不符合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考点点评: 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方法方面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物质类别的特征.

(2007•白下区二模)判断题:(1)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界、门、纲、目、属、科、种______
(2007•白下区二模)判断题:(1)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界、门、纲、目、属、科、种______
(2)低温、干燥、少氧等环境因素有利于延长农产品贮藏的时间.______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经科学论证,人类早、中、晚一日三餐的热量约占一天的30%、30%、40%.______
(4)青蛙的皮肤细胞和水稻的叶肉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核,而叶绿体是水稻叶肉细胞特有的结构.______
(5)始祖鸟化石的发现,为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提供了典型证据.______.
amay001年前1
bucket_99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分类、合理营养、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化石.解答时可以从各自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1)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科比属大,题干中“科”应该在“属”的前面.因此题干错误;
(2)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度、水分、氧气的影响,在低温、干燥、少氧等环境因素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延长农产品贮藏的时间.因此题干正确;(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经科学论证,人类早、中、晚一日三餐的热量约占一天的30%、40%、30%.因此题干错误;
(4)青蛙的皮肤细胞是动物细胞和水稻的叶肉细胞是植物细胞,二者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水稻叶肉细胞特有的结构有叶绿体、细胞壁、液泡.因此题干错误;
(5)始祖鸟既具有鸟类的特征,还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因此始祖鸟化石的发现,为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提供了典型证据.因此题干正确.
故答案为:
(1)错误;
(2)正确;
(3)错误;
(4)错误:
(5)正确.

点评:
本题考点: 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

考点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问题.

(2012•白下区二模)如图表示向甲物质中加入乙物质时,生成的沉淀或气体质量随乙物质质量变化的关系.下表中符合该图象关系
(2012•白下区二模)如图表示向甲物质中加入乙物质时,生成的沉淀或气体质量随乙物质质量变化的关系.下表中符合该图象关系的是(  )
甲物质 乙物质
A 锌粉和铜粉的混合物 稀硫酸
B 氯化钠溶液和稀硝酸的混合物 硝酸银溶液
C 氯化铜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氢氧化钠溶液
D 硫酸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混合物 氢氧化钡溶液

A.A
B.B
C.C
D.D
啥都有了1年前1
haoxinfantasy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分析图象的意义是随着乙的不断加入,反应开始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然后气体或沉淀逐渐增加.其次将四个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逐一分析,分析气体或沉淀的生成与乙试剂的关系.最后和图象对比可解答.

图象的意义是:随着乙的不断加入,反应开始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然后气体或沉淀逐渐增加.
A、铜不活泼,不能和盐酸反应,锌和盐酸反应放出H2,所以开始就有气体生成,过程与图象不符合.
B、因为硝酸银和氯化钠开始就反应生成的氯化银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过程与图象不符.
C、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能与硫酸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开始时不能生成沉淀,等混合物中的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尽后,氯化铜再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过程与图象相符.
D、因为硫酸和氢氧化钡开始就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而该沉淀不溶于稀盐酸,所以过程与图象不符.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考点点评: 本题是图象和化学知识相结合的题型,涉及知识点较多.要求学生有将图象信息转换为化学信息的能力,同时对化学知识必须十分熟练,才可能快速解题.

(2012•白下区二模)已知二次函数y=ax2-ax(a是常数,且a≠0)图象的顶点是A,二次函数y=x2-2x+1图象
(2012•白下区二模)已知二次函数y=ax2-ax(a是常数,且a≠0)图象的顶点是A,二次函数y=x2-2x+1图象的顶点是B.
(1)判断点B是否在函数y=ax2-ax的图象上,为什么?
(2)如果二次函数y=x2-2x+1的图象经过点A,求a的值.
I不是rr1年前1
纲子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解题思路:(1)根据配方法求出二次函数y=x2-2x+1的顶点坐标,进而代入y=ax2-ax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配方法求出二次函数y=ax2-ax的顶点坐标,进而代入y=x2-2x+1即可得出答案.

(1)∵二次函数y=x2-2x+1图象的顶点是B,
∴y=x2-2x+1=(x-1) 2,B点坐标为(1,0),
将(1,0)代入y=ax2-ax,得:a-a=0,
故点B在函数y=ax2-ax的图象上;

(2)∵y=ax2-ax=a(x-[1/2]) 2-[1/4]a,
∴A点坐标为([1/2],-[1/4]a),
将点A代入y=x2-2x+1得:
-[1/4]a=[1/4]-2×[1/2]+1,
解得:a=-1.

点评:
本题考点: 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二次函数的性质.

考点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的性质以及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特征,根据已知得出A,B点的坐标是解题关键.

(2009•白下区一模)如图是哺乳纲食肉目动物分类等级的示意图,据图选出下列四组动物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2009•白下区一模)如图是哺乳纲食肉目动物分类等级的示意图,据图选出下列四组动物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猫与虎
B.虎与犬
C.狮与犬
D.猫与犬
不服气1年前1
sww2258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解题思路: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分析解答.

由分析可知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亲缘关系越近.据分类索引可知:猫与虎同科、虎与犬同目,狮与犬同目,猫与犬同目,在目、科两级分类单位中目大科小,因此同科的猫与虎缘关系最近.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点: 动物的分类.

考点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分类单位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亲缘关系越近.

(2013•白下区模拟)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2013•白下区模拟)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gzlhzy1年前1
zyhzyh2008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解题思路:看清楚图象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再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物理量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

①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②图象表示路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静止状态;故B错误;
③图象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的速度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
④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点: 匀速直线运动.

考点点评: 图象能直观形象地表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物理上常用的研究物理物体的方法.

(2013•白下区二模)欲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下列实验方案中不可行的方案是(  )
(2013•白下区二模)欲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下列实验方案中不可行的方案是(  )
A.Cu、Ag、FeSO4溶液
B.Fe、Ag、CuSO4溶液
C.Fe、Cu、稀盐酸、AgNO3溶液
D.Cu、FeSO4溶液、AgNO3溶液
RuRuHu1年前1
44624462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解题思路:根据金属与酸或盐的反应规律,利用Fe、Cu、Ag三种金属及其化合物间可发生的反应,推断可验证Fe、Cu、Ag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方案的可行性.

A、铜、银的活动性都不如铁强,铜、银都不能与硫酸亚铁反应,因此,使用Cu、Ag、FeSO4溶液不能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A不可行;
B、铁活动性比铜强,能置换硫酸铜中的铜,而银的活动性不如铜强,不能与硫酸铜发生反应,因此,使用Fe、Ag、CuSO4溶液能验证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B可行;
C、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而铜位于氢后,铁能与盐酸反应而铜不能,可检验铁比铜强;铜活动性比银强,可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可验证铜比银强;因此,使用Fe、Cu、稀盐酸、AgNO3溶液能验证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C可行;
D、铜的活动性不如铁强但比银强,铜不能与硫酸亚铁反应但能与硝酸银反应得到银,因此,使用Cu、FeSO4溶液、AgNO3溶液能验证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D可行.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考点点评: 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时,通常采取“三取中”即:取中间金属单质与两端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或取中间金属的盐溶液与两端金属的单质反应.

(2012•白下区二模)高铁的快速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工业上利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间的缝隙,化学方程式为2Al+Fe2O
(2012•白下区二模)高铁的快速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工业上利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间的缝隙,化学方程式为2Al+Fe2O3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利用铝的还原性,在高温下把铁从氧化铁里还原出来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铝、铁均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
angelwcy1年前1
q287106945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解题思路:A、根据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进行解答;B、根据铝的还原性,在高温下把铁从氧化铁里还原成单质铁进行解答;C、根据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而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进行解答;D、根据铝、铁均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A、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故A正确;
B、利用铝的还原性,在高温下把铁从氧化铁里还原成单质铁,故B正确;
C、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而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故C错误;
D、铝、铁均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2006•白下区一模)根据下面的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2006•白下区一模)根据下面的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编号为①、②的仪器名称:①试管试管、②酒精灯酒精灯.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是(填写装置序号,下同)BDBD;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和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AC或ADAC或AD.写出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MnO2
.
2H2O+O2↑2H2O2
MnO2
.
2H2O+O2↑.
(3)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实验操作步骤:①加热 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熄灭酒精灯 ⑤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⑥从水槽中取出导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写序号)③②①⑤⑥④③②①⑤⑥④.
zhanjun8831年前1
丫头片片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1)仪器名称为试管; 酒精灯 (2)大理石是固体,稀盐酸是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故发生装置选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高锰酸钾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故发生...
(2012•白下区一模)“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的电路图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L的额定电压为2.5V,电
(2012•白下区一模)“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的电路图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L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可供选用的滑动变阻器R1和R2的最大阻值分别为10Ω和50Ω.

(1)应该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__(填“R1”或“R2”);
(2)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发生故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A)灯泡断路(B)灯泡短路(C)滑动变阻器断路(D)滑动变阻器短路
(3)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成的U一I图象,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可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W;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过程中,小灯泡的电阻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还有一组同学没有电压表,而是利用两只电流表和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R0,其它元件与前面相同,仍然完成了实验.请在虚线方框内画出该组同学实验的电路图.
mirrorqin1年前1
咖啡依舊香醇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解题思路:(1)由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灯泡额定电流的大约值,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求出灯泡正常工作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即可选择合适的滑动变阻器.
(2)灯泡不亮,灯泡断路或短路;电流表有示数,说明电路不存在断路;电压表无示数,电压表断路或与它并联的电路短路,综合分析可得出结论.
(3)根据图象获得灯泡电压为2.5V时的电流,根据P=UI求出灯泡的额定功率.滑片左移,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长度变短,电阻变小,电路总电阻变小,电路电流增大,灯泡电压增大,温度升高,灯丝电阻增大.
(4)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进行设计电路,把定值电阻与灯泡并联,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为灯泡的额定电压时灯泡正常工作,用电流表测两支路的电流或测出一条之路和干路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得出通过灯泡的电流,根据P=UI即可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1)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压UL=2.5V,
此时电路中的电流约为I=
UL
RL=[2.5V/10Ω]=0.25A,
滑动变阻器分压U=U-UL=6V-2.5V=3.5V,
滑动变阻器电阻约为R=
U滑
I=[3.5V/0.25A]=14Ω>10Ω,
故滑动变阻器应选R2
(2)灯泡不亮,灯泡断路或短路;电流表有示数,说明电路不存在断路;电压表无示数,电压表断路或与它并联的电路短路,综合分析知灯泡故障原因是:B灯泡短路.
(3)由图象知:灯泡电压为额定电压U=2.5V,电路电流I=0.2A,灯泡额定功率P=UI=2.5V×0.2A=0.5W.
滑片左移,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长度变短,电阻变小,电路总电阻变小,电路电流增大,灯泡电压增大,温度升高,灯丝电阻变大.
(4)把定值电阻与灯泡并联,定值电阻与其中一个电流表组合成一个电压表测电压,另一个电流表测电流,进行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故答案:(1)R2;(2)B;(3)0.5;变大;(4)如上图所示.

点评:
本题考点: 电功率的测量;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滑动变阻器规格的选择、电路故障的判断、灯丝电阻与温度的关系、电功率的计算和实验电路图的设计,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强;选择滑动变阻器要考虑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和电流,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在电路是否够用,但又不能太大;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电流大于电路最大电流.

(2006•白下区一模)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2006•白下区一模)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1)在下表的空格内写出相应的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分子式),并指出物质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物质名称 氧化镁
化学式 Cu(OH)2 FeCl2
物质类别
(2)如果用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下图是构成某些气体的粒子示意图,根据组成特点回答.(填序号)
①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②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化合物有______.
58546421年前1
123881688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解题思路: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钾属于金属单质,氢氧化铜属于碱,氧化镁属于氧化物,氯化亚铁属于盐,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化合物.

(1)钾属于单质,氢氧化铜属于碱,氧化镁属于氧化物,氯化亚铁属于盐,所以本题答案为:
物质名称 氢氧化铜 氯化亚铁
化学式 K MgO
物质类别 单质 碱
氧化物 盐(2)A是由原子构成的纯净质,B是由原子构成的纯净物,C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混合物,D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化合物,E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F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G是由不同分子构成的混合物,H属于混合物,所以本题答案为:①CGH,②D.

点评:
本题考点: 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分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熟知物质的类别,以便灵活应用.

(2008•白下区二模)对于反比例函数y=−3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08•白下区二模)对于反比例函数y=−
3
x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B.点(1,3)在它的图象上
C.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D.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wxd73651年前1
zcplynn1111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90%
解题思路:因为k=-3图象过二,四象限;点(1,3)不在它的图象上;当x>0时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随x的增大而增大.

A、因为k=-3图象过二,四象限;故本选项错误.
B、点(1,3)不在它的图象上;故本选项错误.
C、当x>0时随x的增大而增大;故本选项错误.
D、当x<0时随x的增大而增大.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点: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过哪些象限和k有关,根据k也可知道函数的增减性.

(2013•白下区模拟)将1mL植物油置于试管内,加入新配制的消化液,振荡、并置于37℃温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油消失
(2013•白下区模拟)将1mL植物油置于试管内,加入新配制的消化液,振荡、并置于37℃温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油消失了.使植物油乳化,有利于其消化的消化液是(  )
A.胃液
B.胰液
C.胆汁
D.肠液
w252861年前1
FENG-8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解题思路:胆汁对油脂有乳化作用,可以帮助油脂消化.

肝脏能分泌胆汁,首先将胆汁储存在胆囊内,然后胆汁从胆管进入小肠,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考点点评: 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是不同的,这是与不同的消化液含有的消化酶不同有关;例如唾液中只含有初步消化淀粉的酶,胃液中只含有初步消化蛋白质的酶,而胰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

(2008•白下区二模)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B上(点D与A、B不重合),若再增加一个条件就能使△AC
(2008•白下区二模)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B上(点D与A、B不重合),若再增加一个条件就能使△ACD∽△ABC,则这个条件是______.
25844251年前1
fgh880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解题思路: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组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添加∠ACD=∠ABC,可以使两个三角形相似.
∵∠A=∠A,∠ACD=∠ABC,
∴△ACD∽△ABC.
故答案为:∠ACD=∠ABC.

点评:
本题考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011•白下区二模)由若干个相同的小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搭成这个几何体的小立方体有______个.
jiming5211年前1
youngerwind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解题思路:易得这个几何体共有2层,由俯视图可得第一层立方体的个数,由主视图和左视图可得第二层立方体的个数,相加即可.

由俯视图易得最底层有3个立方体,第二层有1个立方体,那么共有3+1=4个立方体组成.

点评:
本题考点: 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

考点点评: 考查学生对三视图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的考查.如果掌握口诀“俯视图打地基,主视图疯狂盖,左视图拆违章”就更容易得到答案.注意俯视图中有几个正方形,底层就有几个立方体.

(2013•白下区模拟)用相同的两张纸做成图所示的两个纸锥.
(2013•白下区模拟)用相同的两张纸做成图所示的两个纸锥.
(1)要比较两个纸锥下落的快慢,小明的判断方法是,让它们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先落地的纸锥运动得较快.他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相同,比较______;
(2)按以上方法具体操作时,纸锥下落的起点位置应该如图中的______(选填“(a)”或“(b)”)所示;
(3)如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①应该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
②你选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
③请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tt归来1年前1
鹤非凡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解题思路:(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需使纸锥从同一高度落下,根据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或者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进行比较;用到的是控制变量法;
(2)因为纸锥的下部先落地,所以在控制同一高度时,应以纸锥的下部为准;
(3)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可知,要得到速度,需测量路程和时间,然后选择测量路程和时间的测量工具即可,根据实验目的设计表格量.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先落地的纸锥运动得较快.所以小明采用的方法是控制路程相同比较时间;
(2)由图2知,a以纸锥的下部为准,b以纸锥的上部为准,由于纸锥的下部先落地,所以应选图2(a)的位置释放,然后记录下落至地面的时间;
(3)①根据v=[s/t]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
②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计时器);
③因此本实验是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因此需要测量下落的高度h和下落所用的时间t,故表格中应设计下落的高度h/m和下落所用时间t/s及下落的速度v/m•s-1
故答案为:(1)路程;运动时间;(2)(a);(3)①下落高度;下落时间;②刻度尺;秒表(计时器);③

运动物体 下落的高度h/m 下落所用时间t/s 下落速度
v/(m•s-1
大纸锥
小纸锥

点评:
本题考点: 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考点点评: 在本实验的探究中,主要运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同时还考查了运动快慢的比较,根据原理选择测量工具以及设计表格,只要掌握速度快慢的比较,此题难度不是很大.

(2007•白下区一模)已知常用的强酸(盐酸、硫酸、硝酸)跟常用的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的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2007•白下区一模)已知常用的强酸(盐酸、硫酸、硝酸)跟常用的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的盐的水溶液显中性.现将某白色粉末A溶入某一无色中性液体中,按图所示进行实验,试按下列要求推断未知物:(可以参照26题的溶解性表)

(1)写出B、C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B______,C______.
(2)若A是纯净物,无色中性液体也是纯净物,则中性液体是______(填化学式).
(3)若A是纯净物,无色中性液体是只含有一种溶质的溶液,则中性液体是______(填化学式).
(4)写出有色液体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比较喜欢过夏天1年前1
斜插梅花醉洛阳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推断物质时,用假设法,推断完以后,再代入图框,验证一遍,各条各步都要符合题意.
由图知:白色粉末A+无色中性液体→搅拌→蓝色溶液→加适量B溶液,恰好沉淀完全→过滤→白色沉淀和有色液体→加适量C溶液,恰好沉淀完全→过滤→蓝色沉淀D+纯净的NaNO3溶液.
从最终结果逆推,可知初中所学蓝色的沉淀为Cu(OH)2,即D为Cu(OH)2;由“有色液体+C→Cu(OH)2+NaCl”可推知有色液体为CuCl2,C为NaOH;由“蓝色溶液(CuSO4)+B→白色沉淀+CuCl2”可推知B为BaCl2,白色沉淀为BaSO4,进而推知白色粉末A(无水CuSO4)+无色中性液体(H2O)可得到蓝色溶液(CuSO4溶液);
由最后结果是纯净的NaCl溶液知,只含一种溶质的中性液体只可能是Na2SO4;综上所述,只含一种溶质的中性液体是
Na2SO4

(1)物质B为氯化钡,其化学式为BaCl2;C物质为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2)无色中性液体为纯净物,该液体与纯净物A形成硫酸铜溶液,则无色中性液体为水,溶解硫酸铜粉末得到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3)无色中性液...

点评:
本题考点: 酸、碱、盐的鉴别.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框图题中物质的推断,能够综合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熟悉物质的颜色及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的现象和产物,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并注意元素守恒在框图推断中的重要应用.

(2010•白下区一模)无水硫酸铜(CuSO4)是白色粉末,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吸水后白色粉末转化为蓝色晶体-胆矾(CuS
(2010•白下区一模)无水硫酸铜(CuSO4)是白色粉末,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吸水后白色粉末转化为蓝色晶体-胆矾(CuSO4•5H2O).
(1)露置在空气中的无水硫酸铜吸收水蒸汽得到胆矾,这一变化过程属于化学化学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通常状态下,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且只考虑初中阶段常见的反应):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质量变大;②通过灼热的CuO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CuSO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通过以上实验事实可以判定,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有CO2、H2CO2、H2
(3)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铜,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白色粉末转变为蓝色晶体,溶液的质量将减小减小(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溶质质量分数将不变不变.
(4)某课外研究小组通过下图所示两种不同的途径制取胆矾晶体.

途径1中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2H2O+SO2↑”;
途径2中铜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是硫酸铜和水.
请写出途径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O2+2H2SO4≜2CuSO4+2H2O2Cu+O2+2H2SO4≜2CuSO4+2H2O.
与途径1相比,排除安全因素,途径2主要具有两项优点:不污染大气和节约原料硫酸(或硫酸的消耗量相对较低)节约原料硫酸(或硫酸的消耗量相对较低).
心中有佛ha1年前1
快乐ing恰恰恰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1)无水硫酸铜和硫酸铜晶体属于不同种物质,因此无水硫酸铜遇水生成硫酸铜晶体属于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故答:化学.

(2)根据硫酸铜粉末变成蓝色,可得出通过灼热氧化铜后有水产生,因此而得出原气体中含有氢气的结论;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通过灼热氧化铜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里的二氧化碳可能来自于原气体,也有可能是CO与CuO反应所产生,结合现象①,原气体中应含有能和炽热碳反应的CO2.故选CO2、H2

(3)向饱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硫酸铜粉末,粉末会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晶体而使饱和溶液中溶剂水减少,溶质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答:减少、不变.

(4)对比途径1和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得到消耗相同量的硫酸而得到硫酸铜的量相差2倍.故答:2Cu+O2+2H2SO4≜2CuSO4+2H2O、节约原料硫酸(或硫酸的消耗量相对较低).
(2010•白下区一模)某同学将一节电池和一螺线管相连,闭合开关S后,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螺线管的a
(2010•白下区一模)某同学将一节电池和一螺线管相连,闭合开关S后,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螺线管的a端是通电螺线管的______极.
iwftfpm1年前1
飒飒风情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解题思路:首先通过小磁针的N、S极,利用磁极间的作用规律,可确定螺线管的NS极.

小磁针的S极与螺线管的右端靠近,根据磁极间的作用规律: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螺线管的右端为N极,则螺线管的a端是通电螺线管的S极.
故答案为:S.

点评:
本题考点: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考点点评: 本题还可以根据小磁针指向先确定磁感线方向,再根据磁体的周围的磁感线是从N极出来,回到S极去的规律来判断.
该题中小磁针所在位置磁感线向左,所以小磁针N极向左,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为磁场的方向.

(2013•白下区一模)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它的周长是______.
ss1031年前1
桀思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解题思路:分2是腰长与底边两种情况讨论求解.

①2是腰长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2、4,
∵2+2=4,
∴不能组成三角形,
②2是底边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4、4,
能组成三角形,
周长=2+4+4=10,
综上所述,它的周长是10.
故答案为:10.

点评:
本题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难点在于要分情况讨论并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判定.

(2012•白下区一模)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2012•白下区一模)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台灯的额定功率约为500W
B.某初中生的质量大约为50kg
C.人耳可听到频率为15Hz的声音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8×108km/s
世纪金红1年前1
执着过河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做这种题目,要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要有一定的估测能力,根据生活常识去判断题目的对错.

A、台灯的额定功率约为50W,故A错误;
B、某初中生的质量大约为50kg,故B正确;
C、人耳可听到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的声音,故C错误;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8×108m/s,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点: 质量的估测;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额定功率.

考点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一些常见物理量的估测能力,需要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物理量单位、大小有所认识,此题就会得到正确答案.

(2007•白下区一模)下列化学反应中,符合右图卡通画情景的是(  )
(2007•白下区一模)下列化学反应中,符合右图卡通画情景的是(  )
A.C+2CuO
高温
.
2Cu+CO2
B.Cu+2AgNO3═Cu(NO32+2Ag
C.H2+CuO
.
H2O+Cu
D.Zn+H2SO4═ZnSO4+H2
amyh8001年前1
qiu915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解题思路:据图可以看出,此反应为活泼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裔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A、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不是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故A错误;
B、铜与硝酸银的置换反应为活泼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故B正确;
C、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不是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故C错误;
D、锌与硫酸的反应不是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极其意义进行.

(2007•白下区一模)生物的变异都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______.(判断对错)
一碗稀粥1年前1
xyxuzou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解题思路: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一种普遍现象,为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变异是指亲代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根据变异是否可以遗传,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因此,生物的变异可能是由环境发生变化引起的,也可能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
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考点: 生物的变异.

考点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变异的原因,有遗传物质和生活环境.

(2012•白下区一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2012•白下区一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称量氯化钠
B.
测定溶液pH
C.
量取9.0mL液体
D.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www20006251年前1
海盗他ii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解题思路:A、天平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B、根据测定溶液pH的正确方法分析;
C、根据量筒使用的正确方法分析;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要悬空滴加.

A、天平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故A错误;
B、用滴管吸取待测液体,滴在PH试纸上(或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液体,涂在PH试纸),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从而确定溶液的PH,故B错误;
C、量取9.0mL液体可用10mL的量筒,不能用100mL的,故C错误;
D、为防止污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要悬空滴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点: 称量器-托盘天平;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考点点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掌握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2010•白下区二模)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2010•白下区二模)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常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验满方法是______.
(2)实验室若用A作为氧气的发生装置,请写出一个对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右图所示装置有很多用途.
①若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氢气应从______端(填字母,下同)通入;
②若用于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瓶中先装满水,氧气应从______端通入;
③若瓶中储满氮气,用水将氮气排出时,水应从______端通入.
zzqiong1年前1
莹莹爱千FA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解题思路:(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适合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来选择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熟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3)用排空气法收集时注意分析气体密度大小决定进气管,用排水法收集时气体将水排出来.应从短管进.

(1)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用的是块状固体大理石和稀盐酸常温下反应,故发生装置选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验满时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2)A装置是给固体加热装置,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故是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
K2MnO4+MnO2+O2
(3)①若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瓶中装满空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应从短管进,将空气从长管排出,
②若用于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瓶中先装满水,氧气应从短管进,将水从长管排出.
③瓶中储满氮气,用水将氮气排出时,水应从长管进,将气体从短管排出.
故答案为:
(1)CaCO3+2HCl═CaCl2+H2O+CO2↑BC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到木条熄灭
(2)2KMnO4


.
K2MnO4+MnO2+O2
(3)①b②b③a

点评:
本题考点: 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氧气的制取装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考点点评: 此类题目重点考查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的理解,明白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标准是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所决定的,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是由气体的溶解性、密度等物理性质来决定的.多功能装置可用于收集气体,当用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时,气体从短管进,反之从长管进,用排水法收集时气体从短管进.

(2011•白下区二模)如图为某同学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请据图回答问题:
(2011•白下区二模)如图为某同学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步骤②中控制的实验变量是______.
(2)该同学经过④和⑤的实验操作所观察到叶片的颜色变化是______.
A.经过步骤④,叶片颜色没变化B.⑥中叶片A处变成蓝色
C.经过步骤④,叶片由绿色变成黄白色D.⑥中叶片B处不变蓝
(3)以上实验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了______.
boyiqpl1年前1
hgfe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解题思路:(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步骤①把天竹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有机物消耗掉,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
步骤②将叶片正反面的一部分用黑纸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遮光部分和不遮光部分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目的是看看叶片遮光部分和不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因此该同学经过④酒精脱色后叶片由绿色变成黄白色. 碘遇到淀粉变蓝色,光合作用需要光.遮光部分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⑥中叶片A处(遮光部分)不变蓝色;未遮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⑥中叶片B处(未遮光部分)变成蓝色.故选C.
(3)以上实验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
故答案为:(1)将叶片内的有机物消耗掉(合理即给分);光
(2)C
(3)淀粉

点评:
本题考点: 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考点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2009•白下区二模)下列实验中的数据合理的是(  )
(2009•白下区二模)下列实验中的数据合理的是(  )
A.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值为6.38
B.用10mL的量筒量取了9.65mL水
C.用托盘天平称取了28.11g铁粉
D.配制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
zting88991年前1
qq-8008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这四个选项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溶液的PH值的测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配制(计算,称量,溶解),主要是考查数据的处理的准确性.

A、使用广泛PH试纸,用于粗略的测量,读数为整数;
B、10ml量筒的最小分度值为0.2ml,故读数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C、托盘天平也是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准确到0.1g;
D、是可以实现的,用15g的氯化钠与85ml(室温下水的密度为1g/ml)的水配制而成,而室温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15g氯化钠完全可以溶解85ml的水中.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点: 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考点点评: 本题主要考虑化学实验中常见有刻度仪器的使用及读数,把握好仪器规格(试纸)及对应的最小分度值.

(2013•白下区二模)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013•白下区二模)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在40℃时,100g NaCl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大于100gKNO3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
C.在50℃时,NaCl和KNO3各30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均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D.在60℃时,向52.5g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47.5g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5%
幸福宝贝_hh1年前1
LARA11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解题思路:A、分析图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相交;
B、根据40℃时NaCl和KNO3的溶解度大小及溶液的质量分析解答;
C、根据50℃时NaCl和KNO3的溶解度及溶解度的定义分析解答;
D、依据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分析解答;

A、分析图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有相同的时候,所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此范围内相交,故正确;
B、在4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6g,KNO3的溶解度是63.9g,所以相等的溶剂硝酸钾形成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大;则100g NaCl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大于100gKNO3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故正确;
C、在50℃时,NaCl的溶解度是37.0g,KNO3的溶解度是85.5g;所以分别将两种物质30g加入两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氯化钠最多溶解18.5g,硝酸钾最多溶解42.75g,因此可形成氯化钠的饱和溶液,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D、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100g水形成210g的饱和溶液;则52.5g饱和溶液最多溶解硝酸钾27.5g;向52.5g饱和溶液中加入47.5g水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5g/52.5g+47.5g]×100%=27.5%,故正确;
故选项为:C.

点评:
本题考点: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溶液的相关知识,重点是抓住溶解度的实质进行分析,结合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即可解决.

(2007•白下区二模)实验室用下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它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2007•白下区二模)实验室用下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它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装置A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所用药品的名称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用装置B检验二氧化碳气体,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若用装置C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装置C中可盛放的试液是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4)若用装置B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5)证明装置D中的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将______,观察到______.
俺_xx人1年前1
srgzz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1)熟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碳酸属于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而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
(4)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5)只要证明瓶口是二氧化碳就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1)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
(2)检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发生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答案为:CO2+Ca(OH)2=CaCO3↓+H2O
(3)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故答案为:紫色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4)二氧化碳会与可溶性的碱发生反应,因而碱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又极易溶于水,因而等量的碱溶液中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故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
(5)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故答案为: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木条熄灭

点评:
本题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考点点评: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向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时无明显现象.所以检验二氧化碳时一般用氢氧化钙溶液,除去二氧化碳时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

(2007•白下区一模)口袋里有4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了数字1,2,3,4,先抽一张,不放回,再抽一张,“两张卡片上的数字
(2007•白下区一模)口袋里有4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了数字1,2,3,4,先抽一张,不放回,再抽一张,“两张卡片上的数字为一个奇数一个偶数”的概率是多少?
盛伦文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2011•白下区一模)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导致周边环境出现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人工放射性核素铯
(2011•白下区一模)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导致周边环境出现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人工放射性核素铯和铯-134等.这里的碘、铯是指(  )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离子
niejing10041年前1
蔷薇墙头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4%
解题思路:根据元素的概念与元素的存在形态进行分析解答,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泄露碘-131、铯和铯-134的原子是大量的,这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所以,这里的碘、铯是指元素.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考点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宏观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常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2006•白下区二模)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总结许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006•白下区二模)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总结许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酸跟碱反应可以生成盐和水
B.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均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酸、碱、盐中均含有氧元素
D.一般来说,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多于或等于4个
穿起我的小zz1年前1
Clifftop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解题思路:A、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生成物来解答该题;
B、氧化反应的共同点是放出热量,可以据此解答;
C、根据酸碱盐的组成来完成解答;
D、根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特点来完成解答.

A、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生成物可以知道酸碱反应生成了盐和水,故A叙述正确;
B、氧化反应的共同点是放出热量,即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B叙述正确;
C、酸分为无氧酸和含氧酸,而盐有的含有氧元素而有的没有氧元素,例如氯化钠为盐,其中没有氧元素,故C叙述错误;
D、根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特点可知,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大于或等于4个,故D叙述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考点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物质元素的原子的电子排布特点、酸碱盐的组成、氧化反应的特点等知识点,要想正确解答需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2012•白下区一模)如图,直线l经过等边三角形ABC的顶点B,在l上取点D、E,使∠ADB=∠CEB=120°.若A
(2012•白下区一模)如图,直线l经过等边三角形ABC的顶点B,在l上取点D、E,使∠ADB=∠CEB=120°.若AD=2cm,CE=5cm,则DE=______cm.
1810991年前1
05152323352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解题思路:由△ABC是等边三角形,易得∠ABC=60°,AB=BC,又由∠ADB=∠CEB=120°,易求得∠BAD=∠CBE,然后利用AAS即可判定△ABD≌△BCE,继而求得答案.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C=60°,AB=BC,
∴∠ABD+∠CBE=60°,
∵∠ADB=∠CEB=120°,
∴∠ABD+∠BAD=60°,
∴∠BAD=∠CBE,
在△ABD和△BCE中,


∠ADB=∠BCE
∠BAD=∠CBE
AB=BC,
∴△ABD≌△BCE(AAS),
∴BD=CE=5cm,BE=AD=2cm,
∴DE=BD-BE=3cm.
故答案为:3.

点评:
本题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考点点评: 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2008•白下区二模)下列单位中,属于压强单位的是(  )
(2008•白下区二模)下列单位中,属于压强单位的是(  )
A.N/m2
B.m/s
C.kg/m3
D.J/s
皮蛋大仙1年前1
大将军-1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解题思路:根据压强的定义,可知道压强的单位由压力单位--N和面积单位--m2复合而成,从而选出答案.

压强的定义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采取了比值定义法,即压强等于压力与面积的比值,P=[F/S];
那么压强的单位就由压力单位(N)和面积单位(m2)复合而成,即压强的单位是N/m2,而物理上用Pa取代了N/m2,故选项A正确;
B选项中的单位是速度单位;C选项是密度单位;D选项是功率单位;B、C、D都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点: 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压强.

考点点评: 物理上许多单位是根据其定义而产生,结合压强的定义可找到压强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