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能指导古文翻译,举例说明

lquuuu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紫弹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训,指用较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义,如人言为信.
诂,指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字的古义,或用普遍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的字义.
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可以这样理训诂相当于解释相关词语的各种信息,是字典、词典、辞典,当然也就是翻译的前提基础.
1年前

相关推荐

训诂学中的训诂是什么意思
蓝色一瞬1年前1
zzngyuhen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训诂就是解释古代书籍中词语的意思.
为了将来的出路,一般不要选择这种学问(忠告)
【训诂学】的一些问题 急 明天就 考试了 我在线等答案 可以追加分如题 谢谢了
【训诂学】的一些问题 急 明天就 考试了 我在线等答案 可以追加分如题 谢谢了
填空题 1、如果对一部书中某个词义解释,在同时代其他书中无累死用例,则此违背了词义的 2、元明时代有人全用白话注释经书,这种训诂体式称为__________。 问答题 1、在《经传释词》中,王引之说明训释古代虚词所遵循的原则时说:“不以词语为实意,则依文作解,较然易明,何至展转迁就,而率非立言之意乎?”王氏此说提出了什么观点?有何合理性? 2、《礼记·聘义》:“日莫人倦。”《战国策·楚策》:“群臣莫对。”此两例之“莫”,可否都用分析字形结构的方法以求其义?为什么? 就这几题了 您们会做几题就帮我回答几题 分不够可以追加 谢谢谢谢
yamyamyam12341年前1
hhly520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1、《左传·隐公公元》:“公入而赋…….姜出而赋。”说明此例在句意表达上所用的修辞手法的名称及其特点。 答:A互文B特点:叙述郑庄公进入隧道里相见而赋试的情况,如果依字面解读则是庄公进入进入隧道后吟赋:“大隧之中,奇乐也融融?”其后姜氏从隧道出来后吟赋“ 大隧之外,奇乐也氵曳 氵曳?”实际上,这里用的是互文修辞手法“出”“入”二字应互相补足之意才对,那二人在出洞入洞时都在吟赋,不可强分先后 2、《春秋·隐公五年》:“螟。”孔颖达疏引舍人说:“食苗心者为螟,言冥冥然难知也。”据此说明“螟”与“冥”二字的关系 答:A李巡说:“食禾心为螟,言其冥冥难知也。”冥当幽暗讲,幽暗则难明B.螟是一种小青虫,长仅半寸,与禾同色,藏在苗心中,很难找到C“螟”由“冥”的幽暗难明之义而得名,字也由“冥”得声。 3、有人说《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同义词词典:有人说《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词典,这两种说法有何依据? 答:A《尔雅》共有十九篇,他们是:释沽、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重、释鸟、释兽、释畜B前三篇所释,是表达一般音义的词语,采用“词义类聚”的编排,无异于“同义词词典”C后十六篇所释为各种各物,即专科词语、无异于“百科词典” 4、《左传·昭公三年》:“即成婚,晏子受礼。”杜甫《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以“昏”“婚”二字为例,解释“古今字”的含义 答:“昏”本义为日暮,上古在此时行婚礼,所以称结婚为“昏”。“昏烟”是引申义,为了区别,“昏烟”义后来写作“婚姻” 5、《诗·銿风·柏舟》;“母也天只,不凉人只。”《毛传》:“天谓父也。”说明此诗句不用“父”而用“天”字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答:A运用“变文协韵”的修辞手法B特点《毛传》:“天谓文也”。诗意为:“母呵父呵,不理解我呵!”不用“父”字而变用“天”字,是协韵的需要,在这里“天”与“父”是同义词。
训诂学中之谓 谓之和之言、之为言是什么术语
weiwei7181年前1
热情的oo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是注解术语.之谓(不常用)、谓之解释词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它们的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之言、之为言解释词语时被释词语总是放在它们的前面,而且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是相近或相同的.例如《论语》:为政以德,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
请问根据训诂学“丁”是什么意思?怎么讲呢?
请问根据训诂学“丁”是什么意思?怎么讲呢?
是“立刀旁”的再变化吗?是“横刀断水水更流”的再变化吗?是“绝妙封刀”的意思吗?
hanxin4161996271年前3
无名指上的gg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象形.丁承丙,象人心.
寻一篇关于训诂学的文章内容主要是考证一些词的地名 文化现象等 如关于什么什么献疑 关于什么什么辩证
宇宙黑洞8881年前1
影93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汉语训诂学,中国语言文字学中传统的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的学科.训诂的原意是用通行的语言解释古字古义,后来用作解释词语的泛称.
  训诂的萌芽 训诂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百余年间的事,但作为训诂事实——解释词义的材料——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了.有依据字形说解字(词)义的,有依据字音推求字(词)义的,有用同义字(词)来做注释的.当一个字(词)赋予特定的某种学说或思想时,就用语句加以说明,如《孟子·离娄上》:“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孟子讲解恭、敬、贼三个字词),完全是为了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以上可以看成是训诂的萌芽.
  汉代的训诂学 训诂发展于汉代.秦末社会的大动荡,引起了语言的大变化.先秦典籍多凭口耳传授,汉代用隶书写出,称为今文经.从汉武帝时起,用“古籀”、“大篆”等书写的古文经陆续出现,其中多有古字、古义,不尽为人所识 ,训诂由此而兴盛发达 .训诂最先从经书注释开始 .《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本,四种不同注释,其他经书也有各种传本和注释.同时,在汉代产生了《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种训诂专著?这一切为训诂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播迁流转,语言起了很大变化.而古书词义深奥,不易理解,于是注释之风日盛.在这一时期里,不仅儒家经典反复注释 ,而且还注释了《史记》 、《汉书》、《老子》、《庄子》、《楚辞》等书,其中精义颇多.南朝宋齐以后,出现既注释经义,又注释注文的“义疏”体注释,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训诂学的内容.这时的字书有《字林》、《纂文》、《字统》、《文字集略》、《玉篇》等书,但大多亡佚.
  隋唐时期的训诂学 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义疏”体注释,儒家主要经典都有义疏,其中孔颖达《五经正义》最著名.孔颖达的义疏不仅有关于词义的注释,而且有对文法的说解,此外,这时期还大量注释子部书籍和史部书籍,如杨倞《荀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义疏》,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等.这时期还有解释双音词的《兼名苑》、解释日常口语的《字宝碎金》、《俗务要名林》等.此外,继承发展了音义书.音义书产生于魏晋,唐代陆德明编撰的《经典释文》是音义书的集大成者,还有唐代高宗时玄应的《大唐众经音义》,唐宪宗时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上述注释书代表了隋唐时期的训诂学水平.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不墨守前人成说,常常另创新义.如王安石的《字说》,王圣美倡导的右文说等;②对古韵(两汉以前的韵部)开始有所认识,吴棫的《韵补》,郑庠的《古音辨》是研究古韵的先导;③明代朱谋?的《骈雅》,方以智的《通雅》是发展雅学的著作,在双音词和方言俗语研究方面有很多创见.
  清代训诂学 清代是训诂学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前人已经注释过的经典著作进行再注释,而且还提出训诂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这一时期出现很多训诂大家,如:顾炎武、江永、桂馥、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阮元、朱骏声等.清代学者从事训诂研究的主要方法是:①依据对文字形体的分析确定本义,说明引申义.②依据音同音近的道理识别假借字,用本字去阐释文义.③用比证文句的方法考释词义.④因声求义,从同源词角度研究词义的系统性.
  以章太炎、沈兼士、黄侃等人代表的近现代学者,宣告传统训诂方法的结束,把西方语言学理论引进训诂学之中,最主要表现在推求字源和语根、研究同源字.从训诂学的发展历史看,两汉是第一个高峰,清代是第二个高峰.训诂一直附属于经学,直到清末才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语言科学.
《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是什么
eqyou1年前1
歌泣无端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用训诂学的方法来解说,就是“吃饱了就要言必上必正必真否则杀!”,也就是生活富裕后要多干有意义有价值能提升自己档次和境界的事情,事情可以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