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哪首词里面的!

zhanghai5321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9pykn6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出自 南宋·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年前

相关推荐

(1)机声和鸣的和是4声调还是2声调(2)少年不识愁滋味,识的意思。为赋新词强说愁,赋的意思。
(1)机声和鸣的和是4声调还是2声调(2)少年不识愁滋味,识的意思。为赋新词强说愁,赋的意思。
我问的问题一般都是五、六年级的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上的题。回答我的人,并回答得好的都会财富悬赏。
baicai18821年前4
04-2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识的意思是:明白;知道
赋的意思是:指古代诗人写作
机声和鸣是:四声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断还休,欲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爱要说1年前3
安静尘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阙诉说了
少年时登楼远眺,不知道愁为何物,壮志满怀.没有任何忧愁而说愁,是文人
的习气.下阙转入“而今”,从时间上反映了不同的
人生经历.在饱经忧患,阅历人生沧桑之后,知道了什么是愁.
“识尽”,一是指愁多,二是指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
说,只能天气如何了.
语气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还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采桑子是什么意思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采桑子是什么意思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个的意思是……
lllgpboy1年前2
lcy456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所作,大体意思是感慨人生际遇.年少时候不知人间愁苦,但是却在文章诗作里面处处无病呻吟,而今年已老迈,一生中也经过了很多苦痛愁绪,但是却都看得淡了,不愿意再去借着文字来抒发人生的慨叹.整首词表现了词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年少时候满口愁绪,但是都是少年人的幼稚心性所致,年老了词作里面未着一个“愁”字,但是从这首词来看,满腹的愁苦却跃然纸上.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出处何在?
球之不得1年前1
abcdeabc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是辛弃疾的词
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
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年纪轻轻时,尚不理解人生之愁,却自以为身在愁中,写诗作赋,诉说苦恼.
而到现在,真正知道什么是人生之愁的时候,却想说也说不出了,只能叹这秋之悲凉.
说一段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叙述中引用“少年不识愁滋味”或(“为赋新词强说愁”)200字
宝瓶左左1年前5
木子小A 共回答了2个问题 | 采纳率
我们老师然我们写过,其实很简单的,给你个参考你就写现在长大了,跟父母就会产生矛盾啊,后来,有一次,你刚放下作业本可你父母不知道,就以为你偷懒了,在那说你。你很生气,后面自己想把。
十载旅居国外,淡忘了旧日做女儿、做学生时的逍遥自在。也淡忘了旧时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能淡忘,更无法摆脱的是思亲之
  十载旅居国外,淡忘了旧日做女儿、做学生时的逍遥自在。也淡忘了旧时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能淡忘,更无法摆脱的是思亲之情。不但不能摆脱,而且与日俱增。但是千里迢迢,飞出去的鸟也有了自己的窝。于是,思忆带了梦的色彩,省亲之念也似梦一般的遥远。及至梦成了真,人也喜得有些痴呆,不知是梦还是真了。
   倦鸟终于归巢,然而巢中景物皆非 。母亲两鬓已有白发,父亲亦无昔日的豪迈。妹妹已嫁,属她自己的家,待我如客。我还失落了童稚的弟弟。因为他们皆已长大,在他们自己的天地中,找寻他们自己的爱情与梦,各自躲在他们与她们编织的网中。我试着走近他们,他们忙忙的退缩,似乎在说:“请不要罗嗦,我们已不需你的照顾。”他们怎能知道,我已对他们渴念10年。现在只要他们抛开一切,与我共聚数天,接起断了的线,与我共忆10年前,我们都还依恋在巢中的那段息息相关的手足之情。我想捉住的,只是现在,而他们则急于迎接未来。一似当年的我,拍翅飞去,毫不留恋。他们怎能知道,最温暖、最值留恋的生活,即是在双亲的身边?
  像两只知事的老鸟,双亲把家移到荒漠的乡下。屋外是静寂的田径,屋内草地一片,没有孩童的嬉游,也没有年轻人的脚步。草地中有一小池,池水轻泣,是唯一打破寂寥的声音。屋内挂满了照片,照片中有父亲往日的事业,今日亦成夕阳余辉,无法照亮空屋里满满的落寞。照片中有我们的童年,童年一去不返。我放下行囊,停留下来,重拾被抛下了10载的女儿的梦。白天,母亲为我劳碌,试着填满我在异国10年来被忽略的食欲;夜晚,我们对坐空屋,我带着伤感,描述旅居海外的生活,试着将它连到旧时的日子。但是在静僻的乡下,听着门外的喷池轻溅,面对双亲的落寞与安详,那串充满了挣扎的日子显得遥远而陌生,以致我怀疑自己是否在陌生的世界里,消度过10年?怀疑自己曾否离开过双亲的羽翼?因为,重依膝下,我几乎恢复了当年的逍遥自在,我几乎可以将10年像一张日历似的断然撕去而完全忘却。
  但也仅是几乎而已。重聚后,是狂欢;狂欢后,是细细的喜悦;喜悦后面则是黎明一般的宁静。宁静中,我观察,并感受,一切都与以往不同。
  母亲难免悬念在巢外飞翔的群鸟,父亲常忆昔日的豪情壮志而悒然,而我亦无法不缅怀未被携同的情愫。因此,寂寞会骤然来到挂满了往时欢笑的空屋,我会骤然觉得,我仅是一个带着疲乏的远客,在此暂停行脚。当秋风来时,我将重新负起行囊,再向寂寞的人生探索。目前的亲情,已非往日,而仅是驿站里的甘露,瞬息即逝。
  惶然,徘徊于无人的田径。凝望田径外的空旷,空旷上的苍天,是什么改变了?是我失落了什么?苍天无语,白云悠悠而去。见白云倏忽千变,我悟及人间岂有永驻的欢乐?或是不散的筵席?人间岂有永聚的伴侣?或是不逝的爱?聚散去留,何人不是客?带着迟来的恍悟,我穿过田径,奔回悄立的门庭,门庭内是殷殷亲情。我对它曾企盼10年,我为它不远千里而来,无需疑问它为何容颜已改,而该庆幸它安然存在。
1.本文把人比作“鸟”,把家比作“窝”“巢”,请简要写出这样表达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倦鸟终于归巢,然而巢中景物皆非。”结合下文,分析“巢中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列出四点即可)
(2)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10年前后不同的人生体验。请找出文中通过哪些内容的对比,来重温亲情赞歌的。(列出四点即可)
选答第( )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写出“我”、母亲、父亲落寞的原因。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在田径徘徊时“恍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ick05911年前1
lp198351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2.3%
1.形象地写出了游子和家之间密切相关的关系。
2.(1)要点:父母把家移到了乡下,居住环境变了;父母年已老,都充满了寂寞;父亲的事业不再,已无昔日的豪迈(豪情壮志);姐弟已长大,且都有了自己的天地,对“我”产生了隔阂……(注意:这里的“物非”指的应是“人”的变化。)
  (2)要点:父母都有白发:母亲两鬓已有白发;父亲亦无昔日的豪迈;弟弟妹妹都已经成家:妹妹已嫁,属她自己的家;弟弟妹妹待我如客:我试着走近他们,他们忙忙的退缩;搬家环境变化:双亲把家移到荒漠的乡下,屋外是静寂的田径,屋内草地一片,没有孩童的嬉游……
3.“我”:没法重接10年前的情愫,到父母身边仅是暂停行脚,马上又将离去。母亲:子女长大后相继离去。父亲: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曾有过的辉煌事业和豪情壮志都成了过去。
4.不管发生了什么变化,不管变得如何物是人非,只要殷殷亲情还在,就是值得欣慰之事。
(意对即可)
为赋新词强说愁中的赋是什么意思
非我既我1年前1
sccdluyang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写获编纂的意思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诗中描写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诗中描写的“愁情”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愁情”对“环境”起决定作用 B.“愁情”是“环境”的载体
C.“愁情”是“环境”的主观映象 D.“愁情”是“环境”的复制
961013711年前1
wsqduo1234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C

人是否智商越高烦恼越多?人们都说,羡慕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有句诗这么写: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一般来说,智
人是否智商越高烦恼越多?
人们都说,羡慕无忧无虑的童年。
也有句诗这么写: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一般来说,智商当然也不如中老年人了。这句诗的意思也是说少年是没有忧愁烦恼的。
还有,公司的老板,烦恼总比工人要多吧?***元首要考虑的问题,总比平民要多吧?

由此可见,智商越高,人的烦恼也就越多是吗?
wannt1年前4
人在旅途lns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其实是的,智商越高考虑得越多,考虑得越深。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就是傻子,什么都不想,所以说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但是万事都不是绝对的,只要自己心态好,就会快乐了!
”为赋新词强说愁 是哪首来着
天AA涯1年前1
oooo小丸子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说’的读音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说’的读音
是读shuo还是shui
wanghuan101691年前1
白风衣不白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读“shuo”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下联呢?
pauline16121年前1
misswo 共回答了2个问题 | 采纳率50%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是辛弃疾的《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类似的诗词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类似的诗词句!
类似的诗词句.
jonyon1年前1
商弦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相见欢_______【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说说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评析
忘情飘雪1年前3
michael1573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我就按照考试的格式给你我的理解吧:这首词上下两阙都围绕一个愁字来写,上阙写了作者年少时不知道愁是什么味道,为了写出新词还强迫自己发愁,而如今真正知道愁是什么滋味了却又不愿意说起.整首词深深的表达出作者那种内心深处的哀愁,却又无处可说的思想感情.
这点应该够你们7年级的学生用的了
为赋新词强说愁中的“赋”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salt05141年前1
tianlou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写作的意思
有关辛弃疾的词原诗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
有关辛弃疾的词
原诗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问:这首词语言通俗易懂,语意含蓄深刻,耐人寻味.如"却道天凉好个秋",字面是指"秋天",实则写的是_______________(联系词人的主要经历)的哀愁,是人世的"秋".
yaya181851年前1
cocogigirr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2%
一腔衷情,报国无门
【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辛弃疾的的问题,上阙"为赋新词强说愁"中的"愁"是什么含义?联系辛弃疾的生平,看看词中的"而今"之"愁"有事指什么?
亲亲币贝1年前1
胡9文方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可以反驳这句词的,诗词歌赋都可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可以反驳这句词的,诗词歌赋都可
说明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那个不懂世事的小孩了.
mosai1年前1
回在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哈哈 .这问题问的.你看这首词.
之后的就可以反驳了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为赋新词强说愁中,强读几声?
cikeman1年前1
weilling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3声
老师都是这么教的
不过 要是哪个教授什么的研究出读其他的声调的话
那也米的办法啦~!
解答一段词的意思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解答一段词的意思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说说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评析
请回答得简练点的,表太多,回答重点谢谢
会飞的柳丁1年前3
殇剑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赏析] 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全然不识什么是愁滋味,只是一味爱爬上高楼,喜欢爬上更高层次的楼;而且还和一般文人墨客一样,心中本无愁,却每为了作些新诗新新词而强说愁.原词是说少年时候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事实上是全不识什么叫做愁.后人却恒用“少年不识愁滋味”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有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的.
“为赋新词强说愁”,则每被用来表示那种多愁善感,每爱把自己想成很寂寞,很爱强说愁的无端愁闷情绪.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这首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受其世界观的影响
B.亲身经验只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认识
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错误到正确的过程
fade9221年前1
明日欢聚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C

本小题考查的是认识。辛弃疾的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C符合题意。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6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实,成长中的少年也有挥之不去的烦恼。现在,班上准备开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6分)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实,成长中的少年也有挥之不去的烦恼。现在,班上准备开展一次以“成长的烦恼”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完成以下任务。
小题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个简明有感召力的主题语。(2分)
小题2:如果你筹划本次活动,你准备设计哪些项目?依照示例,补充完整。(2分)
项目一:心情驿站:说一说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
项目二:云开见日:  
项目三:真情碰撞:  
小题3:活动过程中,丁一同学说出了自己一直以为王老师对他有偏见不知如何是好的苦恼,请你给他支一招,告诉他该怎么办。(2分)
aresl1年前1
sunbeck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75%
小题1:珍惜青春,笑看生活(或:放弃烦恼,快乐成长)(2分)
小题1:项目二:云开见日:议一议解决烦恼的妙招。
项目三:真情碰撞:问一问爸妈年少时有过怎样的烦恼及解决的办法。(2分)
小题1:示例:丁一同学,王老师对每个同学都挺好的,不会偏偏对你有偏见的。就算真的有什么误会,你可以在课堂上好好学习,积极发言,课下多向王老师请教问题,相信以你的勤学好问,一定可以和王老师相处得很好的。(2分)


小题1:本题考查拟写主题语的能力。主题语力求简洁、鲜明、有感召。
小题1:本题考查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提升自己。
小题1:本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劝说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有称谓,同时要用语婉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为赋新词强说愁 作文
candongtian1年前1
同花顺2007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传达室老张1年前1
justin_401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古诗文鉴赏 丑奴儿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古诗文鉴赏 丑奴儿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愁字在上,下片的内涵分别是
smlking1年前1
yanggou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82.1%
鉴赏】: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对“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反驳,一定要用诗句
对“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反驳,一定要用诗句
诗句,词都可以,
guichao1年前1
zhoutongdream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82.1%
谁言年少不知愁,一时自有一时忧.
满腔情怀无人解,只道赋词强说愁.
说一段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叙述中引用少年不识愁滋味,或为赋新词强说愁等语句
看地平线1年前1
cj323 共回答了2个问题 | 采纳率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强是什么意思
bigbenclock1年前1
西素之恋 共回答了5个问题 | 采纳率60%
硬,强装
请解释“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含义
请解释“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含义
40字以上!
celiaway10061年前1
有熊一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大家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