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购买力的关系?

shencai1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购买力的关系?
我从百度百科上查的,说法有矛盾!一会说上升一会说下降,到底是怎样的呢?
通货紧缩引起购买力的上升还是下降?
通货膨胀引起购买力的上升还是下降?
通货膨胀是供小于求,即人们的需求过剩,即人们的消费需求膨胀,造成哄抬物价,物价上升,那人们的购买力不是上升了吗?那为什么又说通货膨胀造成购买力下降?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sulsj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1.7%
通胀是物价涨了,工资跟不上就会导致购买力下降.所以一般认为通胀是正常的,不通胀社会不进步.但是年涨幅超过5%的话就过了,工资基本是更不上的.
通缩是政府回收了就货币却不出足够的新货币来代替,会导致物价下跌.或者直接理解成物价下跌就好.虽然相同工资下是能买更多东西了,但是此现象一般伴随着失业率增加.所以购买力不一定是提高了,反而可能降了!
1年前

相关推荐

英语翻译“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经济环境更加
英语翻译
“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
PS:用免费翻译软件弄出的,敬谢不敏!这样的,我自己也可以弄,何需来这里求助?
缘定山大1年前1
爱超女更爱脚斗士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83.3%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spreading,still not see bottom.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demand to atrophy,global deflationary tendency obvious,trade protectionism growth,exter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more severe,the uncertain facto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从总量看,通货紧缩发生的条件是( )
从总量看,通货紧缩发生的条件是( )
A.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 B.实际总需求等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
C.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 D.实际总需求等于实际总供给
西方经济学选择题
挫败感严重1年前1
勿优秀勿扰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A.货多,不用那没多人生产
请结合实际,论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我过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治理方法.
fwpqktz5r7dnfg1年前1
dani158317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LZ你这课题太大了,你这样的课题网上应该一搜一箩筐,应该缩小点这样也更加深刻又记忆性.简单论述下,长篇阔论百度文库网上搜.
通货膨胀对当前中国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三大危害.
1、使得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穷的越来越穷,富的越来越富.由于通胀,货币贬值、物价提高,工薪阶层(天朝GWY除外)工资又无法迅速得到提高生活质量水平迅速下降.所谓老百姓在通胀面前感觉到无力就是这个道理.另一面,企业主等可以将通胀带来的损失迅速转移到物价上去,比如前段时间方便面涨价.说白了人家压根不会有损失相反财富增长还会加快.加剧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2、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市场对生产者发出的信号,生产者根据这个信号来掌握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提高或者减少生产规模,以保证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如果中国政府不能有效迅速地制止通胀,人们将在若干年后发现,中国长期累积的过度投资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将更加严重.中国调整宏观经济结构的努力将更加困难.
3、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在一个通货膨胀时期,最简单的牟取利润的办法就是涨价.虽然到头来轮番的价格上涨将冲销自己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涨价损失则将更高.这种俗话说的“浑水摸鱼”的价格战略是企业在通货膨胀中的唯一理性选择.既然直接涨价能够迅速地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谁都不会花气力去从事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经济已经是一种外延型的经济,技术的含量并不高,在国际上完全靠价格低廉来赚取微薄的利润.通货膨胀不仅将使得中国经济长期无法摆脱在国际分工中的这种低端地位,甚至有可能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劳动密集型经济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中败北.

通货膨胀治理(推荐下http://wenku.baidu.com/view/1e32b735f111f18583d05a88.html)个人感觉从多方面分析,不过估计也是从哪几本书上抄送的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2、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
3、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4、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5、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6、降低劳动工资水平,从宏观上调控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通货紧缩,就不延伸了,简单阐述详细地由LZ自己去思考.
其实通胀和紧缩是相对物价贬值而言,这个是所有经济流派的统一共识.
1、出口量减少,贸易出现逆差
2、加速了全国经济的衰退
3、银行业危机会不断出现
4、全国人民财富不断缩水
.
治理紧缩措施:
无外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1、政府财政赤字,举债发展,扩大需求.(过去有个故事就是,政府没事让一大群人挖个洞再填上这个洞就是这个意思)
2、降低银行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货币的供应量,让流通中的货币增大M2数量增大
其他就是管制工资、加快产业结构化调整这些都是P话,想想那时候谁还有心思加大力度进行什么企业调整,能尽快走出低谷才是王道.
前面两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不过是针对欧美足够市场化经济而言.其实这套理论在中国未必可行.中国是一个政府为完全主导的市场化经济,根本不是所谓的欧美自由市场化经济.反正在调节银行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上,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进行调控.至于财政赤字,个人认为不太可行.即使中央严格把控,但地方政府还是会用旁门左道.不然也不会出现今天全国举债发展的大局面.银行理财产品不可收拾,隔夜拆借利率邹然提升的一个大局面.
希望回答对你有用,写着写着就很多个人想法想传达.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一定要买来翻到烂,这样对你经济学会提高很大.再者,就看微观的经济,细化的经济.因为经济这个概念太大了,就跟你说通胀和紧缩一样.
当全球通货紧缩来临的时候,有人用诗句来描述某出口企业老板的心情,下列选项恰当的是 [
当全球通货紧缩来临的时候,有人用诗句来描述某出口企业老板的心情,下列选项恰当的是

[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C、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wkhyyyl1年前1
504的虫虫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D
当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对付它们?
当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对付它们?
这是大学西方经济学的问题~别混了~
onlyou02031年前1
宝鸡女孩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放在一起,提出实行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这在中国宏观调控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但是“稳健”二字是政治用语或政策用语,而不是经济学用语.那么,在经济学上什么是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呢?
  财政部部长在解释稳健的财政政策时说,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中讲的中性的宏观政策.至于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的行长没有作任何学术的解释.过去在对付上一轮通货紧缩时,用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质上是一种谨慎从松的政策,现在经济形势完全变了,所以原先的“稳健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内涵也要跟着变化.我看同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现在实质上也是经济学中的中性政策,可以适度从紧,也可以适度从松,依情况而变化,是有松有紧的政策.所以,现在的“稳健货币政策”也是一种中性的调控政策.
  为什么现在两大宏观经济政策都要实行中性的或者稳健的政策?这与当前经济形势同前几年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
  我国1992年正式提出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以后,市场经济意义的宏观调控逐渐走上历史舞台.
  从2003年起,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既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的全面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来治理;又不同于前几年经济偏冷和通货紧缩趋势,需要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治理.现在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还在潜在增长率的范围内.我国现时潜在经济增长率估计为9%~10%.实际经济增长率2003年为9.3%,2004年为9.5%.
  从经济角度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一些部门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从投资过多方面来说,经过去年加强宏观调控,取得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由年初一季度的43%,回落到全年的25.8%,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今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达24.5%,涨幅比去年12月高出3.2个百分点,而且是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52%)的情况下的增长,所以目前投资增速仍在比较高位运行,并且有局部反弹的现象,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仍然很紧张.
  从供大于求方面来说,商务部对2005年上半年600种商品供求情况排队,供过于求的商品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3.2%,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6.8%,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现在通货紧缩趋势已经淡出,虽然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严重膨胀趋势尚未形成,尚没有强烈的信号表示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这一变化形势下,我国实行了六七年的带有扩张性的宏观调控不宜简单转变为全面紧缩,只能由上一轮宏观调控的“从松”政策,转向采用“中性”的政策.由“从松”转向“中性”,就要适当收紧.中央提出今年要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是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现在采取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质上都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所谓“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种有保有压,有紧有缩,上下微调,松紧适度的政策.从以前治理通货紧缩时期的适度从松的宏观调控政策向目前的中性政策调整,客观上具有从紧的效果,能起到抑制一些部门过快的投资需求,防范由通缩转向通胀趋势的作用.但实行中性政策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要“双防”,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预防通货紧缩趋势的重现.对于一些投资过热的行业,如果不能通过政策调整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同时,过度投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因为没有最终消费的支撑,又会引起通货紧缩.通过投资规模适当控制,既能遏制因投资膨胀而导致的投资品价格过度上涨,防止通胀苗头滋长在先,又能抑制过度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防止通缩趋势再现于后,从而实现“双防”的目的.
  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对比较突出的结构问题对症下药.对钢铁、水泥等投资过热的行业从紧,对农业、西部开发、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对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既坚决控制投资需求扩张,又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上下微调,有松有紧,松紧适度,就能逐步缓解和克服当前比较突出的瓶颈制约和结构问题,延长此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所以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把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结合起来,短期发展与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保证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持续平稳较快地航行的政策.
  这两年的经济运行给我们的感受是,经济增长超过了9%,就会出现某些方面绷得较紧,资源矛盾供应较为突出,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物价上涨压力也不时地增大.但所幸的是,还没有引起全面的紧张崩盘,消费品以及日用品供需并不紧张,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传导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去,也受到阻碍.尽管如此,近期为了缓解资源供应的压力,尤其是为了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不宜着重数量的增长,而是要下大力着重质量的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央把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8%,作为控制经济增长的杠杆,是有道理的.
  我再重复一遍,拉长上升的经济增长周期,才是我们这次宏观调控的目的,而不是全面的软着陆.现在有些中外研究机构和媒体热衷于宣传我国已经实现了软着陆或正在实现软着陆,其实中央、国务院文件没有一处讲过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的话.这与1997年的情况截然不同.当前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时效.只要我们全面、准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就一定能够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因素,使国民经济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