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什么意

我爱欣欣向荣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什么意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什么意思啊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nicole009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76.5%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年前

相关推荐

英语翻译《论语》六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英语翻译
《论语》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强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而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ztnpsi1年前2
无是不可能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1.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2.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3.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4.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5.
每天粗茶淡饭,累了便枕着弯曲的手臂小憩一会儿,生活的乐趣自在其中;用不义的手段获得富贵名利,对于我来说,不过如天边的浮云,任它飘远无所憾.
希望能对楼主有所帮助!
读书时不明白的道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瀚海里的鱼1年前1
zeyun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
小的时候,我们都是有不懂而发问.
现在的我们,二十来岁,自己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方法,很多问题,其实我们一早就知道答案了,一早就知道要怎么做,但还是会问别人.
因为想听听意见,或得到支持,或得到肯定,更多时候,是自己不想面对那答案,不想那样去做.
是不成熟,不智,还是感情用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的而是什么意思~
爱听故事的小孩1年前1
mldn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能够的意思
&;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下面几句是什么
tailai501年前1
ruruaixiao11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下面几句是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问问议员--潇湘诗社---Aurora , 来自潇湘诗社中国文学团队~ 满意请采纳,不满意请继续追问, O(∩_∩)O谢谢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之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新所欲,不逾矩。
juli5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英语翻译第一句是那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红林飞鸟1年前4
我爱你没有商量 共回答了9个问题 | 采纳率88.9%
对不起 刚刚看错了
《论语》八则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翻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南阳情1年前1
672968378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
英语翻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ju】.子曰;学
英语翻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ju】.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
嫣郎瑛珞1年前1
gksh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迷惘.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天
命是宿命论吗?应该怎样理解?
yeppline1年前1
andyguhai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这里的命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命,是指规律,天命是指蕴藏在万事万物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怎么翻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怎么翻译
翻译下
天马横空1年前1
哦哦哦耶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百家讲坛哪集说了孔子的人生百家讲坛里哪一集解释了孔子说的那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fyuyang1年前1
淘气的红娘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于丹《论语》心得.7.人生之道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简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简述
注意!重点是谈谈对“知天命”的认识!
zhang80671年前1
hncyq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谈谈“五十而知天命”
  《论语》里有两处讲到“五十”,一处讲到“天命”.《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合而观之,大约可知“五十而知天命”之意.盖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知天命”落实于“畏天命”,由此“可以无大过矣”,此即孔子“学易”之用心所在.然而,若“畏”了以后什么都不做,落得“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亦为孔子所看不入眼.是以“五十而知天命”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即明白其间区别也.
  还可看看《论语》他处所说.《宪问》:“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述而》:“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里“天”、“命”均同“天命”.一云“其如命何”,是人不胜天;一云“其如予何”,是天命授人,仍系前述之有所不为与有所为也.后一方面,有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所云:“天命者,《说文》云:‘命,使也.’言天使己如此也.”“五十而知天命”乃接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言.我曾说,“三十而立”是知道了有什么该做,“四十而不惑”是知道了有什么不该做.这样一反一正的意思,体现于孔子整个人生自述之中.“五十而知天命”则深入一层,归于使命或命运.及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来亦不离此.
  孔子讲“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时,还没活到“五十而知天命”;《淮南子·原道训》载“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好像正与孔子的话对应而言.五十岁前那样期待,五十岁时这般反思,不该做的是否没做,应该做的是否做了,于此回顾之际,明明白白.我心仪古人,当初做不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现在却可说“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沽酌集》出版,便联想到‘沽酒市脯不食’的夫子之言来.我们对于老夫子未必视若圣明,但也断不愿与之‘对着干’,而足下自斟独酌,细加品味,岂非有点乐此不疲的模样?”先生已归道山,写此一节,以为纪念.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的三个成语
tianmuluntan1年前1
wusheng81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
随心所欲
英语翻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viviandou1年前3
nn的小五 共回答了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有两种翻译:
1、
Sub- said that,I ten have five but remember to study,三十而立,40 but the forty years old,50 knows the destiny,60 but is pleasing to the ear,70 does as pleases not not exceed.
2、
You say:I ten- five but aspiration Yu Xue ,a man at thirty should be able to think for himself,At 40 ,one begin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fifty but know a destiny,sixty but obedient-ear,seventy but do as one pleases not exceeding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nass0071年前3
小丑鱼丽丽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子曰:“吾十有(1)五而(2)志(3)于学(4)
注:(1)有,通“又”,即十五岁.
(2)而,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的相承关系.
(3)志,在此为“立志”之意.朱熹《集注》曰:心之所之谓之志.又曰: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4)学,学道.杨树达《论语疏证》曰:此独言志学,不言志道者.孔子之谦辞,实则志学即志道也.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于求学.
翻译文言文文言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
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文言文:予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常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文言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taiwan5001年前1
楚湘之子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孔子说:“我十五岁之前专心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的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了自己的命,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不是,我也和他争辩,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的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如果见到没有德信的人,也要反省一下自己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文言二:我听说登州的海市蜃楼已经很久了!听老人说:"(海市)经常出现在春季和夏季,现在到了岁末,恐怕见不到了."我到任五天就前往,因为没有见到而有些遗憾!在海神广德王庙祈祷,第二天就见到了,于是作了这首诗.——————看到了海市,明知是虚幻的,却也很荣幸.————后面全部___因为到了这个季节"岁寒水冷天地闭",龙王却破例为我"起蛰鞭鱼龙",人间那些东西都可以凭力量得到(有点酸酸的味道),"世外无物谁为雄",像海市这种奇景是求也求不到啊;可老天却专门为我开了后门,是因为我的正直感动了"山鬼",是上苍哀怜我这个老人家啊,"神之报汝亦已丰",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最后海市消失了.{这是全文的}后面的一段
文言三3: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好了 给分吧 好累啊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 A.知天命 B.耳顺 C.不惑 D.耄耋
gliet20051年前1
清惠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81.8%
C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1: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
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翻译2: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时懂得礼仪,说话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
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超过规矩、法度。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全句
qq18501年前1
光着脚的aa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1)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1)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察言而观色.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之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愿闻子之志.
老者安之.
居之不疑.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主教的tokamak1年前1
zyy919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⑴ 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关系,“才”的意思.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表转折关系,“却”的意思.任重而道远.表递进关系,“而且”的意思.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承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和“不逾矩"里“有”、“逾”的正确读音?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和“不逾矩"里“有”、“逾”的正确读音?
全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只有人治没有ii1年前2
楼下欠钱何时还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92.6%
有为四声,表示再,连起来是十五岁,逾为二声.谢谢
《论语》12章原文(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唔唔唔~谢谢好心银哩)
《论语》12章原文(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唔唔唔~谢谢好心银哩)
5月16日之前,过期不候
yukesnow1年前1
stellazhao019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下一句是什么
lygdgs20041年前1
monkgeky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yulian20071年前2
qwsazx 共回答了1个问题 | 采纳率
说:同“悦”,高兴 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哪位思想家对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哪位思想家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brick_blog1年前1
whisper00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A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后面是什么啊?
adsl2221年前1
zhangzorro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成现代
一夜贵族1年前2
门姝伶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先生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三十岁建立起自我,四十岁事理通达,不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便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但不逾越法度规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那个字是通假字
leonhistory1年前3
kakager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哪个字是通假字
lkas68ng1年前1
主题都是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2%
有,通又,意思是十五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不逾矩”的意思
lianglw1年前3
hac0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不逾矩”: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论语七则的翻译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还有
论语七则的翻译
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还有六条
大家一起来三1年前1
jan4984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第一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第二则:
子曰:“贤哉,回也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第三则:
子曰:饭①疏食②,饮水,曲肱而枕③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第四则
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尔志②?”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③,敝之而无憾④。”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⑤。”子路曰:“愿闻子之志⑥。”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⑦。”
译文
颜渊、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会后悔。”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关怀。”
第五则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②。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③。”
译文
孔子说:有益有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谄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毁谤人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第六则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①。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②。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③。”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有节度的快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就有害了。”
.
第七则: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为求得保全性命以致损害仁德,而宁肯牺牲生命来成就仁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有.
yanjie86271年前1
月影散落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这是通假字,是又的意思
英语翻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听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个子曰是孔子说
英语翻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听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个子曰是孔子说吗?
"立",”惑”应该怎么翻译啊?
火爆小笼子1年前3
ppjj001106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古人尊老师为“子”,所以孔丘姓“孔”就叫孔子,庄周姓“庄”就叫庄子,孟轲姓“孟”就叫孟子.在《论语》中,学生们简称孔子为“子”.以上这段话出自《论语》,是一本孔子的学生记录孔子语录的书,所以这里的“子日”就是孔子说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立-----站得住的意思.
惑-----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和
nanamiyuki1年前1
hannoya 共回答了3个问题 | 采纳率
五十知天命
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简单墨1年前6
相思雨422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快乐、高兴的意思)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多的意思)
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全部字词的解释 不用这段话的解释 个别的就行
乱了20041年前1
zhaoning03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1、“志于学”——孔子15岁就立志于学习周公之礼,亦即立志于继承中国文化.
2、“而立”——孔子30岁就已经能够独立思考(“仁”学思想体系基本成型),独当一面,自成一家(开始招收弟子,逐渐形成儒家学派).
3、“不惑”——孔子40岁就已经对于各种人生问题深入思考而没有疑惑了.
4、“知天命”——孔子50岁就已经体会上天所赋予自己的使命而勇敢承担了.
5、“耳顺”——孔子60岁就已经能够虚心听取各种不同立场的观点而分别肯定其合理之处.
6、“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70岁就已经修养纯熟,心中念头纯善无恶,完全合乎规范规矩了.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不亦说乎 什么通什么 译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什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不亦说乎 什么通什么 译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什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不亦说乎 什么通什么 译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什么通什么 译为
mmhan20021年前1
yby81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说:同“悦”,高兴
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论语》阅读与理解。(4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4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论语》阅读与理解。(4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4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小题1:孔子总结了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1分)
小题2:请根据孔子和子夏的对话谈谈你对“绘事后素”的理解。“起予者商也”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品格?(3分)
czoetay1年前1
jknmbv 共回答了9个问题 | 采纳率77.8%
小题1:循序渐进的思想。小题1:“绘事后素”,即先有底子然后绘画;(1分)在文中,“绘”比喻礼,“素”比喻仁义道德,即礼以仁义道德为基础。(1分)//“起予者商也”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
《论语》十二章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而”是什么意思 顺便也说一下《论语》中其它“而”的意思
wp刺猬1年前1
无泪随风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而”是连词,无实际意义.其它而要么表示转折,但是的意思,要么也是连词.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对人生的这一总结突出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对人生的这一总结突出表明
A.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B.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C.不同事物包含着多个不同矛盾
D.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wb34891年前1
难找啊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怎么翻译成英文
海棉虫1年前1
我真的很傻吗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when i'm 15,i determined to learn;in my thirties,i'm independent; in my forties,i'm free of temptation; in my fifties,i know the fate; in my sixties,i'm satisfied with everything; in my seventies,i do whatever i want to do.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其他句子是什么?
smilecat19831年前1
zyr6688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志”是什么意思?
shruru1年前1
yuer_jp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立志”的意思.朱熹《集注》:心之所之谓之志.又曰: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与现在上高一的同学年龄答题相当,请你结合你的学习兴趣,谈谈将来的志向
米小苏1年前1
luoyejx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孔子家贫,不能提前上学.十五岁,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也不算晚.所以孔子感慨,朝闻道夕死可矣.关键是志于学.也就是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今天关键是不喜欢学的人太多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sanyiwuba1年前1
火焰之眼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选自《论语》.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要翻译 要感想道 道理
上将19951年前2
zsyfjth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6%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英语翻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bv4561年前1
eric_lw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谈自己的生平时,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谈自己的生平时,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B.为了受封骑士,堂吉诃德到”城堡”的院子里守夜,看护自己的甲胄。结果他把两名前来打水,饮马的脚夫打伤了,对方用乱石把堂吉诃德打得鼻青脸肿。店主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胡闹,于是决定尽快授予他骑士称号。《堂吉诃德》
C.宝玉认为诗社应该有湘云参加,第二天他便催促贾母派人接了她来。湘云刚来时写的两首海棠诗让大家赞叹惊服。第二天湘云请贾母等人喝酒吃蟹赏桂,好不热闹。(《红楼梦》)
D.觉民在父亲的安排下到西蜀实业公司上班,第一次领到三十元现金的薪水的时候,他心里充满着欢喜和悲哀。“欢喜”是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挣来的钱,“悲哀”则因为这是卖掉自己前程所得的代价。(《家》)
leiyy031年前1
我的小脑袋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D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rambo_0081年前1
whuyy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4%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写一篇演讲稿写《论语》中的这句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写一篇演讲稿
写《论语》中的这句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字词句的解释和一些相关的内容.
goodpear1年前1
自惹轻愁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