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具体指什么?

消失的棱角24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flora75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82.1%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1年前

相关推荐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下列不正确的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B诗经开创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下列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诗经开创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氓》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C诗经主要是四言诗,如《氓》,《无衣》,《鹿鸣》,一般每句有两个节拍
D诗经以重章叠句为主要结构手法,《伐檀》,《无衣》,《鹿鸣》,都有这种手法
Maple_Chen1年前4
梨岚馥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c
《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桃夭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aioliss1年前1
haiq0927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头一节写“花”,二节写“实”,三节写“叶”,即是托物起兴,又是比的写法.借花形容新娘的美丽,借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来形容一派兴旺的景象.
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以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中的“兴”来写一段关于“选择”的句子。就是用起兴的方法写选择。各位好汉帮帮忙吧,好的可以加分
以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中的“兴”来写一段关于“选择”的句子。就是用起兴的方法写选择。各位好汉帮帮忙吧,好的可以加分哦。
xfxf99161年前1
chentin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长河之滔滔,碣石而中分
顾左有踌躇,趋右多沉吟
世事多相似,若长河之两分,
多谋致优柔,非善断则遗恨。
便惶惶不可终,茫顾左右而无门
若大河行舟,唯临碣石而玉碎,了了之无痕!
诗经的赋比兴各指什么用法?请各举一例~谢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比还是兴>?
冷棋1年前2
梦如云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赋是为平铺直叙,有开门见山之称,个人感觉多见于雅颂。举例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比就是比喻,有明暗之分,比较有名的如《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兴即为起兴,以无关事物为联想入手,引出诗人的感叹,个人感觉多见于风雅。蒹葭为兴,此外还有关雎为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上一家之言。
赋比兴分别指什么写作手法
qiandaiyizi13141年前1
caddie_li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硕鼠》这首诗歌通篇运用了赋比兴中的哪种手法?试作分析.
811y32yh1年前1
bjsht12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赋比兴中
赋是铺陈直叙
比是比方,借一个事物作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这首诗出自《国风·魏风》,是一首劳动者之歌.
老鼠偷吃庄稼,因此除掉老鼠是古代先民经常的活动.《礼记·郊特牲》记载,岁末腊祭,“迎猫,为其食田鼠也”.人们呼唤猫的到来,以便把田鼠都吃掉.
这首诗把不劳而获的贵族比作大老鼠,它吞食农奴的劳动果实,对农奴的生活却漠不关心,根本没有感恩之意.在这种情况下,农奴们幻想离开这些吸血鬼,到没有剥削的乐土生活.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夫.用的是赋比兴哪种表现手法,为什么
patriot_wy1年前2
迎风笑笑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76.9%
赋,很明显的铺陈直叙.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桃夭》诗经国风周南诗中运用赋比兴哪种手法?举例说明?第一章的大意?哪些成语出自此诗?
城市的云1年前1
l520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运用赋比兴手法的诗句
pinkfeng1年前1
kdudnamg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赋比兴,什么手法,举个例子还有特点是什么
赋比兴,什么手法,举个例子还有特点是什么
《陋室铭》中含有的
PLMKOWWJ1年前1
36300815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诗经 子衿 用了赋比兴哪种手法
大家v好几个1年前1
shadow1031_ty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青青子衿反复 出现 就是赋的手法
本欲写自己的思念之情,而用青青子衿开头,这就是起兴的手法
一日不见,就好像三月不见,这是打比方,也可算作是比
赋比兴是诗经中最为常见和最为基本的写作手法,一般都是有结合出现的
1、《诗经》的“赋比兴”指什么?
1、《诗经》的“赋比兴”指什么?
2、《史记•管晏列传》中“知”与“被知”思想一线贯穿全文,请结合现实谈谈“知”与“被知”的关系?
七july1年前2
qianshaya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一般以朱嘉的说法最为简明通用:“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卷一)
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兴复杂一些,主要意思就是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的兴致,引发诗人歌唱.诗人找到一个话头,因此兴多数用在诗歌的开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赋比兴”问题已知的最早记载见于旧题周公所作的《周礼》一书.《周礼》总述西周官制,其中记录春官所属的大师(太师)一职的职守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周礼•春官》)就此而言,“赋比兴” 问题的出现较之旧传由孔子删定《诗经》以成今日所见定本的经历还要久远.
用通俗的话说:
赋就是直接陈述事物,描摹事物.
比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比喻.
兴就是以此事引出他事
《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诗经.周南.桃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诗经.周南.桃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1.《诗经.周南.桃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2.这首诗表达了先秦时代人们“没的观念”,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
linyuanhuijing1年前1
sea1206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这首诗选自《国风·周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歌诗.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
以艳丽的桃花起兴,祝福新娘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举例说明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
2002hjlyx1年前1
douya25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1]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2]很明显,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是指什么,则没有说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一、三种不同角度的解说 政治的解说.如汉代的“比刺兴美”说.这是汉儒的经学的解释.郑玄注《周礼》“六诗”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而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3]这种说法是以汉代的社会文化中的美刺论生硬地来解释比兴,与文学艺术离开得比较远,与文学创作没有多大关系.《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抒情的诗歌中,离开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所描绘的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就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牵强附会的理解,有着直接关系.唐代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 “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并非比一定与“刺”相连,兴一定与“美”相连.这种经学家的政治解释方法,在中国古代仍有不小影响.连刘勰也不能不受其影响,如“比兴”篇中说:“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意思是关雎雌雄有别,用以比喻后妃的美德,布谷鸟专一,所以诗人用来比喻夫人的专一用心.这种读诗的方法承继的是郑玄的政治解释方法.这种方法特点是用政治遮蔽艺术,用意识形态曲解诗义,离开了诗歌的常识,是不可取的. 语言的解说.朱熹的解说可作为代表.朱熹在《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辞.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4]赞成此说的人最多.在朱熹的解说中,强调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技巧.这种解说与郑玄的政治教化说大异其趣,无疑把解说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训诂的角度看,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作为一种语言解说,用之于非文学著作中是可以的,但用之于文学作品似乎就还隔着一层.因为诗歌的语言是情感的语言,离开情感,单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很难把属于情感世界的诗歌解说清楚.实际上,对于这种解说,连朱熹本人有时也是怀疑的.(详下) 文学的解说.最值得重视的解说.具体代表性的有四人,即刘勰的“比显兴隐”说,钟嵘的“文已尽意有余”说,宋人李仲蒙的“叙物索物触物”说.近人徐复观的现代解说.这里先简单介绍钟嵘、李仲蒙的说法,然后再回过来重点阐述刘勰的说法以及徐复观的观点.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有尽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在钟嵘看来,三者都是文学的方法.因为运用赋比兴都要“干之以风力,润之者丹采”,最终目的都是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其中,对兴的又以“文有尽意有余”来解说,这就把“兴”的含蓄蕴藉的文学功能说得比较清楚.这种看似“与训诂乖殊”(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解说,“说得不明不白”(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的解说.恰恰揭示了“兴”的文学功能,是十分有意义的.钟嵘对“兴” 的这种解说影响很大,唐代以来的诗学实际上是沿着“文有尽而意有余”的旨意往前推进. 宋人李仲蒙的解说也很有意义,他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5]李仲蒙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度来解释“赋、比、兴”.在他看来,作为赋的“叙物”不仅仅是 “铺陈其事”,还必须与“言情”相结合,就是说作者要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要把客观的物象描写得真切生动.这就比传统的解释进了一大步,更加符合创作中对于“赋”的要求.唐代许多诗人用“赋”,的确都表现了这样的特点,如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主要是用“赋”,却也十分尽情.作为“比”的“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不完全是一个运用比喻手法问题,作者还必须在比喻中表达作者真挚的感情.唐代许多诗歌中的比喻,如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这里用“比”,却以情附物,而不象某些汉赋那样把各种比喻变成单纯词藻的堆砌.作为“兴”的“触物”,由外物的激发以兴情,反过来又把情感浸透于所描写的物象中.显然,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解说,最后都归结到一个“情”字上面,这就更符合文学的审美特征.
麻烦采纳,谢谢!
赋比兴赋比兴是什么怎么判断是不是赋比兴,举个例子最好~除了例子可以复制外,其他疑问不要复制回答!
han_5211年前1
无砉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75%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这是我们书本《中国文学史》的原话.
举例:
赋:《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比:《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兴:《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lmj_05071年前1
背心小猪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下面就讲得很详细,也有实例: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四家诗春秋三传尚书乐府赋比兴古诗十九首老庄风雅颂
月中幽魂1年前1
莫说船已漏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四家《诗》:
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就是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
尚书:儒家经典.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赋比兴:指《诗经》创作的三种艺术手法.赋就是直陈,比就是运用比喻.兴就是借物起兴.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
多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
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
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
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老庄:老子和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因此常常二者并称.他们二者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人应该顺应自然,少求私欲等等
风雅颂: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考研吗?具体的还是看报考学校指定书比较好,网上的参考下而已
解释一下“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用法。
解释一下“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用法。
老师曾经讲过,不过我还没明白。请大家帮忙解释一下吧。
sun_lei_96041年前2
onlyeunice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简言之,赋就是 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 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完整版
http://iclass.shufe.edu.cn/courseware/yuwen/gdsg01/251.htm
举例说明赋比兴的内涵与作用
Po-Lieh-Han1年前1
sammyhe76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赋比兴是三种艺术表现手法,来自于《诗经》,主要是根据诗经中的创作方法和经验总结出来的. 赋: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形式上比较工整,有气势,给人大气蓬勃的感觉;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三个例子举例一下,你就明白了.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直接叙写的例子多不胜举,《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他如《氓》中弃妇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黄昏时分农家小院的情景、《击鼓》中对家乡妻子的深挚思念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约游春的欢乐等,也都是用赋的手法直接叙写出来的.这个,你可以具体找一下这几首诗,就看明白了.
“比”在民歌中也俯拾皆是,比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些比喻把女子的美丽描画地鲜活灵动,使人几乎有耳闻目睹之感,而这些比喻也因此被后世不断沿用,成为描写女子美丽的习语.其他如用癞蛤蟆比喻荒淫好色的卫庄公(《新台》)、用美丽的蕣华比喻女子的容颜(《有女同车》)等,也同样贴切逼真.比,这一手法运用得当,会大大增强语言的魅力和活力.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诗经》民歌中借以起兴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烂漫的桃花(《桃夭》)、和鸣的雎鸠(《关雎》)、猗猗的绿竹(《淇奥》)、皎洁的月亮(《月出》)等.这些物象本身就使人感觉优美的诗意.而兴的妙处更在于借以起兴的物象和下文之间有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关联,它或衬托,或暗喻,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粗犷尚武的《秦风》中有一首荡气回肠的恋曲《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都可以去对比一下.自己揣摩,非常有感觉的.
《诗经》中的赋比兴怎么理解?怎么理解《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试以《关雎》或《蒹葭》为例做具体分析。
哀雁1年前2
1402007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76.9%
赋比兴的手法 后人曾经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这三者也确实是《诗经》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直接叙写的例子多不胜举,《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
赋比兴中最能体现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是什么
debbie08151年前1
青面瘦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就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赋是基本表达形式,比是表达方式的一种,兴呢,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应该是你所问的“最”了.  供你参考.
诗经氓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hohoenen1年前1
小小De世界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8%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经》中的赋比兴怎么理解?怎么理解《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试以《关雎》或《蒹葭》为例做具体分析.
天地英雄气1年前1
斌哥_dd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赋比兴的手法 后人曾经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这三者也确实是《诗经》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直接叙写的例子多不胜举,《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他如《氓》中弃妇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黄昏时分农家小院的情景、《击鼓》中对家乡妻子的深挚思念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约游春的欢乐等,也都是用赋的手法直接叙写出来的.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诗经》民歌中借以起兴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烂漫的桃花(《桃夭》)、和鸣的雎鸠(《关雎》)、猗猗的绿竹(《淇奥》)、皎洁的月亮(《月出》)等.这些物象本身就使人感觉优美的诗意.而兴的妙处更在于借以起兴的物象和下文之间有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关联,它或衬托,或暗喻,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粗犷尚武的《秦风》中有一首荡气回肠的恋曲《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一唱三叹,诉说着对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向往,而那用来起兴的苍苍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忧伤怅惘的心情互相映衬,使全诗都笼着一层淡淡的哀伤.王国维曾经赞誉它“最得风人深致”,而这正得力于“兴”的妙用. “比”在民歌中也俯拾皆是,比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些比喻把女子的美丽描画地鲜活灵动,使人几乎有耳闻目睹之感,而这些比喻也因此被后世不断沿用,成为描写女子美丽的习语.其他如用癞蛤蟆比喻荒淫好色的卫庄公(《新台》)、用美丽的蕣华比喻女子的容颜(《有女同车》)等,也同样贴切逼真. 《国风》民歌中还经常用比喻把抽象的心情甚至品德具象化,像下面这样的句子: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邶风·柏舟》 未见君子,惄如朝饥.《周南·汝坟》)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淇奥》) 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魏风·汾沮洳》) 这些新颖活泼的比喻,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回环复沓的章法 《诗经》民歌一般由若干章组成,每章之间常常只更换一两个字,例如《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三章之间只变换了六个字,其他的语言全都一样.这就是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是民歌中独有的.民歌大多是即兴抒情之作,它全部的目的只在抒情.而《诗经》民歌的语言是洗练的,往往寥寥几句就能表明主题
《诗经》中的赋比兴怎么理解?怎么理解《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试以《关雎》或《蒹葭》为例做具体分析.
9nuzfsbh1年前1
lcjfy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简单说就是要一个引子引出自己想描述的内容.比:以此物比彼物.简单说就是用比喻的手法 赋:铺成叙事,就是对所叙之事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