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东城区二模)小丽同学用漆包线在铁钉上绕成足够多的线圈匝数,用来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如图所示:

fl_16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4008•东城区二模)小丽同学用漆包线在铁钉上绕成足够多的线圈匝数,用来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如图所示:
(1)利用如图装置,小丽无法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原因是不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她还应选择一个______.
(4)为了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小丽同学要将图中的电磁铁取下,换上另一个匝数不同且带有相同铁芯的电磁铁,她下一步的操作及要观察的是______.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5164937a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82.1%
解题思路:(1)要研究电磁铁的磁性的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由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即在线圈的匝数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电磁铁中电流的大小即可,故需要添加能改变电路电流的器材,即能判断所需添加的器材.
(2)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不能直接观察出来.就需要用转换的思路来认识.即通过它吸起大头针个数的多少判断即可.

(x)研究电磁铁图磁性图强弱与电流大小图关系,就需要改变电路中电流图大小.而图示装置中没有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大小,所以该同学无法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图关系,就需要一个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图大小.
(2)电磁铁磁性图强弱不能直接观察出来,要用转换图思路来认识.即转化为电磁铁所能吸引大头针图多少来判断;故其下一步图操作及要观察图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图滑片,使电流表图示数与上步实验相同,此时,观察该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图情况.
故答案为:(x)滑动变阻器;(2)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图滑片,使电流表图示数与上步实验相同,此时,观察该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图情况.

点评:
本题考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

考点点评: 要研究磁性与电流的关系,就要改变电流的大小,知道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元件是滑动变阻器,是此题的切入点.

1年前

相关推荐

(2013•东城区二模)如图所示,在质量为M=0.99kg的小车上,固定着一个质量为m=0.01kg、电阻R=1Ω的矩形
(2013•东城区二模)如图所示,在质量为M=0.99kg的小车上,固定着一个质量为m=0.01kg、电阻R=1Ω的矩形单匝线圈MNPQ,其中MN边水平,NP边竖直,MN边长为L=0.1m,NP边长为l=0.05m.小车载着线圈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起以v0=1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随后进入一水平有界匀强磁场(磁场宽度大于小车长度).磁场方向与线圈平面垂直并指向纸内、磁感应强度大小B=1.0T.已知线圈与小车之间绝缘,小车长度与线圈MN边长度相同.求:
(1)小车刚进入磁场时线圈中感应电流I的大小和方向;
(2)小车进入磁场的过程中流过线圈横截面的电量q;
(3)如果磁感应强度大小未知,已知完全穿出磁场时小车速度v1=2m/s,求小车进入磁场过程中线圈电阻的发热量Q.
兵夫1年前1
流浪的人5545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解题思路:(1)小车刚进入磁场时线圈切割磁感线,由E=BLv0求出感应电动势,由欧姆定律求解感应电流I的大小,根据楞次定律判断I的方向;
(2)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和q=I△t结合起来,求出流过线圈横截面的电量q;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瞬时感应电流与速度变化率的关系式,运用积分法求出小车完全进入磁场后速度,再根据功能关系,即可求出小车进入磁场过程中线圈电阻的发热量Q.

(1)线圈切割磁感线的速度v0=10m/s,感应电动势 E=Blv0=1×0.05×10=0.5V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线圈中电流I=[E/R=
0.5
1A=0.5A
由楞次定律知,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为 M→Q→P→N→M
(2)小车进入磁场的过程中流过线圈横截面的电量为
q=I△t=
E
R△t
又E=
△Φ
△t],△Φ=BS
联立得q=[BS/R=5×10−3C
(3)设小车完全进入磁场后速度为v,
在小车进入磁场从t时刻到t+△t时刻(△t→0)过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BIl=-m
△v
△t]
即-BlI△t=m△v
两边求和得


-BlI△t=


m△v
则得 Blq=m(v0-v)
设小车出磁场的过程中流过线圈横截面的电量为q′,
同理得 Blq′=m(v-v1
又线圈进入和穿出磁场过程中磁通量的变化量相同,因而有 q=q′
故得v0-v=v-v1即 v=
v0+v1
2=6 m/s
所以,小车进入磁场过程中线圈电阻的发热量为
Q=[1/2(M+m)
v20]-
1
2(M+m)v2=
1
2×1×102-
1
2×1×62=32J
答:(1)小车刚进入磁场时线圈中感应电流I的大小是0.5A,方向为 M→Q→P→N→M;
(2)小车进入磁场的过程中流过线圈横截面的电量q是5×10-3C;
(3)小车进入磁场过程中线圈电阻的发热量Q是32J.

点评:
本题考点: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动量定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考点点评: 本题是电磁感应与力学知识的综合,难点是运用积分法求出小车完全进入磁场后的速度,关键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进行变形,再求和得到.运用功能关系时,要分析回路中涉及几种形式的能,分析能量是如何转化的是关键.

(2013•东城区一模)如表所示是在某区域利用气压计测量得到的不同高度的大气压数值(将海平面的高度记为零).
(2013•东城区一模)如表所示是在某区域利用气压计测量得到的不同高度的大气压数值(将海平面的高度记为零).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区在海拔高度500m以下,大气压强p随高度h变化的关系式是:
p=105Pa-10h[Pa/m]
p=105Pa-10h[Pa/m]

h/m 0 100 200 300 400 500
p/pa 1×105 0.99×105 0.98×105 0.97×105 0.96×105 0.95×105
燕七11年前1
东财数量85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解题思路:解决此题可以结合表格中的海拨高度与大气压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由表格数据可知,当海拔高度越高,大气压值越小,高度每升高100m,大气压减小0.01×105Pa,即高度每升高1m,大气压减小10Pa,所以大气压强p随高度h变化的关系式是:
p=105Pa-10h [Pa/m].
故答案为:p=105Pa-10h [Pa/m].

点评:
本题考点: 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考点点评: 对于此类信息给予题目要结合题目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求解,不可乱猜.

(2005•东城区二模)太阳能热水器可以让太阳光通过透明罩照射在黑色吸热板上,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使水管中的冷水变热.如
(2005•东城区二模)太阳能热水器可以让太阳光通过透明罩照射在黑色吸热板上,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使水管中的冷水变热.如果1min能使0.6kg的水温度升高40℃,求该太阳能热水器的功率.[c=4.2×103J/(kg•℃)].
link111年前1
fengyehongshi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80%
解题思路:①已知水的比热容、质量和升高的温度,利用公式Q=cm△t得到水吸收的热量;
②已知水吸收的热量和照射时间,利用公式P=[W/t]得到热水器的功率.

已知:c=4.2×103J/(kg•℃) m=0.6kg△t=40℃t=1min=60s
求:P=?
1min水吸收的热量为Q=cm△t=4.2×103J/(kg•℃)×0.6kg×40℃=1.008×105J,
太阳能热水器的功率为P=[W/t]=
1.008×105J
60s=1680W.
答:太阳能热水器的功率为1680W.

点评:
本题考点: 太阳能热水器中的热量计算.

考点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热量的计算和功率的计算,属于一道热、力综合题,难度不大,掌握基本公式就能正确解答.

(2010•东城区模拟)空间某区域存在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1.0T.在磁场区域内有两根相距L=0.80m的
(2010•东城区模拟)空间某区域存在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1.0T.在磁场区域内有两根相距L=0.80m的平行金属导轨PQ、MN,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如图所示.PM间连接有R=3.0Ω的电阻.导体棒cd沿导轨平面向右匀速运动,在回路中产生的电流I=0.60A.求:
(1)导体棒cd所受安培力F的大小;
(2)t=2.0s时间内电流在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
zhang541011年前1
风雪乞丐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解题思路:(1)由E=BLv求出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由欧姆定律求出感应电流;由F=BIL求出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
(2)由焦耳定律求出导体棒匀速运动时产生的焦耳热.

(1)导体棒cd所受安培力的大小F=BIL=1.0×0.6×0.8N=0.48N
(2)t=2.0s时间内电流在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Q=I2Rt=0.62×3.0×2.0J=2.16J
答:(1)导体棒cd所受安培力F的大小是0.48N;
(2)t=2.0s时间内电流在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是2.16J.

点评:
本题考点: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难度不大,熟练应用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2002•东城区)有A、B、C、D四种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氢氧化钠、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溶液.取少量样品分别滴
(2002•东城区)有A、B、C、D四种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氢氧化钠、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溶液.取少量样品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A、C使酚酞变红,B、D不能使酚酞变色.再取少量样品,分别滴入氯化钡溶液,A、B中有白色沉淀产生,C、D中无现象.
(1)确定B、D的化学式:B______D______
(2)写出用A制取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win08371年前1
悠X悠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解题思路:根据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碳酸钠与硫酸钠都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硫酸钡白色沉淀来分析.

取少量样品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A、C使酚酞变红,B、D不能使酚酞变色,说明A、C两种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B、D是硫酸钠和氯化钠;再取少量样品,分别滴入氯化钡溶液,A、B中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A为碳酸钠,B为硫酸钠,则C为氢氧化钠,D为氯化钠;
故答案为:
(1)Na2SO4;NaCl(2)Na2CO3+Ca(OH)2═CaCO3↓+2NaOH

点评:
本题考点: 酸、碱、盐的鉴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考点点评: 推断题是中考中必考的知识点,同学们要根据物质间的反应现象和反应规律进行推理判断,找到突破口,依次得出结论.

(2008•东城区二模)已知cosθ=35,且角θ在第一象限,那么2θ是(  )
(2008•东城区二模)已知cosθ=
3
5
,且角θ在第一象限,那么2θ是(  )
A.第一象限角
B.第二象限角
C.第三象限角
D.第四象限角
李水宁1年前1
xiayib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5.7%
解题思路:直接求出cos2θ的值,即可判定2θ的象限.

∵cos2θ=2cos2θ-1=[18/25-1=-
7
25],
角θ在第一象限,所以2θ在第二象限.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点: 象限角、轴线角;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象限角、轴线角,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考查计算能力,是基础题.

(2005•东城区一模)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点M在AB上,且AM=[1/3],点P在平面A
(2005•东城区一模)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点M在AB上,且AM=[1/3],点P在平面ABCD上,且动点P到直线A1D1的距离的平方与P到点M的距离的平方差为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动点P的轨迹方程是
y2=[2/3]x-[1/9]
y2=[2/3]x-[1/9]
ymwc1年前1
今夜将你遗忘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作PN⊥AD,则PN⊥面A1D1DA,作 NH⊥A1D1 ,N,H为垂足则由三垂线定理可得 PH⊥A1D1
以AB,AD,AA1 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坐标系,设P(x,y,0),由题意可得 M([1/3],0,0).
再由PN2+NH2=PH2,PH2-PM2=1,可得 PN2+NH2-PM2=1,
即 x2 +1-[(x−
1
3)2+(y−0)2]=1,化简可得y2=[2/3]x-[1/9],
故答案为y2=[2/3]x-[1/9].
(2005•东城区模拟)如图所示电路,P为滑动变阻器R3上的滑动端.已知:R1=2Ω,R2=6Ω,灯L上标有“3V,1.
(2005•东城区模拟)如图所示电路,P为滑动变阻器R3上的滑动端.已知:R1=2Ω,R2=6Ω,灯L上标有“3V,1.5W”的字样,电源内阻r=1Ω,当P滑至R3的最右端B点时,安培表读数为IA1=1A,灯L恰好正常发光.(设:安培表为理想电表.)
求:(1)当P滑至R3的最左端A点时,安培表的读数IA2=?
(2)当滑动变阻器的AP段电阻Rx为多大时,变阻器R3上消耗的功率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zw7081年前1
可夕汐里雪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解题思路:(1)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以求得电动势;当P移到最左端时,R1直接接到电源上,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即可求解电流;
(2)先求出电路中的电流,表示出变阻器R3上消耗的功率的表达式,用数学方法求解.

(1)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
E=UL+IR1+Ir=3+1×2+1×1=6V
当P移到最左端时,I=[E
r+R1=
6/1+2]=2A
(2)根据题意可知:
RL=
32
1.5=6Ω,
RL3=
R3RL
R3+RL=
6R3
R3+6,
I=[E
r+R1+RL3,
将已知量代入,
化简得,I=
6(6+R3)
9R3 +18,
又有U3=IRL3=
4R3
R3+2,
所以P3=

U23
R3=
16R3

R23+4R3+4=
16
R3+
R3/4+4]
可算得,当R3=2Ω时变阻器R3上消耗的功率最大,且最大值为2W.
答:(1)当P移到最左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2A;
(2)当滑动阻器的Pb段电阻为2Ω时,变阻器R3上消耗的功率最大,最大值为2W.

点评:
本题考点: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

考点点评: 分析电路时可先对电路进行简化处理,如把电流表当作导线,这是因为电流表的内阻很小;把电压表当作开路,这是因为电压表的内阻很大.对于电路的分析,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应用电流法去分析.

英语翻译请问 北京市东城区大华路甲2号海诚商务会馆 xx转xx收 的英文地址怎么写关键点是那个转收在英文地址里如何表达?
amcus1年前1
ianchang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Tom Lee 转 Lisa Liu 收
Lisa Liu
C/O Tom Lee
Haicheng Business Center
Dahua Road,No.A2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2010•东城区模拟)如图所示,质量m=8.0kg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对于物体施加一个F=44N的水平拉力,使物
(2010•东城区模拟)如图所示,质量m=8.0kg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对于物体施加一个F=44N的水平拉力,使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1)物体加速度a的大小;
(2)物体在t=3.0s时速度v的大小.
pipi3261年前1
猫爱吃果冻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ma
物体的加速度
a=[F/m]=[44/8]m/s2=5.5 m/s2
(2)物体在t=3.0 s时的速度
v=at=5.5×3.0 m/s=16.5 m/s
答:(1)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为5.5m/s2
(2)物体在t=3.0s时速度v的大小为16.5m/s.
(2006•东城区一模)若指数函数f(x)=ax(a>0且a≠1)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
(2006•东城区一模)若指数函数f(x)=ax(a>0且a≠1)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
x 0 2
f(x) 1 1.69
则不等式f-1(|x|)<0的解集为(  )
A.{x|-1<x<1}
B.{x|x<-1或x>1}
C.{x|0<x<1}
D.{x|-1<x<0或0<x<1}
mufenn1年前1
恋饰界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解题思路:依题意,f(x)=1.3x,于是f-1(x)=log1.3x⇒f-1(|x|)=log1.3|x|,解不等式log1.3|x|<0即可.

由图表知,f(x)=1.3x
∴f-1(x)=log1.3x,
∴f-1(|x|)=log1.3|x|,
∵f-1(|x|)<0,
∴log1.3|x|<0,
0<|x|<1且x≠0,
∴-1<x<0或0<x<1,
∴不等式f-1(|x|)<0的解集为{x|-1<x<0或0<x<1}.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点: 反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反函数,着重考查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求得f-1(|x|)=log1.3|x|是关键,属于中档题.

(2011•东城区二模)小亮认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由滑轮组本身决定,与被提升的重物无关.请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和若干个
(2011•东城区二模)小亮认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由滑轮组本身决定,与被提升的重物无关.请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和若干个质量已知的钩码设计实验,证明小亮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marslong1年前1
又一个新用户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5.7%
解题思路:要想证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升重物的关系,需要控制滑轮组本身不改变,只改变提升钩码的重,先后测出提升不同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有力的证明了.

实验设计步骤:
①在动滑轮下挂1个钩码,用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拉绳端,记录绳端移动距离s和钩码移动距离h,所挂钩码的质量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利用公式η=W/W=mgh/Fs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1
②多次增加钩码,仿照上述方法测机械效率η2、η3
实验分析:η1不等于η2、η3,证明小亮的看法不正确.

点评:
本题考点: 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

考点点评: 设计本实验的关键是明确实验的目的,针对提升物重与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关系来进行研究,因此,只需要改变钩码的个数,而保持其他的量不变,最后求出机械效率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2010•东城区二模)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1,Sn+1=4an+1,设bn=an+1-2an.
(2010•东城区二模)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1,Sn+1=4an+1,设bn=an+1-2an
(Ⅰ)证明数列{bn}是等比数列;
(Ⅱ)数列{cn}满足cn=[1log2bn+3
caodongxu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2005•东城区一模)如图,在△ABC中,∠BAC=90°,延长BA到点D,使AD=[1/2]AB,点E、F分别为BC
(2005•东城区一模)如图,在△ABC中,∠BAC=90°,延长BA到点D,使AD=[1/2]AB,点E、F分别为BC、AC的中点,请你在图中找出一组相等关系,使其满足上述所有条件,并加以证明.
ajein1年前1
渴望爱的瘦子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5.8%
解题思路:由E、F分别是BC、AC的中点,可得EF∥AB,EF=12AB,AF=FC,BE=EC,则∠EFC=∠BAC=90°,而AD=12AB,则EF=A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易证得△ADF≌△FEC,得到DF=EC,于是有BE=DF.

BE=DF.
证明如下:
∵∠BAC=90°,
∴∠DAF=90°,
又∵E、F分别是BC、AC的中点,
∴EF∥AB,EF=[1/2]AB,AF=FC,BE=EC,
∴∠EFC=∠BAC=90°,
而AD=[1/2]AB,
∴EF=AD,
在△ADF和△FEC中,


AD=FE
∠DAF=∠EFC
AF=FC
∴△ADF≌△FEC,
∴DF=EC,
∴BE=DF.

点评:
本题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有两组边对应相等,且它们所夹的角也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也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初三化学东城区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初三化学东城区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34(1)正常的雨水偏酸性
应该不是这个,反正是这几年的北京某区期末考试题,
34(1)正常的雨水偏酸性,这是因为它溶解了___(填化学式),该气体约占空气气体分数的
共8页,此题出现在第5页
aiiiyaaa1年前4
游离的心情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给你发过去了
(2006•东城区二模)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可燃物质燃烧的条件,探究如下:
(2006•东城区二模)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可燃物质燃烧的条件,探究如下:
(1)取一支大试管,往里加2mL30%的过氧化氢溶液;
(2)用镊子取一块白磷投入到试管中,可看到白磷并不燃烧;
(3)往试管里滴加5滴1mol/L碘化钾溶液,不一会儿,可观察到白磷先熔化,继而燃烧起来,发出火光,并伴有白烟生成.(提示:过氧化氢(H2O2)易溶于水,在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一种常见液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试回答:
(1)碘化钾的作用是______;
(2)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碘化钾
.
2H2O+O2
2H2O2
碘化钾
.
2H2O+O2

(3)通过该实验的探究,你总结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为______、
______.
dodo_xu1年前1
雾隐风月遥_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解题思路:由题意可知:过氧化氢(H2O2)易溶于水,分解时放出大量的热量,为白磷燃烧提供热量;“(1)取一支大试管,往里加2mL30%过氧化氢溶液;(2)用镊子取一块白磷投入到试管中,可看到白磷并不燃烧”说明没有催化剂的过氧化氢分解很慢,氧气不足;“(3)往试管里滴加5滴碘化钾溶液,不一会儿,可观察到白磷先熔化,继而燃烧起来”,说明碘化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故可书写化学方程式.

(1)没有加入碘化钾,反应很慢,加入碘化钾,反应加速,说明碘化钾的作用为催化作用;
(2)过氧化氢分解,碘化钾起催化作用,故其化学方程式为:2H2O2

碘化钾
.
2H2O+O2↑;
(3)通过该实验的探究,总结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为:可燃物与O2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1)催化作用;
(2)2H2O2

碘化钾
.
2H2O+O2↑;
(3)可燃物与O2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点评:
本题考点: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制取氧气的方法,可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来制取氧气,注意催化剂的作用,要求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为: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根据题意,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008•东城区一模)如图所示,两根完全相同的光滑金属导轨OP、OQ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导轨间的夹角为θ=74°,导轨单
(2008•东城区一模)如图所示,两根完全相同的光滑金属导轨OP、OQ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导轨间的夹角为θ=74°,导轨单位长度的电阻为r0=0.1Ωm.导轨所在空间有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匀强磁场,且磁场随时间均匀变化,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与时间t的关系为B=
k
t
,其中比例系数k=2T•s.将电阻不计的金属杆MN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在外力作用下,t=0时刻金属杆以恒定速度v=2m/s从O点开始向右滑动.在滑动过程中保持MN垂直于两导轨间夹角的平分线,且与导轨接触良好.(已知导轨和金属杆杆均足够长,sin37°=0.6,cos37°=0.8)求:
(1)在t=6.0s时,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2)在t=6.0s时,金属杆MN所受安培力的大小;
(3)在t=6.0s时,外力对金属杆MN所做功的功率.
休止符晓楠1年前1
barbilu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75%
解题思路:(1)先求出t=6s时导体棒的有效切割长度,求出切割产生的动生电动势;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感生电动势,再根据两个电动势的关系,求出回路中的总感应电动势的大小.(2)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电流强度的大小,由F=BIL求安培力大小.(3)当导体棒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外力等于安培力,根据平衡条件求出水平拉力,导体棒内电流大小恒定,外力对金属杆MN所做功的功率等于克服安培力的功率.

(1)经时间t时,金属杆MN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为 L=2vttan
θ
2=3t…①
回路所围的面积为S=
vtL
2=3t2…②
回路的总电阻为R=
2vtr0
cos
θ
2=0.5t…③
金属杆MN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大小为:E1=Blv=12V…④,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逆时针.
设t1、t2为t的前后时刻,在(t2-t1)时间内回路磁通电量变化为:△ϕ=(
k
t2)(3
t22)−(
k
t1)(3
t21)=6(t2−t1)…⑤
则由此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小为:E2=
△ϕ
△t=
△ϕ
t2−t1=6V…⑥
根据楞次定律可判断其感应电动势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也为逆时针
由④⑥两式可得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E=E1+E2=18V…⑦
(2)金属杆MN所受安培力的大小为 F=BIL…⑧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回路中的电流 I=
E
R…⑨
联立③⑦⑨得 F=36N…⑩
(3)外力对金属杆MN所做的功率为P=Fv (11)
由于金属杆MN以恒定速度向右滑动,有F=F,(12)
联立⑩(11)(12)得P=72W
答:
(1)在t=6.0s时,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是18V;
(2)在t=6.0s时,金属杆MN所受安培力的大小是36N;
(3)在t=6.0s时,外力对金属杆MN所做功的功率是72W.

点评:
本题考点: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

考点点评: 本题是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同时产生的问题,要知道这两个电动势分别由切割式:E=BLv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并由楞次定律判断两者方向关系,求回路总电动势.

东城区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过程性教学质量评估试卷初二生物第3单元答案
千杯少1年前1
小牛CHONG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2010年的请参考!
2010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数学二考试大纲
试卷结构 (一)题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内容比例 高等教学 约80% 线性代数 约20% (三)题型比例 填空题与选择题 约40% 解答题(包括证明题)约60%.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数学二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高等数学.
一、 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初等函数
简单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的建立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
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
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及其关系
无穷小的性质及无穷小的比较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
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基本概念.
5. 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 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 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 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 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 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 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 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 高阶导数 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微分中值定理 洛必达(L’Hospital)法则 函数的极值 函数单调性的判别 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 函数图形的描绘 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 弧微分 曲率的概念 曲率半径
考试要求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
4. 会求分段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
5.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
6.理解并会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泰勒定理,了解柯西中值定理.
7. 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简单应用.
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
9.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10.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 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基本积分公式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定积分中值定理 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 牛顿一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广义积分 定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1.理解原函数概念,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3.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及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4.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
5.了解广义积分的概念,会计算广义积分.
6.了解定积分的近似计算法.
7.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功、引力、压力)及函数的平均值.
四、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考试内容 多元函数的概念 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 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多元函数偏导数的概念与计算 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求导法 二阶偏导数 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 二重积分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算
考试要求
1.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了解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3.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会求全微分,了解隐函数存在定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
4.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会求解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5.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直角坐标、极坐标)的计算方法. 五、常微分方程
考试内容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 齐次微分方程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简单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解、阶、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掌握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会解齐次微分方程.
3.会用降阶法解下列方程:y(n)=f(x),y''= f(x,y')y=f''(y,y').
4.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5.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解某些高于二阶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6.会解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7.会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线性代数
一、 行列式
考试内容 行列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
考试要求
1.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
2.会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
二、矩阵
考试内容 矩阵的概念 矩阵的线性运算 矩阵的乘法 方阵的幂 方阵乘积的行列式 矩阵的转置 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 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 伴随矩阵 矩阵的初等变换 初等矩阵 矩阵的秩 矩阵的等价
考试要求
1.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对称矩阵、三角矩阵、反对称矩阵,以及它们的性质.
2. 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了解方阵的幂与方阵乘积的行列式
3. 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逆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
4.了解矩阵初等变换的概念,了解初等矩阵的性质和矩阵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的方法.
三、向量
考试内容 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线性组合和线性表示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 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 等价向量组 向量组的秩 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 考试要求
1.理解n维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的概念.
2.理解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
3.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
4.了解向量组等价的概念,了解矩阵的秩与其行(列)向量组的秩的关系.
四、线性方程组
考试内容 线性方程组的克莱姆(又译:克拉默)(Cramer)法则 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解的结构 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考试要求
l.会用克莱姆法则.
2.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3.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通解及解空间的概念,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
4.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
5.会用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
五、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考试内容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 相似变换、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 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及相似对角矩阵 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相似对角矩阵
考试要求
1.理解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会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2.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性质及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会将矩阵转化为相似对角矩阵.
3.了解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
!
(2006•东城区一模)打桩机的重锤从空中下落的过程中,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在下落过程中,重锤的______能将不变.
gg2081121年前1
opteron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66.7%
解题思路:(1)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被举得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3)没有摩擦,没有能量的消耗,机械能守恒.

重锤从空中下落的过程中,所处高度减小、速度变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能量的消耗,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机械.

点评:
本题考点: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考点点评: 对于判断能量转化的题目,我们可以从影响能量大小的因素来分析能量的变化,找到能量转化的方向.

(2007•东城区二模)如图所示,质量相等实心金属零件A、B、C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压强最大的是______.
hjxyp1年前1
孤独蓝雪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根据图象可知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水平桌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G=mg比较两者的压力关系,再根据压强公式比较两者的压强关系.

(1)由图象可知:B的受力面积最小,
∵A、B、C的质量相等,
∴A、B、C的重力相等,对地面的压力相等,
∴根据p=[F/S]可知,B对地面的压强最大.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点: 压强大小比较.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压强公式的应用,根据图得出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是本题的关键.

(2009•东城区二模)现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是1.84g/cm3)配制560g质量分数为14%的稀硫酸时,
(2009•东城区二模)现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是1.84g/cm3)配制560g质量分数为14%的稀硫酸时,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需要98%的浓硫酸80g
B.配制此溶液的步骤是:计算、量取、溶解
C.需要水的质量是481.6g
D.配制时用到的主要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
BBT的小蚂蚁1年前1
哈里波波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解题思路:A、可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来计算溶质质量;
B、用液体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量取、溶解;
C、所需浓硫酸质量及水的质量依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及m=ρV,依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进行计算,根据结果进行判断;
D、可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进行判断所需仪器.

A、稀硫酸中溶质质量:560g×14%=78.4g,所需浓硫酸质量:78.4g÷98%=80g,数据正确,A不合题意;
B、用液体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量取、溶解,步骤正确,B不合题意;
C、稀硫酸中溶质质量:560g×14%=78.4g,所需浓硫酸质量:78.4g÷98%=80g,所需水的质量:560g-80g=480g,所需水的体积:[480g/1g/cm3]=480cm3=480mL,与选项中各数据不同同,C符合题意;
D、配制时用到的主要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正确,但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考点点评: 该题以溶液的稀释为背景,考查了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运用、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及仪器,要认清不同选项考查的不同知识点而作出针对性解答.

(2008•东城区二模)计算:2-1+(-1)2007+sin30°-|-5|.
就是不哭1年前1
qwen123456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解题思路:本题涉及绝对值、负指数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3个考点.在计算时,需要针对每个考点分别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实数的运算法则求得计算结果.

原式=[1/2]-1+[1/2]-5=1-1-5,
=-5.

点评:
本题考点: 实数的运算;负整数指数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实数的综合运算能力,是各地中考题中常见的计算题型.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锐角三角函数值、绝对值等考点的运算.

(2011•东城区)下列正方形每边上的圆点数用n表示,每个图案中圆点的总数用s表示,按此规律推断出当n=7时,s=___
(2011•东城区)下列正方形每边上的圆点数用n表示,每个图案中圆点的总数用s表示,按此规律推断出当n=7时,s=______.
Vision婆1年前1
wanenxia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解题思路:注意观察前三个图形中圆点的个数可以发现分别为:4,8,12,后一个图形中的圆点个数比前一个图形中圆点多4,所以可得S与n的关系式为:S=4n-4.

n=2时,S=4;n=3时,S=4+1×4=8;n=4时,S=4+2×4=12,
所以S=4+(n-2)×4=4n-4.
当n=7时,S=4×7-4=24;
故答案为:24.

点评:
本题考点: 方阵问题.

考点点评: 此题属于规律性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观察、分析已知数据,寻找它们之间的以及与第一个图形的相互联系,探寻其规律.此题最后证明得出的结论是:空心方阵的四周点数=每边点数×4-4.

(2007•东城区二模)如图,AB是⊙O的直径,AC是弦,点D是BC的中点,PD切⊙O于点D.
(2007•东城区二模)如图,AB是⊙O的直径,AC是弦,点D是
BC
的中点,PD切⊙O于点D.
(1)求证:DP⊥AP;
(2)若PD=12,PC=8,求⊙O的半径R的长.
vipvip1年前1
zzzzllll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78.3%
解题思路:(1)连接BC、OD,相交于点E.因为D是弧BC的中点,根据垂径定理及推论可以知道OD⊥BC,而AB是直径,可以推出∠ACB=90°;又因为,PD切⊙O于点D,则∠PDE=90°;所以可证明四边形PDEC为矩形,问题的证;
(2)有(1)的结论和根据切割线定理求出PA,最后在Rt△ACB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圆的半径即可.

(1)证明:连接BC、OD,相交于点E;
∵点D是

BC的中点,
∴OD⊥BC,
∴∠CED=90°,
∵AB是⊙O的直径,
∵∠ACB=90°,
∵PD为⊙O的切线,
∴OD⊥PD,
∴∠PDE=90°
∴四边形PDEC为矩形,
∴DP⊥AP;

(2)由(1)可知四边形PDEC为矩形,
∴PD=CE=12,
∴BC=2CE=24;
∵PD2=PC•PA,
∴PA=
PD 2
PC=
12 2
8=18,
∴AC=PA-PC=18-8=10;
∵AB2=AC2+BC2=102+242=676,
∴AB=26,
∴⊙O的半径R=13.

点评:
本题考点: 切线的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考点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垂径定理,切线的判定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勾股定理的综合运用.

(2002•东城区)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取铁粉和铜粉的均匀混合物与某稀硫酸反应,所得数据如下: 甲 乙 丙 取用金属混
(2002•东城区)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取铁粉和铜粉的均匀混合物与某稀硫酸反应,所得数据如下:
取用金属混合物的质量(/g) 10 10 20
取用稀硫酸的质量(/g) 100 120 100
反应后过滤得到干燥固体的质量(/g) 2 2 12
计算:
(1)金属混合物铁的质量分数;
(2)甲制得硫酸亚铁的质量;
(3)该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oria_wing1年前1
kmmeiying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解题思路:根据铁和铜与酸的反应进行分析,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取10g混合物,与100g硫酸和120g硫酸反应都剩余2g固体,则可以判断10g混合物中含有铜的质量为2g,含铁的质量为8g,取20g混合物,与100g硫酸反应剩余12g固体,则说明与8g铁反应需要硫酸的质量为100g,然后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硫酸亚铁和稀硫酸的质量.

(1)取10g混合物,与100g硫酸和120g硫酸反应都剩余2g固体,说明混合物中的铁全部参加反应,可以判断10g混合物中含有铜的质量为2g,含铁的质量为8g,所以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8g/10g]×100%=80%;

(2)取20g混合物,与100g硫酸反应剩余12g固体,则说明与8g铁反应需要硫酸的质量为100g,所以甲同学取的金属混合物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设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56152
8gx
[56/8g]=[152/x],x=21.71g

(3)设与8g铁反应需要硫酸的质量为y
Fe+H2SO4═FeSO4+H2
5698
8g y
[56/8g]=[98/y],y=14g
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14g/100g]×100%=14%
答:(1)金属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80%,
(2)甲制得硫酸亚铁的质量为21.71g,
(3)该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14%.

点评:
本题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根据实验数据求混合金属中金属的含量以及所用酸的质量分数和生成物的质量,完成此题,首先要能够根据实验数据确定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然后进行计算.

(2012•东城区二模)下列实例中,利用热传递的方式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
(2012•东城区二模)下列实例中,利用热传递的方式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
A.地面被阳光照射后温度升高
B.行驶中的汽车轮胎会发热
C.使劲搓手感觉到手掌发热
D.水沸腾时水蒸气把壶盖顶起
曹静峰1年前1
lijllijl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解题思路:(1)热传递是能的转移过程,即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的形式不发生变化;
(2)做功实质是能的转化过程,做功的过程中能量的形式变了,是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过程.

A、阳光照射下,地表的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此过程中内能从太阳转移到地面上,符合题意;
B、行驶中的汽车轮胎会发热,是通过做功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此过程中机械能转化成内能,不符合题意;
C、只手相互摩擦使手掌发热,是通过做功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此过程中机械能转化成内能,不符合题意;
D、水沸腾后,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水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是通过做功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点: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考点点评: (1)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及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进行分析解答;
(2)热传递过程是能量的转移过程,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2012•东城区一模)20℃时,在密闭(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容器中,将400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2012•东城区一模)20℃时,在密闭(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容器中,将400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与硫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恰好中和时溶液温度达到最高点
C.恰好中和时消耗硫酸的质量是mg
D.若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则恰好反应时溶液温度为T℃
nee1231年前1
bfwiw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A、根据图中温度的变化判断;
B、根据溶液温度达到最高点时,说明反应结束放出的热量最多;
C、根据图中信息分析恰好中和时消耗硫酸的质量;
D、根据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分析;

A、根据图中随反应的进行,温度不断的变化,所以可判断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
B、溶液温度达到最高点时,说明反应放出的热量最多,即恰好完全反应,故B正确;
C、从图中可知,恰好中和时消耗硫酸的质量是mg,故C正确;
D、因为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则恰好反应时溶液温度应大于为T℃,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点: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考点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结合图象对中和反应的更深层次的理解,难度较大,知识面广.

(2013•东城区模拟)汽车从A城到B城共用2天时间,第一天行了全程的[3/5]多90千米,第二天行了全程的[1/3].
(2013•东城区模拟)汽车从A城到B城共用2天时间,第一天行了全程的[3/5]多90千米,第二天行了全程的[1/3].A、B两城相距______千米.
小猫的大灰狼1年前1
小臭耗子 共回答了29个问题 | 采纳率93.1%
解题思路:第一天行了全程的[3/5]多90千米,第二天行了全程的[1/3],由于两天行完全程,根据分数减法的意义可知,这90千米占全程的1-[3/5]-[1/3],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可知,全程为90÷(1-[3/5]-[1/3])千米.

90÷(1-[3/5]-[1/3])
=90÷[1/15],
=1350(千米).
即A、B两城相距 1350千米.
故答案为:1350.

点评:
本题考点: 分数四则复合应用题.

考点点评: 首先根据分数减法的意义求出90千米占全程的分率是完成本题的关键.

(2004•东城区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04•东城区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体积分数计算,氧气在空气中约占78%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硅
C.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8
D.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
mustbewellbeing1年前1
小兔最乖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5.7%
解题思路:A、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判断;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C、根据水的化学式判断;
D、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A、按体积分数计算,氧气在空气中约占21%,氮气占78%,此项错误;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此项错误;
C、水(H2O)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16)=1:8,此项正确;
D、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故最多的元素是氧,此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考点点评: 此题考查了常见的化学常识和原理,属于基础知识,难度较小.

(2012•东城区一模)如图所示,物体从A处开始沿光滑斜面AO下滑,又在粗糙水平面上滑动,最终停在B处.已知A距水平面O
(2012•东城区一模)如图所示,物体从A处开始沿光滑斜面AO下滑,又在粗糙水平面上滑动,最终停在B处.已知A距水平面OB的高度为h,物体的质量为m,现将物体m从B点沿原路送回至AO的中点C处,需外力做的功至少应为(  )
A.[1/2]mgh
B.mgh
C.2mgh
D.[3/2]mgh
幽静的公路1年前1
姜三宝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88.9%
解题思路:物体从A到B全程应用动能定理可得,重力做功与物体克服滑动摩擦力做功相等,返回AO的中点处时,滑动摩擦力依然做负功,重力也会做负功,要想外力做功最少,物体末速度应该为零,有动能定理可解答案

物体从A到B全程应用动能定理可得:mgh-Wf=0-0
由B返回C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WF−Wf−
1
2mgh=0−0
联立可得:WF=
3
2mgh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点: 动能定理的应用.

考点点评: 恰当选择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注意功的正负

(2010•东城区二模)如图,a、b是石墨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极附近溶液显红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10•东城区二模)如图,a、b是石墨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极附近溶液显红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极是电源负极,Y极是电源正极
B.a极的电极反应是2Cl--2e-=Cl2
C.电解过程中CuSO4溶液的pH逐渐增大
D.Pt极上有6.4g Cu析出时,b极产生2.24L(标准状况)气体
红_茶1年前1
鹤舞天堂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解题思路:a、b是石墨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极附近溶液显红色,依据电解质溶液为氯化钠的酚酞溶液,判断b电极是阴极,Y为电源负极,X为电源正极,Pt为阳极,Cu为阴极;依据电极原理分析选项;
A、分析判断Y为电源负极,X为电源正极;
B、a电极是氯离子失电子发生的氧化反应;
C、电解过程中硫酸铜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放电生成氧气,溶液的pH减小;
D、Pt电极分析判断为阳极,所以铜离子在Cu电极析出.

A、a、b是石墨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极附近溶液显红色,依据电解质溶液为氯化钠的酚酞溶液,判断b电极是阴极,Y为电源负极,X为电源正极,故A错误;
B、a电极是氯离子失电子发生的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2Cl--2e-=Cl2↑,故B正确;
C、电解过程中CuSO4溶液中 的氢氧根离子在阳极Pt电极失电子生成氧气,溶液中铜离子在Cu电极得到电子析出铜,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pH逐渐减小,故C错误;
D、电解过程中CuSO4溶液中 的氢氧根离子在阳极Pt电极失电子生成氧气,溶液中铜离子在Cu电极得到电子析出铜,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点: 电解原理.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电解池原理的分析判断,注意现象判断电极,阳极电极上的放电顺序书写电极反应,题目难度中等.

(2004•东城区二模)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两个平行金属板MN、PQ间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MN板带正电,PQ板带负电
(2004•东城区二模)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两个平行金属板MN、PQ间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MN板带正电,PQ板带负电,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一带电微粒只在电场力和洛伦兹力作用下,从I点由静止开始沿曲线IJK运动,到达K点时速度为零,J是曲线上离MN板最远的点.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在I点和K点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②在I点和K点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不同
③在J点微粒受到的电场力小于洛伦兹力
④在J点微粒受到的电场力等于洛伦兹力,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23饭团1年前1
爱情的街道加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解题思路:根据电场力与牛顿第二定律,则可确定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根据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大小关系,由运动轨迹来确定力的大小,从而判定正确与否.

电荷所受的洛伦兹力Ff=qvB,当电荷的速度为零时,洛伦兹力为零,故电荷在I点和K点只受到电场力的作用,故在这两点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①是正确的,②是错误的.
由于J点是曲线上离MN板最远的点,说明电荷在J点具有与MN平行的速度,带电粒子在J点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即电场力和洛伦兹力;轨迹能够向上偏折,则说明洛伦兹力大于电场力,故③正确.④是错误的,综上所述,选项A正确的.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点: 带电粒子在混合场中的运动.

考点点评: 考查洛伦兹力与电场力在题中的应用,及产生条件,并学会根据运动轨迹,来确定两力的大小.即为根据运动来确定受力.

(2004•东城区二模)称取氯化钠和氯化钡的固体混合物27.3g,放入烧杯中,加入96g硫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待反应完
(2004•东城区二模)称取氯化钠和氯化钡的固体混合物27.3g,放入烧杯中,加入96g硫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待反应完全后过滤,称得滤液的总质量为100g.
(1)生成的硫酸钡质量为______.
(2)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钡的质量为______.
(3)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火箭主帅阿德尔曼1年前1
wangyz4013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1%
解题思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有:一设、二写、三找、四列、五答、六查.在本题中,反应前后出现了差值,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减少的质量是白色沉淀硫酸钡的质量.根据硫酸钡的质量求氯化钡和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注意滤液中溶质的质量是两部分氯化钠,然后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求出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硫酸钡的质量=27.3g+96g-100g=23.3g,故答案为:23.3g
(2)设反应中生成BaCl2质量为y
BaCl2+Na2SO4




.
.
BaSO4↓+2NaCl
208 233   
y 23.3g   
[208/y=
233
23.3g]
y=20.8g
故答案为:20.8g
(3)设反应中生成NaCl质量为x
BaCl2+Na2SO4




.
.
BaSO4↓+2NaCl
233    117
 23.3g   x
[233/23.3g=
117
x]
x=11.7g
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7.3g−20.8g)+11.7g
100g100%=18.2%
故答案为:18.2%

点评:
本题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考点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属于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的综合应用,是中考计算题中经常出现的题型.做题时要注意:化学方程式要写正确,始终不要忘记质量守恒定律.本考点主要出现在计算题中.

(2013•东城区模拟)太湖水体近年富营养化加重,发臭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渔业和居民用水.下面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
(2013•东城区模拟)太湖水体近年富营养化加重,发臭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渔业和居民用水.下面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原理简图.请据图回答:

(1)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______属于生产者.
(2)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除了以上生物群落外,还必须含有的成分是_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
(3)为了加快治理,还可以放养鲢鱼等植食性鱼类构建生物修复系统.该生态系统中蓝藻与芦苇存在______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由于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通过______调节机制,使群落结构趋于稳定.太湖的污染与治理体现了人类的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
xiguaaf1年前1
打不过精英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解题思路:阅读题干和题图知,本题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和群落演替题目,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每一小问题涉及的知识点分析作答.

(1)生产者是自养生物,观察题图可知,本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芦苇、绿藻、黑藻.
(2)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以在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除了以上生物群落外,还必须含有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蓝藻与芦苇都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通过 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群落结构趋于稳定.太湖的污染与治理体现了人类的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故答案应为:
(1)芦苇、绿藻、黑藻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竞争负反馈方向和速度

点评:
本题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点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物种之间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点记忆与应用.

(2005•东城区模拟)在家庭实验室中,小明想用三个吸盘、三支弹簧测力计和三个光滑的玻璃餐桌来测量大气压强.已知吸盘的面
(2005•东城区模拟)在家庭实验室中,小明想用三个吸盘、三支弹簧测力计和三个光滑的玻璃餐桌来测量大气压强.已知吸盘的面积为12cm2,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1右N,当地的大气压强约为10Pa.你认为小明的实验方法可行吗?请通过计算,分析小明能否完成对大气压强的测量?
ocelot7531年前1
apple7845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76.9%
解题思路:由题意知,测量所依据的原理是压强的公式p=[F/S],由其变形F=pS可求出大气压力F的大小,再与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做比较,即可确定其方法是否可行.

由题意得,大气压对吸盘的压力为F=大s=中0a大a×中.2×中0-t㎡=中20一,
弹簧测力计的最大量程为中a一<中20一,所以不能测出.
答:小明的实验方法不可行,因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小于吸盘实际受到的大气压力.

点评:
本题考点: 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考点点评: 明确本题中测量所依据的原理是p=[F/S],才能进一步根据已知数据求出要测量的压力大小,通过比较即可对实验的可行性做出评判.

(2005•东城区二模)小钢在研究光的反射现象时发现: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2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__
(2005•东城区二模)小钢在研究光的反射现象时发现: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2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______.
还要登陆真烦人1年前1
jjp99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首先确定入射角的变化,然后计算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的变化.

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20°时,说明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增大了20°,即入射角增大了2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也增大了20°.
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了20°+20°=40°.
故答案为:40°.

点评:
本题考点: 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点评: 此题考查了有关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搞清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特别要掌握反射角与入射角的概念,它们都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010•东城区模拟)如图所示,分布在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内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电荷量为+q、
(2010•东城区模拟)如图所示,分布在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内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带电粒子从磁场边缘A点沿圆半径AO方向射入磁场,粒子离开磁场时速度方向偏转了60˚角.求:
(1)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入射速度;
(2)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
hsasqw1年前1
魏晋松风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电荷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画出轨迹,由几何知识求出半径.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速度.定圆心角,求时间.

(1)设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如图所示,
∠OO′A=30°,得到圆运动的半径R=O′A=
3r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    qvB=m•
v2
R
有R=
mv
qB粒子的入射速度 v=

3rqB
m
(2)由于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偏转了60˚角,所以粒子完成了[1/6]个圆运动,根据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v=
2πR
T有 T=
2πm
qB
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为 t=
1
6T=
πm
3qB.
答:(1)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
3r,入射速度为v=

3rqB
m.
(2)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为[πm/3qB].

点评:
本题考点: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

考点点评: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问题,关键是画出粒子圆周的轨迹,往往用数学知识求半径.

东城区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最后一题
东城区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最后一题
最后一问,我做的是大于1,答案是大于等于一为什么,
三的梳子1年前1
tyrislee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8%
题呢····
(2005•东城区二模)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水平桌面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如图所示.实验时,要观察
(2005•东城区二模)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水平桌面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如图所示.实验时,要观察比较______的大小,每次分别用刻度尺量出两支蜡烛到______的距离,归纳出实验结论.
绿盖荒漠1年前1
手心还有温暖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解题思路:探究平面镜成像时,要探究物像大小关系、物像到平面镜距离关系、探究物像连线与镜面的关系、是实像还是虚像等.

实验时,要观察比较物像的大小,每次分别用刻度尺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比较物像到平面镜距离关系.
故答案为:物像;玻璃板.

点评:
本题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考点点评: 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013•东城区二模)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2013•东城区二模)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或试剂
A CO CO2 通入氧气点燃
B O2 CO2 氢氧化钠溶液
C NaCl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D Cu粉 Fe粉 用磁铁吸引

A.A
B.B
C.C
D.D
筱溪船1年前1
龙凤成祥_zz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解题思路: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A、CO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Fe粉能被磁铁吸引,铜粉不能,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考点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012•东城区二模)在以下过程中,重力做功越来越快的是(  )
(2012•东城区二模)在以下过程中,重力做功越来越快的是(  )
A.足球在水平场地上滚动
B.杠铃被举起后静止不动
C.跳水运动员在空中下落
D.滑翔伞在空中匀速下降
nannanstar1年前1
悠悠夕词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对功率公式进行变形进行分析,即P=[Gh/t]=Gv,判断物体重力和速度的变化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A、足球在水平场地上滚动,重力不变,并且足球在重力方向上的速度为零,故重力的功率为零;故A不合题意;
B、杠铃被举起后静止不动,重力不变,速度为零,因此重力的功率为零;故B不合题意;
C、跳水运动员在空中下落,运动员的重力不变,速度越来越快,由P=Gv可得,重力做功越来越快;故C符合题意;
D、滑翔伞在空中匀速下降,其重力不变,速度不变,由P=Gv可得,重力做功的快慢不变;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功率大小的比较;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功率公式的应用,会对公式进行变形,即根据P=Fv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做功的快慢.

(2004•东城区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2004•东城区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氧气供给呼吸
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C.用干冰作致冷剂
D.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迪澳薇薇1年前1
枫树下的一片天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解题思路: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常表现为颜色、密度、气味、状态等,而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A、氧气供给呼吸,呼吸作用属于化学变化,即该用途利用的是化学性质,故A错;
B、一氧化碳炼铁,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故B错;
C、用干冰作为制冷剂,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故属于物理性质,故C对;
D、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的碱性而和酸发生中和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考点点评: 熟练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2007•东城区一模)小明把8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摆在课桌上成如图形式,然后把露出的表面都涂上颜色,则被他图上颜色部
(2007•东城区一模)小明把8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摆在课桌上成如图形式,然后把露出的表面都涂上颜色,则被他图上颜色部分的面积为______分米2
indee1年前1
小吴先生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解题思路:运用视图的方法,从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5个方向计算小正方形的个数即可.

从物体的前面看有6个小正方形,后面看有6个小正方形,
左面看有4个小正方形,右面看有4个小正方形,
上面看有5个小正方形,
共有6+6+4+4+5=25个小正方形,
则被他涂上颜色部分的面积为25分米2
故答案为:25.

点评:
本题考点: 几何体的表面积.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几何体表面积.关键是学会从几个不同方面对物体视图.

(2005•东城区一模)如图,A为双曲线y=kx上的一点,直角三角形ABO的面积为2,则k的值为(  )
(2005•东城区一模)如图,A为双曲线y=
k
x
上的一点,直角三角形ABO的面积为2,则k的值为(  )
A.4
B.-4
C.-2
D.-1
心湖小舟1年前1
杨子荣cc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解题思路:设A的坐标是(m,n),则mn=k,可以利用m,n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积,即可求得mn的值,进而求得k的值.

设A的坐标是(m,n),则n=[k/m],即k=mn,
∵OB=-m,AB=n,S△ABO=[1/2]OB•AB=[1/2]×(-m)n=-[1/2]mn=2,
∴mn=-4,则k=-4.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点: 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作x轴的垂线,垂线、坐标轴、以及点与原点的连线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1/2]|k|,利用点的坐标正确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关键.

(2012•东城区一模)硝酸铵(NH4NO3)的外观与氯化钠很相似,均为白色固体.区别它们的一种方法是将两者分别隔绝空气
(2012•东城区一模)硝酸铵(NH4NO3)的外观与氯化钠很相似,均为白色固体.区别它们的一种方法是将两者分别隔绝空气加热,氯化钠不分解,硝酸铵能分解.硝酸铵分解得到的气体不可能是(  )
A.NH3
B.SO2
C.NO2
D.N2
Lydia_t1年前1
uu觅者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解题思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硝酸铵中有氮元素、氢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故分解后得到的气体中只能含有这三种元素.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明白元素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010•东城区模拟)如图,三棱锥P-ABC中,PA⊥底面ABC,△ABC为等边三角形,D,E分别是BC,CA的中点.
(2010•东城区模拟)如图,三棱锥P-ABC中,PA⊥底面ABC,△ABC为等边三角形,D,E分别是BC,CA的中点.
(1)证明:平面PBE⊥平面PAC;
(2)如何在BC上找一点F,使AD∥平面PEF并说明理由;
(3)若PA=AB=2,对于(Ⅱ)中的点F,求三棱锥P-BEF的体积.
ooyy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2007•东城区一模)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以下叙述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2007•东城区一模)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以下叙述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摄入的食物一段时间后被消化了
B.课外体育活动时,呼吸作用增强
C.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结成冰
D.在人体内,部分氨基酸可能重新组成所需的各种蛋白质
tanss1年前1
霄璟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解题思路: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区分物质变化和化学变化.

A、食物被消化发生了氧化反应,淀粉经过消化变成葡萄糖等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呼吸作用中,吸收了氧气,释放了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C、水变成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项正确.
D、氨基酸合成了新物质蛋白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考点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2007•东城区二模)关于电流和电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2007•东城区二模)关于电流和电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路中只要有电源,就一定有电流
B.电流是由电荷的无规则运动形成的
C.在电源外部的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D.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就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
深南大道西1年前1
badamazon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根据以下知识分析答题:
(1)电路中有电流的条件是:电路闭合,且电路中有电源;
(2)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是电流的方向;
(3)在电源外部,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A、电路中有电源,如果电路没有闭合,则电路中没有电流,故A错误;
B、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形成电流,电荷的无规则运动不会形成电流,故B错误;
C、在电源外部,电流由电源正极流向电源负极,故C正确;
D、电子带负电,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 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形成.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形成电流的条件、电流概念、电流方向等问题,熟练应用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北京市东城区2011-2012学限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英语试题答案
youyudexiezi1年前1
zcl9088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东城区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统一练习(二)
  英语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听力(共三节,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1.B 2.C 3. B 4. A 5.C
  第二节(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6.C 7.A 8.B 9. B 10.A 11.C 12.A 13. B 14.A 15.C
  第三节(共5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
  每小题1.5分.如出现拼写错误不计分;出现大小写、单复数错误扣0.5分;如每小题
  超过一个词不计分.
  16.Maggie 17.East 18.Holiday 19.Friday 20.sixth/6th
  第二部分:知识运用(共两节,45分)
  第一节 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21.C 22.B 23.B 24.A 25.C 26. D 27.D 28.A 29.B 30.A
  31. C 32.C 33. A 34. Bx0935.D
  第二节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C 37.A 38.B 39.C 40. D 41.B 42.A 43.B 44.C 45.B
  46.D 47.A 48.D 49.C 50.D 51.A 52.C 53.B 54.D 55.A
  第三部分:阅读(共两节,40分)
  第一节 (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56.B 57. D 58.A 59. B 60.C 61.D 62.A 63.B 64.A 65.A
  66.D 67.C 68. D 69.C 70.C
  第二节 (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71.C 72.B 73.G 74.F 75.A
  第四部分:书面表达(共两节,35分)
  第一节 情景作文(20分)
  One possible version:
  Students’ Union has decided to set up our own BBS.All of us will benefit a lot from it.It offers us chance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We can exchange our learning and life experiences on it.We can share different cultures as well.What’s more,it is a good place for us to make good friends.A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a life without sunshine.Anyone who has difficulties with their study and daily life can ask for help on it.If you have any good suggestions to offer,you can lend a helping hand.Good advice on how to enrich our school life and how to develop our school is also welcome.Wish you to join in and fully express your ideas.
  第二节 开放作文(15分)
  One possible version:
  开放写作
  As can be seen in the picture,a boy is rowing a boat trapped in a bottle float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sea.It seems that he won’t row his boat any further though he is making great efforts.
  The picture intends to convey the message that we shouldn’t be webbed to our own ideas when we are trying to reach our goals.In our daily life,we may meet with kinds of problems.We need to find different kinds of solutions to them.If we always stand by our opinions,we may get half the results with double the effort.Just like the boy in the picture,no matter how hard he is rowing,he will never row the trapped boat out of the bottle.
  In my opinion,only by opening our minds,can we solve the problems and reach our goals.
  要听力材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