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仲弓问仁》孔子对仲弓问仁的感性例证及理性归纳

老醉客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barfee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孔子提出对人要有爱心,要尊重人,体贴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仁”的内涵.启示是
1年前

相关推荐

英语翻译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之夷狄不可弃
英语翻译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之夷狄不可弃,勉其固守而勿失也.程子曰:“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初无二语也,充之则睟面盎背;推而达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胡氏曰:“樊迟问仁者三:此最先,先难次之,爱人其最后乎?”
希望谁能帮我解释下这段话?
Swallo1年前1
vilion_chen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樊迟向孔子求教什么是“仁”.孔子说:“自己闲居的时候要规矩,做事的时候要谨慎,与人相处要忠心.就算到了夷狄之地,也不能放弃这些原则.”(以上是论语原话.以下是朱熹的注释,因为不全是朱熹一个人的注释,也引用了程颐等人的研究成果,所以叫集注)
朱熹解释说:“恭”是对人外在的要求,“敬”是对人内在的要求,到了化外之地也不要效仿那些无君无父的夷狄,这是孔子勉励樊迟要努力的持守而不要放弃.
程颐的解释说:这是大智慧的话,把仁的观念解释透了.圣人并无双重标准,这个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胡瑗说:樊迟三次向孔子问仁.估计这是第一次吧?"仁者先难而后获"是第二次、“仁者爱人”是第三次吧?
帮忙指出里面所有的倒装句,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帮忙指出里面所有的倒装句,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蓦然回首已惘然1年前2
xiaoliangshui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75%
孟孙问孝于我(于我问孝,倒装)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礼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倒装)
不敬何以别乎(以何别不敬乎,这个有些不太确定,但觉得没理解错)
色难(解释起来是"难在子女的容色上",所以该是难色,倒装)
基本上我看到的就这些
英语翻译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哈99881年前1
神经遐侣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原文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结合整段来看,意思就好明白多了.
樊问孔子怎样是仁.子曰:爱人.问怎样是明智.子曰:可以了解一个人.
@樊还不明白.孔子说:肯定、重视正直的人,疏远那些品德不好的人,这样,就能使品德不佳的人也变得正直.
………………
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怎样耕田种菜,孔子却认为学那些知识没有出息.
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怎样耕田种菜,孔子却认为学那些知识没有出息.
以上说明了什么?急用.
异级蓝1年前1
泉水清风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1)以德治民(或提倡“仁”的学说);温故而知新.
(2)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反映了孔子鄙视生产劳动.
(4)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值得我们我们借鉴,但是他鄙视生产劳动是应该批判的.所以对待古代文化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这个吗.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翻译
古堡骑士1年前1
michaelpang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1.7%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务必使百姓趋向于义,敬奉鬼神而远离他们,也就可说是智了.”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艰苦努力在前,获取在后,做到这些,也可说是仁了.”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注]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4分)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3分)
2、这段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eddie_chuan1年前1
萧雨儿_ll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1、(1)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2)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2、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样。


1、(1)这是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是“以礼葬之”
(2)是谓:是指
2、文中四个人问同一个问题“孝”,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照礼节祭祀他们。”
 孔子说,如果你能真正体会到孩子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慌乱的心境,你便会懂得什么是孝,怎样才算尽了孝道。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不可弃也.
xiyouabc1年前1
薪娘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2.3%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里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樊迟、仲弓问仁:儒家主要思想为仁,孔子如何解释仁?
懒洋洋的豆包1年前1
超级zz虫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建工程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同事中相处融洽,亲属中和睦友爱.”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子贡,樊迟,仲弓 等人的回答各有侧重,各不相同,试做具体分析,然后综合起来谈谈你对孔子所说
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子贡,樊迟,仲弓 等人的回答各有侧重,各不相同,试做具体分析,然后综合起来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仁”的理解……
xysr14erx_24b71年前1
huwei19740202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孔子回答颜渊问“仁”,说明“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对“礼”的自觉,即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
孔子回答仲弓问“仁”,以及回答子贡问可以终身实践的“一言”,主要是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回答子贡问“仁”,则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回答仲弓问“仁”,就是“爱人”,其内涵跟他所说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
zmhyyh1年前1
VeraBwei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问知:同“智”, 知人:知道 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 “知人. 注: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智者是知人善任,尤其善于识别人的人.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于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 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 仁肴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 “知人.”樊迟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解释说:“把正直的人提 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 樊迟从老师那里出来以后,又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去请教老师什么叫智,老师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是含义非常深刻的话呀!比如说,舜帝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 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靠边站了;商汤王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正直的人也就靠边站了
《樊迟问仁》中表现出孔子、樊迟、子夏各具有怎样的人物特点
大眼鱼鱼1年前1
目前就读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孔子:博学、爱护学生.樊迟:愚钝、勤奋.子夏:聪明、机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的意思是?
飞舞的棉花糖1年前1
cjqyb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里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古文翻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
古文翻译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gggg一支花1年前2
hunter1003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和《樊迟,仲弓问仁》作比较,作出论析
一言八鼎1年前1
58524291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说明了做大事,不光是仅仅靠能力,其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能少的。有的人,即便能力不太强,但碰上了好机会、好机缘同样能够做出大事;而另有人,即便能力很强,但不能被君主们所接受、采纳,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同样做不出什么大事。看人不应以成败而论,譬如:齐恒公,这样的中主,有了管仲的辅佐,就强大,就高明;可没了管仲,就一塌糊涂,最后死了都没人管。
可见,孟子对这个事理已经看得相当清楚了的~~
如何解析《论语》中孟懿子问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
如何解析《论语》中孟懿子问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希望有所扩展..可以有些个人简介...
cjyhust1年前1
killerstory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关于]"孝"的问题.孔子说"不违背"
  [过一会.孔子出行]樊迟赶车.孔子告诉他(刚才的事)孔子说:孟孙向我问有关孝的问题.我说:不违背.樊迟(没听懂)问: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以"礼"的标准侍奉;故去了.就要以"礼"的标准去埋葬.去祭祀.
  思考与随想:
  孟懿子来请教孝,孔子就给予两个字.他老人家也真给面子.无违.无违什么?又不说.难道孔夫子要打哑迷?那岂不成了禅宗和尚了!
  据杨伯峻老先生说."无违"的意义很明确.无违指的就是不违"礼"同时代的人说话都是这个意思.这种说法姑且认为是对的.既便不对.从后面的话也可以看出来.这个无违指的就是不违礼.这是没有问题的.就象前一章孔子的不越矩.其实也是不违礼的意思.所以只是孟懿子是不是听明白的问题.孔子本身的意思还是明确的.
  孔子出门,学生赶车.这是通常的情况.那年头,赶车是一种基本技能.可能孔子的徒弟们没有不会的.轮流给孔子当司机.这个职务早期子路作得最多.
  不过这回当司机的是樊迟.有时候想想.孔子的徒弟们也真是良宥不齐.这段话.如果换了对颜回说会是什么样子.
  孔子说完不违以后.颜回回答肯定只有一个字"诺"然后当别的同学问起.颜回可能会说出孔子下面的话来.如果换了端木同学.回答可能就更加精彩了.我算不得是聪明人,就不瞎编了.
  孟懿子何许人也?孔子为什么告诉他无违就是孝?这是理解本一章的重点之所在.孔子的话是很有针对性的.所以免为其难的说一下当时的情况.孟懿子是谁?是当时鲁国最有权势的"三家"里面的仲孙氏的世子.也就是继承人.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虽然"解放"后给定义为"奴隶社会"或者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渡阶段.姑且不说以西方社会为核心的马氏主义是否适合对中国历史的划分.仅从形式上说.从西周立国之后的情况上看.孔子时代恰恰与传统西方的农奴制的"封建"制度有着惊人的类似.和黑暗的西方的中世纪比起来.就差一个精神上的上帝和现实上的罗马教廷.这种制度的核心是"封建".
  现在我们看"封建"这个词似乎是一个词.可是在古语里封建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封"和"建"两种含义的组合.
  "封建"制度固有的分离主义倾向是很明显的.所谓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孔子所说的"大一统"是不是真的在秦以前存在过.值得怀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能只存在于理念和理想之中.
  原来怎样,就不提了.至少孔子看到的情况是天子不能管理诸侯.而诸侯的内部.真正有权力的也并不是诸侯本身.诸侯的命运.甚至生命都掌握在所谓的"世卿"的手中.甚至卿的本身也在"陪臣"的手中掌握着.上下异位.这就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孔子的所谓"复礼"在某种程度上说.本身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再创.而不完全是后兴.
  孟懿子就是"世家"的继承人.对于孟懿子的问孝.孔子所给出的答案是"无违"也就不难理解了.把问孝放在这一篇也就不难理解了.
  后来兴樊迟的对话.正好是说明了这一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祭之以礼恰恰是针对那些世家广泛的违礼的情况所提出的.
  当然.如果从普遍意义上讲.不违礼也是孝的根本之一.至少是孔子这样认为的.违礼的孝.并不是真孝.如同活着不孝死了滥闹的如是.再豪华的墓地.也不如孝子的一滴眼泪--
“樊迟学稼”说明了什么?
sfx42325401年前1
4228671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何新国《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一般都把这段话作为孔子轻视并反对生产劳动的佐证.这段话能否说明孔子对生产劳动持否定的态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首先弄清“樊迟学稼”这一章的确切内涵.孔子所谓“小人”,其含义要作具体分析.在先秦典籍里,“小人”的对立面是“君子”,它们最初主要有这些含义:从社会地位看,“小人”是卑贱者,“君子”则为尊贵者;从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道德规范的修养来看,“小人”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因而成为无德者,“君子”则是有德者;从社会分工来看,“小人”劳力,“君子”劳心.“小人”与“君子”这些含义已被广泛接受,这里不再举例佐证.上述“小人”的三种含义明显地可以贯穿起来,所以对于《尚书·无逸》“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之艰难”里的“小人”,《正义》就说:“小人谓无知之人,亦是贱者之称,躬为稼穑是贱者之事.”这里,兼有位卑、无知、劳力这些特性的只有劳动者,那么具有尊贵、有德、劳心等特性的自然也就是统治者.故“小人”又指劳动者,“君子”又指统治者.在先秦典籍里,“小人”与“君子”出现的形式有两种:单独使用与对举成文.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的统一.由上文“小人”与“君子”的区别可以看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们的内涵都是对立的,这是二者关联在同一个句子里对举成文的基础;反过来,这种对举的形式又决定着它们各自内涵相互对立,这是一条规律.如:《尚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统治者与劳动者).《诗经·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尊贵者与卑贱者).《国语·鲁语上》“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劳心者与劳力者).《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小人恐矣,君子则否”(无德者与有德者).《论语》里“小人”与“君子”对举成文的例子俯拾即是,如《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当政者与劳动者),《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德者与无德者).它们都遵循上述规律,那么《子路》“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又怎能例外呢?这里“上”取代了“君子”,指统治者,与它对举出现的“小人”指的是劳动者也就不言而喻了. 孔子为什么对樊迟下这样的论断呢?这是基于对樊迟认识与接受能力的了解.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观察与了解学生的丰富经验,并总结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孔子组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师生之间的问对,他善于借助这种教学上的组织形式来加深对学生认识与接受能力的了解.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孔子说:“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樊迟三问与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相比只是些小问题,孔子不但予以肯定,而且作了具体而又通俗的回答.在《子路》篇里,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在《雍也》篇里,樊迟问“知”,孔子的回答是“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是“仁者先难而后获.”孔子对樊迟这些问题的回答同样也是具体而又通俗的.在《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孔子答以“爱人”;樊迟问“知”,孔子答以“知人”,樊迟对此理解不了,孔子只好作简要解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对此更是想不通,就去请教子夏.子夏比樊迟高明,就举例给他作进一步说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举直”而“使枉者直”,属于“仁”;知道谁是直人而举他,属于“智”.孔子的答语“举直错诸枉”乃“仁”“智”之事.在《为政》篇里,孟懿子问“孝”,孔子答以“无违”.樊迟不明白孔子答语是何含意.孔子给他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见孔子的答语直接涉及到“礼”.由上面樊迟与孔子之间的问对可知,凡是孔子的答语直接涉及到“礼”、“仁”、“智”这些层次较高道理较深的学问,樊迟就不易理解,孔子对此也十分明白,所以,在《子路》篇“樊迟学稼”这一章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这番话就只好等樊迟出去以后再讲;孔子对于樊迟提出学稼与学为圃这些低层次的问题也并不惊奇,只是意味深长地说:“樊迟啊,你真是个劳动者.”言下之意,你可以去学习稼穑之事了.孔子从樊迟的实际能力出发,肯定了樊迟学稼与学为圃,这就是因材施教. 孔子的许多言论还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子贡问孔子治理卫国的国政首先得干什么,孔子回答首先必须“正名”,并阐明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治理国政,可谓百端待举,孔子以“正名”为纲,以其他事项为目,这就分清了矛盾的主次.孔子主张首先“正名”,这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孔子要求“言顺”、“事成”,重视“礼乐”,强调刑罚适中,说明孔子并没有忽略次要矛盾,只是主次矛盾的解决有先后之分.孔子重“礼”,把它看作为人处世的根本,他说:“立于礼”(《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尧曰》).“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做人要讲“礼”,治国同样要讲“礼”,所以孔子说:“为国以礼”(《先进》).孔子还进一步强调了“礼”在治理国家中的重大作用,“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孔子又重“义”,并把它视作人的行为规范.他常说:“见利思义”(《宪问》),“见得思义”(《季氏》),“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认为君子的特质就在于其品德修养体现了“义”的规范,所以他说:“君子喻于义”(《里仁》),“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孔子更强调在实际行动中贯彻并实践“义”的规范,“行义以达其道”(《季氏》),“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达其道”是目的,“行义”则是具体的行动与手段.“义之与比”,强调行动要以“义”为指导.孔子对当政者提出了“义”的规范与要求,他高度称赞子产“使民也义”(《公冶长》),“义”无疑是孔子衡量当政者的一条重要标准.孔子还重“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明确地把“信”列入教学内容.孔子还把“信”作为道德范畴加以提倡,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信则人任焉”(《阳货》).不但做人要讲“信”,而且治国也要讲“信”,故孔子说:“民无信不立”(《颜渊》).子夏进一步阐明孔子这个观点:“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子张》).孔子重“礼”、重“义”、重“信”,并且作了这样的综合概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在孔子看来,“礼”、“义”、“信”三者是为人处世与治国安邦的根本,是主要矛盾,而稼穑之事与之比较起来则是次要矛盾.孔子主张解决问题要先抓主要矛盾,所以他认为治理国家,当务之急不在于当政者参加生产劳动,而在于“上好礼”、“上好义”、“是好信”’;但是对于次要矛盾,孔子并没有忽略,他所说的“焉用稼”是以“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助于促使次要矛盾的解决.孔子盛赞称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南宫适为君子(《宪问》),可见他对当政者参加生产劳动所持的态度还是积极的. 总之,“樊迟学稼”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又体现了孔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些才是它的确切内涵.在这一章里,无论对于樊迟,还是就当政者,孔子对生产劳动的态度都是积极而又肯定的. (1992年秋于杭州大学)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出自《论语》哪一篇?
girl3691年前1
wxydmm2001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2.6%
《论语.颜渊》 第二十二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注]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4分)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3分)
2、这段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走了再来1年前1
子漾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1)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2)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2、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样。


1、(1)这是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是“以礼葬之”
(2)是谓:是指
2、文中四个人问同一个问题“孝”,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照礼节祭祀他们。”
 孔子说,如果你能真正体会到孩子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慌乱的心境,你便会懂得什么是孝,怎样才算尽了孝道。
樊迟问人.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869232231年前7
旭阳发发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问知:同“智”,
知人:知道
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 “知人.
注: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智者是知人善任,尤其善于识别人的人.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于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 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 仁肴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 “知人.”樊迟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解释说:“把正直的人提 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 樊迟从老师那里出来以后,又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去请教老师什么叫智,老师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是含义非常深刻的话呀!比如说,舜帝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 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靠边站了;商汤王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正直的人也就靠边站了.”
英语翻译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
英语翻译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aimoi1年前1
shaolvshi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