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丢斯—波得定则为什么算到最后误差越来越大?

伊儿0102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xigual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这个东西目前学术界一般都把它当成是巧合,因此有些误差也就不足为奇.国际天文学会也做出过声明,不再接受任何关于该定则的新解释、新理论.不过我个人倒是宁愿把它看成是个还没有找出内在本质的规律.否则也太巧合了些吧?
1年前

相关推荐

1772年,德国天文学家波德在提丢斯(德国物理学家)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一条关于太阳系行星距离的定则。其内容是取0、3、
1772年,德国天文学家波德在提丢斯(德国物理学家)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一条关于太阳系行星距离的定则。其内容是取0、3、6、12、24、48……这样一组数,每个数字加上4再除以10,就是各个行星到太阳距离的近似值(天文单位)。在那时已为人所知的4个行星用定则来计算会得出惊人的发现:
读上面资料回答问题。
(1)用提丢斯—波德定则分别推算出木星、土星和天王星与太阳的理论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系中部分行星的距日实际距离:
(2)把计算结果和上表中各行星与太阳实际距离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你有什么发现?请建立一个假设来说明你的发现。(提示: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串起的茉莉1年前1
慕头猪猪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1)木星2.8(天文单位),土星5.2(天文单位),天王星10.0(天文单位)
(2)如果把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位置依次向外顺延一个位次,即木星48、土星96、天王星192,则三颗行星用提丢斯-波德定则推算出的距日理论距离和实际距离基本吻合。由此可以假设火星和木星之间原来有一颗大行星。由于某种外力导致该行星破裂,形成众多的小行星。(假设只要符合逻辑即为合理)
1766年德国人提丢斯发现,太阳系中的行星到太阳的距离遵循下表所示的规律
1766年德国人提丢斯发现,太阳系中的行星到太阳的距离遵循下表所示的规律
颗次 1 2 3 4 5 6
行星名称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小行星 木星
距离
天文单位
0.4 0.7 1 1.6 2.8 5.2
0.4 0.4+0.3 0.4+0.6 0.4+1.2 0.4+2.4 0.4+4.8
根据上表,第7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是______天文单位.当提丢斯将这一发现公布于众之后,人们最终在行星带中“2.8”这一位置找到了一颗小行星,“即谷神星”
binyuan5201年前1
同是XX沦落人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0.6=0.3×2,
1.2=0.6×2,
2.4=1.2×2,
4.8=2.4×2,
∴第7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是0.4+4.8×2=10.
故答案为:10.
提丢斯-彼得定律是什么?
梦在潇潇暮雨1年前1
猪肉搜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提丢斯-彼得定则是关于太阳系中行星轨道半径的一个简单的几何学规则.1766年时,由德国的一位中学教师戴维·提丢斯所提出,后来被柏林天文台的台长约翰·彼得归纳成了一个经验公式来表示.
先来看一组数字:3,6,12,24,48,96...每一个数字是前一个数字的2倍.
数列前面加一个“0”,变成了:0,3,6,12,24,48,96...
每个数字加“4”在除以“10”,得到新的数列:0.4,0.7,1.0,1.6,2.8,5.2,10.0...
这恰好是太阳系各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水星0.4天文单位,金星0.7天文单位,地球1.0天文单位,火星1.6天文单位,木星5.2天文单位,土星10.0天文单位...中间空缺了“2.8天文单位”,天文学家正是据此发现了小行星带.
这个规律可以归纳为a=(n+4)/10 ,其中n = 0,3,6,12,24,48...(n≥3时,后一个数字为前一个数字的2倍).但是这个公式从海王星开始就不准确了:海王星实际与太阳平均距离为30.1天文单位,公式得出的却是38.8天文单位,这倒是与冥王星轨道接近(冥王星与太阳平均距离为39.5天文单位).
提丢斯—波得定则是怎么回事?应用在天体上的...那时侯说是根据提丢斯定则推断火星和木星之间在定则给出的距离上应该还有一颗
提丢斯—波得定则是怎么回事?
应用在天体上的...那时侯说是根据提丢斯定则推断火星和木星之间在定则给出的距离上应该还有一颗行星..结果发现小行星带,那定则咋回事啊,为什么有这样的推断?
只怕风的云1年前2
wlwtt2002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简单的说一下: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叫一个天文单位,这是个很常用的天文长度单位.如果从水星开始,一一对应的写出这样一个数列:
4、4+3、4+6、4+12、4+24、4+48、4+96、4+192、4+384
即每一项加的数字都是前面所加数字的2倍.得数除以10,就是该对应天体距离太阳的天文单位数.这个规律是两个德国人提丢斯和波得在18世纪分别发现的,因此叫提丢斯—波得定则.但当时这个数列里没有和4+24以及4+192、4+384对应的天体.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但1781年发现天王星后,天王星和4+192吻合的很好.这促使人们联想是不是在4+24的位置上也应该有颗行星存在.1801年人们发现了谷神星,其对应的正好是4+24.但人们还没来得及庆贺,就在相同的半径位置上又发现了智神星,紧接着是婚神星、灶神星……都和4+24相对应.而且个头都很小.这使得人们认识到,这里对应的不是一颗大行星,而是一群小行星,他们整体和4+24对应,而且普遍很小,因此一直没被发现.
但这个定则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现在普遍认为是个巧合.而且水星和海王星吻合的并不是很好.
提丢斯波得定则为什么以日地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
iammaoli1年前2
pzcsw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人总是会以身边最容易得到的东西作为基本尺度来做,比如我们就以步为单位称为尺.
日地距离是最直接并容易获得的较大的天文单位,地月距离太小,太阳系其他行星不容易观测,其他恒星又太远,因此以日地距离做基本天文单位是最合适的
天文方面的(含提丢斯数组)提丢斯数组公式是 a=(0.4+0.3×2的n次方)×a0(其中a0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好象是
天文方面的(含提丢斯数组)
提丢斯数组公式是 a=(0.4+0.3×2的n次方)×a0
(其中a0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好象是1.5×10的八次方)
当上面的n为0的时候是什么行星
我算出来好象是火星 - -
yy1391年前2
omi07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你的公式好象有误,我知道的公式是a=0.4+0.3n(n=0,1,2,4,8,16……),这样算出来的是天文单位.第一个是水星.
太阳系中行星轨道半径的为什么会大致按提丢斯
爱看月亮的傻瓜1年前1
xg53417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90%
提丢斯-波得定则
-----------------------------------------------------------
提丢斯-波得定则(Titius-Bode law)是关于太阳系中行星轨道半径的一个简单的几何学规则.
它是在1766年时,由德国的一位中学教师戴维·提丢斯(Johann Daniel Titius)所提出,后来被柏林天文台的台长约翰·波得归纳成了一个经验公式来表示.
这个公式可以表述为:其中
n = 0, 3, 6, 12, 24, 48...(n≥3时,后一个数字为前一个数字的2倍)
现代的公式把a作为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天文单位):()
天体 n 定律解 实际距离(AU) 误差%
水星 -∞ 0.4 0.3871 3.3325
金星 0 0.7 0.7233 3.2213
地球 1 1 1.0000 0.0000
火星 2 1.6 1.5237 5.0075
(小行星带) 3 2.8 (2.77) (1.083)
对于“提丢斯-波得”定则hah~问问大家阿,我觉得会不会一个距离与星数的一个函数,虽然那个是凑出来的,但为什么会那么接近
对于“提丢斯-波得”定则
hah~问问大家阿,我觉得会不会一个距离与星数的一个函数,虽然那个是凑出来的,但为什么会那么接近呢?这里面会不会有文章啊,各位学天文的朋友?:)
沦落街头1年前1
白衣不来琴当酒 共回答了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提丢斯--波得定则
十八世纪,德国数学家提丢斯(Johannes Titius)提出一个公式,能十分精确地表示出各行星之间相对距离的数字关系.这个公式,在1772年由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得(Johann Bode)公布于众,被称为提丢斯-波得法则.
这个法则认为,行星轨道大小若用天文单位来计算,可以由下列经验公式表达:
αn=0.4+0.3×2n-2
其中n为行星序号,不过水星应取-∞ .按这个公式,在n=5的地方缺一颗行星,后来发现了小行星带;木星和土星的n应分别为6和7;在n=8距离上发现了天王星;在约相当于n=9的距离上发现了海王星.本世纪30年代发现的冥王星距离按说应该是n=10,但实际上仍接近于n=9,很可能和它形成的情况有关.冥王星之外是否还有真正相当于n=10的大行星,虽然一直引起人们的兴趣,但至今尚未有定论.
提丢斯--波得定则的验证:(距离以天文单位表示)
行星 n αn 真实距离
水星 -∞ 0.4 0.39
金星 2 0.7 0.72
地球 3 1.0 1.00
火星 4 1.6 1.52
小行星带 5 2.8 2.77
木星 6 5.2 5.20
土星 7 10.0 9.54
天王星 8 19.6 19.18
海王星 9 38.8 30.06
冥王星 10(?) 77.2 39.44
关于行星距离的规律.又称波得定则.1766年由德国的J.D.提丢斯首先提出经验关系 ,1772年德国的J.E.波得公开发表所总结的公式:an=0.4+0.3×2n-2,式中an是以天文单位表示的第n颗行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n是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但水星n=-∞为例外).1781年发现的天王星正符合n=8的位置上 ,因而促使人们去寻找n=5的天体,1801年果然发现了小行星(与a5=2.8相符).但波得的公式物理意义不明,而1846年发现的海王星、1930年发现的冥王星与该式的偏离很大,故许多人至今持否定态度,认为充其量不过是帮助记忆的经验式.随着研究的深入,已提出了许多种行星距离公式,更常用的形式为an+1∶an=β(β为与行星质量有关的常数).而且在一些卫星系统中,规则卫星也同样存在着类似关系.该定则的物理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行星在太阳周围的分布,遵循一个名叫提丢斯-玻得的经验.
行星在太阳周围的分布,遵循一个名叫提丢斯-玻得的经验.
三、数据分析与推测(10’)
行星在太阳周围的分布,遵循一个名叫提丢斯—玻得的经验公式.这个表述为:自太阳

,由近到远计算,对应于第n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可用下式表示.
(*为乘号,单位为天文单位)
但水星n不取1而取 .此式的计算值与观测值的比较见下表:
行星 计算值 观测值
n an
水星 负无穷大 0.4 0.39
金星 2 0.7 0.72
地球 3 1.0 1.00
火星 4 1.6 1.52
木星 5 2.8 5.24
土星 6 5.2 9.54
天王星 7 10.0 19.09
海王星 8 19.6 30.07
分析上表的数据,你能发现何种异常情况?该作何种假设才能解释这种异常?
gamely1年前3
花劫乱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水星 0+4=4
金星 3+4=7
地球 6+4=10
火星 12+4=16
小行星带 24+4=28
木星 48+4=52
土星 96+4=100
天王星 192+4=196
海王星 384+4=388
以上数据均为各行星对应距太阳的距离的10倍天文单位,
说明以前小行星带可能是一个天体.
除了水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各自减4后,得值是上一个行星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