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习原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

LNXX103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孔孟论学习原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9)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10)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1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3)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sundae846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孔子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
1年前

相关推荐

孔孟论学习中讲述虚心好学的句子是
紫寒春雪1年前1
apple001xx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者不如 知者,知者不如乐知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孔孟论学习初二课文
解语的草1年前1
andytjw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9)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10)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1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3)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孔孟论学习的一些问题总共有十三则孔孟名言,从多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一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出的主动学习相一致。联系你所感触较
孔孟论学习的一些问题
总共有十三则孔孟名言,从多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一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出的主动学习相一致。联系你所感触较深的的一则或若干则,说说自己读书的体会。 希望写多点。忽忽。
我爱玉米黄1年前1
yuansujj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学而时习之”的解释,看来主要的问题出在“时”字上面。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的《论语》注释,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可这眼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不过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因为可以很快地翻阅不同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况有一个总体了解,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于是,我看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况。这些解释通通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只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如果我们追根循源,最后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后来的人们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但如果查《辞源》,“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果使用道纪的方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孔孟论学习原文
lingfeng511年前1
sai_hikaru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孔子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受迷惑,五十岁能懂得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明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孔子:“孔圉凭什么借谥号为‘文’?”孔子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对身份低微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圉的谥号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我自己要停止!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继续,我自己要继续!”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是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再存活的了.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得到收获.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着,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与另一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学得好.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就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征伐最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使许多血让木棒都漂浮起来了呢?”
孔子论学习的名言除了孔孟论学习上的
yezilvle1年前1
yelu7033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