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太祖还是明成祖设内阁?

奥多比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lushuiping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是明成祖朱棣  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  永乐虽有洪武一样独揽大权的野心和实力,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可以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
1年前

相关推荐

1唐太宗 2秦始皇 3忽必烈 4康熙 5明太祖
1唐太宗 2秦始皇 3忽必烈 4康熙 5明太祖
按时间
2743112311年前1
唯一不变的爱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21354
明朝皇陵的规制差异问题?明太祖的孝陵方城宏大明楼有三个门!就算是开国皇帝规制高后代帝王不敢超越,但规制不变缩小规模是可以
明朝皇陵的规制差异问题?
明太祖的孝陵方城宏大明楼有三个门!就算是开国皇帝规制高后代帝王不敢超越,但规制不变缩小规模是可以的!但没有一座和他规制一样的?为什么?曾经看过一本书说明太祖定的***很全面,连后代帝王的生活起居都有严格的章程,不可能皇陵规制没有呀!还有定陵的方城没有门结构特殊这是为什么呢?
feiyingjihua791年前1
肖--瑶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规定都是很粗糙的,特别是山陵建设肯定要因地制宜的.
孝陵和长陵差别就不小,长陵、献陵、景陵差别也很大,例如景陵明楼到天顺末年才修起来,这以前一直是孤零零的一通圣号碑立在那里(跟思陵、清西陵慕陵相仿)
永陵和定陵明楼都是石构件,非常沉重,方城下面就没有开门,其它陵墓明楼是木构件,因此能够开门,这也是其它陵墓明楼都残毁、而永定二陵明楼屹立的原因
明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
明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中宗
D、明宣宗
海郡1年前1
561033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B
先有明太祖还是明成祖?明成祖叫什么?
先有明太祖还是明成祖?明成祖叫什么?
唐太宗和唐玄宗是谁?
lkzxvcljkj3lkjfl1年前3
D调de华丽love 共回答了9个问题 | 采纳率77.8%
明太祖朱元璋先有,是明朝开国的皇帝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
下列现象在明朝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到过红海 B.明太祖接见丞相共商国事
下列现象在明朝不可能出现的是()
A.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到过红海
B.明太祖接见丞相共商国事
C.蒙古骑兵经常干扰中原北部边境
D.老百姓在大街上吃红薯
weiivyshen1年前1
夭涯网络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B

这道题主要考查有关明朝的历史,学生在做试题时既要想到明朝的历史史实,还要想到明朝有关的法令。这时马上想到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便知B项不可能出现。
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待丞相态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smlovefei1年前1
爱之缘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唐太宗时期的名人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无非是魏征 明太祖时期的就是刘伯温 这两位明帝很容易让人想的就是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明太祖时大臣钱宰曾写有“四鼓(四更之鼓)咚咚起
明太祖时大臣钱宰曾写有“四鼓(四更之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的诗。从诗文判断钱宰起床准备上朝的时间应在
[ ]
A.23点至l点
B.1点至3点
C.3点至5点
D.5点至7点
RYODO1年前1
君晓悠然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B
秦始皇,唐太宗,汉武帝,清康熙,明太祖年代排序
冰感觉1年前1
Momolove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明太祖
清康熙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廖燕《明太祖论》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廖燕《明太祖论》
什么意思?
wangbin197810221年前1
知心C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76.5%
所以我以为,明太祖通过做八股文选官,跟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一回事,区别就在明朝做的巧妙,而秦朝做的不巧妙,他们企图愚民的心思是一样的!
唐太宗、秦始皇、忽必烈、康熙、明太祖这些词语应该怎样排列顺序呢?
jiemei141年前1
MUSING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秦始皇
唐太宗
忽必烈
明太祖
康熙
按照生活年代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北京城营建于:A.明太祖时期 B.明成祖时期 c.建文帝时期 d.崇祯帝时期
佳宇乐1年前1
egghyy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B,明成祖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 也.——廖燕《明太祖论》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 也.——廖燕《明太祖论》
上文作者为什么认为八股取士“与秦焚书无异”?你是否同意他的意见,请说明理由.
vasoul1年前1
shuizhongtanhua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明太祖用八股取士和秦始皇焚书坑儒同样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仅坑了儒生,焚了书籍,虽加强了思想控制,但同时也坑和焚了天下读书人的心,因而廖燕称秦焚书是拙;
而,1、明太祖采取八股取士的取士制度,虽已在四书五经里命题,但读书人自汉独尊儒术以来,都已成为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为世人所接受
2、从察举制到隋唐的科举制都以儒家经典为考试教材,读书人已习惯了应试科举.尽管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时的程朱理学,但儒家的主张还是为当朝统治者所接受,同是加强思想控制,明太祖采取制义取士,更为高明,在加强统治的同时,也得到了读书人的心,并选拔出了一些为他所用的统治奴才,因而廖燕称明太祖的制义取士是巧.
实质:【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方式不同,影响也不同】
科举制的感想材料一:卓观年间,参加科考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材料二:明太祖八股取试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
科举制的感想
材料一:卓观年间,参加科考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材料二:明太祖八股取试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之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这两句话的感想
miaoye20011年前1
李小俊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䌸;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翻译下面的文言文(明太祖)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帝廷誉
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明太祖)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宋濂,字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同“宴”)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酒杯),行不成步。帝大欢乐。御制《楚辞》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又尝调甘露于汤,手酌以饮濂曰:“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宠此。
sen551年前3
ERIN0768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73.7%
明太祖分别问大臣们臧的不好之处,宋景濂只说他的好,太祖问他这样说的原因,宋景濂回答说“为人善良的是我的朋友,我了解他,为人不善良的我也不了解”.太祖在殿上称赞他,我听说最好的人是圣人,第二是贤能的人,第三是正直的人.宋景濂(宋濂,字景濂)侍奉我19年,从来没有一句假话,揭露一个人的短处,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远不停留在正直的人,或者可以称他是贤能的人了。每次宴请,必定安排座位命令人上茶,每天晚上必定命...
在绍兴香炉峰求了一支签 第一签 上上 明太祖 七宝浮屠塔 众人皆仰望 高峰顶上安 莫作等闲看
c4yd1年前1
cuiyicong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1.7%
通常第一签都是极好的上上签,诸事都顺利,不知你求的什么事,但总会是好事.
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A.
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个人不精彩1年前1
gigisuperfan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D

明太祖实行______ 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规定科举考试范围为四书五经,问题必须为八股文.
杨家里1年前1
抿口香茶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应该是八股取士
朱元璋为了笼络人才 也是限制人才 把文章分为把部分八部分
周武王、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的名字各是什么?
绀珠剑兰1年前1
sophiahit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姬发
刘彻
李世民
赵匡胤
忽必烈
朱元璋
明太祖制义取士 指的是什么
fzh55201年前1
云水真人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5.8%
明朝的科举制度,即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束缚了人的思想(愚民),以及人的创新能力,是统治者的一种巩固皇权的手段.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明太祖实行八股取士的目的是
kimsoif11年前1
蝶恋花蕊74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76.2%
目的:选拔官吏,加强维护封建统治,统一思想
特点:四书五经范围内作答,文体限用“八股文”
后果: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
下面叙述有三处错误, 下面叙述有三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为了加强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6
下面叙述有三处错误,
下面叙述有三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为了加强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6年,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庞大的船队驶离泉州港,浩浩荡荡地行使在茫茫大海上,到1433 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
(1)错误: ________________ 正确: ________________
(2)错误: ________________ 正确: ________________
(3)错误: ________________ 正确: ________________
wmi20051年前1
121414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1)错误:明太祖;正确:明成祖
(2)错误:1406年;正确:1405年
(3)错误:泉州港;正确:刘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