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什么效果

才可容颜十五余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lisa蓝梦依彩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咏怀古迹有五首诶大哥 不知道你说的哪一首 姑且解释下第一段的颔联给你听好了“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对仗首先要求所对之部分词性要一致 然后再自己斟酌选用近似词反义词后者不做改变只是同性词.“三峡”对“五溪”是用数词“五”对同是数词的“三” “溪”同属于形容事物的名词,在这里具体表现为地理名词;“衣服”对“楼台”可以 是因为二者同是表示特定客观事物的名词;“共”对“淹”可以是因为它们皆是动词,注意这里的“共”是动词用法;最后“云山”和“日月”同是描述景物的名词 词性一致 所以也是对仗工整.
1年前

相关推荐

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
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liuchunyu52101年前1
寂寂山谷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阅读杜甫《咏怀古迹》(之五),完成两道题
阅读杜甫《咏怀古迹》(之五),完成两道题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①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诸葛亮“万世不朽”的英名和作者面对遗像的感受。
b、三四句概括诸葛亮的功业,赞扬他如鸾风高翔,独步云霄。
c、五六句认为诸葛亮的才能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相比,也不相上下。
d、七八句慨叹诸葛亮难以改变汉朝***的命运,赞扬他 “鞠躬尽瘁”的精神。
②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宗臣”即世所尊祟、敬仰的名臣;“宗臣”二字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b.全诗由进***,观遗迹(遗像等)起笔,自然地引入对人物业绩的评述。
c.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扬,又有对其壮志未遂的叹惋。
d.全诗描写生动,形象鲜明,使人如见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形象。
105409741年前1
mimi5273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①C②D


(“失萧曹”的意思是相形之下使萧曹失色。)
(本诗除遗像可算描写外,其余均为议论,没有描写诸葛亮的形象。)
《咏怀古迹》其三是谁写的就是写王昭君的
021127pianzhouzi1年前1
yunfei20017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4]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高贵的人生 史金霞[ 标签:人生,史金霞 ] 高贵人生“千秋傲骨留青冢,琵琶声里听昭君.” 今日读杜甫的《咏怀古迹》(其
高贵的人生 史金霞
[ 标签:人生,史金霞 ] 高贵人生
“千秋傲骨留青冢,琵琶声里听昭君.” 今日读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从中读懂了我的心灵,读出了又一个昭君,也读出了一种人生况味.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山峦如聚,气势磅礴.恢弘壮丽的山川,孕育出品格高贵的人——王昭君.杜甫起笔就置昭君于山川形胜之中,含不尽景仰赞佩之情.我蓦然明白:子美与昭君实有同心!杜甫,不是把昭君当作倾国倾城的美女,也不是把昭君出塞当作传世不朽乐可称道的一段佳话.他目光如炬,烛照千载,他领会了昭君,领会了昭君千载而下的品格情操精神风采.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昭君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但是昭君的终生又是执着无悔的.当昭君毅然踏上出塞的征途时,莽莽大漠,尘烟滚滚,辘辘车声都仿佛碾轧在她的心上.鸿雁南归,人北去;白马萧萧,紫台已渐迢遥,朔漠苍穹张开了粗犷的怀抱,迎迓了这位孤傲不群的女子.我相信,昭君,她出塞决不是迫于威逼,宁肯独对青灯,看寂寞宫花,听夜雨霖铃,也不肯一屈自己清高傲岸的头脊,去贿求卑琐画师的王昭君,假若志不在此,谁又能逼迫得了如此高贵的人性?于是,我仿佛听见昭君的心灵在吟哦:是高尚,还是粗鄙?是骄傲,还是怯懦?是卑琐,还是勇敢?是***,还是争取?我想要的是什么?我要追捉的是什么?无论现实多么冷酷,即使在精神的荒原沙漠,我知道,我还是会如同骆驼刺一样的支棱着,虽然和风沙同一个颜色,但是我的心里,始终还流淌着绿色的血液,梦里,依然盼望着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朵!这是无奈的奋争,这更是刚强的执着!昭君千古,千古而后,却只是无语青冢,默默临风,可是,朔风仿佛带了温情,黄沙仿佛软了心肠,一年四季里,年年岁岁中,只有这一座坟茔,芳草萋萋,冬夏常青,泛着生命的润泽,在塞北穷荒,浸染着一代代牧人的歌喉,在寂寂黄昏,呕哑了多少行人的弦管.我的眼中含满了泪水,是的,昭君做到了.默默的孤独的昭君,痛苦的坚忍的昭君,高傲的不屈的昭君,轻轻敛起素洁的衣裙,用执着的信念无悔的追求,在沉寂的历史上,深深镌刻了自己的名字,不是靠美貌,而是靠精神.
是什么让昭君做出决定,将历来女子最看重也是世人最看重的自己的青春美貌,交付给异域他乡,任凭风沙吹拂?纤弱的昭君,用她幽独在溶溶如水凉意如冰的月色中的坚决的背影,告诉了我答案:“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既然不能哺其糟而啜其醴,不愿随其流而扬其波,便要出淤泥而不染!
既然不能如春花般灿烂夺目的绽放,既然不能如岩浆般喷薄爆发出火热的激情,何如做一片随风的秋叶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冰洁之气,芝兰之芳,岂能渐溴水而涣散?
于是,昭君决绝的离去,飘然孑然.寒气袭人的夜色中,看不清昭君的面颜,只看见她清凉的眸子,如同寒夜的星光,亮亮的闪;远行的车马里,听不见昭君幽咽的哀啼,只有叮咚的环佩声,清脆悠扬,袅荡在漫漫行程,回响在浩浩长空.这双闪亮的眸子,这串叮咚的环佩声,一闪就闪了几千年,一唱就唱了几千年……
于是多情的人看到了幽怨,于是郁结的人听出了感叹.于是,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而我知道,杜甫怨恨的是什么.他怨恨千载以来,居位者不能识才,使沧海遗珠鲛人洒泪;他怨恨自己颠沛流离,空系故园,桑田沧海,壮气蒿莱!此时的琵琶,是借昭君拨弹子美的块垒了!
可是,南来北归的鸿雁说,它曾经飞落在昭君的车辕,它曾经聆听过昭君的琵琶,昭君闪亮的眸子注视过它的双眼,昭君的素手抚摩过它的羽翅,就是这只鸿雁,它说,昭君的脸上没有遗憾,因为昭君还是昭君.
习题:1、“假如志不在此,谁又能胁迫得了如此高贵的人性”.昭君的“至”是什麽?
2、“无论现实多么冷酷,即使在精神的荒原沙漠,我知道,我还是会如同骆驼刺一样的支棱着,虽然和风沙同一个颜色,但是我的心里,始终还流淌着绿色的血液,梦里,依然盼望着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朵”.表现了昭君怎样的精神风骨?
3、“是什么让昭君做出决定,将历来女子最看重也是世人最看重的自己的青春美貌,交付给异域他乡,任凭风沙吹拂?”.作者认为是什麽让昭君做出出赛决定将自己交付异域他乡?
4、 “既然不能哺其糟而啜其醴,不愿随其流而扬其波,便要出淤泥而不染”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你明白易懂的语言解读它.
5、“冰洁之气,芝兰之芳,岂能渐溴水而涣散”.理解含义
6、“此时的琵琶,是借昭君拨弹子美的块垒了”.杜莆心中的“块垒”是什麽?
7、 结尾句“昭君的脸上没有遗憾,因为昭君还是昭君”有什麽深刻的含义?
唐猫1年前1
苗820苗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这更是刚强的执着
2.这段话表现了昭君的刚强和执着的精神
3.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都可以写出昭君为什么把自己付个异域他乡(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4.既然无法过平凡的日子,也不能随波逐流.那干脆洁身自好,演绎出自己的精神.
5.冰清玉洁的气质,兰花的芬芳,怎么会因为接近臭水沟就消失呢
6.她出塞后维护汉匈关系长期稳定
7.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出淤泥而不染,昭君独自前往异国他乡,并未有什么遗憾,昭君并没有变,她依旧是那个执着坚强的女子
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1)_________________,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2)__
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2)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4)谨庠序之数,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抱绿绮琴1年前1
疆有种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1)千载琵琶作胡语
(2)别有幽愁暗恨生
(3)庄生晓梦迷蝴蝶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无以至千里
(6)振长策而御宇内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古诗的相同点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古诗的相同点
三首诗的相同点,尽量多一点,
tmonkey1年前1
xtiawy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1.都杜甫写的
2.都是七律古诗
3,.都写于大历年间
4.都借景抒情
5.主要基调都较为哀伤
6.诗歌体现杜甫诗的特点:沉郁顿挫
7.都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赏析《咏怀古迹》(其三)中的"空"
cbn641491年前1
huoysxiaoyu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空:

表示奇冤已经铸就,纵使昭君魄魂归来也是枉然了。“空归”二字真写得肝肠寸断,把万千遗恨表达了出来。“春风面”与“夜月魂”更是对得惊警:昔如彼,今如此,讽情贬意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白话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的具体赏析

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杜甫此联虽然紧承上联之意说出,但却由咏古迹转向了咏怀与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画图省识”句,本于《西京杂记》的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贿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对这一句的解释,历来有分歧,或曰:假使汉元帝能从画图察识昭君的美貌,就不会有魂魄空归的遗恨了;或曰:昭君已一去不返,后人只能从画图上去辨识她的丰姿了。这都不符合杜甫的本意。根据律诗对仗法则,“省识”对“空归”,“空归”既为偏正词组,“省”字就该修饰“识”字。朱鹤龄认为:“画图之面,本非真容,不曰不识,而曰省识,盖婉词。”(《杜诗详注》引语);浦起龙也说:“‘省识’只在画图,正谓不‘省’也。”(《读杜心解》)。这才是准确的理解,才符合杜甫咏昭君的根本动机。实际上这两句诗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正因为汉元帝昏庸,“按图召幸”,使小人有机可乘,故而辨识不出美恶真相,才害得昭君遗恨终身。这就把帐算在了昏君、佞臣的头上,含意深广。杜甫自己“窃比稷契”,结果却遭到君王的厌弃,终老江湖。因此,他对昭君的厄运充满了同情,对昭君的故国之思有着充分的理解。然而他深知奇冤已经铸就,纵使昭君魄魂归来也是枉然了。“空归”二字真写得肝肠寸断,把万千遗恨表达了出来。“春风面”与“夜月魂”更是对得惊警:昔如彼,今如此,讽情贬意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

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全诗开篇由山
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不只是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更是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里***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yuelaomeimei1年前1
bobo210402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B
杜甫《咏怀古迹》中“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读成什么音?:)
双子佳1年前4
115165258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5.8%
杜甫《咏怀古迹》中“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读成 xǐng ,意思应是“曾经”.
【注】“画图省识东风面”,有人曾将此注为“省,察.省识,等于说辨认”,也有课本注为“不”.而从深入探究发现“省识”的含义既不是“辨认”,也不是课文下面所注的“不识”,而正确解释应该是“曾经认得”.
先从语言词汇的社会发展来看,“省”应是杜甫生活时代的通用口语,《文史》第二十五辑第294页这样写道:
未省是六朝以迄唐宋时期的俗语词,意思是未曾,没有,《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言之详矣.有时又作“不醒”,如唐人传奇《裴航》:“女曰:‘裴郎不相识耶?’航曰:‘昔非姻好,不醒拜侍.’”有时又作“不醒”,如张文成《游仙窟》:“未曾饮炭,肠热如烧;不忆吞刃,腹穿似割.”不忆与未曾对举,不忆即不曾也.有时又作“未记”,如敦煌《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下至寸草不曾偷,未记黄昏偷他物.”未记与不曾对举,未记犹未曾也.其在朗读,则如高适《在哥舒大夫幕下请辞退托兴奉诗》:“自从嫁与君,不省一日乐.”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杜甫《秋雨叹》:“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乾.”仇兆鳌《杜诗详注》于曾字下注云:“陈浩然本作省.”则未曾即未省也.又元稹《代九九》:“每常同坐卧,不省暂参差.”白居易《放言五首》:“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不省、未省,犹言不曾、未曾也.上述引文所举例子说明,在唐代,“未省”是常用的词语,当时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作家均有以“未省、不省”代替 “未曾、不曾”的用法.张相先生所著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在第572页也明确提到对这首诗的理解.
张相先生先举唐诗中的许多例子,说明在唐代“省”字的意思经常等同于“曾”,再将杜甫的诗句与周邦彦的词相比较,指出两者意思相近,“省识”的意思相当于“旧识”,即曾经认得.
最后,联系律诗的特点来看.杜诗以七律最佳,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巧.如七律名篇《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用“自对格”,《登高》的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用“流水对”,都经过了细心的锤炼.在《咏怀古迹》中,作为颔联的“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必然属对工整,即上下句中相同位置的词语不仅意义相对,而且词性相同.若按潘老师的解释,“省,察也”,识,认也,合起来为“辨认”,则上联的第三四字均为动词,是并列关系;而下联的三四字“空”为副词,“归”为动词,是修饰关系,这在词性和意义上都无法做到对仗工整,显然并非杜甫本意.而“省”作“曾”解,既符合杜甫一向的习惯,同时做到对偶工整,音韵和谐.因为下联的“环佩”以妇女戴的佩玉借指王昭君,上联“画图”以所画的美人图指代画工;“省”作“识”的状语,“空”作“归”的状语;“春风面”指年少时的美丽容颜,“夜月魂”指去世后的思乡幽灵,恰成佳对.
愿对你有所帮助!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予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joaquinld8qq171年前1
sdfyf 共回答了29个问题 | 采纳率86.2%
寄予的情感: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对仗
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胡作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前句是什么.3Q
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胡作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前句是什么.3Q
只要一句,
帅太阳1年前1
加金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高贵人生,高贵人生 “千秋傲骨留青冢,琵琶声里听昭君.” 今日读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高贵人生,高贵人生 “千秋傲骨留青冢,琵琶声里听昭君.” 今日读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习题:1、“假如志不在此,谁又能胁迫得了如此高贵的人性”.昭君的“至”是什麽?
2、“无论现实多么冷酷,即使在精神的荒原沙漠,我知道,我还是会如同骆驼刺一样的支棱着,虽然和风沙同一个颜色,但是我的心里,始终还流淌着绿色的血液,梦里,依然盼望着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朵”.表现了昭君怎样的精神风骨?
3、“是什么让昭君做出决定,将历来女子最看重也是世人最看重的自己的青春美貌,交付给异域他乡,任凭风沙吹拂?”.作者认为是什麽让昭君做出出赛决定将自己交付异域他乡?
4、 “既然不能哺其糟而啜其醴,不愿随其流而扬其波,便要出淤泥而不染”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你明白易懂的语言解读它.
5、“冰洁之气,芝兰之芳,岂能渐溴水而涣散”.理解含义
6、“此时的琵琶,是借昭君拨弹子美的块垒了”.杜莆心中的“块垒”是什麽?
7、 结尾句“昭君的脸上没有遗憾,因为昭君还是昭君”有什麽深刻的含义?
fsnihao1年前1
_cc的烟花_ 共回答了29个问题 | 采纳率93.1%
习题:1、“假如志不在此,谁又能胁迫得了如此高贵的人性”.昭君的“至”是什麽?
2、“无论现实多么冷酷,即使在精神的荒原沙漠,我知道,我还是会如同骆驼刺一样的支棱着,虽然和风沙同一个颜色,但是我的心里,始终还流淌着绿色的血液,梦里,依然盼望着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朵”.表现了昭君怎样的精神风骨?
3、“是什么让昭君做出决定,将历来女子最看重也是世人最看重的自己的青春美貌,交付给异域他乡,任凭风沙吹拂?”.作者认为是什麽让昭君做出出赛决定将自己交付异域他乡?
4、 “既然不能哺其糟而啜其醴,不愿随其流而扬其波,便要出淤泥而不染”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你明白易懂的语言解读它.
5、“冰洁之气,芝兰之芳,岂能渐溴水而涣散”.理解含义
6、“此时的琵琶,是借昭君拨弹子美的块垒了”.杜莆心中的“块垒”是什麽?
7、 结尾句“昭君的脸上没有遗憾,因为昭君还是昭君”有什麽深刻的含义?
《咏怀古迹》其三的千古名句是?就是杜甫的那首《咏怀古迹》,写王昭君的那首!急
亚亚only1年前1
秋白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名句赏析: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赴荆门”,是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大家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