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凌虚台记原文及翻译

moremorerain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sihai1236 共回答了9个问题 | 采纳率
【原文】             凌虚台记       作者: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1)。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2);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3)。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4)。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5)。此凌虚之所为筑也(6)。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7)。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
1年前

相关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凌虚台记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凌虚台记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 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祈年、橐泉、长杨、五柞、仁寿、九成:皆为宫殿名.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国 于南山之下——国:***
b.太守陈公 杖 履逍遥于其下——杖:拐杖
c.霜露之所蒙 翳 ——翳:覆盖
d.相 寻 于无穷——寻:寻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都邑 之 丽山者——而以为山 之 踊跃奋迅而出也
b. 以 其土筑台—— 以 告其从事苏轼
c.昔 者 荒草野田——而破瓦颓垣无复存 者
d.尝试与公登台 而 望——退 而 为之记
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a.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b.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c.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d.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皮的小妹妹1年前1
ufo747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6%
1.C
2.B
3.C
4.(1) 虽说事实不会因此而有所损益,但情理是不该这样的.
  (2)看到高出于林木之上的山峰,重重叠叠,犹如人在墙外行走,可(在墙内)只能看到他的发髻一样.
  (3)回想它们当时(一个时期)兴盛的状况,那种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的气势,哪里只是超过凌虚台百倍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凌虚台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凌虚台记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 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祈年、橐泉、长杨、五柞、仁寿、九成:皆为宫殿名。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于南山之下——国:***
b.太守陈公 履逍遥于其下——杖:拐杖
c.霜露之所蒙 ——翳:覆盖
d.相 于无穷——寻:寻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都邑 丽山者——而以为山 踊跃奋迅而出也
b. 其土筑台—— 告其从事苏轼
c.昔 荒草野田——而破瓦颓垣无复存
d.尝试与公登台 望——退 为之记
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a.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b.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c.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d.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浪淘沙011年前1
夕薇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1.C
2.B
3.C
4.(1) 虽说事实不会因此而有所损益,但情理是不该这样的。
  (2)看到高出于林木之上的山峰,重重叠叠,犹如人在墙外行走,可(在墙内)只能看到他的发髻一样。
  (3)回想它们当时(一个时期)兴盛的状况,那种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的气势,哪里只是超过凌虚台百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