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为什么今年是厄尔尼诺年?

我国大部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并没有那么直接,而是相当复杂。尤其是2023年,厄尔尼诺还处于发展期,不能简单把厄尔尼诺等同于热。翻开气候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最热的三个夏天,也就是2013年、2017年和2022年夏天,赤道中东太平洋特定海区的海温都是偏低的,没有一年是厄尔尼诺。而处在厄尔尼诺发展期的2014、2018年,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夏季气温是偏低的。当然,今年的情况又有所不同。综合多种因素分析,我们认为, 2023年7-8月,我国南方出现最长时间、最大范围的极端高温的可能性不大 ,在高温时长、高温范围上超过2022年夏季的可能性也不大, 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极端高温将比2022年弱。但是,厄尔尼诺毕竟是暖事件。全球变暖叠加厄尔尼诺的背景下,长时间大范围的高温可免,区域性阶段性的高温难逃。在夏季正式到来之前,广东、广西、云南、闽南和海南已经出现了极端高温,6-8月,华南、西南和北方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的,轮流性的极端高温,尤其是北方,不排除部分气象站打破高级别气象纪录。另外,虽然南方的极端高温几率小了,但这是以水汽和降水的增加为代价的。这也意味着南方和东北,可能要面临更多的极端暴雨、极端台风和极端强对流,南方北方可能要面对更多难以预料的时空错配天气,譬如5月北方连阴雨和华南龙舟无水。更需要注意的是,厄尔尼诺带来的极端天气高峰,往往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1983年的陕西洪水,1998年的长江洪水,以及2016年的全球均温创纪录都是如此。2024年,或许才是真正的天气挑战。

2020年会有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吗?

2020年应该也会有厄尔尼诺现象,因为现在气候都在逐渐变暖,全球气温在不断的上升

厄尔尼诺里面nino1+2nino3nino4这四个指数什么意思

我国厄尔尼诺评判标准为海温距平指数≥0.5℃且至少持续6个月,则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要想得知今年是不是厄尔尼诺年,那就要等到11月份。

厄尔尼诺里面nino1+2nino3nino4这四个指数什么意思

我国厄尔尼诺评判标准为海温距平指数≥0.5℃且至少持续6个月,则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要想得知今年是不是厄尔尼诺年,那就要等到11月份。

厄尔尼诺指数是什么,有人说是El Nino的四个区,有人说是SST和SOI等

El Nino 的意思就是厄尔尼诺...sst 是北半球指数soi 是南半球指数

请问厄尔尼诺里面nino1+2 nino3 nino4这四个指数什么意思?

设立界定标准根据NOAA/CPC将太平洋海温依其对於显著年际变异所区分之四个指标海域(图2),分为Nino1+2(西经90度-西经80度、赤道-南纬10度)、Nino3(西经150度-西经90度、北纬5度-南纬5度)、Nino4(西经150度-东经160度、北纬5度-南纬5度)与Nino3.4(西经170度-西经120度、北纬5度-南纬5度),据此选定Nino3.4为界定圣婴期/反圣婴期之指标。Nino1,2,3,4区之定义范围

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台风 极端天气 对气候有所影响

什么叫做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是全球变暖现象的英文译音。拉尼娜是反厄尔尼诺现像,就是局部地区受大气环流与样流相互作用呈现的气温降低现像。

厄尔尼诺的英文

EI Nino

解释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它们的英文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 elninophenomenon )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LaNina)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於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用英文介绍一下 厄尔尼诺现象

给我加分

厄尔尼诺现象英文解释要一篇介绍厄尔尼诺现象的英文文章?

圣婴就是他的解释,1,Large scale weather events such as El Nino (厄尔尼诺现象) often cause the planet"s cloud cover to increase. 21ST, Brain corner,0,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产生严重影响。首先是台风减少,...,0,

NASA卫星揭示了厄尔尼诺-二氧化碳的来源

“KDSPs”指发电厂的烟囱或汽车排气管排放的每一吨二氧化碳,其中的一部分将停留在地球大气层中,从而提高全球温度,而其余的则被陆地上的海洋或生态系统所吸收。“KdSPE”“KDSPS”,但是海洋或生物圈的哪个部分充当二氧化碳的净来源,并且比它们排放到大气中的更多,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弄清楚这一点,并了解是什么机制控制了这种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气候变化而变化,这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是理解全球变暖将如何发展的关键。 2014年发射的轨道碳观测站-2号卫星旨在通过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大范围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进出,开始拼凑出一些答案。[气候变化的现实:10个神话破灭] 到目前为止,任务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并且一路上出现了一些惊喜。这次任务恰逢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全球天气的海洋和大气循环)之一,使科学家能够看到碳循环的反应,并准确地指出进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的记录脉冲来自何处。卫星上的仪器也意外地证明能够分辨出城市甚至火山羽流相对较小的二氧化碳特征。 是一位艺术家对OCO-2天文台的再现。(美国宇航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副项目科学家Annmarie Eldering告诉现场科学,“《科学》杂志10月13日的五篇论文中描述了这些发现,我们对这些结果非常非常满意,只是更好地处理碳循环的第一步(碳如何流经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大气),随着OCO-2进入预期的扩展任务,其他航天项目也将随之跟进。“KDSPE”运气和惊喜“KDSPS”二氧化碳通过一系列的竞争过程被添加到大气中并从大气中移除。例如,在陆地上,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植物物质的腐烂和野火又将其释放回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如何温暖地球的”KDSPE“KDSPs”科学家们知道厄尔尼诺是导致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另一个因素,而从1997年至1998年的主要厄尔尼诺现象,他们对此有一些怀疑。首先,厄尔尼诺倾向于导致热带地区的干燥,导致光合作用减少,二氧化碳吸收减少。“KDSPE”“KDSPs”是2014年7月2日卫星进入太空时科学家所不能知道的项目。盖伦·麦金利说:“如果能观察到书中最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之一是如何影响碳循环的,那将是一个完美的准备。”,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的碳循环科学家。 这些影响在2015-2016年的事件中得到了证实,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数据,这一事件导致了有记录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最大同比上升。但OCO-2透露,就像科学界经常遇到的情况一样,这张照片比以前想象的要复杂得多。[CO2卫星:美国宇航局轨道碳观测站-2号任务的照片]“KDSPE”“KDSPs”“KDSPE”,这名艺术家的演示揭示了一个二氧化碳柱作为OCO-2卫星监控它。(Debbi McLean/GSFC,由NASA/JPL Caltech提供) 卫星的观测结果让项目科学家将厄尔尼诺现象加速并达到峰值时碳循环反应的事件序列拼凑起来。他们发现,起初,热带太平洋上空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微小的下降,因为海底的结构变化意味着Wa。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赤道北部水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可以导致大洋环流的改变,从而影响全球的气候。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什么的现象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增温的现象。形成原因: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赤道表面东风应力把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在西太平洋堆积,从而使那里的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升高。而东太平洋在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产生离岸漂流,造成这里持续的海水质量辐散,海平面降低,下层冷海水上涌,导致这里海面温度的降低。运行周期:厄尔尼诺是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大约每隔7年出现一次。科学家通过对全球气候的研究,认为厄尔尼诺不是一个孤立的自然现象,它是全球性气候异常的一个方面。在正常年份,秘鲁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都受一股冷洋流控制,有一个范围很大的天然渔场。一旦出现气候异常,东太平洋的冷洋流即被一股暖洋流所代替。厄尔尼诺对太平洋地区和中国的影响:太平洋地区: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北方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中国: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中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中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二氧化碳与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是当代科学之谜。大多科学家认为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可能与其有关;二是人为因素。即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也是赤道暖事件剧增的可能原因之一。 人们已经认识到,许多灾害的发生多多少少同人类的活动有关。“天灾八九是人祸”这个道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那么肆虐全球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否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呢?近些年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发生、程度加剧,是否也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有一定关系?有科学家从厄尔尼诺发生的周期逐渐缩短这一点推断,厄尔尼诺的猖獗同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有关,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助长了“圣婴”作恶。当然,要证明全球变暖对厄尔尼诺现象是否起了作用还需大量科学佐证。但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的结果,也可能产生一个更温暖的世界。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38℃!厄尔尼诺将给宁波带来怎样的影响?

38℃!厄尔尼诺将给宁波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下:2023年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气候方面,主要会导致各地气温上升、降水分布不均等问题的出现。厄尔尼诺现象虽发生在距离我国比较遥远的东太平洋,并不对我国的天气气候产生强烈的直接影响,但它仍然会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化来影响中国。厄尔尼诺现象的到来对我国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可能导致气温上升、降水分布不均等问题,给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挑战。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在厄尔尼诺发展加强背景下,预计今年夏季我国华东南部、华中南部、西南地区南部降水易偏多,发生洪涝的风险大。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易偏少,发生气象干旱的可能性大。厄尔尼诺的气象成因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海洋中的异常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增温。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时值南半球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东流动的赤道逆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跨过赤道。受到南半球的自转偏向力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逆流海水沿秘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洋流南下,把秘鲁寒流变性为暖流。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暖流被称之为厄尔尼诺暖流。通常这位“不速之客”在每年的3月以后,随着南美洲西海岸水温逐渐变冷而随之消失。

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

简单地讲: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由于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年末圣诞节前后,所以当地人成为“圣婴”(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徙。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是什么?

厄尔尼诺就是天气变暖,引起连锁反应的现象。

厄尔尼诺是怎么回事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不同断的异常增温现象。“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意即“圣婴”。厄尔尼诺现象常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渔民最早注意到由于海水水温的变化影响了正常的鱼汛,就根据这种现象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这一特点,称之为“厄尔尼诺”,意思是“圣婴降临,情况有变”。实际上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时间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月份。一般认为,这一海域的水温比正常温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大面积的海水温度增高,造成东太平洋上空水蒸气量加大,西向信风减弱,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常态,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反常。1997年厄尔尼诺现象为第14次,它始于3月份,突出的特点是来势凶猛、发展迅速。1997年11月中旬,日本气象厅厄尔尼诺监视预报中心宣布,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温度垂直分布图的颜色越来越红,其面积也越来越大,水温正在不断升高。11月份洋面平均水温比平常年份高出3.3℃,是本世纪以来的最高纪录。该中心认为,太平洋赤道附近东部地区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说,1997年~1998年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气候最严重的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南太平洋东部地区和南美洲的中部。全球大部分热带地区出现降雨量明显异常。智利北方的沙漠地区一年中几个月连绵阴雨。六、七月间的暴雨使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不少地区受灾。自6月以后,巴拿马出现了持续的旱情,巴拿马运河供水紧张,航运受到影响。地处北美洲的墨西哥太平洋沿岸,从6月起飓风活动加剧,10月上旬“保利娜”飓风的能量和破坏力之大超过以往纪录,造成20多年来最严重的灾害,有25万人受灾。在亚太地区,东南亚、南亚及澳大利亚1997年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旱情,其中一向雨水丰沛的印尼旱情为近50年问所罕见。印尼发生1000多起森林火灾,持续数月不息,这和当地严重的旱灾直接相关。在非洲中南部,旱情异常严重。欧洲也出现了罕见的暴风雪、暴雨和干旱。据说,1998年中国特大洪水的发生也有厄尔尼诺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范围如此广大的海洋水温持续升高呢?世界上至今尚无定论。目前科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由大气层或是海洋运动周期性变化而成;其二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有某种对应关系;其三是说,厄尔尼诺现象与太平洋海底地壳的活动如火山、地震等有关。另外,也有人指出,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于温室效应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国际气象界对厄尔尼诺现象和由它引发的气候变化模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减少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巨大损失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个是第一种解释下面是第二种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与之相反的叫“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带来了哪些灾难?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时候,海水增暖往往从秘鲁和厄瓜多尔沿海开始,接着向西传播,使整个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广大洋面出现长时间异常增暖现象,造成这里的鱼类和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它除了使秘鲁沿海气候出现异常增温、多雨外,还使澳大利亚丛林因干旱和炎热而不断起火;北美洲大陆热浪和暴风雪竞相发生;美国夏威夷遭热带风暴袭击;美国加利福尼亚遭受火灾;大洋洲和西亚发生严重干旱;非洲大面积发生土壤龟裂;欧洲发生洪涝灾害;中国南部也发生干旱现象,沿海渔业减产,全国气温偏高,粮食大面积减产。丛林因干旱和炎热着火,这是厄尔尼诺带来的灾难。

坏脾气“圣婴”——厄尔尼诺 现象的特点是怎么样的?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4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千米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圣婴——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示意图探寻厄尔尼诺的规律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1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渐渐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2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自1997年以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1976~1977年、1982~1983年、1986~1987年、1991~1993年和1994~1995年出现过5次。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灾害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①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现象。②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里,都会迅速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一般认为海温连续3个月正距平在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厄尔尼诺带来的灾害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那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从1997年3月起,热带中、东太平洋海面出现异常增温,至7月,海面温度已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在一些地区显露出来。多种迹象表明,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期已经结束,开始向暖水期转换。科学家们由此认为,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开始形成,并持续到1998年。也正是从这一刻起,地球上的气候开始乱了套。干旱——厄尔尼诺的“杰作”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有17次(包括最新一轮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季节并不固定,持续时间短的为半年,长的一两年。强度也不一样,1982~1983年那次较强,持续时间长达2年之久,使得灾害频发,造成大约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1982~1983年,通常干旱的赤道东太平洋降水大增,南美西部夏季出现反常暴雨,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拉圭、阿根廷东北部遭受洪水袭击,厄瓜多尔的降水比正常年份多15倍,洪水冲决堤坝,淹没农田,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在美国西海岸,加州沿海公路被淹没,内华达等5个州的洪水和泥石流巨浪高达9米。在太平洋西侧,澳大利亚由于干旱引起灌木林大火,造成多人死亡;印度尼西亚的东加里曼丹发生森林大火,并殃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大火产生的烟雾使马来西亚空运中断,3个州被迫实行定量供水,新加坡的炎热是35年来最严重的。据统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在世界范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200亿美元。范围可达整个热带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我国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暴雨洪涝就与1997~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当年厄尔尼诺强大的影响力一直从1997年上半年续待至1998年上半年。1998年全球年平均气温达到14.5℃,创下有现代气象记载以来的最高纪录;而我国那年也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那一年被称为20世纪最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根据对近100年来太阳活动变化规律与厄尔尼诺现象关系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减少期到谷值期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多发期,并有2~3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科学家们把那些季节升温十分激烈,大范围月平均海温高出常年1℃以后的年份才称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的成因至于厄尔尼诺形成原因,则是当代科学之谜。大多科学家认为不外乎2大方面:①自然因素。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可能与其有关。②人为因素。即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也是赤道暖事件剧增的可能原因之一。在探索厄尔尼诺现象形成机理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这样的巧合: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与此同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而且表现十分强烈。根据近100年的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在强火山爆发后1.5~2年间发生的。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特别关注,有科学家就提出,是海底火山爆发造成了厄尔尼诺暖流。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与厄尔尼诺有关系当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加速时,赤道带附近自东向西流动的洋流和信风加强,把太平洋洋面暖水吹向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深层冷水势必上翻补充,海面温度自然下降而形成拉尼娜现象。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近些年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有加快、加剧的趋势。是谁在助长“圣婴”作恶?人们已经认识到,除了地震和火山爆发等人类无法阻止的纯粹自然灾害之外,许多灾害的发生同人类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天灾八九是人祸”这个道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那么肆虐全球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否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呢?近些年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发生、程度加剧,是否也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有一定关系?有科学家从厄尔尼诺发生的周期逐渐缩短这一点推断,厄尔尼诺的猖獗同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有关,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助长了“圣婴”作恶。当然,要证明全球变暖对厄尔尼诺现象是否起了作用还需大量科学佐证。但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的结果,也可能产生一个更温暖的世界,这样,是厄尔尼诺现象引起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暖加快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就陷入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人类最终彻底走出“厄尔尼诺”怪圈,也许就取决于人类自己对自然的态度。1998年2月3~5日,来自世界各国的100多名气象专家聚集曼谷,研讨对付“厄尔尼诺”的良策。科学家们认为,在预测厄尔尼诺现象方面,人类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少因“厄尔尼诺”造成的灾害得到了较为准确和及时的预测,使人类能够未雨绸缪。

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样的?它的定义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全球性的普遍温度异常增高。厄尔尼诺现象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工业发展引起的温室效应。

“厄尔尼诺”现象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危害?

在智利北端与秘鲁交界的阿里卡附近的海域,当随着低温的上升流举家迁徙而来的冷水性鱼类,在这里尽情地觅食,自由地嬉戏,繁衍生息时,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了。一个“不速之客”闯进这里,顷刻间,冷水性浮游生物几乎全都丧失性命,绝大部分的鲤鱼成批成批地死亡,许许多多的海鸟因丧失食物而饿死……不到几天,海面布满了鱼类和海鸟的尸体。它们腐烂后,分解产生了大量硫化氢,造成海水腥臭异常,并且迅速变成黑色。行驶到这里的航船的船壳,甚至海岸礁石,都被染成了黑色,像涂了一层黑色油漆。硫化氢与海雾相结合,随风飘荡,给秘鲁首都利马外港卡亚俄的房屋和汽车也染上了黑色。因此,当地人戏称黑色的海水和黑色的雾气为“卡亚俄油漆匠”。至今,航行到卡亚俄一带沿海,就会发现这里的海水与别的地方的海水颜色不一样,简直像一锅酱油汤。大量鱼类和海鸟的死亡,使秘鲁渔业产量急剧下降;以龈鱼为原料的鱼粉加工厂被迫停工,工人失业;鸟粪工业也受到严重的损失。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原来是一支小小的暖流,人们管它叫“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译为“耶稣之子”或“圣婴”。尽管它的名字挺美,可行为却丑恶,在人们的眼里,它是一个专门制造恶作剧的“坏小子”。每当它光临一次秘鲁西部渔场,就把灾难带给海洋生灵。最可怕的灾难大都发生在耶稣基督圣诞12月25日前后。因此,秘鲁人便把这种自然现象称为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的老家在太平洋东部赤道海域,那里终年温暖,水温较高。赤道逆流本来自西向东较稳定地流动着。可偏偏在某些时候,这支赤道逆流也分叉,其中一部分海水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下,穿过赤道,向南流动,就闯入了秘鲁渔场,使这里的海水温度骤然升高3℃~5℃,有时高达8℃,给许许多多冷水性鱼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厄尔尼诺原本是秘鲁海域局部地区的“专利”。有资料说,在秘鲁,厄尔尼诺就是表示“暖水南侵”的意思。后来,科学家发现。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的海洋生物带来灾难,而且它还影响全球气候,使地球发起“疟疾”。它曾使干旱地区突然暴雨成灾,又使雨量充沛的地方久旱无雨,它使寒冬腊月温暖如春,又让炎热季节低温寒冷。20世纪强度最大的厄尔尼诺发生在1982~1983年。这次厄尔尼诺来临时,东太平洋赤道水温一下子升高了6℃,世界上许多国家气候意外反常,遭受了几个世纪以来少有的自然灾害的侵袭。津巴布韦60%的地区有旱情,玉米减产2/3,50万头牛因干旱而死亡或提前遭屠宰。素以风和日丽著称的瑞士,1982年春季却阴云密布,寒风飓飓,时而大雨倾盆。5月上半月的雨量为46年间所罕见。1982年11月起,连续数周的暴雨给厄瓜多尔等地带来了百年未遇的洪水。总之,那次厄尔尼诺共造成近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300多人在厄尔尼诺引发的自然灾害中丧生。1997年4~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其严重程度不亚于80年代初的那次给世界一些地方带来的灾难。1997年1月下旬,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南部地区遭受了7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方圆2000多平方千米的农田和村镇成为泽国,2.5万人流离失所。9月14~16日,风速达每小时158千米的“奥利娃”台风袭击了日本南部的九州岛,造成4人死亡,数万人被迫转移,全国有500多所房屋被淹。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由于东南亚、加勒比海和南美等地区受厄尔尼诺的影响,粮食总产量比1996年下降15%。面临饥荒威胁的国家增加到29个,其中18个在非洲,亚洲和东欧各5个,拉美1个。据统计,20世纪共发生了12次大的厄尔尼诺事件,它们分别发生在1925年、1941年、1957~1958年、1965年、1972~1973年、1976年、1982~1983年、1986~1987年、1991年、1992年、1994~1995年、1997年。从以上统计看,进入9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频繁出现,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厄尔尼诺暖流是怎样产生的呢?尽管各国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仍没有完全搞清它产生的机理,未能破译它的“密码”。有人认为,它是由于东南信风异常弱化,热带辐聚向南移动,越过赤道而形成的。还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循环流减弱的结果。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平行于海岸的风量减弱,从而上升流也减弱、甚至停止。于是,厄尔尼诺暖流便乘虚而入。也有人认为,控制厄尔尼诺暖流的气象因子,使太平洋信风的轻微波动。由于东太平洋热带暖水团的大量堆积,南风消失,温暖的热带水覆盖于秘鲁海流的冷水上面,因而产生了厄尔尼诺暖流。美国地球物理学家丹尼尔·沃克却提出,厄尔尼诺的主要驱动力是从太平洋海底的结构板块间喷发出来的炽热的熔岩。它们加热了熔岩上部的海水,使其温度升高,足以影响海洋表层温度,并由此引发了厄尔尼诺现象。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王永吉研究员和吕厚远副研究员,近年来对海洋调查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之间的位置与厄尔尼诺息息相关。他们认为,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和东太平洋海温增高同步发生。在地球自转减慢的1968~1969年、1972~1973年和1975~1976年,赤道表层东向海流出现峰值。而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海洋、大气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当地球自转速率大幅度持续减慢的时候,使赤道附近的海水(大气)获得较多的东向角运动量,引起赤道洋流减弱以致出现大量的东向赤道洋流,致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涌升的冷水难以向赤道扩散,从而使东太平洋暖水积聚,海水温度增高,于是厄尔尼诺发生。两位研究员在研究中还发现,赤道上空,月亮离地球距离变化存在4.425年周期。也就是每年的1月3日或1月4日(圣诞节后几天),是月亮离地球的最近点。而太阳、月亮、地球相对运动,每隔4.425年,这个最近点又出现一次。每逢此时,天文引潮力显著增加,进而影响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赤道附近的海水获得较多的东向角运动量,同时引起赤道洋流减弱而出现大量的向东方向流动的赤道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暖水积聚,厄尔尼诺形成。总之,目前世界一些主要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厄尔尼诺进行研究。相信有一天,厄尔尼诺生成的“密码”终会被破译,人们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厄尔尼诺的成因?

最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也就意味着正常情况下,海洋上的洋流会得到向西的动力,但是,异常年份。地球自转速度变慢,洋流得到是向东的力,此时,秘鲁西岸的秘鲁寒流(上升流)将减弱甚至消失,引起鱼类死亡,沿岸降水大幅增多。举个例子吧,你坐在车上,车加速你就向后倾斜,车减速你就向前倾倒,同样的原因,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洋流就向东的动力增强

到底是“厄尔尼亚现象”还是“厄尔尼诺现象”?

后者

厄尔尼诺是什么意思?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为“圣婴”)这个名称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秘鲁沿岸的渔民中间,指季节性的向南流动的暖洋流入侵,取代了往常他们捕鱼时向北流动的冷洋流,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如今,厄尔尼诺不再指局地性的洋流的季节性变化,而是指南方涛动现象中的一部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的是影响全球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大气和海洋循环变化的一种现象。厄尔尼诺指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洋表面异常增温并与低层大气相互作用,它能产生较为显著的天气影响。

什么原因造成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呢?

一、原因东南信风减弱,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二、影响: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扩展资料:2015年出现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升温不可逆转,2015年的圣诞节,不但南半球,连北半球亦异常地迎来了一个温暖圣诞。褪色冬日圣诞过后,正当人们写意地享受新年伊始的暖意之际,极端寒潮却不期而至,席卷大半个北半球。12月,于大西洋形成的飓风一路向北推进,挟带了低气压地区的暖空气。该股温暖气流掠过英伦、美国及冰岛,到达寒冷的北极地区上空。来势汹汹、气势如虹的暖空气源源不绝地输入北极地区,连当地的冷空气也要退避三舍,不敢撄其锋。此时,北极地区的气温突由摄氏零下30度升至1度。这是有记录以来第二次,北极地区的气温高于摄氏0度。虽然为时短暂,但由于外界暖空气的大量入侵,令原本稳定的极地涡旋陡然分裂,形成了多股南下的寒流。美国东部首当其冲,十数个州分迎来了暴风雪、龙卷风及强风等极端天气。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和煦暖冬,霎时被朔风扑脸的严冬所取代,连一向四季和暖的琉球群岛都下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2016

厄尔尼诺现象或持续到2016年3月 2016年9月前发生拉尼娜

厄尔尼诺是海水温度的什么现象

厄尔尼诺是海水温度反常升高的现象。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厄尔尼诺现象成因1、东南信风减弱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2、地球自转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什么是厄尔尼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50151.html?md=3

厄尔尼诺现场是怎样形成的

成因:  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为什么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都会使我国北方夏季高温少雨?

LZ在哪看到拉尼娜会让我国夏季炎热干旱的???感觉沃克环流增强应该对流加强才对啊==!偶学的不好。。求交流。。

厄尔尼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厄尔尼诺现象”又被称之为圣婴现象,主要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降雨量过多”的一种情况。近日,美国气候预测中心宣布:“今年8月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暖期)出现的可能性超过90%。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估计,2023年有50%的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另外根据气象组织此前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16年之所以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就是因为受到了一次非常强大的厄尔尼诺事件和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双重暴击”。由此可见,今年是有望成为史上最热一年的。另外纵观近60年的气温数据,目前最热的一年是1966年的安徽大旱,大旱中的安徽霍山温度高达43.3摄氏度,一举成为有记录的最高温度。(当然也有人会说最热的当属乾隆八年,即1743年,据传当年的气温最高达45摄氏度,不过毕竟历史过于久远,难以有准确的证据进行佐证了,咱们也就不去说了)那么厄尔尼诺现象又会造成哪些影响呢?在我看来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会使得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状况频繁出现,导致粮食减产。根据以往的经验,厄尔尼诺年,“东南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等区域可能出现干旱天气,而从太平洋中部赤道地区到南美大陆西岸可能降雨增多,意味着拉丁美洲(尤其是巴西和阿根廷)可能出现洪灾。”不久前,菲律宾有关权威农业人员就表示厄尔尼诺会影响本国的稻米供应。另一方面则会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温度过高会导致人们出现中暑、恶心、乏力的现象。同时,太阳辐射加强,也可能会引起头晕、皮肤烧伤、视网膜炎,乃至白内障等症状或疾病。我记得2016年(厄尔尼诺年),那年我还在上大学,周末外出做兼职,因为天气热,防暑做得也不到位,就中暑了。今年是否会成为有史最热一年,目前还难以定论,但是不管怎么说按照现在的情况看,肯定是会比较热的,所以也在这提醒大家外出的时候做好个人防暑工作。另外,虽然天气的变化非我们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但是爱护环境从自身做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还是很有必要的。

厄尔尼诺现象对重庆有何影响?专家分析

厄尔尼诺现象对重庆有何影响?专家分析如下: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产生严重影响: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科学研究赤道风将温水向西吹、冷水沿南美洲海岸上涌气象学家对厄尔尼诺的研究,还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事。他们查阅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30余年的天气档案,发现几次重大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都出现过全球性的天气异常。1972年的全球天气异常,就与当年厄尔尼诺暖流特别强大有关。这一年我国发生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国性干旱。与此同时,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却发生了严重洪水,非洲突尼斯出现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秘鲁出现了40年来最严重的水灾。温水向南美洲吹送,冷水不再上涌使海洋变暖1982年底又出现了厄尔尼诺暖流,东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的海水异常增温,范围越来越大,圣诞节前后,栖息在圣诞岛上的1700多只海鸟不知去向;接着秘鲁大雨滂沱,洪水泛滥。到1983年,厄尔尼诺现象波及全球,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都连续发生异常天气。

强厄尔尼诺为什么增多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原因有哪些危害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厄尔尼诺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说强厄尔尼诺现象增多了?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强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增多?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气候科学论文称,全球变暖将让太平洋东部厄尔尼诺现象的变化更剧烈。这或将导致未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地球上影响力最大的气候变化。太平洋东部海面温度是判断该地区厄尔尼诺的一个关键指标,但是关于海面温度如何响应全球变暖的各种模型,现阶段无法达成统一,这也就意味着全球变暖对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影响依然不甚明确。 此外,过去的大部分研究评估的是特定地理区域的变化,因此所得结论不够全面。此次,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海洋大气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详细分析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中的17个气候模型,以评估在未来全球变暖的场景下太平洋东部厄尔尼诺现象的变化。通过追踪每一个模型的异常中心(温度变化最极端的位置),团队发现,88%的模型都预测各自异常中心的海面温度波动幅度将变大。 这对应的是,在目前阶段(1900年—1999年)和未来预测期(2000年—2099年)之间,太平洋东部厄尔尼诺海面温度的变化幅度整体平均增加15%。这一增幅意味着,太平洋东部“强”厄尔尼诺事件(指海面温度明显异常)的数量将增加。研究人员总结表示,有鉴于此,我们预期未来将有更多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指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 当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温度升高,风也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使得全球性气候反常:有的地方遭受洪涝之灾,有的地方又被干旱所困。研究人员想知道,厄尔尼诺对全球变暖究竟如何响应。文中提到的研究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学者是其中主力。他们发现,全球变暖情况下,极端厄尔尼诺的变化幅度增加了15%。这样的研究,是在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智慧与力量,毕竟,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厄尔尼诺是什么现象? 厄尔尼诺暖流,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 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是怎么形成的? 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在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赤道表面东风应力把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在西太平洋堆积,从而使那里的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升高。 而东太平洋在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产生离岸漂流,造成这里持续的海水质量辐散,海平面降低,下层冷海水上涌,导致这里海面温度的降低。上涌的冷海水营养盐比较丰富,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食物。鱼类的繁盛又为以鱼为食的鸟类提供了丰盛的食物,所以这里的鸟类甚多。由于海水温度低于气温,空气层结稳定,对流不宜发展,赤道东太平洋地区降雨偏少,气候偏干;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由于海水温度高,空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 当东南信风异常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水上翻异常强烈,降水异常偏少;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这就是所说的拉尼娜事件。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相反,指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降低。两种现象都与全球气候有密切联系,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增加。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 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研究发现,当厄尔尼诺出现时,将促使日本列岛及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发生持续低温,有的年份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有偏少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圈层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圈层的变化,一个地区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地区的变化,局部的变化也会引致半球甚至全球环境的变化。 厄尔尼诺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ENSO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 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北方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1990年初又发生ENSO前兆现象。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换日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 以上关于厄尔尼诺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相关标签和专题!

厄尔尼诺是什么

中文名称:厄尔尼诺现象 外文名称:elninophenomenon 内 容: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 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 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 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 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 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 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 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 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 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 ,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 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 现象。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 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 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 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 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 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 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 、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 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 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 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 “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 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 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 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 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 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 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 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 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 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 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 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 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 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 越来越频繁。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 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 候异常现象的认识。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 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其次是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 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时,都会迅速 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 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1.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不同断的异常增温现象。2.“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意即“圣婴”。厄尔尼诺现象常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渔民最早注意到由于海水水温的变化影响了正常的鱼汛,就根据这种现象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这一特点,称之为“厄尔尼诺”,意思是“圣婴降临,情况有变”。3.实际上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时间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月份。一般认为,这一海域的水温比正常温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大面积的海水温度增高,造成东太平洋上空水蒸气量加大,西向信风减弱,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常态,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是什么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呢

  导语: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一个气候学名词,这就是厄尔尼诺。据说,许多气候现象都是与厄尔尼诺有关,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呢?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是什么?一起来看看。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呢   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由于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年末圣诞节前后,所以当地人成为“圣婴”(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徙。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它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过几年便会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总是呈周期性出现的,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自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1976~1977年、1982~1983年、1986~1987年、1991~1993年和1994~19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20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也越来越频繁。   厄尔尼诺现象所造成的危害后果非常严重。它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有一次厄尔尼诺效应曾造成500余人丧生和80亿美元的物质损失。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灾难,这种现象已成为当今气象和海洋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厄尔尼诺起因:   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厄尔尼诺图片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一股很强的暖洋流,属于海洋与大气系统的重要现象之一。它的出现,会给全球带来灾害性天气。“厄尔尼诺”一词源于西班牙语,是“圣婴”的意思,因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12月圣诞节前后,故得此名。相传,很久以前,居住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以西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与天气的关系,他们发现,有些年12月25日圣诞节前后,附近的海水温度比周围海域高很多,之后不久,便会天降大雨,并伴有海鸟结队迁徙等其他怪现象发生。古印第安人理解不了这种自然现象,因其常出现在圣诞节前后,便称之为“圣婴”。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家们查阅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天气档案,发现几次重大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都造成了全球气候不同程度的异常。例如1941、1957、1965、1972、1976等年,旱涝、热浪、低温、暴风雪等灾害性天气连绵不断,遍及世界各地。1982~1983年发生的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曾使北美大陆热浪多次出现,造成上百万家畜、家禽死亡;夏威夷遭受到历史上罕见的飓风袭击;澳洲、南亚发生了少有的干旱;而我国则出现了严重的“南旱北涝”,东北地区则发生了冷害,使粮食减产。1987年也是“厄尔尼诺”发生年,多种灾害性天气连续不断,地球上几乎每隔24小时就有2~4起异常天气发生,受灾地区遍布五大洲。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厄尔尼诺”之所以会造成全球气候异常,是因为就整个全球大气环流来说,其总的热源是赤道带,因为这里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要比极地高1.4倍,这样就造成了以赤道为“动力”的全球大气环流运动,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会在不同地区形成暑、寒、温、风、雨、雪等各种不同天气,这就形成了全球各地相对稳定的各种气候带。而“厄尔尼诺”的出现恰恰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这种稳定。这股暖气流较强时,能沿南纬15°流动上万千米,促使整个全球大气环流节奏加快,使全球相对稳定的气候变得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危害?

在智利北端与秘鲁交界的阿里卡附近的海域,当随着低温的上升流举家迁徙而来的冷水性鱼类,在这里尽情地觅食,自由地嬉戏,繁衍生息时,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了。一个“不速之客”闯进这里,顷刻间,冷水性浮游生物几乎全都丧失性命,绝大部分的鲤鱼成批成批地死亡,许许多多的海鸟因丧失食物而饿死……不到几天,海面布满了鱼类和海鸟的尸体。它们腐烂后,分解产生了大量硫化氢,造成海水腥臭异常,并且迅速变成黑色。行驶到这里的航船的船壳,甚至海岸礁石,都被染成了黑色,像涂了一层黑色油漆。硫化氢与海雾相结合,随风飘荡,给秘鲁首都利马外港卡亚俄的房屋和汽车也染上了黑色。因此,当地人戏称黑色的海水和黑色的雾气为“卡亚俄油漆匠”。至今,航行到卡亚俄一带沿海,就会发现这里的海水与别的地方的海水颜色不一样,简直像一锅酱油汤。大量鱼类和海鸟的死亡,使秘鲁渔业产量急剧下降;以龈鱼为原料的鱼粉加工厂被迫停工,工人失业;鸟粪工业也受到严重的损失。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原来是一支小小的暖流,人们管它叫“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译为“耶稣之子”或“圣婴”。尽管它的名字挺美,可行为却丑恶,在人们的眼里,它是一个专门制造恶作剧的“坏小子”。每当它光临一次秘鲁西部渔场,就把灾难带给海洋生灵。最可怕的灾难大都发生在耶稣基督圣诞12月25日前后。因此,秘鲁人便把这种自然现象称为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的老家在太平洋东部赤道海域,那里终年温暖,水温较高。赤道逆流本来自西向东较稳定地流动着。可偏偏在某些时候,这支赤道逆流也分叉,其中一部分海水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下,穿过赤道,向南流动,就闯入了秘鲁渔场,使这里的海水温度骤然升高3℃~5℃,有时高达8℃,给许许多多冷水性鱼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厄尔尼诺原本是秘鲁海域局部地区的“专利”。有资料说,在秘鲁,厄尔尼诺就是表示“暖水南侵”的意思。后来,科学家发现。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的海洋生物带来灾难,而且它还影响全球气候,使地球发起“疟疾”。它曾使干旱地区突然暴雨成灾,又使雨量充沛的地方久旱无雨,它使寒冬腊月温暖如春,又让炎热季节低温寒冷。20世纪强度最大的厄尔尼诺发生在1982~1983年。这次厄尔尼诺来临时,东太平洋赤道水温一下子升高了6℃,世界上许多国家气候意外反常,遭受了几个世纪以来少有的自然灾害的侵袭。津巴布韦60%的地区有旱情,玉米减产2/3,50万头牛因干旱而死亡或提前遭屠宰。素以风和日丽著称的瑞士,1982年春季却阴云密布,寒风飓飓,时而大雨倾盆。5月上半月的雨量为46年间所罕见。1982年11月起,连续数周的暴雨给厄瓜多尔等地带来了百年未遇的洪水。总之,那次厄尔尼诺共造成近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300多人在厄尔尼诺引发的自然灾害中丧生。1997年4~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其严重程度不亚于80年代初的那次给世界一些地方带来的灾难。1997年1月下旬,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南部地区遭受了7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方圆2000多平方千米的农田和村镇成为泽国,2.5万人流离失所。9月14~16日,风速达每小时158千米的“奥利娃”台风袭击了日本南部的九州岛,造成4人死亡,数万人被迫转移,全国有500多所房屋被淹。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由于东南亚、加勒比海和南美等地区受厄尔尼诺的影响,粮食总产量比1996年下降15%。面临饥荒威胁的国家增加到29个,其中18个在非洲,亚洲和东欧各5个,拉美1个。据统计,20世纪共发生了12次大的厄尔尼诺事件,它们分别发生在1925年、1941年、1957~1958年、1965年、1972~1973年、1976年、1982~1983年、1986~1987年、1991年、1992年、1994~1995年、1997年。从以上统计看,进入9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频繁出现,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厄尔尼诺暖流是怎样产生的呢?尽管各国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仍没有完全搞清它产生的机理,未能破译它的“密码”。有人认为,它是由于东南信风异常弱化,热带辐聚向南移动,越过赤道而形成的。还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循环流减弱的结果。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平行于海岸的风量减弱,从而上升流也减弱、甚至停止。于是,厄尔尼诺暖流便乘虚而入。也有人认为,控制厄尔尼诺暖流的气象因子,使太平洋信风的轻微波动。由于东太平洋热带暖水团的大量堆积,南风消失,温暖的热带水覆盖于秘鲁海流的冷水上面,因而产生了厄尔尼诺暖流。美国地球物理学家丹尼尔·沃克却提出,厄尔尼诺的主要驱动力是从太平洋海底的结构板块间喷发出来的炽热的熔岩。它们加热了熔岩上部的海水,使其温度升高,足以影响海洋表层温度,并由此引发了厄尔尼诺现象。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王永吉研究员和吕厚远副研究员,近年来对海洋调查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之间的位置与厄尔尼诺息息相关。他们认为,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和东太平洋海温增高同步发生。在地球自转减慢的1968~1969年、1972~1973年和1975~1976年,赤道表层东向海流出现峰值。而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海洋、大气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当地球自转速率大幅度持续减慢的时候,使赤道附近的海水(大气)获得较多的东向角运动量,引起赤道洋流减弱以致出现大量的东向赤道洋流,致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涌升的冷水难以向赤道扩散,从而使东太平洋暖水积聚,海水温度增高,于是厄尔尼诺发生。两位研究员在研究中还发现,赤道上空,月亮离地球距离变化存在4.425年周期。也就是每年的1月3日或1月4日(圣诞节后几天),是月亮离地球的最近点。而太阳、月亮、地球相对运动,每隔4.425年,这个最近点又出现一次。每逢此时,天文引潮力显著增加,进而影响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赤道附近的海水获得较多的东向角运动量,同时引起赤道洋流减弱而出现大量的向东方向流动的赤道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暖水积聚,厄尔尼诺形成。总之,目前世界一些主要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厄尔尼诺进行研究。相信有一天,厄尔尼诺生成的“密码”终会被破译,人们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什么是厄尔尼诺?

在智利北端与秘鲁交界的阿里卡附近的海域,当随着低温的上升流举家迁徙而来的冷水性鱼类,在这里尽情地觅食,自由地嬉戏,繁衍生息时,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了。一个“不速之客”闯进这里,顷刻间,冷水性浮游生物几乎全都丧失性命,绝大部分的鲤鱼成批成批地死亡,许许多多的海鸟因丧失食物而饿死……不到几天,海面布满了鱼类和海鸟的尸体。它们腐烂后,分解产生了大量硫化氢,造成海水腥臭异常,并且迅速变成黑色。行驶到这里的航船的船壳,甚至海岸礁石,都被染成了黑色,像涂了一层黑色油漆。.硫化氢与海雾相结合,随风飘荡,给秘鲁首都利马外港卡亚俄的房屋和汽车也染上了黑色。因此,当地人戏称黑色的海水和黑色的雾气为“卡亚俄油漆匠”。至今,航行到卡亚俄一带沿海,就会发现这里的海水与别的地方海水颜色不一样,简直像一锅酱油汤。大量鱼类和海鸟的死亡,使秘鲁渔业产量急剧下降;以龈鱼为原料的鱼粉加工厂被迫停工,工人失业;鸟粪工业也受到严重的损失。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原来是一支小小的暖流,人们管它叫“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译为“耶稣之子”或“圣婴”。尽管它的名字挺美,可行为却丑恶,在人们的眼里,它是一个专门制造恶作剧的“坏小子”。每当它光临一次秘鲁西部渔场,就把灾难带给海洋生灵。最可怕的灾难大都发生在耶稣基督圣诞12月25日前后。因此,秘鲁人便把这种自然现象称为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的老家在太平洋东部赤道海域,那里终年温暖,水温较高。赤道逆流本来自西向东较稳定地流动着。可偏偏在某些时候,这支赤道逆流也分叉,其中一部分海水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下,穿过赤道,向南流动,就闯入了秘鲁渔场,使这里的海水温度骤然升高3℃~5℃,有时高达8℃,给许许多多冷水性鱼类带来巨大灾难。厄尔尼诺原本是秘鲁海域局部地区的“专利”。有资料说,在秘鲁,厄尔尼诺就是表示“暖水南侵”的意思。后来,科学家发现。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的海洋生物带来灾难,而且它还影响全球气候,使地球发起“疟疾”。它曾使干旱地区突然暴雨成灾,又使雨量充沛的地方久旱无雨,它使寒冬腊月温暖如春,又让炎热季节低温寒冷。20世纪强度最大的厄尔尼诺发生在1982~1983年。这次厄尔尼诺来临时,东太平洋赤道水温一下子升高了6℃,世界上许多国家气候意外反常,遭受了几个世纪以来少有的自然灾害的侵袭。津巴布韦60%的地区有旱情,玉米减产2/3,50万头牛因干旱而死亡或提前遭屠宰。素以风和日丽著称的瑞士,1982年春季却阴云密布,寒风飓飓,时而大雨倾盆。5月上半月的雨量为46年间所罕见。

厄尔尼诺带来的灾难是怎么样的?

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渔获量严重减少,并波及世界饲料市场供应;鱼类尸体堆积在海滨,污染了周围的海水;沿岸地区和岛屿上的海鸟因缺乏食物纷纷逃离,影响了鸟粪工业生产,使工人失业。厄尔尼诺不仅给南美沿岸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也往往酿成全球性的灾难性气候异常,如连续出现的世界范围的洪水、暴风雪、旱灾、地震等,报纸上概称为“厄尔尼诺现象(事件)”,科学家们则把那些季节升温十分激烈,大范围月平均海温高出常年1℃以后的年份才称为厄尔尼诺年。1982年~1983年,通常干旱的赤道东太平洋降水大增,南美西部夏季出现反常暴雨,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拉圭、阿根廷东北部遭受洪水袭击,厄瓜多尔的降水比正常年份多15倍,洪水冲决堤坝,淹没农田,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在美国西海岸,加州沿海公路被淹没,内华达等五个州的洪水和泥石流巨浪高达9米。在太平洋西侧,澳大利亚由于干旱引起灌木林大火,造成多人死亡;印度尼西亚的东加里曼丹发生森林大火,并殃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大火产生的烟雾使马来西亚空运中断,3个州被迫实行定量供水,新加坡的炎热是35年来最严重的。据统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在世界范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200亿美元。范围可达整个热带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专门用来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的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厄尔尼诺与印度、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的干旱,赤道中太平洋岛屿、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厄瓜多尔、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国的异常多雨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西北太平洋、大西洋热带风暴的减小、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我国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灾害1997年3月起,热带中、东太平洋海面出现异常增温,至7月海面温度已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已在一些地区显露出来。多种迹象表明,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期已经结束,开始向暖水期转换。科学家们由此认为,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开始形成,并将持续到1998年。也正是从这一刻起,地球上的气候开始乱了套。在南部非洲,厄尔尼诺带来了自1997来最严重的干旱,并使大约500万人口面临饥荒的威胁;在西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抑制了降雨,使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陷入了干旱并引起森林火灾;东太平洋沿岸国家智利、秘鲁、厄瓜多尔、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东部暴风雨和雪成灾。智利全国13个大区有9个遭受水灾,灾民超过5.1万。在阿根廷和智利边境地区,安第斯山区积雪最深达4米,公路被阻,人员被围。在厄瓜多尔沿海地区,更是山洪暴发,通讯中断,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引起这一海洋生物灾难的是秘鲁寒流北部海区的一股自西向东流动的赤道逆流——厄尔尼诺暖流,它一般势力较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它的活力增强,在受南美大陆的阻挡之后,就会掉头流向南方秘鲁寒流所在的地区,使这里的海水温度骤然上升3℃~6℃。原来生活在这一海区的冷水性浮游生物和鱼类由于不适应这种温暖的环境而大量地死亡,以鱼类作食物的海鸟、海兽因找不到食物而相继饿死或另迁它处。灾难最严重的几天,秘鲁首都利马外港卡亚俄海面和滩地上到处是鱼类、海鸟及其它海洋动物的尸骸。死亡的动物尸体腐烂产生硫化氢,致使海水变色,臭气熏天,使泊港舰船的水下船壳变黑,并随着雾气或吹向大陆的海风泼向港口附近的建筑物和汽车,在它们表面也涂上了一层黑色,就像是有人用油漆漆过一样。当地人便把这件厄尔尼诺的“涂鸦”之作称为“卡亚俄漆匠”。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轮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季节并不固定,持续时间短的为半年,长的有一两年。强度也不一样,1982~1983年那次较强,持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使得灾害频发,造成大约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同前几次一样,新一轮的厄尔尼诺现象也影响到了中国。最明显的表现是它能使来自东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风强度减弱,造成夏季降雨带的位置偏南,出现南方暴雨成灾、北方旱象严重的异常现象。6~8月期间,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出现异常高温,首都北京这一时期天气闷热异常,使得空调器的销售出现空前兴旺的景象。我国往年夏季高温所在地区长江中下游一带,重庆、武汉、南昌、南京四大“火炉”却有两个“熄火”。地处北方的山东等省份因持续高温,出现了罕见的旱灾,黄河山东利津水文站断流达222天,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与此同时,南方许多地区的雨量大大高于往年,还有中国11月10日全国大范围降温导致南方平均温度比常年低了10℃,冬天早了15天,东北及北方比常年平均温度低了大约15℃,冬天早了1个月。据有关资料,澳门1997年全年前8个月的降雨量超过了过去40年的年平均降雨量;香港的降雨量也打破了有史以来的降水纪录。“七一”香港回归那天,持续不断的大雨自始至终伴随着隆重的交接仪式,令人印象深刻。总的来看,在厄尔尼诺现象的作用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的温度比正常年份高,南涝北旱现象比较明显。

厄尔尼诺现象是由谁提出的,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大多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形成的原因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可能与其有关;二是人为因素。即由于人类活动加剧,排放出过多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这可能也是赤道暖事件剧增的原因之一。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人类在气象科学上取得的进步,人们在60年代已经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当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当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的温度也会异常降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太平洋沿岸,其基本特征就是太平洋沿岸的水温异常升高,水位上涨,形成一股向南流动的暖流。这股暖流使原本属于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海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就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使得一些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却又降雨过多形成涝灾。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并非只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是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一些环太平洋的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厄尔尼诺使南半球气候变得更加干热,而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对于厄尔尼诺这种现象,又有人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这种现象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厄尔尼诺的出现并非是没有规律的,它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基本上每隔2~7年就会出现一次。

地理的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

自己到百度百科去查就行了 很多答案就是从百度百科复制粘贴过来的

厄尔尼诺是什么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又被称之为圣婴现象,主要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降雨量过多”的一种情况。近日,美国气候预测中心宣布:“今年8月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暖期)出现的可能性超过90%。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估计,2023年有50%的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另外根据气象组织此前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16年之所以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就是因为受到了一次非常强大的厄尔尼诺事件和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双重暴击”。由此可见,今年是有望成为史上最热一年的。另外纵观近60年的气温数据,目前最热的一年是1966年的安徽大旱,大旱中的安徽霍山温度高达43.3摄氏度,一举成为有记录的最高温度。(当然也有人会说最热的当属乾隆八年,即1743年,据传当年的气温最高达45摄氏度,不过毕竟历史过于久远,难以有准确的证据进行佐证了,咱们也就不去说了)那么厄尔尼诺现象又会造成哪些影响呢?在我看来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会使得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状况频繁出现,导致粮食减产。根据以往的经验,厄尔尼诺年,“东南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等区域可能出现干旱天气,而从太平洋中部赤道地区到南美大陆西岸可能降雨增多,意味着拉丁美洲(尤其是巴西和阿根廷)可能出现洪灾。”不久前,菲律宾有关权威农业人员就表示厄尔尼诺会影响本国的稻米供应。另一方面则会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温度过高会导致人们出现中暑、恶心、乏力的现象。同时,太阳辐射加强,也可能会引起头晕、皮肤烧伤、视网膜炎,乃至白内障等症状或疾病。我记得2016年(厄尔尼诺年),那年我还在上大学,周末外出做兼职,因为天气热,防暑做得也不到位,就中暑了。今年是否会成为有史最热一年,目前还难以定论,但是不管怎么说按照现在的情况看,肯定是会比较热的,所以也在这提醒大家外出的时候做好个人防暑工作。另外,虽然天气的变化非我们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但是爱护环境从自身做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还是很有必要的。

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回事?

近些年,每当人们讨论气候和自然灾害的时候,往往会提到这样一个名词:厄尔尼诺。在各种媒体上,它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在人们眼里,厄尔尼诺显然已成了“灾星”的代名词。厄尔尼诺是南美洲秘鲁渔民最早对影响当地鱼流的秘鲁近海暖洋流的通俗叫法,在西班牙语中是“圣婴”的意思,指的是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的秘鲁和厄尔尼诺附近,即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不仅扰乱秘鲁渔民的正常渔业生产,引起当地气候反常,而且在厄尔尼诺现象强烈的年份,还会给全球气候带来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异常,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据记载,从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并持续至今的一次最为严重。现在,对厄尔尼诺已有了一个基本一致的定义,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它表示一系列的海曰气反常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区的消失;太平洋赤道地区东南信风的消失;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热水向东部扩散;由上述三种现象引起的一系列气候反常。据专家统计,厄尔尼诺大约每过2~7年出现一次,但却没有一定的周期性,每次发生的强度不尽相同(即表层海温的异常程度不同),持续时间也有差别,短的持续半年,长的持续一年以上。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依然没弄清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有一种观点目前较为盛行,这就是大气因子论。这种观点认为,赤道太平洋受信风影响,形成了海温和水位西高东低的形势。与此同时,在赤道太平洋西侧的上升气流和东侧的下沉气流的影响下,信风会加强;一旦信风减弱,太平洋西侧的海水就会回流东方,赤道东段和中段太平洋的海温因此会异常升高,从而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气象学家已证实,厄尔尼诺确实会引发世界上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及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沙尘暴、森林大火等。因为海洋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下,表面温度上升3℃~6℃,导致地球大气的正常环流受到干扰。结果全球气候都因此变得异常,自然灾害迭起,并最终影响地球陆地生态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科学家经验的积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厄尔尼诺的研究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1997年9月,科学家们利用气象监测卫星收集到了大量数据,并据此得到了一张图片。他们发现了一块水域,其水面要高出正常情况33厘米,这是因为肆虐的贸易风推动了温暖的热带海水。它表明,一次剧烈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在进行中。果然,在随后的几个月中,该水域对气候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全球各地区几乎无一幸免。今天,天文学观测手段和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先进,厄尔尼诺现象也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但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研究。

什么是厄尔尼诺?至少一千字介绍

厄尔尼诺暖流,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2015年3月,美国国家大气监测组织称今年很有可能是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南方梅雨时期从通常的5月中旬推迟到6月。在厄尔尼诺年分通常会出现北旱南涝,但也有可能会出现北涝南旱,这取决于大气环流状况。

什么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在西班牙语中厄尔尼诺意为“圣婴”,因为这种气候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发生。对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什么是厄尔尼诺

就是由于洋流的影响,部分洋流交汇处温度异常的现象,同时对全球气温有一定的影响

什么是厄尔尼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50151.html?md=3

什么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一股很强的暖洋流,属于海洋与大气系统的重要现象之一。它的出现,会给全球带来灾害性天气。

厄尔尼诺是指什么意思?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这个状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厄尔尼诺事件。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在我国东部地区,正常情况下的气候状况应该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而发生厄尔尼诺时出现情况:(1)夏季主雨带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干旱。(2)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3)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4)全国大部冬暖夏凉。(5)登陆我国台风变少。

厄尔尼诺是怎么回事,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什么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知名度最高的自然气候现象之一,和拉尼娜一起组成ENSO循环,遥控全球天气。厄尔尼诺表现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特定海区海温的持续性异常增高现象,秘鲁、厄瓜多尔等国首当其冲。为什么会叫“厄尔尼诺”?因为在很久很久以前,南美洲西海岸边的渔民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某些年份的圣诞节前后,秘鲁寒流突然减弱,大片暖水蔓延过来,冷水鱼纷纷死亡,渔民遭遇无妄之灾但又束手无策。他们把这个从天而降的灾星叫做“圣婴”,西班牙语音译就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的标准?厄尔尼诺的判定标准,就是赤道中东太平洋特定海区的海温偏高程度。按照我国的科学标准,厄尔尼诺事件中,最大偏高0.5度以上,1.3度以下的,为弱厄尔尼诺;1.3度以上,2度以下的,为中等厄尔尼诺;大于等于2度的为强厄尔尼诺,大于等于2.5度的为超强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厄尔尼诺)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厄尔尼诺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叫厄尔尼诺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什么是厄尔尼诺?在智利北端与秘鲁交界的阿里卡附近的海域,当随着低温的上升流举家迁徙而来的冷水性鱼类,在这里尽情地觅食,自由地嬉戏,繁衍生息时,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了。一个“不速之客”闯进这里,顷刻间,冷水性浮游生物几乎全都丧失性命,绝大部分的鲤鱼成批成批地死亡,许许多多的海鸟因丧失食物而饿死不到几天,海面布满了鱼类和海鸟的尸体。它们腐烂后,分解产生了大量硫化氢,造成海水腥臭异常,并且迅速变成黑色。行驶到这里的航船的船壳,甚至海岸礁石,都被染成了黑色,像涂了一层黑色油漆。.硫化氢与海雾相结合,随风飘荡,给秘鲁首都利马外港卡亚俄的房屋和汽车也染上了黑色。因此,当地人戏称黑色的海水和黑色的雾气为“卡亚俄油漆匠”。至今,航行到卡亚俄一带沿海,就会发现这里的海水与别的地方海水颜色不一样,简直像一锅酱油汤。大量鱼类和海鸟的死亡,使秘鲁渔业产量急剧下降;以龈鱼为原料的鱼粉加工厂被迫停工,工人失业;鸟粪工业也受到严重的损失。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原来是一支小小的暖流,人们管它叫“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译为“耶稣之子”或“圣婴”。尽管它的名字挺美,可行为却丑恶,在人们的眼里,它是一个专门制造恶作剧的“坏小子”。每当它光临一次秘鲁西部渔场,就把灾难带给海洋生灵。最可怕的灾难大都发生在耶稣基督圣诞12月25日前后。因此,秘鲁人便把这种自然现象称为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的老家在太平洋东部赤道海域,那里终年温暖,水温较高。赤道逆流本来自西向东较稳定地流动着。可偏偏在某些时候,这支赤道逆流也分叉,其中一部分海水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下,穿过赤道,向南流动,就闯入了秘鲁渔场,使这里的海水温度骤然升高3℃~5℃,有时高达8℃,给许许多多冷水性鱼类带来巨大灾难。厄尔尼诺原本是秘鲁海域局部地区的“专利”。有资料说,在秘鲁,厄尔尼诺就是表示“暖水南侵”的意思。后来,科学家发现。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的海洋生物带来灾难,而且它还影响全球气候,使地球发起“疟疾”。它曾使干旱地区突然暴雨成灾,又使雨量充沛的地方久旱无雨,它使寒冬腊月温暖如春,又让炎热季节低温寒冷。20世纪强度最大的厄尔尼诺发生在1982~1983年。这次厄尔尼诺来临时,东太平洋赤道水温一下子升高了6℃,世界上许多国家气候意外反常,遭受了几个世纪以来少有的自然灾害的侵袭。津巴布韦60%的地区有旱情,玉米减产2/3,50万头牛因干旱而死亡或提前遭屠宰。素以风和日丽著称的瑞士,1982年春季却阴云密布,寒风飓飓,时而大雨倾盆。5月上半月的雨量为46年间所罕见。“厄尔尼诺”是什么?“厄尔尼诺”是一股很强的暖洋流,属于海洋与大气系统的重要现象之一。它的出现,会给全球带来灾害性天气。“厄尔尼诺”一词源于西班牙语,是“圣婴”的意思,因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12月圣诞节前后,故得此名。相传,很久以前,居住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以西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与天气的关系,他们发现,有些年12月25日圣诞节前后,附近的海水温度比周围海域高很多,之后不久,便会天降大雨,并伴有海鸟结队迁徙等其他怪现象发生。古印第安人理解不了这种自然现象,因其常出现在圣诞节前后,便称之为“圣婴”。因为就整个全球大气环流来说,其总的热源是赤道带,因为这里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要比极地高1.4倍,这样就造成了以赤道为“动力”的全球大气环流运动,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会在不同地区形成暑、寒、温、风、雨、雪等各种不同天气,这就形成了全球各地相对稳定的各种气候带。而“厄尔尼诺”的出现恰恰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这种稳定。这股暖气流较强时,能沿南纬15°流动上万公里,促使整个全球大气环流节奏加快,使全球相对稳定的气候变得异常。厄尔尼诺是指什么意思?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这个状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厄尔尼诺事件。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在我国东部地区,正常情况下的气候状况应该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而发生厄尔尼诺时出现情况:夏季主雨带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干旱。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全国大部冬暖夏凉。登陆我国台风变少。

厄尔尼诺成因

成因1、东南信风减弱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2、地球自转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的破坏现象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今年会成为史上最热一年吗?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每年的6月至10月期间,导致全球气候出现一系列变化,包括但不限于: 1. 全球气温上升; 2. 降水量分布改变; 3. 风暴、飓风和台风活动增强; 4. 南美洲和非洲的干旱加剧; 5. 中国北方地区的冬季变暖。今年是否会成为史上最热的一年,目前还很难确定。根据气象部门的数据,今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正常水平高出约0.8°C,而且一些地区的气温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但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对今年的气候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继续观察和研究。

厄尔尼诺是什么意思

1、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Nino),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2、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什么区别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都是指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导致的气候现象,但两者的影响和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厄尔尼诺通常指的是太平洋东部海域的海表温度异常升高,导致地球温度变暖、气候异常、灾害频发。厄尔尼诺爆发时,太平洋东部地区的雨季会变干,而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东部地区会受到升温和干旱的影响。拉尼娜则是指南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变冷,同样会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拉尼娜爆发时,南美洲地区的降雨量会减少,东南亚地区可能会出现洪水灾害。总的来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它们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太平洋地区,而是对全球气候和环境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天气有什么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热带太平洋海域的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通常会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于我国来说,厄尔尼诺现象会引发南方干旱、北方暖冬、雨雪偏少等气候异常现象。具体来说,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我国南方地区的雨水减少、气温升高,进而可能引发干旱等问题,而北方地区则可能出现暖冬的现象,同时也可能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希望能够帮到你!

厄尔尼诺什么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年的天气变化越来越大,并且恶劣天气也越来越多,这都主要与我们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我们在不断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在消耗着大自然的资源,缩短地球的寿命。近年来出现的异常自然现象中,有一个叫做“厄尔尼诺现象”。那么,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呢?一起来看看吧!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同时,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拉尼娜现象有时会跟着出现。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这个状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厄尔尼诺事件。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在西北季风的作用下,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而且使得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而这种自然现象就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正常情况下,热带东太平洋的海水比西太平洋更为温暖,因为太阳的辐射直射导致了东部海水的加热。而厄尔尼诺现象则会改变这种气候模式,使得西太平洋区域的海水温度上升,而东太平洋的海水则降温。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例如引发洪涝灾害或者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而关于今年是否会成为史上最热一年,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观测和学术研究才能得出定论。目前的数据显示,尽管今年的气温普遍较高,但是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我们需要等待相关组织发布更为准确的气候预测数据才能做出更加确切的预测。

厄尔尼诺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厄尔尼诺)

什么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知名度最高的自然气候现象之一,和拉尼娜一起组成ENSO循环,遥控全球天气。厄尔尼诺表现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特定海区海温的持续性异常增高现象,秘鲁、厄瓜多尔等国首当其冲。为什么会叫“厄尔尼诺”?因为在很久很久以前,南美洲西海岸边的渔民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某些年份的圣诞节前后,秘鲁寒流突然减弱,大片暖水蔓延过来,冷水鱼纷纷死亡,渔民遭遇无妄之灾但又束手无策。他们把这个从天而降的灾星叫做“圣婴”,西班牙语音译就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的标准?厄尔尼诺的判定标准,就是赤道中东太平洋特定海区的海温偏高程度。按照我国的科学标准,厄尔尼诺事件中,最大偏高0.5度以上,1.3度以下的,为弱厄尔尼诺;1.3度以上,2度以下的,为中等厄尔尼诺;大于等于2度的为强厄尔尼诺,大于等于2.5度的为超强厄尔尼诺。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海洋中的异常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增温。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不稳定状态下的结果,据统计,每次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厄尔尼诺现象虽发生在距离中国比较遥远的东太平洋,并不对中国的天气气候产生强烈的直接影响,但它仍然会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化来影响中国。1997年是强厄尔尼诺年,其强大的影响力一直续待至1998年上半年,中国在98年遭遇的历史旱见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厄尔尼诺现象来源“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国家的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便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

厄尔尼诺是什么?

什么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知名度最高的自然气候现象之一,和拉尼娜一起组成ENSO循环,遥控全球天气。厄尔尼诺表现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特定海区海温的持续性异常增高现象,秘鲁、厄瓜多尔等国首当其冲。为什么会叫“厄尔尼诺”?因为在很久很久以前,南美洲西海岸边的渔民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某些年份的圣诞节前后,秘鲁寒流突然减弱,大片暖水蔓延过来,冷水鱼纷纷死亡,渔民遭遇无妄之灾但又束手无策。他们把这个从天而降的灾星叫做“圣婴”,西班牙语音译就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的标准?厄尔尼诺的判定标准,就是赤道中东太平洋特定海区的海温偏高程度。按照我国的科学标准,厄尔尼诺事件中,最大偏高0.5度以上,1.3度以下的,为弱厄尔尼诺;1.3度以上,2度以下的,为中等厄尔尼诺;大于等于2度的为强厄尔尼诺,大于等于2.5度的为超强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 全面解析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1.全球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如南美洲、非洲等地区的干旱,东南亚等地区的洪涝等。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复杂的,涉及到海洋、大气、陆地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干旱和火灾等,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加剧全球气候变化。2.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干旱和火灾等,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加剧全球气候变化。1.热带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由于海水的特性,热带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变化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有何影响?

1951年以来地球上共发生过20次厄尔尼诺事件,其中有三次超强厄尔尼诺,分别出现在1982-1983年,1997-1998年以及2014-2016年。每次较强的厄尔尼诺出现后,全球都出现了气候异常和极端天气爆发的状况,我国也不例外。如1983年陕西出现大洪水,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全流域大洪水,2014-2016年我国极端台风和暴雨频发,2016年更是创下全球均温最高纪录,成为有系统气象纪录以来的最热一年。 四、2023年的厄尔尼诺形势 从目前的情况看, 2023年的厄尔尼诺信号非常强烈 。海洋监测方面,赤道中东太平洋尤其是秘鲁近海的海温持续偏高,海温距平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从南美洲天气来看,秘鲁和厄瓜多尔已经遭遇多轮暴雨、洪水和高温袭击,尤其是2023年3月,罕有热带气旋活动的东南太平洋,出现了极其罕见的热带气旋胚胎“亚库”。从台风活动来看,今年第1号台风珊瑚、2号台风玛娃都在太平洋远洋生成,珊瑚成为2020年以来该区域的首个生成台风,玛娃长途跋涉,成为超长待机的超强台风并打破多项纪录。从低纬度高温情况看,今年4-5月,越南、泰国、缅甸、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出现36-46度的极端高温,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也出现了极端高温,云南巧家达44.4度,广州39度。这些情况都说明,赤道中东太平洋暖水发展迅速,沃克环流已经出现异常。我国国家气候中心已经明确提出,2023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就将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根据各项数据判断,今年的厄尔尼诺,可能还不是弱厄尔尼诺,有可能达到中等或强厄尔尼诺级别.但是,厄尔尼诺毕竟是暖事件。全球变暖叠加厄尔尼诺的背景下,长时间大范围的高温可免,区域性阶段性的高温难逃。在夏季正式到来之前,广东、广西、云南、闽南和海南已经出现了极端高温,6-8月,华南、西南和北方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的,轮流性的极端高温,尤其是北方,不排除部分气象站打破高级别气象纪录。另外,虽然南方的极端高温几率小了,但这是以水汽和降水的增加为代价的。这也意味着南方和东北,可能要面临更多的极端暴雨、极端台风和极端强对流,南方北方可能要面对更多难以预料的时空错配天气,譬如5月北方连阴雨和华南龙舟无水。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简述

一、什么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知名度最高的自然气候现象之一,和拉尼娜一起组成ENSO循环,遥控全球天气。厄尔尼诺表现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特定海区海温的持续性异常增高现象,秘鲁、厄瓜多尔等国首当其冲。为什么会叫“厄尔尼诺”?因为在很久很久以前,南美洲西海岸边的渔民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某些年份的圣诞节前后,秘鲁寒流突然减弱,大片暖水蔓延过来,冷水鱼纷纷死亡,渔民遭遇无妄之灾但又束手无策。他们把这个从天而降的灾星叫做“圣婴”,西班牙语音译就是厄尔尼诺。二、厄尔尼诺的标准 厄尔尼诺的判定标准,就是赤道中东太平洋特定海区的海温偏高程度。按照我国的科学标准,厄尔尼诺事件中,最大偏高0.5度以上,1.3度以下的,为弱厄尔尼诺;1.3度以上,2度以下的,为中等厄尔尼诺;大于等于2度的为强厄尔尼诺,大于等于2.5度的为超强厄尔尼诺。

地理中的厄尔尼诺是什么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从而影响大气环流的一种自然现象,根据其暖水位置不同,分为东部型和中部型。东部型厄尔尼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秘鲁、智利沿岸的海水受到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影响,海温异常偏高。厄尔尼诺简介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3月,处于夏季的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每越过赤道就要受到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这股西北季风减弱了秘鲁寒流,并且裹挟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一路向南,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意思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不同断的异常增温现象。扩展资料: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意即“圣婴”。厄尔尼诺现象常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渔民最早注意到由于海水水温的变化影响了正常的鱼汛,就根据这种现象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这一特点,称之为“厄尔尼诺”,意思是“圣婴降临,情况有变”。实际上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时间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月份。一般认为,这一海域的水温比正常温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大面积的海水温度增高,造成东太平洋上空水蒸气量加大,西向信风减弱,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常态,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反常。1997年厄尔尼诺现象为第14次,它始于3月份,突出的特点是来势凶猛、发展迅速。1997年11月中旬,日本气象厅厄尔尼诺监视预报中心宣布,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温度垂直分布图的颜色越来越红,其面积也越来越大,水温正在不断升高。11月份洋面平均水温比平常年份高出3.3℃,是本世纪以来的最高纪录。该中心认为,太平洋赤道附近东部地区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说,1997年~1998年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气候最严重的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南太平洋东部地区和南美洲的中部。全球大部分热带地区出现降雨量明显异常。智利北方的沙漠地区一年中几个月连绵阴雨。六、七月间的暴雨使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不少地区受灾。自6月以后,巴拿马出现了持续的旱情,巴拿马运河供水紧张,航运受到影响。地处北美洲的墨西哥太平洋沿岸,从6月起飓风活动加剧,10月上旬“保利娜”飓风的能量和破坏力之大超过以往纪录,造成20多年来最严重的灾害,有25万人受灾。在亚太地区,东南亚、南亚及澳大利亚1997年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旱情,其中一向雨水丰沛的印尼旱情为近50年问所罕见。印尼发生1000多起森林火灾,持续数月不息,这和当地严重的旱灾直接相关。在非洲中南部,旱情异常严重。欧洲也出现了罕见的暴风雪、暴雨和干旱。据说,1998年中国特大洪水的发生也有厄尔尼诺的影响。

厄尔尼诺是什么意思?

2023年,全球气温受厄尔尼诺现象推升,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专家预测,2023年或2024年可能打破2016年的全球最暖纪录。在炎炎夏日,除了开空调降温,室内还有许多实用的降温方法,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1. 巧用绿植:在室内种植一些绿植,如吊兰、绿萝、空气凤梨等,它们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能为室内带来清凉的感觉。这些绿植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使室内空气更加清新。2. 选择合适的窗帘:在炎炎夏日,选择一款合适的窗帘也有助于降低室内温度。例如,轻薄透气的棉麻窗帘可以有效阻挡阳光,降低室内温度。同时,选择遮阳窗帘可以减少阳光直射,使室内保持舒适的温度。3. 穿轻薄透气的衣物:在炎热的夏季,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是让身体凉爽的关键。可以选择棉质、亚麻等天然纤维制成的衣物,它们具有良好的吸湿排汗性能,能帮助人体保持干燥。4. 保持室内通风:开窗通风是夏季室内降温的有效方法。在炎热的午后,可以打开窗户,让室外的空气进入室内,从而降低室内温度。同时,定期清理室内的杂物,确保空气流通顺畅。5. 冰块降温:在房间内放置一些冰块,可以利用冰块融化时散发的冷气为室内降温。此外,也可以将冰块倒入塑料杯中,加入少量水,放入冰箱冷藏,制成冰块水,放在室内,让人感受到一丝凉意。6. 选择合适的家电:合理使用空调、风扇、加湿器等家电,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在使用空调时,设定适当的温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使用风扇时,选择摇头风扇,可以让室内空气流通更加均匀;使用加湿器时,可以调节湿度,降低空气干燥带来的不适。总之,炎炎夏日,室内降温方法多种多样。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在室内感受到清凉,度过一个舒适的夏天。

解释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它们的英文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 elninophenomenon )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LaNina)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於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厄尔尼诺英语怎么说

问题一:厄尔尼诺用英文怎么说 El Nino 如 在海水水域,气候过程和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会增加C它们中最著名是发生在南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 In marine waters, climate processes and extreme weather events will increase in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C the most well known of these is the El Ni ? o phenomenon in the South Pacific. 问题二:厄尔尼诺的英文 EI Nino 问题三:用英文介绍一下 厄尔尼诺现象 El Niu30fb?o A warming of the ocean surface off the western coast of South America that occurs every 4 to 12 years when upwelling of cold, nutrient-rich water does not occur. It causes die-offs of plankton and fish and affects Pacific jet stream winds, altering storm tracks and creating unusual weather pattern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你要是不烦多就看这个 El Ni?o In general, an invasion of warm water into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off the coast of Peru and Ecuador, with a return period of 4C7 years. El Ni?o events e in various strengths: weak, moderate, strong, very strong, and extraordinary. The size of an El Ni?o event can be determined using various criteria: the amount of warming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 from their average condition; the areal extent of that warm water anomaly; and the length of time that the warm water lingers before being replaced by colder-than-averag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in this tropical Pacific region.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the winds blow up the west coast of South America and then near the Equator turn westward to Asia. The surface water is piled up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the sea level there is several tens of centimeters above average while the sea level in the eastern Pacific is below average. As the water is pushed toward the west, cold water from the deeper part of the ocean along the Peruvian coast wells up to the surface to replace it. This col......>> 问题四:厄尔尼诺现象 英语 El Nino phenomenon 我知道的就是这个~呵呵 问题五:厄尔尼诺现象的英文(定义)解释。 Elninophenomenon is a abnormal natural phenomena, in the South American West Coast, South Pacific Eastern,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flow a stream of famous Peru cold. 问题六:最简单的英语解释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 El Niu30fb?o A warming of the ocean surface off the western coast of South America that occurs every 4 to 12 years when upwelling of cold, nutrient-rich water does not occur. It causes die-offs of plankton and fish and affects Pacific jet stream winds, altering storm tracks and creating unusual weather pattern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厄尔尼诺持续时间 2015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持续多久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表明,2014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已持续12个月。2015年1月以来,伴随着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即洋面以下)暖水不断加强并东传,近期次表层异常暖水在东传过程中逐渐抬升至表层,使得4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暖水不断增强。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首席专家周兵介绍,监测显示,4月份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5月上旬进一步偏高1.3℃,创下去年5月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以来的新高。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介绍,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已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影响。2014年6月,南美洲多国遭遇洪涝灾害,巴拉圭、阿根廷等国36万多名灾民被迫背井离乡。一直被认为水资源充沛的巴西发生了1930年以来最严重旱灾,936个城市水资源告急,巴西农业区遭受1965年以来最大损失。冬季,美国中东部先后多次遭受大范围暴风雪袭击,部分地区最低气温降至零下45℃,波士顿累计积雪达2.6米,均突破历史纪录;而在南半球,2014年夏季澳大利亚持续高温,突破历史极值。2015年以来,南美洲的巴西南部、智利和阿根廷北部等地区遭受暴雨洪涝袭击。   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气候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前期影响表现为2014年登陆我国的台风只有5个,较常年(7—8个)偏少;2014年夏季,我国东部主要多雨带在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出现“南多北少”特征;2014/2015年出现暖冬,特别是在2015年1月和2月,全国平均气温均创历史新高。近期,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表现为2015年华南前汛期入汛偏晚,广西、广东等地出现较重气象干旱。  周兵表示,预计当前的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到夏秋季,将对我国气候产生影响,可能导致2015年夏季江淮流域到江南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华北降水较常年偏少,干旱较重;登陆或明显影响我国的台风个数较常年偏少,但是平均强度大。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各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什么是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也叫反厄尔尼诺现象. 反厄尔尼诺现象意指全球气候变冷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为“圣婴”,指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的含义,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扩大定义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的异常增温现象,当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的水温比正常水温高出0.5℃以上时,就可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温差越大,则强度越强。 拉尼娜(La Nina)指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通常发生在厄尔尼诺之后,但是不是每次都这样。拉尼娜发生时,由于大气环流以及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明显增强,强劲的夏季风将大量暖湿空气带到内陆,使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增多。 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低于“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 成因 1、东南信风减弱 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2、地球自转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对中国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是某些所谓 科学家说的 就是气温升高 他们叫什么就是什么咯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http://baike.baidu.com/view/1705.html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