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何为范式,有几种,试列举并简要描述

范式是符合某一种级别的关系模式的集合。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满足不同程度要求的为不同范式。【中文名】: 范式【外文名】: Paradigm【性 质】: 数据库术语【种 类】: 六种范式【模 式】: 关系模式【简 介】: 范式(数据库设计范式,数据库的设计范式)是符合某一种级别的关系模式的集合。构造数据库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在关系数据库中,这种规则就是范式。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即满足不同的范式。目前关系数据库有六种范式: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Boyce-Codd范式(BCNF)、第四范式(4NF)和第五范式(5NF)。满足最低要求的范式是第一范式(1NF)。在第一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更多要求的称为第二范式(2NF),其余范式以次类推。一般说来,数据库只需满足第三范式(3NF)就行了。

经典DRM范式(Deese/Roediger-McDermott paradigm)的36个词表具体是哪些?

不是36个词表,是24个吧?我有,需要的话联系我。

全球化与新技术经济范式下区域产业创新路径研究

全球化与新技术经济范式下区域产业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在梳理区域产业创新理论及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全球化与新技术———经济范式下的区域产业创新路径及发展趋势进行剖析,包括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以及创新集群的培育与发展,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三种机制及措施: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机制、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优化升级机制,以及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与生态补偿的长效创新机制。   关键词:全球化;技术经济范式;创新网络;创新集群。   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各国、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正在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产业发展路径也面临着重要抉择,以增强开放性、网络互动性为核心的区域产业创新成为提升区际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强大推动力量。全球化视角以及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衍生发展不断丰富着区域产业创新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在开放型创新机制与区域创新网络的作用下,通过创新集群的培育与发展,推动区域创新不断深入与发展。   1理论研究背景。   1.1区域产业创新的理论溯源。   1912年,熊彼特(Schumpe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区分了“创新”与“发明”,认为“发明”是新知识的产生,“创新”是知识的商业化,并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将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按照熊彼特的观点,不仅生产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是创新,引入新的管理方法、开拓新的市场、改进新的生产工艺流程等都是创新。德鲁克(Drucker)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他将创新定义为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并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种,认为需要从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角度来考虑创新问题。1980年代兴起的探讨科技创新机制的理论,即“技术的社会形成”(social shapingof technology,简称SST)理论,认为科技创新不是一个孤立自发的过程,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历史进程,技术革命、创新或进步与社会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1]。   创新理论最初的发展是嵌入技术发展历程,而随着技术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参与主体的多样性而不断与其他元素融合,从而包含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诸多内容。而创新本身也从技术变化的单元和单个企业的活动,发展为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行为的综合,融入到整个社会体系的发展中,呈现从点到线再到系统的演进趋势。在熊彼特之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关注了创新系统:一些学者重视一定的制度、文化下的创新网络,将地理边界作为创新系统的边界,产生了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另一些学者则将研究的焦点放在因技术转移、供需联系形成的创新协作关系上,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当两类理论发展到对区域产业创新的研究之后,又得到了有效的整合。   1.2技术经济范式的相关研究。   1982年,创新经济学家多西(Dosi)将科学哲学的“范式”(Paradigm)概念引入到技术创新研究中,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将其描述为基于自然科学的高度选择性原理的、解决特定技术经济问题途径的“图景”(或模式),以及那些以获取新的知识为目标、并尽可能地防止这些新知识过快地扩散到竞争者的特定规则[2]。1986年,弗里曼(Free-man)和佩雷斯(Perez)在继承多西“技术范式”   的基础上,使用“技术经济范式”这一术语来描述被广泛传播的`技术通过经济系统影响企业行为和产业的现实。在他们看来,“技术进步是形成经济格局转换的基本动力”[3]。弗里曼和佩雷斯的技术经济范式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方法论。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有赖于科技———产业革命,是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统一[4]。一般而言,技术经济范式包括三方面的内涵:   一是以相互关联的各种技术所组成的一个或几个主导技术群构成了不同时代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二是一定时期内各国经济增长的方式、轨道和规模主要是由这些主导技术群所决定的;三是随着主导技术群的变化,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也因之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轨道和规模也随着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世界技术—经济增长范式的更迭。所谓新技术经济范式,即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而形成的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技术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生产范围、规模以及水平[5]。其中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范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主要是指对整个经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体系变革,其中包括有多组渐进性创新和重大创新,并且最终可能包括若干新技术体系,实际上意味着相互关联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结合。   2全球化与新技术经济范式下的区域产业创新。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区域经济活动越来越深地卷入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重组中,并由此引发社会、文化、制度等更深层次的变动。推动这一结构性重组的主要动力是跨国公司的组织经营活动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经济发展中的全球化趋势与本地化认同之间所展现的现实张力为区域产业发展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6],全球化和地方化的交织与互动也是理解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背景[7],促使各区域在寻找独具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同时充分考虑全球化对这种本地化的产业发展轨迹所产生的影响。   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引发了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衍生和发展。在新技术经济范式下,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大的变革和调整时期,世界科技和产业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加紧筹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图通过新技术革命引领产业革命,抢占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不仅美欧等发达国家,其他各国都在积极制定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并投入巨额战略资源,全球将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进入新一轮的产业调整期。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节能环保、渗透带动效应强的产业将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的目标产业。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和“新能源”战略、欧盟“2020”战略、日本“新经济增长战略”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与此同时,后发国家认识到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缺陷与不足,以及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话语权缺失等不利因素,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实现国家发展模式的新一轮转型将成为后发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核心任务,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摆脱过分的外资和植入性技术依赖,形成内生性的财富增长循环机制,在保证正常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水平基础上侧重强调科技投入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   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与扩散意味着原有技术基础、产业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及相应的经济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与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国家,由于既有的技术体系、产业结构以及制度结构、文化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的差异,会形成以区域为单位的“马赛克”模式。这一方面使得区域产业创新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区域产业创新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即围绕区域产业包括技术体系、制度结构在内的创新与变革。   3区域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3.1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构建。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是各主体通过创新网络内的互动合作实现的,互动是创新的基础,互动即包括学习、结网、集聚和联盟等行为。通过开放的创新网络,将人才、技术、信息、金融等各类要素尤其是知识性要素在产业内聚集和进行高效配置,使内外优势资源间在合作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极和创新场,实现资源的聚合聚变效应。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是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格局形成的介于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系统之间,开放有容的网络体系。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基于产业间经济联系和战略布局,在一个大的经济区域范围内引入新的区域产业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并有效协调、协同、整合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动,从而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区域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创新”是将新的要素或要素的新组合方式引入区域经济系统,使系统具有新的功能,其目的是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实现经济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而“开放”的目的是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创新的高效率,强调的是一种制度设计、创新与制度安排。

什么是范式?

问题一:什么是范式 ?一、 ??托马斯u30fb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的概念。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PARADIGM)。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于古代科学,托勒密天文学之于中世纪科学,伽利略的动力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微粒光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发达时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当代科学。 ??范式具有实用主义的倾向,它保证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某些问题具有特定的解,赋予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研究以崇高的价值。因此,它具有收敛型思维的特点。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范式即共同体,如科学家共同体、文学家共同体、现代网络诗人共同体(呵呵,不过现在网络诗人好象还没形成共同体)。说白了点,范式就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为大部分共同体成员所广泛承认的问题、方向、方法、手段、过程、标准等等。合理性是相对于范式而言的。从范式以外看到的明显谬误在范式中却是合理的。这有点像相对主义,但比相对主义高明。范式虽然是可比的,但是它们之间并无优劣之别。 ??二、 ??反传统、反规则只是在我们的时代才被鼓励,因为它们可能体现出创新。我们正处在由一个范式向另一个范式转变的时期――尤其是在文学方面,而文学里尤推诗歌文本。 ??从历史上来看,一般也是在过渡期创新才被推崇。一旦范式稳固下来,人们往往就趋于保守、不宽容。 ??而且,范式只是一个理论假设,它是根据经验事实提出来的。也许我们将要进入的是无范式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下,各种文明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使人们的多元观念不断加强,能被普遍接受的原则、标准等会不断减少的。 ??现在相对主义比较流行。在我看来,相对主义是范式的简化。也许将要出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范式,范式与范式的区别主要不在时间上,而是在空间地域上。 范式: “范式”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一个词汇,此著一问世,这词汇立刻被学界接受,并且围绕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库恩长期以来研究科学史,他发现一种累积性的科学史观统治着这个领域,但这种认识他认为是不能真正反映科学史本貌的。库恩自述一旦他找到了“范式”这个词汇,一切的困惑当即冰释。不过这个“范式”,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字眼。如果非要简单的概括的话,它的内涵有两层意思:(1)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承诺 *** ;(2)科学共同体共有的范例。再进一步,(1)可以简化为一种约定,(2)就是范例 范式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范式解决的问题必须是有解的,才有效。 问题二:范式是什么意思 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PARADIGM)。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于古代科学,托勒密天文学之于中世纪科学,伽利略的动力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微粒光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发达时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当代科学。 问题三:请问什么是"范式转变",谢谢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u30fb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 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 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u30fb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 (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 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 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 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 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 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虽然范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范式的基本部分, 但是, 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范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 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 因为他认为, 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 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 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范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储“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 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 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通常讨论和运用的是范式的后面两种含义。 问题四:范式是什么意思?能不能说的通俗点! 一,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u30fb库恩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二,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 三,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俯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四,范式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 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 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 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 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仅供参考~ 问题五:什么是数据库三大范式 什么是范式:简言之就是,数据库设计对数据的存储性能,还有开发人员对数据的操作都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建立科学的,规范的的数据库是需要满足一些 规范的来优化数据数据存储方式。在关系型数据库中这些规范就可以称为范式。 什么是三大范式: 第一范式:当关系模式R的所有属性都不能在分解为更基本的数据单位时,称R是满足第一范式的,简记为1NF。满足第一范式是关系模式规范化的最低要 求,否则,将有很多基本操作在这样的关系模式中实现不了。 第二范式:如果关系模式R满足第一范式,并且R得所有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R的每一个候选关键属性,称R满足第二范式,简记为2NF。 第三范式:设R是一个满足第一范式条件的关系模式,X是R的任意属性集,如果X非传递依赖于R的任意一个候选关键字,称R满足第三范式,简记为3NF。 问题六:范式指的是什么 范式,就是数据库设计的规范模式,一般分为1、2、3和BNC范式,4、5、6几乎不用,主要用于理论研究。模式定义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数据库设计中的插入、修改、删除异常。一般使用第三范式或BNC范式。数据库仓库中为了提高效率,有时还需要降范式。 问题七:什么是L1范式 5分 L2可以体验

谁能够帮我解释一下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 的 范式法则(Paradigm)

刚好我对此略有研究!“范式”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方面,它是指一个特定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是指这个整体中的元素,即具体的题目及其解。这些具体的题目及其解就是“范例”(exemplar)范式是理论化了的坐标或罗盘。它决定了我们的着眼点,决定着哪些问题是允许提出的,同时决定着如何回答提出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变化盲视的研究范式

变化盲视现象的研究范式的基本思想简单的来说就是给被试呈现A和A",让被试找出变化之处。根据实验任务的不同,变化盲视的实验范式分为有意的变化探测任务(intentional change detection tasks)、分配注意条件下的变化探测任务(divided attention change detection tasks)和偶然编码的变化探测任务(incidental encoding change detection tasks)。有意的探测变化任务是指告诉被试需要找出不同。比如Diane[4]在实验前告诉被试找出不同。然而尽管两个图片非常不同,比如一个建筑物在不同的位置,被试对变化的识别也是非常困难,经常需要花费三十秒以上来确认变化。分配注意条件下的变化探测任务是指给被试一个不相关的实验任务,来观察被试是否发现某一目标刺激的改变。比如Barbara[5]在实验中用一个识别字母任务和两个中性表情结合。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间隔之后,另一个字母任务出现,两侧的面部表情保留不变或者是随机的改为快乐、生气、厌恶。被试回答他们是否感觉到情绪的变化。正确的变化探视比变化盲视引出更多的正性EEG振幅。面部表情更改为厌恶时引起更大的效应。偶然编码的变化探测任务使用的是闪烁范式(flicker paradigm)和迫选探测范式(forced choice detection paradigm)。在闪烁范式中,原刺激和变化后刺激迅速交替,二者之间是空屏,要求观察者探测到变化后尽快做出反应。在迫选探测实验范式中,观察者在反应之前只能看图片一次,观察者观察的时间得到控制。

科学第四范式是什么

第四范式是在关系数据库中,对关系的最基本要求的满足第一范式。这样的关系模式是合法的,允许的。但人们发现有些关系模式存在插入、删除、修改异常、数据冗余等弊病,人们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规范化的目的。规范化的基本思想是逐步消除数据依赖中不合适的部分,使关系数据库模式的各关系模式达到某种程度的“分离”,即“一事一地”的模式设计原则。

什么是编程范式?

多范式,就是多种编程方法的意思。有哪些编程方法呢?目前说来,有面向过程,面向对象,泛型,函数式四种程序设计方法。

哲学范式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范式是什么意思 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PARADIGM)。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于古代科学,托勒密天文学之于中世纪科学,伽利略的动力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微粒光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发达时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当代科学。 问题二:范式是什么意思?能不能说的通俗点! 一,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u30fb库恩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二,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 三,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俯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四,范式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 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 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 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 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仅供参考~ 问题三:维特根斯坦不及马克思 范式就是指自己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和理论体系。 维根特斯坦的逻辑分析哲学依然属于解释世界的看法和态度,而马克思的哲学则致力于改造世界,这就冲破了传础哲学的范式。 马克思是哲学家也是思想家。 论影响力,维根特斯坦的确不如马克思,但在传统哲学中,他还是比马克思厉害的。 问题四:哲学家什么意思 简而言之,哲学家是思考人生真理、世界真理、专注研究哲学理论和学问的人。 从科学学与科学史的意义上来说,哲学家是指拥有自己的哲学范式、有原创的哲学基础理论与哲学体系的哲学学人。 哲学学者是以哲学为研究对象、对哲学有很高造诣的哲学学人。 有没有自己的哲学范式和原创的哲学基础理论,是哲学家与一般的哲学学者的根本区别。 问题五:请问什么是"范式转变",谢谢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u30fb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 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 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u30fb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 (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 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 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 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 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 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虽然范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范式的基本部分, 但是, 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范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 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 因为他认为, 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 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 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范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储“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 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 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通常讨论和运用的是范式的后面两种含义。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概念

在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中,“范式”(paradigm)是一个核心概念。他在《必要的张力:科学研究的传统和变革》(1959)一文中首次引进这个概念,后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中对它作了许多发挥,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对这个概念没有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作出前后一贯的解释,以致引起人们的争议和批评。1974年,他为此特意写了《再论范式》一文,进一步补充和澄清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后,他很少使用“范式”这个概念,而用“词典”(lexicon)一词取而代之。“paradigms”一词来自希腊文,原意是指语言学的词源,词根,后来引伸为范式、规范、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库恩在谈到这个词的用法时说:“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这一方面的意义我找不到更合适的用语,只能借用‘范式"这个词。但是立刻可以看出,借用这个词所能表示的‘模型"和‘模式"的意义,并不完全是通常用来定义‘范式"的意思。” 从更为现代的意义上来理解,它表示某种派生的思想和概念的发端与基础。库恩借用这个概念的目的,在于用它来表示科学史上某些重大的科学成就所形成的科学内在机制和社会条件,以及由这种机制和条件构成的思想和信念的基本框架,一种先于具体科学研究的思想和组织的背景。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偏重于把“范式”和“常规科学”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察。所谓“常规科学”,他指的是那些坚定地把一种或许多种已获得的科学成就作为基础的科学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一学科提出一整套规定,提出一些典型的问题及其解答,它们在许多科学经典名著中得到明确的表述。库恩认为这类著作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些著作的成就足以把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使他们不再进行科学活动中各种形式的竞争;二是这种成就又足以为一批重新组合的科学工作者留下一大堆有待解决的问题。他说:“凡是具备这两个特点的科学成就,此后我就称之为‘范式"。这是一个同‘常规科学"密切相关的术语。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examples)——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一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库恩在70年代还特别强调“专业母体”(disciplinarymatrix)这个概念,认为用这个概念能更准确地表述范式的含义。“专业”是指一个专门学科的实际工作者共同掌握的那种东西,“母体”由各种各样条理化的因素所组成,而每一个因素又需要加以进一步的说明。专业母体是一定专业的科学工作者共同掌握的一个有待予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种专业母体的组成,包括大部或全部的集团规定,也就是包括《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所说的范式、范式成分或者合乎范式的东西。80年代后期,库恩倾向于用“词典”一词取代“范式”一词,认为科学革命实际上是科学词典结构的改革,也就是用新词典取代旧词典。在他看来,词典是认识世界的方式,世界是通过词典来描述的,词典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的词典。词典由一套具有结构和内容的词汇组成,各种词汇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前后出现的词典之间有部分交叉,即有些词汇是共有的,有些词汇则为某些词典所专有。理论与词典紧密相联,不同的理论需要用不同的词典才能得到理解,理论一旦改变,词典也需要——而且一定要随之改变。因此,通过考察词典的变化就能理解科学发展中理论的变革。随着库恩用“词典”一词取代“范式”一词,他也同时用“言语共同体”一词取代“科学共同体”一词。因为,在他看来,拥有共同的词典是科学共同体的本质特征。这就是说,一个科学家如果接受某个科学共同体的词典,就自然成为这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如果接受另一个科学共同体的词典,就自然成为另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一个科学共同体抛弃原来持有的词典,就意味着这个科学共同体的解体。一群科学家共同接受另一部词典,就意味着一个新的科学共同体业已形成。

范式的概念

范式(paradigm)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 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70)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范式(Paradigm)是什么?

范式(paradigm)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 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在该体系框架之内的该范式的理论、法则、定律都被人们普遍接受。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政治学原理考试,名词解释求帮助:发展型国家,总统制,研究范式,人权,利益集团,全能国家,半总统制,

东亚(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加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别具特色,基本上体现了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是政府干预程度与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上存在的差别。其特点在于这类国家具有持续的发展意愿、凝聚力极强的经济行政机构、良好的政商合作关系、以及有选择性的产业政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没有象东亚一样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国家缺少这些特点。东亚发展型国家或政府(developmental state,不同语境下使用国家或政府)模式成为取代苏联中央计划型经济和美国自由市场模式的第三条道路。这些国家被称为发展型国家。总统制是发源于欧美地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指由选民分别选举总统和国会,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在宪法中都规定了总统的职权。与议会内阁制相比较,总统制的特点是以总统为行政首脑,行政机关从属于总统而非议会。在总统制下,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总统只向人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是指某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它是由其特有的观察角度、基本假设、概念体系和研究方式构成的,它表示科学家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人权(基本人权或自然权利)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它主要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人权的这种普适性和道义性,是它的两种基本特征。在当今的国际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权是一项基本道义原则。利益集团是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 半总统制又名半议会制,又名议会执政府制,是一种具有总统制的实质,但在形式上保留议会制的外衣,而且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又在实际上掌握行政权力的政治体制。半总统制的内阁有相对较稳固的地位,国会(议会)权力相对缩小。

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关于极小函数依赖和第三范式问题

极小函数依赖准则:(1)F中任一函数依赖的右部分仅含有一个属性(单属性);(2)F中不含有这样的函数依赖X-->A,使得F与F-{X-->A}等价;(3)F中不含有这样的函数依赖X-->A,X有真子集Z使得F-{X-->A}U{Z-->A}与F等价。最小依赖集为:F={SNO-->SPEPT,SPEPT-->MNAME,(SNO,CNAME)-->GRADE}关系规范为3NF后:R1(SNO,SPEPT)R2(SPEPT,MNAME)R3(SNO,CNAME,GRADE)应该就是这个样子了,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网友批评指正。

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关于极小函数依赖和第三范式问题

极小函数依赖准则:(1)F中任一函数依赖的右部分仅含有一个属性(单属性);(2)F中不含有这样的函数依赖X-->A,使得F与F-{X-->A}等价;(3)F中不含有这样的函数依赖X-->A,X有真子集Z使得F-{X-->A}U{Z-->A}与F等价。根据上述规则最小依赖集为:F={SNO-->SPEPT,SPEPT-->MNAME,(SNO,CNAME)-->GRADE}关系规范为3NF后:R1(SNO,SPEPT)R2(SPEPT,MNAME)R3(SNO,CNAME,GRADE)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网友批评指正。推荐你一本书《数据库系统全书》,英文叫《Database System: The Complete Book》这本书应该是国际公认的最权威的数据库书了,很深的。我同学刚看完一遍,还说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计算机都用这本书,推荐看英文版的。

数据库系统原理三范式提问

真是太难拉,一点都不懂拉,真是气人啊.我是真的不会拉

数据库的第三范式是什么意思?

范式的讲解

C#中使用存储过程、触发器、范式!

不懂

研究错误记忆的经典范式是

【答案】:D罗迪格和麦克德莫特在迪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错误记忆的经典研究范式-DRM范式。故正确选项为D。GO-NOGO范式是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中采用的经典范式;PDP范式即加工分离程序是研究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IAT范式即内隐联想测验是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

范式【国外社会科学两种研究范式的对峙与融合】

作者:秦金亮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2年04期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02)02-0005-06   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社会科学进 行事实性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科学诸学科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从 方法学的视角对国外社会科学的这两种研究范式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与评析。我们在讨论 二者的关系之前有必要明确各自的基本内涵。量化研究就是采用实验、调查、测验、结 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研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 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质化研究就是在自然的情境下采用无结构访谈、 焦点访谈、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文献档案等,对社会现象进行详细的描述,并从当 事人的视角理解其对现象的意义或对事物的看法,不对研究结果作普遍的推演。可以看 出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都指的是相关的一类研究方法(或称一类研究范式),而不是指称 某一具体的研究方法。   一、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兴起   方法学家布瑞曼说:“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有一个长期孕育的过去,但其形成系统的 方法体系却是近几年的事”[1](P28)。事实上量化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奥古斯特·孔德 (Auguste·Comte)、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的实证主义时期,而真正从技 术层面推动量化研究进程的是统计学家威廉·配弟(William·Petty),配弟在《政治算 术》中明确提出将数理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开数量化运动之先河。20世纪初世界 科学中心由欧洲移向美国,社会科学数量化运动才成为一种潮流。社会学家斯托哥(S.S tauger)在问卷设计、抽样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问卷和抽样的数量分析方法,社会学家 拉扎尔斯费尔德(P.Lazarsfeld)一生致力于建立社会统计分析的数学模型,在社会学中 形成了同芝加哥学派相抗衡的哥伦比亚数量学派。在政治学中普遍使用概率论、游戏论 等数量方法进行竞选分析,在教育学中运用实验方法推动了实验教育学的发展,在心理 学中行为主义所推行的严密实验方法,力图使心理学成为像物理学一样的实验行为学科 。上述学科的量化研究运动发展了实验法、测量法、问卷法、数学模型法等量化研究方 法。   质化研究的兴起也是多学科发展的产物,质化研究的概念有不同的称谓,在中国大陆 人们惯称为定性研究(陈向明,1996),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将它译为“质的研究” 、“质化研究”、“质性研究”(陈珀璋,1989;胡幼慧,1996;高敬文,1996)。质化 研究源于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y),ethno意指一个文化群体、一个民族,gr aphy意为描绘、描述。因而民族志就是对特定文化的人群进行详细的、生动的、情境化 的描述,以探究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样式、价值观念等。民族志的兴起在 于西方殖民地对异文化原始部落的极大兴趣,早期人类学家主要使用探险家、航海家、 贸易商、传教士、殖民官员所记录的文字资料作为研究异文化的素材,而很少自己亲自 搜集第一手资料,他们认为整理分析资料更重要[1]。最早倡导实地调查研究的是美国 人类学家博厄士(F.Boas),他带领学生经常到美国西北海岸的印第安部落进行实地调查 ,人类学称其为田野工作(fieldwork)。真正开创长期田野工作的是英国人类学家马林 诺夫斯基(B.Malinowski),其内容主要包括以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的方式对调查对象的 所言、所行、所思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辨析,他并于1922年写就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和《安达曼岛民》两部经典性的民族志专著。在社会学领域,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乔治·米德(George.Mead)创立了以符号互动论为指导的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在上 世纪二三十年代深入到城市、农村、社区、组织,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这些 研究不仅成为之后社会学的精典之作,而且为质化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技术方法。在社会学中推动质化研究兴起的另一场革命性的运动是H·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领导 的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运动。在心理学中直接推动质化研究发展的是布伦塔 诺(F.Brentano)开创的现象学心理学研究。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不应研究意识的内容, 而应是“意动”,实验的内省法只适合于心理内容的研究,对“意动”的研究应是一种 反省性的内部知觉,这种反省性内部知觉的方法就是后来现象学方法的雏形。   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对峙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从其形成之日起,就存在着各自鲜明的风格,这是科学精神与人 文精神在研究方法上的具体表现。方法学者库亨(Cohen)在《实证主义终结了吗?》一文 中认为:“任何研究不管研究者是否自觉意识到与否,必然有研究的方法学前提,实证 主义哲学虽已经消亡,但它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影响却是持续的。”[2](P149)克瑞斯威 尔(Creswell)则详细分析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选择研究问题、研究中的方法学前提 的对立。[3]下面我们结合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对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方法学前提 对立作一分析。   量化研究的本体论假定是,社会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存在,因此,对社会 现象的研究必须采用客观的观察、测量,目的是实现研究的客观化。质化研究的本体论 设定则是将社会现象看作是主体涉入的生活世界,它绝对不同于客观的物理主义世界, 客观化必然使生活世界退化为物理主义世界,生活世界的鲜活性将不复存在,人文世界 就变成了原子式的“砖瓦泥”实体世界。   量化研究的认识论假定是研究者独立于被研究者之外,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种 主客关系,研究者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局外人,远离被研究者,同被研究者保持距离,避 免主观价值的涉入。质化研究的认识论假定则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是双主体的互动过 程,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及其关系,它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而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不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是最大限度地缩小 “我—他”人际距离,深入到被研究者的内心世界,获得真切的体验和认同。   量化研究的价值论假定是,在量化研究中保持价值中立,研究者在研究设计、选择被试、研究控制、操作化过程、结果形式化表达等方面都力图以局外人的方式保持价值无 涉。质化研究则认为涉及人的双主体研究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因而量化研究标榜 的价值无涉犹如掩耳盗铃一般,是方法论的幼稚表现。且不说对人的研究,行为主义者 对动物的研究还犯有拟人论的错误,因此质化研究认为,与其价值涉入难以避免,还不 如老老实实地承认价值涉入的存在。在表达方面,量化研究讲求精确、形式化、可操作 化、数量化,质化研究则强调研究者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意义的发现。从研究方式来看 ,量化研究一般是从已有(或前人)的假设出发,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来验证(或证伪) 已有的假设,因而是一种演绎性的验证。量化研究要对变量操作化定义,通过测量以发 现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在选择被试方面,要求按随机化原则来抽样,目的是要得出可概 括的、可推广的结论。质化研究则是从当下发生的事实出发,直接面对事实,以归纳的 方式获得本质属性,尽力避免受已有理论或假设的干扰或污染,直接面对事实本身;质 化研究不重视概括,并认为越是概括的东西,对具体现象越缺乏解释力,因而重视研究 的个别化。   三、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融合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上述方法学前提的对立,并不是不可以弥合的。社会科学研究 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样的。国外学者近年来在诸多 学科讨论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融合[4][5][6],其中“多情境一多方法”、“多特征 —多方法”是讨论的热门主题。这种方法学理论认为,从社会科学某一学科的整体来 说需要多样化的方法,因为研究问题的情境不同、特征不同,方法也就不应相同。[7] 当代美国著名方法学者克莱斯万(D.Krathwohl)认为,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两极对立 ,仅是方法学表达的需要和实践中人们的极端所为,事实上,从质化到量化是一个连续 的过程,纯描述的归纳与纯数量的演绎仅是连续中的两个极点,大多数的研究方法如调 查、评估研究、纵向研究、行动研究等则是两极之外的中间。创造性地吸收各自的优点 ,是每位研究者须予考察的问题。这些方法中依据研究问题的不同,可能某一问题采用 此极(指质化)的多些,另一问题采用彼极(指量化)的多些,重要的是研究问题决定最适 宜的方法取向。[8]   另一些方法学者如迈克思威尔和克瑞斯威尔,则从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优势与缺陷 方面探讨两类研究范式融合的可能性,在此我们作一总括。质化研究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质化研究能对微观的、深层的、特殊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与分析,能 了解被试复杂的、深层的心理生活经验。(2)质化研究适合于对陌生的、异文化的、不 熟悉的社会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为以后建立明确的理论假设奠定基础。(3)质化研究 更适合于动态性研究,对社会现象的整个脉络进行详细的动态描述。(4)质化研究采取 自然主义的研究范式,重视在自然情境下研究人的经验世界,因而研究的结果更切合人 们的生活实际,研究结果的运用更具有针对性。(5)质化研究采用归纳的方式建立自下 而上的理论,适合于扎根理论或小型理论的建立。(6)质化研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 之间的互动过程,重视在互动中建构理论和知识体系,可避免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质 化研究的缺点主要表现在:(1)质化研究不适合于宏观研究,质化研究通常采用个案、 深度访谈、参与性观察收集资料,因而不适合对大量被试进行大样本的宏观研究,也不 宜发现某一社会现象趋势性的特点。(2)质化研究不适合对社会现象进行数量的因果分 析和相关分析,不利于发现社会现象间的因果规律。(3)质化研究结果不能作概率上的 推断演绎,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4)质化研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人为性、经验性、情境性。(5)质化研究过程缺乏具体的操作化程序和技巧,在实施 过程中更多的是靠研究者的知识经验、文化背景、个人悟性等主观因素,同量化研究相 比其知识体系不利于学习、传播和推广,对于初学者和天赋不高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6)质化研究的结果和评估标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由于质化研究重视的是研究过程 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知识建构,质化研究一般没有明确的结论,更不能盖棺定论;同 时质化研究的评估标准不像量化研究有客观、明确的标准,质化研究的质量主要通过“ 读者”的主观认可。   量化研究具有以下优点:(1)适合于宏观研究,发现趋势性的特征,如一般人群的智力 呈正态分布,反应时呈正偏态分布等。(2)适合于对社会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 相关分析,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与相关规律。(3)研究结果可作概念上的推断演绎, 只要测量尺度、数据类型符合数学模型的要求,推断就是正确的、有代表性的、可推广 的。(4)量化研究可证实或证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并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已有的理论假 设。(5)量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量化研究方法有具体、明确的操作程序,结果的 检验有具体的检测手段和系统的评估标准,上述特点基本能保证研究操作和结果的可 重复性。量化研究的缺点表现在:(1)量化研究主要是对社会现象的表层进行量化测量 ,然后以“黑箱”的方式推知其内在过程,不能揭示深层的内在的结构。(2)量化研究 测量的是行为事实,不能测得行为的意义,行为的意义需要质化研究的体验和理解。(3 )量化研究重视的是对社会现象进行静态的横向研究,虽然也有纵向的时间系列设计, 但依然难以描述社会现象的动态过程及其作用机制。(4)量化研究习惯以资料趋中的平 均水平,反映某一行为事实,因而它代表的是总体的平均状况,而对总体的特殊个体不 仅不具有代表意义,而且会扭曲特殊个体的实际状况。(5)有相当量化研究很难达到理 想数学模型的约束条件,但仍用该数学模型,结果得出不真实或错误的结论。   从上面我们对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优缺点的讨论可以发现,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可以 优势互补。在相当的情况下,量化研究的优势却是质化研究的不足,而质化研究的长处 却是量化研究的短处。因而将这两类方法加以融通可以实现宏观与微观结合,静态与动 态结合,控制情境与自然情境结合,事实与意义相统一,建构假设与验证假设相统一, 客观度量与主观体验相统一,实现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研究某一主题。   近年来社会科学界的方法学者力图超越两种研究范式的方法学前提设定和研究风格的 差异,进一步探讨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具体融合的途径,形成了Maxwell、Ragin、Si eber、Trend、Vidich、Fine等不同的具体融合模式。在此我们总结如下:   1.次序式融合。次序式融合就是指在一项研究中,首先使用一种方法,以后再使用另 一种方法,两种方法的使用存在前后次序。在研究的探索时期,适宜用质化研究;在研 究形成理论框架和理论假设后,可采用量化研究来验证理论。[9]对此费纳等(Fine)提 出三种次序式融合方式:(1)通过参与观察发现理论,然后以实验检验理论;(2)通过访 谈建立理论,再以实验检验理论;(3)通过隐蔽式非参与观察构建理论,后以实验法来 验证理论。[10]   2.平行式融合。平行式融合是指一项研究中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同时使用,而不 是根据不同的研究阶段,分先后次序使用。对于大型的研究课题可采用平行式融合,即 同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方法,这样的研究一般有血有肉,点面融合,研究结果能 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但这样的研究方式也可能会出现结论的不一致,在这样的情况 下要容忍研究结果分歧,因为在有的情况下结果没有对错之分,我们可以修正整体的理 论框架,使不同的研究结果整合到一个更高的概括水平。[11][12]   3.交叉式融合。交叉式融合是指在一项研究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交替进行,它适合 于对一项课题进行深入的扩展性研究。社会科学有不少课题需要向纵深发展,在研究中 一般先用质化研究建立理论假设,然后再同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进一步扩展理论 ,再形成新的研究假设,再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验证假设和修改假设。通过量化研 究与质化研究的交叉进行,可使一项研究逐步深入并逐步扩大。交叉式融合在使用时要 求研究者同时对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有精深的方法学训练。否则在研究设计中使用不当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比使用单一方法效果还差。[13]   4.同步主辅式融合。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确定将一种量化研究或质化研究的方法作为 主导方法,而将其他方法作为辅助方法同步进行。如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起 初以交谈法为主,辅以实验控制研究,后以实验控制为主,辅以交谈观察获得资料。主 辅同步式融合一般在某一主导方法下,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这样不仅可以多方位认 识研究对象,且方法间可以相互补充。[14]   5.主辅嵌入式融合。这种融合方法的特点是确定一种量化或质化研究的方法作为主要 方法,然后将其他方法融入主导方法中去。如在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米尔格拉姆(S.Mil gram)权威服从研究,该研究的主导方法是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情境,进行实验干预 ,获得实验资料,同时该实验也将参与观察、访谈嵌入实验中去,既获得了量化的数据 资料,也获得了质化的描述资料,使该实验研究的资料更加丰富、详实、充分。[10]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融合的方式和途径还会有多种,因为法无定法、法无定则,只要 某种融合方式更加切合研究问题的要求,这种融合就是可行的、成功的。对于社会科学 研究来说,大量的研究属于复杂的社会文化研究,因而采用多方法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 究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不是在对立中相互抑制,而是在融合中发 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勃发融合的整合效应。   收稿日期:2002-01-15 作者介绍:秦金亮(1966-),男,山西原平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院院长,副教授,心 理学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方法学、元科学研究。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数据库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的区别

满足第一范式 就是每个属性都不可在拆分满足第二范式,非属性值要完全依赖主编码 非码属性不相互依赖满足第三范式,不存在传递依赖

数据库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的区别的是什么?

一、含义不同:第二范式(2NF):关系模式R属于第一范式,且每个非主属性都完全函数依赖于键码。第三范式(3NF):关系模式R属于第一范式,且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伟递领带于键码。二、内容不同:第二范式(2NF):首先是 1NF,另外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表必须有一个主键;二是没有包含在主键中的列必须完全依赖于主键,而不能只依赖于主键的一部分。第三范式(3NF):首先是 2NF,另外非主键列必须直接依赖于主键,不能存在传递依赖。即不能存在:非主键列 A 依赖于非主键列 B,非主键列 B 依赖于主键的情况。第二范式通常称这种关系为函数依赖(Functional dependence)关系,即表中其他数据元素都依赖于主关键字,或称该数据元素惟一地被主关键字所标识。第二范式是数据库规范化中所使用的一种正规形式。它的规则是要求数据表里的所有非主属性都要和该数据表的主键有完全依赖关系;如果有哪些非主属性只和主键的一部份有关的话,它就不符合第二范式。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第二范式

数据库,不是第二范式可以是第三范式吗?

第一范式:第一范式要求每列必需是最小的原子单元,即不能再分。第二范式:第二范式要求每列必需和主键相关,不相关的列放入别的表中,即要求一个表只描述一件事情。第三范式:第三范式要求表中各列必需和主键直接相关,不能间接相关,浏览每个表,都满足第三范式要求。

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特色 [摘 要] 西方经济学经历2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三次大的革命,已经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但它始终未能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正是这个缺陷构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兴起的理论条件与逻辑起点。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分析范式等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取得崭新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成因和经济增长长期动态模型等提出新的学说。新兴古典经济学增强了对现实经济事实的解释力,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特色的最新反映。 [关键词] 新兴古典经济学 经济学 理论特色 创新 一部西方经济学说史向我们展示的是,源自古希腊以来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不断涌流与分化,不断否定与前进,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智慧长河与信息洪流,林林总总的流派和交错延绵的学说,彰显着学术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许是西方经济学这条智慧长河中最新的泉流、很有希望的一股信息流。作为前沿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一开始它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产生热烈反响。当然,从学科性质、理论体系与思想渊源上讲,新兴古典经济学仍属西方经济学的范畴,但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加以严肃的研究和积极的宣介。第一,它的首创者之一是以杨小凯(Yang)、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华人或华裔学者,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被认为是一个有中国背景的新兴经济学前沿学科;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对现实经济事实的研究和解释,包括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与发展的研究分析,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有别于某些在抽象和模型化走过了头,一股脑钻进阴冷书斋而远离火热现实的纯理论性或数理化的逻辑推演。也许不用多久,新兴古典经济学就会走进国内大学经济学的讲堂;事实上在1999年,杨小凯就把新兴古典经济学带到了北京大学的讲坛,并正式受邀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直接构成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逻辑起点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 此外,西方主流经济学在20世纪末,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和标志,又开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论创新在于:一是将宏观经济学的表述直接奠定于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超越;二是加强对信息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问题、逆向选择问题等新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新成果和新发展;三是进一步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作用,认为依靠政府的依法调控,就能实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上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或“整合”的实质,是后者对前者的批判、修正、补充和发展。尽管如此,历经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经济学,仍然无法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漠视或做外生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只是假定分工与专业化的问题已经解决,并把给定的消费者与厂商作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对立交换关系作为最基础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仅作产品之间的边际选择分析。 (二)经济增长模型存在严重缺陷。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模型,始终不能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发展,不能从理论上阐明穷国越穷、富国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从而无法建立起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 (三)对经济规模的错误定义。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规模无止境的定义,无法解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厂商平均规模并不存在越来越大的趋势。经验数据表明,有的越来越大而有的越来越小,总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 (四)对企业成因的回避。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企业和企业制度都被预先假定为外生给定,他们不能解释或回避了对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解释,更无法解释诸如生产外包、特许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社会中种种新现象。 总之,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框架、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既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同时又成为催生新的理论的恰当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前提和思想渊源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彩经济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比如,他们以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决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基础,重新阐述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国际贸易原因的论述。他们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学的寻找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建立起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他们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的定义,改变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其主要任务是对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杨小凯等人提出的新学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这个流派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实现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超越 (一)纠正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上偏离,重新定义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建立起“消费—生产者”的基本概念,奠定分析框架的新基础。 他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上偏离了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从专业化和分工问题转向了给定组织下的资源分配问题,使专业化经济被规模经济所取代,使资源配置的Pareto最优总是与外生给定的最高总产量可能性边界相联系。他们认为,这种偏离是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致命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须纠正这种偏离,把经济学的研究重新拉回到正轨上来。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重新定义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重新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的概念,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消费者与生产者对立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消费-生产者”的概念,将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个人自利决策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同时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费用,又内生出企业制度、经济增长、递增报酬、厂商规模等现象。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增长模型将企业制度在分工中内生,在企业理论中直接注入了经济增长的含义,从而克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缺陷。 (二)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扬弃和超越。新古典经济学惯用的分析方法是边际分析方法,而新兴古典经济学不仅运用边际分析方法,而且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模型中,通常假定社会由2个人组成,每个人必需消费食物和衣服2种产品,同时每个人在每种产品上有3个变量可选择:一是自给自足量,二是购买量,三是销售量。这样,2种产品就有6个变量。每个变量的取值既可为正也可为零,由此,全社会成员(2个人)对所有产品(2种产品)的最优决策,共计有23*2=64个可能的角点解和内点解。所谓角点解是指当一个决策变量的最优值取其最大值或最小值(为0)时的点解,而内点解则是指当决策变量最优值的取值均在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为0)之间时的点解。在上例64个解中,有1个内点解和63个角点解。如果产品数量增加,其可能的角点解将变成一个天文数字。然而,杨小凯运用库恩—塔克定理排除了一些非优化的角点解和内点解,使可能的最优解范围大大缩小,而后文玫(Wen,1996)将这一方法推广到一般准凹效用函数和非常一般的生产条件,形成的方法被称为“文氏定理”(Wen Theory)。根据文氏定理,可能成为最优决策解的数目要比所有可能的角点解和内点解之和少得多。在上例中,实际上只有基于3种选择组合的3个角点解为最优解:第一种组合是食物和衣物都自给自足,没有专业分工,也没有交易和交易成本;第二种组合是专业生产食物,用出卖食物的钱购买衣物;第三种组合是专业生产衣物,用出卖衣物的钱购买食物。除此以外,其他的组合都不是最优解。 以文氏定理为基础,超边际分析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利用文氏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成为最优的角点解;第二步,对剩下的每一个组合(角点解)用“边际分析”方法求解,求出每一个局部最优值;第三步,比较各组合之间的局部最大目标函数值,整体最优解就是一般均衡最优解。由此可见,超边际分析方法既脱胎于边际分析,包含了边际分析,更超越于它。由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假定人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所以根据超边际分析,他们不但在消费各种产品之间作边际选择,更要在专业生产何种产品上作超边际选择。实际上,他们的选择还要涉及出售多少产品、是否雇佣工人等等,这些就是多项超边际选择了。 (三)重新定义重要基本范畴,为建立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铸成了所必需的理论基石。这些基本范畴包括:分工,专业化,两难冲突,交易费用,交易效率(与交易费用成反比),内生和外生等。新兴古典经济学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提出新的解释,并由此发展出新的理论学派。 例如关于交易费用的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应将交易费用区分为外生的交易费用和内生的交易费用,并由此建立其新的产权理论。他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只是研究了外生的交易费用,而未涉及内生的交易费用。外生交易费用是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非由于决策者利益冲突导致的交易费用,包括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用于生产、通讯、运输及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设施等。新兴古典经济学着重研究和定义了内生交易费用的新概念,提出内生交易费用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内生交易费用是指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已做出决策之后才能确定的交易费用;狭义内生交易费用则是指市场均衡与Pareto最优之间的差别,即人们在交易中争夺分工好处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交易费用,包括外部性、垄断权以及扭曲等,它与个体的决策、制度及合约的安排有关。他们认为,研究内生交易费用的意义在于:可根据两难冲突将垄断和外部性程度内生化,有助于研究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交易费用,可用博弈模型直接研究策略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等。 再例如关于贸易(包括国际贸易)的解释。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专业化生产与多样化消费造成贸易的两难冲突。因为,专业化生产意味着高效率,多样化消费则意味着高效用,而消费的效用越高实现消费的交易费用也越高。因此,由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比较优势效益就与交易费用形成了冲突。如果交易费用很大,超过了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益,则均衡结果就只能取消分工,选择自给自足方式;这时效用最大,生产水平处于可能性边界之内,水平较低。反之,如果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益超过了交易费用,则必然出现分工,而且随着交易费用的逐渐降低,分工呈现跳跃式发展趋势,从局部的分工到全面的分工;这时生产水平得以提高,处于可能性边界上。这一均衡结构是由交易双方的相对人数、相对偏好和相对生产率所决定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劳动分工的演进,进而伴随着诸如经济发展、贸易增长、市场结构变化等拓扑性质的变化。 (四)构建起新的理论体系。 新兴古典经济学沿着如下主线实现理论创新,发展并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体系:产权界定、合约执行——(内生、外生)交易费用——专业化和分工——市场化、竞争程度与协调失灵的风险。他们认为,为了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避免高分工的协调失灵风险,可以采用三种办法:一是构筑保险市场;二是明确界定产权。他们认为,合理的产权制度选择,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自发的内生过程,国家政府对于公共资产的产权设置,基本上决定于最终的内生和外生交易效率的替代选择。当然,明确产权可能产生较高的外生交易费用,同时还带来竞争程度与分工水平及协调可靠性之间难以兼顾的两难冲突;三是加强同行竞争,包括纵向和横向的竞争。他们认为,竞争会大大推动分工和市场的发育,增强消费者对生产者的控制能力,催生和促进私有产权制度。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构架和分析范式,可以将很多经济发展和贸易现象解释为分工演进的不同侧面,可以解释企业的出现和企业内部组织的均衡意义,可以解释交易费用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可以解释货币出现、景气循环等宏观现象,因此,它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和缺陷。 (五)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新的基础上探索出“宏”、“微”有机联系的全面均衡分析框架。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外乎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们做决策前的经济环境。经济学家通常用一些数学函数来描述这一基础层次,比如,用效用函数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求,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条件,用预算约束描述制度环境,用博奕论中的游戏规则描述经济制度等。第二层次是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理论分析个体的自利行为,用自然及制度环境来解释人的自利行为。这一层次的分析一般被称为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即环境变化时最优决策会如何作出反应。第三个层次是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个体的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局,用自然及制度环境解释不同人自利行为交互作用的后果。这一层次的分析一般被称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即当环境变化时,对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局会如何变化的分析。如果在第二、三层次的分析中,加入时间因素,就可实现对动态决策和动态均衡的比较动态分析。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第一、二、三层次的分析都是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经济学家一般运用思想实验的方法,探究在什么条件下什么事会发生这类实证性问题。第四个层次则是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所谓福利分析或规范分析。在这个层次上,经济学家会提出什么是对全社会最好的经济状况这类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通过对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福利分析,他们会得出这种后果对全社会是否有利的价值判断。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主要是在第一、二、三层面上进行分析,局限在全面均衡框架内的静态或动态竞争均衡,并且由于存在规模收益递减,难以达到Pareto最优,因此其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被大大削弱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多个两难冲突的均衡分析,突破了原有框架,使全面均衡得以建立;并且,这种全面均衡是建立在微观的角点均衡和资源的Pareto最优配置的基础上的,这种整体Pareto最优既涵盖了最优资源配置又涵盖了最优分工结构,所以它可以更好地解释宏观经济增长。这样,新兴古典经济学就将微观基础与宏观增长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回归经济学“大一统”的框架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 (六)找到了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依据,对企业成因做出了全新的解释。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只好把它作为建立基本经济模型的既定前提,由此分析推演出的理论学说,对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解释力遭到很大削弱。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创新在于,用劳动的交易效率来解释企业的产生。他们认为,劳动的交易效率与中间产品交易效率的比较是关键。若劳动的交易效率大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则分工会通过劳动市场和厂商来组织,从而促使企业产生,以体现分工的要求和效率。若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小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则中间产品专家会成为企业的老板;反之则由最终产品专家充当企业老板。他们认为,作为一种巧妙的间接定价方式,企业家享有的剩余权促进了分工,催生了企业,因而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此外,新兴古典经济学还提出了对城市化、工业化和层级结构等现象进行解释的思路。 (七)建立起新的经济增长动态模型。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对专业化和分工的忽视回避,是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增长模型缺乏微观基础、缺乏解释力的根源;又由于其经济增长模型是在全面均衡分析的框架内发展的,模型中只有动态竞争均衡而不存在Pareto最优,是新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的重大缺陷。正是这种理论缺憾,促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构建新增长模型的创新空间。新兴古典经济学重点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微观动态模型,并取得了理论创新的突破。他们认为,作为经济增长内在原动力的专业化和分工水平,应当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也就是说,即使外界技术、环境、制度等因素均保持恒定,在社会生产的条件下,分工水平也会自发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由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构建起分工的内生演进模型,其内生增长理论研究的动态决策包括两个冲突:一是专业化生产加速学习过程的动态效果与交易费用的冲突,二是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难以兼顾的冲突。但他们强调,演进的过程是一个良性循环: ——起点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由于很低的生产率,负担不起交易费用; ——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生产率的稍微提高,能够负担起一定的交易费用,这时可以选择稍高的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地通过市场的自由择业和自由价格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得以提高; ——随着生产经验积累和生产技术改进的进一步加速,生产率也加速提高,使得承担交易费用的能力增强,从而推动更高水平专业化的实现。这个循环累进过程的持续,最终必然会导致一国经济的起飞。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这一增长模型有两个重要突破:一是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摒弃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生产与消费绝对分开的做法;二是体现了竞争均衡和Pareto最优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新兴古典经济学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与困境,运用现代分析工具,对经济学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古典回归,建立起新的学派,创制出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提出新的解释。这个学派正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越来越多的认可。当然,作为一个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尚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尚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一些有待商榷的偏颇和失当。比如,他们忽视预测、计划、制度和政府的作用,否认规模经济的存在,热衷于运用学说作广泛的解释,力图创制出一种可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的全能学说。对这些缺陷或不足,与其看成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不如看成是这个新兴学派的发展空间。无论如何,在研究起点、研究方法、分析范式、分析工具、理论创新、经济解释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与跨越,对新兴古典经济学来说,是尤为重要和关键的。 三、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时代特征与创新机制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加速,信息及网络技术冲击原有的经济格局和发展路径,经济结构不断更新,经济制度创新活跃,新经济成分和因素不断涌现。而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古典经济学却日渐失去其鼎盛光芒,对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过程不断涌现的新情况、不断呈现出的新特征日渐解释乏力,甚至不知所措。这是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年延续、分化和发展,成长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门类,在它的庞大体系中,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得益彰,思辩推演与案例解说交相辉映,逻辑的演绎和历史的归纳相行不悖,正是自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源源流长的思想源泉、丰厚肥沃的理论土壤和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勤奋探索取得的辉煌研究成果,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个新学派产生的时间不长,人们对它的理论框架、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以及它呈现出的理论特色,它对经济学发展的贡献等,也还有个认识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特别是它所反映出的对现实经济现象及其特征的不凡解释力,对于经济学的发展是一大幸事,对经济学研究者是一大鞭策和鼓舞。我们有必要关注这一新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研究时代提出的现实和理论问题,经由各种学说充分而自由的争辩交锋,是西方经济学200多年来保持活力与生机,不断取得进步发展的动力和特色。在学术研究上,成长起来的是“大家”而不是权威,更少有迷信和盲崇。在理论发展上,后者对先人既有继承和发展,更有修正和批判,从而营造出经济学发展的勃勃生机,开创出突破性发展的崭新空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兴起,是西方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新进展,是上述理论创新机制的新体现,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对古典经济学的传承。从这批判与传承中,我们看到了新兴古典经济学闪烁着创新的智慧之光。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是研究财富增长的学说,他在《国富论》中强调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与途径,而分工和专业化则是一个经济组织问题。因此,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任何改变经济组织,使分工得以扩大,专业化得以加深,从而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或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以对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刻研究为基点,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斯密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学说:分工效率与交易费用的比较差别,决定了工农业生产率的差别;分工水平由市场大小决定;市场可以自发协调分工,因而不需要政府干预;分工使产量大增,从而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大量的产品可以充分地出售,而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其他人也可以充分地供给,这种由分工导致的产品逐渐充裕的过程,也就是整个社会逐步富裕的过程。李嘉图把斯密的分工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下面这几张表的属性,求大神拯救,写出关系模型,也就是符合的范式,可加分

目测这个是银行取款构架,这个可以用宾馆入住程序替代具体可以参考Java 经典案例。

在实验心理学中怎么样用stroop范式来证明无察觉知觉的存在?要设计实验的,怎样设计,主要是了解怎样设计!

无意识知觉研究中的三种范式1.Stroop效应2.错误再认3.EXCLUSION测验1.Stroop效应(1) Stroop效应(2)意识知觉条件下的Stroop效应反转(3)无意识知觉条件下的典型Stroop效应Merikle和Joordensd 研究目的:比较改变刺激特性(呈现时间)和改变注意方向所引起的类似的Stroop启动的质的差异。2.错误再认所谓错误再认是指,在进行再认测验的时候,那些实际没有学过的项目被给出“学过”的反应。方法:通过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和注意的方向,导致错误再认率的变化。研究实例Jacoby和Whitehouse(1989)的实验(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527页)Merikle(1997)的实验(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和注意的方向) (527页)3.EXCLUSION测验Exclusion测验的方法最早是由Jacoby(1991)提出的,他在其过程分离程序中,将Exclusion测验和Inclusion测验相结合,对意识影响和无意识影响的绝对量加以分离和计算。EXCLUSION测验基本实验模式每轮实验首先呈现一个5个字母的单词(如,spice),然后加以掩蔽,紧接着呈现这个单词的头3个字母的词干(如,spi__),让被试用除了刚才呈现过的单词(又称“靶词”)之外的任意词进行补笔。Debner和Jacoby(1994)的实验结果当靶词呈现500ms(实验一)的时候,被试能够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在补笔中将靶词排除掉,表现为用靶字补笔的比率低于基线值;而当靶词呈现50ms时,被试较难遵从指导语的要求,他们在补笔中用了很多靶词、尽管指导语强调不要用靶词。实验结果表现为用靶字补笔的比率高于基线值。Merikle(1995)的研究方法:操纵刺激特性(时间)和注意方向三种实验范式的讨论通过St roop效应、错误再认和排除测验3种实验范式得到的实验结果非常一致,Merikle和Joordens得出结论:刺激特性的改变和注意水平的改变影响的是同样的内部过程,即激活(activation)和知觉。意识知觉vs无意识知觉和注意知觉vs无注意知觉其实是描述了同一个内部过程的分离。几个重要观点注意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连续变化的;知觉是一个多水平、连续的过程;意识也可能是一个多水平的连续变化体;刺激特性(知觉特性)、注意、意识这3个概念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电吉他范式风格是什么

电吉他演奏风格:1.电吉他的演奏主要用于摇滚乐.其演奏风格更为多样化,主要包括金属摇滚,朋克摇滚,哥特摇滚 垃圾摇滚,车库摇滚,另类摇滚,艺术摇滚迷幻摇滚,冲浪摇滚,乡村摇滚,布鲁斯摇滚,爵士摇滚,后摇滚,民谣摇滚,硬摇滚,温和摇滚,情绪摇滚,视觉摇滚,华丽摇滚,硬核摇滚,等等.2.现代音乐种类的不断增多也导致电吉他演奏风格的复杂化和细化,一个金属摇滚里边就包括力量金属(Power Metal),黑金属(Black metal),前卫金属(Progressive Metal),厄运金属(Doom Metal),交响金属(Symphonic Metal),死亡金属(Death Metal),歌剧金属(Opera Metal),金属核(Metalcore),传统重金属(Heavy Metal),激流金属(Thrash Metal)①,流行金属(Pop-Metal),碾核(Grindcore)等风格.其中的一个子风格黑金属又包括自杀黑金属,原始黑金属,氛围黑金属等,死亡金属又会包括旋律死,哥特死和残死等.再细分,残死又被分成老派残死和新派残死,而旋律死也会被分为美式旋律死和北欧哥德堡之声等.3.许多风格之间互相交叉融合形成了更多更杂的音乐风格.如:工业摇滚与金属乐融合产生了工业金属(Industrial Metal),哥特摇滚与重金属混合产生了哥特金属(Goth Metal),疯克与金属乐衍生了疯克金属(Funk Metal)),爵士乐在其本身织体上加入各种音乐元素又生成新的音乐风格融合爵士(Fusion Jazz)②,等等,这样的变体演奏风格起码有数以百计之多.此外,流行音乐,雷鬼(Reggae),斯卡(Ska),世界音乐(World music)③,疯克(Funk),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等也同样属于电吉他演奏风格的一部分。随着现代音乐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难以将吉他的各种演奏风格划分得很彻底,很多都融合在了一起,一个乐曲同时囊括了几种风格也很常见.因此,在现代音乐的今天,对于吉他演奏风格而言没有什么是一定要固定的,也不一定要演奏者们墨守成规.吉他演奏风格只是对音乐的一种表现作用,在吉他演奏中,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就像今天很多吉他演奏者互相涉足其他风格领域,如用古典吉他演奏摇滚,用电吉他演奏古典;而乡村,布鲁斯,爵士可以用电吉他演奏,也可以用声学吉他演奏,等等,因为音乐本体才是最关键的.

举例说明一下怎么算是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

<<原创!一个字一 个字打出来的>>其实有五个范式,实际产品数据库到第三就行了,后一范式要在前一范式基础上规范.通俗点解释就是,范式就是数据库设计时对数据库的规范化,减少数据库冗余数据,保持数据库完整性,一致性。第一范式(属性不重复+UID),就是保证一张二维表(我先不说实体的,表比较好理解了吧)里的字段不要重复,或者说一个的属性只由一个字段代表(比如【学生】一张表里你定义了,字段{姓名},就没必要再定义一个{姓名2}字段了吧)。还有如果【学生】有{爱好1}{爱好2},{爱好3},{爱好4} ....,这么多属性,都是同一性质的属性,就要移到到其他表里,用外键(1-n)关联。同时【学生】表里要有个UID,保证唯一标识一条记录第二范式(部分关联的属性要单独一张表,简单讲就是字段都必需能反应这张表的用途,完全跟这张表要反应的数据实体完全没关系的就要移出成单独的表),如果还有一张表叫【学生_选课】主键是{学生ID}+{课程ID}代表学生选课的信息,如果里面有个字段叫 {课程类别}, 课程类别跟选课有关系,跟学生没关系,就叫部分关联,就把{课程类别}移出去,用FK关联,第三范式(不直接关联而是通过另一属性关联的字段也要移出成单独的表) 比如,【学生】有个{体重}字段,如果加个字段{体重_级别} ("胖‘,"中‘,"廋"),{体重}是直接依赖【学生】{体重_级别}是通过{体重}来依赖【学生】,就要把{体重_级别} 移出去.不过还有个范式叫【反范式】就有些情况下不要严格按范式走,(你应该看到范式就是把表拆成很多表),如果数据库一大查询起来很慢,所以大项目的数据会分OLTP, OLAP,DataWareHouse,如果你是小项目没所谓了,做应用软件的好理解,做OLAP的好拉数据,尽量让用户明白数据的结构就ok了. 可能讲的不是完全准确.希望大家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