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形势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国际经济形势分析》课怎么选题写论文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七个特点。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 (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将能源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筹码,公开向美“叫板”。美国目前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方面,俄罗斯影响举足轻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战略影响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稳定传统石油来源,并积极拓展新渠道。欧盟等国积极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并寻求能源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围绕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和市场价格等,美、欧、日等大国还将展开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战。同时,随着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追求,相关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能源产业中的垄断地位

简要分析当前及下半年国际经济形势出现得新变化,新特点与新趋势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 (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将能源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筹码,公开向美“叫板”。美国目前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方面,俄罗斯影响举足轻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战略影响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稳定传统石油来源,并积极拓展新渠道。欧盟等国积极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并寻求能源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围绕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和市场价格等,美、欧、日等大国还将展开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战。同时,随着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追求,相关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能源产业中的垄断地位。

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选择并研究其中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政治或经济方面的案例均可)

可选择的很多。如利比亚局势,后卡扎菲时代的走向;叙利亚局势的可能进展;美国的下一个目标及可能采取的策略;欧债、美债、日债危机后,下一个会是谁;中国的经济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

2017世界国际经济形势论文范文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感染下,经济、社会、科技、信息技术、 文化 各方面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而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式变得相对平缓,发达国际如美国等受债务的累积负债使得财政相对比较紧缩,其失业率也相对高于之前的经济水平状态。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国际经济形势论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经济形势论文 范文 一: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已经挣扎了将近6年。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的压力较大,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转型调整期。这一判断意味着,不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国际经济环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继续呈现“弱增长”格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联合国在2013年的世界经济形式展望 报告 中双双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期,这表明全球经济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仍有待时曰,总体上并没有明显好转,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依然沉重经济增长速度仍将保持低迷的态势。   美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整体来看,美欧日经济中,美国相对来讲还算不错,2012年经济增长率为2.2%,2013年可能是2.0%左右。一个原因是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在不断改善。但目前美国的主要问题是企业投资各种数据显示美国企业现在手里有上万亿美元的钱放着不投资,而且政府投资也开始下降。   欧元区在经济复苏中挣扎。欧洲的情况不那么乐观。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0.6%. 2013年的情况相对好一些,但还是负增长,可能在-0.5%至0之间。这和它的政府支出缩减有很大关系。   日本的情况争议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安倍上台以后推行了所谓“安倍经济学”的政策。2013年年初,安倍政权便迫不及待地推出了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由此拉开了“安倍经济学”的序幕。随后,日元自由落体式的贬值和日本股市火箭式的暴涨,让人们一度相信“安倍经济学”能够成为拯救日本经济的灵丹妙药。但自进入5月以来,日元暴跌和日股疯涨的势头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日本媒体恍然大悟地哀叹,“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很有可能已经沦为海外对冲基金和国际投机资本家手中的“玩物”。不幸的是,被拴在这支箭上的是日本经济的未来和日本国民的福祉。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安倍经济学解决不了日本经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企业竞争力问题、结构改革问题,这些都不是通过注入流动性就能解决的。   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发达国家速度下降,受外需急剧下降以及国内经济调整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放缓了经济增长的步伐。在金砖国家中,印度2013年全年增速应该在6%左右。但印度经济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通货膨胀。巴西、俄罗斯、南非增长率全年大概也就是3%;东盟国家这几年的经济情况都不错,2013年第一季度增速达到5.6%。全年很可能是6%。   总之,当前的经济形势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已由“急症”转为“顽症”,演变成为二战后最为严重、漫长的经济危机。虽然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但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美日欧三大经济体正趋于走上不同的复苏进程,呈现多元化趋势:美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都较为稳健;日本因实施“安倍经济学”,虚拟经济开始回升,但能否拉动实体经济还是未知数;欧元区尚未摆脱主权债务危机,无论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尚未展现复苏迹象。   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不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国际经济环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世界经济格局变迁,有助于提升我国话的语权   国际金融危机作使越来越多的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已经紧密地融入到   全球国际分工链条当中,开始在协调全球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地位、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发言权和影响力已有较大跃迁,基本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外围到核心、从配合讨论到参与决策的角色转变。   2.外需收缩和摩擦增多等因素直接冲击我国出口   世界贸易增长下滑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大幅回落。最关键的是,每当世界经济处于低迷不振的时候主要发达国家就会祭出贸易保护的大旗,各种贸易投资壁垒明显增多。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呈现常态化、复杂化趋势贸易摩擦将贯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全过程,应对贸易摩擦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创新竞争力有被拉大的风险   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 措施 。然而,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差距面临再次被拉大的风险。   三、我国应对 方法   党的提出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国际环境变化倒逼出的新机遇,这些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形势和我国发展环境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历史 经验 证明,干事业、做工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形势不明、逆势而行,则鲜有成就。在世界经济深度转型调整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我国具备较强应对能力和其他国内有利因素,可以抵消或者减弱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外资带来了大量中低端技术,促进了我国技术进步。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关键在于抓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首先,坚持扩大内需,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速度并优化结构,特别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建立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其次,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培育我国商品和服务国际竞争新优势,特别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配套加快形成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国际经济形势论文范文二:国际经济形势   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对外政策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近5%,为近30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奥巴马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受福岛核危机,经济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2.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较高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改善。   2、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3、南南经贸合作明显加强。亚洲与拉美、亚洲与非洲,亚、非、拉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带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泛区域、区域和双边合作蓬勃发展。   4、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起着空前的示范效应和领头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1、世界经济保持增长,我国外贸市场空间仍较大   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加工贸易影响显著,一般贸易保持高速增长。。   3、主要经济体失业率高企加剧了世界经济摩擦的风险,欧美等国对我发起的贸易摩擦多由失业部门发起。   4、油价高企加剧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可能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5、顺应世界FDI大潮,调整引资政策重点。将重点转向有针对性地发展部分服务行业,优先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贸易以及重点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和商业分销服务业等出口导向性服务业。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五个突出问题:   ——粮食进一步增产、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粮食收购价格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化肥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洪涝灾害偏重发生。   ——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投资结构仍不合理。由于产生投资膨胀的体制性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地方投资增长仍然过快。   ——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有所回落。行业效益出现明显分化,煤炭、石油开采、黑色和有色金属等采掘业利润增长较快,建材、石油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纤行业利润下降较多。   ——煤电油运总体形势仍然偏紧。由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仍然突出。   —— 安全生产 形势仍比较严峻。顶风违规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事故多发。   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   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节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我国富煤少油。在替代石油的化石资源中,煤炭在近中期内可以满足与千万吨数量级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即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煤可经直接或间接液化两种方法转化成汽柴油。煤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苛刻,对煤种的依赖性强。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成合成气,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转化成汽柴油。煤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温和,几乎不依赖于煤种。   核裂变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相关技术日臻完善,是未来百年内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可行、且可靠的方案。建设、运行、维护核裂变电站及对核材料的开采和核废料的处理等将在未来百年内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核裂变能源的利用受制于地球上有限的核材料蕴藏量和人类对核废料处理的艰难和危险。利用核聚变能可能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一种最重要途径。太阳光即是太阳中的氢核聚变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聚变的主要原料是浩淼的海水中所蕴藏的用之不竭的氘,其产物是惰性气体氦,因此,核聚变既无原料短缺问题亦无核废料或核泄漏等污染问题。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是影响和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例如: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核武器扩散,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疾病,走私贩毒等。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   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做出判断,应酬好与大国的关系,对我国的外交有重大的意义。当前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呈现出合作与竞争,依赖与牵制等关系。国际局势的总体稳定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要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尤其是与美、俄、欧盟、日的关系。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受挫,正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但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并未改变。我国一方面要扩大合作,增加两国外交中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坚持原则,维护我国利益。   北约不断东扩,严重影响了俄在欧洲的扩展,俄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亚洲。同时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能源供应与边境问题上对我国有重要的意义。   欧盟在积极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中国的对话,在大国问题上谋求与中国的协作,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   由于日本不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同时在积极扩展和建立其大国地位,积极配合美国牵制中国。中日抗衡比较明显,处理好中日关系决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中日关系的长期僵硬将不利于我国的发展。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内容摘要: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格局,预计GDP增长10%左右,CPI上涨6.3%左右。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预计2009年GDP增长9%左右,CPI上涨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贸易顺差2350亿美元,同比减少约9%。建议宏观调控将“保增长、促转型”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2008年中国经济在发展中调整2008年,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超出预期,国内出现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对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了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1.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取得初步成效无论是年初确定的“双防”方针还是年中调整的“一保一控”方针,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强,使夏粮连续第五年增产,秋粮丰收在望,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已经从2月份最高时的23.3%回落到8月份的10.3%,其中猪肉价格从2月份上涨63.4%回落到8月份上涨1.0%。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涨幅比2月份高点8.7%回落了3.8个百分点,年内有望继续小幅走低,预计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6.3%,物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初步得到扭转。2.及时调整调控政策取向促进三大需求积极变化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连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施,促进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更加强劲,1-8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幅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前8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4920亿元,同比增长27.4%,增幅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在出口退税率提高和汇率升值放缓等多项政策利好刺激下,7、8月份当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8%和14.9%。总需求的积极变化有利于稳定经济走势,初步预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10%左右。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力和市场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两高一资”产品和粮食出口受到政策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上升。从工业生产看,高能耗产品产量增速明显放缓,1-8月,生铁、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分别增长6.5%、8.3%、10.1%、13.3%和7.4%,增幅同比下降9.8个、9.4个、10.8个、11个和7.6个百分点。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量同比增幅由去年10.2%提高到今年的31.6%;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同比增幅由去年的5.2%提高到今年的50.3%。工业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预计今年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好于去年。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下图显示,2008年二季度以来,反映经济未来运行趋势的先行指数下降势头明显,表明经济趋势性下滑的风险在增大。对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预测详见附表1。二、充分估计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性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1.次贷危机的恶化使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正在严重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秩序。这场金融危机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什么时候充满不确定性。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扩散,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缩水,商业银行普遍的惜贷行为使工商业实体经济活动失去金融支持。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将放大次贷危机对全世界实体经济的拖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大调整严重打击经济信心,使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进一步推迟。世界经济复苏缺乏新的增长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将低于2008年。今年8月份以来,全球经济降温使国际油价跌幅超过30%,带动其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同程度的下降,近期各国通货膨胀率纷纷呈现见顶回落迹象,预计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降温,通货膨胀压力较2008年减弱。2.国际经济低迷将进一步收缩我国外部需求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次贷危机后的低迷状态,美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放缓,1-8月份仅增长10.6%。但由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相对稳定,1-8月份对欧盟出口仍然增长26.3%。次贷危机负面影响已经从美国向欧洲、日本和新兴国家传导,欧盟和日本二季度经济负增长;同时,8月份以后美元汇率反弹使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升值加快,2009年我国对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可能全面放缓,外贸顺差规模进一步缩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下拉影响可能比2008年更加严重,使我国2009年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3.房地产开发投资降温,带动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减速1-8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1%,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4%。但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市场可能由“量跌价滞”进一步发展为“量价齐跌”,初步预计,在2008年高基数的台阶上,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下滑到10%以下,房地产投资增量从6800元减少为3200亿元,这将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速。由于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也是这一轮经济扩张的龙头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连串行业景气度下降,钢铁、建材等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随之减速。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收入,今年以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将影响明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4.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保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难度加大2008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但农民进一步增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股市和房市调整使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奥运景气”消失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可能逐步放缓。汽车、住房两大消费热点开始降温。1-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8%,增幅下降37.2个百分点。上半年汽车销量增幅回落11.4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汽车销售环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它消费热点替代,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都可能低于2008年。5.成本上升与产能过剩“两碰头”,企业效益不容乐观2008年不得已对成品油、电力、公用事业等价格实行行政管制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经济运行正常秩序受到较大影响。8月份火力发电仅增长1.8%,从供给方面约束了工业生产正常增长,如不及时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工业急剧减速将会威胁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2009年我国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但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成本上升而销售价格难以提高的重压,企业效益将大幅滑坡,财政收入形势严峻。三、2009年不同政策和环境组合下的经济增长情景预测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宏观调控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之策。我们将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分为轻微衰退、低速增长和轻微复苏三种情境,相对应地设计了三种不同力度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模拟预测了三种可能情景下的中国经济走势(见附表2)。1.中方案:平稳增长情景(GDP增长9%左右)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低速增长但没有陷入衰退,国际石油、粮食价格虽有波动但年均价水平比2008年有所下降,国内外没有比雷曼破产、汶川地震更强烈的突发事件发生;宏观调控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首要政策目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并根据实际运行变化,围绕“保增长、促转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2000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6%-17%,保证对普通住宅、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贷款。在上述条件下,经初步测算,预计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9%左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小幅回落到3%左右。第二产业受出口和投资减速影响较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8年的15%减速为13.5%,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8年的11.1%减速为10.2%。受金融、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减速影响,预计第三产业增速比2008年低0.5个百分点。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08年27%骤然下降到10%左右,多数制造业投资降温;虽然有积极财政政策和灾后重建等加速因素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仍然回落7.5个百分点,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1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6%左右,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放缓使我国进出口同时减速,预计全年出口和进口分别将增长14.5%和19.5%,增幅同比下降6.5个和7.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2369亿美元,同比减少9%左右。理顺资源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由4%上升4.3%左右。这一情景的特点是考虑国内外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宏观调控明确“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作出重大调整,给社会强烈的政策预期引导,防止了经济景气连续惯性下滑,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景气环境。从现在掌握的信息资源分析,2009年出现这一情景的概率预计达到60%左右。2、高方案:快速增长情景(GDP增长9.5%以上)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在2009年出现复苏,世界经济实际情况好于预期,国际石油价格水平低于2008年,国内外没有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同时,宏观调控政策以“保增长”为首要目标,实行“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中央财政发行建设国债3000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8%左右,向在建和新开工投资项目(包括房地产)提供充足的贷款。在上述条件下,虽然房地产投资增速由2008年的27%下降到15%左右,但新开工的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和灾后重建投资规模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达到24.5%。由于就业和收入状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到18%。国际经济形势好于预期使出口增长17.5%,国内保持高增长使资源性产品的进口需求保持旺盛,进口增幅也达22.5%,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447亿美元左右,同比减少6%。初步预计经济增长率将保持9.5%以上的速度,但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也继续保持在5%左右,理顺资源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4%左右。这一情景的特点是国际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和宏观调控全面扩张政策的力量重合,较好维持了经济景气,继续保持就业扩大的局面,但可能进一步加剧能源、环境压力,可能使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效前功尽弃,不利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出现这一情景的概率预计在20%左右。3、低方案:大幅下滑情景(GDP增长8.5%以下)如果我国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轻微衰退;国内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到5%以下,投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虽有灾后重建等政策性投资支撑,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4.5%左右,增幅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4%,也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由于国内景气下滑,进口增幅下降,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1.5%和16.5%,贸易顺差2291亿美元,同比减少12%。经济增长率可能下滑到8.5%以下。由于经济景气明显回落,物价上涨压力减弱,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由4%上升4.5%左右。这一情景的特点是国际环境剧烈变化与国内政策变化的紧缩效果叠加,使经济降温过快,就业压力更加突出,金融坏帐快速浮出水面。我们认为,我国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必然会根据经济运行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力度,这一情景发生的概率仅为20%左右。四、对2009年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双加速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国内储蓄率较高,外汇储备充裕,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充分,国内消费市场潜力较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有力激发国内各方面发展积极性,因此,我国经济具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活力和潜力,通过适时有效的调控,我国经济定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对2009年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建议是:1.以“保增长、促转型”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当前,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但从国内农产品价格走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次贷危机后国际货币流动性变化趋势和美元汇率走势等因素看,我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控物价的政策效果2009年将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次贷危机对世界各国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不断加剧,国内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回落过快,经济过快下滑的风险在逐步增大。建议2009年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宏观调控首要政策目标。之所以要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是因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样突出,解决当前经济困难不仅需要总量政策的适度放松,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才能重构中国经济增长新活力,重获中国经济新的国际竞争力。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应对复杂形势的思想和行动,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发展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防止为保增长重走粗放型发展老路。2.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建议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同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所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这次不仅要扩大政府建设投资,由政府配置资源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要强调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减税费降低企业成本和居民负担,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加大对结构转型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以促进企业设备装备更新;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公益性行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开展企业创新风险投资试点,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议2009年中央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扩大到2000亿元,重点用于灾后重建、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节能减排和结构升级等产业发展项目、支持“三农”项目等,采用银行配套贷款、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办法,扩大国债投资带动作用。3.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货币流动性局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既可能因为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使国内金融机构对国内经济形势和企业盈利前景预期转坏,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同时国际“热钱”大量撤出,造成我国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突然由流动性过剩转变为流动性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严重短缺;也可能因为中国经济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从而国际“热钱”继续大量流入我国,延续我国这几年一直存在的货币被动投放局面,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面对不确定性,实行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都不适宜,因此建议2009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要根据货币流动性变化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在16%-17%,取消信贷额度管理,重点加强信贷结构引导,在重视中小企业贷款的同时,引导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国债项目配套倾斜,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转型中的独特作用。4.加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前几年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超出了城镇居民的承受能力,出现调整实属必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以改善供给结构和满足自住需求为导向,既要促进房价的理性回归,也要防范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市场过度调整。改善供给结构,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普通住宅的土地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宅供给,大中型城市要扩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金融机构应对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对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贷款,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保证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正常施工和竣工,防止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大面积“烂尾楼”现象。要允许房地产上市公司和其它优质房地产公司通过企业债券市场筹集资金,鼓励房地产行业的兼并重组。前期出台的住宅交易环节税反而增加了购房人负担,应当及时取消。适当降低居民首套自住房贷款利率,取消对“第二套住房”特别贷款限制政策,吸引居民在房价回落到合理水平时踊跃入市。5.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要深化全党对扩大消费重要性的认识,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必然在13亿人民的消费需求,经济结构转型最重要的方面是需求结构从主要依靠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要从宏观收入分配环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议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为零,提高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到3000元,增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减轻低收入者税负。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城乡就业,落实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相关政策,根据物价水平变动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税制度,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6.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次贷危机恶化后,发达国家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外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重点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7.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资源能源价格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为我国理顺资源能源价格、改革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利时机。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下决心适时推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电价改革步伐,促进合理电价机制的形成。主要采用经济手段解决当前电煤、成品油、供热等由价格引发的供需矛盾,做好电力、煤炭、成品油、供热等供给保障工作,从供给面保障生产生活正常秩序。要进一步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抑制不合理需求。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附表1: 2008年中国经济主要指标预测(亿元,%)指标 2007年实际 2008年1-8月 2008年预测绝对数 增长 绝对数 增长 绝对数 增长GDP 249530 11.9 130619 10.4 297767 10一产 28095 3.7 11800 3.5 33967 3.6二产 121381 13.4 67419 11.3 146054 11.1三产 100054 12.6 51400 10.5 117746 1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8.5 15.7 15.0轻工业 16.3 13.3 12.8重工业 19.6 16.8 16.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37239 24.8 68402 26.3 173607 26.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117414 25.8 84920 27.4 149703 27.5房地产投资 25280 30.2 18430 29.1 32106 27.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89210 16.8 68439.2 21.9 108658 21.8出口(亿美元) 12180 25.7 9377 22.4 14738 21.0进口(亿美元) 9558 20.8 7857 30.0 12139 27.0外贸顺差(亿美元) 2622 50.0 1520 -6.2 2599 -0.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4.8 4.8 107.3 7.3 106.3 6.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103.1 3.1 108.2 8.2 108.6 8.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 104.4 4.4 112.2 12.2 112.5 12.5注:GDP、三次产业增加值、全社会投资为上半年数据,货币、工业增加值、零售额为1-8月份数据。GDP、工业增加值为可比价格的实际增长率,其它为名义增长率。附表2: 2009年三种经济增长情境预测指标 低方案 中方案 高方案绝对数 增长 绝对数 增长 绝对数 增长GDP 335593 8.5 339006 9.0 345147 9.5一产 36490 2.8 36736 3.0 38144 3.2二产 165375 9.6 167407 10.2 171395 10.8三产 133728 9.4 134863 9.9 135608 1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0.5 13.5 14.2轻工业 9.7 11.0 12.6重工业 13.1 14.0 1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8780 14.5 206593 19.0 216141 24.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172907 15.5 179643 20.0 187877 25.5房地产投资 33711 5.0 35316 10.0 36921 15.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23870 14.0 126043 16.0 128216 18.0出口 16433 11.5 16875 14.5 17317 17.5进口 14142 16.5 14506 19.5 14870 22.5外贸顺差(亿美元) 2291 -11.9 2369 -8.9 2447 -5.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0 3.0 104.0 4.0 105.0 5.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102.0 2.0 103.5 3.5 105.5 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 103.5 3.5 105.5 5.5 107.5 7.5

国际经济形势的现状与未来论文,请高手帮忙。急急急。

哈哈、我想楼上的那个说错啦吧,好多系都要写论文啊,只是有8个题目而已啊,就有那个国际经济形势的现状与未来论文呢,楼上上课不听讲啊!~~~~鄙视你。 楼主 如果是美女我就帮你写啊~!~~ 行不啊。、

如何认识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

我国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 全球经济萎靡之际 仍然屹立于世界

我国如何应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

2007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1.53万亿美元,财政收入超过5万亿人民币,中国政府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高和最富有的政府!就在我们陶醉于这些成就的时候,美国陷入了次债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美元不知不觉地在大幅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全球资源价格同时也在大幅上涨。先是原油期货价格在突破了100美元的大关后,很快接连突破110美元、120美元大关,矿产资源价格大幅上涨。紧跟着粮食价格也大幅上涨,在多个国家出现了粮荒!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国内以食品类为主的资源类价格的上涨,导致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形势非常严峻。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国应如何面对?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政府应该动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尽快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中国人尽早都能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真正享受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不是让这些外汇储备因美元贬值而白白的蒸发流失掉!中国人省吃俭用,努力创造财富的动力,根本来源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这也是中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如果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我们也就会像欧美国家那样生活的悠闲自在,不用那么拼命地去赚钱,自然不会过分地去消耗有限的自然资源去向全世界提供廉价产品,因为目前全球资源类价格上涨的预期主要来源于中国的大量消费。二、 中国应高度对待美元的贬值,调整现有的进出口政策:近10年来,中国通过不断压低劳动力价格和资源价格的方式,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保持低通货膨胀作出了巨大的补贴,发达国家却不断指责中国企业低价倾销,不断对中国出口商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和制裁,目前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个恶性怪圈:拼命生产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拼命廉价出口产品---赚取大量美元---美元大幅贬值,资源价格大幅上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人民依然贫穷。据统计,人民币升值到7元,从2006年5月“破8”不足两年,中国1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整整损失了1万多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出口创造的财富被美元贬值和资源价格上涨完全抵消掉了,那我们还为什么要拼命出口赚取美元呢?为此国家在出口方面,结算货币尽可能少用美元,同时应只鼓励技术含量相对比较高的产品出口,对资源类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保护有限的资源和环境;进口方面,则应加大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和储备,逐步减少外汇储备的数量。由于采取了以上的两项基本政策,就能使中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减少外汇储备,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费,必然对国际、国内资源类价格的上涨起到抑制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外汇损失,抑制国内、国际的通货膨胀,使中国经济继续又快友好地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与美、日、欧盟等经济体的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这些经济体基于本国内经济和政治需要持续要求人民币升值,并对我国施加各种压力。人民币升值会促进进口进一步增强,对国内相关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大大削弱其国际竞争力。人民币升值过快和幅度过大,一方面,可能造成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回落,另一方面,是可能刺激一部分商品大量进口,冲击国内市场,甚至引起一定的通货紧缩。

描述下当前国际经济形势?

一、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经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大国多强并起,“中等国家”快速发展,开创了大国和中等国家同场竞技和统领全球化潮头的新局面。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全面扩张态势。 (二)随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对国际关系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多重影响。各主要大国采取务实灵活的态度,增强利益捆绑,更重视多边经济合作。避免对抗又相互制约成为编排大国关系发展轨迹的主线。 (一)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二)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三)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三、随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等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影响持续走强,各国普遍看好我发展前景。 (一)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广度、深度发展,主动性增加。 (二)中国成为世界巨大的出口市场和消费市场。 四、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总体形势,对我经济发展和企业走出去是有利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竞争。任何大国的崛起,无不伴随经济上走出去,在更大空间里寻求自身发展和利益的过程。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哪五大特点?

  因为经济是一年总结一次,所以只有上年的了  2005年以来,世界经济延缓2004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保持了平稳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多极化和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结构不平衡突出。以贸易摩擦为代表的国际经济摩擦呈上升趋势,能源问题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增添新的不确定因素。  一、全球经济平稳增长,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基本稳定。2004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实现了近30年来最快速的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MF)统计,2004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3.4%,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平均高达7.2%,其中独联体国家和亚洲国家经济平均增速均达到8.2%。今年以来,全球经济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但增速有所减缓。IMF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从去年的5.1%下降至4.3%,明年将有所回升,达到4.4%。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年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将分别下降至2.6%和6.3%,明年发达国家将回升至3%,发展中国家则将进一步下降至6%。  二、国际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但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发展。联合国《2005年贸易和发展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球贸易出口量和进口量增速均为13%,较2003年提高约6个百分点。IMF预计明年全球贸易总量增长速度将减缓至7.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增长率仍将保护高速增长,今、明两年增速均在9.7%以上。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导致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固有矛盾进一步突出,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有关国家纷纷加强了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甚至出现了“经济民族主义”的苗头。  三、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新的结构性变化,美、日等发达国家再次成为主要的国际资本输入国。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2004年该组织成员国对外直接投资(FDl)额达到667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0亿美元,估计今年将增长15%以上,超过7600亿美元。2004年发展中家吸引的FDI达到1520亿美元,预计今年将升至1650亿美元。美国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仍居主导地位,2004年美国对外投资额为2293亿美元,占全球总和的约1/3;流入的FDI达959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投资大国和引资大国。同时,日本经济的复苏也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对日投资也相应回升。2004年日本吸引的FDI达到8456亿日元。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仍发挥重要作用,据OECD统计,2004年发达国家对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的直接投资达892亿美元,占其对OECD以外地区投资的57%。各主要投资国的投资领域出观变化,主要向金融、公共事业、电信行业等转移,国际资本流动进入新一轮结构性调整。  四、石油价格攀升成为影响国际经济的重要因素,但短期内出现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油价居高不下成为当前国际经济中的主要不确定因素。今年以来,高油价带动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升,推高了各主要国家消费品价格,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风险。今年5月美国除食品和能源外的核心通胀指数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5个百分点,达到2%。英格兰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英消费者价格指数已超过2%。据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统计,今年第二季度澳消费者价格通胀率为2,5%,预计在第三季度还将有小幅上升。为遏制可能出现的通胀,美联储连续调高利率,目前联邦基金利率已达到4%。其他国家中央银行也对此给予高度关注,但专家分析短期内不会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五、世界经济结构不平衡更趋突出。据IMF统计,2004年美国GDP占全球GDP比重近l/3,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达64%,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比重达66%。但同年美国经常性项目赤字达到约6176亿美元,约占全球经常项目赢余的70%;财政赤字达4128亿美元。IMF预计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今年将达到7245亿美元,明年将升至7498亿美元。2004至2005财年(2004年10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美国财政状况未见根本好转,全年财政赤字仍达3190亿美元。这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体系性风险。同时,美国调整经济结构也会在需求、利率、汇率、资金流向和流量等方面引发国际市场一系列变动,这对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国际经济形势

一派大好;

结合2012两会精神,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应如何应对?

第一 .拿出一定外汇额度积极参与国际原由期货的买卖,尤其加大现货和近期合约买入筹码,确保国内半年内原油储备的增加,将贸易的顺差降制至零状态,即使原油价格出现回落,也不用担心暂时出现的亏损,这样可以起到稳定国内行业心态的作用,同时也是给西方国家增加资源成本的压力,毕竟我们的外汇储备远远大于其他国家。第一.加大扶持国内企业非资源消耗类产品的出口力度,保障国内出口型企业的活跃度。给其他出口型企业有一定的时间实现向内需方向的转轨。第二.积极参与与国际原油出口国的对话,培养人民币或欧元的国际支付环境,逐步削弱美圆对国际支付的影响。第三.降低对国际奢侈品的进口,适当增加对高科技、环保类产品和技术的引进工作,对于发展中国家适当增加粮食类产品的进口,对于高能耗和污染类的汽车类产品进行限制。

从经济学观点看,你觉得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如何?

不是很好,很多的股票都有下跌的迹象,股票市场的动荡实在是太大了,这个时候不适合买股票。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一)美国的经济增长几乎停滞。(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失业率总体上升。(三)全球贸易增长放慢。

国际经济形势不乐观,我国该怎么办?

一,由于受疫情和其它方面的因素现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消费下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面临着一次巨大的通货膨胀危机,物价上涨,就业率下降,消费萎靡。二,一方面我国的人工成本在不断增加,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了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人工成本较低的国家,比如越南和东南亚等地。另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了为了从经济上打压我国,有意地主动与我国脱钩,三,俄乌冲突导不但导致了欧盟经济下滑,同时也加剧了中西方的经济分裂。四,三年的疫情导致了国内的消费也出现了疲软的情况,因此,国内的订单也在下滑。我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主动出击,寻找订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多找朋友。之前大家应该从新闻上看到很多浙江的企业到外国去找订单的新闻了吧。二,扩大内需,制定政策加大力度增加内循环。主要体现在增加国内的大工程建设,增加企业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降低银行贷款利率鼓励创业等。三,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自力更生、集中力量解决西方在高科技领域对我卡脖子的难题,虽然在短期内恐难见成效。但我相信用不了多少年我们面临的难题都会一一得到解决。上世纪我们的两弹一星不是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解决的吗?现在再怎么困难也没有那个时候困难吧!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哪五大特点

1、全球经济平稳增长,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基本稳定。2、国际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但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发展。3、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新的结构性变化,美、日等发达国家成为主要的国际资本输入国。4、石油价格攀升成为影响国际经济的重要因素,但短期内出现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5、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世界经济结构不平衡更趋突出。

阐述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与新趋势。

这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七个特点(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 (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将能源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筹码,公开向美“叫板”。美国目前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方面,俄罗斯影响举足轻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战略影响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稳定传统石油来源,并积极拓展新渠道。欧盟等国积极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并寻求能源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围绕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和市场价格等,美、欧、日等大国还将展开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战。同时,随着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追求,相关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能源产业中的垄断地位。

如何认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七个特点。(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 (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将能源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筹码,公开向美“叫板”。美国目前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方面,俄罗斯影响举足轻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战略影响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稳定传统石油来源,并积极拓展新渠道。欧盟等国积极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并寻求能源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围绕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和市场价格等,美、欧、日等大国还将展开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战。同时,随着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追求,相关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能源产业中的垄断地位

如何看待现今的国际经济形势?

一,由于受疫情和其它方面的因素现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消费下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面临着一次巨大的通货膨胀危机,物价上涨,就业率下降,消费萎靡。二,一方面我国的人工成本在不断增加,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了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人工成本较低的国家,比如越南和东南亚等地。另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了为了从经济上打压我国,有意地主动与我国脱钩,三,俄乌冲突导不但导致了欧盟经济下滑,同时也加剧了中西方的经济分裂。四,三年的疫情导致了国内的消费也出现了疲软的情况,因此,国内的订单也在下滑。我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主动出击,寻找订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多找朋友。之前大家应该从新闻上看到很多浙江的企业到外国去找订单的新闻了吧。二,扩大内需,制定政策加大力度增加内循环。主要体现在增加国内的大工程建设,增加企业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降低银行贷款利率鼓励创业等。三,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自力更生、集中力量解决西方在高科技领域对我卡脖子的难题,虽然在短期内恐难见成效。但我相信用不了多少年我们面临的难题都会一一得到解决。上世纪我们的两弹一星不是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解决的吗?现在再怎么困难也没有那个时候困难吧!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是什么样的状况?

当前世界经济运行特点和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债高企和金融动荡: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债务规模较大,同时金融市场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些因素也对世界经济运行带来了挑战和压力。2、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弱和各国政策调整,全球经济增长总体呈现出放缓的趋势。3、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现上升的趋势,并在一些地区造成经济震荡。4、数字化和技术进步:随着数字化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升级,这反过来又对经济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上仅是部分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变化,具体情况还需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出“三高一低”的新特点,分别是大宗商品价格高企与发达经济体通货膨胀带来的高成本、高价格;美联储采取激进加息政策导致其他经济体面临高利息压力;部分国家因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导致的高风险;世界经济发展放缓所体现出的低增长率。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哪些特点?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七个特点。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  (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将能源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筹码,公开向美“叫板”。美国目前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方面,俄罗斯影响举足轻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战略影响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稳定传统石油来源,并积极拓展新渠道。欧盟等国积极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并寻求能源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围绕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和市场价格等,美、欧、日等大国还将展开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战。同时,随着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追求,相关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能源产业中的垄断地位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哪些特点?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七个特点。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将能源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筹码,公开向美“叫板”。美国目前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方面,俄罗斯影响举足轻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战略影响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稳定传统石油来源,并积极拓展新渠道。欧盟等国积极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并寻求能源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围绕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和市场价格等,美、欧、日等大国还将展开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战。同时,随着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追求,相关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能源产业中的垄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