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后疫情时代,大家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受疫情阶段的影响,人们对于怎么消费、在哪里消费等,已经发生了一些比较明显的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待消费反而变得更加理智,有了更多向内的价值思考。当前欧美等疫情状态下商业的停滞、企业的降薪裁员、店铺的关闭、人们在家憋不住的种种等,正是两个月前的中国所经历的那样。疫情至今,涌动着各类对市场经济的预测,尤其是快消、餐饮、旅游等受挫较重的消费领域,企业正积极等待着疫情过后会迎来所谓救命式的报复性消费。各行业伴随着逐步走出疫情的春天气息,卯足劲准备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报复性的活动推广、商品促销,迎接消费者的到来。但报复性消费真的来了吗?就目前企业恢复情况来看,报复性消费并没有等来。无论企业采取怎样的回血方式,人们的消费欲望似乎并没有被刺激起来。只能说大规模的聚会、购物、游乐事实上还是没有出现,人们被抑制的消费需求虽然在在短期内得到了释放,但充其量只是补偿性/恢复性消费,离报复性相差甚远。刺激真的有用吗?疫情期间的人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唐硕在疫情期间一直持续关注人的变化,通过对用户生活习惯、消费行为和价值观上的系列变化分析研究后,产出了【唐硕疫情观察人物志】。以下节选了人物志中收录的四类人群的真实生活片段,它可能不会带给你直接的商业趋势分析和决策,而更多的是通过“以人为本”的视角带你看疫情期间的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变化中对自己、对企业乃至不同行业未来的哪些思考。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变化,我们会有暂时的对策,但面对不知道要持续多久的变化,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思考自己以往的习惯是否可以被改变,曾经的需求是否还要持续。疫情下短期的行为变化对我们长期的价值观到底有什么影响?开始购买一些一家老小都能用的健身器材、开始为家人购置一些家用的医疗设备,开始买理发工具自己在家给孩子理发。家里的需求多种多样,能在疫情期间解决这些不可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让家人幸福舒心的生活”成为了他未来最大的追求。疫情的经历,让我们从此以后每次体验都会不再简单功能、简单任务,我们更向往情感化体验和回馈,更向往归属性的响应。后疫情时代,我们生活的世界会变得不同以往,新生活模式正在悄悄上线。这部分已经有用户养成了新的习惯并产生了新的行为,当然有些习惯依旧还在,但它一定会让人更添加了劫后余生的感慨和珍惜。人们对待消费反而变得更加理智,有了更多向内的价值思考。

后疫情时代,演唱会会转为线上演出么

近几个月,除了超市、药店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场所,其它的线下消费普遍陷入停滞,尤其是惯被看作发展和享受型消费的演出、展览等艺术类活动,随着剧院关门全面停摆。疫情对于依赖线下消费的演出市场来说是真正的凛冬。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抽样调查数据,2020年1月至3月,全国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万场,直接票房损失已超过20亿元。影院关门,原本的“最强春节档”颗粒无收,国内保利剧院、北京人艺等机构从1月份就开始取消演出,售出票全部退掉,疫情蔓延至海外,柏林爱乐乐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等老牌演出机构也都暂停了排练或公开演出,开门之日遥遥无期。就像在线教育、在线开会一样,艺术行业也在疫情期间开始了同样的社会实验,转到线上慰劳观众。3月12日晚,因音乐厅暂时关闭,柏林爱乐乐团原定与前任首席指挥、指挥大师西蒙·拉特上演的音乐会受到影响,改为线上直播,后两天还安排重播,演出对全世界观众免费开放。国内,上海交响乐团也推出“在线场”系列音乐会,让疫情期间无法去音乐厅的听众线上欣赏,音乐会会在三四月份推出四场,首场线上观众超过84万。上海交响乐团舞台技术部的工作人员表示,无论舞台灯光还是现场收录音,都严格按照常规音乐季的标准来执行,让乐迷待在家中就能听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季水准的音乐会。现场演出网上直播,观众反响热情,于是开始有人好奇艺术牵手互联网的新火花会不会在疫情后继续迸溅。其实,整理下相关消息就会发现,以上尝试中核心的改变并不是触网和直播,而是“免费”。像歌剧、话剧、交响乐等传统艺术行业,成本高昂、低重复性、观众有限,疫情期间的“限时免费”是机构和从业者的慷慨之举,是对疫情下焦躁不安的大众进行的艺术抚慰。行业在非常之时展现出情义和社会责任值得鼓掌,但要其持续未免强人所难。一方面,现场艺术是昂贵的。以百老汇为例,在1970年代排演一出新剧平均开支大约10万美元,到了1987年,排演一出新剧的费用就上涨到300万美元。2018年底,《卡门》在广州演出,以1350万元成本创下广州大剧院演出剧目耗资新高。柏林爱乐近期推出的30天免费观赏券,放在平时需要花费7天9.9欧元到全年149欧元不等的费用。票房、衍生服务和产品收入、政府拨款、民间赞助,是这四部分支持让剧场的灯光持续点亮。免费线上演出、开放资源库等方式,触及的都是演出机构营收的基本盘,更适合作为非常时期的非常福利。另一方面,演出是现场的艺术,每一场演出的演员观众、背景道具、灯光音效、剧场空气都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构成线下演出的独特之处。观众走进剧院、展馆,挨着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心事,这是艺术和人的联结。这种联结基本不可能复刻到线上。不过,如果观众愿意付费,且不介意氛围的损失,收费线上演出未尝不可继续。疫情仍在蔓延,演出机构可以借此稍稍冲抵疫情冲击。未来5G提升VR体验的情况下,演出市场更可以考虑把云演出、云观看作为一种扩大受众、增加收入的补充手段。这种做法也可以照顾到平时没有机会走进剧场的人,尝试下沉到更普遍处。至于博物馆、展览馆的线上直播,并不是疫情期间的新鲜事物,只是疫情期间普遍宅家,直播又有强烈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受到更多欢迎。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全国八大知名博物馆通过淘宝直播携手推出“云春游”,累计吸引近千万人次在线参观。甘肃省博物馆两场直播的参观人数超过该馆2019年全年客流量半数以上。线上直播不只可以互动,还可以带货,一键打通文创周边网购,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线上直播带动相关拓片、字帖等销量大增,苏州博物馆直播当天的文创产品成交额较往日翻四倍。博物馆也在直播这件事上花了心思,根据直播的特点,他们主要挑选馆藏的小而精巧的明星文物,适合手机出境,还特别优先已经开发出相关文创产品的藏品,满足观众的审美和趣味之余,也能带动边看边买。苏州博物馆已经明确表示会把直播作为常态持续下去,不断调整,找到博物馆直播的模式。因此,相比于音乐会、剧场演出等,博物馆的触网方式现实得多。相对前者,博物馆无需额外成本、扩大自身知名度、还能顺手卖周边,一举多得。观众的捧场也说明一切。而对行业整体而言,更理想的状况是,线上观赏完,观众或许更想亲眼看到、亲手触摸,在后疫情时代选择“临场”,增加对艺术单位、文化事业的付费支持,那更是这个特殊时期留下的一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