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我看电影“淮海战役”里面有两样奇怪的武器迫击炮和柴油桶,请懂军事的朋友解释一下?

就是解放军自己制造的简易攻坚武器,用柴油桶除去上面的盖子然后装入发射药和炸药包抛到敌方阵地上空,起到毁伤效果的

淮海战役的胜利的意义

不知道,你知不知道?

国军为什么在淮海战役中失败?

淮海战役上败双方都有不少的胜败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大会战中的协同与配合,各位请看: 国民党在大陆的败亡,真正决定性的还是淮海会战上惨重失败,国民党虽然输掉了辽沈会战和平津会战,但只要能在淮海战役中获胜,基本还能够维持江南半壁江山,淮海之战的失败则注定了它在中国大陆的彻底溃败,所以,淮海战役应该称得上国共内战决战中的决战。 在这场决定双方命运的最大战役里,国军进入该战场有8个兵团和大批地方和特种部队(国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人民解放军进入该战场的是最能作战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参战部队达60万人),以及大批地方武装和数已百万计的支前民兵,国共双方都极尽全力拚博,历史已作了定论:历时65天、国军失败了,被歼兵团5个,被歼部队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这样一场大战,胜与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民解放军参战将士团结一心、合力死拚、配合协同极为到位是取胜根本;而国军参战将士分心、各自死拚、配合协同被打乱效果极差是其失败的根源。 双方的统帅高层,都可以用一句概括,“都没有想到”。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团的人们都说是这一仗一锅夹生饭,硬是我军一口一口地吃掉了(换言之就是没有想到有这么大、而且也能吃下去),充分证明此战事之前没有进行如此规模大打的计划和一场吃掉对方如此多的能力,中共的军事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仗”,由于淮海战役前人民解放军还没有达到优势兵力,自然也就没这样大的打算。在mm的 著作里“淮海战役总方针”一文里,也只是提到的第一阶段打法设想,第二阶段如何打根本没有方略,也说明没有想到。 而蒋介石为首的国军高层更是没有想到,他们也在进行布置调整,将连云港海洲一线的44军编入黄百韬兵团并放弃这一线,就是调整兵力,组成徐州国军战略防线的右翼,但还未完成,就被共军包围歼打。 蒋公虽然也还是想到了此战很大,但无论如何也想不会仗会打到如此的规模,从国军逐渐增添部队投入战场的态势看,中国国民党一方根本上没有想到此战的规模会大到如此的程度。直到大战已经开始,国军在这一极为重要战略区的军事指挥核心还未有效形成,刘峙无此能、杜聿明为付职(虽有一定能耐)但资格不够、且在东北有败绩,难以在南线的国军精锐部队的官长前发号施令;国军里有此能的白崇禧上将一说要出任指挥一职、但又时儿反悔不来,最后,只蒋公自已亲自统督全局。蒋介石是国民党全局的首脑、在一个战场里的应变应战的能力是不高的。 再说说双方参战的部队。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国共两军伤亡最大、战斗最为残酷的一个。 国民革命军在淮海战役上拼得最狠的一仗,超过那两大战役。整个战役中虽然也有个别部队的成建制叛变,但至多也只是军一级,而且还基本都是杂牌部队,基本上所有参战的蒋介石嫡系部队都战斗到了最后,即使在战局最不利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辽沈战役中的长春郑洞国部、沈阳周福成部成兵团建制的缴械投降的情况,而平津战役中傅作义守北平,一次性就不战而降二十五多万。 国民革命军在淮海一战中有两个兵团司令官战死(2兵团司令邱清泉、7兵团司令黄伯滔),军长、师长以下战死者数十计(部队死伤达30多万人),其作战的坚决程度是整个国共内战中绝无仅有的。 人民解放军方面为了胜利也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伤亡最大的一个,其伤亡人数比其他两个战役(辽沈死伤6万多、平津死伤3万多)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达到惊人的14多万人)。 而双方在战区里的战场总指挥,人民解放军一方成立了总前委,人民解放军中最优秀军事领导人刘伯承陈毅粟裕等都在其中,指挥系统强大有力,战役战术措施整合有力,各方的配合协同发挥了巨大、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军一方则指挥系统迟缓无力,配合协调作用力太小,虽空军奋勇参战,但各部始终无法强大合力,形成各部拚死争斗无法有效配合,失败的命运无法避免。 该会战的第一阶段,是最紧张、最能体现双方部队的战斗意志和配合水平的。在国民党军中的何基沣、张克侠两将军即将率部在台儿庄、贾汪地区起义后,华东野战军部队通过其防区迅速切断黄百韬兵团的退路,黄百韬兵团拚命抵抗,奋力死战,而邱清泉、李弥、两大国军兵团从徐州向东出援,华东野战军在以主力打黄百韬的同时,必须要以有力部队将援敌阻隔开,面临国军巨大的夹击危险,而黄维兵团奔驰来援,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也在蚌埠向北增援,形势对人民解放军很是不利。而中原野战军全力从徐州的西边(即徐州的左翼战线)发起凶狠猛烈攻击,以一部支援在蚌埠阻击前线抵挡李、刘两兵团北进的华野部队,又要以一部抵阻黄维兵团快速推进,并以主力猛攻张公店、和陇海线的开封至徐州段铁路沿线威逼徐州,迫使国军调防守战略枢纽宿县地区的孙元良兵团增防徐州,而中野部队则趁势强攻占领了国军的战略枢纽宿县,将国军的战略配合一举打乱,把国军一下子逼入死胡同(分成几大块,形不成合力),扼杀到淮海国军的命门上,各支参战的解放军部队的战术配合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显示了人民解放军在总前委的领导指挥下发挥了极高的作战能力和协同能力。 而国军在则从开始黄百韬兵团被围时,采取的救援措施也不错:分进合击,以徐州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向东救援黄百韬兵团,并以孙元良兵团进防徐州,以黄维的机械化兵团中间突援,以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从蚌埠向北增援攻击支援黄维和支援徐州,其整体作战态势很是不错,有变被动为主动趋势。 但是,国军的战场指挥和配合协同却很有问题,向东救援的邱、李两兵团作战未尽全力,其救援国军的尾部紧挨着徐州,不敢大胆地全力向东攻击;而从蚌埠向北增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也未全力北攻,致使国军救援战略无法形成合力,只有中间突击支援的黄维兵团强攻到了宿县附近,形成对中原野战军的强大压力,并形成了逼近徐州的态势,使华野的粟裕将军感到十分紧张。 实际上仅凭黄维的国军12兵团的力量是不可能突破中原野战军防线而进抵徐州,但黄维兵团勇猛进攻却达到了一个重要战略目的:逼使中野部队全力阻击应战而再也不能从西边威逼徐州,使得杜聿明有可能动用邱、李和孙元良等三个兵团全力东援黄百韬兵团。 但国军的少壮派名将杜聿明却未能这样作,失去了极为难得的机会,若国军这样作,就可能救出黄百韬兵团,改写失败命运。由于国军东援部队担心从徐州西边来的军事压力,始终未能向东发起强有力的攻击、无法突破华东野战军的阻击,最后眼睁睁地看着黄百韬战死。 --未尽全力救援、使黄百韬兵团被歼,这就是国军在这个会战中的第一个败点。又由于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也未全力从蚌埠向北增援攻击、以支援黄维兵团与黄维会合,就使得黄维兵团成为孤军,若黄百韬兵团一旦被歼,黄维兵团极容易被打被包围。这是国军在这个会战中的第二个败点。 后来的情况果真如此,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歼灭了黄百韬兵团后,立即全力发起了对黄维兵团的围歼攻击,黄维兵团果然被中原野战军包围。 从很多当时相关人物的回忆录上都可以看到,黄维兵团被围死,是黄维自己一手造成的,本来在中野部队包围黄维兵团的初期,四面包围黄维的强力包围圈阵地未形成,以黄维兵团的能力,全力死拚突围是做得到的,但黄维听信风水迷算,认为双堆集好,坚守不走,要等别国军的部队来向他靠拢来救他,作为一个统率12万精锐机械国军部队的军事主官,竟是如此拿国家大事和部队将士的生命开玩笑,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而且黄维兵团在强力突围时,北方的杜聿明集团和而从蚌埠向北增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协同配合,黄维兵团怎么能够突得出去呢? 人民解放军在该会战的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不同,那就是互换了角色,第一阶段是华东野战军主攻,中原野战军全力配合协同阻击、箝制,分几个方向扼杀国军,起到了极为关键战略配合作用;而第二阶段则是中原野战军主攻,华东野战军全力配合协同阻击、分割包围国军,同样起到了决定性的战略配合协同作用。在这两个阶段的角色转换中,总前委五大领导作用巨大,建立了不朽功勋。

解放战争中最难打的战役是淮海战役吗?

解放战争期间,黄百韬进入胶东战场,真是威风凛凛,所向披靡。他最后死在战场上,国民党为了表彰他的贡献追授他二级上将的头衔,所以也可以说他是被埋没的军事人才。尽管他有很强的危机意识,但是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他提的建议被否决,导致被困在新安镇上44天,处于孤立无援的局面。淮海战役的战场上,邱清泉虽然是杜聿明的下属,却在杜聿明要求缴枪是强制拒绝,而且还有能力带领30万士兵在徐东狙击战中与我军对战,这里面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为了内部牵制,用邱清泉阻碍杜聿明的势力扩张,故邱清泉这样做是故意为之,第二是邱清泉不可一世的悍将风格已无法阻止他的作战方式。这体现了当时的蒋介石集团内的矛盾是非常多的,人员也比较混乱,各自内心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利益至上,并不能团结一心进行作战。这也导致了邱清泉最终会命丧黄泉,也间接反映出国民党政府将来定会溃败。淮海战役在整个人民解放战争中意义非凡,对解放战争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共两方都使出了自己的浑身解数,两方参战人数为:国军80万,解放军60万。是解放军人数的一倍多。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都付出了沉重牺牲,伤亡人数总和超过了17万,虽然解放军夺取了最后的胜利,但也是用沉重的牺牲和代价换来的,我军死伤士兵人数远超12万。这场战役造成的伤亡人数在解放军的战争中高居首位,从此蒋介石就在长江以北的战场上处于下风,以至于后来被赶出中国大陆龟缩在台湾似乎也顺理成章了。要说起现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就不得不提起淮海战役。在武器装备和兵力两方面,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都有着巨大差距,我军比国军少了20万人,在武器上更是毫无优势。但解放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深究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武器和兵力不一定是决定胜负的唯二要素,作战时的战术运用、必胜信念和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解放军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淮海战役精神的精髓所在,所以我们要铭记革命英烈,发扬他们为解放新中国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淮海战役中华野与国军各兵团兵力各有多少!

各有几十万吧

淮海战役是在什么地方开战的?

三大解放战役之一淮海战役,国民党又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役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江苏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连云港),西至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安徽蚌埠等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上如上述所示

淮海战役主要人物

彭德怀

粟裕:孟良崮围歼张灵甫,淮海战役毛泽东为何说“不用向我请示”

粟裕,开国第一大将,南昌起义时,他是教导班班长,参加全部的五次反围剿战争,后又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指挥过诸多的重大战役,高邮战役,陇海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等。 粟裕用兵不拘一格,几乎打过所有类型的战争,打过游击战,打过保卫战,打过大兵团集中歼灭战,打过集中兵力速战速决战。粟裕用兵常常随机应变,出奇制胜,陈毅赞他“愈出愈奇,越打越妙”,毛泽东说“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 粟裕可以说是我军中,最会打仗的几个人之一,林彪常常研究粟裕的成功战例,国军五大王牌主力,粟裕重创和消灭了三个,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歼敌3万以上的大型战役有38个,其中粟裕自己就指挥了8次,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孟良崮战役了 。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粟裕指挥的孟良崮战役。 自从对解放区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于1947年三月命令国民党军队转而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其中派往山东战场有60个旅的兵力,共计45.5万余人。而当时华野的兵力远不如国民党军的山东战场兵力。 面对实力如此悬殊的阵法,以及开始改变长驱直入的打法为稳扎稳打打法的国民党军队,粟裕提出了让华野解放军实行跑动作战,要主动积极地作战,既要能把敌人吸引过来,又要能够迷惑敌人,疲惫敌人。 就在那个月,华野解放军不停地往返行军,路程长达1000公里以上。粟裕的这种打法完全正确,这一个月的作战得到了显著的效果;主要的成果如下: 第一, 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不知道我军行踪去了哪里 ,他们虽然大面积推进,但是也找不到华野解放军的具体位置。 第二 , 引导敌人判断失误,华野解放军边打边走的策略,给了蒋介石错觉 ,他们以为华野解放军已经不行了,便失去了耐心,又把稳扎稳打的打法,改为长驱直入的战法了。本来是逐个靠拢的蒋介石各个军团,开始有了空隙。 第三 , 还成功摸清了敌人的心理, 本来蒋介石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计划破灭后,本就已经恼羞成怒,但是,看到现在华野解放军的逃跑做法,就打算实行一劳永逸的行动,依靠山东战场的强大兵力灭掉华野解放军。 其实,在孟良崮战役之前,粟裕已经连续勘察了好几天,打算把自己的位置,暴露给国民党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打算收拾他们。但是,后来手下的团长抓到了一个俘虏,这俘虏身上还带着一封密报,得到密报的团长急忙要求把密报呈给粟裕。 因为密报上说 ,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也是就是师长为张灵甫的师 ,打算经由垛庄,从孟良崮西面进攻被他们发现的第九纵队。 粟裕拿到电报后反复思量,并派出侦查员对这封电报的确切内容进行侦查,发现 国民党第一兵团开始对华野解放军发动全线进攻 ,而张灵甫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就是这第一兵团的主要力量, 在侦查中侦查员还发现 ,张灵甫的第七十四师孤军深入,试图直接灭掉华野指挥部。 拿到电报和得到侦查消息的粟裕,最终改变了攻打第整编四十八师的想法,改为围剿张灵甫的整编第七十四师 。 这也意味着,张灵甫和他的心爱的第七十四师要完蛋了。 1947年5月11日的夜里,一个具有重要 历史 意义的决断,正在华野指挥部酝酿。陈毅,谭震林,刘先胜,钟期光等华野主要领导就在指挥部里不停地抽烟喝水,听粟裕对敌情的最新分析。 其一 ,国民党第七十四师已经孤军深入,完全可以割断他与国民党其他军队的联系,把它干掉。如果能够灭掉国民党第七十四师,非常有利于打击蒋介石军队的锐气,更何况华野解放军和国民党第七十四师早些年前就交过手,已经是死对头了。 其二 ,我们从来没有直接打过敌人的最强军队,敌人要判断我们的打法,肯定要根据以往的经验,但是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更能出人意料,出其不意。 国民党第七十四师已经在山地地形,我们只要布置得好,就可以把第七十四师和他周围部队的联系全部断开,再断掉他的退路,直接炮轰也是可能的。 其三 ,我军兵力已经有了不小的提升,而且打了那么多次战役后,战术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武器装备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我们有了围歼强敌的基本条件,是肯定可以做的。 此外, 整编第七十四师虽然是强敌,但是他们的重装备在山区地形发挥不了威力,而且张灵甫因为颇受蒋介石的青睐,心高气傲,姿态傲慢,常与国民党其他军队军官不和,张灵甫要是被打,其他军官有可能就派出一点人马来支援,而不会倾巢而出。 作为华野的最高统帅,陈毅一直在反复思量着攻打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利弊,最后他坚决地说, 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一定要歼灭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活捉张灵甫 ,让蒋介石知道我们解放军的厉害。一锤定音,张灵甫和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死期要到了。 当张灵甫发现陈毅和粟裕的军队,在第七十四师的外围构筑阵地时,还以为他们只是来阻碍一下自己的进攻速度,没想到自己反而成为了目标,直到华野解放军割断了整编七十四师与其他部队的联系,对他形成包围之势,他才恍然大悟,试图强力突围,但被打了回来 。 当蒋介石得知张灵甫被围攻的消息时,他还发电报劝告张灵甫不要着急,要求张灵甫固守在孟良崮,然后,发电报要求其他最近的军队尽快驰援,试图以整编第七十四师为饵料,实施反包围,来灭掉华野解放军。 蒋介石相信其他军队 能够快速驰援,帮助自己的部队;然而,张灵甫犯了最大的一个错误,你之前可没跟人好好打好关系。要是能看到 历史 上的场景,我们就会得到王牌军第七十四师孤守在孟良崮,却遭到华野五个纵队的联合包围,而外面国民党又派来了六个师的支援,这究竟谁能成功呢? 从15日凌晨开始,华野解放军就派出第四和第九纵队发动第一波攻击,为了拿下整编第七十四师,第五十八旅据守的雕窝,九纵派出了一个师用了一天两夜才勉强拿下。 而当时整编第七十四师的第五十一旅和第五十七旅,被华野解放军打的节节败退,至于其他战局就更加没那么乐观了:比如, 万泉山、285高地、520高地和540高地 ,都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得失反复多次,才最终成功拿下。 就这样 ,整编第七十四师, 丧失了他外围所有的据点,华野解放军步步紧逼第七十四师的核心部位。 不愧是蒋介石的御林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战斗力的确惊人, 但这样僵持的状态,令粟裕感到十分不安,必须要尽快打下整编第七十四师! 不然,后面从新泰而来的由 胡涟 率领的整编第十一师,由 邱清泉 率领的第五军,还有已经进攻到青驼寺的国民党第六十四师,出现在孟良崮东面的五神庄、何庄的 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可不会放过已经到口里的华野主力 。 华野解放军主力要是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歼灭整编第七十四师,就会遭到国民党的内外夹击而化为灰烬。 意识到这一点的陈毅,也打电话给粟裕说必须要尽快解决张灵甫 。 总攻的命令一下,打炮火就如雨点般地落在孟良崮的各个山头,早已渴了好几天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士兵哪里还有力气躲避,只能苦苦支撑。可惜迟迟不到的援军,断送了他们最后的生存希望。 其实,张灵甫应该怪 汤恩伯 ,本来慢慢围攻华野解放军的话是有可能的,但是,汤恩伯操之过急,急于向蒋介石邀功请赏,还被之前华野解放军且打且走的战略,做出了错误判断—— 以为陈毅、粟裕 在面对毕竟如此强大的国民党军的连续压迫下,已经不敢应战,毫无斗志了。 再加上汤恩伯认为, 国民党第一兵团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 , 虽然没有派出山东战场的全部兵力,但第一兵团的兵力就已经有十万多人了,要歼灭华野解放军当然是绰绰有余的,更何况,汤恩伯已经吸取过前面的教训,他在下达命令的同时,要求各参战部队一定要互相保护,不能留空隙。 比如 ,国民党第二十五师要保护好第七十四师的左翼,第八十三师要保护好第七十四师的右翼,第六十五师还要保护好第二十五师的侧翼,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要保护好第八十三师的侧翼,尤其强调不要孤军深入。 后来,在派遣援军的时候,张灵甫怕是万万没有想到汤恩伯居然会指挥不动来自中央军嫡系的第二十五师,第六十五师和第八十三师。 其实,张灵甫真正要怪的就是自己,他的部下三次劝他不要在孟良崮上建立军事设施,上面又不好建设防御阵地,又没有水源,但是他偏不听,像极了 三国的马谡 ;再加上平时没有在国民党军官内部处理好人际矛盾,导致离得最近的第三十八师的师长,在接到汤恩伯的电报后,反而后撤了几公里。 战场上最忌讳骄傲自大,不听取他人意见 ,尤其是被面前的局势所迷惑,但这也正是粟裕给出策略的精明所在,他成功迷惑了张灵甫,引得整编第七十四师孤军深入,最终在孟良崮被围歼。 其实攻打整编第七十四师是一步险棋,但是如果赢了,将是一步好棋。所以庆幸的是他们真的攻打下来了整编第七十四师,并在敌军来临之前火速撤离了。 其实在1948年初,中央军委并没有发动淮海战役的打算,当时在中原战场上,华东解放军、中原解放军、豫西兵团,和国民党总共25个整编师,57个旅呈现一个僵持状态。 当时,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一致认为,在中原不适宜打大的歼灭战,因为你一个晚上没把人家打下的话,第二天天亮,增援部队就到了。所以,他们打算渡江作战前往江南,来扭转中原的战局。 1948年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发出了一封超长电报,谈到了对中原战局的设想,还提出了建议,但是五天后,中央军委依旧向粟裕发出了渡江向南出发的指令。 粟裕当然不会违抗上级的命令,但是,他也不打算放弃自己的主张,所以,他一边准备渡江事宜,一边又在思考如何能够改变中原战局,而不用渡江。 他谨慎思考了好几天,又在1月31日向中央军委上交了一份长达2000字的电报,这2000字内容主要就是渡江南进的时机,地点和方法的方案,同样还重复了他在上次电报中提出的留在中原的观点和建议。 这次的电报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还特意把陈毅留下来一起研究,研究过后还是决定渡江南进,但采纳了粟裕除了留在中原外的其他意见。 面对中央的回复,粟裕还是没有放弃他的想法,依旧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计划,不断向上级呈报。以至于到后来,粟裕还接受了毛泽东提出的若想留在中原作战,必须要在4到8个月的时间内歼灭掉国民党最少5到6个正规旅。 当时为了避免作战延误战机,毛主席还特意回了一道电报,说情况紧急时,你们直接下决定,不用向我请示,这就授以粟裕“机断专行”的特权 。 6月17日当天,开封城的国民党军队受到了华东野战军第三和第八纵队的联合攻击,火力全开,仅仅五个昼夜,开封就被攻下了,当时开封城三万的国民党守军全部被歼灭了,得到开封被攻的消息,前来支援的另外的国民党军队也被消灭了一万人后匆匆撤离。 按理来说 ,拿下一个城市就应该驻扎在城市里,建立好防御军事,防止后续敌人的进攻,但是,共产党从来不这么做,那是国民党的做法。驻守开封的国民党军队被粟裕歼灭后,粟裕又命令华东野战军第三和第八纵队火速撤离出开封,隐蔽在睢杞地区,等待时机。 到十月下旬 , 粟裕联合谭震林,张震等人一起发出了淮海战役预备命令,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谨慎考虑和各项准备,他们决定调集华野解放军全部兵力,与中原野战军主力紧密配合,首先干掉蒋介石的黄百韬军团。 如果能够歼灭冯治安的部队后,再根据情况选择是否进攻淮阴,淮安,高邮等地,或者也可以选择歼灭从徐州驰援而来的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的一部。 无论如何,就一定要扩大这次战役的结果,乘胜追击打烂蒋介石在中原地区的防御体系,迫使国民党军团转入防御状态。 黄百韬兵团总共有四个军,虽然战斗力比不上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但是战斗力在国民党徐州集团当中也是中等偏上的。更何况,当时黄百韬率领着他的部队据守在碾庄。碾庄有之前敌人建设的完美的防御阵地,村村之间可以相互防守,村村之间可以火力支援,无论是战壕还是交通战壕,都构成了环形阵地。 华野解放军原先的快速攻打和奇袭的军事战术,达不到全歼黄百韬兵团的目的了,所以,粟裕在10月9日向各个兵团发电报,要求组织绵密的攻击火力,把运动着的敌人和驻扎在原地不动的敌人分开打,使用不同的打法。 这是典型的以攻坚为主,灵活运动为辅,全然不同,于之前的济南战役,在华野解放军和中原野战军的联合下,仅仅八天时间,黄百韬军团就被全歼了。 黄百韬军团的被歼灭,意味着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在研究敌我双方情况后,刘伯承,陈毅等人认为, 华东野战军攻打完黄百韬兵团已经精疲力 ,必须要马上休整,不然,难以歼灭后面的邱清泉和李弥兵团。 第二阶段的主要目的, 就是选择围歼黄维兵团或者李延年和刘汝明的兵团的同 时,还要阻击来从徐州前往驰援的杜聿明集团。 而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的迟迟不行动,给了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歼灭黄维兵团的时机,也把黄维兵团推向了火坑,典型的牺牲他人保护自己。 虽然,华野的指挥官们都在担心杜聿明集团和黄维兵团的会合,会扭转战争局面,但是,杜聿明居然跑了,从两淮方向撤退。其实杜聿明不知道的是, 当时华野解放军已经没有多少力量能够阻拦他了,他们对杜聿明网开三面,就是不让他向南 。 但是,等华野解放军歼灭黄维兵团后,调整过来,在四日拂晓,把杜聿明集团围困在了陈官庄地区。小伙子,这不怪我们,我们都放你一马了,只是你跑得太慢了。 华野解放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围困杜聿明集团的同时,还歼灭了孙元良兵团,并把李弥兵团和邱清泉兵团歼灭了一半。 当时一直监视着整个战场的全局的粟裕, 连着七昼夜没有睡觉 ,以至于,后来美尼尔氏综合征发作了,只能躺在担架上带病指挥。 杜聿明只能在有利的条件下打胜仗,但是这次被华野解放军和,中原野战军包围住突又突不出去,守又守不住地方,被歼灭得一干二净。随着杜聿明集团被歼灭,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结束,淮海战役最终落下了帷幕。 本来跟着中央的部署走就行了,渡江南下也是当时中央思考了很久才决定的,但是,粟裕依旧向中央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认为应该开辟淮海战役,事实证明他做的的确很对 。 来自毛泽东的信任和粟裕本人的聪明才智,华野解放军和中原野战军,提前两天发动了淮海战役,赢得了两天宝贵时间,这两天的提前也打乱了国民党的作战部署,同时也为孤军深入、骄傲自大的黄百韬兵团的覆灭创造了有利战机,更别提跑的不快的杜聿明集团和其他兵团了。 以上所描述的战争,只是粟裕将军战争生涯中一小部分,粟裕从一个班长到开国大将仅仅历经28年,但他高风亮节,从不居功自傲,相反他甘当幕后英雄,反而不停地推功不受,他曾两让司令一让元帅,毛泽东曾有意授他为元帅,但是粟裕坚决推辞了,但是,毛泽东根据他的资历、威望、战功,认为“大将”还是要当的,并且粟裕必须为“十大将之首”。 粟裕是我最崇拜的共和国开国将军之一,借此文章,缅怀粟裕将军!

假如淮海战役中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黄百韬、黄维抱成一团,那么二野和三野能否歼灭他们?

那就难办了!赢就赢在他们不团结!

淮海战役中,“徐东大捷”是怎么一回事儿?

只是一场乌龙事件,其中俘虏的数量,缴获的战利品都是虚报的。

淮海战役除了黄维,黄伯涛,李弥,邱清泉兵团,还有哪个兵团

第16兵团(孙元良)第3兵团(张淦)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  参谋长:李树正  副参谋长:章毓金  前进指挥部(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孙元良、赵家骧  参谋长:舒适存  副参谋长:文强、刘伯中、吴宝云  第二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适存、谭辅烈、王长海、高吉人  参谋长:李汉萍  副参谋长:董熙  下辖:  第五军(熊笑三)  第45师(郭吉谦、崔贤文)  第46师(黄宗颜、陈辅汗、郭方萍)  第200师(周朗)  第七十军(高吉人、邓军林)  第32师(龚时英)  第96师(邓军林、刘志道)  第139师(唐化南)  第七十二军(余锦源)  第34师(陈渔浦)  第122师(熊顺义)  第233师(李芝、徐华)  第七十四军(邱维达)  第51师(王梦庚)  第57师(冯寄异)  第58师(王奎昌)  第十二军(舒荣)  第112师(余一凡)  第238师(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军(谭心)  第287师(李芝)  第288师(陈元良)  独立旅(新44师)(王屏南、耿文哲)  骑兵旅(陈陶、张荣甲)  备注:  一、黄宗颜原为暂编14师师长,拨归邱清泉指挥,邱将其与第46师合并,取消暂编师番号,将黄调为第五军副军长。  二、第七十军第96师曾配属战车等部队编为快速纵队,师长邓军林兼任纵队司令,周志道为副司令。  三、第181师米文和部是刘汝明系统曹福林第五十五军建制,临时归邱清泉指挥,在马牧集牛王崮附近被歼。  四、济南战役开始时,第七十四军奉命空运济南增援,9月19日济南机场被解放军炮火控制,仅运去第57师7个连,运去部分在济南战役中被歼灭。  五、第122师原为第十六兵团第四十一军建制,第十六兵团单独突围被歼灭后,收容残部编成第122师。  六、第十二军第238师驻灵璧地区整训,在解放军攻占灵璧时被歼灭。  七、第一百一十六军是在包围圈内编成,实际上是一个空番号,余锦源计划以第七十二、第一百一十六军编成一个新兵团,第一百一十六军人员均由第七十二军抽调,未编好即被歼灭。  第六兵团(增援黄维的部队)  司令:李延年  参谋长:梁栋新  下辖:  第三十九军(王伯勋)  第103师(曾元三)  第147师(张家宝)  第五十四军(阙汉骞)  第8师(周文韬、施有仁)  第198师(张纯)  第291师(廖定藩)  第九十六军(于兆龙)  第141师(甫绍武)  第282师(肖续武、张毓金)  第九十九军(胡长青)  第92师(艾瑗)  第99师(杨达)  第268师(李慎言)

淮海战役中,邱清泉为什么不愿意救黄百韬

本来就不和,去了还可能送死,更不想做出头鸟让国军其他部队捡便宜,自然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派系林立,党同伐异——这就是国民党反动派失败的一大原因

淮海战役中 黄维兵团和邱清泉兵团为什么不合兵一处?

看一下淮海战役的全过程就清楚了邱清泉兵团是徐州剿总的部队,本来在徐州黄维兵团在湖北,属于华中剿总在营救黄伯韬兵团的时候,邱兵团由徐州出发向东打黄维兵团是从湖北出发,向北打大家不是一条线的,遇上不结果不用多说,黄维被困双堆积杜聿明徐州大撤退的时候,黄维还在双堆积被围着老蒋命令杜聿明去救黄维,结果就是半路上被围在了陈官庄结果就是谁也没法和对方碰头,只能被各个击破

淮海战役:国军黄百韬和邱清泉是自杀还是他杀

黄百韬是一名严于律己又严于律兵的将领,当时黄百韬刚接任二十五军之时,国民党内容纪律涣散,人心不齐。为了改变现状,黄百韬进行了整治,与士兵同训练,从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士兵们无不对黄百韬加以称赞。然而这样一名优秀的将领却在淮海一战中离世。关于黄百韬是怎么死的,大概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为黄百韬是在淮海一战中突围后在途中被流弹打中身亡,另一种说法为黄百韬因为战败自杀身亡。其自杀身亡的说法是当时黄百韬部下杨廷宴口中所述。根据相关记载,当时为了调查黄百韬的尸体所在,一调查组前往碾庄,一名参加掩埋尸体的老人为他们指明了黄百韬尸体的所在,调查组将黄百韬的遗体运回了南京。由此可见,黄百韬的确是在淮海一役中离开人世,但是黄百韬怎么死的,现在仍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是黄百韬战功累累,当时其遗体回到南京后,还特地举行了一个葬礼,以表扬其战功。邱清泉怎么死的第一种说法,说邱清泉是自杀。这种说法看上去可以说的通,毕竟在陈官庄这场战役中是邱清泉战败了。对于一个有着很高才华和一直处在领导地位,极其骄傲的人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说他接受不了这样失败的结果,自杀也是情有可原。可是我们别忘了,邱清泉可是大将军,在这场战争以前也打过很多的仗,对于失败的结果也是能够聊到的,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难道一个大将军还接受不了这一点的失败。因此这种说法是经不住推敲的。所以关于邱清泉的死亡原因,我们就可以将邱清泉是自杀的这个结果排除,那么不是自杀,就只剩下他杀了。毕竟当时他不可能是自然死亡。关于这后一种邱清泉是他杀的说法,我们可以看资料,在关于当时的一些资料中,于1949年的1月的时候发给华野的一份电报中有这样的内容“邱清泉已经被我一枪击毙,尸体以被人带去检验”。而在后来的一份比较具有权威的报纸上也有类似的报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邱清泉是被人杀死。

邱清泉和黄百涛有矛盾吗?淮海战役中李弥和邱清泉有没有尽全力营救黄百涛?

以李弥和“邱疯子”的血性和名将风范,都不是小肚鸡肠的人。相信他们是尽力了。

大决战电影淮海战役邱清泉用外语骂刘总司令什么

奇谈怪论,满嘴放屁以上是字幕,英文原话,没太听清。后一句是foolish talk,前一句大概是一个意思

淮海战役中,邱清泉为何坚决不突围

因为邱清泉只想保存自己所部的实力,只想自己逃命,并没有顾及别的友军,加上判断失误,所以坚持不突围,只是一味死守,期望解放军主动撤退。1948年12月6日下午,杜聿明在王庄邱清泉第二兵团司令部召集军事会议,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提出突围,获得了众人的赞同。杜聿明做出了突围的军事部署,不料,突围计划正在实施时,却被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叫停,邱清泉反对突围的原因,是邱清泉认为解放军届时会不战而退。他竟然以此说服了主帅杜聿明,结果,杜聿明这次听信邱清泉放弃突围,错失了唯一的求生良机。自从内战开始,邱清泉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但实际上是挨打多,胜仗几乎没有。无论是苏北、鲁西、豫东的任何一战,在战略部署上,他无不是以主力取守势,一部取攻势,一味保存实力。这次,邱清泉一方面怕死,一方面又不敢逃,把希望寄托解放军自动撤退的幻想上。甚至,他还想着,就算真的出现完全崩溃的情况,他还可以籍着散兵游勇汹涌奔逃往外的时候,浑水摸鱼的溜出包围圈,到大别山打游击呢。邱清泉这么想,也这么做了,还跟手下亲信直言不讳。所以最后由于邱清泉的反对,杜聿明大军失去了突围的机会,几十万大军最后全部覆灭,邱清泉也没能如愿逃到大别山打游击,而是毙命于总崩溃的战场上。

淮海战役中,邱清泉为何坚决不突围?

军人本色马革裹尸!

1948年,因抗战得名“邱疯子”的邱清泉,淮海战役真被粟裕打疯了

“疯子”一词,放在我们普通人身上,很多人脑海中立马会想到一些心理存在严重障碍的精神病患者。他们逻辑混乱、行为癫狂,终日活在自己假想的世界里。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疯子”用在军人身上,又有着一种别样的内涵。被称为疯子的士兵或者将军,往往是那些打仗不要命、令敌人听闻为之胆寒的形象存在。 1955年,我军举行了隆重了三军大授衔典礼,共计1048位开国将帅在这场授衔仪式中荣获了自己应得的殊荣。无疑,这些开国将帅中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但其中被称为疯子的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王近山将军,电视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将军之所以被称为疯子,主要是因为他性格十分刚毅,作战极为勇猛顽强,并且经常敢于和上级叫板。 在蒋军中,也有一名著名的“疯子”将军,其名气丝毫不亚于我军的王近山将军。和王近山的情况有所不同,邱清泉性格特立独行,十分暴躁狂妄,他得名于疯子正是起源于抗日战争的昆仑关战役。不过邱清泉性格狂妄的同时,他又兼具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曾留德学习军事,出版过不少军事著作。 尽管被称为“疯子”,但邱清泉指挥作战时勇猛中透露着冷静,从参加南京保卫战到昆仑关战役,从缅北战役到打满解放战争全场,邱清泉积累了大量的军事作战经验,应该说邱清泉什么阵仗都已经见过了,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感到害怕。然而,在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素来悍不畏死的“邱疯子”最后被粟裕彻底打疯了,这是为何呢?邱清泉,1902年出生浙江永嘉(今属温州管辖),父母是当地的知识分子,从小就让他学习各种传统文化。得益于父辈给予的良好学习环境,邱清泉的青少年时期走得十分顺遂,从小学到高中时期,邱清泉几乎包揽了学校的第一名,没费多大的劲就顺利被上海大学 社会 学系录取。 20年代的中国,当时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期,邱清泉这个时候也萌生了救国的梦想。正好此时黄埔军校成立并招收第二期学员,邱清泉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在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后,随即毅然选择了报考。 或许站在今天的视觉来看,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题不可谓不简单,但由于录取的人数只有350人,要想在1200人的有志青年中脱颖而出,则显得并不容易。要知道,后来发展成为蒋军高级将领的杜聿明、胡宗南以及郑洞国等人,都是通过走后门的形式进入。而当时的邱清泉,报考之前就已经是上海大学的高材生,凭借已有的学识和文化素养,他顺利考上了黄埔军校二期的炮兵科。黄埔军校不同于西方国家正式的军校,它的学制只有一年,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邱清泉没有让自己闲着。在平定商团叛乱和第一次东征之时,他踊跃报名接受战争的洗礼,在实战中积累不少经验。 1927年的宁汉分裂,对当时的黄埔毕业生来说,可谓走到了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相比汪精卫,邱清泉坚信只有蒋介石才能救中国,因此公开表示支持蒋介石。他的这一做法,直接导致自己被汪精卫的支持者给抓了起来。好在他借机逃脱,这才侥幸捡了一条命。 不过因祸得福,他在险些丧命的同时,也因为他的忠心和浙江籍开始被蒋介石看好。同年,邱清泉两次被蒋介石破格提拔,先是被蒋介石调往总司令部当一名少校科长,没过多久又成了蒋介石的随从参谋。老蒋有意培养他,1934年5月将他派往德国陆军大学进行进一步的深造。 在德国陆军大学的三年里,邱清泉掌握了德国最先进的军事和国防知识,立志要回国一展才华。受德国纳粹主义的影响,此时的邱清泉变得比以前更加狂热。1937年5月,邱清泉学成归国,有了这段留德的经历,邱清泉很快便担任了教导纵队的参谋长。可以说,这个职位是为邱清泉量身定做的,他在训练部队时也完全沿用的德国式的教学,因此得了一个德国将军的绰号。 同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打响,蒋介石鉴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有利于日军的机械化作战而不利于中国抗战,于是听从了杨百里的建议,主动将日军的入侵引入到上海地区。随后的三个月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80多万的军队奔赴上海,与日军做殊死战斗,最终,我军在付出30余万的惨痛伤亡后,不得已从上海撤退。 不久,南京保卫战爆发,由于在淞沪会战我国精锐基本损失殆尽,加上南京四处无险可守,蒋介石最终决定弃守南京,任命唐生智组织首都卫戍部队抵御日军。作为教导纵队的参谋长,邱清泉主动请缨与教导队长桂永清一起作战。对邱清泉来说,南京保卫战是他抗日的首战,因此他表现得极为勇敢。遗憾的是,南京保卫战打响到第12日,首都的各城门开始先后被日军攻破,守城司令唐生智没有妥善安排撤退事宜,以至于南京城的防御体系瞬间分崩离析。 城破之际,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敦促邱清泉前往下关渡江,但邱清泉见紫金山阵地的守军仍在奋勇抵抗,于是让桂永清先走一步,自己留下来和守军想一个可行的撤退方法。不幸的是,教导总队很快遭到了日军精锐的围攻,部队死伤殆尽,眼看就要成为日军的俘虏,邱清泉急忙换上普通战士的军服,这才没有被日军看穿身份,被一道押解到城内等待处决。 沦陷后的南京如同人间炼狱,邱清泉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同胞和战友惨遭日军的杀害,那一幕幕悲惨的景象,在邱清泉的心里挥之不去。他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于是联络好几名受俘战士,趁着日军守卫一时不备逃走。南京城下被俘的这段经历,导致了邱清泉日后一上战场就“发疯”的性格,不过眼下他要做的就是等待机会,为将来报仇雪耻。 时间到了1939年的12月,此时的邱清泉已经是第五军新编二十二师的少将师长,成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将军。而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日军的兵锋也正在不断向中国内地推进,为了切断中国的生命线-中印铁路,日军大举向昆仑关进发 ,而负责担任昆仑关攻击战的是杜聿明的第五军。 当时,杜聿明手中的第五军,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机械化部队,下辖200师、新编22师和荣誉第1师三个师。反观进犯的日军第五师团,也是日本陆军第一流精锐机械化部队,号称钢军。按照当时杜聿明的作战部署,他计划让郑洞国的荣誉一师担任主攻,戴安澜的200师做总预备队,猛攻日军的正面阵地的日军21旅团;同时,让邱清泉的新编22师迂回到昆仑关的侧翼五塘地区,阻击前来增援的日军21联队。 然而在实际的作战中,邱清泉的新编22师在与日军的交锋之后,阵地很快便被日军21联队突破了。危急之下,邱清泉来不及向杜聿明请示,随即派出坦克部队对日军阵地展开全线攻击。从未见过如此攻势的日军21联队,顿时慌作一团匆匆撤退。 杀红了眼的邱清泉趁势直接对日军开启了碾压式冲锋,硬是把一场阻击战打成了歼灭战。一时间,公路上到处都是日军横七竖八的日军尸体,各种被击毁的军车多达200多辆。邱清泉此举,不仅成功堵住了昆仑关主阵地的日军援军,更对昆仑关战役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日本战后公布的材料显示,日军21旅团在此次昆仑关战役中几乎遭到全歼,其中,班长以上军官死亡率高达85%,直接被我军击毙的人数高达5000余人,号称日本名将之花的中村正雄也被郑洞国将军的荣誉师击毙。昆仑关战役后,邱清泉因军功被授予四级宝鼎勋章,他的这种打仗不要命的性格特点,也开始在中日两军中广为流传,邱清泉也因此得了一个绰号“邱疯子”。对于“邱疯子”这个绰号,邱清泉本人并不反感。前面我们说过,邱清泉其人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他一方面喜欢别人称赞他的勇武,一方面又喜欢用诗词衬托自己是一个儒将。譬如在昆仑关战役之后,他就作出这么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来彰显自己的驱逐日寇的大志。 邱清泉不愧是将军文人,他的这首词读起来给人感觉豪气冲天。与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的命运不同,如果邱清泉也殒命在抗日的疆场上,那么他无疑与戴安澜将军一样受人爱戴。只可惜 历史 没有假设,邱清泉尽管勇猛有余,但他在解放战争中愚忠老蒋,倒行逆施的做法,让他站在了人民立场的对立面上,最终在与大将粟裕的对决中,彻底被打成了一个疯子。解放战争刚开打时,邱清泉的第五军由于是一支机械化部队,确实给我军带来不小的麻烦,当时的华东野战军为避其锋芒,确实主动让出了一些城市。邱清泉只当自己不可战胜,一时骄狂的不可一世。为了显摆自己的战术他特意写了一本书,名为《战胜刘伯承之秘决》,分发给下属作为作战的指导书籍。 骄狂只是要付出代价的,1947年6月,豫东战役打响,粟裕把目标定准了邱清泉的第五军,为了取得围歼第五军的机会,粟裕没有直接选择与第五军正面对抗,而是决定先打开封,等到第五军驰援时再伺机歼灭。果不其然,邱清泉在蒋介石的命令下,仓促向开封驰援,在付出了1.5万人的惨痛代价后,还是坐视了区寿年兵团的覆灭。 1948年12月,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宣告覆灭,杜聿明见淮海战役大势已去,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军团紧急从徐州撤退。不料,在逃亡的途中,邱清泉得知自己旗下第五军的45师被我军给追上了,邱清泉不甘心精锐的45师就此覆灭,也不忍他的爱将郭吉谦因此被俘,毅然决定回救。然而,正是他的这一决定,让整个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被围住。 由于杜聿明集团人数众多,粟裕没有贸然展开攻击,而是采取围而不打的形式,等待中原野战军会合再发起总攻。而在总攻之前,我军对杜聿明集团展开了劝降运动,然而邱清泉不但本人拒绝投降,还威胁杜聿明等其他高级军官不许投降。 到了1949年的1月,杜聿明集团已陷入了崩溃的边缘,数十万大军没有充饥的食物,不得不杀马充饥。1月6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合并一处,对杜聿明集团开启总攻,一时间炮火冲天,整个陈官庄陷入茫茫的火海之中。 看着阵地一个个被我军突破,邱清泉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自信和狂妄,只是不停地对着地图喃喃自语:“真正崩溃了!真正崩溃了!”后来,他看到自己改变不了局势,索性不管不顾了。而就在这时,他冒着巨大风险前来救援的45师却选择了向我军投降。经此打击,邱清泉彻底疯了。 最后时刻,邱清泉带着一个营的兵力发疯似的向北逃窜,一边跑一边嘴里嘟囔着:“解放军来了,解放军来了。”最终,邱清泉在跑了一夜之后,被击毙在离陈官庄不足400米不到的地方,结束了他抗击日寇和与人民为敌的错综复杂的一生。